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文1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1.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合作组织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维持农村改革开放成果与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有着直接作用,主要围绕着流通、经营与金融领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各家各户提前、产中、产后以及资金调动、产品流通、原材料生产、采购、加工、经营销售等各方面的需求服务,有利于稳定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成果。农村合作者可以通过进行社会呼吁,提升农产品的保护意识,防止出现价格波动引起直接的经济损失。

2.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属于农民的联合体,需要不断增强社员的综合素质。农业结构体系的规划调整、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先进技术的大力普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些方面都是与社员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分布状况,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员占据了总劳动力的比例十分高,这种发展状况无法很好地适应未来阶段农业的设备化、机械操作化与信息化的各项具体要求。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的优化模式

合作制的具体内容十分广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的,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充分结合起来,有可能开创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多种优化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带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存在问题

1.政府政策和我国农村发展脱节

在发达的国家之中,有超过80%的农民都会加入一个以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在农民中超过1/3比例的生产资料主要是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社进行采购的,超过1/3比例的农产品主要是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社达到加工与销售目标。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以及农民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占总农户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对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过程,我国各级政府都需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政策措施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稳步发展。

2.管理水平和文化素质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结果分析,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接近一半左右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机制,58%缺乏财务审计机制,59%缺乏执行章程,82%缺乏民主议事机制。大部分研究说明,伴随着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展,因为制度缺失或者混乱导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法维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3.农民传统意识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

农业社会饱含了千百年以来我国丰富形式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民的文化意识形态不断出现一些变化情况,然而保留大部分传统形式的意识形态,这就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处于一种特殊形式的农业社会文化中不断发展。我国农民的整体法律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和传统文化对农村的实际性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一部分农村当中,农民解决村里各项事务与纠纷主要依赖于在农村中的威望,其相应行为在较大程度上会直接受到道德、舆论与周围环境社会网络的限制作用。在一部分企业加农户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中,经常会产生农户违反合约规定的现象,而企业又因为监督成本过高而无法很好地控制农村具体的投机行为,这也是一部分企业加农户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目前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民规避风险的意愿应当大于其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意愿。农民属于弱势人群,抵御风险与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比较弱,特别是一些依赖于农业得到经济收入的农民。因为农民在长期阶段都处在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环境中,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思想与认识局限性问题,从而忽视对经济财产的权利意识与参与管理的实际义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策

1.增强有关的制度建设

设置相关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执行法律,逐步确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立法滞后的相关问题,合作社相应的法人地位没有具体明确,导致正常形式的经营活动与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在一方面,大多数地区的工商部门对合作社没有进行具体的登记,然而只可以在相应的民政部门进行社团登记处理,使其无法以合作社法人形式的独立经济实体组织落实各方面的经营活动。在另一方面农产品的贸易国际化发展很快,其竞争非常激烈,合作社具体的法人地位无法得到很好的确立,在反倾销环节中占据着不利地位。

2.加大宣传培训与试点示范力度

我国农民的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这直接限制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质发展。在引导农民建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即使政府部门无法一手包办,然后这并不意味着和政府部门无关的,反而应该是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事项。各层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更有效地抵抗风险,借鉴国内外操作成熟的相关经验,组织举办各种基本形式的知识讲座,有利于解决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性问题。

四、总结

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文2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合作医疗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63-03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区域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其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共同生产条件,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近些年来,随着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农作制度向农户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在为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很强激励的同时,也引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即由集体农作制度下的国家财政负担、动员并组织群众以劳代资的供给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私人共同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转变,出现了如供给总体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公共产品,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所产生的困境,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及其供给现状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历了由解放前的私人供给为主或个体农户合作供给模式到解放后的互助组形式再到合作社供给三个阶段,即供给制度逐步由私人供给发展为合作供给再发展为政府供给。这样的供给制度在当时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时产生了巨大的制度绩效[2]。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作制度非集体化的变迁引起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联产承包的实施,促使农村私人产品供给激增,虽然在短期内的激励制度的改善增加了农户对于农耕的投入和产出,但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下,农村集体组织的经济力量和组织能力普遍低下,既无力用集体经济力量解决村级公共产品的良好供给,也没有体制下随意调动劳动力进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权力[3]。农村公共产品有政府和集体统一提供的供给机制出现缺失,同时适应新的农作制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能及时建立,导致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了供给总体不足、供给制度不规范以及供给结构失衡导致的供给低效率等一系列问题[4]。主要表现在:

首先,供给主体经济乏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难以产出。无论是在生产队时期还是现行的时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都不是“需求主导型”,制度内与制度外相结合的不规范的供给制度,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决策程序和制度外筹资为主的筹资方式,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同时供给也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另外,乡镇财力匮乏,多年来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数额始终偏低,财政的支农支出徘徊不前,以及较少顾及需求信息和农民本身存在的文化特质等原因,使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其次,生产公共产品出现“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硬”轻“软”、重“准”轻“纯”,农民很难享受到有利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于有限财政的覆盖范围有限,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追逐政绩,农民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不畅,导致了农村纯公共产品供给的乏力,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阻碍。

最后,供给的渠道单一,长期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使得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只寄希望于政府,但有限的政府财力无法生产更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以满足需要。政府和私人相结合的供给方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有效的供给方式,但是长期的制度外筹资使得私人供给缺乏制度保障,没有良好的运行环境,导致私人供给很难充分满足实际中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影响

1.医疗产品供给经济主体的消失,加剧逆向选择

农作制度的改变,农民获得了长期的土地承包使用权,经营自越来越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和收益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大大弱化,农村医疗作为农村公共产品其供给的经济主体逐渐消失,形成了“空壳”,农村医疗制度由传统的国家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投入占主要部分,农民只需缴纳少量费用就能获得较大收益的保障形式完全蜕变为由农民自身负担的自我保障形式。传统医疗保障制度的瓦解,自我保障形式下投入成本和潜在收益之间的极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经济性,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使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稳定性以及持续性产生了怀疑,这对于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设计上,基本上将费用相对较低的乡村卫生诊所排除在合作医疗体系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加剧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2.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瓦解,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去运行的平台

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生产重“准”轻“纯”,国家对医疗保障放任自流,医疗保障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性政策,发展医疗保障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政府对于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大幅度减少,从1992年以后,尽管政府对卫生投入的绝对数有所增加,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一路下跌不止,到2002年已经跌入4%以内[5]。农村乡、镇医院的医生缺乏,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下降严重,医院设备陈旧,乡镇医院以及当时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兴盛逐渐发展起来的县、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医疗卫生机构纷纷倒闭或撤销,大大削弱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公共卫生功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逐渐瓦解,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3.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费用增长过快,农民医疗费用负担过重

在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共卫生机构也毫不例外地从原来的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的公立机构,转型为以服务换取收入的组织。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呈现出民营化的趋势。作为农村医疗保健重要载体的村卫生室演变为个体或个人联办的卫生点,无论是民办还是公立,所有卫生服务提供者均以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向病人收费。激励结构的变化,使得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等所有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了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县、乡医院虽然被纳入了合作医疗的体系,但是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合作医疗看病补偿比例的增加,农民自付部分的费用支出仍然远远超过其医疗支出的预算约束,医疗费用支出的负担依旧很重。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根据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可以将农村公共产品进行大致的分类,从而确定其相应的供给方式。一般认为,按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排他性以及外部性可以将农村公共产品分成三类:(1)农村纯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这类公共产品只有外部收益而没有内部收益,适合于由政府提供。政府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引进私人投资或直接交由私人生产,然后再由政府购买提供。(2)农村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农民混合提供。这类公共产品通常既有社会受益又有个人受益的特点,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熏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3)小范围受益的低级公共产品,可以考虑将农民组织起来?熏通过俱乐部的方式提供。这类公共产品由于其外溢较小,且受益群体相对固定,由政府提供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对农民来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私人提供也容易造成效率损失,因而理想的方式是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业合作社,将外部收益内在化,以提高供给效率。遵照分类供给的原则,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审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供给,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公共卫生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要求政府承担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责任。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

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这就使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出现失灵,“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市场上的私人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时无法弥补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个人消费量不能确定,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只有政府的力量能够充足的供给公共产品,通过强制性的税收来弥补生产成本,并免费向公众提供,满足社会需求,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这也是一种效率选择的结果。农村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是全体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在农村实施公共卫生职能和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制度安排,需要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支持,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这一制度安排的良好运行。

此外,顾昕、方黎明研究认为,提高统筹层次,在县级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不是简单的统筹层次提高的问题,而是我国在坚持社区还是国家组织合作医疗的大问题上首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起步阶段也可采取“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这意味着合作医疗将从社区医疗筹资制度转型成为国家福利[6]。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政府在合作医疗的制度安排上要负起更大的责任。

2.政府在维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责任

政府在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需要从医疗保障的政策设计、财政投入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卫生保障的投入,增加财政支出中的卫生费用,解决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财政投资“缺位”问题。在当前国家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中的投入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1)增加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投资,保证农村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供给。如农村防病防疫的投入,重建村卫生室的启动资金的投入等。(2)增加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经费,提高基层卫生专业人员的医疗水平。通过对基础卫生建设的投入,逐步恢复和健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保证医疗资源的稳定供给。其次,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实行财政分权制。加大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建立起大病医疗基金,解决贫困人口重症治疗,消除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最后,加强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和引导,完善和强化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医疗保障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医疗考评制度,一方面,督促医疗保障实施、审核医疗保障资金筹集、管理、资金预算和医疗服务以及经济补偿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考评制度,规范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服务,提高工作效率[7]。

(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卫生体系,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在医疗卫生的提供上,可以进行多渠道的供给。

医疗卫生体系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为医疗卫生服务与个人的劳动能力以及个人收入状况密切相关,具有较高收入潜力的个人具有享受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条件,从这一点说,医疗卫生针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样,在提供和享受医疗服务上,就会出现上述所说的既有社会受益又有个人收益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多种形式的供给。对那些有差异的与个人联系密切的医疗服务,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交易的渠道进行购买。此外,就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是一种社区医疗筹资制度,基于他的非营利性和立足于社区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动农民进行合作,在一定的范围内,将医疗作为一种小范围受益的低级公共产品进行提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洛川的试点就具有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

(三)来自陕西洛川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

自2003年至今,中国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陕西省洛川县旧县镇开展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其做法是建立农民医疗合作组织――旧县镇农民医疗合作社,集体筹款、集体签约、集体购买、集体监督乡镇卫生院提供的规定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形成需方补偿供方与制衡供方并举的新机制。该做法与当地大病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相配合,试图探索一个新合县(大)统筹、农医合镇(小)统筹的大小结合、县乡结合的农村卫生服务新模式。农医合作社组织分为三层:一层为村,二层是片,三层是镇。按户每个农民每年缴费10元,由镇农医合作社代表会发给社员证。小钱聚大钱,大钱搞镇统筹,由农医合组织代表社员集体购买社区的基本卫生服务。社员有权凭证享受质优价低的基本医疗与健康服务,有权参加农医合对社区基本卫生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反映意见,健康信息,有权通过推选或选举成为农医合作社代表、组长、主任。民办、民用、民管、民受益是农医合的运营原则,农医合在征得各方同意后可以用征集社员会费的方式向农民筹资,同时也可向社会筹资。在运行的过程中,6万多人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医疗补助,一些大病患者报销了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药费用,“大病统筹”使一大批农民家庭免于因病致贫。

在解决大病统筹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小病统筹进行试点。我国学者杨团在洛川进行了旨在解决农民仍旧看不起小病这一问题的农村社区卫生实验。通过设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农民个人账户中的一部分资金进行门诊和体检的费用支付。但是现行制度对于利用农民的个人账户资金作为经费还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预防保健和常见病跟踪等公共卫生服务还没有被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系内,这一试验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过关于小病统筹的试验,对现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方式的改进以及制度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美华,郭晔.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

[2] 郭瑞萍.缘起的制度经济学解释――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角度[J].西北大学学报,2005,(11).

[3]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3).

[4] 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5] 孙健夫,要敬辉.公共财政视角下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5,(3).

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文3

【关键词】农村合作 金融 企业生产

一、教学案例库构建原则

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原则是案例教学库既呈现企业生产实际又符合教学需求。就企业生产实际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应着重体现三点。首先,供销行业在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中形成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组织,创新了多种金融业务模式,这些都为教学案例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其次,国内农村金融机构企业生产实践。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指导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异常迅速,除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得到极大发展,教学案例库所选取的案例应能充分反映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符合目前农村发展对金融人才需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动态更新、补充新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二、教学案例库构建内容

总体上,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以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真实的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为基础,结合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的实践而开发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案例库,所有案例均以农村金融机构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而设置,强化专业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专业服务农村金融市场能力,服务“三农”水平。具体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应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案例主要体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保险、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基层网点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其次,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根据其自身特点及流程要求,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柜台业务以视频案例为主,而个人理财业务以文本案例为主。再次,教学案例库中每个案例设置了理论导入、案例设置目的、重点与难点、对实训环境要求、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指导教师要求。另外,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回答或练习,并根据案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存款业务采取角色扮演模式,而类似小额信贷业务采用项目驱动模式,以一个真实的小额贷款为例,从客户接触、征信调查、风险分析、贷款发放、贷款管理、贷款追踪、贷款收回、项目绩效等环节。

三、教学案例库构建结构

结构上,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为了符合教学特点,体现学用结合特性,整个教学案例库可以按四种方式进行检索,分别是按照农村金融机构查询、按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查询、按照农村金融职业技能查询、按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课程查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查询。教学案例库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实践中涉及的金融机构建立了相关的子库,每个子库自成体系,可作为独立的教学案例库使用。这些子库分别为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村镇银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小额贷款公司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农村资金互助社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融资性担保公司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子库。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查询。本查询按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分为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理财业务、融资担保、资金互助及其他业务等。

第三,农村金融职业技能查询。本查询按农村金融机构岗位设置来查询相关案例,包括金融柜台业务技能、金融管理业务技能、金融营销业务技能、其他农村金融业务技能等。

第四,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课程查询。此外,根据教学需求,整个教学案例库还可以按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主要的专业核心课来查询相应的案例,包括农村金融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小额信贷实务、个人理财、农业保险等课程。

四、教学案例库构建流程

基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实践,依据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规格来确立案例主题,加强调查研究、精心设置、审定案例,并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案例资源加以整合优化,建设符合要求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具体来说,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流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案例内容的确定。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依据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建立案例库。主要包括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内容,如农村信用社业务、商业银行在农村分支机构业务等,还包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如村镇银行业务、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社区基金业务及其他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

第二,案例素材的收集。在确定案例库的总体内容后就进入案例素材搜集阶段,案例素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库整体优劣。首先依据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粗线条的案例库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职业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再根据技能点和知识点搜集相关的案例素材。其次在搜集案例素材时,应明确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需要的案例形式,比如对于点钞和各种票据填写,宜使用视频模式,对于小额信贷客户风险评估,宜采用文字、图片模式。

第三,案例的整合优化。有了原始案例,根据案例库的要求对相关的案例进行整合优化,体现案例的深度与质量,认真审定每一个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绩效。

第四,案例的入库与检索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案例功能和目标,将编写入库后的案例分类整理,并把各种案例与相关使用索引联系起来,对案例资源进行分类编排,建立入库及检索系统。

第五,案例库的动态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急速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也处于变化之中,为了使案例库实时追踪金融市场变化、农村金融机构业务革新,案例库也必须随市场的变化而即使更新。此外,职业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探索中,案例库的动态管理还应体现在案例库能动态的反映职业教育的新变化、新理念。

参考文献

[1]言红健,陈骅.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99-100.

[2]申玲.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链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141-142.

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文4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患者人数的增加,对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的临床资料与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未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就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的临床资料(选择患者3467例,护理人员23名)与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未实施护理管理工作的资料(选择患者3479例,护理人员24名)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前后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施前后采取任务护理管理措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对乡村卫生院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具体操作如下。

1.2.1 相关问题分析 ①人力资源缺乏:乡村医院在新型合作医疗开展后,患者呈增多趋势,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配置明显不足,护士科室不稳定,不分科别,易引起工作懈怠,产生不满情绪。②医疗环境对患者的需求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虽实施一些建设,但仍有较多问题存在,如用房面积紧张、卫生条件欠佳、换药室、药疗室设施不规范、供暖、制冷不到位等。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进步,要求就医环境需要温湿度适宜、宽敞、整洁、安静。患者在留院观察时,需对轻重患者,老幼患者进行分开,以免相互产生不良影响。患者希望有整洁干净的床单位,独立安静的空间,周到服务的医护人员,舒适的住院环境,对软、硬件设施均有较高的要求[1]。③护士素养未跟着形势发展需要:因乡镇卫生院多在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人力不足,信息缺乏,护士缺少再教育的机会。因学历、职称晋升与工资不挂钩,故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进行展了解不足,忙于应付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积极性不高。④患者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市场在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青壮年农民工多离乡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儿童、老年人,为乡镇卫生院的主要医疗对象。另外,因新型农村合作社具备医疗费用的报销特点,故接诊患者的人数在增加,不再局限于常见病,简单小手术和多发病,病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乡镇护理工作加重。

1.2.2 应对措施分析 ①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需以各项规章制度作保障,有效、科学的护理规范和护理管理制度,是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安全护理的全提,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准则,有效预防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和医疗纠纷。②深化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临床护理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服务性工作。护理人员需加强服务理念的学习,对患者热情接待,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患者人格,为患者提供创新性、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积极主动配合治疗。③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对患者的就医流起着决定性作用,为市场经济下医院间的竞争体现,乡镇卫生院多年来技术落后、知识更新慢,要使其竞争力提高,需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2]。另外,还需加强专科护理技术的训练和学习,以对卫生院患者的结构变化需求进行了解,对护理技术操作娴熟掌握,除减轻患者痛苦外,还可加强护理配合,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率,使卫生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改善医疗环境:对住院病房、留院观察室、候诊室实施扩建。空气保持流通,做好室内消毒、清洁,适当增家供暖、制冷设备,为患者提供满意、舒适的就医环境,急救、换药、配置药物需有独立的房间,定点放置相关药品、器材、物品,以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安全进行。⑤重视护理人员福利待遇:为护士争取应得利益,提供人文关怀,在工资、奖金等方面与其它专业人员待遇接近,增加人员编制,减轻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条件,以提高工作效率,送骨干去上级医院进修,以提高整体护理工作质量,使新方法、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⑥加强健康教育:整体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为重要护理内容,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农民知识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卫生知识,对疾病认识不足,行健康宣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依据病种、性别、年龄进行相应教育,特别是农村留守老年人增多,需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病病情及时治疗,重点交待规范用药方法,增强其保健意识,对疾病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以减轻家庭负担,获得社会效益。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实施后疾病知识知晓率、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职业认同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实施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疾病知识

知晓率(%) 患者护理

满意度(%) 护理人员职

业认同度(%)

实施前 69.9 71.9 65.2

实施后 95.2* 98.1* 95.8*

注:*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公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转变,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农村乡镇卫生院是广大农民健康的保障,依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模式,加强护理工作的管理力度,是确保护理满意度,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关键[3]。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患者数增加,对护理工作要求提高的新形式下,从健全规章制度、改善医疗环境、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加强福利待遇、重视患者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显著提高了疾病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职业认同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确保乡镇卫生院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桂玲,李晓华,杜益平.提高门诊患者满意率的做法及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7,7(3):43-44.

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文5

    由于农民工群体相对于本国的新生性和特殊性、相对于外国的差异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各地的农民工保障模式各有不同,根据制度特点分为以下3个方面:新型农村合作社。农民工所能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医疗保障称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该医疗保障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资金筹集方式。与其他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参保方式、缴费方式、报销方式的不同。农民须到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办理并参保,但其他三种模式由用人单位出面集体办理;“新农合”大部分筹资来源于政府;农民需要在其户籍所在地的特定乡镇等地点就医,而其余模式为农民工在其工作、生活的城市提供医疗保障。流动性农民工医疗保险。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财政等原因,我国尚未出台覆盖全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城乡统筹医疗保险模式。该模式涵盖本地户籍人员、非本地户籍人员、农村以及城镇人员,将农民工看做流动从业人员纳入城乡统筹医疗保险。不建立个人账户,只建立用于保障门诊和住院的社会统筹账户,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医疗服务。黑龙江、浙江等部分城市采取城乡统筹保险模式。

    二、最优化模式选择及成本控制分析

    农民工是夹缝中的特殊人群。农民没有彻底转移到城市,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流转于城乡之间且收入水平低下。郑功成根据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异质性等特点将农民工分为三类:一是以农业为主,务工为辅,只用闲暇时间来城务工;二是流动性较强,频繁流转于不同城市;三是已然城市化的农民工。由于上述三种农民工在个人特征、行业特征、性别特征、生活实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农民工就要针对其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损失进行规避,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分散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综合保险模式、城乡统筹医疗保险等多种模式中。所以,为了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综合保险、城乡统筹医疗保险等模式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灵活运用。

新型农村合作社模式范文6

关键词:信用合作社 管理体制 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为了缓解目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健全政策性金融和效益性金融的匹配机制进行有效调节,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主要的做法是:

(1)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目标和效益目标兼顾,在完全竞争性市场上处于被动,这时就需要分化农村金融供给主体,通过开办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以服务于不同信贷需求主体,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2)要求县及县以下农村金融信贷供给主体支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3)金融管理部门需制定明确政策来规定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新增存款投放当地“三农”建设的比例,并引导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吸取的农户存款回流农村。(4)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重视县域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支农信贷资金投放。要求农业发展银行遵循现代银行发展模式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发放、扩展业务。(5)满足那些应该被满足但却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信贷需求,使更多的农户和其他信贷需求主体获得金融支持,带动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性提高,形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二、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

适度降低农村金融进入门槛,鼓励多种所有制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弥补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的不足,满足农村日益旺盛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在充分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产品仍然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有必要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数量;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协调正规和非正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经营活动,规定基层农村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经营范围,允许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内跨区域的协作,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社区银行贴近客户、注重对当地经营者、创业者的跟踪服务,弥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缺陷,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鼓励试行农村金融机构社区银行发展模式;对此政府应通过相应的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金融的支农取向;加大对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协调处理,大大降低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系改革的风险。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发展平台,以利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信贷小规模、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的经营收益偏低。对此,政策扶持和补偿是巩固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创造条件,给予农村信用合作社必要的政策扶持。主要措施有:(1)将信贷投入和财政投入进行合理规划。(2)对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采取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减免等扶持措施。(3)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金融业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色,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政策金融财政补偿机制,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改善政府管理方式――优化产权结构

信贷支农需求致使政府具有干预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倾向,甚至牺牲其商业性经营定位,以防脱离支援“三农”的行列。在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政策目标和效益目标并重的要求下,政府管理方式应随之而调整,因此以优化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结构、扩大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规模的股份制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1)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以商业化经营为准绳,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级法人社为主体,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规范;逐渐改变政府部门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方式,防止内部人控制;调整社员、职工和法人在“三会四权”中的比例,适当提高社员、职工在“三会”中的比重;合理界定理事长和主任的权责,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权。

(2)转换经营机制。理顺政府,加强全面管理,弱化经营干预;在农村信用合作社体系内,完善自下而上入股和自上而下服务的分工协作,联社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过渡。同时,应制定细则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收益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3)管控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金。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产权改革目标完成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级管理部门不应随意给信用社下达增资扩股任务,更不应为改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突击增资扩股,以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稳健性增长。监管部门需加大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本金的监管力度,适时改善资本充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