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

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文1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让学生会读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外有机结合,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读书与笔记有机结合。

其次,要上好各类课外阅读指导课。一是上好读前指导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二是上好读中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三是上好读后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阅读方法众多,因人而异,因书而宜,应倡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读书、个性化读书,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二、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小学生在养成并保持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会选择。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还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教师,教会学生选择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另一方面,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制”。通过来自教师或家长的适度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阅读。这样就会习惯成自然。

3.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尤其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毫不放松。最后,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留心发现学生因课外阅读而取得好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树立榜样,影响其他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为了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写”的目的,收到“阅读”、“思考”、“表达”交叉应用的效果,可尝试如下活动:

1.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可在班上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简单地复述故事内容,为了表现得更形象,还会配上肢体语言等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塑造故事情节,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够从综合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2.开展故事绘画活动,发挥学生想象空间。在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中,班级可开展故事绘画活动,让学生从自己一段时间内阅读的故事中挑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充分发挥想象力绘画。如,学生曾经就以自己的形象画了“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贴在图书角,鼓励了很多学生创作自己的漫画等作品。后来就出现了“申奥故事”、“柯烂斧锈”、“囊萤”等好的绘画作品。

3.组织编辑手抄报。手抄报集学生的读书、编辑、绘画、书写能力于一体,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每次安排手抄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主题,提出相关的编辑要求,有意识地指导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发挥自主作用,寻找相关的课外读物,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定期评比,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四、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学校里常常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会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在家又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和时间效率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老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氛围机制。鼓励家长们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相互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觉得阅读津津有味、乐趣无穷。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文2

首先,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经常讲一些名人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两人都有出色的演讲口才,而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为达到教学目的,老师必须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有出色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把语文书读好。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虽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经常进行朗读比赛。进行朗读比赛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同学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有一个表现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对比的过程。通过朗读比赛,发现朗读好的同学,让学生教学生,这样效果往往比老师教效果要好。

其次还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语音、发音训练,使学生读得入格。

所谓“入格”是指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最起码的技术要求,其重点是语音和发音。

一要严格正字、正音。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的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音、语气助词等。读准字音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正确的读音谈朗读根本没有意义,因此平时我们要随时纠正学生的字音。让学生多积累字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

二要不读破词句。从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连在一起。还要从实际例句中使学生知道朗读的时候,词的辅助成分,以及方位词,趋向动词、助词等都要和主要成分连在一起,不读破句。从细节处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三是不唱读。过多的集体朗读是造成唱读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要多用指名读的方法,以便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通过个别朗读才能有针对的进行指导。也给正音,变调,轻声,等语音知识进行更好的指导。

2.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得入情。

方法制约着效果,没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不但影响学生的朗读训练,而且会毁了孩子的,因为死板的方法,本身就是一汪死水,没有活力。这时调皮的孩子就会对僵死的方法有种种的抗拒,出现不听、不学、不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厌学,因此轻视方法是严重的,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面貌,所以要重视朗读技巧的训练。而入情就是技巧之一,所谓‘入情’是指表音朗读扫清字、词、句在语音,发音方面的障碍后的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重点训练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做:

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停顿和语义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使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的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音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停顿。

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做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有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音重点后,才能正确的确定重音所在。

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折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感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

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情感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

速度。有的文章要读的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减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的合理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节奏。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对以上这些的知识要通过老师范读,指名读,这些方法,才能把朗读的这些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朗读习惯中。

三、强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读得入境。

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文3

兴趣是动机的先导。对小学生而言,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言为心声,言传情志……作为传情达意的主要工具――说话,其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说话的能力呢,不仿也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消除一个孩子上课的心理压力,紧张感和疲劳感,从心理上不仅认为是同学的好朋友,也找到了老师这个好朋友,岂不是“其学也融融”吗?如何创设呢?方式很多:(1)游戏法,“找朋友”游戏,利用课余活动或活动课时间,开展一些诸如找朋友的小游戏。(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无常法也无定法,在教学风格之外,偶尔引用一些如“蹲式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的理念,搞一些新颖灵法的方式融洽课堂气氛,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3)注重情感教育。交融的感情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小学生而言,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笑脸,少苦脸;多牵手,少隔阂。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提高他们的期望值。

2 创设说话情境

课前一分钟演讲是创设说话情境的方式之一。这主要解决不能说的问题。第一阶段演讲,可要求从展示课外摘抄美文佳句开始;第二阶段可要求“展美文说心声”活动;第三阶段可要求从日记、周记中“找亮点展才艺”,突破自我,说出自己;智力结构不同,个体差异有别,因材施教,共造“说话”训练氛围。

结合作文教学实验,利用给材料进行口语说话训练,重在解决不会说问题。材料有静止的材料,也有动态的材料。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平台下载一些情境,学生试着复述、描述,即能促进学生思维也能逐步提升学生说话技巧。

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情境化。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利用此特点,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2.1 创设表演情境

课本剧情演示,学生兴趣浓,其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龟兔赛跑》教学中,情境展示,同学们争着上台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说得出,放得开。

2.2 语言描绘

配合课文教学,表情朗诵、配乐朗诵,结合课件形象生动画面展示,将学生引入或流水潺潺,或绿草如茵,或花红柳绿,或百鸟欢歌,或生气勃勃场景中,引发口语交际的欲望。

2.3 话题实物诱导

开展活动课,设置如“请描述秋天本地乡土水果”。老师就根据学生思路呈现:红红的苹果、成串的葡萄、晶钻般石榴,直接刺激学生感官,随着老师的相机点拨,学生们纷纷踊跃描述自己的想象。

2.4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时空拓展更能激发学生说话兴趣。在教学《飞船》这课时,笔者将夜空中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电脑中出现,然后投放到屏幕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当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实现了。

3 家校互动,拓展学生敢说、能说的空间

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文4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能让小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积极参与朗读活动,教师的周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了以下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范读激趣。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加上恰当的手势、眼神、语气语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学生自然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教师的范读可以是整篇课文,也可以是一段话,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二情景育趣。不同题材的课文在不同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设置不同的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准备音乐和图片进行配乐配画诵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朗读兴趣;教学对话多的记叙文可以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可以做头饰朗读表演。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的具体的东西,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情景,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陶罐与铁罐》一课时有位教师就成功运用了范读

引导,分角色表演读的方法,学生感受到了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后语气语调模仿的惟妙惟肖,表演者声情并茂,引来阵阵掌声,同时也激励着其他同学也想表演表演,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很明显。还可采用以唱带读的小组互动法,如教学节奏感与韵律感较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轻轻打着节拍或击着掌用熟悉的旋律以唱带读也可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三竞赛增趣。采取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感严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朗读,纠正不良朗读习惯,如加字、跳字、漏字、声音小等,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兴趣。

四拓展固趣。通过布置拓展朗读的任务,巩固学生的这种趣味,如给爸爸妈妈讲故事让爸爸妈妈评分、开家庭诗歌朗诵会、课外美文积累、课前二分钟演讲等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在课外朗读的积极性与兴趣,熟练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47―01

作为一个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很重要。要说好普通话,必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进行小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项内容,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水平和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普通话教学呢?

一、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虽然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然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手段,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和标准程度,例如通过经常收听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节目,注意模仿主持人播音的语速、语调、断句等,通过模仿、比较,留意和改进自身在语音、语调、语感上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力争使自己平时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较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如果能以教师带动班级,由班级带动全校,那么就能够在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和氛围,使普通话成为校园交流、交际的唯一语言,这有利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好和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二、抓住课堂主阵地,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1. 在朗读表演中训练口语。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学、说、练、讲普通话。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可以贯穿在课文讲解的全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并让他们讲述哪些词、句读得好,好在哪里,这样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讲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培养了他们的普通话能力,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

2. 引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技能,让学生把话说好。凡事要遵循自然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途径,以“语音训练―语态训练―技巧训练”为教学步骤,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训练小学生的普通话能力。语音训练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做到语音准确,声音响亮,词句规范,说话流利连贯;语态训练则启发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克服害羞思想,消除恐惧心理,释放被束缚的潜能,树立信心,大方自然;技巧训练着重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时要做到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表达重点突出,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等特点。这样便于学生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地练习说好普通话。

3. 提供话题,使学生有话说。由于小学生见识少,性格、心理素质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只会做,不会说,或由于胆子小而不敢说、不想说,或者怕说出来别人笑话,而索性不说,所以他们表现欲不强,通常把口头训练的机会让给别人,在互动式的交际活动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使用轻松舒缓乃至活泼的语气和语调,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认同感,二是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引领、激发他们开口说话的欲望,对于这些学生的发言要多鼓励,使其燃起自信的火炬。学生一旦有了自信心,很自然地就会打开话匣子,做到一吐为快,有利于其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 规范学生口头语言,让学生把话说通顺。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口语能力较差,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形式都很简单,他们也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听学生说话,听学生完整的一段话,不要中途打断学生说话,等学生说完后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头语。

小学生演讲要求与技巧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指导、训练小学生朗读,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

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结合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会读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注重范读,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我把每堂新授课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了。

2、运用技巧,揣摩朗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使朗读指导不再停留在硬性地规定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上,也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或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w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

四、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表演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当然表演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趣味性、形象性,更易激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的表演欲望,何不让学生投入于此呢?因为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朗读表演是真正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更好地领悟文章中心。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