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书法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书法艺术论文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1

对中国书法而言,不论字体、笔墨,还是题跋、印章,亦或书法装裱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代书法家的设计意识。我们知道,书法就是由若干笔画进行穿插得以形成,经过若干年的设计变更之后,今天的每一个文字都比以往更加简单美观。具体而言,第一,从字体结构上看,书法作品就是利用基本元素(即点与线),通过对笔画或笔墨的不同安排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其中,笔画应当注意黑白、浓密等关系;笔墨则应注意浓淡、刚柔、粗细等对比关系。这些均是对书法家设计意识的体现。[2]第二,作为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与印章的介入也充分体现出了书法家的设计意识。为了更好地将题跋或印章融入整个作品或篇章,书法家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设计或创造。一般来说,题跋和印章在体现汉字特征的同时,还蕴含着作者较为丰富的心理情感。第三,当书法作品完成之后,为防止其可能遭到毁损、灭失等情况,就需要对其进行装裱。其实,装裱对书法作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装裱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除此之外,在审美上,装裱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二、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一)对传统书法的直接运用。通常来讲,传统书法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并最终得以保留的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当设计者选择是否使用传统书法时,往往基于对其特性的认识与欣赏。此外,如果选择使用传统书法,设计者对其进行再创造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传统书法犹如程式化的识别符号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所习惯。一旦被加工或更改,极有可能丧失原本所具有的视觉意义。因此,传统书法应当直接被设计者所应用于实践。平面设计并非单纯、简单地对图形、文字进行拼凑,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有逻辑地对其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传达信息与美感的愿望。而传统书法恰恰是一种关注并追求视觉感受的表达形式,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运用传统书法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并对书法有较为专业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一方面,设计者需要对书法艺术的书体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经过刀刻形成的甲骨文,笔划稚拙神秘;在竹木条上所写的简牍,笔划蚕头燕尾或移位走格;[3]再如,变化多端的草书,笔画更显连绵;方方正正的楷书,笔势相对平稳;整齐统一的隶书,笔势更加生动等等。另一方面,设计者还应当对书法艺术的形式风格有更深的把握。一般情况下,在对传统书法进行设计时,应当着重考虑如下几点:第一,考虑形式要素,即曲直性、疏密性、虚实性、阴阳性等等。第二,考虑风格要素,即笔法、墨法以及章法等等。第三,考虑艺术审美性,即神韵、意境、情性、品格等等。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需要结合设计主题进行设计。总而言之,传统书法是人们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汉字这一独特元素进行的加工、创造与设计后的形象。如果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便可能在发挥书法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能使作品更具生动性,更具文化气息。

(二)对现代书法的创新性运用。所谓现代书法,就是在吸收并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当代特征,融合绘画、设计等多种处理手段,最终形成的一种新型表现艺术。亦书似画、亦书亦画,是现代书法最具魅力的主要特征。与传统书法一样,现代书法离不开文字、笔墨等要素的变化,这无疑给平面设计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如前文所述,草书的变化多端、连绵灵动,楷书的方方正正、平稳直接,隶书的整齐统一,生动高雅,都能够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还展现了作者的内在情感,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具体到平面设计领域,这些独有的特征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事实上,很多设计作品只是体现了其实用性的一面,而在艺术性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显得较为呆板。众所周知,创新是平面设计的灵魂,缺乏创新的设计已经渐渐脱离社会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要抛弃生搬硬套,在借鉴书法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作为设计者,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深入了解并发掘现代书法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设计作品之中。具体来说,一方面,设计者应当在掌握各种书体的基础上,懂得灵活变通;另一方面,设计者还应当充分考虑设计主题,并将现代书法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等设计手段对现代书法作出适当的处理,从而增强作品的设计感。

三、结语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2

一件商品的包装设计可以反映出产品特性、品牌理念、针对人群、设计用意等内涵,是商品实现流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有力手段,商品包装设计的好坏影响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看法和商品的销量。消费者在尚不了解一件商品的价值和用途时,被一件商品吸引的首要因素就是商品的包装。包装设计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视觉效果刺激消费者,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探究欲。在节假日期间,许多消费者需要购买一些礼品送给家中的长者。针对这个商机,在保健品包装设计中,可以在封面上用书法艺术题写一些祝福话语,再运用暖色上色。由于大部分消费者买这些商品都是送给自家长辈的,这样的包装不仅新颖,有利于吸引消费者驻足并购买,也体现了书法艺术的飘逸灵动和艺术内涵,迎合了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垂青。

二、根据产品消费人群应用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在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视觉刺激来达成的,其成效主要有增强视觉效果、取得消费者认同、提高商品辨识度等。但书法艺术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产品消费人员、本身的品牌特点及使用价值来区分。婴儿和幼儿使用的商品,如婴儿床、婴儿玩具、幼儿启智玩具等,如果要融入书法艺术就要考虑新生儿的视觉能力尚在发育且消费者一般为初生婴儿父母的特点,在书写时采取轻盈灵动的书法,同时搭配暖色系,给消费者温暖清新的感觉。而一些商务用品,如笔记本、商务用笔、电子记事本等,在其包装封面设计上则要注意采取端正的楷体,给消费者严肃、挺拔、冷硬的感觉。对于一些适用于老人的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身体保养品等,切忌加入草书元素,防止老人看不懂商品的用途,可使用行书,既不失楷书的端正,也不失草书的风骨;要考虑到年长者视力下降的特点,放大字体,在节日期间可配合红色、黄色等具有节日气息的色彩,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不同的消费者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都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将书法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宣传手段,发展前景是光明且积极向上的,商家可以利用书法艺术在国民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在商品包装设计中点缀书法艺术,将书法艺术的运用作为一种特点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三、包装设计中融入书法元素

设计包装的要素为包装材料、宣传手段、美化设计。这三个因素是决定商品包装质量的关键。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心理过程可以归纳为环视、产生兴趣、进行联想、激发购买欲、比较思考、信任购买等几个阶段。这些心理变化的前提是消费者被商品吸引。商品的包装设计如果过于简单,就容易使消费者怀疑商品的质量和生产场地,从而被消费者忽视;如果过于精致,容易使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距离感,觉得自己支付不起这件商品而不加细看就舍弃。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最具特色的经典民族符号之一,国人对这个文化符号都不陌生。在现代商品的包装设计上融入书法艺术元素,有利于缩短商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书法艺术作为新型的宣传手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现代商品的包装设计,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增强宣传效果。利用书法元素作为宣传手段的成功案例很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设计就结合了奥运五环和书法艺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美感和风骨,简练且时尚。这种创新方式使人耳目一新,不仅获得了世界的赞美,也激发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根据商品的特性设计包装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上购物开始兴起并受到消费者的大力追捧,比起去实体店里与销售人员讨价还价,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网上购物这种更加简单快捷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实体店的生存压力增加,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营规模,吸引消费者,除了加大宣传,提高产品质量,做一定的促销活动,还要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上花费心思。以茅台酒为例,茅台是中国的国酒,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茅台酒的包装除了瓶身比较精致外,与其他酒类没有太大分别。产品的销售不能只靠品牌影响,声名远播的物品同样会因为包装不够精致而引起消费者的质疑,给初次购买的消费者以名不副实的感觉。因此,为了加强宣传效果,在茅台酒的包装设计上可以加入书法元素,以行书书写“茅台”二字,利用行书本身兼具楷书的端正和草书的潇洒的特点,既不敷衍又不过于严肃,使人一目了然,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可用草书书写“酒”字,酒自古以来就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睐,诗仙李白就嗜酒如命,草书具有线条结构简单、意态狂乱的特点,但笔法又处处具有法度,笔力雄健,无轻飘之感,具有粗狂潇洒之美,用草书书写“酒”字,赋予了这个字书法艺术的线条结构美,符合历史特点;用红色点染,红色是正色,显示出茅台酒在中国酒类中的身份,也给茅台酒增添了历史底蕴。这样的包装设计会使茅台酒与同类酒相比,辨识度提高,包装设计也能凸显茅台作为国酒的尊贵地位,使消费者可以在众多酒类中一眼找出茅台酒,在让人印象深刻的同时辅以商品本身的知名度和商品特性,销售量自然就会上升。

五、结语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3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超级秘书网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4

综合来看,项目教学法方法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并且在教学操作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操作性也很好。这种方法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挖掘,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在这方面正好契合了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美术教学中引入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将会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也会发挥很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艺术项目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在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工作、项目任务的分配工作还是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各个学生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其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了活动的主导者。这种美术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局面,挖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自主探索与决策,并且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过程的能力。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结合以往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和协调,这也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艺术项目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结果,学生的任务结果并不是唯一性的,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创造和多元化的联想。这种项目方法尤其提倡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自我评价和解析,进而自我改进。之后学生在小组以及班上进行展示,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改正和优化,进而使自己的方法和任务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种方式尤其适合美术教学实践,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3艺术项目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结合一些典型性、实用性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和实践,下面笔者将以具体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广告设计为例进行阐述,探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使用项目教学法。总的来说,艺术项目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

(1)项目的准备阶段过程。在这一阶段,对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针对广告设计课程,教师首先要考虑所选主体与课程要求是否匹配、吻合,所选主体是否符合学生年龄段所能领悟,务必要做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有的放矢,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确定项目主体时,需要进行基本的调研和思考,最大限度的符合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生活状态。在这一阶段内,教师需要设计的问题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状态和需求、设计项目过程、准备项目的理论知识、制定项目实施规则和注意事项。

(2)项目的实施阶段过程。项目的实施阶段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一阶段也是整个项目教学方法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监督和引导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实施之后,各个小组成员则开始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进入到项目的处理状态。小组成员需要进行沟通和协调,有成员负责收集资料和信息,有成员需要负责分析项目实施对猜测,有的成员需要准备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和设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步骤之间有一定的先后步骤,却并没有唯一化的标准,集体实施过程则需要小组成员的内部协商确定。针对涉及广告而言,小组成员需要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广告项目所涉及的材料和设施,进而思考涉及方法,在广告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记录相关事项,从而针对性的解决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这也为项目结束后的展示、汇报工作奠定了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的创作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环节和细节,这不仅需要个人的认真和严谨,也需要团队的写作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完善作品。

(3)项目的评估阶段过程。评估主要是指教师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及完成的过程所进行的评价。与传统教学法中的评价方式不同,项目教学法不仅注意到结果评价,更多的是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前,笔者对评价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将其制成表格。在评价过程中,笔者既考虑到对各小组的资料收集和组织、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广告制作过程的评价,也重视对广告设计理念、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成果评价。但评价并非最终目的,评价是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4项目实施之后的总结和反思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5

自十七世纪法国、英国相继开设半官办性质的皇家美术学院开始,有了学院派之称。美术学院的成立,让美术能够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模式下的职业,成为一种可以有意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处所,而非过去作坊式的自发传授;美术也借以成为一种可以捉摸出其的独立学科。早在五代两宋时期也有了皇家画院,有了培养和安置画家的官办处所,画家分为画院派与在野派两个派系。从刘海粟、林风眠,到徐悲鸿,到解放后的苏式教育,再改革开改,伴随着西方美术学院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学院美术一直左右着整个的审美指向。人类在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科学的思维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美术院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首先,是其美育的功能和作用。美术院校通过生产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用视觉来欣赏艺术多姿的线条,多彩的色调,多样的造型,精美的构图,深刻的内涵,都会令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荡漾,并且潜移默化的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提升。总之美术院校是以审美感性直观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美育教育,即把人所具有的求知,向善、爱美和健康成长的潜能加以开发,并使他们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从而引善启真,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国民精神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真、善、美的人。

其次,是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竞争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美术相互渗透、日益结合,中国美术教育越来越兴旺与繁荣。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离不开美术,至于工艺品以及工业造型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在解决生存、进入温饱、小康阶段的中国当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需要转向注重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如何生活得更加美好和艺术,如何生活得更有质量和价值,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种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美术院校势必走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在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再次,是创新的功能和作用。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的确,作为最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美术院校,应该始终把为当代中国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意人才放在首位。一所美术院校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造性人才,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但是,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渐快,竞争日趋激烈,学院的“滞后与衰退”是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真实的可能性我们先不置可否,学院艺术显示出它相对发展迟缓的一面却是真实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美术而言当代学院艺术处在了一个尴尬的情势之下。

首先,对于学院艺术在办学机制与理念上的坚守,及由此而来的经验话语系统的完整存在,我们从宏观的学院艺术的发展与定位上应该给予肯定。当代中国的学院艺术,接受与实行的仍然是几十年代一贯的教学体系,在入学考核、课程设置上,虽然有一些适应市场的新设置,但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同时,当代学院美术教育,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办学机制之下,还存在着整个社会的主流体制的强势。学院内部,影响教师生活与事业的基本尺度还被限定在几个纵向的传统体制性项目上。一些强有力的体制介入,进一步限定了高等美术学院谋职的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走势,以及培养学生的主要路径。令人欣慰的是,从当前学院的课程设置、展览设置、评审人员邀请来看,学院的美术价值取向以及其代表人物仍然在整个美术界拥有着权威性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在市场第一与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学院作为整个社会难得保有的一处相对纯粹的学术禁地,迄今仍然有着它崇高的学术荣誉和相当的向心力,学院仍然是给予艺术作品以学术阐释的理论高地和神圣场所。

然而,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终究给艺术教育带来了一些让人不愿意看到的奇怪现象。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陈世宁曾说:“一名油画教授带100多名学生,咋教?”试问,艺术强调个性,音乐、舞蹈、绘画重视师徒之间的心手传授,绘画工作室十几个学生比较正常,而一师带百徒要如何保证培养质量?而高校近年来还在大量增设艺术类专业,这无疑是在为艺术生扩招推波助澜。艺考成了上大学的“跳板”。如此多的考生蜂拥而至,致使招生模式也不得不变革。这句话恰恰反映了艺术院校扩招,而教学体系的调整却始终跟不上的艺术教育现状的担忧。与此同时,艺术生扩招更带来了很多半路出家的速成考生,这更抹杀了艺术教育的本质。还有就是扩招带来的投入经费捉襟见肘的问题。

此外,教学内容赶不上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师思维,很难给学生以激情。而且,学院扩招后,相应的教学体系没有做出适当的调整。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定位是什么?是教师、艺术家还是艺术普及?教育的方向不同,教学体系、师资配备、教师素质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今很多高校都在办美术系、美术学院,但严格地说,有些是不具备条件的。由于不少艺术学院的定位模糊,这就使学生更加茫然。

那么,在艺术商品化、教育产业化的不断冲击下,学院应该如何调整自己,防备艺术教育的浮躁和艺术市场中盛行的压概率的赌博心理,切实的关心学生的需求与出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认真营造美院适宜学术发展的生态环境,建立不同学术思想间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在社会上树立的良好的教学形象,就成为了当代中国艺术院校在新形势下的生存所面临着的严峻现实。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