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方案

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快乐

前 言 体育要确立健康第一的宗旨,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以达到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而健康的获得离不开身心的基础。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不仅强化了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新课程确立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在教学与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建立新理念、改变旧观念

1.1 身心健康和谐统一

心理卫生学研究指出,人的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心理健康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体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跨栏跑练习时,除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和跨栏的节奏感的同时,还可以用刘翔奥运夺金这一感人事迹,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创设生动的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1.2 发展全体、兼顾个体

“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在体育中不仅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更要使他们得到健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确立终生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创造性,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学生摆脱陈规旧习。允许学生相互交谈、议论、提示和鼓励,游戏和竞赛中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叫喊等。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可以给学生充分夫人空间,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提倡学生要有创造精神,勇于质疑,以表现自我和潜能发挥,来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1.3 学生主体、主动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而是应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乐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认同学习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技能。有些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放开一点,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形式和自行安排内容,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安排内容,并自行组织练习。允许各种进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难度,如不同人数的篮球赛、足球赛等,使学生会判断,会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理解、探究与创新,并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反思。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从强迫性转化为自主性,进而培养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创造性,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 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整合和创新

2.1 优化整合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单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加以整合和优化,现今的教学模式很多,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模式,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是体育教师们应该较好地掌握的。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掌握和合理的运用这些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模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其优缺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其运用的价值有多少,是否值得运用和借鉴;其次,要对模式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学模式中选择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操作性强的、实用的、价值高的、效果好的,还可从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出各自的精华部分再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断修正,逐步完善,做到选择模式、优化模式、整合模式、创造模式。

2.2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体育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融益智、健身、添趣于一体,从而启迪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将封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唤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练时做到入趣、入情、入境,获得生动的主动体验。例如教学生跳远,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可以先不讲解跳远的有关动作要领和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相象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的跳跃动作是比较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示,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跳远动作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讲解几种不同的跳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跳远技术,这样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跳远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3. 多方位组合、多角度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些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体育丧失了兴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强调的是从多方位和多角度来进行评价的,也就是评价的多元化,应多激励学生,评价的功能应以激励学生为主,应以学生的进步为标准来实施评价。对一个学生实施评价时,不仅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进步,更应重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健康第一”的宗旨。正确地评价学生应该是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方法应该是科学的、多样的,做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定量和定性、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自评和互评、过程和结果等的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从原来的“达标”发展到向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多方位多角度评价转化,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调节学生心态,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目标上来。从而真正体现体育的“健康”职能。

4.对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4.1 选项学习的可行性

打破班级的界限,实行选项分组学习无疑有利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利与提高某些运动项目的水平提高,有利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当然在城市里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条件好,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很到位,学生选项上课有较好的场地设施和比较充裕的教师配备,上课的效果肯定也很不错,学生也能真正学好体育,运动技能也能很好的提高。可是在农村学校由于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开展选项学习就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不高,教师往往是顾着这组就顾不了那组,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就会有影响。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培养学生体育骨干着手,从学生中挑选出各类体育的尖子。在分组学习时,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做好教师的小助手。这样教师就不会顾此失彼,学生也可以很好的学习各选项。同时也可以选用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来进行兼职、客串体育教师做某些选项的指导教师。农村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的特点和当地开展比较多的体育活动来进行定项,不需要一成不变的照搬教条,应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新课改的进程。

4.2 如何进行体育评价

现在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时的实际操作会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异样性,评价学生的体能还有一定的标准,可评价学生的技能时就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难有统一的尺度,评价的结果多为教师的主观判断力。学习水平段的划分和学生掌握学习水平也全凭体育教师的主观的判断,没有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技能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有待更好的研究和论证。

4.3 学生体质能否得到真正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学生的体质有下降的趋势,直到20世纪末,发现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现在普遍低于日本人!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为了有效的改变现在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选项学习以后,学生的运动量是否够。我们现在的新课改是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的,也就是快乐的学习体育。日本的体育讲究的也是快乐体育,可日本将“快乐”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我们的快乐思想却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嘻嘻哈哈中上好体育课。我们的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否只是一味的快乐,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在学生的意志品质普遍较差,经过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的学生喜欢选一些趣味较浓,运动量不是很大的运动项目,较苦较累的项目选的人寥寥无几,其中田径项目几乎无人选。在我们所谓的快乐教育中,学生的体质是否会真正得到提高,需不需要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5 结束语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它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更重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作用上。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等等。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主要重要职责。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要本着以人为本,特长发展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教育出“健康”的,高素质的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来不断完善它。使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季 浏 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日本文部省

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2

综合素质评价影响有限

一位参与新高考方案制订的专家分析,新高考方案中,对于成绩处在“两头”的学生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放开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以及改革高职层次招生。对于处在中间层次的学生,新高考方案力求稳定。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也只在本科自主招生和高职招生中应用较充分,因此影响的范围有限。

要害词

1、自主招生

招生比例学校数量均扩大

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是新高考方案中的一大亮点。在*市新高考方案中,正考虑将部分市属院校也纳入到自主招生的范围,以使自主招生从招生比例到学校数量上,都实现“扩招”。

对本科生的自主招生,目前还仅局限在部属高校中。而此前,教育部已经提出要适当扩大现有自主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

“新高考方案中考虑,对于一些生源较好、办学特色突出、治理规范的市属高校,也可以探索自主招生。”有关人士表示。所有申请自主招生的高校,都需通过教育部的批准。

对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新高考方案中,将鼓励他们充分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会考成绩。至于如何使用,高校可以自行确定,教育部门提供建议。

【追访】

市属高校:期待自主选拔学生

昨天,来自部分市属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反馈的信息显示,目前他们还没有接到关于“自主招生”方面的政策文件。“按以后高考改革步伐来说,应该推动市属高校进行自主招生。”

据*市建工学院招办主任李雪华介绍,由于每个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一样,自然希望能选拔一些符合本校培养模式的学生,“自主招生可以做到这点”。她表示,高考改革之后,高校招生都是综合考察学生素质,将改变只以一个高考成绩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做法,就会要求高校在招生政策上进行调整。

部分高校招办主任反馈的信息显示,由于自主招生之前一直在部属院校实行,市属高校从未尝试过,目前只有等*市政策出台后,在局部市属高校进行试点,“不会一下向全部市属高校推广。”“目前市里是什么政策?哪几个高校做试点?我们都在等消息呢。”一位市属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

2、高职招生

采用“高考+会考”招生模式

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选择考生会考成绩,“专业+学校”方式报志愿新高考方案中,高职招生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招生模式,即“高考+会考”统招模式。这种模式专门面向普高学生,而中专、职高和技校学生,由于没有会考成绩,不能参加这种模式的录取,只能参加单考单招(高职院校与高考同一时间,但试题不同的单独考试)和高职自主招生。

“高考+会考”统招方式,是依靠考生高考统考的语、数、外三科成绩,以及二至三科会考成绩录取考生。最终选择哪几门会考成绩,由高职院校根据考生报考的专业确定。可以选择的会考科目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8门。

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3

一.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现实背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全日制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的身份不相适应,与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距甚远。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设置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脱节。同时,必修课学时比例过大,选修课课程种类少,学时数也较少,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三)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成人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在学员对象、学习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明显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成教生源成份的变化,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专、中职以及中专等生源的比例逐渐增加,急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培养方式单一

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随着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兽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突出特色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要根据成人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考虑学员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综合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

(二)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技能

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开设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开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渠道,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制订适合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整体优化,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全部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整体优化,合理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适当降低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合理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课程之间自然衔接,有机融合。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设置多样化的选修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规范基础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原则

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又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点。规范基础是前提,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同时,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尽量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根据成人生源从事的岗位不同,对专业需要的侧重点的差异,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可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三.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共有高起本(学制5年)、专升本(学制3年)和专科(学制3年)三种培养层次。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模块式、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及学时比例

培养方案共分为6个基本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又根据学员的从业特点,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养猪实用技术、养牛实用技术、养禽实用技术、养兔实用技术、养羊实用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实用养殖技术等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学时数比例如下:高起本:公共课36.3%,专业基础课35.3%,专业课21%,公共选修课3.3%,专业选修课2.6%,实践课1.5%;专升本:公共课28%,专业基础课32.3%,专业课29.5%,公共选修课3%,专业选修课4.9%,实践课2.3%。

(三)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探索并创新具有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注意课程衔接。成人教育群体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专科知识基础中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二是整合课程内容。科学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删除重复课程或重复内容,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三是精简理论,强化实践。针对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实际,精讲理论,强化实践。

(四)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

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在基本课程之外,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4

2009年第一学期我镇美术学科将继续认真贯彻县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力度,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全面普及、重点提高、创办特色、整体推进”为艺术教育工作方针,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开创璜山镇教育的新局面。

一、教育教学研究方面

1、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和要求,加大力度推进美术教学改革。

2、结合美术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实施,要求美术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新标准,认真探讨并钻研新教材。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真正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激发学生美术兴趣,降低教学难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与培养特长生方面

1、因地制宜,利用本校资源,充分发挥美术活动课的作用,以活动促发展,逐步形成本镇的美术教育特色及剪纸教学特色。各校力争全方位开设美术兴趣班及第二课堂活动。

2、重视培养美术特长生和特优生。结合各类艺术活动,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如“校园写生赛”“想象画大赛”、“优秀剪纸作品展”等。让各校各类艺术尖子生脱颖而出。

三、教学工作安排

九月份1、参加县教研组长新课程培训活动。

2、讨论本学期工作计划。

3、统计全镇美术教师基本情况。

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导入;案例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自1987年起,高中生物课程经历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四条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浙江省于2006年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

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

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此后,我省于2012年再次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此次深化课改明确提出

“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课改思路。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倡导有效教学。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普遍不高。

因此,要实现从被动性向自主性的转变,最主要的是教师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课堂教学的第一个关键环节――课堂导入能够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导入

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落实有效教学,而课堂导入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导入与新课程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有效教学与课堂导入

有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投入课堂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入手,而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会有所不同,但课堂导入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生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导入的一般过程如下:首先,教师通过展示素材引起学生的关注,再进一步进行素材的剖析引起学生的持续关注,然后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体验到这样的情绪:从感兴趣到聚精会神进入课堂情境,再到兴奋地完全进入课堂情境,最后以适宜的情绪状态进入课堂学习。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课堂导入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因此,按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1.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习内容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认识活动,所以,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应该引之深思。

有经验的教师通过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接着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学习欲望越强烈,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注意则是学习的门户。”在上课开始时,大多数学生的思绪还停留在课间活动中,教师如果马上开始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良好的注意力,是学生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所以,导入的首要作用就是抑制学生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来,使学生保持兴趣。

(3)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在导入时简练地提示教学内容的本质问题,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学习重点、学习任务和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

(4)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提取相应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新旧知识建立起有机联系。尤其是高中生物学的知识逻辑性和规律性很强,很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更加需要通过导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有效的导入不但能起到以上提到的四大作用,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作用。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的鼓励、期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而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又会进一步鼓舞教师,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进步。

2.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课堂导入不仅要求教师能够综合把握本专业课程知识以及了解其他课程与学科,同时,也要求教师对生活实际、时事政治以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导入艺术的达成,需要在平时关注课堂内外,提炼导入方法,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三、高中生物学课堂导入优秀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学课堂导入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开始的1~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互动活动的统称,包括教师、学生、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活动等),它是教师事先设计的、根据课堂生成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生物课堂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学课堂导入设计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要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简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已有多数教师通过在教学一线的辛勤工作,促进课堂导入的不断创新,使课堂导入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中绽放光彩。下面结合高中生物学优秀课堂导入的具体案例,分析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

案例一: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核”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多莉羊吗?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出生的吗?你们能在此图中帮它寻找妈妈吗?

【ppt展示】多莉羊的生殖过程。

【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有同学说是生育它的丙羊,有同学说是提供细胞核的甲羊,还有同学认为是乙羊,那究竟谁是多莉羊的生物学母亲呢?让我们从今天的学习内容“细胞核”中去寻找答案。

该导入精简又紧扣学习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连续设问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与常用的直接导入相比,结合生物学的科学发展导入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理念。

案例二: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分离定律”

【教师】有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如果我们两结婚,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该有多么美妙!”萧伯纳回信说:“那个孩子如果只有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就糟透了。”如果他们真的结婚,到底孩子会是什么样呢?

【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虽然我们知道双亲都要贡献遗传物质,但后代的形状却总会表现出非常大的随机性,那么,生物的性状是如何遗传呢?

【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有机会课后可以进行深入探讨,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位科学家通过植物杂交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孟德尔。今天我们就循着他留给我们的实验线索,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通过分析来初步体验他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该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在后续学习中能更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常用的导入方式相比,结合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更能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符合新课程理念,对于落实有效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优秀案例分析中可知,课堂导入对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促进作用,因为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高层次的课堂导入还能结合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甚至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生物学课堂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同时,能使学生和教师及时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以最佳状态实现有效教学。

课堂导入的变革能从一方面反映出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至课堂导入,大到整节课堂教学都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理念不符的现象,比如:教学方式仍以讲授式为主,重形式化的探究活动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有待进一步解决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新课程“新”在何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育发展研究,2001(9):5-10.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解读[J].浙江教育研究,2012(4):8-10.

[3]王金泉.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忽视了什么:关于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的思索[J].中学生物教学,2011(3):6-8.

[4]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

222(Z2):38-42.

[5]陆凤娟.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教育,2012(2):57-58.

[6]祖兆富.如何让化学课堂的课题导入精致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49-50.

[7]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新课程改革方案范文6

根据教育部批准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2013年湖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继续实行“3+X”,“3”为语文、数学、英语,由我省命题;“X”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外语科目中,小语种(俄、日、德、法)也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

为了做好新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衔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成立了以学科教学专家、学科命题专家为核心的研究队伍,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反复探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北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保持湖北分省命题以来的命题特色。《考试说明》既是2013年湖北新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中学教学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