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改革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改革计划

教育改革计划范文1

一、发展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努力提升全处幼儿园标准化水平,大力推进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构建有办事处政府主导,各村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覆盖面广、布局合理的办事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立足实际合理调整全处幼教设学布局,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工资待遇,提高全处幼儿园保教质量,保障全处适龄幼儿接受公平的,高质量的学前启蒙教育,使其在全处形成规范有序、人民满意、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学前教育新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到年,全处8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努力提升全处幼儿园标准化水平,办事处立足实际,合理调整全处学前教育设学布局,使全处公办性质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100%。至年,全处设有1所公办幼儿园即中心幼儿园,下设两所分园,8所村级公办性质的独立幼儿园。

2、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100%,大专队伍学历达到80%以上;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工程,在全处幼儿园普遍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指导,全处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保教质量明显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落实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由政府、社会、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办事处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从年起,办事处财政预算单设学前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提高,2012年前办事处财政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每年拨付87万。

(二)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增强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

1、办事处统领全处,大力推进全处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年,办事处首先对中心幼儿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修建,完善园舍设施,改善幼儿生活学习环境,达到省定标准,并使中心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认定,其次,对中心幼儿园彩虹苑分园的创建,并以高标准配齐该园设施设备,使其顺利开园;另外,对中心幼儿园南苑新区分园进行合理修建,提高办园水平,从而满足该生活小区及有关村庄广大居民的需求,对于改扩建达到省定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市人民政府奖励资金20万元。办事处奖励10万元。

2、加快农村公办性质幼儿园布局调整,优化全处农村幼儿园资源。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就近入园”的原则和服务人口3000-5000人的要求,对全处农村幼儿园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年,按照省定标准,将新建幼儿园,改扩建幼儿园、幼儿园;2012年,新建幼儿园、荆戈庄幼儿园;年改扩建幼儿园、庄幼儿园,庄幼儿园,撤销地处本办事处由个人举办的私立幼儿园,撤并沟崖幼儿园,进一步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三年内在全处范围内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中心幼儿园分园为示范,独立幼儿园为主体,附设教学点为补充的办事处学前教育新格局。三年内将村级幼儿园调整为8处,附设一个教学点的设学布局。对于新建和改扩建达到省定标准的公办性质幼儿园,市政府奖励15万元。

3、立足实际,加强办事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从年起,小区开发项目配套幼儿园建设用地一律采用规划方式供应、供地;办事处建设部门应保证小区配套幼儿园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办事处所辖区域内小区配套幼儿园竣工验收合格后应交付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今后,新建小区村庄改造每5000人口的住宅区均由政府投资建设或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无偿配建,建设一所规模为6个班以上的公办幼儿园。

4、关心学前教育特殊群体,在全处范围内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确保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孤儿和残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妥善解决我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幼儿入园的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处幼儿教师素质。

1、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园长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其他各类人员应取得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岗位证书,严格持证上岗。全处幼儿园非公办教职工全部实行聘用制,依法签定劳动合同。

2、加强幼儿园师资配备,办事处将会同上级主管部门根据省定标准,逐步配齐中心幼儿园教职工,逐步加大农村幼儿园公办幼儿教师配备比例,2015年前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教师所占比例达到55%以上,每所农村独立幼儿园至少有1名公办教师。

3、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制定全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计划。三年内,全处教师的大专学历达标率达到70%,本科学历达标率达到30%,提高全处整体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4、依法落实全处幼儿教师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2012年前办事处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要达到全市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以上,并逐年提高,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保险等待遇,按不低于70%的比例,由市、办事处财政按照1:1的比例共同解决,市政府统筹发放并逐年提高。年解决幼儿园非公办教师保险。

(四)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1、加强幼儿园审批监管,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中心幼儿园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实施幼儿园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建立以办事处牵头组织,综治、教育、建设、公安、卫生以及各村委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对未经审批和达不到标准的幼儿园予以取缔。

2、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建设平安和谐幼儿园,严格执行《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加强幼儿园安全设施建设,配足配齐保安人员,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指导,幼儿园所在村委小区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3、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实现“阳光收费”。各幼儿园严格按照市、市有关规定制定的标准收费,各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杜绝幼儿园高收费,随时查处乱收费。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全处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办事处为全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中心幼儿园加强全处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办事处建设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处国民经济和全处发展年度计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办事处财政预算,制定支持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

教育改革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实践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Practical Education Reform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rogram"

LI Xuwei, YAN Tao, SUN Hailing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dingshan, He'nan 467036)

Abstract In January 201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a number of opinions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lan to make a superior plan. In this paper,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practical education reform model under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background discussed,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college practic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0 序言

为了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2011年1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对实施卓越计划做出了全面部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与此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153个高校。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当前高校实践教育环节存在哪些问题?高校实践教育环节下一步如何进行改革?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希冀为高校的实践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当前高校在实践教育环节存在的问题

作为制度化的教育理念,实践教育是指把实践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通过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构建出全面、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而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环节与当前社会的需要有一定差距,我们现今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工程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主观上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部分学校或教师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辅”工作,缺乏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双师型导师的参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设计,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指导与设计。(2)客观上实行校外实习的实践难度大。随着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因此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甚至有的学校彻底撒手不管,最后只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无法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3)缺乏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各高教工作量核算机制的不规范,对实践教育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严重影响了教师指导课内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4)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学生参与力度不够,教师指导力度不足。目前高校的实习和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统一进行安排,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实践教学效果大受影响。(5)缺少贯穿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育形式的总体设计。现今,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形式,能够仿真实际工程的体验式或参与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并未真正出现。

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实践教育改革模式探讨

2.1 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理论与国家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精简理论教学课时,通过建立课外作业的课堂报告等制度,将部分课堂教学的内容移至课外。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应结合实际项目力求做到真题真做,并根据实际需要,让部分学生到企业结合实际工作做毕业设计(论文)。

2.2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全方位合作,可以有效促进基础教学和企业创新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形成高校与企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能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2.3 改革实践教学新模式

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的新模式。根据自身特色遴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工程案例,负责建立某一领域的案例库,开展案例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内容,模拟工程实际过程。

2.4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以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强化和延伸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设置一定量的课外学分,激励学生参加各种讲座、沙龙、论坛以及演讲等社团活动,及参加校内外各种科学竞赛活动,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可以使学生的领导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2.5 进行职业资格培训

通过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国外大学普遍比较受重视。各高等院校可以进行结合专业特点的职业资格培训,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使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本项目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河南省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模式探讨》(项目编号[2011]-JKGHAB-0020)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香敏,刘宇.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职业技术,2011(9):125.

[2] 曹然彬,任志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向构建――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践行“卓越计划”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3):1-4.

[3] 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教育改革计划范文3

关键词:社会化;中职教育;审视;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31-04

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尽管各学科对社会化概念的使用有所侧重,但其本质是探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如何改变自身,以主动适应社会,被社会认可、接纳;二是在改变自身这一进程中,也反过来影响社会,从而达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发展。[1]社会化视角下的中职教育审视与改革就是从社会化视角审视中职教育,了解中职教育社会化发展脉络,明晰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社会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审视

(一)社会化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起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初,就提出了“社会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方针,并把社会化当作职业教育的唯一生命。他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就吾最近几年间的经验,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有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2]他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说:“以我的经验,很想武断地提出三句话,就是:(1)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2)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3)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与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可以说,职业教育社会化贯穿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全过程,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步。

(二)社会化引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为进入21世纪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指导近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显然,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贯彻始终。

与《纲要》相对应,教育部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并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了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等7大重点任务。仔细研究7大重点任务的内涵,发现其共同点就是在7个方面融入社会化理念,加强社会化改革。

(三)社会化成为国外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对当代世界职业教育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力,其根本的核心就是校企合作,社会化特征明显。其教育过程在企业与学校交替进行。由于教育过程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3]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更是一个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典型,在学院的工程系内,教学方案与工业界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师生在厂家提供的先进设备和仪器上进行着企业的试验计划或产品研发。我们的近邻韩国,政府大力倡导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把产学结合写入政府制定的法规里,并使之制度化。日本职业教育社会化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除了教育管理部门,企业、雇主组织等社会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决策。如日本全国专门学校情报教育协会、就业指导协会等团体还通过提供就业情报、制作就业期刊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

二、社会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于职业教育社会化改革,黄炎培指出:“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4]因此,社会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把“社会化”作为核心理念融入中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办学思想上,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学校要加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综合部门的互动,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调研与课题研究,把握地方及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关注其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

学校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重视“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改造,增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能力。注意利用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努力做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提升学校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

(二)内涵建设上,重视社会化改革与融合

1.在课程改革上,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校要面向社会、市场与生产实际的需求,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指向;以就业为导向,依据职业分析并广泛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设置课程、组织专业学习内容。通过职业分析[5],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从中梳理出构成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突出“学习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意义”即学为所用的基本策略,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的需要。中职学校还可根据地方经济的特色与优势,通过校本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服务的成效,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2.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重视校企互动。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上,学校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一方面,建立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动手能力,达到职业教育技术性与实践性能力特别是实践性经验的要求。教师还可主动为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轮岗培训服务,在服务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制订和完善中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丰富专业教师队伍的组成。

3.教学改革上,强调与社会职业岗位对接。努力做到:(1)研究职业学习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职业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6],从学习目标与内容看,职业技能重于书本知识,强调学以致用;从学习方式看,职业活动训练重于读书与听讲;从学习条件看:职业任务情境的影响与感悟优于单一知识信息的灌输;从学习的结果看,胜任职业实践任务重于通过理论考试。对此,需要我们围绕职业学习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2)研究社会职业岗位要求,强调教学过程与社会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以社会实践为主线、职业活动为核心,围绕职业岗位,突出“做”中“学”,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7],以此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3)研究行业企业标准,强调教学评价与职业资格对接。在教学评价上,重视社会的广泛参与,体现在评价的标准上,注意与行业企业的评价标准融合;在评价的形式上,可广泛采用如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等进行整体性、情境性和过程性评价[8],使评价有利于发现学生的能力与特长;在评价的认证上,注意与学生的考工、考级结合,并融结业证书与相关就业资格证书于一体,使之成为有效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4.在学校文化建设上,重视与企业文化对接。学校通过将自身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弘扬社会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挖掘专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技术魅力。学生教室、宿舍的布置及公共场所建设都要彰显社会文化的核心理念、价值,而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要有浓郁的专业气息与韵味;要经常性地组织丰厚师生社会文化底蕴的专题报告会,观看现代企业宣传片,让学生时时经历与感受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了解现代企业的精神、内涵,从而“于无声处”积淀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的素养并使学生作为社会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完善功能上,注意功能社会化

1.面向人人,拓展功能定位。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1999年4月,汉城)提出了“全民职业教育”(TVE for all)的口号,建议将传统的TVE(技术与职业教育)改称为TVET(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指出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面向各类人群,强调接受职业教育是基本人权。总理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面向人人的大职教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中职教育根据大职教趋势需扩容服务面向,使中职教育服务涵盖职业预备、就业、职业转换教育以及技能提高和再就业培训等;扩大教育对象,使中职教育对象从传统的中学生年龄段,增加到5岁至65岁以至更长时期的需要接受中职教育与培训的社会成员。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强调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定位,一是面向未成年人学历和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二是面向社会上有择业培训需求的成年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和提高再就业与创业的能力;三是面向有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社会成员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改善生活质量、调整消费结构的能力。

2.体现开放合作,强调多向沟通。一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借助企业的设备与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的更新换代、职工的提高培训进行有效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弱化学习和工作的界限,增强学生回归教育意识。二要加强与行业、劳动等部门的合作。学校通过加强与行业协会、劳动、就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一方面使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技术等级证书教育融合,强化学生就业准入意识;另一方面,使职业教育有效延伸至行业、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各级各类培训中,拓展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还可以提高在校学生对上述各种培训的认识,增强其成人后从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适应能力,减少学习障碍,为终身教育各阶段教育间的衔接创造条件。三要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合作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主动接受辐射,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保持技术的相对领先;另一方面,通过远程网络教育的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学历教育层次。

3.融入终身教育理念,从“一技在手”向“学技终身”转变。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主题提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终身教育之间应搭建“轨道”,使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人不仅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也应继续享受其他门类的教育。[8]“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这种教育就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9]中职教育需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防止借就业为导向之名,将中职教育退化为职业培训,而从终身教育视角,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学校教育不能仅仅传授知识,应大力改革现行的种种弊端,扩展功能,加强作用。其重要职责是为了每个人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即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的角色要从‘知识的殿堂’变成‘终身学习的苗圃’,从‘教室’变为‘学堂’;不仅是在校学生的学堂,也应是所在社区内的成人终身学习的学堂。”[10]

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倡议:“应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作用,以及对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11]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健康方向,更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特性,也为中职教育的社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郑定康.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之路[J].浙江社会科学,2000(3).

[2][4]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郑建平.关于联邦德国职业教育当前所进行的学习领域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4(2).

[6]刘德恩.职业学习理论初探[J].职教通讯,2005(3).

[7][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78.

[8][11]赵婀娜,贾娜.从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看中国职教观念的突破[N].人民日报,2012-05-25(18).

[10]陈乃林.终身教育纵横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Reflection and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Social Perspective

KONG Xiang-fu

(Jiangsu Jur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urong 212400, Jiangsu Province)

教育改革计划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整体联动;典型引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1-0039-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它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明确了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以课程改革为主要载体,牵动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等全方位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和积极实践,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课程改革必须向纵深推进。基于此,笔者作了一些思考,以求进一步明晰未来深化课程改革之方向。

一、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全社会整体联动

近1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往的经验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整体联动才能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运行进程中随着矛盾的运演而日渐清晰和完善的。因此,深化课程改革不只是对学校层面广大校长、教师的新课程执行能力的严峻挑战,也是对政府、家长及整个社会的一次考验。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Ⅲ,政府、学校、家长等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首先,就政府层面来说,我国的课程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改革,政府在这场改革中始终担当着主体角色。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改革的推动和进一步深化取决于各级政府的课程领导力。代表国家意志的宏观政策,其作为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欲转化为积极的教育实践,必须通过省、地、县各级政府对课程改革政策的深刻领会和科学解构,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科学设定区域改革目标及其行动线路,通过资源配置、制度保障、检查督导、专业引领等有效的行政举措,为课程改革创设条件与环境,形成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这其中,区域课程改革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目标的调整和完善是否到位?相关政策、举措的出台是否适合、有效?检查督导、专业引领是否得力?这些问题无疑对各级政府课程改革领导力的专业化水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目前,各地课程改革的推进还很不平衡,这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教育基础、文化传统等不无关系,但其与当地政府对课程改革领导的执政能力也高度相关。一些率先进行课程改革并成效显著的地区的经验表明,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当地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有力的专业指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就学校层面而言,课程改革的终端结果必定要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方能实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校长与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态度、状态、素质、能力至关重要。“多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学校办学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基层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改革力,关键是如何使它焕发出来。课改总的改革方案不可能具体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实施模式及经验必须在学校里创造,学校的价值就在这里,学校的作用也在这里。”其中,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动者、组织者、指挥者,是保证学校这一组织机体得以良性发展的大脑和中枢。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是否认同,校长能否将课程的宏大目标及相关政策转化为广泛认同的学校愿景,校长能否通过思想发动、制度安排等举措有效动员人、财、物等资源形成促动课改的整体合力,校长能否对课程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供专业支持、咨询与帮助,等等,决定着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实施水平。就目前现状而言,校长队伍的素质还远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难以担负课程改革的重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无疑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校长专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新课程较原有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角色上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并不断提高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教育结果向重教育过程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目前,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正驱动教师的职业状态及生存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依赖于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高度认同,依赖于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实践,并能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重塑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和创造力,以全新的职业状态为课程改革的新探索、新进展提供重要支撑。

将新课程由政策理念转化为积极的教育实践,由宏大的政策主旨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有力度的专业支持。在既没有成功的案例及经验参照,又缺乏专家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一线校长、教师独自完成这种转化是不现实的。一线校长、教师大都没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淀,而日常又被绑定于应试教育模式下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没有能力也无更多的精力来开展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校长、教师形成紧密的对话机制,实现实质性的连接与互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帮助教师理解、体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共同探索、创生新课程的实施模式。一线校长、教师也只有经过课改实践及与之相伴的不断深入、层层递进的系统化专业引领,才能正确把握新课程要领,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付诸教学实践。

当然,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社会子系统,文化传统、社会评价导向、家长价值取向等无不影响着教育的实际走向和实践形态。因此,课程改革不单是教育系统自身就能包揽完成的,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及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需要政府、社会、家长共同来深刻反思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观

念的弊端,广泛认同新课程的理念,共同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共同促动课程改革实现新的跨越。

二、“典型引路”是目前深化课程改革实践的迫切诉求,要切实以此为抓手将课改引向深入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中,涌现出一批改革的急先锋,特别是广为人知的江苏省洋思中学所进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实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所进行的“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他们勇作改革的弄潮儿,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使新课程实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和追崇,为我国新课程的整体推进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洋思现象”“杜郎口现象”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即一线校长、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予以广泛认同,并表现出空前的参与积极性。但这也表明我国广大一线校长、教师的素质能力存在局限性,在驾驭新课程的过程中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教学一线都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难以独自完成有效实施新课程的任务。同时也表明,受制于教研机制和教研力量的制约,目前教研员对中小学的专业指导根本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难以为一线校长、教师提供及时、有力的专业支持。寻找可参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改榜样、摹本成为广大一线校长、教师迫切的实践诉求。他们希望找到实施新课程的有形载体,找到具体可行的实施模式,找到在具体实施中应当注意解决和规避的问题,找到可用来借鉴的具体经验。这是因为,只有在与具体经验的对照中,他们才能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政策与理念,悟出新课程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具体通道,找到实施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有效步入个性化的新课程探索实践。

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课改中先进的典型和成功的榜样,积极帮助和扶持这些学校进行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帮助它们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给予它们办学条件、专业指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协助它们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逐步由局部到整体走向模式化建构。同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行政导向的作用,推出一批诸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全国性、区域性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它们实施课改的创新精神和宝贵经验,充分发挥成功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无疑将对课程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等院校、相关教科研机构要增强课程改革的急迫感、使命感,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形式,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一线校长、教师一起开展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形成务实、高效、直接对话的教研共同体。高校或教科研机构可以重点扶持一批学校、教师率先进行创新尝试,由局部突破到整体建构,摸索改革路子,积累成功经验,不断加以理论总结和提升,形成对课程改革推进路径的普遍性规律的认识,并通过鲜活的成功个案、不断深化的理论认识来引导和推动更多的学校与教师步入课程改革的快车道,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各地、各学校都应深刻认识到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要从各地、各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帮助、扶持、培植所在地区的学校典型、学科典型。各个学校也应树立起自己的学科典型、教师典型,大胆地走“典型引路”的课改之路。一批批典型将以它们成功的鲜活经验演绎出有形的课改实践图景,以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教育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成功做法、有效改进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所产生的积极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等具体、有形的“现身说法”,对广大一线校长、教师就新课程理念进行生动的解读,以实践经验所具有的现场感强、启发性强、操作性强、贴近实际、易于借鉴效仿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来引领和带动一个个区域、一批批学校、一支支队伍更加深刻地领悟新课程、适应新课程,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新课程。

三、深化课程改革必须以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要载体,努力推动新课程运行的常态化

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以适合的载体为支撑。近年来,许多地区和学校通过组织学习观摩典型经验、听取专家报告、实施校本研修等方式,积极为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努力探索新课程由理念向实践转换的通道,即从多种维度来寻求有利于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适合的载体。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做法和尝试还显得凌乱无序,要么应景性地组织教师听几场专家报告,要么抓一阵子教师集体备课,要么组织几次教师公开课,要么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几所学校,等等。这些做法停留于被动应付,走过场的成分多些,使课程改革成了注重外在形式的跟风应景之作;或是受制于能力不足,只是在局部细节上小打小闹,而整体性、系统性、实质性内涵建设则远远不够。我国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实质性建构已势在必行,而选择适合的载体则尤为关键。

就学校层面而言,实现新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必须以创新教学模式为依托。教学模式是任何学校等教育组织都必须依托的组织、计划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一般意义而言,教学模式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提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教学目标,设定较稳定的结构和方式来调配和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内容、方法与管理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活动程序和操作要领,以保证教学活动按规定方式展开和功能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中介性。它上秉抽象理论,下承具体实践,既可将教学理论范型化,又可将具体经验概括化,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正是适合的教学模式的建构,才使得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使新的理念转变成人们易于接受和掌握的方式,实现了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同时又使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个别化的具体经验得以理论凝练和提升,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并具有了普遍性与推广性。基于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属性与功能,学校要担当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实现新课程由理念向实践的转换,必须以教学模式为载体。

只有以创新教学模式为载体,才能使课程改革由理论体系转化为实践体系。教学模式内含着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价值体系,并框定了相应的结构方式和操作要领,离开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而言之,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其核心就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不少学校围绕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积极的多样化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譬如前文提及的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自主学习”的教改实验,它们就是在教学模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目前,令人担忧的是尚有不少学校还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对课程改革还滞留于外在表层的理论政策的学习、了解或是观望,还未完成课程改革在学校的“内化”过程;对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尚不清晰,还未将课程改革的国家意志付诸于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它们在凌乱无序的应景之举中使课程改革一再被虚化,而没能通过对教学模式创新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来牵动学校的全面变革。

毋庸讳言,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将课程改革由政策主旨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机制、师生关系的基本设定以及对教学活动基本程序和操作要领的基本要求,这样就形成了清晰而具体化的课改目标,进而将牵动学校的资源配置、管理举措、教师发展等都整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旗帜下,由此激活学校所有办学力量,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找差距,寻对策,围绕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目标不断深化改革,从而使课程改革转化为全员的办学行为。这必将大力促进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建构,并促进学校的整体良性发展,促进学校朝着新课程实施常态化模式迈出重要步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EB/OL],(2010-04-27)[2010-11-16],http://202.205.177.97/UserFiles/statiehtml/2010-06-01/12753785300004851,html

[2]张民生,校长必须学会领导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7-01-16(6)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4-45

教育改革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23-03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山东理工大学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专业之一,《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认识机床、分析机床和选用机床的能力,这不仅对将要在机床行业工作的学生是必需的,而且对将要进入机械制造类企业、科研院所或与其相关的管理部门工作的学生,也是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各种机器、仪器和工具以及国防装备,都要通过作为工作母机的机床的加工才能制造出来。机床概论知识是制造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1]。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跟生产实践高度切近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教学工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我校多年来《金属切削机床概论》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我们在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的若干探索进行了总结。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若干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机床的工艺范围、传动原理和传动结构,并为学习《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奠定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现有的机床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反思、质疑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

[案例1]在CA6140A车床的进给传动链中,当车削模数螺纹时,要通过选择交换齿轮用传动比■×■×■来近似代替■;当车削英制螺纹时,要通过选择交换齿轮用传动比■×■×■来代替■[1]。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上述近似处理进行了误差分析,发现在第一个近似处理中,?仔的近似值为3.1487531,在第二个近似处理中,英寸与毫米的换算系数25.4的近似值为25.4016。用上述交换齿轮加工长度较大的丝杠时,会产生较大的加工误差,难以满足加工要求[2]。并且交换齿轮中都有升速组,容易使齿轮传动噪声增大[3]。我们进一步要求学生对上述两组交换齿轮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近似精度。结果同学们通过文献检索及创新性探索研究,分别用单一加减法、小数值近似分数法、分离小数法、分数值相加法、辗转相除法、质因数化―约分法、质因数校正法、质因数校正乘合法、分数差值相除法、校正分数乘合法、共轭分数比重加合法、编程计算法、查表法等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对交换齿轮齿数进行了优化计算。然后同学们对不同的优化结果进行了误差比较,发现用■×■×■来近似代替■,用■×■×■来代替■近似误差最小,并且交换齿轮中不包含升速组,可以降低齿轮传动噪声。通过该过程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2]CA6140A车床主运动传动链中的低速传动路线如图1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思考:在该传动路线中,两组双联滑移齿轮中为什么有三对齿轮的齿数和为100,而另一对齿轮的齿数和为101?同学们经过创新性思考后明白了如下原理:CA6140A车床主运动传动链中的低速传动机构同时也是加工螺纹时的扩大螺纹导程机构,其传动路线如图2所示。该传动路线中的两组双联齿轮分别处在■×■和■×■的啮合状态时,可以把车削的螺纹导程扩大4倍和16倍,如果把■的齿轮齿数改成■,工人在加工螺纹时,如果使两组双联齿轮处在■×■的啮合状态,就会使扩大螺纹导程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1,跟不使用螺纹导程扩大机构的传动比相同,但因为使用了扩大螺纹导程传动机构,使得传动路线变长,加工误差变大。为了防止工人在加工螺纹时误选该条传动路线,故将Ⅵ轴和Ⅴ轴之间一对齿轮的齿数设计成■,工人如果选择了■×■的传动路线,加工出的螺纹将无法使用。通过该创新性作业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计划范文6

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和模式,重点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进一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吉林省将成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机构,统筹研究吉林省教育改革的方法步骤与具体实施办法。对重要改革项目先试点、后推进,保证协调,不冒进。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扩大优秀高中指标生分配比例。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权改革,改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开展高度职业教育分类招考试点。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吉林省将在遵循教育部统一改革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前制定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调控招生计划等措施,扩大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调整教育体制和政策法规,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普惠群众、优质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师资配备不均衡问题,打破教师“学校所有”的限制。推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资源共享。完善中心校管理村小制度。扩大优质高中指标生分配比例,让更多农村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得到选拔的机会。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启动农村初中寄宿条件改善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防控贫困儿童辍学。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360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和奖补140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项目。提高全省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转变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努力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加快简政放权,推进职能转变,完善监督评价。探索建立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推动行业形成评价机制,积极培育独立的专业教育机构。引导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