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1
一、执行“三定”规定状况良好
我们严格按照县府办《关于印发县广播电影电视新闻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精神,进行了认真实施。一是职责方面。严格按要求对职责进行了调整,对通知中明确的主要职责,我们都细化到各内设科室的职责之中。二是内设科室方面。严格按照县编委会“三定”文件规定,设置秘书股、新闻股、广告股、总编室、网络技术股共5个股室,没有超出规定擅自增设内设股室的现象,做到了内设机构的实际职责、名称、规格、数量与“三定”规定四符合。三是人员编制方面。我中心有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3个,差额拨事业编制17个,自收自支事业编制8个,其中部门领导职数4名,主任1名,副主任3名;股室(股级)领导职数5名。经自查,我中心目前部门领导和内设科室领导职数配置均符合上级文件要求,无超编现象发生。
二、履行“三定”规定职责到位
我们在“三定”方案的具体实施中,特别设置了网络技术股,强化了新闻股,加强了广告股和总编室,加强了新闻宣传、制作策划、安全播出、广告经营、电影下乡等工作的管理,为我县开展电视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职能整合调整及时到位
去年8月底前,我们已全部完成了“三定”方案所规定的管理职责,与文广局协调理顺了人事、财务、编制、职能等关系。目前各项整合职能的职责关系全部理顺到位,没有出现职责不清甚至扯皮的不良现象。
四、落实职能职责措施有力
为确保机构改革后各项职责有效落实到位,我们不折不扣地落实“三定”方案中所规定的各内设股室职责,实施了机关各股室工作人员设岗定责,把机构改革后整合的各项职责细化分解到了各岗位,把各项工作职责落实到了每个人头,强化、落实了工作责任。
五、内设机构配合协调完善
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2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各级党委面临的新课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计划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国有企业由于政企不分、经营机制不活和历史包袱沉重,在运作中大多缺乏效率,在国内外市场上面临强大竞争时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国有资产在不能顺畅流动中逐渐磨损、流失。国有企业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包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分配等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黑龙江邮政、内蒙古电力公司、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中电投河南分公司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事实表明,企业内部机制转变不到位是国企长远改革与发展中一大隐患,必须进一步深化国企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可能有的人存在这样的疑问:“有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差,为什么还要进行企业改革呢?”的确,目前有的没有改制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还不错。但是深入调查研究就可以看到,一方面,这样的国有企业只是极少数,另一方面,它们效益的增长缺乏基本的企业制度基础,因而不错的业绩只能是短暂的。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俗的经营业绩,要不就是资源相对垄断,要不就是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要不就是由所谓“能人”执掌着企业。从长远看,传统国有企业缺乏提高效率的制度基础,依靠资源垄断、政策保护或能人治理而使经营状况得到的改善终究难以持久,如果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不因改制而产生根本性的转变,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完全释放,目前的良好效益也只能是暂时的,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电力行业目前还是相对垄断的行业,凭着自身对资源的垄断和政府产业政策的保护获得比其他行业略好的效益。但是,从长远看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优势将逐步丧失,真正成为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市场独立主体。我们只有通过劳动、人事、分配等管理制度改革来精简机构有效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拉开收入差距,打破吃大锅饭的不利格局,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有企业安身立命、长治久安之本。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计划2
按照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县级质监局机构改革的试点,已基本完成机构改革的工作任务。这次改革,在市局的统一领导下,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布置,积极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从总体上看,我局机构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机构改革后全局工作机构运行情况良好,现就我局机构改革的做法、措施、成效、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3月9日,根据《_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普质监局发〔〕42号)文件精神,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机构改革前行政编制11个,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财务工作室),综合股(含食品安全监察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室、计量检定工作室、标准质量工作室),稽查股三个工作机构。机构改革后我局行政编制11个,用于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的事业编制1个,现有在职职工9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人事监察、计划财务科技两个工作室)、业务科(含食品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质量监督四个工作室)、稽查科(含法规监督、稽查两个工作队室)三个工作机构。
由于质监系统人少事多工作量大,加之我局人员结构老化、工作量过于集中在部份工作人员身上,工作中存在有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职工的工作压力也很大,导致有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的工作即使开展也没有达到上级的要求。根据我局实际,从根本上解决我局人员分工不明确、工作状况混乱、工作纪律散漫、工作随意性大、人员少等状况,就是进行机构改革。
二、主要做法
本次机构改革从我局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组织定岗的方式,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保证机构改革稳妥推进。成立了以局长挂帅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进行反复认真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协商,合理部署,确保深化和完善机构改革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3月9日,__局及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_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_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_、工作人员_、_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二)3月15日,__局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机构改革工作动员会。会上党组书记、局长_全文传达学习了《_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职责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即市局给__局的“大三定”方案。通过学习,全体干部职工明确了我局的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市局的要求和部署,结合__局的人员结构现状,明确了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剖析了__局的工作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全体干部职工思想上有了震动,有了危机感,特别是__局全年工作考核排全市倒数第一在干部职工中引起共同思考。大家有了一个共同想法,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努力干、尽力干,争取在取得好的成绩。干部职工有了这样的想法认识,给我局的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干部职工的思想、想法,局党组成员多次找干部职工个别谈话,听他们说想法、提意见,真正细致地掌握干部职工的整个思想动态,知道职工想什么、希望什么、有什么意见,这样掌握了干部职工的全面情况后,化解矛盾,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为机构改革能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__局的人员、岗位、职责“小三定”方案上。因为没有现成模式和方法,为了能制定出有操作性、有针对性和有可靠性的方案,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借鉴了省外发达地区质监局机构改革的做法、经验、也借鉴了省内做得好的质监局的做法,比如借鉴参考了昆明市盘龙区质监分局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些有益做法,结合__局的实际,提出采取组织定岗的方式来实施改革,经上报市局同意,最后确定以组织定岗方式实施__局的“三定”方案。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注意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先由专人写出初稿,由副局长_认真把关修改,再报局长_严格审核修改,然后专门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三次修改后才成形。在整个制定“三定”方案中重点难点是定岗位职责和定人。定岗位职责时,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使岗位设置既按照市局的要求又符合__局实际,做到岗位职责全面、具体,涵盖每一块工作的内容,不能有疏漏,经过几番几次的修改,直至大家提不出修改意见才最终定稿。定人员上岗时,采取由领导根据确定的岗位和__局人员的现状,提出拟定岗人选的初步意见,在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上进行讨论研究。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十分慎重,进行了认真的斟酌权衡,经过反复认真地研究,认为定员上岗最好是采取“大稳定、小调整”。尽量让每一个干部职工都能有岗位,逐一逐一地分析每一个干部职工的特点、工作能力,根据干部职工不同的情况确定岗位、人选,使其达到人事相宜、优化结构的目的。在对人员现状进行分析当中,我们也分析了__局人少工作量大的现状,由于这个问题长期突出存在,干部职工压力大,不同程度存在逃避工作的现象,有的采取只要拿着工资,找一些借口少干事,有的圆滑、能滑就滑,有的就干脆不干事混日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合理划分工作量,合理调整人员搭配,尤其在配合协作上加强力度,整合力量。比如每一台事情不可能一个人去干,必须要有人配合,过去是领导只安排工作,不管职工怎样配合,职工是以个人角度去请别人帮自己配合干工作,别人高兴就去,不高兴就找借口不去,久而久之,矛盾积怨重重,互相间都有意见,这样肯定是干不好工作。现在我们采取工作统一安排,人员搭配协作统一安排,强化协作,工作上需要配合协作的不能推诿,从个人求个人的现象转变成工作上的统一安排,避免了职工之间为工作而发生不愉快。目前,通过强化协作,收到较好成效。
(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执行力。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十分重要,领导班子强,干部职工就强,领导班子团结,干部职工就团结,领导班子正,干部职工就正。__局现在局领导要认真做好表率,工作上带头干,作风上严格要求,纪律上带头遵守,特别是民主议事制度上要全面加强,大事都要经过集体讨论来定,财务经费的开支都要在干部职工大会上通报,让干部职工知晓,工作安排上领导成员互相通气,在职工管理上不搞疏之、不搞小团伙、小派别,干部职工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做得不对的严肃批评,不包庇、不护短、不和稀泥,不做和事佬,做到一是一、二是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奖惩严明。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带好干部职工逐步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大家把精力放在干事上,互相尊重,树立形象,提高素质,形成一个团结务实的集体。目前,通过努力,__局几块工作能有人支撑着,比如计量、食品、特设、办公室,工作上的协作配合有了改观,初步形成正常的工作运转局面。
三、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从本单位情况出发,不脱离实际、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不搞形式主义,把存在的问题实实在在摆到机构改革中来解决,也就是摆到桌面上来解决,
(二)既要抓好机构改革工作,又要抓好日常各项业务工作,坚持两促进、两不误。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增强机构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公平公正,进一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和人员上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此次机构改革,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我局干部职工在机构改革以前,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时领导安排的工作也不能按时完成,存在抵触情绪,同事间团结干事和凝聚力不强。由于本次机构改革工作是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了,职工的意见和想法可以公开提出来,对自己适合干的工作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每一位职工都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二)人员、岗位结构更加合理。工作职责合理划分,理顺关系,尽可能协调搭配,达到协调运转的目的,根据具体工作设定相应岗位,推行一人多岗,交叉兼岗。通过机构、岗位的优化整合,解决了条块分割过细、力量配备分散、忙闲分布不均、责任轻重不一的矛盾,较好地整合了职能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强化了义务和责任,为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三)加强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一是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单位要发展得好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领导班子必然是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我局党组始终把班子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断研究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成员素质和领导水平,不断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二是明确了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相互协作、加强配合。三是健全民主议事机制,完善民主集中制。在做出制定全局工作计划、建立规章制度、重点工作安排、重大经费支出、收支预算、人员职责调整等重大内部决策之前,均召开党组会或办公会议加以讨论研究,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
(四)激发了人员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次机构改革结合“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鼓舞工作干劲,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抓细节,抓薄弱环节,抓重点工作关键点,要求全局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迅速反应,快速行动,日清日高,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发展。每个月局领导与工作人员人均谈心一次,沟通思想,及时了解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增强大家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工作效率明确提高,执法能力明显增强。
(五)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这次机构改革是一次震动,是一次教育,也是一次检查。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广大干部职工不仅积极响应改革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而且从这次改革中产生了危机感,自觉接受监督、考核。通过机构改革,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感到危机就在自己身边,真正明白了今天不爱岗明天就落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难以择业的深刻含义,从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改革期间,工作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改观。
五、存在的问题。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质监工作的新要求,任务重、要求高,虽然告一段落,但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深化的工作,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问题,一是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但要长期保持还需继续努力。另外,就目前取得的成效来说还远远不够,离市局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离我们其他老大哥县局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要加倍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绩。二是目前虽然有了一些效果,但干部职工中过去长期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反复反弹,当前已经有一些苗头出现,我们还需要做更多更细的工作,真正把干部职工队伍带好建设好。三是__局人员结构严重老化。目前,还不能做到每一块工作有一个人承担。因此,今后要积极配齐配强人员,形成初步合理的人员梯次结构。四是干部职工的业务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比如说行政执法的骨干力量缺乏,办公室能写、能做、能组织协调的骨干力量没有,特种设备监管强有力的骨干力量不足,质量监督、标准化工作还没有专人承担,总的来看,业务素质和业务骨干力量适应不了当前质监工作的需要,的的确确存在着本领恐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求索、不断完善,使改革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和良性运作,使机构改革成为推动全市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劲助力,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计划
为贯彻党的__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坚持把加强就业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及上级部门的各项部署,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步伐,统筹做好失业下岗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一、__年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基本情况
__年,我局严格按照《淮北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的要求,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二、推进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淮北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二)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组织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和充分转移就业乡村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淮北就业网和淮北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充分利用淮北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 家网络会员单位,__年以来,共通过淮北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四)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设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淮北天王机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三、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存在着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基层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导致90%以上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乡镇及行政村在人员配备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到位。
四、__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__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市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__年预计目标:__年全市所有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设达标、60%以上的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设达标,全市所有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研究加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财力投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两级联网建设。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流程银行建设为目标,与时俱进,坚持改革,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外部的先进理念,建立起以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为总线,前中后台为横线,即相对分离、权责分明、突出效率,又有机统一、互相制约、防范风险的扁平化运营架构,不断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适应“特色化、精细化、多元化”的需要,促进城商行长远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改革的目标
总体上逐步建立起以总行、分行和区(县)区域经营中心为二级单位、支行为三级单位的总――分行(区域经营中心)――支行三级运营体制。总行建立起以数个业务管理保障中心为二级单位、部门为三级单位的决策层――参谋层――管理服务层的三级管理服务体制。
三、改革的原则
在改革的过程中,应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经营权下移原则。通过将经营权下移,明确总分行的主要职责,总行重点做好宏观政策研究和战略决策,行使研究和产品设计、参谋和战略规划、管理、帮促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分行主要负责根据总行确定的经营目标及综合发展计划,各类政策、办法和管理权限,制定实施本行的年度综合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办理人民币存款、结算业务;办理票据贴现; 实施本外币信贷计划、利率、资金营运管理;组织发放贷款,拓展有效资产市场等。
二是循序渐进原则。为促进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本着先搞试点、分步实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熟后再逐步推开。
三是力求稳健的原则。为了保持人力资源团队的稳定,涉及改革的有关人员在改革之初原则上保持岗位级别、待遇不变,根据改革后的工作表现和需要,再进行逐步调整。
四、对分行和区域经营中心的运作原则
一是授权。分行和区域经营中心对总行管辖干部具有充分的建议权,对非总行管辖干部具有自行调配权;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财务权;根据总行授权,除特大型业务外,全权负责本区域的经营业务。
二是领导层配置和机构设置。领导层原则上可以考虑由总行现任副行级领导担任,下设办公室、市场营销部、风险管理部和会计财务部等部门。下设部门由现管辖行行长、副行长担任。
三是现有客户经理队伍的管理。可采用留在支行,或者集中到分行和区域经营中心两种模式,由中心统一调配和管理,形成区域内准事业部制管理。
该方案的主要好处有:
(1)有利于减少本行不同管辖行之间的内部恶性竞争,集中一个地区的资源,形成“拳头”一致对外,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重新整合一个地区的客户经理、会计人员、私人金融人员、办事员队伍,有利于按照专业设置部门,有利于在区域运营中心内部实行专业化运作,提高全行决策和运营水平。
(3)有利于精简现有管辖支行非生产部门人员如统计员、办公室人员等管理岗位的人员数量,进而充实到生产一线,进而提高生产指标。
(4)对现有管辖支行内部人员都实行了有效地安排,并保持待遇不变,可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业务的平稳发展。
(5)在总分支行的总体组织架构下,发挥总行的政策研究、制度设计、监督检查功能、区域经营中心和分行的营销管理和风险控制职能、支行的服务和营销职能,尤其是通过区域经营中心和分行,行使当前组织架构下管辖支行的职能,避免了国有银行管理链条半径过长的弊端,继承了城商行在组织架构方面的扁平化制度优势。
五、总行管理中心的运作原则
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4
距200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已经10年,其间,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方面,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在整体上实现全面扭亏为盈,曾经面临严峻财务压力的信用社实现了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另一方面,分类指导和发展模式多元化成为现实。原有的以单一的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迅速发育成为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为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县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社,通过改制广布城乡的邮政储蓄网点,以及在农村地区迅速成长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资金互助组等多种类金融组织。应该说,以服务“三农”为基本立足点,以农村金融组织财务可持续性为现实出发点,以管理体制改革、法人治理优化和历史包袱化解为主要抓手的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超预期成效。
但是,改革无止境,这是因为经济、金融和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对农村金融改革也提出了新命题。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我们面临一系列新问题。诸如,作为股份制银行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否仍然需要省联社这样的行业管理组织?如果需要,那么我们必须假定农村商业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必须存在经营管理上的本质区别,但问题是,能够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一般处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机构业务与城市商业银行并无本质差别。如果农村商业银行不需要行业管理,那么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的依据何在?所有者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权利边界如何确定?
第二,在过去10年间由于跨区域要素流动(如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土地资源客观融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边界变得日益模糊,农村金融组织的金融资源配置边界该如何确定?
第三,随着现代金融进入利率市场化、大资本管理时代,以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农村金融组织的存、贷、汇“老三样”是否应该永续地作为其核心业务?什么才是适合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在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金融需求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市场建设(包括可持续的机构再造、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模式变革、产品和服务平台建设)将在客观上成为下一阶段农村金融制度建设的基本主题。
法人结构:
金融控股公司、合作制与监管
过去10年间,农村金融改革的主战场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机构改革,而机构改革试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法人治理。一是行业管理权的下沉,即从中央银行下放到省,各省成立省联社。二是历史包袱化解和全面增资扩股。中央财政和中央银行以接近1700亿元专项投入和各地方优质资产注入初步化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三是股权结构调整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改革鼓励个人股、法人股投资农村信用社,允许建立农村商业银行或保留合作制,无论何种形式,股东回报、盈利性和财务可持续性客观上成为农村金融组织内部经营者的压力和动力。
与之相关的理论争论亦伴随农村金融的改革而持续存在。
(一)省联社作为行业管理组织在“法理”上的正确性
“管理”来自两大基础性权利:产权和授权。由于缺乏产权基础,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主要来自于政府授权,但问题在于授权基础亦相对不完整,特别是在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框架体系下,是否需要某种行业管理体系还有待论证。
(二)“三农”金融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与普适性问题
从最初的合作制金融组织出发,理论界一直在讨论合作制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存在的必要性。引发的问题是,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尤指家庭农户)是否能成为“合格所有者”?中国当代乡村治理中的决策基础如何?因此,与产权无关,与职务有关的控制权结构在农村金融组织依然存在,即“内部人控制”。
(三)农村金融组织的财务绩效与改革的关联度问题
改革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总资产、净资产和资产质量的显著改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2003~2012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巨大变化,包括大量农村要素融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经济年均保持9%左右的高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金融机构恰好碰上了一个宏观环境向好、产业高度繁荣的幸运时代,冷静评估改革绩效仍需时间和实践的双重检验。
当前,农村金融组织的改革远未完成,至少应该在以下三大层次上梳理产权结构、法人层次结构的职能。
首先,省联社应该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下的金融控股公司。从出资人角度出发,省联社应改变自下而上持股、自上而下管理的基本模式,由省政府出资充实省联社资本金,再由省联社向下持股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其逻辑基础是承认省级政府的管理权,以此重塑产权基础。
其次,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后台整合。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初期的蓬勃不一定意味着可持续性,因为没有经历一轮完整经济周期的金融企业很难说是成熟稳健的机构。存款类金融机构前台、流程和产品的趋同性不可避免,但后台的优势才是关键。后台包括研发、风险防控、资金转移定价、灾备和大数据处理,在硬件及软件上的投资从单个法人机构看是不合算的,而这恰恰是省联社应该做的事,即为各家银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再次,农村信用社回归合作制需要在监管上改变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首先是准入放开。如果在乡镇村出现从生产和流通层次的农户合作,则会自然演化出信用和资金合作,这就会真正形成合作金融的萌芽,浙江的联保、各地的资金互助社、一些面向特定行业的小贷公司即属于此。金融控股机构应该用一定的小额资本金与农村经济组织和合作组织甚至个人等民间资本一起发起设立此类机构,可以吸收存款,但网点严格受限。可以说,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最迫切也最具想象空间的并非标准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新型合作金融机构。其次是准备金和客户分散度管理。更低的准备金和更高的融资分散度应作为硬指标纳入监管。最后是监管层次。新型合作金融机构可以开办存款、汇兑甚至互联网金融,但监管责任主体是省政府。
结构性剧变:
社区金融与资产管理
从市场看,需求对市场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农村金融领域,机构改革固然重要,而快速变化的农村经济、农户资产和行为模式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供给势必形成某种拉动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农村金融改革或许将呈现的是改革重心从机构改革到市场体系架构的确立。
(一)社区的演变导致社区型金融机构的演变
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下,“社区”正在发生剧烈重构,这使得2003年改革所定义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外延与内涵均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是物理性的,如2.6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使城乡社区发生本质变化,农村社区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儿童构成了某种新社区;另一方面是虚拟性的,如互联网电商和论坛构成的社区;此外还有商业性的,如某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在不同地区构成了社区,典型的如义乌小商品市场、顺德钢贸市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市场等。凡此种种,反映了社区金融本身需要重新定义。第一,在某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乡镇,农村金融组织或许会收到相当多的异地汇入汇款,但贷款需求因当地产业空心化或留守家眷根本不具有扩大再生产需要而寥寥无几,此时贷款应该让位于理财,而理财即意味着投资于社区外。第二,在劳动力输入的发达地区,大量准备留居、经商、务工培训或创业的外来人员,却未必能获得金融服务。第三,相当多的跨区域产业链形成的贸易融资甚至风险投资需求,往往最终由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社区金融组织只能“各管一段”。那么,后续应该进行的改革是,农村社区型金融组织在本土的消费性融资、资产管理、依托产业链的专业性融资势必成为其主营业务。
(二)资源和要素结构的演变导致交易市场和做市商的演变
在当前深化改革和全面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时期,传统要素类型和要素组合方式正在发生剧变。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土地正在从不具充分流动性的资产变为“多权分离”下的可流动资产,且根据中央改革部署,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资产交易市场势必在各地形成。从农村金融组织看,其天然具有在当地配置资源的基本属性,一种完全可以操作的方式即农村金融组织受托经营土地用益权,并有义务为委托人(集体土地所有者、宅基地使用者、承包经营权拥有者)寻找最优的土地使用方案。同时,在土地资产市场上,农村金融组织可以成为做市商,投资土地用益权并在二级市场上转让。这将有助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流的可持续性。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主营业务的演变
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和技术化是农业发展基本方向,这将改变以小农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经营模式。虽然小额农户融资在相当多的地区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在一些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平台的地区,农村金融组织有理由顺应产业结构变化,从农户融资为主转向企业融资为主。农业企业融资的多样性,包括其进入资本市场(集合中票、季节性贸易融资)的工具需要,都将使存、贷、汇“老三样”业务向更为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演变。如果农村金融机构无法适应农村产生结构性变化,城市股份制商业性金融机构则可能掌控这一重要市场。
创新:
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之道
改革是顶层设计,着力于政策松绑和发展空间营造;而创新是底层突破,立足于赢得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存在创新引致风险甚至危机的个案,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金融组织一定不具备自我发展可能。农村金融组织生存于中国总体金融环境内,其下一步创新应立足以下关键性环节。
(一)利率市场化催生表外业务
利率市场化对小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构成的影响更为显著。一方面,小型金融机构势必按照更高的融资成本以吸引存款;另一方面,贷款客户的谈判能力和转换成本决定了小型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一定程度上来说,表外业务发展几乎是农村金融组织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唯一可选路径。这是因为,惟其如此才能迫使农村金融机构真正站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立场上进行产品研发和推广,也才能使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更广泛的空间中加以分散化。
(二)流动性风险要求批发性资金市场建设和资产证券化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村金融组织的相对规模仍然是有限的,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致命弱点是流动性问题,因此一个有助于解决流动性风险的制度安排是批发性金融市场建设,即同行业之间的互助合作。除了全社会总体流动性风险外,单个机构的流动性压力是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资产回购安排加以解决的,因此可以考虑在省内或邻近区域建设资金批发市场,在调剂系统流动性余缺后再考虑银行间市场。这一制度设计的好处在于屏蔽系统外流动性风险冲击,降低对正规公开债券交易的人力资本要求。
(三)风险管理要求综合化经营
未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应从“三农”的本质特征上加以布局,而非单纯从金融的普适性考虑。农业保险、农产品远期和原材料价格管理无论对单个农户还是农业龙头企业都是迫切需要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组织应该考虑交叉销售,即以信贷、贸易融资、应对实盘的可交割农产品远期等领域实施一揽子服务,以此摆脱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和贷后管理的不足,且可以可持续地提高客户忠诚度。在创新初期,可以用代销其他专业性金融机构产品的方式建立金融超市,以解决自身人力资本能力不足问题。
(四)创新风险要求建立行业性资产管理公司和存款保险机制
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5
一、机构改革是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税收征管改革涉及的面非常广,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征管手段和征管模式,另一是地税机构和征管人员。征管手段基本上是依托信息化为支撑,强调科技兴税;征管模式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经有一个指导性的模式,并在税收征管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而地税人员是实施税收征管改革的主体,再先进的征管手段和再优良的征管模式都要靠地税人员去落实、实施和创新,为此人始终是税收征管改革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地税机构是地税人员发挥作用的载体,是一种组织保证,它把单个、分散的地税人员组织起来,通过一定的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分工、协作等团队的作用。因此地税机构的设置对于税收征管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设置税收机构会极大提高税务人员的配置效率,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组合起来,放到最需要的部门和地方去,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达到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即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奠定基础。
二、现行地税机构设置不适应税收征管改革要求的问题
我省这次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也包含了税务机构改革的内容,但只是局部的,只是建立和完善征收、管理、稽查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明确等等,没有涉及整个税务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我市地税机构设置运行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县两级机关职能部门设置过多。我市市局机关目前有14个职能部门,县局有8—9个职能部门。机关职能部门占全市地税机构的53%,机关人员占全市地税人员的28%。带来了以下问题:
1、增大了协调成本。职能部门过多,会增加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现象,领导协调起来比较困难。
2、占用过多的人力资源。在税务人员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机关部门的人多了,那么从事税收征管工作的人员就少了,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3、给基层带来了更多的应付成本。每个职能部门都有一定的工作职责和业绩考核,为此每个职能部门会创造一些工作,如:上报报表、资料、总结,制定工作方案和制度,检查和考评等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4、加大信息收集成本。部门分工过细,造成信息分散和信息孤立,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各种征管信息,不利于进行决策分析和决策判断。
(二)县以下从事农村税收征管的人员过多。全市有52个农村基层分局,占全市地税征管分局近70%,从事农村税收征管工作的有352人,占全市地税人员近30%,占从事税收征管工作的56%。而农村纳税户只占全市总纳税户数34%,农村分局征收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7%。由此可见,我们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纳税户数少的农村,把征管机构的重点放在税源小、分布广的农村。形成了税务资源结构的配置不合理:
1、征管重点不明确。县城以上人均管户78户,人均年征税额354万元;农村人均管户31户,人均年征税额56万元。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慢,规模也不大,基本上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再加上“三农”问题的存在,国家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政策,此外,我省2005年7月份国税、地税部门都分别提高了个体户从事生产经营和劳务的起征点,农村个体纳税户大幅度减少,农村税收也不应该成为地税部门的管理重点。县城以上地区税源相对集中、税额较大的纳税户反而没有成为地税部门征管的重点。
2、征管成本比较高。大量的农村分局存在增大了地税部门的征管成本。一个农村分局全市平均有6-7个地税人员,一年征收成本为40万元左右(人头开支按平均每人3万元计算为20万元左右,网络租用费、办公费、运行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其他费用为20万元左右),而一个农村分局全年征收的税款全市平均是380万,征收成本率为10.5%,与一些发达国家0.5%~2%的征收成本率相比,应该说是比较高的。
3、内部管理难到位。农村分局距县城比较远,分布比较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传递困难,相应地增加县局的管理成本,不利于县局对农村分局的管理。
(三)市城区两套地税管理机构并行。市城区按财政管理体制不同分设了两套地税管理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互相之间争纳税户、争收入、搞税收竞争等问题,增加了内部的协调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也不便于建立税务管理员制度,实行属地管理,人为造成了漏征漏管户的增加。
(四)纳税服务工作还存在差距。近年来我省地税系统全面推行城区办税“一窗式”和农村办税“一站式”,改变了过去纳税人办税要到税务机关内部到处跑、到处找,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实行办税服务厅一个窗口对外,这样对纳税人办税是方便了,但是还存在时间太长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办税服务厅要对应内部多个管理局和机关业务科室,信息和文书传递不畅通,从而影响了纳税人的办税时效。
(五)城区税收漏洞和税收潜力比农村要大得多。从全市稽查局2004年度查补税款3310万元来看,90%以下都来自城区、市区的纳税户。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地税税源增收潜力主要集中在城区、市区以及工业园区。
三、机构改革的实践思考
为了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保证税收征管改革取得成效,为此建议省局要从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的大局出发,下定决心,从改革地税机构设置和完善机构职能入手,把税收征管改革推向深入。具体设想是:
(一)最大限度地精简机关职能部门。市、县两级机关职能部门应调整为办公室、人事管理科(股)、信息中心、征管科(股)、法制科(股)等5个部门。具体的业务为:1、将计财科的内部财务管理职能和机关服务中心的职能并为办公室。2、将培训中心和监察室的职能并为人事管理科(股)。3、将原税政一科、税政二科、国际税收管理科、发票管理所、计财科的计会统和税票管理职能等并为征管科(股)。4、精简的机关人员要充实征管第一线,加强基层征管力量,保证征管工作的开展。
(二)最大限度地收缩和集中征管机构。
1、县级局只成立一个管理分局,农村分局全部取消,改为由管理分局内设的地税所,原农村分局的征收职能全部上收到县城的办税服务厅;同时考虑目前的实际,在农村地税分局设置办税服务点,实行县内通办税款征收,通办领购、缴销、填开发票和税务登记手续,确保征收、管理信息集中。2、大力发展多元化申报和税银库联网,探索农村税收委托代征新途径,有计划、分步骤地收缩农村地税分局,力争三年内全部取消农村分局。3、征管分局和稽查局之间的税务检查职能要严格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划分,即税务检查职能中的专案稽查由稽查局负责,其他检查职能由征管分局负责。
(三)城区、市区只能设置一个管理机构。
1、省局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已经能清晰地划分出市、区两级的收入,不必要再设两个管理机构分别管理。2、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原则上要求进行属地管理,这样职责明确,管理有序。
四、机构改革的理论思考
(一)敢于面对,突破难点。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机构改革特别是精简机构要涉及减少领导职数和机关人员,处理不好会影响已在职领导的积极性,搞不好还要得罪人,因此要敢于面对,这也是对领导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同时也要精心设计,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减少改革阻力。
(二)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收缩农村地税机构会引起一些争议,如当地乡镇领导担心减少财政收入,农村纳税人缴税和领购、填开发票不方便,税务机关当心影响收入任务的完成等等。这些思想顾虑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当前的实情。但放眼未来,这些都不是问题,第一,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乡镇机构的合并和职能转变,乡镇一级财政会相继取消;第二,随着农村个体户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起征点的提高,农村个体户大部分都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等,地税机关可以采取简并征期和委托代征和实行银行批扣等电子申报方式来解决纳税人缴税不方便的问题,领购发票地税机构可以开展预约服务、全程服务,纳税人事先打电话联系,税务机关开车上门服务,至于填开发票考虑到农村填开发票量不多,可以委托付款单位代向地税机关申报填开。第三,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关心和重视,其政策取向是让农业、农村、农民休养生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因此农村税收收入减少应该是大势所趋,政策所向。
(三)要适应现代管理发展的需要,运用“合工理论”进行流程再造,实行无缝隙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专业化分工向全能化协作转变,以职能管理为中心向以流程管理为中心的转变,以多层次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管理学“合工理论”将各环节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优化和“组装”,减少审核审批程序,将不同环节的人员组成团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减少内部冲突,以信息流为纽带、网络流程为导向,建立科学严密的业务流程和协调机制。同时扩大管理幅度,实现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尽量减少信息的传递环节和层次,防止信息人为分割,避免信息壁垒和信息流失、失真,提高政策传导和信息流传的准确性,达到信息充分、共享,提高征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机构改革财务整合方案范文6
一、临潼区兽医机构情况
据杨主任介绍,目前,临潼区畜牧兽医体系行政机构在区农林局加挂畜牧兽医局牌子,设畜牧兽医科,事业机构单独设立了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正科级别,全额事业单位,其中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20 人,现有工作人员29 人,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20 人,现与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合署办公,现共有工作人员38 人。
临潼区有23 个街道办,设有23个基层畜牧兽医站,23 个基层站中有21 个站通过中央和省项目扶持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建设的站有办公室、化验室、防疫物资储备室3 间基本业务办公用房,配备了消毒、防护、冷藏设备和电脑、传真、显微镜、化验台等防疫设施设备,基本能够满足业务工作需要,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展。落实了乡镇畜牧兽医站全额事业单位待遇,全区23 个畜牧兽医站共计编制120 人,现有工作人员135 人,其中正式工67 人、长临工68 人。同时设村级防疫员252 名。
二、改革面临的难题
在基层站改革的过程中,杨主任向我们诉说了他们面临的诸多难题:
1. 理顺体制问题:落实基层站应有的政策权限,在检疫执法中,常常因为动物检疫的执法主体不明确,导致基层站在日常检疫中遇阻。
2. 人员待遇问题:就我区基层站来说,站内专技人员缺乏、现有人员老龄化严重,条件艰苦,“振兴计划”招录的大学生,一部分人专业不对口,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留不住人。而一大批能吃苦、业务能力强的长临工,因为无法纳入现有事业编制,待遇差很多。前段时间我省首次从工人农民中考试录用了457 名公务员,这让很多长临工同志看到了希望,应当拓宽现有的进人渠道,改善基层站专技人员队伍建设。
3. 基层站工作经费:基层站作为公益性单位,无经费来源,顺利开展业务工作,经费少是最大障碍。
4. 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入基层站建设经费有限,每个站建设经费平均10 万元,缺口太大。基础设施和业务办公条件仍十分落后,与当前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如何化解改革难题
一是大力推进基层兽医体制改革。改革后,临潼区落实了基层站全额事业单位待遇,所有正式人员全部纳入财政统发工资;长临工由区财政每年从支农资金中拿出100余万元给予工资补助,大概每人每月1000 元左右,每月400 元的养老补助,同时搞一些有偿服务。
二是加强基层站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经过多方争取,对全区23 个基层站总计投入300 余万元进行建设,大部分站有办公室、化验室、防疫物资储备室3 间基本业务办公用房,并配备了消毒、防护、冷藏设备和电脑、传真、快速诊断仪、化验台等防疫设施设备。区中心基本上每年都开展基层站综合管理检查,制定了相关考核评分标准,年终还进行人员专项考核。先后制定和下发了“临潼区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办法”、 “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制度”、“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标准”、“ 乡镇畜牧兽医站综合考核管理细则”等文件,并要求制度上墙,使基层站的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
四、改革前后基层站发生的变化
1. 设施设备上:改革后的基层站大部分有办公室、化验室、防疫物资储备室3 间基本业务办公用房,并配备了消毒、防护、冷藏设备和电脑、传真、快速诊断仪、化验台等防疫设施设备,能开展基本业务工作。
2. 人员上:通过最近几年振兴计划招录和事业单位考试,扩大了基层站专技人员队伍,正式工得到了全额财政的待遇,长临工也给予了工资补助。
3. 财务管理上:通过近几年对基层站的监督、检查、指导,基层站建立了基本的财务账,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
4. 业务工作上:经过多年努力,基层站有效开展检疫防疫、畜牧技术推广、动物卫生监督等工作,多年获取先进单位等荣誉,个别站作为示范标准站,获得了省、市嘉奖。
据杨主任介绍,目前临潼基层站的管理隶属于区农林局,由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管人、财、物,基层站的业务工作受区动物疾控中心、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指导。谈到当前面临的困难时,他说,总体来讲,基层站工作经费少,专技人员匮乏老化,检疫执法主体不明确,基础设施办公条件差,这些问题都应有待解决。
记者观察
走访完临潼区下面基层站的建设情况,原定的采访计划已完成,刘学通主任和司机师傅一路陪着我们也非常的辛苦,采访完后,原本应该回京,此时我们想到了杂志社的老朋友商洛市疫控中心张榜主任,在来西安之前一直叮嘱我们,到西安来一定要去他哪儿看看,张榜主任是我们杂志社2013 年评选出的十大兽医人物之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事兽医工作30多年,也想看看他那儿的情况究竟怎样?这次正好,顺路拜访,于是在刘主任的安排下,让师傅把我们送到离临潼还有100多公里的商洛市。
来到商洛,张榜主任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参观完他们疫控中心后,我们表示想下去看看基层的一些情况,由于时间比较紧,他带我们离商洛比较近的洛南县实地了解情况,洛南是生猪养殖大县,兽医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兽医体系也非常健全。洛南县疫控中心朱安民主任给我们介绍,目前洛南下面基层乡镇站正在进行“三站合一”的机构改革,洛南县这次农业机构改革将乡镇的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经管站三个站合并为农牧综合服务站。
当记者问到这样的改革,对今后的畜牧兽医工作会有怎样的影响?朱主任说:商洛市目前进行的这次农业机构改革,对畜牧兽医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种削弱,种植业和养殖业在技术推广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国家的机构改革中也是按两个不同的方案实施的,改革后,优点是乡镇农牧综合服务站人员变多了,资源也得到了整合,缺点是农牧两个系统, 工作磨合需要一段时间, 畜牧兽医工作, 从市县到乡镇以前那个完整的体系已经不存在了, 在工作指导上会有一定影响, 不便于精细化管理, 只能按改革后的农牧综合体制运行,至于到底对畜牧兽医工作有多大的影响还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