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国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国学教育

小学国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成人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近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习,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习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习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习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近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习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小学国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有效途径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纵观全球,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人文教育,以此来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国家整合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对处于世界第一经济体的中国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国学经典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优秀人格的养成,对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国。从古至今,中国人为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优秀的民族品德。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有分有合,有过不少的民族战争,但那只是民族间的内部斗争,是改朝换代的问题。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肩的。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又一次雄起于东方,再一次以强大的国力傲视其他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教育内容。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把国学教育作为主要学习重点的范畴在小学语文标准化教学中有明确要求。所以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对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责任感欠缺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漠视同伴的需求,对同学缺乏尊重。而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重心应该放在对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上面。作为一个正处于认知阶段培养的小学生来说,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家庭及同学都不爱,那么,让他爱祖国,谈何容易!所以说,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国学教育,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把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修己以安人”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国学教育,来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自我教育的金钥匙。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国的许多国学经典著作里,都有对于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培养的知识,例如,荀子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国古人强调日省吾身,这都是强调自我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每次的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精选阅读内容

大量阅读中国优秀的古诗词,应该作为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诗词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体悟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尤其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大量的国学经典著作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每日阅读一首好诗词,就像在学生的心里播种一个希望的种子,日复一日,这颗鲜活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例如,在阅读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学习可以教育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延伸课外阅读的范围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由于小学教材受到教材编写范围的影响,涵盖的古诗文作品有限,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古诗文知识,就必须要在课外及家庭里面延展阅读范围。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内涵有重点的古诗文篇目,并适当地安排一些与阅读范围相关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安排活动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比如,在中低年级,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据诗作画等活动,增加小学生对于国学知识的兴趣。在高年级可以开展诵读比赛、读书交流会等,通过不断地延伸课外阅读的范围,进而加深对国学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钱爱萍.现代小学课堂里的国学经典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

小学国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国学教育;中小学;思考;探索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从80年代“文化热”到90年代开始的“国学热”,中国文化复苏的波澜不断涌起。我们将国学引入中小学校园,力图将中华文化的源头介绍给孩子们,实在是高瞻远瞩的决策。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r间。

(二)人生意义的层面。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国学师生和谐关系。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如何在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

(一)国学课程进课堂。目前,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语文课有一些,历史课有一些,更多的是侧重于现代科技内容。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需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书篇来诵读,在1-6年级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而7-9年级则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另外通过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校发展等都应围绕国学展开。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要求孩子们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小学国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国学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56-02

前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学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够让学生讲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升。教师要对国学教育进行全面研究,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国学学习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来说,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在之后,西学东渐,我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文化危机,为了有效抵御西方的文化冲击,开始倡导国学的教育与发展。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二十世纪国学教育不断发展,学者纪宝成先生对国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国学是在参照西方学术对入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学术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其具有广义以及狭义之分,前者则是指中国的一切,历史、文化、思想以及学术文学艺术等[1]。后者则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这是国学的核心含义,也是其本质的集中体现。现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国学的学习中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学生会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以此来不断带动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有关策略

1.快乐识字

在小学语文国学教育中,教要让学生快乐识字,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有趣。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此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为学生播放汉字演变的过程,从甲骨文到象形文字等,一直延续到至今的宋体,以此来让学生了解文字的发展,每一个文字都代表一个故事,学生在视频的观看中深入了解文字的内涵以及本质,这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汉字的教学还可以从会意字、形声字的意义着手。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看”字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上面是“手”,下面是“目”,这也就是代表用手放在眼睛上看,这样学生将很容易理解这个字。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书法以及国画等国学文化带劲课堂,让学生进行书法的练习,保证写字的工整以及端正,促进学生对文字文化的理解。

2.在唐诗宋词中华进行学习

对于唐诗宋词来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并且其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价值较高,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学生记住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名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很多。教师可以采用拓展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将课内以及课外阅读相结合,从而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底蕴。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诗词材料,以此来让学生在学习与阅读中掌握古诗词,不断熏陶,不断成长。

3.利用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古朴之美,其中具有文美、韵美、意境美等,同时其中也具有较为深厚的内涵,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将会不断塑造学生的人格任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古味,学生学习中将会对古代文化习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来了解文化的历代变迁以及社会历史的变化等,从而来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国学意识[3]。

4.利用故事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国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国学经典故事,能够将其与教材内容相互融合,从而来为学生进行讲解与引入,以此来让学生对国学有深入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小草与大树》的讲解中,在学习三姐妹刻苦学习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说出一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这样学生可以思考,有《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典故。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讲解一些经典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将会对国学知识有了解,从而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国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生在了解这些故事中的本质意义后,会不断效仿,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国学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国学的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了解,从而来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肖金云,吴冰. 新世纪“国学热”产生的原因[J]. 学习月刊. 2012,(02):40-41.

小学国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小学;中国文化

一、《弟子规》在小学德育当中的作用

(一)塑造学生重视亲情的价值观念

《弟子规》中的重点在于“孝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由此可以看出,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关爱兄弟姐妹。《弟子规》对于亲情是尤为重视的。亲情维系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结构是影响德育的根本原因,也是首要因素,目前我国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家庭息息相关,如子女不孝顺,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一问题,《弟子规》给人们敲响警钟,让人们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亲情重要的价值观念。

(二)重视对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弟子规》要求人们要“谨而信”“亲仁”,将德育工作和人格塑造紧密结合,我国向来重视对人格的追求,《大学》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即为完善自身的心灵修养。(三)重视德育《弟子规》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在达到了孝悌、谨慎言行、亲仁爱众的境界后,方能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现如今我国小学生教学工作理念也是德智体美,德育优先发展。否则发展的学生无才无德,不仅不利于社会,甚至还会成为社会的危害。因此,校园建设中必须要加强对德育建设的重视。《弟子规》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都是人,却有着极大不同,有的道德品行高尚,有的却是乌合之众。其实人们之间智力差距有限,而正是因为道德品行之间的差距,才能够拉开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最终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二、《弟子规》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吸取民族文化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从小树立起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四)在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落实《弟子规》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创设出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因此需要营造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应当干净清新,环境优美,亲近自然,以《弟子规》为核心,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同时校园内可以适当开辟菜地,给学生创造田间劳动的机会,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勤俭节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搞好校园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品质。教师教育学生应当不计个人得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这种风气能够将学生带到正确的道理当中,帮助学生端正自身人格。

(二)加强教师学习《弟子规》的培训力度

在《弟子规》的学习当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引导学生按照《弟子规》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必须要真正地学懂、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在自身的言行和举止方面应当谦虚谨慎,同时坚持不间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三)加强在家庭教育当中落实

《弟子规》家长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因此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清自己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弟子规》的认识,进而加强学习,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长时间作用的结果,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按照内部的行为准则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四)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和激励

由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评价标准一直模糊不清,《弟子规》可以作为小学生行为评价标准施行,比如说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弟子规》中的“孝”部分,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省,同时教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体谅父母,激励他们的学习进步,正确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弟子规》作为小学教育的评价标准,能够作为小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测量的依据,《弟子规》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进而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践行《弟子规》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小学国学教育范文6

>> 美国学校的品德教育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浅析体育动漫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 加德纳教育理论中关于学校体育的观点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SPARK课程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日本书法教育对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美国创新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性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我国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国际音乐教育体系对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发展历程与趋势的探析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浅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进步教育运动对美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欧美体适能研究进展对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我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术语的形成与发展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改革的探讨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再审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凌平,刘慧梅.法国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的社会基础和主要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294-296.

[3]王锐.法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