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塑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塑艺术论文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1

中国传统雕塑部分给我最大震撼与启发的还是陵墓雕塑艺术。陵墓雕塑是在帝王贵族为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所以在厚葬之风盛行的秦汉陵墓雕塑是从各地征调能工巧匠和艺术大师心血和技艺的结晶。陵墓雕塑包括随葬俑和地上大型纪念性雕刻。墓葬中随葬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秦俑在艺术上注重细节刻画,具有写实性。武士俑和陶马大小都与真人真马一样,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庞大的军队阵列中每一武士俑的脸型神情多种多样,无一雷同。陶马不仅比例匀称连骨胳肌肉的表现都十分逼真,显得强健有力且具有轩昂骏健的神韵。工匠本着极其朴素的写实态度,运用多种传统技法生动而具体地塑造出每个形象的年龄、身份和个性特征。有的凝眉聚精显得肃穆端庄,有的老成持重略有皱纹。但秦兵马俑并不只是单纯的写实,而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如有意的加重眉毛的体积,夸张胡须的造型。秦俑是我国古代雕塑匠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认识能力、高度的审美能力及长期从实践中得来的纯熟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的融合,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不可或缺的典范。对于我们学习来说欣赏多种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的同时多做、多实践、多体会、多思考才是积累并提升的重点。

地上大型纪念性雕刻那就要数现存的霍去病墓石雕群,也是我最喜欢的古代雕塑作品!霍去病墓石雕与秦俑的表现手法迥然不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作者的构思,强有力的表现强健、博大的时代精神背景。墓中石雕采用写意的手法表现生命原始本质,表达出的形象既简洁又古拙,充分表达出雕刻对象的内在力量和情感,具有英雄浪漫主义的色彩。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就是在无数的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得形,顺势雕凿”,在顽石中发掘活跃的生命。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造型朴拙粗放,采用浮雕和线刻表现细部,圆浑中透露明确的转折。刀法简练,造型自然浑厚。朴拙粗放的造型中蕴含着浑朴深沉的思想,勃发豪放的精神,造成了艺术内在惊心动魄的气势流畅并富有韵律感。达到这样的和谐统一,一则,雕塑家对实体材料要有透彻的认识,正确把握石材的自然特质和天然形态。二则,雕塑家将自己的意志和情思寄于客观事物,展开想像把构思出来的形象融入到眼前的石料中,或者相反从眼前的材料中幻化出合适的造型来。这样创作的雕塑我觉得用中国的传统思想理解就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契合的体现。222教堂雕塑作为西方传统雕塑的代表,对比中国传统雕塑的内涵,西方传统雕塑更重在刺激我们的视觉。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对于西方宗教理论我们可能不完全理解,但崇尚真善美,追求完美应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因而在西方教堂雕塑作品中对于人体本身充满了赞美,完美健壮的常常是作品内容的重点。充满力量的体魄,我们感受到的只有震撼。因此,西方传统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的真实结构准确的把握上。这种以解剖为基础的非常立体饱满的雕塑仿佛具有其自身的生命,令人我们感觉到所欣赏的雕塑作品是蕴含着有机的、向外扩展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卫”等顶尖艺术品会对一些较为敏感的观众具备令人“眩晕”的魔力。一件有生命的雕塑,是活生生的、有张力的,无论雕或塑,都给人一股由内向外的力量。要比其制作材料石或木本身,给予人更强烈的感情冲撞。

圣彼得大教堂是西方雕塑艺术的一座宝库。教堂内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杰作是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作者有意将圣母刻画的比他死去的儿子还要年轻,纯洁美丽的圣母形象寄托了对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让我更加明白了雕塑作品情感的意义所在。在自己创作雕塑时,怎么从常见的普通形态中表现生命力张力是我要从西方雕塑中要学习的。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欣赏和解读,我意识到任何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作者自身内涵与后天磨练技艺共同产生的,二者缺一不可。《考工记》里认为优良的作品应具有四个条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在传统的意识中很早就认识到,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物品。而在这四个条件中,“材美工巧”实际上也是雕塑的审美标准。中国古代很多优秀雕塑就是按照“材美工巧”的标准创作出来的。通过对西方传统教堂雕塑的欣赏和解读,使我深刻意识到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一定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就是作品。充满生命力的雕塑作品无论何时都是源自情感的自由抒发。

然而对比分析两种传统雕塑艺术,首先最大的区别就反映在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传统的中国雕塑注重“形神兼备”,西方的传统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真实与完美。所以我们看来,传统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韵”。有时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或用抽象的手法表现雄浑和厚重。因此,在中国传统雕塑中,你即使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也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在西方传统雕塑作品中对于健美人体的崇拜使得人物身材高大健壮,气魄雄伟,充满了力量。大量的作品甚至是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化的再加工,形体结实饱满,造型把握十分到位。

作者:王维 单位:郑州大学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2

陶瓷雕塑的内涵与外延充分表现出民族及时代的发展特征,属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我国雕塑文化底蕴深厚,陶瓷雕塑作品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其空间艺术特征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特殊的表现性。现代雕塑较为注重气势和神韵,陶瓷雕塑家在创作时使用夸张、明快的手法,凸显具象化的神韵,并追求一气呵成的艺术感,赋予艺术品深邃的灵魂和强大的表现力。第二,空间自由性和功能性、审美性融合。陶瓷雕塑的功能逐渐强化,审美性则不断弱化,在现实中的使用较为广泛。

二、陶瓷雕塑的空间艺术美

1.无形性及无限性

陶瓷雕塑将空间作为载体展现美感,陶瓷艺术的空间感具有无形性、无限性的特点,空间是其依存的重要元素,艺术家往往利用丰富形式的形体展现出无限的空间形态。陶瓷雕塑家则将空间和形态之间有机结合表现出陶瓷雕塑的艺术效果,充分利用空间展示艺术形体。陶瓷雕塑的形体会使欣赏者获得较为直观、和谐的视觉效果。欣赏者只有先对其形体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

2.深度的内涵

陶瓷雕塑空间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任意想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构建生活空间,在艺术品中也能够将其不断深化和拓展。人们提高雕塑艺术品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空间美,对其的体会也更加深刻。陶瓷雕塑艺术品本身的材质特性能够有效提升空间美的独立性及无形性。陶瓷艺术品的空间美主要包括两个因素,即自身特质和环境空间的结合。自身特质是指陶瓷雕塑艺术品本身的材质特点,制作陶瓷雕塑艺术品所使用的黏土,在进行烧制前和烧制后形态均极不确定,且不可预见,使得人们对于陶瓷艺术品有了更多的创造空间。环境空间的结合是指艺术品带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及环境氛围的深度感。空间美是构成陶瓷艺术品的重要因素,能够集中表现主题。其外在的空间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内在空间则需要和雕塑本身的内涵一致。陶瓷雕塑家通过灵活利用空间艺术,将陶瓷雕塑自身的形体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的美感具有深刻的内涵,艺术效果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三、结语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3

冰雪雕塑是大学校园中是高校校园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雕塑艺术具有很多做勇敢,如:加强审美教育、利于校园文化气氛的形成、加快文化之间的沟通,具体表现如下:

1.引导作用

雕塑艺术能够满足师生们感官和感觉上的追求,它作为一种存在于校园文化中的内涵丰富的立体艺术形式,通过视觉上的影响对校园空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师生的心灵追求和思想追求做出了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也会得到更好的塑造,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2.文化沟通作用与亲近感

师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受到雕塑艺术独特魅力的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给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都会得到促进。

3.审美教育功能

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以及陶冶作用就是所谓的审美教育功能。好的冰雪雕塑是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和凝聚力量的基本,是大学文化的有形的物质载体,可以在无言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和陶冶,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得到升华。校园软实力的物化是通过冰雪雕塑来表现的,它能够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和装饰,利于校园学习气氛的营造,提升了校园品位,丰富了师生们的精神内涵。

二、校园冰雪雕塑作品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1.设计原则

(1)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设计最理想的理念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天人合一”,这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已有的环境为基础,根据地形地貌并且按照该地生长的绿色植被,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色彩配合,提升作品的美观度,这也是高校校园的冰雪雕塑设计中必备的,可以保护自然环境,给人以没的享受。

(2)人性化原则

雕塑和人之间的交流关系是现代校园之中的冰雪雕塑的重中之重,所以冰雪雕塑也不仅仅只有观赏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会受到地域、文化、时间、文化的影响,他们可以穿越国界让人们进行过跨越时空和实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的形成能够让人们对学校的历史还有作者情怀的感知更加深刻,学生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还能引发思考,陶冶情操。

(3)整体性原则

为了让雕塑作品和空间、地域、人文以及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就要实现校园冰雪雕塑在设计时与校园环境中的建筑、山水以及植物等景观元素之间的对应和结合。同样的,对环境问题和历史文化等问题的重视是校园冰雪雕塑设计的时代的反映。

(4)空间性原则

就空间来讲,校园冰雪的雕塑使用的都是公共的空间,就导致了空间的有限性,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它的范围比之公共空间还要小上许多,所以在雕塑数量的尺度上更需要注意。在主题、尺度、手法的选择是设计艺术雕塑时最要注意的,要完美地和环境相协调。

(5)文化性原则

冰雪雕塑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尽善尽美地体现出这一大学的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科技先进文化。

(6)创新性原则

不断地取长补短、查缺补漏,是现代冰雪雕塑设计的精髓,它学习了以往的设计精华,还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各种艺术流派的风格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扬弃,新成果的现代的具有创新性的冰雪雕塑,这样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成果的提高。运用了“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方法,对此进行创新,使校园环境更有美感。

2.设计方法

(1)设计调研

受众心理审美、校园文化和环境、行为方式等都是调研的主要内容,在更加细致的方面还包括了雕塑的位置、主题、形状的选择,以及处理细节等等。点烟的方法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利于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

(2)题材选择

大学校园冰雪雕塑的题材选择主要依靠相关的地域文化、科技文化、历史文化、世界文化、传统文化这些方面着眼,选择如图形雕塑、人物雕塑、内涵丰富的实物雕塑、自然雕塑等为原型,对校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体现。

(3)位置选择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是选择雕塑位置的重要因素,要特别注意雕塑的空间朝向和视角方向,达到光影良好的效果。

(4)体量设计

作品的内涵完全可以通过雕塑的尺寸设计和体量来影响,相比于城市来讲,校园的空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的校园雕塑尽量参考真人,达到尺度的统一,人和雕塑之间的距离也就缩小了,产生一种亲近感,让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缩小。

(5)造型设计

公众们都可以接受的形象是在校园雕塑设计时最主要的,也就体现出了造型在冰雪雕塑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运用夸张的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和常见物品扩大化,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也会随着超大尺度的雕塑的出现而提高。

(6)色彩设计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风格;融合性

艺术设计的风格,一般是指艺术设计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个性。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审美观念、素质层次、民族文化的总体需求与反映。对于艺术设计风格,涉及艺术家主观方面,诸如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性。而所有这些,又受到国家民族的物质、精神文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殊性影响,受政治、哲学、宗教和美学思想的影响。艺术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也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年龄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着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艺术家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物化到精神产品之中,艺术家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或创作完成后的作品中都物化了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和认知原则。艺术风格是设计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

一.时代风格

艺术的时代风格,是反映某一时期、某一时代的科技、文化、审美意识的写照,艺术设计时代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在设计上的物化表现。商周前期青铜器装饰性较强,幻想的成分较浓,形象也更为怪异,颇具凝重森严,威猛逼人的气势。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从总体上讲,都具有造型生动、纹饰精细、铭文清晰、装饰华丽等特点,但如果仔细区分,仍然可以从青铜器的风格中发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商周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艺术也随之达到了极盛的阶段,尤其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一般体积庞大厚重,尤其流行一种“饕餮”兽面纹,它既像牛头,又像虎头,既像某种凶猛的野兽,又像令人恐怖的妖魔鬼怪,它显出一种神秘的威力,一种狰狞的美,它带有明显的奴隶社会的印记,象征着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权威和秩序,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才出现了“鼎”这样整齐、规范、条理、秩序的造型形式。

例如在中国虽然商代和周代同属奴隶制,但商代与周代的文化特征还有所不同。商代的文化更突出地表现在祭祀方面,它的生活内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是围绕着祭祀来进行的。因此,殷商的青铜器,其造型的体积感和力度大大加强,以此适应祭祀的需要。而周代的“礼”,尽管也有祭祀,但它不同于殷商的“先鬼而后礼”,而是“敬鬼神而远之”,成为一种比较理性的、有着丰富伦理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的礼仪活动。

又如中国明式家具在设计风格和审美特色上的迥异,也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影响所造成。明式家具产生于明代私家园林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氛围里,而许多私家园林的园主,本身就是能书善画的文人墨客。他们以文人的审美要求和标准,对园林建筑内的家具设计风格进行整体规划,有的还亲自参与家具式样的设计。这就不仅使明式家具散发出浓浓的文人趣味和书卷气息,而且注入了更多的文人士大夫文化的内涵。明式家具是明代江南文人文化的一种物化。明代椅子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朴质的美,使家具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明式家具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占有使用,例如有的椅子座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这是和封建统治阶级要求“正襟危坐”,以表示他们的威严分不开的。 因此,每一个时代设计风格的形成,都与当时的文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是那个时代设计发展的土壤,一个时代的艺术设计,又反映出那个时代文化的面貌和特征。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式,它又自己创造出一种相对独立的宗教文化,使得宗教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世界文化发展链上的一个环节。在宗教文化中,包含着形形的宗教艺术。涉及建筑、雕塑、绘画等各门艺术。在中世纪,一本圣经是统治阶级的宝典,文化的传播地是教堂,教堂的设计最能代表当时的西方文化。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是其中典型代表。它们都是哥特式的风格,从外观上看,它那高耸的尖塔直刺青天使人敬畏,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结构使人震惊。教堂内部狭长窄高的空间,以及一排排瘦长的柱子形成一种腾空而上的动感,使人产生超脱尘世向天国接近的幻觉,再加上教堂内墙壁或玻璃窗上的基督教故事绘画,采用彩色玻璃镶嵌的窗户设计,以红、蓝、紫色为主配置成《圣经》题材的玻璃马赛克,营造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欧洲“巴洛克”艺术的诞生是16世纪末的文化现象,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开始兴盛起来,“巴洛克”艺术抛弃了严谨和谐的古典风范,致力于创造出富丽堂皇、丰满写实、富于强烈的动感和饱和色调的艺术境界。

“巴洛克”一词意为“畸形的珍珠”,它一反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追求高度写实与和谐端庄的人文主义传统,而追求华丽、夸张、怪诞和壮观的表面效果,以鲜明饱满的色彩和扭曲动荡的曲线,通过光线变化和形体的动感来塑造一种精神气氛,从而把现实生活和激情幻想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趣味。

“巴洛克”建筑设计的风格是在形式上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效果,外观自由奔放,线条曲折多变,建筑的构图节奏不稳定,常常不规则的跳跃,波浪形墙面都具有一种变化无穷的动势。爱用双柱,甚至以三个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在装饰上“巴洛克”多取曲线,使用扭曲多变的纹样形式,成为复杂迂回的形状;喜用大量的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姿势夸张的雕像,丰富和五彩缤纷的艺术结构,体现了神权中心的思想。

在建筑中,法国18世纪中后期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兴起的一种“洛可可”(或“罗可可”)风格,其在建筑外形上显得粗巧、典型,富丽堂皇,注重繁锁的雕刻装饰,这种雕刻上的现象便是“洛可可”建筑以奢侈豪华的反映,“巴洛克”建筑风格中的现象和本质也存在着这一时代风格。“洛可可”艺充满了异国的情调和奇思妙想,追求自由舒展、轻快活泼的自然主义情调。

18世纪下半叶,随着启蒙主义思想的深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法国蕴酿着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这个新的时代,娇柔纤细的“罗可可”艺术已同时代氛围格格不入,人们呼唤能与新时代相吻合的新艺术的出现。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很早就对古希腊艺术进行了大量的认真研究。18世纪中叶发表了他有关古希腊艺术论文《关于在绘画和雕刻艺术里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以后又出版了《古代艺术史》一书,这些著述以及他有关古代艺术的美学思想在欧洲影响十分广泛。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推动下,意大利和其它地中海沿岸的古城一个个被发掘出来,尤其是18世纪中叶罗马庞贝古城的发掘,人们看到了带有理性严谨特点和倡导英雄主义精神的新的艺术样式。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古代艺术的热潮,出现了一场新的复古运动,这个运动在艺术史中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源流是古代罗马艺术,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和17世纪以普桑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这些艺术都体现出一种宁静、典雅和理性主义的时代精神。

二.民族风格

艺术不仅仅是时代的,更是民族的,民族风格的形成,是由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在设计上的体现。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各地区在设计中体现的差异,它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艺术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原则决定着艺术的发展。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高更,如果不是因为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毅然放弃职业和家庭来到南太平洋的热带岛屿上,亲身体验和经历了带有神秘色彩的风土人情,也不可能创造出富有原始情趣的民族绘画风格来。人类的一切审美设计活动,说到底就是民族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打上了民族的印记。

设计要表达一种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特定文化系统的隐喻并将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社会现实融于设计中。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在30年代获得巨大成功,并获得了国际声誉。怀着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试着从家用产品着手,设计不仅要提供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更要有力地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将德国的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的人文主义相结合,使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的博览会上大放异彩。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因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而产生了新的飞跃,并深受大众欢迎。总体来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设计风格有着强烈的共性,它体现了期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自然材料的欣赏等。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是对生活的设计,本着功能实用、美感创新和以人为本的设计风格,其设计已触经进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另外,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也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漫长而寒冷的北欧严冬使斯堪的纳维亚人民偏爱自然的色

彩与质感。他们视设计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物质文化,一种生活情调,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当代设计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走平民化路线,回归人性、关怀人类生存本质的设计成为设计界的新焦点。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都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德国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理性的造型风格,日本的新颖、灵巧、轻薄玲珑而有充满人情味的特点,以及意大利设计的优雅与浪漫情调等,这些无不诞生于他们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的氛围中。

以中外园林为例,在中国文化环境和土壤中形成的中国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协调、相融相合,讲究自然意境、借景畅情,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宛若天开的造园效果,被认为是东方自然型园林的代表。而凡尔赛宫花园,体现出一种人加工自然的状况,被认为是西方规则型园林的代表。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风韵。

三.融合性

融合性是指对设计风格的复合,有古今融合,东西融合,新旧融合等等,由于融合中设计师对文化形态的不同理解,出现设计上的不同选择,有时代背景,人文内涵,生活认知等。

被誉为“20世纪的米开朗基罗”的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赖特和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洛。他们的设计实践和设计思想,开创了现代主义建筑和艺术设计的先河,并为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运动、思潮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米斯于1929年,为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设计的“巴塞罗那座椅”,以其至简至纯的造型和设计动机,使他的“少就是多”之设计模式和原则得以有效的强化,并获得了经典性的意义。

当代美国华裔建筑师贝垏铭的作品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以明快的棱形金字塔式造型,用现代抽象形式和先进技术结合古老文化形态,融入历史悠久的风格,成为卢浮宫新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