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股权激励模式

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文1

一、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制度

(一)摸索阶段的股权激励制度 摸索阶段是指中国证监会2005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前的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理论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也有所突破,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在各地悄然兴起,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就源于企业内部职工股。1982年,沈阳一些企业开始吸收本企业的职工入股;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店面装修,为此企业向内部职工发行了300万元的内部职工股股票,不过当时这些投资并不是以规范的股份出现,企业也不是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此后,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了推行内部职工持股的队伍中,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也于1993年起草过《职员股份计划规则》。但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且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存在巨大的价差收益,大多数的职工都在短期内抛掉自己手中的股份,并没有长期持有,从而丧失了股权激励本身的意义。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企业内部集资管理的通知》对企业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审批、额度管理等做出规定;1992年,原国家体改委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中明确了内部职工股的额度大小、转让限制等。后来,内部职工股因企业上市获得了较大的升值空间,一些本没有相应股权发行额度的企业私下发行股权证,造成当时整个内部职工股市场混乱。为此,原体改委于1993年与1994年先后两次发文,要求“立即停止内部职工股的审批和发行”,并禁止批准设立定向募集股份公司,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股的发行也不再出现,但围绕已发行的企业内部职工股的规范、清理等大量问题依然存在。

1994年,原外经贸委和原国家体改委颁布了《外经贸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企业试点暂行办法》,该办法确立了职工持股会的组织形式。1997年10月6日,民政部、原外经贸部、原国家体改委和国家工商局颁布《关于外经贸试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登记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正式确立了职工持股会的社团法人资格。职工持股会出现了,职工持股会是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过程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实施别容易导致职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协调,对企业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职工持股会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对此,2000年7月7日,民政部办公厅于印发了《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的函》,否认了职工持股会的法人资格,从此不再对职工持股会给予登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MBO(管理层收购)模式引入我国。1999年,四通集团收购案成为我国成功实施且被冠名为“管理层收购”的第一个案例。此后,为解决企业激励机制难题,宇通客车、粤美的、深方大等企业纷纷推行管理层收购,引发了国内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热潮。然而短暂的火热之后,由于对管理层收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有效的监管措施,在实施中出现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非法融资、操作不透明、损害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在2003年以后先后被暂缓或叫停。

在经历了企业内部职工股、职工持股会、管理层收购模式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对股权激励机制的探索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陆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方式。如仪电模式(期股模式)、武汉模式(股票期权模式)、贝岭模式(模拟股票期权模式)、泰达模式(激励基金购股模式)及吴仪模式(期权+股权组合模式)等较为典型的实务操作方式。在当时,由于有关股份来源、股份流通转让等棘手问题缺乏相关法规制度的全面保障,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只能通过各种“模式”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变通和尝试,股权激励只能在观望与质疑中缓慢前行。

(二)初级阶段的股权激励制度 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证监会2005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后的时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资本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日益规范,股权意识得以觉醒,再加上有关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从此我国股权激励终于进入了实际可操作阶段。但毕竟正式实施股权激励的时期较短,完善股权激励制度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而2006年至今也只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为了保证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保障。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清除了法律上的障碍;紧接着,国资委于2006年1月27日颁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财政部于2006年9月30日颁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些文件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顺势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的实施暗潮涌动,其中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最为引人关注。2007年,为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我国证监会有关股权激励的备案工作暂缓。2008年,为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中国证监会陆续《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2、3号文件;2008年10月21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又相继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涉及到的所得税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

二、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现状

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日渐盛行,成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公司高管的行为、保障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整理国泰君安数据服务中心提供的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情况文件中的数据,得到从2006年至2011年间历年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如表1所示;历年通过股权激励的公司家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历年通过股权激励的公司家数变化趋势图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6年后规范化的股权激励得到了广泛认可。2007年只有10家上市公司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股权激励的步伐明显放缓。原因在于:证监会当年为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暂缓了股权激励方案的审批。2008年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结束,再加上股权激励3个备忘录及《补充通知》的陆续推出,股权激励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得以规范,促使更多的公司选择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23家公司通过了股权激励方案。

2009年股权激励的推行处于谨慎观望期,只有12家通过股权激励方案,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股权激励政策趋紧的影响。2010年我国经济环境继续好转,股权激励制度经过了4年的实践和发展,不断的完善,社会各界对股权激励计划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2010年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的推广进入了黄金时期,到2011年,当年通过的股权激励公司家数已经达到了90家。

(一)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股权激励的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以业绩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和以股价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以业绩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包括: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延期支付;以股价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目前,我国常见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是: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及股票增值权。

(1)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也最为经典的一种股权激励模式。依据该模式,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拥有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按预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预定的价格即为行权价,按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过程即为行权,股价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即为激励对象的收益。这种激励模式不需要公司大笔的现金支出,因而该模式适用于成长初期或者处于高速扩张期的公司。再者,股票期权激励对象的收益和股价挂钩,因而这类公司股价升值空间大,管理层更有动力努力提升公司业绩,长期激励效果好,也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2)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是指上市公司按事先预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不得随意出售的本公司特定数量的股票,在公司的经营绩效或激励对象的工作年限等指标达到激励计划预定的条件后,激励对象才能够出售其所持有的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该激励模式将公司的业绩与激励对象的收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目的是激励高管人员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某个或某些长期战略目标中,长期激励效果好,适用于成熟型的公司,激励对象更关注股票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股票升值的空间。

(3)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按预定条件有权获得特定数量的股票因股价上升所带来收益,激励对象无股票的所有权,不能享有所持股份的表决权与配股权,因而股票增值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不影响公司股本结构。该激励模式操作方便、快捷,不需财政部、证监会等行政机构审批,经股东大会通过便可实施。不过,股票增值权需要公司支出大笔现金用于激励本公司的高管人员,现金支付压力较大,一般适用于现金充裕、经营稳定公司。

我国常见的股权激励模式从上市公司统计的数据来看只有前三种模式。2006年至2011年间历年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198家A股上市公司各自选用的股权激励模式统计数据,见表2;2006年至2011年6年198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分布图,见图2。

图2 2006年~2011年6年198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分布图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每年通过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同,但除2007年外都有一个总体特征,那就是超过半数的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模式,其次是限制性股票期权,而只有极少部分公司选择股票增值权,这可能是因为股票增值权模式不是证监会推荐的标的物形式。2010年以来,股权激励方案中选用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公司占比有所上升,一方面这是由于限制性股票的行权价有可以相对于定价日市场价不高于50%的折让,较利于在熊市市场环境下行权;另一方面,激励对象将与股东共同承担股价下行的风险,在证券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从图2绘制的6年共198家上市公司各种股权激励模式所占比例来看,采用股票期权模式的共有138家,大约占总数70%;采用限制性股票期权模式的共计54家,约占27%的比例;选择股票增值权模式的共计6家,约占3%的比例。

(二)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来源,即“有股可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定向发行,即向公司激励对象直接定向增发新股作为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二是回购本公司股票,即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回购本公司股份作为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三是股东转让,即由现有股东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出让给激励对象作为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

2006年至2011年间历年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198家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统计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绝大部分是靠定向发行新股。在198家上市公司方案中,选用定向发行新股方式的就有182家,占总数量的91.92%;而通过向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的有6家,占总数量的3.03%;股东转让方式的有4家,占总数的2.02%,其他来源占总数量的3.03%。上市公司大多选择定向发行新股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定向发行新股是大多上市公司最为熟悉的操作方式,与向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相比,操作过程简单,而且向二级市场回购股票容易引起股价的波动,激励成本也很高;其次,在2008年5月《股权激励备忘录2号》颁布后,采用由公司大股东转让股份作为激励股票来源的方式逐渐退出,这进一步加强了定向发行新股的首选地位。

(三)业绩考核指标 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往往采用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及回报等指标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的组合,绩效考核指标,每家公司的相似程度更高的选择,有牛群的形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指标往往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其他指标组合的形式,各公司采用的业绩考核指标大多类似,没有大的差别。有研究表明:在2010年已披露激励方案的219家我国上市公司样本中,有27家选用单一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其中3家选用加权平均ROE,24家选用净利润增长率;有134家选用加权平均ROE与另一指标组合,有24家选用加权平均ROE、净利润增长率与另一指标组合,这两种组合方式共计占样本总数的72.15%,其余的采用其他方式。根据《股权激励有关备忘录2号》的规定,公司应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尽管有少数公司开始尝试采用经营性净现金流与现金营运指数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但要真正建立完善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文:《股权激励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文2

关键词:股权激励 管理层 影响 积极 局限

股权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让企业的员工拥有本企业的股权或者股票,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利益,从而在公司的所有者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它是一种让经营者等获得公司股权,赋予经营者得以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分享企业发展的利润、承担企业发展的风险,从而让员工和经营层得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开展了股权激励方案,国家也非常重视规范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法,例如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1月4日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同年9月30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当然股权激励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要了解它的风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股权激励方法。

一、股权激励模式和内在机制分析

股权激励方案在国外非常流行,在美国有2万家以上的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涉及到300万的员工,世界前500强的工业公司有90%以上都采取了股权激励方案。这些企业的所有者希望能够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将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统一结合在一起,防止经理人员短视行为以减少内部人对股东利益的侵害。

(一)股权激励模式的简要介绍

常见的股权激励方式有虚拟股票模式、股票增值权和限制性期股模式。下面本文对这三种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虚拟股票模式是指以股票期权为基础的虚拟股票激励方式,企业通过设计一个内部价格型的虚拟股票作为依据实施股权激励方案。该期权是员工在将来的一定期间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的权利。员工在这个期间内可以行使或者放弃这个权利,虚拟股票可以让员工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和股票升值,但是员工没有股票的所有权,没有相应的表决权,在员工离开公司的时候该股权自动失效。股票增值权是所有者授予员工一定数量的名义股份权利,员工不必为这部分股权支付现金,行权后员工可以获得现金或者等值的公司股票。公司会在期末定期计算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量,以此乘以名义股份的数量向员工支付相应的收益,员工可以获得相应的现金或者股票。限制性期股模式是指所有者和员工约定在将来的某一个期间内员工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内部股权,购买价格一般以股权的目前价格为参照,一般员工需要完成特定的目标后才可以抛售手中的股票并从中获益,它对股票的来源、出售的期限、抛售方式等有一定的限制。

(二)股权激励的内在机制分析

公司的股权激励是通过决定是否授予股权、授予对象的选择、授予程度多少的选择、授予后的制约安排等激励公司员工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中,公司的内部结构和股权激励是有相互反馈的机制。公司的内在结构,如治理结构会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公司的决策机制、交易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影响公司的行为,同时影响公司管理层的行为。而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则主要是建立在委托和人力资本理论之上。委托理论认为公司管理层和所有者有矛盾,通过实施员工的股权激励,可以让企业的员工,特别是让管理层拥有企业一定比例的索取权,从而将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约束,实现公司激励和约束的统一。而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则认为,企业的股权激励是员工以其智力资本让资本的所有者给予一定的股权激励,并根据股权激励的效应传导机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和行为,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效果,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和业绩。

二、股权激励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分析

尽管国内的股权激励方案并不成熟,也不尽科学,但是国内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热情持续高涨,股权激励也得到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青睐。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而言有众多的好处,笔者主要从员工心态、企业发展、人才挽留和业绩提升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可以让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结合,它是通过将经营者的报酬和公司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将二者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调节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通过赋予优秀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权利,有效地降低经营层发生道德问题的概率,把对员工的外部激励和约束转化成员工自身的激励和自我的约束,从而争取实现企业的双赢。在这种激励模式下,员工的工作心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端正,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提升。员工的身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种转变带动了员工工作心态的变化,员工自己成为小老板让员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极力抵制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第二,实施股权激励让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股权激励模式是通过将持有者的收益和公司的经营好坏进行挂钩,希望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营好企业,完成股东大会所规定的预定目标,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传统的激励方式如年度奖金容易让经理人员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短期的财务数据,这种指标难以反映长期投资的效益,这种激励方式客观上刺激了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而股权激励方式则是更为关注公司的未来价值创造能力,有些股权激励方式是会让经营者在卸任后还可以获取收益,这就会引导管理层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延期收入,这样就会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

第三,实施股权激励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的激励成本,留住有用人才。如果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合理,持有人的收益分配和定期行权都是建立在收益增值的基础之上,这样的配比原则可以保证企业的收益高于支出。同时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可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留住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实施股权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一方面,当员工考虑离开企业的时候他必须综合考虑股权的收益,从而提升了员工离开公司的成本,实现了企业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目的。对于未加入公司的优秀人才,股权激励方案也是一种吸引人才的优秀武器,这种承诺对新员工带来了很强的利益预期,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让企业聚集大批的优秀人才。

第四,实施股权激励可以实现对员工的业绩激励。作为一种长效的激励方案,股权激励让员工所享受到的认同感是其他短期激励工具无法比拟的,它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即期成本支出。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股东,他们可以享有企业的利润,经营者也可以因为企业业绩的好坏而得到相应的奖惩,它可以提升关键员工如管理层和技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主动去为企业创造价值,激发其潜力的发挥。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优化企业的商务模式、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性。

三、股权激励实施存在的障碍和风险分析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和产权转化市场的不发达,国内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都是属于初创型实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局限,这种局限也容易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发挥,从而造成股权激励方案的风险。

(一)股权激励模式容易面临较大的股市变化风险

股权激励在推动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股市的变化,企业的股价高低并不能够由经理层控制,它取决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共同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投机性强,很多时候公司的股价并不是公司业绩基本面的反映,这样以股价或者净资产的高低决定激励对象的收益升值基础存在较大的风险,这种定价基础容易造成价值失真,股权激励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样股权激励就无法起到应有的长期激励效果。

另外,这种股市风险还会造成企业和经营层过多地支付了没必要的成本。由于股市的不确定性较大,这种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股票的价格波动较大,致使企业的股票真实价值和价格不一致,在牛市的时候,企业有可能需要为高层支付高额的费用;在熊市的时候,期权的持有者到了规定的时间但是尚没有出售时股价就跌到了行权价之下,持有人就需要同时承担行权后的税收和股价下跌等损失。这种不确定性对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风险。

(二)股权激励中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有员工进退机制、员工购买股权的资金筹措、公司价值的评估等,由于国内的企业在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上考虑不周,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员工作为股东进退机制的问题。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和员工是不断发生变化,在一些行业员工流动性较高的时候企业经常需要面临管理层变动、员工变动的问题。根据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离开公司的员工需要退出股份,新进的员工要持有相应的股份,但是在一些非上市公司中,这种进退机制较难理顺。一些公司的性质不同也会影响股东进出的设计,在具体的操作上会较为复杂,容易出现问题。

其次,我国企业的员工在行权的时候需要提供一定的财务支持,特别是在一些国有企业,难以以非现金的形式完成行权,企业员工难以实现行权也导致股权激励效果不明显。企业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一般会采用借款融资的方式解决员工行权的难题,这种借款方式一般是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这就需要公司内部的股东同意,也需要银行的支持,如果缺少这些条件就会影响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

再次,公司价值的评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和产权转化市场并不完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价值难以评估,很多公司是以净资产作为评价的标准,净资产的处理容易受到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人为的影响,从而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长期价值,这样也就难以对经营者的业绩作出合理的评价。

当然,公司的股权激励本身是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克服障碍,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好股权激励的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和经营者的良性互动,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以此为探讨对象,希望能够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徐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及其倾向性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文3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为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纷纷实施了股权激励制度。那么针对我国创业上市公司其特殊性和所处的资本市场,股权激励制度能否提高公司绩效值得探讨。本文就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的53家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比例太低、资本市场弱有效性等原因,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不明显,即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 管理层股权激励 公司绩效 相关性

我国于2006年颁布且推行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此办法规范和指导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这对推动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执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这一制度,旨在凭此制度有效地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忱,使其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以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实现公司长远稳定地发展,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自创业板于2009年推出以来,不少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纷纷推出股权激励制度,并且每年呈递增的态势,从最初的2010年的十几家,截止2013年12月31日达到了148家,占当时总公司数的41.69%。那么,创业板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效果如何?即创业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给予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能否提高公司绩效,两者是否相关?本文以此展开研究。

一、股权激励概述

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方式,是公司通过一定的方式像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赋予管理者一定的权益,使其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分享利润等,以激励其努力地为公司服务从而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实践中实施股权激励模式常见的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而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几乎都采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又或者两者同时采用。如从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的54家公司来看(如表1),就只采用了股票期权(占比40.74%)、限制性股票(占比38.89%)或者同时采用这两种激励标的(20.37%),激励模式较单一。

二、文献回顾

对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研究,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大量规范研究或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

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最早是Jensen和MeCkling(1976)开始的。他们提出的利益趋同假说,指出让企业经营管理者持股,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在1985年,Demsetzd和Lehn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对提高公司绩效关系不大。Aboody、 Johnson和Kasznik于2010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给予高管适当的股权激励,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

国内学者魏刚于2000年以791上市家公司经验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由于我国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水平偏低等原因,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006年姚燕以45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有助于改善公司业绩,即存在正相关性。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主板市场和中小板,由于创业板成立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相关性的文献只有少数几篇。翻阅相关文献中,张浩(2014)在其股权激励模式研究论文中,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绘制XY散点图,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在现代企业制中,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经营管理自己的公司,当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时,便产生了一种关系――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由于双方利益不一致,所有者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具有信息优势的经营管理者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损害所有者的利益,这样就增加了成本。为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公司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制度。而股权激励制度被认为是基于此目的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它赋予管理者一定的剩余收益索取权,使其成为公司股东之一,使双方的利益趋于一致以减少冲突,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绩效。因此,本文假设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2)样本选取

本文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从中选取了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为样本,共计54家。考虑到极端值、业绩较差公司像被会计师事务出具非标准报告的等对研究结果的不利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筛选,最终选取53家公司为代表进行研究。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创业板模块。此外,本文的管理层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等。

(3)变量设计

衡量公司绩效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经济增加值(EVA)和托宾Q值等。本文综合考虑各财务指标后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选取上,考虑到在创业板市场上管理层持有的股票在上市流通后,因其个人原因或其他一些客观因素遭遇频繁抛售等现象,若继续沿用前人的研究采用管理层持股水平作为股权激励水平,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会受到影响。因此,本文选取股权激励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即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授予管理层股份占当时公司总股份的比例,相对于管理映止杀壤更客观直接。此外,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本文综合以往研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选取了资产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以控制资产规模和资本结构对解释变量解释被解释变量的额外影响,增强回归结果的可观察性。本文还需说明的是由于股权激励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在取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数据时往后滞后了一年即选取2014年的数据。

(4)回归模型的建立

为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借助SPSS19.0软件拟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ROE=c+a*MSR+b*SIZE+d*DAR+e

其中: c表示常数项, e表示误差项,a、b、d代表各变量的系数。

ROE――净资产收益率

MSR――股权激励比例

SIZE――资产规模

DAR――资产负债率

在此模型中,用ROE来衡量公司绩效为被解释变量;MSR代表股权激励水平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分别为资产规模(SIZE)和资产负债率(DAR)。

四、实证分析

(一)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得到了表2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创业板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总体较好,在53家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为23.88%,最低0.81%,均值10.52%,主要是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处于成长阶段,相对于在主板上上市的成熟企业来说,其盈利空间较大。其次,根据表2,可以看出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的53家公司,股权激励比例平均只有2.9%;最大值是安利股份公司实施的9.38%,最小值是天玑科技的0.14%;其中大多数公司的股权激励集中在2%-3%,激励水平相对于国外一些上市公司10%―15%的激励水平来讲偏低,其是否能够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值得探讨研究。最后,从表2可以得到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趋于中小企业水平,其样本均值是19亿多,其相对于主板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而言规模较小。由于其规模较小,又大多数处于成长初期,风险较大,因此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其融资较难表现为资产负债率较低,平均水平为27.51%。

(二)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线性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检验后可以得出R=0.462,调整的R方=0.166,回归的F值为4.439,其伴随概率为0.008小于0.05,说明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自变量之间也不存在自相关的情形。

虽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只能说明该模型是有效的,但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怎么样,只能通过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表(表6)看出。从表6可以看出,常量和资产规模的T值分别是-2.654和3.429,其相伴概率分别为0.011和0.001,都小于0.05,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说明了资产规模会影响企业绩效,影响系数是0.04,说明资产规模越大,企业盈利能力越大,盈利表现越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资产规模越大,会产生规模效应,而规模效应可以降低企业营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股权激励水平的T值是-0.43,其相伴概率为0.669大于0.05,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此同时,资产负债率也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不存在相关性。

五、研究结论

为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本文主要利用SPSS19.0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得到股权激励水平的T值是-0.43,相伴概率为0.66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该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股权激励水平太低,难以形成激励效果。从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来看,平均股权激励比例才2.9%。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但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2.9%的股权激励水平不及股权激励办法的1/3,相比国内主板等较成熟上市公司的5%―10%的股权激励水平来说,还是显得太低,激励不足。(2)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载体。而在我国由于创业板成立发展时间不长,有些制度规则还有待完善,再加上创业板上投资者的投机性较强,难以形成强有效的资本市场,整个市场目前还处于弱有效性。市场上股价的变动不能很好的发映公司的业绩变动,影响股价上q的因素太多,可能有时候起决定因素的未必是公司业绩的提升,因此被激励对象能否从此激励计划中通过努力获得收益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激励效果不明显。(3)缺乏有效的股权激励考核制度。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考核制度,决定了股权激励制度能否有效实施。而在创业板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行权条件的业绩评价指标可操作性强,像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不利于客观评价激励对象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所做的贡献。与此同时,激励对象可获授的条件或可获授的股权激励份数更多的是以激励对象过去的业绩为评判标准,未真正关注其未来的长期激励性。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要想股权激励制度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考核制度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2]姚燕.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文4

薪酬激励在当代公司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理论与实证方面对薪酬激励十分重视。以下将从股权激励模式和现金股利模式来研究高管薪酬对财务行为的治理效应问题。

(一)股权激励模式

股权是一种常见的薪酬支付手段,不仅可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还促使他们为本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股权激励大约产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并不断被世界各地的企业广泛采用。Bizjak et al(1993)认为更重视长期股票收益的激励契约将导致有效率的投资。Stephen and Klein(2004)发现,非管理层董事的股票期权授予可以促进公司增加投资。

然而,周建波和孙菊生在2003年发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兼任的公司或股权激励授予对象包括董事时,与两职分离的企业相比较,该公司的经营者受到股权激励能拥有更多的股数。这说明经营者利用自己在董事会的影响,通过股权激励这一政策来侵占股东的利益换取自己的私利。

在实证研究中,辛清泉(2007)发现,当管理者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已远远超出薪酬激励所给予的分量时,激励政策就会失效,管理者会为了拥有更多利益而进行过度投资。曾天培(2011)依据Richardson(2006)提出的投资模型发现相比于没有股权激励的公司,存在股权激励的公司过度投资水平显著更高。这说明在中国证券市场,股权激励反而可能引致过度投资加剧。

(二)现金股利模式

现金股利是股利分配的主要形式,也是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重要手段。1956年Lintner的理论研究作为股利理论方向的开端让世界开始关注股利理论的影响。1961年Miller和Modigliani所提出的“股利无关论”使世界认识到了全新的股利理论。

吕长江和周县华(2005)发现我国公司高管和董事薪金越高,董事会主席和监事会主席持股比例越高,相比其他激励方式,企业更乐意支付现金股利。这说明管理层薪酬激励并没有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反而成为管理层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渠道之一。同样的,王化成,李春玲和卢闯在2007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控股股东具有集团控制性质的上市公司相比于没有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加不愿意进行现金股利分配,即使进行分配,其金额和数量也减少很多。这也就是说,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并没有引起投资者足够的警惕和相关部门有力的监管,体现了我国法律制度在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环节的薄弱。

通过对以上两种研究高管薪酬的模式对财务行为的治理效应分析可以看出股票激励契约容易导致过度投资并加剧大股东利益侵占,而现金支付容易引起管理层对长期项目的投资不足,因此现金与股票相结合的激励应该更为有效。

二、对公司绩效的治理效应

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渴望使用高管激励政策来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因此,大部分的激励契约都是将高管薪酬与公司的业绩挂钩,在固定工资基础上,设定基于会计利润的奖金报酬,并授予基于股票价值的股票期权。所以影响激励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应是与薪酬挂钩的公司业绩。

Jensen和Murphy(1990)实证研究了现金报酬、认购股权、内部持等产生的激励作用,发现激励效应主要来自高管持有的股份。Jensen还发现CEO年薪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太强,导致CEO年薪无法匹配企业需要的激励效应。但是,Hall和Liebman(1998)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他们发现股票期权所占比重越大,公司绩效效果越强。

在我国,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魏刚和李增泉(2000)在实证方面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密切相关,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但是,杜兴强和王丽华(2007)研究发现高管薪酬的增长增加了高管的持股比例并加快了公司业绩的显著增长。韩慧娟(2013)年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管薪酬的变动能引起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同向变动。虽然针对于某些企业来说,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变动往往不太相匹配,但上市公司总体的高管薪酬增长幅度仍然和公司绩效的增长幅度变现为一致性变动。

从研究学者们结论不一致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高管薪酬的增长与公司绩效的变动是否相关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这或许与他们研究时选择不同的研究样本以及不同的变量有密切关系。因此,陈震、张鸣(2008)认为企业要合理选择业绩指标制定高管薪酬,并不断加大它对业绩的敏感程度。同时,学者们也应意识到,股权激励效果可能只是初步表现出来,具有不稳定性,后续研究应在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增加更多调节变量,尽量使研究模型趋于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国内外文献分析,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第一,成立独立于董事会和管理层以外的薪酬考核机构来制定激励准则,评估股权激励的对象。

第二,优化激励机制的外部环境,督促公司建立责权利明确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第三,完善现有的薪酬契约,考虑将其他指标同时纳入薪酬结构中,如相对业绩评价体系,国际同行标准体系等。

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文5

关键词:公司治理;创新;装备制造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8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国家提出经济新常态以来,原有的以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已经很难带动我国经济的增L,而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带动新一代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同样,企业的创新投入效率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良好的公司治理客观上有助于企业建立起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Belloc,2012)。通过一些笔者的经验数据表明并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公司治理模式,与一般(传统)产业有所不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股权的集中有利于企业对不同的环境做出反应,形成正确的决策;股权激励对企业(尤其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层管理人员过高的薪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相关理论

公司治理是关于资源与收益在相关主体之间如何配置的制度安排。确切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内控权和所有权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企业保持良好的运行,当然,公司治理结构关乎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但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到相关模型,导致对于二者真正的关系没有直观的感受。本文尝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给定资本、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从股权结构、激励方式与董事会构成三个维度上刻画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

(一)股权结构。与传统产业创新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创新是以“重大技术”为突破点,将基础性研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密切结合。若重大技术一旦实现,企业现有的产品等领域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有助于企业改善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份额。而原创技术最大的缺陷就是高投入与高风险。如果技术创新遭遇失败,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内部如何寻找能够有力支撑企业做出创新战略的因素。本文认为,一个极其关键的变量就是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了一个公司最基本的治理框架,公司的未来发展与战略往往取决于股东的喜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对创新最有利,由于中小股东对风险偏好较保守,通常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创新项目持否定态度,而拥有多数股权的大股东为了企业长远发展考虑风险偏好较高,通过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使得股权相对集中,形成权力集中、统一指挥的决策机制,可以为企业的创新战略提供支持。一些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往往采取独特的股权结构,如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Facebook的“双层股权结构”,由于企业发展初期因融资需求而导致股权分散,但为了保证决策层(合伙人/创始人)的统一决策,不得不采取“同股不同权”的设计结构。股权制衡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度量股权结构的。虽然股权制衡削弱了大股东的专治权,但股东之间的制衡对创新绩效的提高毫无益处(孙兆斌,2006)。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还会存在两种效应:降低决策失误风险与协调成本。机构投资者作为重要的外部股东,追求长期和稳定的投资回报,青睐于成长性高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企业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二)激励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除具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征,这一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对人力资本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有效的激励方式能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实现创新目标。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同于传统行业中的企业,由于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在固定薪酬的情况下,员工将没有意愿或能力承担风险;其次,技术研发周期长、复杂程度高,导致员工利用人力资本专用性“敲竹杠”。总而言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传统的标准化合同无法达到激励的目的。

股权激励、年薪和在职消费是我国现行薪酬体系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股权激励的本质特征是动态性和长期性。动态性是指薪酬与创新成果挂钩,发挥股权激励的协同效应,使得激励对象与企业股东利益保持一致;长期性意味着股权不能立即套现。年度薪酬制度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方式,具有短周期、事前约定、薪酬黏性三个特点。在职消费是一种与行政级挂钩的激励方式,激励对象的行政级别越高,在职消费就越多。

(三)董事会构成。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信息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新兴信息网络逐渐渗透和扩散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不断催生出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业态。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的创新活动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高风险性,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二是不可预测性,因新技术形成的新兴市场很难预料;三是机遇性,快速变化的市场改变了市场需求与消费结构,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壁垒和在位厂商的垄断地位,涌现出许多新的市场机会。

董事会规模关系到公司的权利结构和平衡,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人数越多,董事会规模越大,产生分歧的可能性就越大,协调难度也就越大。在不稳定的环境下,董事会规模较小,有助于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做出快速、高效的反应,从而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一个规模庞大的董事会,若董事会成员知识和技术背景能够为企业创新战略提供帮助,比如“技术董事”较多,董事会就有充分的信心和丰富的经验做出创新决断,也会对企业的创新起促进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衡量企业的创新主要从投入与产出方面,投入主要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投入,产出主要从专利数量和新产品数量。本文采用研发投入强度指标,即企业的R&D支出与营业收入的比重来度量企业的创新水平。

2、解释变量。在股权结构方面,本文采用文献中常用的三个变量:(1)股权集中度(oc):用公司前五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的平方之和;(2)股权均衡(ob):用公司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该值越大,表示企业股权结构越均衡;(3)机构持股比例(io)。

在激励方式方面,本文关注以下有代表性的指标:(1)高管持股(ei):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的持股比例之和;(2)高管年薪(ec):用公司董事、高管、监事及其他人员(若披露)的年薪总和来表示。

在董事会构成方面选取三项指标:(1)董事会规模(bzize):用董事会人数表示;(2)独立董事占比(id):即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

(二)数据来源。本文随机选取了20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2015年三年的年报数据,其中深市5家、上市10家,中小企业版3家以及创业板2家;以公司治理的视角分析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政策及董事会结构的不同而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表1)

(四)回归结果分析。在股权结构方面,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研发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可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绩效,适当地提高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正向影响。本文的结论表明,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损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股权均衡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股权集中的条件下的股权均衡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机构持股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呈正相关,这说明机构持股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

在激励方式方面,高管持股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通过授予经理层一定比例的股权或期权,将他们的个人短期目标与企业的长期目标捆绑在一起,迫使他们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高管年薪作为企业的常规激励方式,已经营年度作为考核周期,且往往以合同的形式事先做出约定,很难真正有效地激励企业高管的创新积极性,也就难以显著的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

在董事会构成方面,董事会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董事会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做出创新决策。不难理解,在经济、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董事会的人数越多,协调难度越大,决策程序繁琐,很难及时地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这说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独立董事的引进,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与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决策。

四、政策建议

第一,整体而言,依据企业与行业特征,构建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有重要意义。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倘若不重视企业内部公司治理因素,即便政府努力实施刻意释放企业创新意愿和能力的政策措施,政策激励效果将被大大削弱,最终结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第二,具体来说,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服从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自身的优势和主导作用,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新兴产业,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此外,鼓励企业积极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限制过高的高管年薪与在职消费,健全董事会功能,形成高效的、创新型的董事会也十分必要。

第三,在中央以及地方产业政策层面,政府新补贴该向具有更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倾斜,且不宜以企业的规模大小作为补贴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北京:经济研究,2009.10.

[2]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2.

[3]聂辉华,谭劲松,王宇峰.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J].北京:世界经济,2008.7.

[4]鲁桐,党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J].北京:经济研究,2014.6.

常见股权激励模式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试从有关激励理论、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的模式及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入手浅作分析。

1有关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激励可以理解为企业通过创造满足企业人员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企业人员的各种潜能及努力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好的激励手段还应该引导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

2激励机制的作用

2.1吸引优秀人才

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往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2.2开发员工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W.James)教授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两种情况之间60%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励的效果。

2.3留住优秀人才

彼特.德鲁克(P.Druker)认为,每一个企业组织都需要3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企业注定必垮。在这3方面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就是来自激励工作。

2.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

3激励的模式

有关激励的理论有很多,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即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来达到激励职工工作的目的。常见的物质激励主要有薪资激励、福利激励和股权激励。

(1)薪资激励与福利激励

薪资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薪资体系和薪酬水平的合理设计,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薪资通常包括基本薪资、奖金和津贴等。薪资使员工从企业获得的较为稳定的经济报酬,为员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广义的员工福利,一是法定福利,即政府通过立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税(费)的方式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另一层次的员工福利,是用人单位或行业在没有政府立法要求的前提下,为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而主动提供的福利,这种福利可以称为用人单位福利。单位福利具体包括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教育补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

(2)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指通过公司股权的安排,实现对员工激励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①股票期权

实行股票期权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利益和经营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和激励员工参与公司的发展。股票期权的范围仅适用于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群。

②股票增值权

股票增值权的持有人可以不通过实际买卖股票,仅通过模拟股票认股权的方式获得公司支付的公司股票在规定时段内的市价差额。股票增值权适用于公司股价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

③限制性股票

是指员工只需花费很少的个人投资即可获得的股票,但需要最低服务年限,否则一切权力都将被剥夺。这种方式有助于留住人才,适用于对企业经营业绩不承担直接责任的高绩效员工。

④股票赠与计划

股票赠与计划是指将股票无偿赠送给高绩效员工的一种股权激励方式,企业往往要求员工在达到一定的资格条件(通常要求达到一定的服务年限)之前一般不会立即拥有股票的完全所有权。一旦渡过了股票被没收的风险期,员工就拥有了倍增于股票的完全所有权,这时员工所得的股票收入将会被视为一般收入。这种方式适合于对经营业绩不承担直接责任的高绩效员工。

3.2非物质激励

非物质激励是指企业采取货币以外的方式激励员工,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1)带薪休假

①享受国家法定的福利,指企业在员工非工作的时间里,按工作时间发放工资和福利的一种制度。

②除以上国家法定的福利外,企业组织的短期休闲度假等。

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缓解员工因竞争激烈、工作紧张而带来的压力,可以为员工的身心调整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其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更加高效地工作。

(2)职业发展

员工工作的目的除了获取物质需要外,还要追求个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良好的晋升机会是对员工的重要激励方式。职业发展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激励因素,对员工特别是处于事业发展阶段员工的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作激励

工作激励是将工作本身变成一种激励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常见的工作激励包括:临时授权、增加工作的挑战性、肯定员工的工作成就、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的工作方式、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等。

(4)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是指企业将培训作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企业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员工通过培训,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提

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从事更加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工作,从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5)荣誉激励

荣誉是企业对个体或团队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荣誉激励适用于企业的所有员工。

(6)参与激励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职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7)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职工的感情沟通,尊重职工,使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8)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内在的约束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永久的激励作用。

4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注意的事项。

4.1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而且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力量在物质激励上大做文章。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超级秘书网

4.2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4.3企业家的行为也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做出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的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