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范文1

用三个“难道”,杨卫泽再次警醒南京官员。

“难道你连两三天时间都不能统筹兼顾?难道工作就离不开你?难道我们在座的都不忙吗?”10月,在南京史上最大规模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面对逃课的空位子,杨卫泽语气格外严肃。

“我提议,向新闻单位公布所有的新闻发言人名单,曝光无故缺席培训班的发言人名单。”南京官员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杨卫泽的工作风格。

杨卫泽有理由为下属官员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焦急。他调任南京即将满2年,更为重要的是“新南京”建设处于关键之时,任何懈怠、疲惫、放松等心态与行为都可能影响到“新南京”的步伐。

“新南京”不单纯是杨卫泽上任后“烧的火”,在他看来,这更是“没有退路”的南京的绝地选择。从南京现实处境来看,在江苏省内的经济地位快速滑落,与苏州、无锡等城市的经济差距持续加大,不管是南京的主政者还是整个南京,都分外焦灼。

杨卫泽、新南京,能否让南京重回应有的辉煌?

杨氏问答

“新南京”官方的名称叫南京市全市综合改革工程。

在2012年5月15日的南京市综合改革大会上,杨卫泽将之与10年前的南京改革相提,称“10年前,南京大力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取得了重大突破。”

“1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综合改革大会,就是要……掀起南京新一轮以改革促发展的热潮,为创成率先大业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无论从城市属性看,还是从城市文化特征看,抑或是从城市社会主体市民群众的观念意识看,勇于自我革命、善于继承创新对南京这样一座城市都显得更为重要,也客观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更多的智慧。”

这其实是对坊间“南京在哪里?”的回应,也是杨卫泽对自己数月前提出的“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的回答。

不管是“南京在哪里”,还是“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都是南京焦灼的体现。在产业战略和城市规划的频频变动调整或“突进”下,南京与周边地区城市的差距不降反升。

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4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9472亿元、4095亿元、1345亿元、1167亿元、477亿元;到了2007年,这个差距已经分别扩大到15777亿元、9984亿元、3159亿元、2243亿元、1615亿元;而到了2010年,差距仍在扩大。

不仅如此,2010年,南京GDP为5010.36亿元,而无锡为5758亿元,苏州则更高;此前的2006年,佛山GDP才刚刚超过南京,到了2010年,佛山超过南京的幅度已扩大到600多亿。

“没落”的焦虑困扰着这座城市,正如同饮长江水的武汉人发问“武汉在哪里?”一样,南京人也发出“南京在哪里?”的警问。

用杨卫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全国各省区中,省会经济实力位居省内第三的,几乎没有。”“面对兄弟城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姿态,南京没有退路。”

杨卫泽必须给出答案。

2012年初,在杨卫泽调任南京数月后,南京组建了专门机构,分12个调研组,对南京经济体制、社会事业领域、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科技体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等12方面进行专题调研。

不过,在杨卫泽看来,南京更迫切的需要是“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再铸辉煌”。

4月,南京“提升精气神、提升执行力”“双提升”主题培训拉开帷幕。这场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辅导与总结的培训,囊括南京万名干部。“感觉针对性强,精气神和执行力在我理解就是治懒和治庸。”南京有官员如此表示。

除了这种集中培训之外,杨卫泽每次亲自主持并作讲话的“学习会”,成为南京各级领导干部的正常修炼之一。

有意思的是,每次学习会上,杨卫泽都会推荐读书。在最近的一次学习会上,杨卫泽又推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以及《天使投资》等四本书。

而自从上任以来,杨卫泽已经推荐了《南京人》、《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自主创业和产业升级》、《转型——国际创新型城市案例研究》等诸多书目。

“这些书都与当下的形势结合很紧,通过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远更宏观的视野和新的方法论。”南京市经委的一位领导表示。

显然,杨卫泽试图以此打破限制南京发展的“‘城墙文化’封闭思想”。

“新南京”

打破封闭的“城墙”,杨卫泽是要给南京树立新的坐标系——要重点向五个城市(国家)学习:国外学习借鉴美国(波士顿)、以色列;国内学习对标北京、杭州;全面学习对接上海。

“现在很多地区、领导干部不太善于找标杆,也不大愿意承认差距,自我感觉不错……”在一次会议上,杨卫泽强调称,“南京要找准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确立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坐标,才能学到‘真经’。”

“美国波士顿,推动城市全面转型,实现了从‘工业革命摇篮’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华丽转身。以色列资源贫瘠,却在科技创新创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重要发达国家。这对于南京创新发展、全面转型等方面的借鉴意义可见一斑。”杨卫泽称。

为“取得真经”,今后5年,南京每年将派遣约200名高级官员、企业家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进行项目研修,项目的名称叫做“创业精神与创新——以色列模式”。

在美国与以色列之外,国内的三座城市在“新南京”的坐标系中,意义更为重要。

北京给南京的提供的标杆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样板区、标志区”。

杭州之于南京意义则在于“在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度和可比性,却连续21年保持中国省会城市第二位,他们的发展道路是南京的鲜活教材。”

而在杨卫泽看来,“大上海”三个字就包含了上海之于南京的意义。“大”就是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手笔,“上”就是上海干部奋发向上的精神,“海”就是海纳百川的气质。“未来几年对南京的辐射作用将更加凸显……要全面学习对接上海调结构、转方式,加快融入全球化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杨卫泽称。

在五大标杆的指引下,2012年5月,南京开启了被称为“新南京”的建设征程:120多项权力下放给区县园区、四大开发区版图大扩张、组建新的市园林局……

之所以一次性下放如此多的权力,在杨卫泽看来,“南京与苏州、无锡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说到底是区县、园区的差距。”2011年,江阴市、昆山市的GDP总量均比南京13个区县GDP之和的一半还多。南京省级以上开发区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只有30%,而无锡达40%,苏州达70%。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区县和园区的发展活力不足、空间太小。”

“这轮综合改革,最迫切的是解决好政府宏观统筹与微观放权都不够到位的突出问题,从而做强经济主体、做活基层一线、做大发展空间、做优管理体系,是这一轮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杨卫泽称。

所以在南京此次改革中的第一条,就是要简政强区县。南京将按照“决策、执法、监督相对分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向区县(园区)放权分权,凡是能下放到区县(园区)的事权全部下放。

四大开发区版图大扩张,也被看做是此次南京综合改革的亮点。

南京四大开发区调整后,高新区管辖面积从19.2平方公里扩大到160平方公里,经开区管辖面积从22.4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化工园区管辖面积从45平方公里扩大到约135平方公里,几乎都是近十倍的扩大园区范围。

按照杨卫泽的计划,到2013年6月底前,南京将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领域和文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15年底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以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运行规范的市场机制、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完备规范的法制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新南京”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南京历史上,多任主政者提出要建设“新南京”。

此次的“新南京”,有几分不同?

早在上任之初,杨卫泽就提出“GDP导向绝不适合南京,希望全市上下不要把GDP看得太重。”

在杨卫泽看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城市实力的竞技场”,而不是GDP。

“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城市竞争正在江苏大地展开。”“无锡提出2015年之前迈进基本现代化行列,苏州更是把时间提前到2014年”,其实质都是一场实现现代化的竞争。

“新南京”建设自然有别于以往,并非是简单对经济数据的追求,而是指向南京现代化建设。

为此,在“新南京”建设启动半年之际,南京市发改委、规划局、人口计生委、教育局、卫生局、住建委、文明办、人社局等21个部门,历时数月,对南京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劳动(就业)层次、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生活水平、精神品质、国际素质、管理服务水平等8个领域进行专题调研,形成20余万字调研报告,给南京人和南京城做全景式自我剖析。

这些报告与剖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追问,南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还有哪些方面的“短板”?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这显然是“新南京”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在这场自我剖析中,南京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实现“人的基本现代化”,才能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无论是企业还是党政机关,没有一流素质的人,就办不成当第一的事。”杨卫泽坦言。

在“新南京”建设中,南京强调要重视党政干部人才的选用,通过党建创新工程,选好人用好人。大力引进领军型、创业型、创新型人才,贯彻“1+8”政策体系、科技九条,扶持他们创业创新。

而为保障这些措施的落实,以及推动“新南京”建设顺利进行,杨卫泽更是提出“四个凡是”:

凡是国内城市已有的成功改革方案,都要全面学习借鉴,加以完善、补充和深化、优化后,大力组织实施;

凡是已经形成国际惯例的做法,都要积极借鉴吸收,结合中国和南京实际,制定可行方案后,着力组织实施;

凡是问题突出、反应强烈的体制机制问题,都要勇于改革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