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关键词]细节;数学;作用;培养
细节是课堂教学中细微问题的出现与解决,诚然,解决恰当,不但不会耽误课堂主体教学,而且会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面对课堂实际教学中的细节,教师应努力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绽放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一、常见细节问题
一是学生作业习惯。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教师在批阅或检测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学生作业的结果正误,而对作业格式和作业习惯关注得比较少,以致造成部分学生马虎,缺乏耐心,作业过程粗糙,甚至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二是错题的批阅符号。学生的错题需要订正,对订正符号的要求本来也属作业格式,但对作业批阅符号的要求大多教师注意不到位,导致学生作业习惯不好。
三是学生上课听讲的状态不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恰恰在这方面,大多数教师只关注了大部分学习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而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不够,进而造成越是学困,越是不能进入学习状态的不良局面。
二、关注细节,提升质量
面对上述问题,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多渠道多层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一)悉心倾听,感知细节
学会倾听是教师发现问题,研判问题的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俯下身子,认真聆听:一是聆听学生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发言的要点;二是聆听学生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和采用的思考方法,进而感知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为问题的解决掌握第一手有效材料。
(二)研究教材,把握细节
细节的设计缘于教师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在课堂教学伊始进行了巧妙设计,首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两遍后,我便问学生:“这个故事你们能接下去讲吗?”“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学生兴趣盎然地讲了起来。于是笔者便趁机发问:“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学生便一五一十地说出了不能讲完的原因,由此进入“循环小数”的教学,过渡自然,学生易于理解,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
(三)深入心灵,捕捉细节
教学细节的出现与处理,可遇而不可预设,需要教师慧眼发现,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行为细节,并进而突破,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当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遇到困难的时候,其自然而然会表现出疑惑的神情,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学生的变化,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进行下一个环节,而是在学生困惑的地方停顿下来,让困惑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可让学会的同学讲给他听,如果学生不能讲述清楚,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这样就能让全体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起飞。
(四)发散思维,延伸细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反思教学;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反思教学法是基于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及课堂教学后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学习,进而课后进行反思,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去,这样课程学习才算有效。反思在课程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需要师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让小学数学课程学习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
一、案例分析
(1)《退位减》的反思教学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退位减》一课,一位年轻教师新授这节课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流程上看较顺利,但从学生实际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位年轻教师只关注了学生的参与度,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课后反思简单记录了这样几句话:上完了这节课,感觉非常好。可是,学生的作业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探究活动中会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破口,处理恰当将是课堂中师生的智慧火花。如果教师能及时合理地抓住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课后反思简单、笼统,明显地反映出课后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处于应付状态。这节课感觉好,好在哪里?哪些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教师在哪方面的处理让自己感觉满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弥补这些问题?这都是课后反思应该及时记录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后反思不流于形式,体现它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2)《角的初步认识》的反思教学法。教师上完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及时记录了这样的课后感想: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学生过渡得非常好,角各部分的名称也比较明确。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拉动活动的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还是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师的课后反思虽然及时地记录了课堂中的优点,但对课堂中困惑的问题却避而不谈。这种课后反思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缺乏指导和提升作用。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虽然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能突破难点,但是仍有学生处于困惑状态。那么教师在记录课后反思时就要重点对这个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对问题的逐步思考和研究,就会渐渐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可见,课后反思是剖析自己在课堂中的困惑,也是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
二、反思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案例的分析可知,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且能从“得”中提升有价值的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找到策略。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1)明确课后反思的意义。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2)掌握课后反思的基本原则。①及时性原则。这是写课后反思的重要原则,每当上完一节课,要及时记录课堂中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的记忆会逐渐模糊,这样写下来的课后反思不够恰当。②真实性原则。在教学研究中真实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和教学效果,书写可长可短,绝不写空话、套话,更不能写假话,否则其反思就无意义可谈。③针对性原则。教师最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收集第一手资料,确定研究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过程,在思考中论证或修正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教师将逐渐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将小学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能够让知识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起来也显得更轻松。
如果能及时和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其中教育博客成为我们交流、提升的平台。思考的结果如果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会是不成熟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形成文字,时间一久就会逐步遗忘,有时出现逻辑错误,就成为了一种空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课堂的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谨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谈小学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4).
[2]侯喜茹.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学
苑教育,2013(16).
[3]韦素娟.关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考
试周刊,2013(4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创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依靠单一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不利于学生思维扩散,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模式不喔母铩⒋葱拢生活化教学法的运用,确保学生能够多途径、多方式接收信息,更为直观、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立足小学数学角度,分析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组织上台,表演“卖菜和买菜”,一个买一个卖,让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学生也非常感兴趣。这时,笔者抛出问题:学生们,在买卖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什么。接着,学生们积极讨论,注意“斤数”、“价格”、“找钱多少”等,学生们回答结果均在意料中。接着,将课本问题转入到生活化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比,了解生活化法应用原理,由深奥转化为浅显,在生活化法运用中,使学生多方面理解。在现代化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性、新奇性较为显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生物,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新鲜性,进而提升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就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将生活实例融入课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可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哪一节小学数学课堂,包含小知识点内容较多,和其它知识点联系较为密切。同时,生活化和情境案例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可按照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提出诱导性和启发性问题,确保问题抓住关键点、要害点,使数学知识点、内涵关系在生活化问题中能够渗透,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在探究、思考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正确方法,进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在三角形教学中,按照三角形性质,推测长和宽性质,通过类比推理,找出三角形面积和四边形的相似地方。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大多数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预算方式。同时,在生活化教学中,可通过相似性对比,例如“0.003”和“0.03”的相似性质,是从特殊到一般认知,有利于发现新事实、新规律。通过本节课研究,学生能够感受推理价值、推理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困惑,是学习最为有趣的地方,知道如何去证明规律、发现事实,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改变传统呆板、牢固的数学公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生活化教学法,是通过模拟实际情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按照生活素材认知、信息,结合所掌握理论知识,积极分析和认真研究,查找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所以,处于该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没有任何依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决策、判断,让学生由要我学,逐渐转向我要学,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生互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利用生活教学情境的多媒体功能,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适应时代性、现代化教育,教师需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功能,而不是传统满堂灌与粉笔教学。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结合多媒体的优势特点,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多媒体等硬件设施投入,强化教师现代化教学法培训。在课件制作时,教师必须清楚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为了学生而制作,是为更好传播数学知识,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运用生活化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因此,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基本上是运用PPT、WORD等软件。在现代教师体系中,教师呈中老年年龄特点,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大部分教师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图片、声音等插入无从入手。所以,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基本操作,能够更好运用多媒体进行生活化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案例。同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另外,在生活化教学中,注意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激发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思考,将学生置于未知情境,让学生提出、思考、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针对学生而言,让他们思考趣味性和挑战性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老师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圆,唐老鸭坐着正方形车,提问学生: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即可判断出车轮应做成圆形车轮。然后,再用电脑画面显示,唐老鸭坐在圆形车轮上,但车轴不在圆心上。同样提问学生,让学生知道汽车要想不颠簸,需使车轴和车轮距离全部相等。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欢笑声中,即可学习知识,又体验知识运用的成功感。因此,问题情境也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式。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改和新理念趋势下,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在生活化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紧扣关键要素,积极分析问题,探索知识内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设置疑难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互动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使以往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自觉调动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将自己融入数学学习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成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比如倍数、面积、利润折扣等问题相较于语文、历史等课程,内容更抽象,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将理性问题感性化,通过互动教学及数学在生活上的延伸,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学数学,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使其高效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师生中存在“两不高”的现象,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不高。小学生本就处于刚开始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阶段,文字、故事、画面这些较为感性的元素容易让学生有探知欲,继而主动去接触、认知、记忆,甚至将这种认知带到生活中,进一步强化,形成较稳固的认知体验。而数学当中的数字、图像、数学符号等元素不易找到对应实物让学生实际感知,唯通过教师这个窗口打开学生求知欲,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就成了教学中持续讨论的话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基本已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标配”,但正因为教学手段起点越来越高,对教师应用多媒体的综合能力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通过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而小学生中的多媒体教学已不仅仅是狭义上应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及简单的声画来呈现,它所包括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延展性。诚然,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媒介,而数学学科源自生活,它也可以被教师运用到教学中,成为最直观的“教具”。而对于社会生活这个“媒介”,教师反而会有所忽视,比如生活中的购物发票、电话号码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物品,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联系。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较模式化,“眼界”不够宽,再加上数学本身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会产生“数学无用”的心理,这些都给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阻碍。
二、相应的对策讨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相互交织的综合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交互行为中,教师和学生达成情感上的默契、认知上的碰撞,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思维困惑点,而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得到他人的认同,进而产生求知的动力,形成独立个体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息息相关,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仍然是以感性和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身心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充分地运用互动教学,丰富互动的具体行为,能够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为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营造深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运用高效的互动教学能够弥补学生抽象思维薄弱的特点。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身心和心理特征有充分的了解。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与学生深度互动,采用游戏、生活实例等教学方式,创设合适的情景,通过图像、语言、音乐等形式,多感官刺激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动性地自觉学习,使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让教学既有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华.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41-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有效课堂是一种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积极的进行思考、交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激昂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考虑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的安排一节课的容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费太多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老师先不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提问题、想问题、钻研问题。凡是优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可采用动画、故事、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提供活动材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之中,自觉的去探索、去发现。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与游戏中进行学习。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时,可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对应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挖掘创新潜能。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在很多小学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教室。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时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对知识学过后的印象会特别深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2.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