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

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文1

关键词:合作社;家庭农产;农业组织化;农业规模化

一、家庭农场的基本概述

1. 家庭农场的性质: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单位。

2. 家庭农场的作用:

家庭农场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背景下,面临“由谁种田,怎样种田”的新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而提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从国外的农业发展经验看,家庭农场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是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家庭农场以家庭经营为内核,其既符合的内在要求,又契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作为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能为我国农业走现代化道路增加强大的推力。因此,在2008年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写入文件后,家庭农场在2013年又被明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5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肯定了家庭农场的作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概述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特有的合作社的一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家庭农场充当政府与社员之间的桥梁;为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社员自律,协调专业合作社的内外部关系;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组织保障;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渠道;拉动经济发展,解决发展资金短缺;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

三、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确立,极大的激发了亿万农民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下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重要的农业政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必要开展合作。两者具有弱质性,许多国家对它们采取了支持措施。实践证明,它们也可以开展有效合作。其合作关系建构会受到诸如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产权明晰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政府要认真履行好作为公共品供给者的职责,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

1.家庭农场的相对弱质性决定了其应该与合作社建构合作关系。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从业人员,但是受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农场还缺乏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而合作社具有一定的专业服务功能,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农资供应、信息、仓储等服务。如果双方能在自愿、共赢等原则下开展有效的合作,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实力都会有所提升。

2.合作社的相对弱质性决定了其应该与家庭农场等建构合作关系。合作社作为一种弱者的联合体,肇始于资本主义农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这一农业合作过程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扬弃的过程。合作社弱质性的具体表现是:技术变革、组织变革难以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联合社或联合会构建的速度迟缓、运行效果不尽人意,其成员缺乏强大的向心力。理论上讲,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自生能力较低的组织,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

3.相关政策为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合作创造了环境。如何看待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美国萨皮罗学派和诺斯学派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不过,从各国的实践看,许多国家对于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采取了支持措施。例如,美国政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依据萨皮罗的理论制定和实行了支持合作社的政策;2003年欧盟执行了单一农场支付计划。实践中,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是可以进行合作的。资料显示,美国平均每6个农场主中就有5个利用合作社获取各种必要的物资供应、农产品运销和加工以及其他服务。

四、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合作模式

1.“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合作社签订契约,合作社按照契约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农产品成熟后由合作社验级、收购,而后由公司进行加工和销售。家庭农场以合作社为依托,与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增强了家庭农场与公司的谈判地位,有效约束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家庭农场农产品的销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的生产监督和集中收购,确保公司对加工原料质量和数量的需求。

例如,浙江省海盐县的20家家庭农场联合组建的万好蔬菜合作社,在产前与当地的食品公司签订蔬菜购销合同,在产中由合作社提供技术、管理、培训在内的专业化服务,在产后由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全县以“订单农业”形式开展生产的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7%,其中52%的订单通过合作社获得。

2.“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

家庭农场负责生产环节,合作社统一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机制,保证超市稳定的货源供应。这种模式将订单农业与现代经营业态有机结合起来,缩短了农产品采供周期,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和物流成本,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安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适宜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经营,适合蔬菜、水果等高收益性的农产品。

例如,山东省青州市的21家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合作社与17家连锁超市签约,常年向超市供应高档箱装礼品菜,涉及20多个蔬果品种,农民获得了种植高端品牌蔬菜的高额效益。

3.“家庭农场+合作社+直销(社区)”模式

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直销(社区)”模式下,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农产品,或者由合作社与学校和企业食堂、餐饮企业、直销展会签订供货合同。这种模式改变了“收购商―经销大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层层盘剥的传统销售模式,缩短了“田头”到“柜台”的距离,缓解了市民“买菜难”和农民“卖菜难”的问题。

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有近10家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合作社开设了农产品直销店,价格比超市和菜市场便宜20%~30%。

4.“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模式

家庭农场联袂合作社,发展壮大后自办加工企业来销售、加工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这种模式以合作社为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是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模式。合作社内部的科层管理机构替代了产品交易市场,组织稳定性和合作性增强,内部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各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明晰,实现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家庭农场不仅能够分享出售初级农产品的收益,还能够直接分享纵向农业产业一体化后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但这种模式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合作社必须治理机制规范、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

五、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机制

在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理性的选择。实践中,浙江省慈溪市、瑞安市、建德市出现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开展合作的现象。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在基本方向与主要内容方面,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始人认为,只有生产合作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农业合作经营必须在土地共同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联合劳动与合作生产,构建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而且,中国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农民需要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生产及流通的广泛领域全面进行合作经营,建立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综合性合作经营体制。

2.在目标模式与实现形式方面,应适应中国实际国情,广泛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农场。根据中国实际与发展要求,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构建以土地股份制为基础、以劳动合作制为核心、以农场制度为载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所谓土地股份制,就是鼓励与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农民以土地产权为主的资本联合,创新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所谓劳动合作制,就是以农民的合作劳动取代其分散的个体劳动,创造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崭新形式。所谓农场制度,就是在农民产权联合与劳动联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变革的目标模式就是构建股份制、合作制与农场制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农民股份合作农场。这既能够体现土地公有、联合劳动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社会化、规模化与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文2

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发展中,一般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提高自我服务水平,以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节省交易费用,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美国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内为其社员提供物资与资金、组织经营管理等,对外输出劳务和销售农副产品等。因此,农业合作社不仅直接成为土地和市场联系的纽带,而且成为一种能够避免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完全由农民自发联办,没有任何官方色彩,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增强了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法国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中小农场,其中耕作面积在80公顷以下的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1%,它们既是法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又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基础。这些中小农场的前身就是农业合作社。法国的农业合作社产生于19世纪中叶,随后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60年代末,全国建立了3100个农业信贷合作社,7200个供应和销售合作社,1400个服务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业划分,农户可同时加入几个合作社。双方每年签订一次合约,农民专心生产,其他的事项全交给合作社去办理。年终结算时,扣除风险基金和发展储备金,其余的按入社资金和按农产品收购量分给社员。如果发生亏损,社员也要按对应的份额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员,农业合作社占据了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90%以上的农业贷款业务,由信贷合作社提供。日本形成了整体合作化的经营格局,由农业协同组织联合分散的农户形成集约经营。农协在日本政府财力物力支持下,通过其遍及全国的机构和广泛的业务活动,同农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起到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上使小农户同大市场对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业资本对农民的盘剥、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的农协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它除了完成经济职能外,还帮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在本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二、推行机械化种植

美国的农民生产了占世界50%的玉米、20%的燕麦以及15%的鸡肉、猪肉、棉花、烟草和小麦。实行机械化,使得该国的农业劳动力需求显著减少。1820年,一个美国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只能供给4个人;今天,一个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56个人。美国的农民利用牵引机、播种机、耕耘机、收割机以及其它的机器从事农作,只需很少的人便能经营一个很大的农场。1850年,美国差不多有3/5的工作人口是以农为生。今日,只有5%(约425万)的人在务农,国内绝大多数的家畜与粮食作物都靠他们生产,同时还供应出口。法国在追求农业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本国农民走上了农场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道路。他们凭借发达的工业基础,积极研制和生产各类农机具,以促进农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现在,法国农民使用的农业机械品种齐全、自动化程度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运用行政力帮扶

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文3

黑龙江省饶河县是一个具有优质资源的农业县,农产品丰富且品质优良,合作社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地处偏远以及观念意识、生产经营方式等限制,农业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应当立足客观实际及市场需求,从发展绿色无污染产品、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加强农业高端产品发展以获得竞争优势,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县域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饶河县

引言

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这些地区一般生态环境优良,是发展无污染、精深加工等高端农产品的可选之地。因此偏远地区农业发展应结合自身实际,重点突出高端产品战略,以产品品质取胜,不走低端竞价路线。以黑龙江省饶河县为例。饶河距离哈尔滨近800km,没有铁路、机场和水路运输方式,仅仅依靠公路运输,外销如果靠低价竞争没有优势;而当地又属于相对地广人稀地区,县域6765km2仅有15万人口,县城人口约4万人,农产品完全依靠本地区消费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走无污染、精加工、高附加值的高端路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优势,促进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1饶河农业发展现状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边陲,乌苏里江中下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部与完达山脉相环抱,北部与三江平原相依托,既有秀丽的山川,又有广袤的平原,多样的地貌,形成了“五山一水二草二分田”的格局。饶河县境内耕地380万亩,其中县属耕地136.5万亩。土壤以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为7%左右,土壤结构及基础肥力较好。夏季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饶河县域内没有工业,生态保持良好,乌苏里江是我国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饶河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中占70%,种植品种以大豆、水稻、玉米三大作物为主,兼有红小豆、甜菜、白瓜、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水稻种植基本稳定在36万亩左右,玉米大约在60万~80万亩之间,大豆种植大约20万~30万亩。2015年,饶河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1.4万t,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结构加快调整,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6万亩,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到32万亩,高标准农田7万亩。以万亩高效水稻示范基地为引领的绿色有机粮食作物种植基地、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基地、名特优鱼繁育养殖基地等“九大绿特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绿特农产品生产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31个,500亩以上家庭农场发展到293个,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1]饶河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饶河乌苏里江国际休闲垂钓基地”。虽然饶河拥有着优质的农业资源,四大支柱产业商贸、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和山特产品加工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但农业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产业化生产,缺乏开拓市场和创建品牌的思路和做法,特别是没有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表现有:

1.1合作社建设成效显著,但分散经营思想仍广泛存在

饶河从2006年开始进行农业合作社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立之初只有22个合作社,到现在已有二百多家。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涉及专业化种植、养殖、农机等领域,为全县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不少农户仍然固守着十几亩的口粮田进行小户经营,单户种植收益相对高、再就业难度大和故土难离的思想使不少农民参加合作社积极性不高,合作社经营质量也不高,真正达到标准的凤毛麟角。这种情况的广泛存在增加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导致合作社发展缓慢,还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困难,阻碍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1.2畜牧业特色优势明显,但没有大型养殖场及深

加工企业,畜牧业生产还处在自发、松散、无序状态狐貉养殖是饶河畜牧业特色,因毛皮质量高而受欢迎,存栏量大约7万只,年出栏量大约在5万只,是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但由于缺少深加工及仓储企业,加上近两年皮毛市场疲软,导致毛皮销售不景气,无大型收购商来此收购,不少狐貉养殖户将近两年的狐貉皮一直存放,影响了资金周转和养殖积极性。虽然建立了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园区并实现集中养殖,但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存栏量和出栏量都有所下降,缺乏大型加工企业的收购,加工,发展动力不足。

1.3林下经济基础良好,但仍需进一步发展

饶河县有森林3400km2,县属6个林场自主封山育林已11年,2014年4月起县域内的11个林场也实行了全面禁伐,生态环境优良。林下经济基础较好,年采集量达500t以上,主要采集薇菜、蕨菜、蘑菇、木耳等山野菜和红松子、榛子、山核桃等坚果以及五味子、山葡萄、刺五加等浆果。近年来加大了对林下经济的开发力度,林下参、蓝莓果种植以及林下野猪养殖等都有了良好的起步,但距产业化发展仍有不小距离。因饶河人口较少,可供销售的产品相对充足,但加工产业发展不足,仍处于简单初加工阶段,加上交通条件及市场开拓不足等影响,导致林下经济发展不完善,产品附加值少,影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

1.4水产资源丰富,但现代化养殖业未充分发展

饶河境内1江28河,水资源丰富,特别是紧邻界江———乌苏里江有128km,盛产“三花”、“五罗”、马哈鱼以及其他水产品,但由于近几年受捕捞过量、上游污染加重等影响,处在下游的饶河境内水产品资源减少,虽然也采取了水生生物放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但直接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饶河县开始大力推广网箱养鱼,引导广大渔民边捕边养,现已发展到300箱,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养殖规模、养殖种类、经营方式以及养殖技术和场所都需进一步加强,最重要的是缺乏水产品加工业,使得优良的淡水资源产品未能深加工而进一步开拓市场,未形成现代化经营体系。

1.5农业丰产丰收,但经营方式以原粮、原料销售为主

饶河县农民小富即安的心态较重,而近几年采取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加快土地流转等措施,出现了不少种植大户,有的甚至达到几千亩,加上粮食价格较高,农户对原粮出售带来的收入非常满足,不再追求进一步发展。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不能有效发挥饶河农业绿色、有机、无污染的优势,也没有将深加工带来的附加值留下,更谈不上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收入虽高,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依靠原粮、原料销售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道路越来越窄,必须走加工、仓储、运输等现代化产业路线,否则就会被市场边缘化而导致利润低,甚至被兼并或淘汰。

2饶河农业发展对策

饶河作为偏远地区,只有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竞争。饶河农业也顺应互联网+、信息化、机械化等趋势有一定的发展,但巨大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加工、商贸、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目前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继续加强生态保护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就成为头等大事,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这不仅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地位,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饶河县应继续将保护生态作为百年大业来抓,继续坚持生态立县,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生态,才能更好的发挥生态优势,促进以现代农业、旅游业为代表的县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2.2发展高精尖农业

针对当前食品污染和添加剂日益严重的现象,饶河县农业发展应当进一步发挥良好自然资源的优势,减少传统化肥、农药的使用,全部采用生物肥料和农药,生产出有机健康和营养保健的农产品。以有机水稻种植园区、特色养殖园区等为依托,进一步发展有机水稻种植、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与采集、珍贵毛皮动物养殖、名特优鱼养殖、黑蜂养殖等是发展高精尖农业的重点,同时也应当加强以进出口加工为主导的农业发展。饶河万亩高效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就是很好的一例,全程采用无污染的有机化肥、农药进行生产,收获的大米经过统一加工包装,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获利极丰。

2.3加强品牌市场建设

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观念,牢固树立“市场农业”的观念,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认真做好市场调查[2]。这对饶河农业发展尤为重要。饶河通过靠大联强来拓展市场,加强与“北大荒”、“九三”、“完达山”、“飞鹤”等知名企业的合作。同时要加强自身品牌的创立,特别要注重培养当地的龙头企业,使其能够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

2.4延伸农业产业链

原粮、原料生产销售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发展则赋予更多的附加值,也就是延长产业链。饶河农业发展基本是原粮、原料销售,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就目前来说,一方面要发展加工业,实现粮食、畜牧、水产等产品加工后(特别是精深加工)销售,实现农业生产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另一方面就是发展仓储、物流、互联网+等产业,尽量将更多的环节在到达消费者之前留在饶河。在青岛地区农业合作社的调研中,其产业链建设方面主要有,在生产环节兼顾农技服务推广和优质农资销售服务,在拓展销售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仓储、物流等服务,拓展的方式主要是自我融合发展,较少与其他相关主体直接合作对接。[3]饶河农业发展完全可以借鉴此做法。需要强调的是,饶河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极具优势,赋予农业文化、旅游因素同样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其快速发展。

2.5转变经营方式

饶河县合作社经营仍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虽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万亩,但占不到县属耕地面积一半,对饶河这样相对地广人稀的地方来说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立农业企业、产业集团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饶河现有的养蜂、水产、珍贵毛皮动物、农机方面的合作社数量虽多,但相当一部分与标准合作社有不小的差距,即使刚成立的黑蜂产业集团仍有大量后续工作需要做。当前最紧迫的工作就是改变人们的经营观念。在加快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及加强宣传等方式加快农民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通过集团化、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和空间。要加强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张鹏程 林增 付恒仁 金常明 单位:黑龙江省饶河县局 黑龙江省饶河县畜牧总站 黑龙江省饶河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周勇.饶河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文4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经营组织;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农村,即实行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经营方式。这种以农民的家庭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并为农村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奠定的基础。但同时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经典的家庭经营的农村经营组织方式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建立一些新的农村经营组织方式来来完善农村的经济体制,以保证我国农村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组织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30多年前,我国农村开始了以为核心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践证明,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现状,符合我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的。那么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组织是什么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1.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组织形式

我国农村土地分布松散和几千年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传统文化决定了家庭经营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符合我国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经济改革政策,为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经营是一种有效率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利益的一致性,家庭每名组织成员在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往往不需要特别的监督,自觉地就具有很高的积极性。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社合一的农村体制,它降低了监督管理成本。通过改革,农民取得了农村生产经营的自,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求获得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劳动资源得到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极大提高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2.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组织存在的问题

家庭经营作为我国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经营组织形式,具有很多的优越性,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农村市场经营组织形式。农业生产职能由集体交给了农户,而农村经济管理职能则交给了市场,市场调节能为调节农村经济的主要手段,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要承担许多市场风险。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相比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受自身条件下限制单独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决定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不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农业组织形式。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市场化不断的推进,农村市场体系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村市场竞争机制越发深化,农村市场体系内的所有经营主体都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农村家庭的经济实力大多相对较弱,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经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入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农村市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将单个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坚持农村家庭组织经营基础上,实现多种农业经营组织长期共同发展,不断健全农村经营体系。

二、农村市场合作经营组织的主要作用

自从以农村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以来,推动了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及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我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分散经营同时,建立多种农村合作经营组织,以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农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高

农村合作经营组织作为农村的市场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并与农村市场建立起紧密地联系,成为带领农民适应农村市场体系的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以农民自愿入股的形式建立起来,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采购、生产、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互农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是在整个经济产业链是一个较弱势的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它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而分散的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自身在农村市场中经营的成本,提高了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农民在市场交易中主体地位提高

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普遍较低,以及农民家庭经济实力普遍较弱等原因,使得长期以来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大多处在弱势地位,在采购、销售、运输等环节往往受供应方、采购方及物流方的欺压。农村市场合作组织将农户分散的经济力量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改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农民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地位提高。不同的农村市场组织,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农村家庭经营面对市场的难题,例如农村市场组织对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使得农村居民卖难买难的状况得到解决;原材料的采购和对农业产品保护价收购,降低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风险;并农村市场组织代表分散的农户面对市场竞争提高了农民平等谈判的地位。

3.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加快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从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出,传统的农业家庭式的经营组织方式规模化程度低,制约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我国农村的普通情况是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农户在生产、加工、仓储及运输等环节均受到自身规模和交易成本的制约,往往没有能力进入大市场,只能进入小的集贸市场。而农村市场经营组织作为将农民联合到一起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民的实力整合到一起,使农民有能力、有机会进入大的流通市场。并且农村市场合作组织与分散的农民相比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它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带领农民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理效益。

三、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经营组织的主要形式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互经营合作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市场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规模经营、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它是在坚持农村的基础上,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的互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加工、仓储、运输以及提供市场相关信息等服务。能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我国农村土地分散经营的问题,通过将农民土地入股的形式实现农业合作发展以及土地规模经营。土地的集中经营也为现代科学、机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因为传统的农村分散经营形式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承载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的农业生产率,增加的农民的收入、提高的农民的消费能力,客观上也促进了农业市场流通体系的完善,农村市场的持续发展。

2.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农村市场服务机构

不同于合作社式的农民自愿互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村服务机构隶属于国家政府机关,是国家为服务于农民、发展农业、在农村设立的农村市场服务组织。例如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种子站、经营站、兽医站等,这些机构是农村市场组织的重要力量,是由财政拨款,服务于农民的市场服务机构。这类农村经营组织承担着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宏观调控以及监督管理职能,引导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分散的农村家庭经营与市场的需求相挂钩,提高农民在农村市场的竞争力,维护农业的权益。农村市场服务组织机构是新时期农村经营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保护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国鲁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进轨迹与发展评价[J].改革,2013(2)

[2]李嘉坤.加强合作社扶持力度引领农村经济大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3(1)

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文5

1土地流转的现状

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面积238480.4亩,占全县耕地的8.7%。农户自发流转是全县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转包和出租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者占比超过95%。流转土地主要用于发展养殖小区、设施农业以及烤烟、甜菜、马铃薯、油料、中草药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

2土地流转中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2.1促进劳动力转移,搞活农村经济

通过土地整合,使土地更多的集中连片经营,运用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不但节省了劳动力、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让闲下来的劳动力进城务工或创业。

2.2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

建平县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000多户,总面积达14多万亩,土地流转开始出现三种趋势:一是农民之间转包开始向租赁大户成片租赁发展;二是土地流转向林地和荒地流转;三是流转由单一传统的种粮向种植蔬菜、水果、甜菜、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流转。

2.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宽农民致富门路

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农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2.4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建平县各类农业合作社超过1400家,先后成立了肉羊、生猪、中药材、葵花子、西瓜、马铃薯、小杂粮、烟叶、甜菜、草莓等产品的专业合作社。

3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3.1流转规模小、数量少,发展不平衡

土地流转的面积占全县耕地的8.7%,参与的农户数占总数的13.1%。不难看出,建平县的土地流转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担心流转

如何妥善安置土地流转解放下来的农村劳动力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建平县农村人口45.6万人,农村劳动力25万余人,农民人均耕地6.1亩。当前国家的各种惠农补贴政策,让农民认为土地的吸引力更具明显。

3.3流转不规范、不健全

表现为:一是手续不完善。特别是农户之间的转包、转让和互换,多数情况是私下口头交易,不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二是流向不合理。个别流转土地出现改变农业用途的情况;三是权属不清。

3.4农业效益低,不利流转

目前水浇地土地流转价在每亩600~800元不等,山坡地土地流转价格在每亩100~300元不等,加之水涨船高的种子、肥、药、地膜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流转土地只能限于效益高的设施农业、养殖业、烤烟、马铃薯等产业。农业生产面对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扩大生产规模受到限制。

4加快土地流转的建议

4.1做好土地确权登记,规范土地流转合同

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切实做到承包地块确权、承包经营权的管理登记,认真做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工作,依法保障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

4.2因地制宜选择土地流转形式,积极创新土地流

转方式和途径一是鼓励承包者之间自行协商,通过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二是支持承包者委托进行自行化的土地流转;三是稳妥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四是推动吸纳化前提下的持地入社,从而达到规模的经营目的。

4.3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土地流转

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范文6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

合作社实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积累。按照进退自由、民主管理和服务农民的原则依法办社,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其服务范围涉及的农产品加工、农机运输、粮食生产各环节,逐渐朝着经济作物的领域发展。农机推广站和专业合作社的结合,能够以农业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为基础,通过农机装备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机化新技术的运用,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高农业机化的发展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

一、农机化推广与专业合作社结合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农机化推广体系是以省、市推广总站为基础,以县农机推广站牵头,乡镇农机服务中心为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这种模式使农业生产一线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企业,造成研发的农机产品与农机市场脱节,围绕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建立新型纵横互补的农机化推广体系,着力解决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突出的问题,满足农业机械多元化的需求,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和的科技转化率。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和市场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凭借独的服务、管理、技术、机械、资金等优势,实现规模经营与土地流转。将农机推广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保证土地经营规模拥有良好的基础,加快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实现粮食的机械化生产,进一步培育出社会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规模化能够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土地产出效益的提升,实现农民的增收减负、农业的增效提质、粮食的增产稳产,推动农业机械的良性发展。通常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多是由具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干部、乡镇中心主任、懂技术与会管理的农机大户等担任,能够做到“八有”,即有账务、有车间、有场地、有微机、有牌子、有库棚、有制度、有办公楼。可以说,通过农机推广与专业合作社建设有机的结合,能够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新模式,便于农机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实现农业农机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农机化推广与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的路径

1.开展社会化服务

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逐渐成为农村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通过跨区域作业和规模化作业,对农户土地承包权不进行改变,鼓励农户自主选择不同的服务模式:①实行跨区域作业:合作社要想适当增加作业收入,使作业面积有所扩大,延长作业时间,必须要以自身作业服务为基础,优化整合资源,积极与其他农机大户进行跨市或跨省作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双赢。同时合作社可以实施订单作业,与外出务工人员和种粮食大户签订作业合同,从运输、机插、机整、机耕等环节出发,实行机械化的全程作业服務。②实施作业服务制:在农户自主经营的前提下,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服务,农户只需交纳相应的服务费用给合作社即可;或者是合作社向农户提供部分的机械化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③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农户出租或流转自己的土地给合作社,自己不需照用田地即可领取粮食或租金,积极投入到非农产业。

2.创新运行机制与经营方式

合作社主要是通过整合生产要素、减轻农民负担来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想保证农机推广站与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合作社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采用谁投资谁管理的方式,按股分配收益,完善相关制度,如资金使用审批制度等;同时合作社通过优化组合农业额机械,采用大规模作业服务与市场管理机制,以此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目标,创设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②建立全新的合作体制。合作社是以农业联合发展为主,采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旨在为农民服务,通过股份制的方式进行民主管理,其股份由农民、企业投资者、单位构成。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加入合作社时,不设最低的出资额限制,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机械、货币等方式入股,并由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③加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提高效益。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后,原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权属不明,年久失修,引水渠、机耕道、生产便道等农田基本设施无法使用。为了更好的推广农业机械,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作业成本,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政府主管部门应主动牵头,加大投入,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健康发展,农机化管理推广部门主动做好农机化服务工作,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农机设备和作业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农机具能正常使用和达到相关作业要求,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既让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尝到使用农机的甜头,又对农机化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推广。

3.加大新技术推广培训力度

农机化推广和专业合作社之间的结合,有利于全面推进农机化工作,对农机推广工作具有一定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必须要对两者的结合具有清楚的认知,如农机合作社基本是由农机大户组成,缺乏专业的信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服务力度明显不足,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不高。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明确农机化推广和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农机化管理推广部门则要遵循“扶强扶优”的原则,做好服务指导工作,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依据,一方面加大对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从而更好的投入农机化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户、机手的培训力度,让其掌握农机驾驶、操作规程及简单的维护保养知识,改变合作社员和农机手的经营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农业的观点,培养出一批有经营头脑的技术型农机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而合作社要打破以往自身的条件限制,坚持以农民为主,依章程办事、以法律法规办社,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现农机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息烽县在推广新技术时,由合作社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向农民宣传水稻机械化栽插的优势,使农民认识到机械化种植在劳动效率提高和增产省工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做好实验示范工作,建立200亩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示范基地,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推广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在现代农业推进步伐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农机化技术推广与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推进农机化的发展,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进行充分显示,更好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农机化推广与专业合作社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创新运行机制与经营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新技术推广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增收减负、农业增效提质、粮食增产稳产,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文胜.谈农机推广站与专业合作社的结合[J].农机科技推广,2015,12:52-53.

[2]柴文胜.推广站+合作社新模式为农机推广发展添新翼[J].南方农机,2013,02:25-26.

[3]柴文胜.农机推广新模式促农机推广发展[J].湖北农机化,2013,0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