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1

        一、教材延伸,渗透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一册中有关“远离有毒物质”的知识,可在学习后介绍有关“一氧化碳”知识。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故易于被忽视而致中毒。常见于通风差的情况下,一氧化碳被吸入而致中毒。

        中毒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300 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却比氧和血红蛋白缓慢约3600 倍。由于co 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的hbco 的存在,妨碍了氧和血红蛋白的形成及正常分离,致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送o2与co2的生理作用,使血液的带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机体缺氧而中毒窒息。中毒的症状:1.轻度中毒。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全身乏力、心跳过速、短暂昏厥等症状。

        2.中度症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黏膜出现樱桃红色,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

        3.重度症状。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制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应急处理: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措施:1.加强预防宣传。保持厂房通风良好,防止烟筒漏烟,倒烟。

        2.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拔丝车间的检修,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并加强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监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目前地球的状况,了解了环保方面的国情,了解了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在化学课堂中结合当地实际渗透环保意识,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科的实用性。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掌握了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而且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我国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完全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目标。

       二、实验教学,推进环保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而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当然培养学生环保习惯的前提是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各类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环保意识,这要求化学教师首先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几乎是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

        三、课外活动,树立环保理念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保意识;环保教育

当前,我国充分意识到了将环保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它必然在初中学校环保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将环保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求

保护环境就是通过一系列人为措施来保护人类的居住地,防止地球被严重污染。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重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所周知,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在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保护环境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保护环境需要依靠全人类的力量,将环保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是满足时展需求的重大体现。

2.培养初中生环保意识的需要

初中生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得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环保意识上抓起。由此可见,教育在环保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初中生环保教育工作的发展。而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初中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地球环境的学科,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学科。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既能够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是促进我国环保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举措。

二、地理课中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

1.让学生在地理课上了解目前世界及我国的环境状况

教师在上地理课时,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世界以及我国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地理教师在初中生的环保教育工作中,担当着主要角色,必须发挥引导教育的作用。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被污染的状况,如向学生展示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并告诉他们这些空洞是如何产生的。教师也可通过周边的一些例子,例如,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学习到一定的环保知识

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是掌握环保知识,并将之付诸于行动。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上,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严峻的环境形势,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环保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保护环境。对此,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环境被严重污染的图片之后,应该详细解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引导他们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例如:针对臭氧空洞问题,教师要告诉学生,臭氧空洞是由氟利昂引起的,而我们日常所使用的含氟冰箱,就会释放大量的氟利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之后,可让学生告诉家长不要购买含氟冰箱。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措施

1.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

地理源于生活,并根植于生活。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就有不少关于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内容。如地理课本上的关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等,都是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地理课本内容来实施环保教育。例如:通过课本上讲述的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内容,告诉学生节约能源的重要性;通过“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居住环境”等知识,告诉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2.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教学

在环保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的能力。对此,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利用情境教学方式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深入体会教材深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加强地理环保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掌握了丰富的环保知识,却没有将之付诸于实际行动,那么这些环保知识就毫无意义。很多初中生并不是不了解环保知识,只是不知道如何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致使环保知识缺乏实际的意义。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在仔细研究地理教材之后,应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生活经验引入地理课堂,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并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公众所关注的话题。将环保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中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满足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3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段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一、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社会面临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短缺、生态平衡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涉及许多学科的综合问题,其中许多与化学有关,而中学阶段的教育又是开展全程性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化学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和如何防治,等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二、在化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其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化学实验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实验探究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方式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应为广大师生所重视。但是,由于进行化学实验活动本身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也容易造成污染情况,因此,如何通过“控污减排”教育,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控制或减少学生做化学实验时产生的污染物,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和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学生刚学化学实验时是一张白纸,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抓好学生实验的常规教育,重视学生实验的养成教育,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能深入学生心田。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实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又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

(1)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例如:让学生通过测定水源的颜色(与自来水参照比较)浊度气味、pH值,了解简易测定水质污染的方法,进一步加深了解酸雨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从而认识到控制SO2、NO2等有害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4

关键词:环保 环保意识 环保知识

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何,即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只是在生物学中有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案例一

事件之一: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中看到:某些地方的某些企业在中央的明令禁止以后,仍然继续排放工业“三废”。明知造成了环境污染,却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后果,不思改进;甚至某些领导也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非但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反而暗中帮助那些违规企业遮掩,企图蒙混过关。目前,全国几大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已经造成吃水的困难了,要么是缺水,要么是水质太差不能喝;空气环保指标达标的城市也似乎没有几个,且不说其他的危害多么严重。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执迷不悟。虽然《环保法》早已出台,可大多数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现在国家已不得不采取行政、法制手段来强制执行。

事件之二:在全国广泛开展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并且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北京市、渤海及两个酸雨区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国23.8万家工业企业,有90%以上做到了达标排放。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两个事实看来,大众的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环保应成为一种大众的自觉的意识,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有一种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从现在就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穿插一些环保事例,将生物知识与现实联系,结合身边环境进行教学渗透,树立社会意识。

具体措施:

(一)利用课堂教学,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理论,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有很多章节都可以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因而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苏教版生物必修三中有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授有关“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让事实、数据说话,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又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节中,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资料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小事不可忽视,它才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3.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环保节日

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大会,并制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10年”。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节日,如:

2月2号:世界湿地日

3月21号:世界林业日

3月22号:世界水日

4月7号:世界卫生日

4月22号:世界地球日

5月22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日

5月31号:世界无烟日

6月5号:世界环境日

6月17号: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号:全国土地日

9月16号:联合国保护臭氧层国际日

10月4号:世界动物日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马陵山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案例二

事件之一:在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废弃的塑料袋,马路边,街道处,城市的角落,河岸边……到处都是红的、白的、绿的塑料袋子,很不雅观。这些塑料袋处理不好会对人体以及土壤、空气、江河湖海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每年我国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其它销售场所塑料袋用量大概是超市的三倍。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场、水果滩使用的塑料袋累计需要160万吨塑料袋。按照生产一吨塑料袋需要消耗三吨以上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须消耗180多万吨石油。

事件之二:根据国家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尝使用制度,商家一律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事实一看来,“白色污染”纯属人为因素造成,而且人人有责,其危害之严重不得不重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废旧电池、尽量减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由生活点滴细节,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并将“绿色”意识付诸于行动。由我做起,人人参与,来精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从而有力地推动环境教育和素质教育。

所以,我呼吁我们全体生物教师,当我们在讲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同时,多讲讲生物资源的保护,多讲讲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多讲讲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特别要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事例(比如,哪些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环境继续受到污染能改善并且保持它),以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意培养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学生们去掌握、去宣传学到的环保知识,并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当学生们又把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带到家里去,带到社会上去,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得到普及,所有的人都能自觉去保护环境,那将是我们国家、民族之大幸。

参考文献:

汪建红、王芝平主编.《初中环境素质教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蒋志刚等.《保护生物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5

一、寓环境保护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不少与化学污染有关的内容,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的环保教育基地。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如在讲到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时,它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是影响呼吸系统,严重时会引起肺气肿,甚至致人于死命,由此联系世界著名的公害之一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由二氧化硫、烟尘引起的,结果导致多人死亡。并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大气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硫和烟尘,二氧化硫在空气中被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结合形成硫酸,从而形成了酸雨。酸雨可使水中的鱼类死亡,妨碍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建筑材料(金属、大理石等)进行腐蚀,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刺痛感等。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又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课题时,穿插“水的污染与防治”、“废水处理与水危机”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我国的水资源本来短缺,长期以来人们缺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水资源被污染的情况十分普遍,许多地区被迫用污水灌溉农田或作为居民饮用水,对区域居民健康带来危害。因此,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绿色化学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挥发,污染空气。对实验结束后的实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在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昧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如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

三、通过宣传及参观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教科书、报刊、杂志、幻灯、电影等多种工具,黑板报、广播、环保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立足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还可召开主题班会、办主题宣传栏、办展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环保主题材料,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可以到现场去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化肥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去看一看,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四、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6

关键词:地理;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根据初步调查就可知道,在大多党跫吨醒В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考试教育。学校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忽视其他学科。在很多初级中学,地理课教学由兼课教师担任,对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老师向学生教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都难以得到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甚至有的“主科”老师鼓动学生放弃学习地理,因此学生对地理课根本没有兴趣,上课也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素质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全体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地理教学中得“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是学生才懂得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使得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讨论,自己得出的结论,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环境的沙尘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