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范文1
一、朗诵赛,让学生在深情中学会创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朗读、默读。朗诵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训练语感,积累词汇,既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学生们都纷纷向那名男生投去赞许、钦佩的目光时,我便坚定了举办朗诵比赛的决心。
活动开始之前,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朗读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首先要求他们在朗读时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次要求他们要连词朗读,不数读,不唱读,指导学生给几个较长的句子,如“感谢你时时把我们牵挂”“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等画出了停顿线,再次进行了多次范读,从网络中下载了名家朗诵音频,指导学生读出真挚的情感,掌握朗诵技巧。如“踮起脚尖儿”,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呢,他们说是怕老师发现他们,于是接着引导他们朗读时就要轻点、慢点,还可以配上一些轻音乐来渲染气氛。受此启发,孩子们开始琢磨每一句的语气、语调、语速,朗诵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比赛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把这篇课文作为了参赛篇目,也有不少学生朗诵的是课外作品。学生朗诵得真挚、感人,读出了自己对老师浓浓的深情,有效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尤为令人欣喜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富于变化,尽情体现了他们与老师的亲热,充分体现了文章朗诵的创造性。
二、写话赛,让学生在表达中懂得热爱
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们喜欢这篇文章,就可以开展读写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进行一次写话比赛。
1.看图写话。教材中,标题的上方配有一副插图,趁学生对这篇文章浓郁的兴趣,学生就这幅插图进行了看图写话。由上及下,有学生写到:“当老师真好,书橱里的书真多。”有学生写到:“老师您辛苦了,早点休息吧!”有学生写:“紫丁香太漂亮了,我回家后也要种上一株紫丁香。”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指导他们掌握了观察的顺序、写话的方法。
2.想象写话。想象是写话的基础,也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我试图启发学生,如果我们在栽种紫丁香的时候,一不小心打碎了花盆,惊动了老师,你想象一下,老师会对你们说些什么,你又怎么回答呢?于是,有的孩子写老师会说“谢谢你们了”,有的孩子写老师会说“我会注意身体的,你们也早点休息吧”,还有的孩子写老师会说“来我屋里吃点饼干吧”,引发了同学们的一阵大笑。
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写话赛中发挥了高水平,有续写、仿写《一株紫丁香》的,也有些和父母、同学间的深厚感情的。一次小小的竞赛,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写话能力,更在写话的过程中懂得了热爱亲人、热爱生活的道理。
三、手工赛,让学生在操作中升华感情
手工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升华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手工制作集实践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兼以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也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重要的课堂形式之一。为了积极升华学生与老师间的感情,开展了手工制作比赛,让学生们为教师制作手工作品,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回报孩子们的尊敬与厚爱。
比赛过程中,一名学生积极利用家里废弃的暖宝插头,重新缝制了一个新的暖宝,送老师暖手。还有一名学生反复折纸飞机,说长大后要设计、制造处真正的飞机,载老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旅。当然还有学生折紫丁香的,说这篇课文给了自己太多的感动,自己要用一株株紫丁香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相比,这次手工赛的意义在于拓展了语文知识的外延,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了师生间的情感,这是任何知识技能都取代不了的。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范文2
上好小学语文课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教学法进行分析,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其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巩固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朗诵教学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引 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精挑细选之后的良好语言学习材料,有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特征。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同古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描述出“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语文教学道理。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已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实际的操作却是令人不解的。
尽管语文教学课堂热闹非凡,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的朗读变得“有口无心”、盲目乏味。通过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朗读训练缺乏准确的“着眼点”、缺乏朗读情感、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笔者针对这几点不足之处,详细论述了有关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可行性方案:
一、认真“备读”,做好阅读朗诵的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应深入揣摩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与文化进行深入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恰当的朗读训练目标。为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读”工作,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一字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为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做充足的准备,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避免朗读训练中出现“一把抓”广而不实的现象,教师应用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大胆、有效地取舍文本内容,明确朗读教学目标,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朗读能力,积累语言。
二、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朗诵的习惯
1.静思默想,培育情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的朗读如同小和尚念经一般,那么即便是阅读千遍万遍,也很难充分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应综合采用“朗读”“静思默想”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并反复读、细细品文中的重难点语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引导学生沉静读文,并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尝试着从各个角度解读文本,并体会其中所产生的各种阅读体验。
学生的阅读活动如同在语言的天空里放飞一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在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变化之间体会丰富的情感经历,奠定一定的感情朗读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思考,以获得深刻的感受,其朗读活动也才具有灵动性。
2.认真阅读,身临其境
如同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你阅读时,尽管能够明确的感觉到他的存在,然而你却看不到;尽管你能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见他的声音,因此,你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幻想能力,以填补这个空缺。”阅读活动,长久以来便是一项“寻言以明象”的活动,只有在朗读之间,才能感受到文本中所描述的画面。
阅读者,随着作者语言的引导,进入作者所勾画的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感触文本中人物细腻的情感,聆听文字之下作者的心声。这便是语言所具有的画面情景再造功能,很多人便是被语言的这种魅力而深深吸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展开自己的联想,透过文字的描述,体会文字之下的人物特征,并带有情感地进行朗读。
3.亲身指导,事半功倍
我们通常所说的朗读技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文章,而掌握、控制、运用重音、停顿以及语速等不同的读法。学生在朗读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便是其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如果学生尚未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即便教师加以一定的技巧指导,其朗读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当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作者深埋文字之下的情感,理解其中的精义妙理,教师针对一些重点语句加以技巧性的指导,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朗读之间感悟“情”之所在。举例来说,比如我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便对“遇到论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等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语段进行的重音指导: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老师划出的这句话,然后我们再做进一步的交流、探讨。
学生1:我体会到如果这条铁路修不好,将给全国人民,尤其是其他工程师造成深远的影响。
学生2:我从“一定”“第一条”两个词语中,看到了詹天佑为修好这条铁路所具有的信念,以及这条铁路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所理解的比较恰当,也关注到了这句话的一些关键词。只有仔细地品味这些词,并有重音的朗读这些词,才能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体会詹天佑所具有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体会句子含义的基础之上,再做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文本,无疑是雪中送炭。
三、展示朗诵成绩,提升学生阅读朗诵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以上所说的课前精心“备读”和课堂上的准确、及时指导之外,教师还应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优秀学生的范读,能够为学生的朗读活动做出良好的榜样。举例来说,我班的曾静同学和姚思佳同学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交通安全知识演讲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有着较强的朗读能力。我便组织这类学生在课余实践进行朗读展示。这样不仅有效地丰富了全班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氛围,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还在课余时间,开展经典朗读、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朗读活动,不仅鼓励了优秀的学生更加努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生,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更加专注、认真地训练朗读,有效地促进了全班学生朗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范文3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目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唱读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也在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但多数学生仍然读不到位。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指导朗读时过于简单化,并且对课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
那么怎样才能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长期从事语文和普通话的教学,就如何教给学生技巧,提高朗读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我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一、注重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朗读中最常用的方式,是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性地范读课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再次,“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经常给学生示范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动之以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
二、披情入境,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融入情境
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合理的想象。
以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为例,在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重点诗句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身影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老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境,课件出示舟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去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重点诗句,学生就能理解其蕴含的“味道”,体会出最后的“流”字,可传达出孤帆远去之感。这样一来,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很快地融入了情境,为以后的朗读、诵读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三、多种练习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四、评价要有指导性
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完善和改进”,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的缺点,知道今后在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今后怎么办。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范文4
就在这时,我在学校的一次培训中接触到“行动研究”,我感觉它离我很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觉得做语文老师已经不容易,再搞“理论研究”太难。 而2007年开始,学校计划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我做一个计划,其间遇到很多困难。张彤校长指导我用“行动研究”,我边学习边使用,这一个计划在张彤校长的指导下修改了5次得以实行,成文两万多字。后来学校又给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并引导我将计划分解为多个小课题,进行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在全校教师小课题培训中,给我机会主讲。
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很多教学困惑,很多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用“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它还真帮我度过了职场的“七年之痒”。我的学生不论普班还是实验班,都很喜欢上语文课,并且高考成绩也很喜人。现在,我校每学期都会进行此类的培训和总结,有请专家名师培训,有校内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经验。我只是其中起步较早的一位,没有动人的故事,只是通过自己对小课题研究的具体看法和做法来和大家交流思想。
我在教了三届学生之后,总结发现:语文原本是一门可以让人非常喜欢的学科,可现在的高中生,很少有对语文课说“喜欢”的,我校高一学生也是如此。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待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我校高一新生不讨厌语文课,喜欢语文,这是摆在我校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永远只能是事倍功半。
这个课题的发现,就是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来的。
发现了问题,有了困惑,如何确定研究课题呢?确定课题,也就是找能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的总方法。课题确定本着“研究范围局部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研究周期短期化”的原则。
于是,我的研究课题《用“现当代诗歌”激发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这样形成的: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现象,首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大小环境因素的影响”。大环境因素,主要是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和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环境因素,主要是语文教师的影响和其他学科的影响。接下来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才能使我校高一新生不讨厌语文课,喜欢语文,提高学习兴趣”。于是,在开学之际,采用问卷调查与口头交流的相结合的形式,做了一项“高中新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并对高一必修一的教材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尝试利用“现当代诗歌”单元在高一年级的教学,来引领学生通过诗性阅读、整体感悟,让学生喜欢诗歌,喜欢语文。
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现当代诗歌在“必修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我知道高中语文教学中现当代诗歌教学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我所知,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有的教师只讲4课时,就急于讲第二单元“文言文”,而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索然,由此,很大一部分同学仅仅在高中学了不到一个月的语文,就对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现当代诗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到底有怎样的优势呢?我想到了现当代诗歌的“激趣”优势,即它更易设兴趣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更易学习技巧并激发创作兴趣,更易感受意象,为古典诗歌打基础,更易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经过思考,我确定这一课题,也就是坚定尝试用这一方法解决我所发现的问题,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无作用。
我发现如何提高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都在探索,但如何发挥现当代诗歌的作用还很少有人思考。而现当代诗歌在高中阶段如何教学更有效,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也还未被重视。
在查阅中我也极力寻找可借鉴的经验,但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书刊中,对此课题探讨和研究都非常少,查找到的(PPT)大都是对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研究,而未涉及“现当代诗歌”与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关系,更没有提及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或策略。
我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现当代诗歌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发利用教材,并制定计划策略,在讲授的同时,更好地用现当代诗歌激发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体会语言之美,享受学习语文的自然与快乐。
课题确定后,就该进入下一环节——制定计划,实施研究。我首先确定了研究时间为每届高一的上学期,第一批研究对象为本届高一我所教班级的学生,研究目标为用“现当代诗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了解当下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后,在现有研究背景下,初步拟定自己的研究过程。我确定的研究过程主要是三个方面,即课堂教学,拓展阅读,活动设计,“如何用教材激趣—课堂教学策略,如何用拓展激趣—拓展阅读策略,如何用教学活动激趣—教学活动策略”。
有了比较完备的计划后,便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推进研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即如何用教材激发兴趣。本项策略下,我设计了多项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操作办法,有“三分诗,七分读”的朗诵策略,“析意象,抓根本”“品意境,悟感情”“知人论世,升华融情”的三种解读方法。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范文5
【关键词】小学英语 英语教学 朗读训练 策略 引导
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强化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引导呢?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现状
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英语朗读没有兴趣,对英语朗读不够重视;英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朗读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上的,过于单一、枯燥,而且留给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够充足;教师对在小学英语朗读训练认识不够,缺乏系统、全面的朗读训练知识;英语教师的朗读不够规范,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专业等。
二、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引导策略
1.对朗读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小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小学英语的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不同认知水平,合理、科学地安排朗读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朗读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有限的重点词、句子和课文,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厌烦。教师应结合所学内容将一些比较典型的日常对话、经典的语段、优美的文章等作为朗读材料,一方面改变了单一的朗读内容,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因为是常用的和经典的,学生在平时会经常用到,所以能够熟读、进而熟记于心。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保证小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这样才能提高朗读训练效果。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一是要改变教师讲解时间过长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对重点单词、句型和课文讲解的同时,更要注重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朗读的效率。二是英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朗读训练,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才算得到有效发挥。三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好英语早读训练时间。早读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最好时间,也是最重要时间,不但记忆快,而且容易获得语言。所以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进行大声朗读,体会朗读无限的乐趣。
2.做好朗读示范和指导工作。朗读是通过各种语言技巧对书面语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所以需要在朗读时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这就要求在小学英语教学朗读训练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艺术的指导。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所以要求英语教师运用正确的语音、流利的语调、合理的节奏做好朗读示范,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积极引导很有必要。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泛读的规范性。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要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规范性阅读,让学生受到一定的熏陶和感染,然后不自觉地进行模仿,进行积累其大量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如果教师口语能力不是很强,要给学生多听一些比较规范的英语朗读范文,然后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小学生多听、多模仿纯正的英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训练逐渐规范。二是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许多小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英语,对英语学习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特别是害怕自己发音不准老师或同学会嘲笑,所以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他们一般都是只见嘴动,不见其声。这个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改变对英语朗读不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自己的发音才会慢慢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讲解一些常见的朗读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弱读、重音、强调等,进而掌握朗读技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齐读、个人朗读、朗诵和小组朗读、朗读比赛等主要形式。齐读是小学英语朗读训练中,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朗读氛围,使那些担心读不好或不敢读的同学在读得好同学的带动下迅速进入朗读状态,有利于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个人朗读主要是一些读得好的学生进行朗读,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起到激励和示范的重要作用。朗诵一般被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最高要求,分为全班集体朗诵和个人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小组朗读中,教师一般采取分角色朗读,一方面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课文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结语
总而言之,朗读训练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朗读训练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通过采取对朗读内容和朗读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做好朗读示范和指导工作、开展丰富对多彩的阅读活动等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朗读训练,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爱民.越读越快乐――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
朗诵比赛技巧和重点范文6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践与探索
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学习《黔之驴》,我先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分角色朗读全文,并想象具体的故事情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即兴表演。请两位学生分别饰演驴和虎,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请学生当导演,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指导。我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对表演进行指导。表演时还要关注驴与虎的关系变化,以及虎知己知彼勇于出击和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形象。表演后由学生导演评说。通过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整体形象的把握,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创设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的关键所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好奇心得到满足,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到实现,这种氛围具有迁移和感染功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维护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比如学习《给儿子的一封信》,我先安排同学们欣赏《懂你》,《父亲》这两首歌颂父爱母爱的音乐,并和颜悦色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平时父母关心你们吗?你们平时主要用什么方式与父母交流?能否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学生时代喜欢用什么方式与父母交流的?同学们都很兴奋的渴望老师能与他们分享,我满怀深情地朗读起以前大学时父亲写给我的一封回信,并与他们分享了我们父女之间经常用书信交流的乐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也非常高兴地与大家分享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也向我倾诉了与父母沟通的困惑。我顺势引导他们学会用书信的形式与父母交流,他们对这节课非常投入,情感的交流下,“语文成了心灵的课堂”。
二、注重方法培养,优化课堂结构
1. 方法科学
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三动”:一是动手。自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圈、点、勾、划好词好句和重点、难点,为下面的合作交流准备。比如学习《爱莲说》,在阅读过程中要圈出生字词,并结合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注上正确的读音,在预习过程中找出最喜欢的语句,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二是动口。语文是语言学科,学语言一定要动口,只有动口实践,把握语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体的思想感情。对于《爱莲说》,我安排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小组合作,从读音到朗诵技巧方面作精心的准备,他们在比赛时咬字准确,声情并茂,达到了很好的朗诵效果。三是动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道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提问。经过思考,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这几处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题目是“爱莲”,而本文却还写了,牡丹花,用意何在?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小组通过讨论研究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些训练一定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
2. 目标明确
学习应有目的性,这样就不会像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讲些什么都不知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把目标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比如学习《孔乙己》,初级合作阶段的目标任务主要是整体感知内容:小组推荐或自荐一人朗读课文;理清文段脉络和理清线索把小说的四个故事情节概括出来;概括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中级合作阶段主要是探究课文内容。(1)课文对孔乙己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2)体会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些话语包含了哪些情感?(3)学习小组自选一个片段进行情景表演。高级合作阶段,主要是情感升华。在这个阶段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鲁迅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乙己的出现总能引来众人的笑声,他们为何笑’?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样划分目标就明确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学起来就不会泛泛而学,课堂学习效益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