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1
《实施指导意见》共5章25条,包括总则;教育培训;作业安全风险管理;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电网安全风险管理;阐述了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说明了作业层、企业层、网省公司及总部层开展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内容。这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基本原则、体系内容、工作机制、重点要求等,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阐述,和实事求是的定位,对于公司各单位立足实际,正确理解和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实施指导意见》基本原则和思路可以概括为24个字6句话:“坚定方向、理清思路、分清层次、分清专业、弄懂会用、持续改进”。
二、电力市场稳定性与风险管理措施
1、首先我们要坚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我们现阶段在公司系统中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逐步建立基于闭环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既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我们实现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的客观要求。通过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和教育培训,使各级人员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作用、内容和流程,供电公司各项工作,我感到抓的特别紧也特别实,我们现在搞宣传培训,实际就是在做这项工作,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我们自身安全风险分析能力和安全管理控制水平。
2、理清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在这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还要贯彻“分专业、分层次、抓培训、理流程、建机制、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奠定安全风险管理的良好基础。
3、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按照各自管理职责和工作特点,不同管理层次负责控制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安全风险,逐级落实安全责任。一各部门有各部门管理的安全风险,班组长有班组长管理的安全风险,员工也即直接操作者邮资机的安全责任,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具体来说,在工作中要掌握好一个首要任务和一个目标,首要任务就是供电企业以防止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作为首要任务,重点防控大面积停电风险;目标是无论供电企业也好、还是基建施工单位都要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重点防控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供电中断事故风险;基层班组、工区、个人重点控制作业过程中的违章、误操作、人身伤害等各类作业安全风险。
4、建立分专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就是要发挥安全生产“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三个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发挥三个组织体系的共同作用)形成专业配合并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各级安监部门牵头制定安全风险管理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和风险评估,监督落实风险防控措施;那么,调度、生产、营销、基建等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负责管理范围内的电网、供电、人身、设备等各类安全风险的辨识、分析和防控工作,落实各自职责和义务。前面是分层次管理,这条是分专业防控。
5、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要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作为每位员工来讲我们就要加强理论学习,正确理解安全风管理工作。因为它是对以往安全工作和现有安全管理手段的总结、提炼、延伸,是突出预防为主、实施过程控制、改进管理绩效的科学手段。通过学习并结合日常安全工作实际,学会并自觉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达到发现危害、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是可以预控的。一般来说作业中存在的危险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现的危险源,通过现场考察或认真预知就可以发现。例如:正因为人们知道电气作业会有触电危险,所以事先戴好绝缘手套、穿好绝缘鞋,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登杆作业前,人们也会预感到存在的坠落危险,因此,上杆之后,小心地挂好安全带。另一类是潜在的危险,因此,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地辨识预控。潜在的危险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务,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有能力去认识它和控制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安全理论学习,弄懂学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6、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机制?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改进。认真组织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工作,注重加强过程监督和偏差纠正,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下一轮工作的持续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我们还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煤炭企业;安全管理;薪酬管理;薪酬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39-01
0 引言
追求利润,是企业的首要目标之一。对于从事特殊行业的煤炭企业来说,安全生产也是其发展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其追求利润的前提。没有煤炭安全生产的保障,所有目标都将难以实现。但单一追求生产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安全系数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到利润的增长;而单一追求利润的增长,势必也会影响安全预防工作,两者单求其一,都会对彼此造成干扰。如果将两者结合,在安全和效率的双重导向下,使得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系数提高和企业利润增长同时实现,就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利润,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是企业员工的薪酬。分析煤炭企业利润和安全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可分析煤炭企业员工的薪酬和安全问题,这样看似矛盾的两者实则统一起来。
1 煤炭企业管理
1.1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
近段时间,煤炭企业生产事故频发,在排除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人为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煤炭企业作为一种危险系数较高的企业,其安全管理在所有管理中是基础之一。在做好煤炭作业设施与环境工作的同时,安全管理成为降低事故发生的最重要手段。
但不论安全条例如何完善,安全监察如何加强,还是会频繁出现事故。究其根本原因,即在利益的驱动下,监察人员的违规指挥和一线工人的违规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1.2 煤炭企业薪酬管理
第一,讲求人脉关系,感情用事。第二,薪酬管理方式粗犷,管理科学性差。第三,薪酬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差,技术性不强。第四,对薪酬管理不重视,薪酬设计不合理。
2 煤炭企业薪酬体系
2.1 煤炭企业薪酬体系现状
目前,多数煤炭企业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制,将员工的薪酬分为固定和浮动两部分:
2.2 煤炭企业薪酬体系设计误区
第一,薪酬模式单一。煤炭企业大多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制这种单一模式。很难达到对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薪酬设计全面。对于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这种模式的公平性偏低。管理人员薪酬明显多于一线工人,对于井下艰苦作业的一线工人有失公平,致使一线工人心里失衡,长此以往使得工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认真度下降,这是引发生产事故发生的一大隐患。
第二,薪酬体系责权模糊。对于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煤炭企业采取的薪酬体系竞争性不强。管理人员特别是安全监察人员即使监督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薪酬的发放,大体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薪酬体系未与事故责任挂钩,没有特别明确责权问题,表面工程较普遍。这是引发生产事故发生的又一隐患。
第三,关键人才流失严重。对于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煤炭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激励性差。
(1)对于经验丰富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激励效用差,忠诚度不高,流失较严重。
(2)对于新加入的掌握较先进管理知识和技术常识的员工激励效用不明显。
第四,薪酬体系具体环节设计不合理。对于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煤炭企业采取的薪酬体系具体环节公平性、激励性、补偿性体现不明显。
(1)岗位工资设计不合理。煤炭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忽视岗位说明书的制定。
(2)技能工资设计有缺陷。
(3)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多以工作年限即工龄为参考因素,对工作年限较短的员工激励性差,也造成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积极性差。
(4)福利发放频度和宽度差。
2.3 煤炭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改进
(1)薪酬模式多样化。煤炭企业可以设计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多种工资制并存的模式。可以在不同阶段和岗位上设计一种到两种辅助式工资制模式。
(2)薪酬支付技巧化。巧妙的薪酬支付方式,会使薪酬体系的实行事半功倍。煤炭企业可以采取单独发放工资条的形式,统一发放工资卡,定期将工资汇入工资卡中,避免员工因工资问题引发消极怠工等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3)薪酬奖罚明确化。主要是将工资额度与事故责任挂钩,突出煤炭企业事故责任的重要性,将事故责任项目从绩效考核制度中单列出来,引起安全监察人员的重视。
(4)岗位分析科学化。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岗位分析和评价体系,制定岗位说明书,从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和劳动条件四要素入手,分析岗位差别,制定岗位工资,保证基本工资制度清晰明了。
(5)薪酬梯度绩效化。激励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核心功能,是薪酬管理的最主要目标,而绩效考核是提高激励功能最有效的手段。煤炭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应同时兼顾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个人绩效即对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最后核定绩效工资额度。需要强调的是,在注重个人绩效的同时,团队绩效也不可忽视。
(6)福利发放自助化。煤炭企业在制定社会保险强制福利政策的同时,应将福利制度向集体福利倾斜,并充分考虑员工个人实际需要,做到有针对性,达到激励的预期效果。
(7)薪酬改进市场化。煤炭企业应在市场因素上多加考虑,使得薪酬体系设计上不仅适用于本企业,还应参考市场上同行业、同类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出全面的薪酬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胜利.关于薪酬管理与煤矿安全的思考[J].当代矿工,2006,(3):19.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3
论文关键词 基本原则 全程监管 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4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电力网络的建设数量及建设规模在不断的增大,在此基础上,保证电力网络的运行安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电力网络管理工作中,加强电力信息安全的管理,本文就主要结合相关的实例,对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对于保证电力信息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对于电力行业的建设给予了更大的支持,这使得我国的电力行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电力市场的变革,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电网建设工作的深入,我国电网在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其信息安全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发展其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结合某电力公司的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对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进行简单分析。
一、电力信息安全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大,在其发展过程中,国家对于电力信息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应用更好的电力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建立其完善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保证电力网络的安全运行,但是对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病毒木马所导致的安全隐患,这会对电力网络中的设备及相关配置造成严重影响,对其具体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表现为:(1)电力系统中的安全设施配置不完善,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的安全设施在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安全设施配置不完善,导致相关电力设备的安全检查不到位,很难及时发现电力系统中潜在的安全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2)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体系,特别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如果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加固标准及信息安全策略,就很难实现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操作,并且由于监督管理制度的缺乏,相关的标准也难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实施,导致管理效率不高;(3)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技术型人才队伍的缺乏导致其管理效率不高,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及操作技术作为支持,是很难对电力信息系统及电力信息安全产品实施有效的管理的;(4)电力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予以应有的重视,这也是导致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中,选取某电力公司作为工程实例,从起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评价考核等方面出发,结合其电力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对其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简单分析,对于该电力公司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运行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研究。
二、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架构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该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首先,对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原则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表现为:(1)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落实上级精神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现状出发,有效的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使国家及企业自身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使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坚持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的体系建设工作中,从相关设备的入网环节抓起,对相关设备的账号授权管理、口令安全、安全补丁、端口服务、日志审计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入网测试工作,避免不具备相关安全功能的设备进入到电力系统网络中,保证电力信息安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主动性与防御功能。(3)坚持动态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安全威胁等级及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差异,随着威胁程度的提升、系统环境变化的加剧,相关的安全保护措施及保护方案应该适当的调整,保证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使得其在实际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良好作用。
结合该电力公司发展现状及以上的基本原则,本次研究中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为:人员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及指标体系,下面对这几个基本的组成体系进行简单分析。
人员体系,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相关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主要是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电力信息安全专业知识的教育,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的持续培训。
管理体系,管理系统是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其中包含的内容众多,主要是信息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信息安全规章管理的制度,其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人员、电力系统、工作流程、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的、制度化的管理,对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与制度化。
技术体系是保证相关安全措施实施的最基本的保证,如果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相关设备的安全配置不足,将很难保证电力信息安全,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体系,解决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设备安全配置不到位的问题。
指标体系中包含:桌面终端管理率、信息网络可用率、电力系统自动监控率、信息设备、信息安全事件数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技术体系,对其集成系统进行简单分析,其主要包含安全平台、主机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安全运行的薄弱环节进行简单分析,对电力信息系统各个部门的安全等级进行评定,并根据其安全等级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安全保护措施,并对其给予有效的技术支持,使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有效的实现,并在实际应用发挥良好作用。
三、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及相关的应用效果
在实际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基本内容:(1)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进行测评表及指导书的编制,在其编制的过程中,要参照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安全标准,编写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及实际需求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及作业指导书。(2)加强电力信息安全的宣传工作,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电力信息安全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的行动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保证电力信息安全。(3)建立完善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使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实现常态化,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并通过常态化的检查,保证相关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在基线测评、安全加固、复查等工作中,都需要由相关的检查人进行签字确认,有效避免这些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流于形式。对于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与信息安全有着重大联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予以详细的检查,对其展开初查之后,要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对于初查时发现的相关安全隐患,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并在复查工作中,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审核。(4)从体系架构上进行有效的分析,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监督工作的规范化,从端口、服务、安全配置、安全漏洞等角度对信息安全配置核查策略库、系统状态信息库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做好电力信息安全的监督工作,这对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电力公司,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将本次研究中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应用了一年的时间,对其实际的应用效果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应用该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之后,对其各个分公司的电力信息安全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施该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之后,各个分公司的信息安全达标情况有了显著提升,对各个主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进行加固之后,信息系统设备安全配置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效消除了电力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安全设施配置不到位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并且随着管理的规范化,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得到了有效增强,其总体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结语
电力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保证其电力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就结合某电力公司的运行实例,结合电力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对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其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甜,徐晖,魏理豪,杨浩.电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广东电力,2010(05).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建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建筑行业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个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施工单位想要在市场更好的发展下去,就需要从现场施工质量入手,管理好设计、决策、施工、验收等施工环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概述及控制原则
1、概述
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满足合同、规范、标准和顾客的期望所采取的一系列监督检查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由于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难以控制。在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以人为本、以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2、原则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施工质量的主要途径,想要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需要严格按照现场施工管理的基本原则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对施工质量任务进行明确,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施工的基本原则,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可以更加合理的开展。一般情况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主要需要按照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则开展管理工作:
2.1 要按照合理化、科学化的基本原则进行控制。只有通过科学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措施,才可以保证施工可以达到规定要求,因此,在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按照合理化、科学化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管理。
2.2 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原则。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所有的施工活动都是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在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时,需要将经济效益和技术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的引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施工技术,提高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
2.3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原则。在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现场质量控制主要是为了使得各项技术指标可以达到施工的规范和要求,对施工质量控制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对管理进行规范化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随意性的情况,保证各项技术都可以有序的开展。为了保证建筑工程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需要在现场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的原则。
二、建筑现场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1、我国国内的建筑单位对建筑安全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缺乏可以依靠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法。
2、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没有做到位,甚至个别施工单位在施工时,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很多单位在开展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由于协作管理的管理标准缺乏一致性,导致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权威性缺失的情况。
3、工程负责人员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前,没有做好安全培训,整个施工团队和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不高,如果在现场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安全事故,就缺乏统一的安全事故紧急应急措施和处理标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造成了影响。
3、进度管理缺乏规律性。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经常会出现赶工期的现象,而且在施工时,也缺乏科学的进度管理措施,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管理都造成了影响,出现了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无序的局面。作为工程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现场进度管理工序需要将工程的管理方案和工程的设计作为重点,将材料的施工进度、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考虑进来,使现场管理更加条理化。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由于现场进度的管理一直都是施工管理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需要在工期管理的基上,提高工程进度管理的管理力度。
4、现场人员控制存在问题。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中,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当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管理人员管理素质不高引起的。尤其是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导致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和施工进度无法匹配,管理工作完全跟不上建筑施工工作的施工进度。比如现场管理人员在选取技术人员时不够严格,选择了很多临时工参加到工程施工中,由于这些临时工的专业技术不高,缺乏安全意识,埋下了施工隐患。
三、建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施工质量控制有序进行
质量控制体系是保证施工质量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现代工程质量控制研究理论的快速发展为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根据施工管理结构和工作流程建立基础管理体系,并结合自身工程实际情况完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避免传统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与工程实际情况脱节,导致偏离的情况。通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上到管理层下到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全员行动各司其职,有效保证施工质量控制有序进行,保证施工工程质量。
2、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素质培养与教育
施工现场人员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管理者和现场操作人员,人是建筑施工活动的主体,这些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技术水平、作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会直接和间接地对工程规划、组织决策和施工质量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水平的培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决定因素。建筑行业保证现场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实行资质管理和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现场操作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强化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行为,同时建立完善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充分调动项目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施工工程质量。
3、强化施工工序控制,做好预防工作
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工序构成,而工序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材、机、法、环五要素综合作用,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只有严格控制工序质量才能保证整体项目的工程质量。工序施工控制包括两个方面:
3.1 工序施工条件控制,要求加强使用材料的检测、保证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时有序的调度脚手架、模板、塔吊等施工设备,避免出现窝工现象,保证施工进度顺利完成。
3.2 工序施工效果控制,要求管理人员和现场监理人员必须严把质量关,对工序质量不合格的,坚决不予以验收,特别是对重要工程和隐蔽工程。因此,要加强施工中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与监管,避免返工,应事先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做好预防工作,保证施工项目按时保质的完成。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建筑出现在了各个城市当中。而建筑施工市场也越来越充满了变数,市场环境风云多变。建筑企业要想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项目技术管理工作水平,通过改革让自己在市场中更好地经营,这也正是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景天.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探讨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3(04):44-45.
[2]白晓丹.对目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工作的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69-71.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6
关键词:营销市场;市场安全;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1
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确立,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营销市场来讲,其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营销活动也面临着大量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必要积极对于营销市场安全强化管理,以保证其处于可控的状态。
一、营销市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营销市场环境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企业在面对如此商机的时候,往往显得比较急躁冒进,大阔步的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忽视了此时营销市场的安全隐患管理。在这样的思想意识引导下,市场营销活动往往仅仅在乎的是销量,而不是其销售质量,从而给予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消亡。早些年出现的奔驰质量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是比较明显的案例。由此不由得激起了探析营销市场安全管理的兴趣,在营销市场环境下,秉持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使得营销市场的各项活动处于可控的状态,从而使得营销活动的质量达到理想的状态。
二、营销市场安全影响要素
能够对于影响市场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行业市场安全
在市场安全体系中,行业市场安全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具体环境,是企业制定营销策划方案的依据。具体来讲,行业市场安全主要涉及到:行业结构,即从行业规模和供求的角度去审视其结构是否处于科学的状态;行业地位,简单来讲是指企业在整个行业占据的市场地位,如产值,利税,就业贡献地位以及经济影响力等内容;行业生命,反映的是行业处于发展的何种阶段。
2.消费市场安全
消费市场安全考量是是市场消费需求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到:消费结构,是否在总消费比重中占据有利地位;消费水平,即综合反映一定时期人们实际消费生活资料和劳务质量,数量的详细情况;消费能力,简单来讲就是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倾向,也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强度。
3.竞争市场安全
无论出于何种领域和行业,竞争性是其基本特征。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内容:业内竞争,就是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替代品竞争,就是商品的替代者给予企业营销带来的影响;跟进者,就是行业后进者给予企业带来的冲击;购买者竞争,一般表现为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也会对于营销带来影响。
4.协作市场安全
作为协作市场,是指作为市场主体组成部分的资源供应和营销中介。其一,资源供应,是营销的基础保障,如果原材料,设备,能源和劳务供应不上来,势必使得其营销行为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二,营销中介,在没有中间商,物流商,营销服务上,金融中间人的帮助,很多的营销活动也难以实现。
5.大众市场安全
大众环境同样会对于企业市场力量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其主要表现为:金融界会对于企业融资能力产生影响;媒体,会对于企业的形象公关造成影响;政府机构,会对于其营销方案进行规范和管理,也会对于其产生影响;消费者类似的团体,会在行使其消费者保护权益的过程中,对于企业产生影响。
三、营销市场安全管理策略
1.树立正确的营销市场安全管理意识
针对于目前众多企业忽视营销市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应该积极开展提高自身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营销市场安全管理意识。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正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忽视了大众媒体安全因素,认为其对于企业的长期经营没有任何影响,使得事态不断扩展,并且最终导致三鹿集团的倒闭。企业忽视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其领导层营销市场安全管理意识也比较淡薄,难以对于现有的问题进行改善和调整。为此,应该形成以下思想意识:其一,秉持市场安全基本原则,树立市场安全第一的意识,处理好营销市场安全与企业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二,树立统筹规划的意识,积极倡导全员参与到营销市场安全管理中去,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三,秉持预防管理意识,注重应急预案的构建,以保证将营销市场安全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
2.建立健全营销市场安全管理预警机制
树立正确的营销市场安全管理意识之后,就应该健全相应的预警机制,这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对营销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讲:其一,探析营销市场安全的基本因素,针对于企业性质,科学设计营销管理预警指标体系,保证其可以准确,有效的反应出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二,强化理论研究,以营销市场安全管理预警机制构建为课题,积极对于各种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进行改善和调整;其三,不断在营销市场运行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归纳,以提高企业应对营销市场安全事件的能力,使得企业管理者可以在预警机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以保证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营销市场安全意识淡薄,营销市场安全管理工作制度不全,营销市场安全管理人才不专业,从而难以将营销市场活动控制在安全的状态下。但是,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不断积累,企业营销市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展现出来,企业各项机制也为预警机制的执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势必会使得企业营销市场活动朝着安全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甘碧群,熊元斌.市场安全控制论[J].消费经济,1997(06).
[2]郝瑞军.资金流动性过剩与股票市场安全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4).
[3]王凌,安瑛晖.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与金融市场安全研究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