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范文1
潍坊佳禾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已发展社员231户。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将社员零星的耕地集中起来,将社员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由于土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合作社投资32万元购买的28台套农业机械,其使用率较分散农户提高了一倍以上。实地考察中,重点对合作社728.8亩的一方耕地,从去年秋玉米到今年春马铃薯一个生产周期的投入和产出、分配原则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一)去年秋玉米的种植效益。为锁定销售市场,合作社选择了适宜深加工的蜡质糯玉米,并与法国罗盖特公司设在连云港的中国公司分部签订了订单生产协议,只要销售数量和质量达到协议规定要求,法国公司以高于普通玉米市场价格15%的价格包销。在生产中,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使较为成熟的增产技术得以实施。比如,实施3遍病虫害统防统治,节约成本30元;使用具有8种功能的免耕深松7层施肥玉米精量播种机,实现了单粒精播和种肥同播,省却了追肥、间苗等生产环节,每亩节约用工投入80元;7层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深松技术打破多年的坚硬犁底层,保水性和抗旱性强,玉米的根系下扎,根深叶茂,平均亩产1,260斤,与普通种植模式相比,每亩增产120斤,按去年市场平均价格1.10元计算,增收131元;社员按订单实际销售单价为1.265元,每亩增收207元。由此,合作社种植玉米每亩增收节支448元。
(二)今年春季马铃薯的种植效益。为确保良种质量,合作社带领社员代表一起去内蒙古海拉尔参观土豆育种基地,订购良种,实行从耕种到收获,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零距离、点对点的农业技术服务,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因合作社直接联系经销商或订单企业前来收购,减少中间环节,卖出了好价钱,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农民自己种植土豆每亩需要人工14.5个,按照每个用工60元计算,需要花费870元;而供销社统一机械化耕种只需要398元,每亩节省费用472元。种子直接到育种基地进货,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直接从厂家集中购进,种肥药膜节省300元;二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由于使用了摘花减芽(只留独杆)等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使土豆平均亩产量达到6,518斤,增产1,000斤,增收600元,而且果形整齐均匀,优质商品率由70%增加到85%,该15%产品的单价可由0.2元提高到0.8元,又可增收500元,收获后大部分在地头就被收走。由此,社员种植马铃薯每亩减支增效1,800元。
(三)合作社的运作规则和利益分配原则。从该合作社开展两季生产的效益看,每亩增收节支合计2,248元,728.8亩耕地共计增收163万元。经查阅合作社章程、有关制度和约定,主要有以下核心内容:1、参照当地土地流转价格,入社农民每亩每年保本收益按800斤小麦(当年6月20日市场价格)折算价值,在生产年度结束后结算。2、政府扶持农民的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仍归农民享受。3、在政府支持下,合作社的农作物全部加入农业保险,以降低自然灾害损失。4、加强与村两委的联合与合作,组织农民将分散耕地集中起来,并协调好外部关系。个别不愿参加的农民,由村两委协助调整土地位置,为开展规模化服务创造条件。5、按照自愿原则,农民加入合作社可不投入股本,成为一般社员,享受保本收益;也可以按约定投入股本,作为股东社员,除享受保本收益外,按持股比例承担合作社经营风险、享受合作社经营收益。6、在章程中明确了合作社收益分配原则。一是优先保障村集体收益,整合土地规模在1,000亩以下的初始阶段,村两委每年只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达到1,000亩以上时,村集体除享受3万元的保障收益外,按合作社收益的2%作为村集体收入;二是明确公积金、公益金的留成比例15%和10%;三是明确可分配盈余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的原则。
二、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很快就要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短短几天的社会实践,让我对农村经济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为弄懂一些问题,之后被迫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拜访了近20位有关领导、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合作社的规模生产为实施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过多的人口压在土地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使先进的农业机械无法推广,集约化经营更无从谈起,农业始终处于一个维持生存的低水平经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大量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均经营规模扩大变为可能。靠合作社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有了用武之地,突飞猛进的农业技术变革才得以及时转化和落地,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农民合作社投入方式的改变为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奠定了基础。由于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就业收入与从事农业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向工业和城市,致使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劳动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分散的农民面临低效生产与撂荒的两难选择。合作社的建立,使原来以增加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产出为主,转向了以机械投入、转化科技成果、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为主,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这种农业组织和投入方式等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农民合作社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玉米的深松多层施肥、单粒精播、早种晚收,马铃薯的摘花减芽、合理密植、科学轮作,小麦的宽幅精播、蜡熟早收,以及各种农作物的良种更新、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增效措施,因为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得以实施,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积极性,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四)农民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加入合作社后,外出打工的农民不需要再为“三夏”、“三秋”的农忙返乡而奔波。据佳禾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贵礼介绍,一对在长三角或珠三角打工的夫妻,一年两次农忙返乡的开支需要近3,000元,还会影响务工收入2,000多元。加入到合作社后,可增加他们家庭的工资性收入5,000多元,既省心又省力。只要承包地不丢失,而且有稳定收入,他们就能安心在外打工,反而对土地增加产出的几百元钱看得很淡。而投资入股合作社的农民社员,却能在合作社中获得一定的投资性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当然,该农民合作社的做法还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比如在民主管理上,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在章程中就被列为参考依据,而主要是按股权比例决策重大事项;合作社按交易量的分配原则,因实行了统一经营而没有得到体现等等,这些都与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制度不相符。但是,由于其真正体现了成员的意愿,并为大家所认可和遵循,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至少在发展初期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合作社;现代农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14-01
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产生矛盾脱节的情况下,为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产生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其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力与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1 以合作社系列专业服务,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
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只有社会化生产,才能为农业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专业化服务,才能使传统的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农业转变,从而实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念引领农业、现代经营推进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围绕当地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在特色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中分别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资供应合作社、农技推广合作社、农业信贷合作社、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民培训合作社、农业物流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等系列专业合作社或合作联社,分别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资供应、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信贷、农机作业、农民培训、产品运输、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系列专业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低成本、便利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 以合作社营销优势拓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品市场化
由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机制高效激发农业资源效益,实行产销一体经营的农业。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所以,促使农业资源市场化、农业产品商品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得到实现与提升的前提。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其专业畅通的市场信息,以及探索掌握的市场开拓规律优势,可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从而有效引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现代大市场对接融合,使农产品流通顺畅,实现价值,取得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创新运用现代超市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务,不断快速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而加快农产品市场化进程,获得更多的价值与收益。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根据其在市场中的长期打拼历练,准确把握市场营销动态,然后按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产品结构,从而生产出市场上更能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进一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加速推进农业的产品市场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 以合作社整合集中联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组织集约化
由于现代农业要求要有现代科技、现代设施应用于农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现代设施要求农业要有较高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才能使现代科技真正发挥增产提效作用,使现代设施真正发挥工作效率。因此,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与集约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外流转移,通过农业生产规模的聚集与扩大,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农业集约化程度,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农业产业的性质与特点,集中区域适度整合农村的土地、资金、人才资源,采取农民自愿参与,依靠示范带动措施,即可使农户整合集中联营。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最大限度优化农业资源要素,实现农业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协作。不仅有利于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农业的生产标准化管理、质量安全化控制、产品品牌化营销,从而依靠农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最大限度地放大农业规模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1-2]。
4 以合作社农工链条延伸,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产业化
由于现代农业是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农业,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也是现代农业对农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形式。农业经营产业化提升丰富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空间,使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后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可依靠自身实力,或合作社成员力量,直接创办农产品加工与销售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与其他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带动农户加入农工延伸的产业链条,从而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不仅可使农户获得产品销售收入,还可获得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利润,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发展,使传统经营型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化。通过系列龙头企业的聚集与发展,还可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从而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这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3-4]。
5 以合作社产业多向利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功能多样化
由于农业资源除可满足人们食物保障外,还具有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文明教育等多种功能,而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充分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资源增值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因此,着力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多种功能,使农业产业功能多样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充分利用各地特色农业自然资源,结合当地人文民俗风俗特点,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乡村园艺、观光旅游、美化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从而使传统农业向观光、休闲、美化、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使农业资源的最大效益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的多项开发利用,不仅可丰富农业产业内涵,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还可使农村田园风光与人文自然资源得到和谐保护与发展,造就出魅力独特、环境怡人的新型农村,使现代农业真正表现出用良好生态环境支持农业的特点,从而使农村在成为农民的物质生活家园的同时,也成为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家园。从而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6 参考文献
[1] 邓雪霏.关于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中作用的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S1):53-56.
[2] 费广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的生态文明功能[J].农村经济,2012(2):104-108.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建设 作用 地位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32-01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随着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深入,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作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重要推手,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必须先行。
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农业机械现代化是现代化农业建设之基础。现代化农业要求在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下,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使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和规模化。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应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力、畜力生产工具,这是农业生产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把农业从传统的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为“三农”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国际上,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现代化机械技术的进步,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所以说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础。
2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变
农业现代化的进行在于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农业机械化对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就本市海东镇来说,其玉米、水稻、畜禽养殖业等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下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业机械化拓宽了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升级了产业结构,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从而在大范围内快速转变了农业发展的方式。
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将最新工程技术和最高农业种植要求固定于农业机械产品和作业使用上,农业技术通过机械物化农业设备以及具有较高技能的农机得以大范围推广出去,优良农作物品种也逐渐以农业机械为载体,以相对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方式生产出来。
3 农业机械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改良了耕种方式,降低了耕种成本,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以海东镇的农业发展为例:海东镇地辖区有8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5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098户(其中农业户6365户),总人口25741人(其中非农业8704人)。全镇国土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1076亩。全镇地广人稀,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生产区。
全镇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民增收致富较为困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村民靠农业致富成为了可能。农民通过农业机械减少了粮食损失,有些种植大户利用机械化灌溉技术和节水设施,实现喷灌、滴灌等,有效的节约农业用水;农民利用农业机械对农产品进行干燥、加工、贮存等,减少谷物和果实腐烂变质损失等;因为人力因素而未开垦出的土地,农民通过农业机械开发以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农作物数量上来增加收入;农民通过农业机械生产适合海东镇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增加本地特色农作物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收入等。同时由于农业机械的作用,海东镇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小农经营模式得以改变。农业规模在扩大,生产在集中,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海东镇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农业机械化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是农民小康道路上的福音。
4 海东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就海东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来看,它结合了本地的地理环境因素,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先进县市的发展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小型机械多而高性能机械少,农田作业机械多而果业机械少,运输机械多而配套机械少,粮食作物机械多而养殖机械少。(2)农机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海东镇居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是与农民的需求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许多农机化新技术尚未大面积推广。(3)农业机械化设备创新和相关机具的开发引进能力不强。
针对海东镇的农业机械发展的状况,提出了以下建议:(1)相关部门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资金保障体系,市政府、镇政府等各级政府要增加对于农机化的投入,调动农民购置机具和设备的积极性。(2)建立以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5 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就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展开了探讨,农业机械现代化是现代化农业建设之基础,它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同时本文结合大理市海东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仅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域环境;相互作用
中国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农村确立了农户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由于单个农户力量弱小,逐步产生了将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为各类农民群体组织,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其中发展最快、组织形式最为规范的一种农民群体组织。实践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理论的繁荣,然而目前学者们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关系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仍有许多空白领域尚未涉及。任何一种形态的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同时也会对所处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新兴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因此有必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一、理论回顾
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即研究一种形态的组织与其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情况,可以引用企业地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而企业,是指一切从事生产、流通或者服务性活动以谋取营利的经济组织。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均为某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并且合作社也是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因此他们与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成为企业地理研究的焦点。企业地理在承认企业与环境之间互相依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或改变其环境状况”。许多地理学者对企业环境的特点、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将环境解释为一系列机构(或组织)并直接调查了企业——环境相互依存性、企业与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企业的经济环境与空间前景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的来看,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方面做出了颇有成效的工作,集中探讨了区域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产业环境、政策制度等因素对企业活动的影响。
按照麦克德莫特和泰勒(McDermott and Taylor,1982)的研究,企业环境可以分为若干层次:最外层为全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其次为社会环境(societal environment),第三层为域环境(domain),第四层为工作环境(task environment),是由那些与某研究企业实际发生关联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只是区域环境中的一部分,它们构成环境层次的最内层,是环境中与企业作用最密切的层次。某一企业的工作环境可包括三大类:(1)竞争者,指与该企业生产相似的产品的现有其他企业,将要进入该类产品生产领域的新企业,以及可能对该产品产生替代作用的其他企业;(2)上、下游关联企业:指为该企业供应原材料、零部件等投入品的企业,和购买该企业产品以进一步加工或销售的企业; (3)调节者:包括政府的调节和立法机构(如劳动保护、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以及工会组织等。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所处的环境是指以合作社为中心,与合作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区域环境要素的组合系统。这一环境系统也可分为全球环境、社会环境、区域环境、工作环境四个层次的环境。
不论全球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区域环境、工作环境,从不同尺度来看,均为农民合作社所处的区域环境,它们具有包含等级关系,即不同尺度间具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分,全球环境包含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含区域环境,区域环境包含工作环境。
以上分析的四个层次的环境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相互的作用,全球环境的演变使得国际农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各地随之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数量和规范程度也不同,农业发达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农民合作社,有的农户分别参加几个专业合作社,目前,美国由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总量的80%,法国农民合作社年收购额占全国粮油的75%,猪肉生产占89%,园艺花卉为70%,水果蔬菜为57%,从各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看,哪个国家农民合作社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哪个国家农产品竞争能力就强,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就大;区域环境是农民合作社进行中期规划所考虑的环境,如合作社的潜在市场占领等,均在区域环境之内;工作环境是合作社发生日常行为的环境,是与合作社关系最密切的层次,工作环境区位影响合作社活动的地理范围。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工作环境从社会资源角度来分析,也包括三大类:(1)竞争者,指与该专业合作社经营同类农产品或提供同类经营服务的合作社;(2)关联者:指与该专业合作社发生相互关联的各种组织机构;(3)调节者:包括政府调节部门和立法机构等。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经营农产品或为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农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紧密,当地自然资源特性决定着农产品的生长,因此自然资源特性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工作环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最密切,与合作社的相互影响最为直接,作用效果也最强,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将主要涉及合作社与区域环境及工作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区域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一)区域调节类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调节类组织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各类社会团体或组织,对于特定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当地政府对其影响和调节的作用力最强。政府的政策与法规既是一个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约束着这一组织的各种行为,市场经济较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有增无减。政府做好调节者的角色,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以此来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缺陷,可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中国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广大农村中,农户经营规模小、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信息网络落后,致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本费用较高,加之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新生事物,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地方政府给予合作社必要的扶持和帮助,例如,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并在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给予财政支持。从某种程度上 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当地政府的制度框架下创建与发展的,它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是扶持不等于干预,在扶持过程中政府行政介入过多,力度过大,在管理上又没有很好尊重农民意愿,将导致农民合作社成为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附属物;或者是因精力有限,由政府牵头组建合作社后就无暇顾及,使其处于松散管理状态,从而难以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或者政府不承担调节者的责任,对合作社不加干预也不加扶持,任其自生自灭。在这些政府没有扮演好调节者角色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均将受到很大的阻碍。
在经过初期引导和扶持后,地方政府应对农户合作经济组织转向以协调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也指出:理想情况是,政府只在创造合作社所需的总体框架方面起作用,加强而不是弱化合作社的自治、自我财力支持和自立,政府不应干预合作社的内部事务或经营。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本意是互助合作、联合发展,不管创办何种形式的合作社,都要遵循这一客观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应该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如果对合作社参与过多,而不是进行引导,那就严重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加之受到改革前合作化运动的影响,致使农民对专业合作社接受困难。政府应在农村中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思想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更好的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生事物。特别在中国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不清晰,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思想宣传活动,使农户对现阶段的新型的专业合作社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二)区域市场竞争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合作是相随和必然的,有竞争机制必然有合作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里,竞争与合作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竞争促使各行为主体走向合作与联合,合作与联合又为竞争倾注了合力和制衡。正是这两种力量将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各种要素以最佳的方式组合利用起来,不断创新,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种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应运而生。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处于竞争性的环境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也有竞争类组织。竞争类组织包括同一产品的生产者和同一原料使用者以及潜在的竞争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也会面临许多竞争者的挑战,竞争的压力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同类竞争对手的规模、增长能力、经营状况、管理模式、成本费用及其结构等方面人手,来认识和评价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从中不断学习和改善自身,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产生于那些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地区,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农民就更有热情、更主动地希望进行合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是较多的产生于一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化程度比较发达的农区,如山东、浙江、北京等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范程度上都相应的较高。也就是说正是市场竞争和农产品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实质是对农户与市场关系的质的改进,即对单个农户独自面对市场的替代过程。因此,在农产品商品经济发达和内在凝聚力较强的农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都比较容易,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在农村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地区,农产品贸易中行政分离的局面依然存在,条块分割的体制尚未完全打破,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利用行政手段对外区域的农产品设置区间贸易障碍,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的发挥。
(三)区域关联类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任何经济组织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它或多或少地要与其他组织发生联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联的组织包括产前的农资供应企业、产中的科研服务机构以及产后的加工和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来与农资价格低、质量好的产前农资供应企业签订合同,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购买成本,提高采购的速度和质量。科研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促进农民之间能够交流各自的经验,逐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以发展农业生产力的目的。与此同时,科研服务机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加快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推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尽快形成商品化生产创造条件。
一些加工、购销实体和部门经济实体出于开辟原料产地、寻找稳定货源或购销渠道的目的,也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物力支持和人力参与,使合作社易于组建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有扶植单位的专业合作社大多活动内容丰富、组织结构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根据农户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来分别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后加工和销售企业进行合作,或以契约方式签订购销合同,通过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或通过加工企业使农业原始初级产品经过加工、转化、增值,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与相关联的企业实行同一注册商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共同组建销售网络,将产品推向市场。
通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体会员和团体会员加入时的会费,但个体会员的资金是有限的,只有作为团体会员的“龙头企业”才能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雄厚的资金支持,以维护其正常运作;另外,“龙头企业”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加大对企业自身的宣传力度,扩大企业知名度,促使自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借助内部契约关系,如承包合同、产销合同等,部分地导入企业交易制度,将市场交易内部化。农民经受的市场风险也通过与其发生联合关系的企业,得到相当程度的降低。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以其各自的优势在产、供、销、深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中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生产资料和销售平台,使农户专心致力于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经济、拳头产品、绿色产品、特色产品等资源优势发展,带动了农村种植、养殖产业,既保证和增加了“龙头企业”的利益,也兼顾农户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四)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区域自然条件是区域天赋的客观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如耕地、矿产、林木、水源)、地理位置和气候特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并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自然环境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换句话,以合作社所在地拥有的特殊原料资源为基础,确定专业合作社的竞争优势,更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如果当地拥有其他地区相对缺乏的矿产、动植物或经济作物等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可以把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合作社发展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来建立竞争优势,需尽量选择区域有特点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要能满足合作社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要。
从本质上说,农产品的某些市场特性也是由农产品本身特性决定的,而区域气候、土壤环境等促使形成了部分农产品的自身特性。对于具有保鲜期短、不易运输、易损性等特性的农产品,通常较易率先发展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因此在以生产蔬菜、水果、花木、水产、家禽等为主的农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较早、数目较多,而在以粮食生产与经营为主的农区合作经济组织分布极少。有些自然环境适于生产蔬菜、水果和养殖水产、家禽等,这些区域就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环境基础。
除此之外,从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环境来看,虽然不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环境条件的要求各异,但均需要良好的包括自然与人文资源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例如,交通运输与信息传递的方便,从而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区域环境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地方政府管理,构建和谐农村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再造和创新,它不仅架起了联结农民与市场的桥梁,也架起了联结政府与农民的桥梁,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政府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提高对农业及农村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由政府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形态的组织,也是个社会群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在政治上、文化上和科学技术上对成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农民素质,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现代化农民意识的形成,改变了乡风习俗,在农村建立起和谐的农村文化,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依托这个平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最终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农民关系。农民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政府与农民对话的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农民的愿望就容易通过秩序化的组织渠道得到表达,一些突发事件也可以得到缓冲和调解。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它也能改进政府对农民的管理,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合作组织的发育有利于缓和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中的“剂”和“稳定器”。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组织地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使得单个分散的农户不再直接面对市场,有效避开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从而绕开了“市场失灵”和两极分化,缩小了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准备了社会基础。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繁荣当地市场经济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是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开拓了专业化的市场,提升了专业化的技术,从而打造出精品农产品。专业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朝着精深化方向发展,集中配置要素资源,从而实现紧跟甚至引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在农业产品的专业化经营中,统一的生产程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统一的质量标准,打造优质品牌,往往更容易拿到“绿色产品”认证甚至拿到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国农产品领域中的“名、特、优”品,绝大多数是凭借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开专业化经营的结果。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化经营,在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项目的生产经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正如那些出于多种目的而形成的地方性合作组织一样,它们是在地域空间内运营的经济单元,在商品集结方面,这些合作组织在这一地域空间内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形式,能够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宽领域的流动和重组,有利于强化区域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经营也有利于大规模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小型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和低效率使用,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克服农户家庭经营内部规模的不经济,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会员、社员在各地设立市场营销网点和建立信息收发网站,带领农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利用市场信息,及时指导当地农民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的优势农产品,加快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辐射,常常表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达地区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合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落后地区发生多种经济联系,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落后的地区,进一步推动更广阔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而带动更大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信息技术
现阶段,我国农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对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化布局的推动作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都是依托本地特色产品或产业兴办起来的,通过为成员提前、产中、产后及技术服务,加快了科技进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直接带动形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所有制、地域和行业的界限,紧紧围绕某一项专业生产,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优化组合,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拓宽新的生产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为科研机构提供研究课题,又把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品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了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使人们能更充分地分享到组织内外的信息资源,增加获得外界信息的有效渠道。进而促使农业信息化体系畅通有效地运行。通过启动和培育基层农户的信息需求,激发基层农户参与意识,形成互动行为,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变。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合作社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 作使农民在组织管理、分工协作、接受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以及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农业科技人员对先进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充分利于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推进科技成果通过农业信息化得到有效的传播,使之更加看得见、摸得着,从而使农民乐于接受,易于推广。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越大,科技成果传播的范围就越广,农民的获益也就越大。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维护资源可持续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其本身就是增加新资源的有效途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JeaJl Bittiste say)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根据马歇尔所提出的“组织”生产要素的思想的启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本身就是增加新资源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新旧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既可以直接增加有效的组织资源,也可以实现组织上的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维护了资源的可持续性。过去被农民烧掉的废弃秸秆,经过农民合作社实现集约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加工,变成了颗粒饲料、精美的手工艺品,或作为沼气和有机肥的原料等。例如,有的乡村利用有机蔬菜加工下脚料饲养奶牛,探索走出了一条“种菜——加工——养牛——有机肥——种菜”的路子;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麦秸秆资源,组织妇女制作观赏性手工麦草扇等工艺品出口;有些乡村结合畜牧养殖业发展成立了“沼气合作社”形成了“养殖——沼气——饲料(果菜)——养殖”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区域环境的作用力是相互的,这些影响既包括农民合作社对区域经济环境的贡献。也包括当地经济环境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影响。规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区域环境的改善,反过来,良好的区域环境又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范文5
一、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装备及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生态环境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治理改善;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渠道不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格局亟待改变。要全面达到和谐的小康社会,进而迈向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使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做到和谐,才能逐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林业已经不是传统的木材生产,而是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的效益放在首位,由注重第一产业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向深加工、经营流通、生态旅游、环境友好等二、三产业诸多领域方向发展,使林业发挥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而独特作用。所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是不可或缺的。
二、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是保证粮食生产的生态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综合功能,在保证粮食生产方面的屏障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林业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绿水青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人口逐渐增多、人均耕地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发展符合市场需要,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林业产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边远山区、没有工矿企业的农村,发展林业产业就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产业项目。
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手段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要想使乡村达到绿化、美化、香化的效果,建设成为花园式和园林式的生态文明乡村,必须植树、栽花、种草,布置绿色景观,增加绿地面积。
4、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
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方法与途径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规划、推广栽培抚育新技术、并使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
(三)发展林业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展林业要让农民看到收益,在长远规划中也要兼顾中短期利益,才能提高其积极性,使林业建设向纵深发展。例如江西省通过落实自留山和植树“谁造谁有”政策,与农民签订合同,发换林权证,明晰产权,实现了“耕者有其山”,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此举保障了林农长期的合法权益并得到了收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使农民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
(四)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欧盟 农业合作社 市场 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合作社起源于欧洲,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欧盟农业合作社不断调整和创新,在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历史短,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市场需求多样化等形势的考验,在市场中的作用有待提高。考察欧盟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特点会对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所启示。
欧盟农业合作社的特点
欧盟农业合作社有广泛的分布和历史。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农业合作社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罗奇代尔和赖夫艾森合作社的创新,合作社在欧盟分布广泛,农业合作经济渗透到各成员国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各成员国之间的农业合作社的历史和起源有很大不同。
从历史上看,一些国家(如丹麦和荷兰)的合作社直接于19世纪末的社会大过渡,或独立运动(如芬兰);在一些国家,工人合作运动在合作社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些则是天主教会;而欧盟新成员国在合作社不再基于自组织原则,这些不同的进化路径表明“合作”在不同地区内涵不同。合作企业在欧洲西北部被定型为成功的国际型企业,在地中海的会员国是传统的和面向社会的,并挣扎于内部治理,等等。虽然这些典型不置可否,决策者面临的现实却更为复杂。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农业合作社发生了质的飞跃,所涉及的领域不局限于农业生产,而且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工、流通等服务,同时,组织农民加入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提供农产品营销技术和流通信息,从而使农民更好地在市场中发展。
欧盟农业合作社的市场份额随行业和国别的不同而有差异。欧盟各成员国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其产品在不同国家占据了不同程度的市场份额,一些行业较其他行业也有更多合作和更大市场份额。其中,乳业、果蔬部门的合作社市场份额较高,2010年欧盟成员国农业合作社在乳业的市场份额达到57%,果蔬和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2%,猪肉和糖业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7%,羊肉的市场份额只有4%。行业间市场份额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特性所致,由于农产品中的果蔬和乳制品易腐性强,交易成本高,一旦产品收获,必须尽快进行处理和销售,使农民对买方的依赖性强。因此,农业合作社可以降低伴随这种依赖而产生的风险。对于猪肉、羊肉等的产品买卖更多是通过合同,交易商或IOF屠宰场,合作社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如图1所示。
欧盟中不同国家农业合作社在同行业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差别。例如,北欧国家(瑞典、芬兰和丹麦)、奥地利、爱尔兰等国家乳业合作社的市场份额在本国占90%以上,而在西班牙、匈牙利乳业合作社的市场份额在本国不到50%,低于欧盟的平均市场份额57%。在果蔬行业中也有8个国家合作社的市场份额在本国占50%以上,其中,荷兰高达95%,而爱莎尼亚的果蔬市场份额只有4%。谷物行业中奥地利的合作社市场份额为70%,而英国只有2%。
欧盟农业合作社有明确的功能。第一,欧盟农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价格控制和生产调整能力。在欧盟成员国中农业合作社有明确功能,农民自身或代表其利益的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并调整农业生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地位,大大提高了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使农民获得更多福利。
第二,建立市场或使市场的输出更加高效。从历史上看,欧盟农业合作社不但没有代替市场,而且有助于建立市场或使市场的输出更加高效。农业合作社的产生是欧洲农产品市场化的产物。初级和联合合作社使小批量的农民摆脱受效率的约束,从规模经济和面对谈判中获益。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和获得更好的谈判地位,使农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这些功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偏远地区特别重要,欧洲羊业合作社就是这样一个例证。重要的养羊合作社成立在偏僻的专业化生产区,像苏格兰和西班牙的埃斯特雷马杜拉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所面临的市场清淡,往往依赖于少数(大)贸易商或加工企业。相对这些偏远的养羊专业区,大多数其他养羊地区贸易频繁,一方面买家积极主动;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的农民卖给当地的屠夫或者非正规经济组织。
第三,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现象。过去数十年多数大型欧盟农业合作社已经解决一个或更多市场失灵现象。欧盟乳业合作社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使产、加、销各个环节高度协调,乳业合作社的产品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提供成员和非成员较高的生产者价格。在农产品市场中具有不对称的市场力量,根据竞争力的标尺理论,乳业合作社在市场整体中的强大合作领域提高了乳制品在国内的价格,同时这不一定是由个别合作社支付的价格。相反,一个强大的合作部门使所有乳制品的价格更高,而IOFS付出比合作社更高的价格(IOFS通常是有能力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他们侧重于专业化)。这意味着非乳业合作社的成员也可以间接地从合作社受益。因此,农业合作社的竞争标尺产生了一个有效率的市场。
欧盟农业合作社重视专业化发展。欧盟所有农业部门农业合作社的增长战略是依靠高度的自主增长,主要是通过增加营业额提升产品质量,吸引新成员,支持成员增加生产等。兼并很少被认为是重要的发展战略,但并不是许多领域的现实表征。通过合作社进行品牌推广活动因农产品部门不同而不同,这在谷物、糖、羊肉、猪肉行业很少见,在乳制品和葡萄酒行业较为常见,在橄榄油和果蔬行业非常多样。
德国农业合作社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呈现出规模化组织、专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趋势①。合作社通过联合与合并,进行规模化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地中海国家合作社策略和结构的分析表明,合作社的规模并不是合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良好的管理。引入专业管理是强化市场导向和合作社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垂直整合是更好地发挥合作社协作性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同样重要的因素还有自然资源、地理、内部治理、依赖的路径、转向附加值产品、合作领导等。为了从垂直整合中受益,控制供应是必要的,同时引进新的所有权结构以及获取资本和管理方法也势在必行。要在食物链中占据比较强势的合作竞争地位,合作社与IOFS(投资者所有企业)合作可能会产生更好的合作社协作性能。否则,可能导致IOFS的机会主义行为。与通常的纵向一体化不同,合作社及其社员的纵向一体化是部分的、不完全的一体化,社员仍然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和合作社之间关系介于纯市场关系和层级关系之间②。农民喜好在非正规经济交易中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限制。由于农业合作社是正式的组织,登记每个成员的销售情况,农民有时更愿意直接选择贸易商,尤其是在南欧和东欧。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超市也更愿意与正式组织进行交易,非正规经济交易自然就会消失,使农业合作社对农业更有吸引力,这也促使欧盟制定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
在一些地区,农业合作社作用重大,因为它们减少了支付农民的不确定性。但在风险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股权不可用地区,以及资本市场是低效的或不完整的地区,没有专门的银行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农业合作社金融遭遇瓶颈。然而,这并不是新出现的农业合作社的唯一约束,缺乏盈利的商业模式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表现
我国农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随着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合作社在市场中作用崭露头角,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农业合作社在市场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营销方式的落后已成为当前农产品市场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市场中的表现有待提高。
市场导向作用不强,销售环节薄弱。我国农业合作社是市场中连接农户和销售终端的枢纽,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解决了农户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形成,我国农业合作社在产销两个环节中,“销”明显滞后于“产”的环节。同时,农业合作社的市场导向作用不强,在产品营销、品牌建设以及延伸产业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农业合作社虽然注册登记了品牌商标,但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营销方式落后已成为当前农产品市场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产品供大于求,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成熟后无法及时销售以致亏损等现象。
缺乏专业经营和销售人才。我国农业合作社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产品销售面临各种风险和困难。国际上要应对大型农业跨国集团主宰世界农产品贸易和操纵世界农产品市场,国内要面对买方市场的新销售方式和销售需求。我国农业合作社传统上更关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较少关注农产品的营销宣传和销售,这已不适应现在所处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而农业合作社信息滞后或发展缓慢;部分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的销售方式落后,如亲自到市场了解行情、原始方式的传递信息、引导新客户或者老客户直接到当地收购,这种落后的销售方式使农业合作社的产品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相对被动,营销效率和产品价值有待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专业经营和销售人才及营销理念。
自身管理制度问题。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数量上增加很快,但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很多农业合作社是以生产大户或龙头企业等“带头人”成立,是典型的异质性成员间的合作,不同参与主体在资源禀赋、参与目的和主要角色方面差异显著③。许多合作社不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问题以及“隧道效应”等治理问题。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问题也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虽然出发点是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政府在政策上也向合作社倾斜,但成效不显著。
以成员利益为核心,建立增加共同利益的机制。欧盟农业合作社一直把追求和创造共同利益作为自身的发展动力,并认为只有为成员带来经济利益,才是农业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必须遵循的一点,把农民福利放在第一位,在自愿入社的基础上,签订入社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成员利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形式,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农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我国农业合作社在市场中的作用。
延伸产业链,为成员增添新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欧盟农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不局限在农业生产领域,而扩展到新的经营领域,如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贮藏,甚至扩展到非农产业的市场竞争。农业合作社产业链的延伸不但使社员农民获得了增值利润,而且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了市场竞争的风险。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可重点发展农产品后期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进行品牌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系统发展现代农业,为社员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方面的教育、培训等,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应对市场变化的知识储备及创新能力,接受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
重视合作社经营管理及人才引入。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欧盟农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组织、专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趋势。很多欧盟国家聘任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人才进入理事会和管理层,尤其在西北欧(比利时、德国、荷兰、法国、爱尔兰、英国)大多数合作社采取职业经理人进行日常管理④。我国农业合作社面临的市场竞争剧烈,在农业合作社建立初期尤其依赖企业家人才。随着合作社业务纵深发展和规模扩大,我国农业合作社需要引入专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良好的经营管理对农业合作社提升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
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农业一体化的发展,农产品需求多样化发展,农产品生产既需要纵向一体化,以协调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环节,又需要以消费者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多元化生产。欧盟出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流通型合作社⑤。这点值得我国农业合作社借鉴,把生产相同农产品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产品深加工,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并实行差异化竞争,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的变化。现在农业产业组织和生产技术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合作社只有顺应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战略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天津农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计划“天津市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S01)
【注释】
①徐旭初,贾广东,刘继红:“德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及对我国的几点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5期,第38~42页。
②林坚,马彦丽:“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第16~20页。
③黄胜忠:“农业合作社的环境适应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第27~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