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1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倾听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由三种对话构建的,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自我对话. 这三种对话,不仅仅是一种对话关系,更重要的是对话双方真诚、尊重性的倾听关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的领悟以及相关联的数学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他们聚精会神的“听”. 但笔者仔细观察了很多学生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但不会听,而且有的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听、听什么. 所以,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 第一,每天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除了完成规定的预习提纲中知识型任务外,还要必须完成预置题:请你提出本次预习后还搞不懂的三个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听,不但可减轻听课的负担,还能提升听的效益. 第二,训练学生在听完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想法、观点、解题思路后进行归纳总结,要求他们用“我认为……我想补充的是……”等方式参与交流,促使他们把数学思想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第三,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5~10分钟)对全体学生进行听算的强化训练,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其心听耳听的能力.

二、有序训练,让学生学会说理

数学思维的外衣就是数学语言. 所以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让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情的“说”,学生说的思路越清楚、越有条理,说明他们的思维就越充分.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能正确、快捷、有效地解题,还要重视他们能否将自己脑海中的“言语”外化为口头语言,设法启引激励他们用数学语言有序有列、有条有理地完整地表述出自己的操作或思维的活动过程,能较好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有效性,发展他们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 当然,我们要注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说”的要求也各异,譬如有关计算的教学,要着重训练学生说算理,使他们学会算的同时理解为什么这样算;在解答有关“走进生活”的问题时,要着重训练学生根据题目或情境说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在概念教学时,要着重启引学生说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变式;在几何和图形的教学中,要着重让学生说图形的特征、相关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例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我首先视频展播:树上有6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 学生看完动画后说图意. 这时我打手势问:一共有多少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这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出算式:6 + 1 = 7. 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接着再出示:1 + 6,7 - 1,7 - 6这三个算式的图意,让学生会说分析思路,列出算式,再用圆形图片边摆边说7的组成,最后概括出:7是由1和6这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从整体7里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随后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说熟练后再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其他算式. 然后让学生按顺序用图片摆出其他组成,摆的过程中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会流利的叙述,这样一来,加减法的意义已经讲透,为今后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此教程中,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这使他们的操作过程、内部思维、语言表述达到和谐统一,有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数学阅读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并养成数学阅读习惯是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的有效策略,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那怎么训练呢?第一,要加强数学概念的朗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和领悟概念的本质、内涵. 如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其内涵是“三条、线段、围成”三点,部分学生往往忽视的是“围成”这个词,总是说“组成”,此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摆放来帮他们分析两者的区别,理解概念. 第二,要加强正确读题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读来搞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题中的附属要求. 譬如“用两种办法解答”“列综合算式”、隐含的单位换算,等等,严格要求他们执行在解题前,必细读题,必圈画关键词,等等.

四、丰富内容,让学生学会数学写作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2

1.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个活动的开始,教师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有趣,直接影响着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首先要理解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指向明确的导入语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小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新《纲要》在小学生数学教育的目标中明确阐述了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数学活动《单数和双数》中,教师将学生座位事先两个一组排列,设计去公园的各种情景。组织过程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蕴含了的游戏成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在小学生的亲身感受中启发幼儿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师:"今天天气真好,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公园吧,看汽车已经在等着我们了,我们应该怎样排队上车又快又安全呢?"儿童们自主进行两两配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你们一组共有多少人,两个两个排队后有没有剩下单独的一个?" 小学生观察发现后教师进行实例提升,帮助幼儿理解单、双数"组里面的好朋友排完队还剩下一个,那表示这组的人数是单数,如果没有剩下,那它就是双数。"整个导入部分通过教师通过简单的语言,实现了生活情境激趣,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教师及时归纳,让小学生理解了单双数的含义。同时为接下来的"单双数之旅"创设了情景,把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与生活中的旅行问题结合来,让数学活动真正实现情境化、生活化,生动、自然、易懂、有效。

2.激励探索 启而有发

教师是小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小学生讲解,而是应该适当的运用语言,激活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小学生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将原有经验与现时的活动进行有效构建,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道语言是为了引导小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想和做,体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设计自己的语言,做到指向明确,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

如:一年级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教师设计"开花店"的游戏,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使小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形象直观的观察各种花朵,教师采用了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这些花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观察,引发小学生思考,从中找寻其中的秘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随后教师提出"帮助顾客插花"的生活情景,"花瓶上的数字就是顾客要买花的数量,每个花瓶里要插上两种不同的花"。教师综合使用了生动、趣味、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很自然地引出本次小学生活动操作的任务,同时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了,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生操作时,教师的语言尽量简明扼要,让小学生直接明了操作活动的内容,目的性明确,掌握节奏性,同时注意语速和语调,语气轻重缓急还应明确些,不能整个活动一种语调,如《逛超市》活动中,教师有条不紊的交代:数一数(停顿,做数的手势),你有几元钱?看一看(停顿,做看的手势),你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想一想(停顿,做想的手势),买这两样东西钱够吗?短短一段话,将整个游戏玩法、规则向小学生交代清楚了,问题指向性强,比较简明扼要。在讲述时,有意将要求放慢速度讲,并及时关注小学生的反应,用眼神、体态语加以提醒,这样在游戏中小学生由于事先理清了游戏玩法,因此游戏得以有序地开展起来。

3.差别评价 关注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35-02

2011年版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数学学习“迷路”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前进的方向,而是启发引导他们去明辨方向。教师的“导”十分重要,教师必须把握好“导而弗牵”的分寸和原则,灵活利用教学技艺,促使学生“动”起来。

一、在学生思路迷惑不清、认识不到位时给予引导

在学生思路迷惑不清、认识不到位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循序渐进,对他们进行启发式的“开导”,给他们提供思维的“支撑”,有目的有指向地铺设思维便道,使他们能理清思路,逐步提升认知水平和能力。

如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一课上完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题:请你估计一下老师的身高是( )。结果学生有的说2米,有的说100厘米,还有的说140厘米……课堂成了“闹市”,混乱不堪,这超出了笔者的预料。由于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不到位,致使他们的估测失准。怎么为学生的思路导航呢?笔者快步走到班级前门并站在门边对学生作引导:这门有多高?(学生在前节课对门的高度作了测量,很快说出是2米)那老师跟门相比如何呢?(生都说老师比门矮)矮得多吗?矮了一半吗?(生说矮是矮了,但没有矮到一半)那我的身高应该在门的什么位置呢?(生1用教棒从门的一半到门顶进行了指画;生2说老师的身高在1米6左右;生3说老师的身高大约是165厘米……)就这样,通过一步步的有效引导,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和体验,思维变宽了,有效发展了估测意识。

在本教程中,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刻导致他们估测困难,这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针对他们的认知现状,选用了直观形象的参照物――“门”来进行引导,让他们的思维经历了从教师的“扶”到自主探索的过程,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二、当学生求知遇到困难、解题思路堵塞时给予辅导

课中学生在参与问题讨论或问题解决遇到理解困难或思路堵塞时,教师不能“置之不导”,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辅导,给他们指点迷津,消堵通塞,使他们疑难即消、思维顿畅,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时,笔者给学生出示:小朋友们去出操,走在队伍中间的小明说:“我前面有7个小朋友,后面有20个小朋友,你知道我们这一队有多少人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了答案“27人”。这让笔者心头一颤:学生怎么都答错了呢?于是追问:谁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呢?大多数学生认为:小明前面有7个小朋友,后面有20个,一共就是27人。对此笔者没有做出任何判断,而是让学生讨论:这样对吗?学生都愣住了,似乎陷入了思维死胡同。见状,笔者立即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第一步,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由班长代替小明,其他学生配合。第二步,要求学生用学具操作。第三步,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用符号画图示意(符号由学生自己设计)。通过辅导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到符号化的过程,理解了要把“小明”与他前后的小朋友合起来,才是这一队的总人数,由此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从以上教例可知,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离不开教师适时的辅导,尤其是在他们遇到思维障碍时,更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辅导,以便获得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展开。

三、当学生思维产生差异、意外生成时因势利导

数学教学活动是多元的、互动的,当中学生生成性的资源可谓“连绵不断”。教师应独具慧眼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成进行有效利用(因这些生成往往是学生经过思考后独特的数学灵感的萌发),同时张扬学生的个性。当然,教师有时候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引其他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把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多向的启智阵地。

如笔者这样上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练习十”中“第7题: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的内容:

师:请拿出小尺子量一量,看看数学书究竟有多长。请注意用尺量之前先估计一下再量哦。

学生进行小组操作、估计、测量、记录后汇报:

生1:我们估计数学书长25,测量是26。

生2:你们不对吧,我们组测量的长是29,不是26啊。

师:哎!同样的数学书,怎么会测出不一样的长度呢?哪个对呢?(有学生提出让他们PK一下)

师:嗯!是个好办法。你们把自己测量的过程说一说,其他同学认真听一听、找找错因。

当生2说测量过程时,生1立刻就指出:你们错了。你们没有从刻度0开始量,应当把0刻度后面的那点点去掉。

师:为什么要把0刻度后面的那点点去掉,怎么去呢?去掉多少呢?

生1:……

师:生1说得真好,现在大家知道正确的结果了吧?(26)

师:到目前为止啊,你们都犯了一个错误,知道吗?(学生们都愣住了)你们没有说数学书长是26厘米还是26米呢?(生恍然大悟)

在这个“先估计再测量”的活动中学生间出现了测量的偏差,笔者没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直接下正误的判断,也没有急于纠正错误,而是让两个小组的代表进行PK,说说“自以为是”的原因。学生在PK中,回顾了测量方法和注意点,暴露了存在的问题,争辩出了是非,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动。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把控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并因势利导,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发展其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

社会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非常重视,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潜在能力,但是如何将其激发,便需要一定环境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对知识进行传授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培养,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与激发。采用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便是最为有效的措施。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首先,生活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教师将死板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改编,融入生活元素,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改编,使其成为数学中的例题,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得到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思维,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寻找,这一过程便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局面,很难使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数学教学中,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内容的讲解与接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能力增强。

其次,培养学生数学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数学,因此,教改后,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发挥数学的应用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学习的动力便来源于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更为重要,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将数学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元素后,使得学生对数学不是那么陌生,感觉到数学的学习就在身边。通过一些情景模式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不恐惧数学,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的有效措施

数学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来源,是重要的依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经验,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在学生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教师讲课的内容若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那么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与理解上都有较大的提高,更容易掌握与记忆。若讲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上都较为困难,且记忆上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确定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内容,对课本内容进行改进,将生活元素融合进去。对于书本上的一些练习题、例题等进行改编,将其改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对于一些课本上固定的例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共同在课上进行解决,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对第七册教材中,求两商之差或者是两商之和时,教材上的例题与生活相距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对这一内容进行重组。如,学校在过去的不久的六一活动中,使用五彩缤纷的雨伞作为庆祝六一的道具,学生对这一事件印象深刻,便可以以此为教学案例。学校需要一天找到1000把雨伞,如果你是采购负责人,根据四个工厂的情况(生产天数和总数已知),你会选择哪家工厂进行制作。学生便可以根据各个工厂情况进行计算,将每天的生产量计算出来便于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后,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接下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四个工厂的生产量进行分析,自行编制应用题。这样不仅将死板的应用题灵活化,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接下来的习题中,也进行改编,让学生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题进行练习,第一道题:某学校要举行春游活动,三年级总共有四个班,共180人,五年级有三个班共150人。三年级平均每个班比五年级平均每个班少多少人?第二道题:某学校觉得多媒体教室中的桌椅不好,想要重新购置,买了50套新桌椅,椅子共花费2500元,桌子花费3500元,平均每套桌椅多少钱?学生解答后,再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自行编制习题,让大家一起解答。在这改编的过程中,使得数学教学以生活化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热情高涨。

2、引入合适的生活实例

在教学课堂中进行情境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选择情景模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增加课堂的新鲜感,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丰富多彩。另外,还要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其感知生活,热爱生活。例如,在对三年级进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教学时,可以根据节水问题进行例题的改编,在水龙头没有关紧的情况下,一天会浪费多少水?让学生大胆猜测,此时便会激起课堂气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接下来老师告诉学生相关数据,让学生对其计算一年的浪费水量。这样,学生会把闰年与平年的不同数量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再次提问,对你家所在小区的户数进行计算,然后算出一年的浪费水量。虽然所涉及到的步骤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感兴趣,便会进行一步一步的计算,也不会感觉困难,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3、对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最终的学习目的,不仅是有一个良好的成绩,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数学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中学到的内容进行解决,从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学中,应该进行社会实践,为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性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完成。例如,门票购买方式,商场打折活动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与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全体学生去公园游玩,六年级共有260人参加,让学生对购票方式进行选择,公园的购票优惠政策如下:门票:每人10元,集体240人以上优惠政策如下:九个个人买八张票入场;全体同学的1/6 (身高不超过1.4米)购半票,其佘购全票; 超过200人的情况下,200人购票八折,超过200的购全票;集体购票可以打九折。

通过以上资料,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合作对应该选择的购票方式进行确定,最后每个小组将购票方案进行公布,并作出相应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动脑分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此教学实例中,教师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打折问题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选择最为优化的方案,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内容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得学生观察生活而热爱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教学来讲,向着生活化方向发展是尤为必要的,是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果,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生活化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5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学习;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课堂的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仍然跳不出教师规定的范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鉴于此,在教学中尝试开展了任务驱动学习教学模式。

一、教师的指导策略

任务驱动型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更多的学习指导策略,以便有针对性、有变通性、及时地调控学习过程。

1.确定一个“好任务”

(1)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如教学“搭配”一课时,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现实情境:学校要出校报,校报上要插入几张图片,现在有五张照片(呈现两张唱歌的照片和三张跳舞的)可校报编辑说只能选两张,你认为可以怎样选?学生根据实际作出选择:认为选一张唱歌和一张跳舞的比较合理。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使学生的讨论集中在 “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上,学生在初步感悟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应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开放性是指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或者是结果的多样性;思考性就是任务要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任务中,教师可以呈现一定的线索,线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经验进行新的学习。但线索不等同于程序指令。如教学“消元问题”时,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去水果市场购买的情境,由学生扮演顾客,提出要买苹果和梨的千克数,教师扮演售货员,马上报出买水果的总价钱。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下表:

苹果千克数 2 3 6 10 45 ……

梨千克数 3 3 7 2 14 ……

总价 12 15 32 34 14 23 …

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苹果和梨的单价是多少?”这个核心问题,然后将其确定为探索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必要材料进行研究,教师结合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需要,相应的给予学习支持。

2.指导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1)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搜集资料,指导学生从各种资料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教会学生一些收集资料的表示方式,如图文结合记录式、表格式、影象记录式、剪贴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要善于选择学生收集的资料,课堂教学的有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进行自主性、协作性的探究学习。

(2)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指导学生掌握“转化”“对应”“变与不变”等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和不变的规律”,联想到“差、积不变的规律”;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等。学生通过联想,产生了一个个新的数学问题,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先进行大胆的猜想,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受到了熏陶。

(3)掌握表达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对学习过程的概括表达方法,使学生能顺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这个过程是回顾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的实施步骤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学习分为课前先期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学习。以课堂任务驱动下学习活动为核心,课前先期学习和课后实践活动与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任务驱动式的大课堂。实施步骤如下:

(1)先期学习要收集信息,突出交流,为课堂动态生成服务。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自主收集相关数学信息提供了可能,而这些“任务”又是那么具体、真实,会自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未解决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感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练习课教学之前,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并搜集有关“百分数”的生活材料,并把最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能力培养

活动教学法思想源远流长,活动教学法教育理念民主开放,活动教学法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教学法教学模式灵活有序,活动教学法意义价值重大。中小学应该积极提倡活动教学法,以此来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旧模式,重新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新一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尽一份力量。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我认为活动式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教学方式。活动式教学法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我们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更直观、更生活化。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活动式教学法的认识和经验。

一、活动式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

活动式教学大多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可以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地去开展学习。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事例。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学生不仅更有兴趣去学习而且生活化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学以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活动课堂。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教师更灵活、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设置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这种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买东西的场景开展教学。教学前,我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简单的了解。这样,我们在设置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减少活动前介绍的时间。活动内容是把学生分为小组,大家进行在超市买菜的活动(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模拟蔬菜和模拟的钱)。这样的活动先让学生在组内进行通过购买蔬菜的活动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克与千克”的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然后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及时纠正学生犯的错误。最后在学生掌握较为熟练后,在全班内开展竞赛活动,教师出题,学生抢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克与千克的不同,并且掌握了运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知数学、锻炼思维,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活动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分析信息,如在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分析信息,发现关联,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三、在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