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1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 实践性教学 语言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70-01
学习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学习前辈们精辟独到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能传承中国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达技巧,能够建立良好的友谊与合作伙伴关系。良好的沟通与表达,不仅可以增强自己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自身良好的形象,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一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目标定位
1.知识要求
掌握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发音、吐字、表达语气与表情以及礼仪等都要掌握。同时也要对演讲的技巧与演讲的组织以及辩论赛的流程与辩论赛的技巧等有所了解。
2.技能要求
语言表达得体、发音吐字清晰、有较强的思维组织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有参加各种演讲比赛与辩论赛的经验或者经历。掌握良好的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 演讲与口才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1.教、学、练结合
对于演讲者来讲更强调实用性,但是理论性的知识是一切技术技能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演讲只是空架子,或者不具有完整的感染力。简言之,就是不能完全做好演讲与口才的相关任务和工作。如果一个演讲者不了解发音规律和语言语法知识,即便他的表达能力再强,对细节问题也把握不了。而口语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在演讲过程中,会漏洞百出,最终将影响巨大,因此必须重视口语教育。如果想做一名合格的演讲者,或者说学好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需要老师的讲授与示范,同时在学习中要有针对性,把演讲中最重要的口语知识学好。有针对性的练习,更具有效果,因为练习更接近于标准,有助于提升口语能力及演讲水平。
2.构建大课堂,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来说,单纯地依靠单一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广泛的交流空间及随机应变的口语对话至关重要。为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应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平台,最终达到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首先要增强学生们演讲与表达的意识,其次要引进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喜欢的学习手段,最后加大学生们的实训力度,同时增加一些有关口语表达的游戏,在保证学生们学好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把时间更多地用于实训。
3.构建校园文化
在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一些学生组织,通过沟通交流,开展口才竞赛等。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三 结束语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逐步接轨,与国外交流更加频繁,英语口语就愈发的显得重要,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口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英语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更应该提高学生们的口译技巧,演讲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从英语口语教学出发,分析如何提高本科学生的演讲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演讲
随着我国的国际化趋势与进展,与国外交流的机会愈发频繁,各大公司、企业及事业单位等对毕业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口译人才越发的重视。国家教育部经研究决定,各高校设立英语本科翻译专业,这使得翻译这门学科的发展又进一步了,翻译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各界对翻译学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很多大学开设了英语口译课。口译课作为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与其相应的口译教学也受到重视。口译教学是一种专业技能,口译能力涉及到诸多方面,例如语言运用能力、综合知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心理承压能力等等。因为口译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以及涉猎的内容广泛等特征,所以深受本科学生的喜爱和学校的重视。那么,在口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则成为授课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什么是口译技巧
关于什么是口译,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种说法。口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一些人将口译定义为:口译是人们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往活动,为了不再受到语言的屏障,使交流者能运用口语的方式将同一种语言阐述的内容与主旨或思想用其他的语言表述或者说是翻译的过程。即口译就将别人说的话或文字以口头阐述的形式翻译过来。因为口译是一种随时行的活动,换句话说,口译的过程,起初或最终的翻译文本都是对初始文稿进行一次性的阐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口译具有翻译所具有的相同点,它是翻译形式的一种特定形式,表现在都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语言转换之后应该与原来的语义相同,口译是在不一样的国度及语言文化之间而进行的交流活动。我们认为口译是一项技术,但是它更是一门艺术。准确的说,口译是跨国界、跨文化习俗、跨不同语种之间的交流艺术,所以口译具有与其他翻译形式的本质区别即口语性。有著名的口译专家将译员比作演员,认为译员如同演员一样,将从原语言中获得的信息艺术性的传递给别人。但是二者也是不同的,译员的工作环境是复杂的,是在巨大压力下进行的。因为译员是需要在瞬间做出对原语言的转换,由此可能造成交际上问题。所以译员不但要有超强的记忆能力,边阅读边做笔记的能力,翻译的技巧以及熟知不同文化的技巧,还要有卓越的表演技巧。换句话说,译员要有演说的技能,而且这是译员必须具备的技能,有时这项技能可能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时要着重学生演说能力的培养。
二、演说的技巧
在西方国家中,高校都有开设演讲的课程。虽然我国高校也开始进行并重视英文演讲活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即中国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实践操作或沟通交往的技能较弱。国际化对英语带来的影响是掀起了演讲的热潮,如今世界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世界。英语表达能力是交际的重要能力,英语演讲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锻炼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学生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在未来竞争中需要掌握的至关重要的技能。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遇到困难,英语演讲教学作为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需要;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高;没有合适的英语演讲教科书;英语演讲教学方法没有有效的指导等等。一些学校通过开设英语公共演说课来提高学生英语演说的技巧。注重演讲的艺术性和措辞的正确性,汉语演讲技巧与英语演讲的迁移性,以演讲为主体,形成听、说、读、写、练的教学策略,这些对本科生英语演讲技能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口译教学中演讲技能的培养
一名优秀的译员必须也是一位优秀的演讲者。译员与发言人一同出席相关的场合,译员要将发言人的言语翻译出来,并且要达到发言人讲话的效果,这不但要求翻译的内容精确,而且要求译员要得当的利用声调、动作、表情等。优秀的译员通过绘声绘色的演iJ撼染群众,是群众对其翻译的话语信服。但是译员与演讲者又是不同的,对于发言的内容与目的,译员是没有权利决定的,他不能主观臆测或修改发言内容,译员要做的就是尽其所能来传达发言者要表达的发言效果。这也是口译教学演讲中注重表达能力的原因,这里包含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是说译员利用口头、身体、神态等方式将演讲效果达到最佳的效果。转述训练也是为了增强听者对其的信任,从而使翻译的效果达到完美的状态。
1.在上口译课之前,首先要将下次口译课的主要内容交代给学生,这样便于学生以此为依据去查找资料,准备演讲素材,在下次上口译课时做演讲,授课教师指定其他同学做泽员。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时,充分准备演讲素材。不可以直接从书中或网络上选取整篇的文章,要将选择的现成稿件进行修改,反复推敲,将稿件改写成口语化的讲话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因为口语化的稿件对将来要担任译员的学生来讲,与其现实生活中的翻译场合更切合。还有就是教师要规定学生在演讲时,不可以一字不差的照念稿件,这样对学生演讲能力、记忆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同时也给译员造成相当大的困难。演讲的同学可以草拟一份提纲,如果在演讲时有忘记的地方可以看一下提纲,这是允许的。
2.在平时的口译教学中,授课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口译练习过程中的发声问题,例如音量的大小、音高音低、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停顿是否得当等。还有就是译员在工作时一般都是使用麦克风讲话的,这就需要大家懂得使用麦克风的一些礼仪。另外,学生作为未来的译员,在练习时要得体的使用自己的体态和神态语言,比如手势、眼神、表情等。总而言之,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口译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的提醒学生把每一次的练习当成是实战,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
3.口译教学中,教师要使每一位同学都参加进来。即使是个别学生当演讲者,个别学生做译员,那么就让其他学生对演讲者和译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不但帮助演讲者和译员找出不足之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在小组练习时也要按照这个程序进行,若没有小组,学生们可以将演讲和译员的翻译录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重听,发现并弥补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口译教师可以加大学生演讲的力度。比如口译课堂可以交给学生们,由学生自己完成整个口译课,从主题的选定,材料的搜集,演讲稿件的撰写,最后到演讲和翻译都是学生们完成的,这其实是很有效的授课方式。但是口译教师要掌握一个度,英语口译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不反对学生演讲,但是不能作为口译课的主要内容,使英语口译课变成了演彭日果。因此授课教师要掌握好度,控制好演讲和口译的时间比。
四、结语
大学生的英语口译技能和演讲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越来越为社会、学校和广大师生所重视。学生们的知识和技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口译技能和演讲能力也不例外,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利用英语口译课,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演讲技能,可谓是一举多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l]雷天放.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和平.口译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2003.
[3]刘承淑.口译的信息处理过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3
如果我们重视演讲词的口语文体特征,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层面能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这种实用类文本“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从演讲词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探究演讲所达到的效果,从探究演讲词发表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力,来还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必然让典范的演讲词还原到它本来的生存状态,也会让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课堂重获生机,产生真正活化的课堂话语,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自由空间。
而从学生层面来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演讲、辩论等口语文体的模仿写作,口语交际的参与程度,口语表达临场经验的习得过程,来悉心指导和积极评价。学生在自主模仿、群体纠正、自我完善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样能使课例中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得到还原、活化、吸收。但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教学努力,目前我们做得还非常有限。希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时间去尝试拓宽“读”“写”之外的天地,实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回归。
总之,学习实用类文本的真正意义,就是还原文本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人际交流的实际功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把典范的实用类文本中所包含的写作、表达的语言经验,通过师生共同感受、揣摩、探究,最大程度地还原出来,并使之成为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经验,我想这样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并终身受益的。
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来设例,参照解读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口语文体的独特之处,从三个维度来理清演讲词“文本还原”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还原之一:话语功能和受众
演讲词的话语功能指向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内心需求。只有当演讲者把自己的演讲与听众发生联系以后,演讲才算完成。演讲的准备和进行,都得充分地考虑听众的身份立场、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常规的议论文教学中的结构分析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因为实际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听众,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本就不是什么导入、分析、结论的构思。
而从话语功能和受众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我们必须关注演讲者预设和呈现的情感、情绪控制的主线。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演讲者和听众思想情感的契合程度时,我们才能点出隐藏在这条线索后的逻辑结构。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如果设身处地从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25万民众内心的期望来看,他们从各州赶到华盛顿参加民权集会,绝不仅仅是聆听一场精彩的有逻辑性的演讲。他们渴望的是马丁·路德·金作为他们的代表,宣示广大黑人同胞的维权意志和决心,表明他们的迫切诉求和庄严立场。《我有一个梦想》的全篇话语构成如下:
(1)引起广泛的身份、价值认同
《我有一个梦想》的开场白看似随意,其实话语的分寸感极强。第1段:“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这句开场白的信息有:①意味着这次运动是全体集会者共同的权利诉求。②“参加”表明“我”是争取民权运动的全体当中的普通一员。③预示了运动必将得到广泛认同,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从而客观地展现作为领导者的充分的自信。④明确我们参加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⑤没有故意单独区分黑人,说明并不排斥白人等其他人群的利益和要求。
作者善于把“我”引向“我们”,不仅能增强感召力,赢得在场听众的支持,也充分体现了非暴力抵抗的普世价值,黑人争取民利并不是制造新的种族排斥。演讲中的人称以“我们”为主,就是时刻在强化,这种共同争取民利的团结意识。而当出现“我”时,往往是起到引导听众情绪的作用。
教学策略:重点可以让学生听演讲现场录音,模仿特定语调下的段落首尾句的表达。“我们必须正视黑人……悲惨的现实”“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都能让人体会到号召话语的掷地有声,激动人心。
(2)层层对比煽动情绪
为什么黑人要通过集会来争取民权?第二段作者提到了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教师解读得很精彩,认为这样写黑人所争取的权利是合理、合法的,这次集会的权利诉求立足于法律的制高点。从演讲的话语结构来看,我们还能看出这段和以下三段是强烈的对比的关系,目的就是通过对立、矛盾的关系来激起黑人的愤怒情绪,或者本身就是在场的黑人听众内心真实情绪的宣泄。
林肯的废奴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之后的历届政府没有把变革深入下去,没有消弭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只有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理解了这种语言表达中情感的转换,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口语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宪法》《独立宣言》尤其是《解放黑奴宣言》保障了黑人享有人权,但这作为仍然没有兑现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法律文件曾被比喻成灯塔,最终还是蜕变成“空白支票”!由此听众的情绪形成了演讲的第一个——“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作者连续用了6个“现在是”的排比句式,一下子打开了情感的闸门,现场的情绪反应亢奋、热烈。全场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既昭示了集会示威的崇高目的,又把矛头直指美国当局。
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握对比的话语结构贯穿全篇,使全篇演讲保持了一种热情、激进的情感力度。通过反复地辨听、揣摩录音,学生不难发现,为什么作者迟迟不说出主题句——我有一个梦想。“在此时此刻,我们虽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梦想是什么?黑人对国家的认同,执着于“美国梦”,却和前面反复陈述的在这个国家黑人的苦难命运,所蒙受的种种不公待遇,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情感从悲惨转为悲壮。
(3)合理引导、升华听众情绪
在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听众的情绪进入强烈的愤怒后,作者口气一转“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使难以抑制的情感回复到理性的层面,恰当地引出了斗争的策略,表明了他主张的以宽恕、仁慈的精神力量,以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以团结白人的方式,来开展合理合法的斗争。
那么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又是什么?作者引入了“有人”的挑衅和质问“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借着充斥着对立反感情绪的这句话,作者又使听众的情绪高涨起来,同时展现一连串黑人四处受欺压,被剥夺人权的事实,让大家理性地意识到斗争道路曲折漫长。“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这个回答,可谓是对所有敌对者的一声痛喝,让所有同胞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犹如夏日饮冰,既解了征途疲惫暑热,又在鼓舞前行的信念。
教学策略:重点诵读结尾,这一处的话语成功运用了演讲结尾惯用的视觉化语言。作者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铿锵而有节律的“我有一个梦想”带领听众进入情感。7次反复“我有一个梦想”仿佛在描绘一幅人人平等、幸福、和谐的大地场景;而7次“自由响自……”,又用山谷回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洁净、崇高的山岭场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幅画面叠加所构成的渴望自由的广大疆域。
文本还原之二:逻辑结构和修辞
当演讲者以听众为中心,用情感饱满的话语感染了听众,用富有视觉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景象,他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感觉移植到了听众的内心。因为听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主动强化了演讲者的话语。但为了使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清晰的思路、恰当的修辞手法也是演讲的重要因素。那究竟怎么开展这第二维度的文本还原呢?
有位老师以严密的“逻辑的力量”来解剖《我有一个梦想》的逻辑结构:为什么我们要集会,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解决问题)——我们实现自由和民主的“梦想”的展望(提出问题),我觉得这样分析,思路清晰,有助于高中生的理解。这篇演讲虽然语句浅显,但因为是大型的公众演讲,演讲所牵涉的人群、阶层并不单一,实际上所谓逻辑结构的严密,不再囿于典范三段论的理想化模式的。而且,马丁·路德·金在民权运动中为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他的演讲常常围绕“美国梦”展开,本篇演讲结合了他几年来演讲的精华,并有一个团队负责帮助他策划和撰写,并确定主题,难免构成复合论辩。
教学策略:选择逻辑结构典型的“例文”是关键。
只有经历过字斟句酌的品味,真切感受丝丝入扣的演绎、归纳、置换等的逻辑之美,他们的语言表达才可能逐步趋向严谨和思辨。
文本还原之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交错
我们有引导学生解读经典演讲的责任。如果重读经典,学习内容的意义一旦消解,学生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还原的第三个维度,追寻文本的意义也是必要的。
种族对立是美国的社会痼疾。《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交织得更加密切。黑人一踏上这块广袤的新大陆,就是作为奴隶的身份。他们被剥夺了基本人权,长期遭受奴役、压迫、歧视、剥削、践踏。正是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历次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2009年产生了首个黑人总统奥巴马,他在竞选时提出消除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但是上任半年,偶发了一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事件。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回家时因门锁故障欲破门而入,被邻居误认为是贼,后来又拒绝配合白人警察克劳利调查,结果被捕。误会澄清后,盖茨指责警方种族歧视,还说要打官司。而克劳利说,他完全是照章办事。双方交锋时,盖茨的好友奥巴马说,警方行事“愚蠢”,更激化了矛盾。克劳利要求奥巴马道歉。最终,聪明的奥巴马邀请盖茨、克劳利到白宫喝啤酒解决争端。聚会上,盖茨和克劳利都没有互相指责,但也没有道歉。
由此可见,长期的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给黑人造成了受害者情结。但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攀升,白人也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受害者情结。种族之间的冲突,仍然根深蒂固地扎在精神层面。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4
关键词:希拉里演讲;人称代词;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314-02
一、引言
政治演讲是演讲者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宣传自己的政见的演讲。这类演讲涉及的往往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说服性和政治倾向性。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演讲者为了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该党的良好形象,对其今后在政界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会巧妙地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与策略。在演讲中大量使用人称代词,演讲者不仅表明自己意识到听者以及他们的存在,还能表明自己对听者的态度和她们之间的关系,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并取得共鸣。本文以希拉里·克林顿的退选演说为例,分别对演讲中使用的第一、二、三人称代词进行人际功能分析,予以揭示希拉里·克林顿是如何运用人称代词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从而出色的完成此次演讲的。
二、理论框架
(一)人称代词
英语人称代词是用来表示行为动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英语共有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指说话者或写作者,单数l,复数we;第二人称代词,指说话的对象或写作的对象,单复数都是you;第三人称代词,指说话者和说话的对象以外的人或物,单数有三个:阳性he,阴性she,中性it,复数都是they。但是,语用学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语言交际视为受各种社会规约制导的社会行为,言语行为的意义即话语的意义要通过语境才能解释和确定。因此,人称代词的语用意义也是可以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人际功能
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思想,语言是一个意义系统,主要用来表达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称为三大纯理功能。
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和情态来实现。韩礼德认为,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最基本的角色只有两个:“给予”和“需求。交往中所交换的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也可以是消息。把两个交际角色和两种交换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通过“语气”系统来区别的四个言语功能:提供、声明、命令和问题。主语是语气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称代词充当主语是最常见的语法手段。人称代词在演讲中不仅用于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而且还反映了他们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人称代词的指代极少是“中立的”,在政治演讲语篇中,更是如此。笔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希拉里退选演说中人称代词承载的人际意义,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对政治语篇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三、演说背景简述
演说是从省略取得。希拉里·克林顿的退选演说发表于2008年6月7日,以此宣布总统竞选失败。她的演讲足足讲了30分钟,期间有几十次的掌声和欢呼,演讲中,希拉里对奥巴马赞美之词,简直无以复加。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政治家的灵活。希拉里·克林顿的这段退选演讲堪称经典。
四、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分析
希拉里的退选演说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感谢选民、重申政见、支持奥巴马和对于女性的意义、鼓励号召。本文节选了鼓励号召选民的部分,共有33个句子,分析了人称代词在演讲中的使用情况。在这一部分,希拉里共使用人称代词90个,其中第一人称60个,占66.7%;第二人称23个,占25.6%;第三人称7个,占7.7%。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单数I和第一人称复数we。
1、第一人称单数I
第一人称单数I突出了演讲者个人,揭示演讲者强烈的主观态度。I(包括宾格和所有格)在希拉里的退选演说中出现了27次,占该演说中所有人称代词的30%。在退选演说中希拉里使用I作为句子的主语,目的是想强调自己的一些个人的政见,还有对支持的她的民众做出的鼓励和承诺,展示了希拉里的力量和决心。
例1:So today I'm going to count my blessings and keep on going.
例2: And that is why I will work my heart out to make sure that Senator Obama is our next president.
例1、例2中I的都指的是希拉里本人。希拉里在此处选用I作为陈述的主语,目的在于向广大民众展现自己的个人意志,虽然退选,仍然在号召民众为自己的国家尽力,体现了她的谦逊大度,这正起到了她这篇演讲的作用。
2、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
在语用学中,we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包括性的we”,即包括听众,和“排除性的we”,即排除听众。在希拉里的退选演说中we出现的次数最多,占该演说中所有人称代词的36.7%。希拉里娴熟地运用了各种we这一人称代词,从而取得各种互动效果。
例4: We will make history together, as we write the next chapter in America's story.
例5: We will stand united for the values we hold dear, for the vision of progress we share, and for the country we love.
例句中,通过使用包括性的we,希拉里强调要让我们紧密团结,当听众意识到句子的主语是we,也会产生同感,感到自己和希拉里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因而产生共鸣。另外,几乎这部分语篇中使用的所有的we都是包括性的拉近了希拉里与她的支持者的距离,表明了希拉里想增进与民众的亲密感。
(二)第二人称代词
希拉里在其退选演说中贴切地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占该演说中所有人称代词的25.6%,尽管出现的频率比第一人称少,但也广泛分布在希拉里的退选演说中。you的传统用法是直接指称听众,它能明确地承认读者的存在,提醒听众演讲的话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有利于听众最有效的获取演讲的直接信息。
例8:And all of you will know that, because of your passion and hard work, you helped pave the way for that day.
例9:Thank you for dropping everything, leaving work or school, traveling to places that you've never been, sometimes for months on end.
首先,you的使用体现了演讲者意识到听众的存在,如例8中希拉里表示:你们每个人都知道,因着你们的热情和辛勤工作,你们已经帮助铺设了通往那一天的道路。通过使用三次第二人称you,表明希拉里展现出了自己对听众及支持者的重视。其次,使用you能让每个听众感觉到这个演讲是为自己而设的,因而能产生一种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共鸣,如例9。对于支持者来说,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希拉里对自己的真诚谢意,从而更加支持她。
(三)第三人称代词
希拉里退选演说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的频率较低,仅占全语篇人称代词的7.7%,在演说中,演讲者使用they来称呼除了观众的其他不在场的人。在希拉里的这段演讲中,第三人称代词复数they只出现了一次。由此可见,希拉里·克林顿的这篇演讲稿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较少。
五、结语
本文从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角度分析了希拉里·克林顿的退选演说。通过分析发现,希拉里在其退选演说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一人称代词,其次是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最少。希拉里在其退选演说中非常娴熟地利用恰当的人称代词,使得她的演说引人入胜,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也展示了希拉里的风度和勇气。总之,解析人称代词在演讲语篇中所承载的人际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政治演讲语篇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们解读政治语篇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5
关键词 情景模拟 即兴演讲 英语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1.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场景、人物、事件,让学生进入情景,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建立在情景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的。1989年布朗、科斯林与杜吉德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著名论文《情景认知与学习文化》提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根据这一理论,理想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工具的应用、角色的扮演来真正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1.2即兴演讲教学法
30年代中国的演讲理论家杨炳乾指出:“即时演说者,事先无为演说之意,而忽遇演说之时机,不能不仓卒构思,以即时陈述也。”即兴演讲是演讲者被眼前的景、情、物、事的触动和诱发下,自发或别人要求的立即进行的演讲,是一种不凭借文字材料进行表情达意的口语交际活动。
戴尔・卡内基通过演讲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功用有二:一是它可以向班上的人证明,他们能够即兴思考;二是这种经验使他们在做有准备的演讲时,更为气定神闲,更有充分的信心。就算在做有准备的演讲时,最坏的情况发生,脑中突然一片空白,他们仍然有即兴演讲的根基,仍能侃侃而谈言之有物,直至重返原先的思想轨迹。
即兴演讲用在课堂上,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语教学训练,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这种教学模式。
2在《口头报告》课堂上运用的情景模拟即兴演讲
2.1课程载体《口头报告》
《口头报告》是针对国际商务学生在第四学期所开设的,以全英授课的专业课程。课程目的为运用各种教学及实践手段,针对不同话题,训练学生在公众前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和素质。在这个课堂上,情景模拟即兴演讲成为了笔者课堂的主要实践手段。
2.2课前演讲话题准备
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话题的选择应尽量与本课程或学生所在专业的所学内容有衔接。如在同一学期内有与会议策划相关的课程,则可以将某次具体会议的策划作为即兴演讲的话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口头报告上;又如在课堂上,如本周有涉及企业产品推销的内容,则可以在教师授课开始之前,将对某产品的现场销售作为热身话题提前让学生进入状态,类似头脑风暴,但学生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
2.3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实施
在每周课堂的开始阶段,介绍完本次课的大概内容后,教师会利用PPt,在屏幕上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即兴演讲话题。
然后,教师指定一部分学生作为即兴演讲者。随后教师说明即兴演讲的要求(如演讲时长、音量、使用语言等),给即兴演讲者5-10分钟的准备时间。
准备好后,学生依次上台对给出话题进行演讲。
2.4“诤友”评价
在演讲过程中,没有参加演讲的学生担任着另外一个重要角色――“诤友”。
“诤友”(Critical Friend)最早是由一位公共部门顾问安德鲁・哈钦森于1998年引入华威大学的地方政府联盟,并于随后被该联盟的哈特利教授在其论文中引用。
考力克和科斯塔在Through the Lens of a Critical Friend(1993)一文中对诤友作出了定义:“‘诤友’可被定义为一位值得信任的,能问挑战性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提供检测数据、能为你的作品提供批评意见的朋友。”
在演讲开始之前,教师会说明其他同学都将作为演讲者的“诤友”,对演讲者们的演讲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
每一位演讲者结束演讲后,教师会随机挑选三个学生,用英语从演讲的不同方面(如演讲内容、结构、演讲者礼仪等)对其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最后,教师简短总结各诤友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建议对每位演讲者的即兴演讲作出评价。
一般来说,整个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及评价过程需要40分钟左右。
3情景模拟即兴演讲的作用及效果
作为英语口语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情景模拟即兴演讲活动中扮演了两个角色――演讲者以及诤友。以下,笔者将从学生作为演讲者和诤友两个不同角色分析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3.1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对演讲者的作用
3.1.1大大提高了演讲者英语口语表达的熟练程度
在许多英语口语课堂上,许多教师会采取以下形式组织演讲训练:提前一周时间给出演讲题目,学生课后准备,在下一周的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随着网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高度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就搜寻网络,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然后直接使用。在英语口语演讲的课堂上亦如是,常常会有同一个话题,不同学生给出了相似甚至相同的演讲的情况。这样的训练不仅不能真正锻炼学生对英语口语的运用,还会使演讲这一教学手段流于形式。
在英语口语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一缺陷。在十分有限的演讲准备时间内,学生需要对话题进行分析、构架、充实、组织语言等;在《口头报告》课堂上实践证明,比起依赖外界资源,更多的学生选择从自身知识体系中寻找适合的资源和材料,加以组织与构建,形成演讲的内容。
在演讲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背诵出早已背得烂熟的演讲稿,而是积极地根据自己组织的内容,运用所学英语口语和语法知识进行语言的组织。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逐渐习惯英语口语的即兴组织,从而达到熟练英语口语表达并用于交际的教学目的。
3.1.2实现了演讲者对其所学专业知识的回顾与运用
教师在准备每周演讲话题时,会综合学生在本课程以及学生所在专业其他课程作出选择;因此,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需要回顾其在本课程或者在其他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进行演讲内容的组织。
如以下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话题:
Topic 5:
You work in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Division of China Southern Airlines. A client comes to your office and complaints that his luggage is wrongly delivered to another airport. Now, comfort your client and tell him what you will do to solve his luggage delivery problem.
Questions:
(1)What is the first principle to deal with the customer's complaints?
(2) Are you going to report this case to your boss, why or why not?
此话题要求学生作为中国南方航空的客户服务人员,对顾客托运行李运送错误的投诉进行处理。要对此话题组织演讲,演讲者需要运用其在另一门课程――《协调客户服务策略的实施》中所学的处理客户投诉的知识和技巧,如创造安静环境、积极倾听、以问题释义、立即回应、报告上级等等。因此,对于演讲者来说,在组织即兴演讲的时候,也同时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在头脑中过了一遍,筛选出所需知识并实际运用到演讲中。
3.1.3培养了演讲者在工作环境中所需的演讲礼仪
演讲除了存在于如大型会议、庆典等的正式场合外,更多地发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定期工作汇报、活动策划会议或小组讨论等。掌握必要演讲礼仪,有利于学生日后在其工作岗位上创造和谐、积极的工作场所关系。总体来说,情景模拟即兴演讲从两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演讲礼仪。
(1)在演讲过程中的演讲礼仪。紧张、焦虑,是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公众演讲时出现的情绪,许多学生会因为这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演讲的效果,如眼神飘忽、手脚僵硬、语速过快、忘词等。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展示话题演讲,紧张情绪对其影响在训练初期会表现的更为明显。但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演讲内容和听众的身上,并学会通过对听众的观察进行演讲内容、语速、语音语调、站位、手部动作、工具运用等的调整。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训练之后学会控制紧张情绪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培养所需的演讲礼仪。
(2)谦虚接受他人评价的演讲礼仪。在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中,诤友们会在演讲者演讲后出给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学会如何谦虚地接受他人的评价,也是演讲礼仪的重要方面。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演讲者和诤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包括认真聆听、态度积极、进一步询问、表示感谢等“接受他人评价”的演讲礼仪渗透其中,使演讲者学会尊重诤友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提高演讲训练效果。
3.2情景模拟即兴演讲对“诤友”的作用
3.2.1学会合理、合礼地发表评论,给予建议
与演讲者需要学会礼貌介绍他人评价同理,学生作为评价者,学会如何合理、合礼地对演讲发表评论、给出建议,同样会在其日后工作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样,在实施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诤友对演讲者演讲不同部分的评价,将“如何发表评论”的内容渗透其中,包括使用“我”作为评价开头、通过询问了解演讲者目的、针对演讲发表评论不针对人、着重可以改善的方面、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描述如“我觉得你可以尝试……”、给出最多三个建议等。让“诤友们”学会合理、合礼地对演讲作出评价和建议,能很好地营造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的气氛,更能大大促进双方的演讲能力和水平。
3.2.2对优秀演讲需要具备的要素有更深入的认识
作为“诤友”,为了给演讲者作出公正的评价,学生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好的演讲应该是怎么样的”进行思考和总结。在一般的演讲训练中,大部分学生把演讲作为一种任务,只求完成,很少认真地对演讲进行总结,更别说关注他人的演讲。
而作为“诤友”,需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对他人演讲的某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首先会结合自己的常识和课程所学知识,在自己脑中形成对“好的演讲”的评判标准;然后全程关注演讲者演讲,注意细节等,高度集中地投入到情景(下转第71页)(上接第65页)模拟即兴演讲的训练中;从评价者的角度参与训练,学生会从演讲者的表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原来我那样的表现在台上看起来会是这样的”、“这个动作看起来不大方,以后不用了”。学生在对他人作出评价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演讲时可能存在的缺陷,为自身演讲能力的提高积累着经验。
4实施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教师所需注意事项
4.1应注意对演讲者人数以及演讲时间的整体把握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演讲人数以及时间的整体把握。笔者在训练过程中总结,除控制演讲学生人数外,还要严格控制“诤友”评论的时间。例如,演讲者演讲时间为3分钟,“诤友”评论人数3人,每人一分钟内,则每位演讲者所耗时间不应超过6分钟。
注重对时间的把握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能在设定好的节奏中使演讲训练变得更加紧凑,学生关注度更加集中。
4.2应注意对演讲者演讲方向的引导
情景模拟即兴演讲训练初期,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因为英语水平有限,加之紧张情绪的作用,在准备期间没能很好地领会话题的题目和要求,导致演讲者在演讲时出现跑题或者无话可说的情况。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在给出话题的同时对演讲者做出适当的引导。不应将题目要求讲得一清二楚,因为可能会限制演讲者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对演讲题目进行全体性的发散思维,使演讲者有基本的概念和思路。
4.3应注意对“诤友”评价的逐步引导
在“诤友”评价环节,大部分学生在训练初期会集中演讲者的礼仪,如音量、与观众互动、动作、表情等等,而比较少关注演讲者演讲内容和结构。这样容易出现评价相似的情况,也容易让演讲评价环节流于表面。
为促进“诤友”从各方面对演讲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教师应逐步引导“诤友”评价。如在第二或第三周训练开始要求“诤友”从不同方面(内容、结构、演讲者礼仪)方面对演讲进行评价,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让“诤友”为演讲者给出一些建议等等,以达到演讲者和“诤友”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本文从属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教改项目,编号JG13008。
参考文献
[1] 考利克,科斯塔.Through the Lens of a Critical Friend.[J].教育领导,1993,51(2).
[2]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
[3] 李红霞.情景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8).
演讲的策略与技巧范文6
[关键词]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是心理背景,包括沟通主体自己的心情和沟通主体对于对方的感受和态度,避免由于偏见与好恶而出现偏差。二是物理背景,即沟通发生的场所。特定的场所能造就特殊的沟通氛围,如与上司沟通时,在上司的办公室沟通与在厂区的花园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三是社会背景。对不同的社会角色,善于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模式,处理好沟通主体双方及对沟通发生影响的其他个体和人群的关系,如:上司在场与否,竞争对手在场与否,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措辞、举止会有区别。四是文化背景。它更是潜在而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的沟通过程与沟通行为。当不同文化在沟通中发生激烈碰撞或交融时,人们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威力。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how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
4.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信息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
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江,严进,等.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