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卫生管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卫生管理方法

卫生管理方法范文1

卫生服务质量指卫生事业满足人们健康需要和需求能力的总和。评价卫生服务质量不仅指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还包括患者的满意度,医疗服务的经济性、可及性。

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是在医疗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的协调活动,是卫生管理工作的众中之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减少医患纠纷,预防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也是卫生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关于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研究的热点有:全面质量管理、临床路径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循证医学、单病种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

一、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简称CP)

路径分析法是运筹学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工程项目中计算最佳路线,确定完成项目的最短工期,以提高工程效率。该方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服务。临床路径指由临床治疗团队制定的针对某一病种的医疗、护理、康复的标准化诊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其目的在于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1985年为了应对医疗费用的上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首次提出临床路径法,由于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节省了医疗费用,随后其他医院竞相采用。

传统的治疗中对于同一疾病, 不同医院的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则避免了治疗的随意性,对于同一病种采用标准化诊疗模式和程序,能够保证医疗质量,保证用药的规范性。当然这个诊疗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同层次的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

我国从2009年开始临床路径试点,2011年底,全国3467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共制定了22个专业331个病种临床路径,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有效控制了医疗质量,规范了医疗行为,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

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

全面质量管理指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持续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期望与需求。戴明和朱兰被誉为质量管理之父,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起源于美国,却在日本首先得到推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在工业管理中采用TQM取得了惊人的业绩,由此TQM引起了西方的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我国1978年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目前已成为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其实施要点如下:(1)关注顾客,顾客不仅包括组织外部服务的客户,也包括内部顾客,如员工、供应商。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管理上以人为本。(2)持续改善。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3)注重流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从流程重组和再造着手,精简流程,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服务成本。(4)精确测量。运用统计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测量,不仅关注医疗质量效率和效果,还应包括对病人满意度,医疗服务的反应性、可及性、安全性的测量。用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与标准比较,找出问题,及时纠正。(5)全员参与。授权于员工,注重每一质量环节,层层把关,让医务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应用于卫生服务工作。

TQM的实施通常采用PDCA循环。也称为“戴明环”。P- Plan 计划;D- Do执行;C-Check 检查;A- Action 处理问题。TQM经过上述四个阶段,首先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计划,然后付诸实施,实施中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纠偏措施。这样循环往复,呈现阶梯状上升,总结出标准化模式,达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对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是永无止境的。体现了以患者满意为中心,动员全员参与,实施全过程管理,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科学管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事先和过程控制,有效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三、ISO9000标准管理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很多企业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和质量体系认证评估,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行业同样需要引入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获得社会的信任,确保医疗质量,同时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

ISO9000医疗质量管理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医疗质量管理有8条原则:一切以患者满意为中心;发挥领导作用,确定医院未来愿景和方向;动员全员参与,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实施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决策科学化, 以数据和信息为基础等,这些原则体现了ISO9000质量管理的计划性、科学性、制度化和规范化。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已进入ISO9001:2008标准,实施步骤包括,第一步,制定标准,建立体系,形成文件。首先医疗机构依据ISO准则确立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制定各层次人员职责,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第二步,通过全员动员,进行标准体系质量管理宣传与培训;第三步,实施ISO标准管理,自我审核与外部评审相结合,内部由组织领导小组自我评定,外部由ISO质量评估专家小组进行评审。通过PDCA循环,达到医疗质量的提高。

ISO9000在卫生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卫生质量管理从终末控制转向事先和过程控制,有效预防医疗服务隐患问题发生。通过标准质量管理增强了卫生技术人员责任感和质量观,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同时注重患者的反馈和参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简称EBM)

循证医学指利用科学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技能,决定病人的诊治方案。其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循证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最近十多年在临床领域得到迅速发展。

循证医学方法论通常包括医学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系统评价指围绕某一具体卫生问题,对国内外文献筛选并进行分析评价;Meta分析是一种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某一病种临床诊治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近年来循证医学在卫生管理领域也广为应用,任何一项卫生决策必须基于已有的科学的研究证据作出,以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有效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卫生质量管理除了以上4种方法外,还包括单病种质量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方法。单病种管理法以病种为单元的质量管理,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行为。标杆管理指选择行业领先单位为标准,将本单位质量管理方法和结果与标杆单位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不足。

以上方法可综合应用。作为卫生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给以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月

[2]李鲁等,卫生事业管理[M],第1版,2006年3月

卫生管理方法范文2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不平理论和“*”重要思想,认真深入贯彻党的*大精神,一是脚踏实地,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迎难而上,将民建*的计划生育和人口管理向纵深推动;二是坚持依法行政,严守国家计生政策,杜绝违法乱纪的人和事的发生。

二、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我乡计生与人口管理工作,同时进一步将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一是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政府乡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包村负责人、乡共青团、妇联、计生专干、计生服务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职责明确,乡党委政府与村签订了*年计生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村的计生各项任务,同时制定了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分明;三是将此项工作纳入对乡干部的绩效评议,各包村责任人要无条件协助村、组干部开展计生工作,各乡干部要在包村责任人的领导下开展计生工作。

三、目标任务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我乡*年计生与人口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心必须要按照目标任务进行开展,做到目标、职责明确。具体任务一是符合政策性生育达到90%;二是综合避孕节育率达到90%;三是三结合帮扶8户以上;四是三查一治达95%;五是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征收面100%,征收金额60%以上;六是按政策切实兑现农村的各项奖励。

四、工作安排

为了将*年计生工作做到有序开展,将年度工作作如下安排和部署:

1、继续推行“三查一治”,做到一个季度一次普查,即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开展此项工作。

2、加强对流动育龄妇女的管理,力争一个季度排查一次,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3、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在全乡范围张贴宣传标语、挂横幅、到各村发放宣传资料,不得少于二次。要求各村年度内至少办四期专题宣传栏。

4、集中时间,11月至4月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

卫生管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设备管理;新方法;全面生产;维护

一、设备维护管理策略的机制

全面生产维护的五大要素为:第一,致力于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的目标;第二,在设备一生建立彻底的预防维修体制;第三,由各个部门共同推行;第四,涉及每个雇员,从最高管理者到现场工人;第五,通过动机管理,即自主的小组活动来推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设备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我们必须要提出相应的管理系统,其中包括预防、维修、保养、更替等。简单来说,预防维修就是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包括维护、检修、计划维修等, 其中检修是为了能够评估设备运作状态以及设备评估。维护是为了来能够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对设备的磨损、老化程度进行评估。但从本质上来说,设备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设备维护,维护手段也保障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对设备进行防腐处理、清洗处理、处理、零件更换等。维修作为企业恢复设备状态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设备的运行机能,从而避免由于内在隐患造成机械报废或局部报废。

对于任何一个生产企业来说,由于设备的前期投入资金过大,维修的费用也不再少数。虽然设备管理主要是以维护为主,但设备发生故障是在所难免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中都会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磨损,这会持续降低机械的使用寿命。维修的主要功能就是排除设备故障,提高设备使用寿命,避免因设备故障问题从而造成进一步损害。维修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安全生产,也就是尽最大可能降低生产企业的设备损失。通过制定合理的维修策略,能够对某些非直接费用要素进行检测,包括产品质量、维修情况、运行风险等,从而实现预制维修费用与故障后果费用之间的总体优化。因此,加强设备维修管理,提高设备维修水平,必须要选择正确的维护管理模式,并提高技术人员的维修水。从实际情况分析,维修难点在于设备维修时机,也就是时间优化,在同一目标生产与维修费用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实现设备维修效益做最大化。

二、设备全面生产维护的策略

生产企业通过制定完善的预防维修体系,以预防管理为前提,通过加强设备在使用期间的维护保养工作,从而在设备故障之前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设备数显故障几率,对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测为基础,并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包括修理内容、修理方法、修理时间等,保障预防维修工作更加灵活,也能够提高设备管理质量。为了避免日行检查过于频繁,而导致提高了维修成本,笔者更加倾向于设备预防与维护,也就是定期ι璞附行检查,从而降低故障几率与维修费用,从而保障企业良好的经济性。

1.设备维护方法

要根据企业所指定的维修测量,对设备故障的可能性进行维度分析,也就是量与级的分析,可以把平面图分成多个分区,具体数量根据设备实际情况而定,并根据设备维修内容设定区间,企业维护小组与各个部门通过分析设备维护现状,从而确定设备的维护策略。从当今网络管理模式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将设备管理分为监测型维护、预防型维护、被动型维护等。

监测型维护属于一种状态维护,也就是监测设备的运作状态,如果设备出现问题即可进行维修。但监测型维护在检测中的频繁度非常高,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建立彻底的预防维修体制,预防型维护就是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主要取决于时间频率,根据时间跨度计划对设备中的零件进行更换与测试,并不是等到设备出现问题之后再进行维护。被动型维护就是当设备出现故障之后再给予维护,这种维护方法过于滞后,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管理需求。

2.设备维护策略的实际应用

从设备使用寿命以及对企业运作角度分析。设备维护需要以预防为主、维修为辅,如果设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故障,需要企业选用更加经济性的维修方法,从而降低设备损坏对企业的影响。在进行设备维修过程中,其中不仅要涉及到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同时也包含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从最高管理者到现场工人都是设备维护的主体。根据专业性能划分,构建完善的预防维修机制,操作人员需要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包括设备的、调整、清洗等,并且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工作。专业维修小组主要负责维修工作和预防维修工作,主要是对已经出现一定问题的设备给予维护、检修。与此同时,在进行设备管理中,为了能够实现全面生产维护,加强设备定期检测是必然的,通过日常监测工作,再配上设备维修,从而实现全面生产维护体系,最大程度上避免的设备无法运作情况,也就是保障设备能够安全生产,降低对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重点探究了设备管理新方法,旨在提高设备的全面生产维护。文中笔者提到了设备管理机理与应用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制定“预防――维护――维修”三大方面,其中预防是基础、维护是核心、维修是手段,只要企业能够做好预防与维护工作,就能够极大的降低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

参考文献:

卫生管理方法范文4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功能,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六统一”规范管理。

二、主要内容

(一)统一行政管理

1、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机构标准。乡镇卫生院命名规范,标牌统一,建设标准、设备配置符合《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示范县(市)考核评估标准(试行)》要求。村卫生室按照《关于市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实现“一村一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统一村卫生室命名,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机构印模和工作制度。

2、明确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乡镇卫生院受县卫生局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管理职责,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能。村卫生室作为独立的医疗机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立承担开展业务发生的债权债务、民事及相关法律责任。

(二)统一人员管理

1、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准入管理。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护理、公共卫生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法定的执业资格,经县卫生局注册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卫生技术人员应占编制总数的90%以上,公共卫生科人员不低于编制总数的30%。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公开选聘,人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应具备法定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经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卫生院考核,县卫生局批准,由乡镇卫生院统一聘用在村卫生室执业。村卫生室负责人由村民委员会公开选聘确定,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乡镇卫生院协调各村民委员会,共同做好本乡镇范围内乡村医生统一调配使用工作。大学生村医实行“乡管村用”,规范管理,并落实相关待遇。

2、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业务和服务考核。县卫生局定期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和医德医风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并作为绩效工资、定额补贴、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等发放和人员调配使用的依据。

(三)统一业务管理

1、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应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门诊登记、病例、处方等各种医疗文书按规定统一样式,做到门诊有登记、住院有病历、用药有处方、转诊有记录、疫情有报告、宣教有资料,并书写规范。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服务质量管理,严格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2、明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任务。乡镇卫生院采取工作例会、病例讨论、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指导,对辖区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理用药、业务培训等工作,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按照各自职责和要求,做好各自承担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之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四)统一药械管理

1、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和《省纳入基本药物管理的非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配备使用药品,严格按照《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药物目录》规定的乡村医生用药范围执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的药品,根据国家、省和市基本药物有关规定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

2.加强器械设备管理。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的购置、使用和管理。政府配备给村卫生室的医疗器械,由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统一验收,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并记入固定资产账,及时分发到村卫生室投入使用,并统一组织设备的维修、计量监测等工作。

(五)统一财务管理

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村卫生室要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财务实行专账管理,建立村卫生室政府投入固定资产、药品购销等明细账目。

(六)统一绩效考核

县卫生局依据《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试点办法》制定考核实施细则,成立考核组织,负责考核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在县卫生局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负责对村卫生室的考核。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政府补助经费发放和机构负责人任免的依据。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启动阶段(年2月15日-2月29日)

县政府制定并印发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各乡镇在摸清乡镇卫生院人员和乡村医生底数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政策,广泛搞好宣传发动。

(二)全面实施阶段(年3月1日-10月15日)

各乡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落实管理内容,执行规章制度,规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管理,全面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县卫生局及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

(三)考核达标阶段(年10月16日-10月31日)

县卫生局制定考评标准,在乡镇自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对各乡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情况逐乡镇进行考核验收,通报考评结果,表彰奖励先进。县卫生局将结合日常督导和考核验收情况,树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标杆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副县长蒲月英任组长,成员由政府办、卫生、发改、财政、人社、食药监、物价等部门及各乡镇政府主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各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明确职责分工。县卫生局牵头负责指导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指导。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县卫生、工商、食药监、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大对非法行医和违法经营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秩序。县发改、财政、人社、物价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卫生管理方法范文5

    美国是在19世纪后期才建立起注册医师制度,而推动这项改革的最大动力是以抗菌术和麻醉术的发明、细菌学的建立、免疫反应的发现和X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医疗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具有坚实而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才能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这一时期,一批从欧洲归国的医学生将系统的临床课程、学校与医院的协作、医生职业的专门化等新观念带回美国,领导了按照欧洲标准改造美国医学职业的运动,如成立于1877年的伊利诺伊州健康协会就率先倡导提升医学教育水准。1883-1889年间,该协会发表了5篇报告,对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教育水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已获得过高等学校的学位;医学生医学课程的设置至少应包括两门解剖课以及医学导论在内的10门学科;医学生医学课程的学习至少3年,还须通过由外部进行的考试才能毕业。同一时期,成立于1876年的美国医学院校协会提出了类似的标准。伊利诺伊健康协会的倡议被各州纷纷响应,1891年,一个由各州考试和颁证委员会组成的全国联盟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课程的规范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0世纪初,美国医学会也加入到提升职业标准的运动中来,1905年,美国医学会成立了一个医学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和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创立一套关于教育和注册的标准,这个标准后来成了评价全国医学院校的综合指标[3]。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兴起,民众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福利,保障公共卫生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成立工会的运动风起云涌,也催生了各种医学团体的形成。这两种因素也构成了美国医学职业社会化进程的大背景[4]。

    西方社会医学职业化除了与大学教育相联系的注册制度外,随着科学的进步,其职业的分化也逐步推进,最先开始的是内外科的分离。如16世纪的英国,医学行业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圈层结构,其核心和最高层是少数具有大学学位的内科医生和人数更少的且通过某个大学考试后获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他们可以在英国任何地方行医;而处于外圈和较低层次的大部分医学从业者是理发师-外科医生,他们属于不同的行会,行会法只允许他们在本地行医;而在这个行业的更外围是大量没有行医资格的江湖郎中,如一些充当助产士或儿科医生的妇女,一些杂货商-药剂师———他们除了配药外有时也行医。1518年,亨利Ⅷ世国王的御医,毕业于牛津大学并拥有帕多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ThomasLinacre创办了内科医生法人团体(coporation),该团体获得国王授权,拥有在全英国举办考试和颁发执照的权力,并对伦敦周围7英里范围的行医活动和药事活动拥有监督和控制的权力,该团体于1551年成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院。同年,外科医生也效仿内科医生成立自己的团体。亨利Ⅷ世的外科医生ThomasVicary,Maidstone联合英格兰所有的外科医生行会,组成一个法人社团,并于1540年获得国王的授权可以在伦敦地区对无照行医者进行处罚,并且每年可以接受4名死刑犯人的尸体用作解剖研究。外科医生与理发师职业正式分离是在200年后才完成的,但从1540年起,外科医生就不再从事理发师工作,而理发师也被规定除了进行牙科手术外不得进行外科手术。早期的药事活动是由杂货店主兼营的,那些从事药事工作的杂货店主们除了配药以外,也为患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如为患者诊断、开处方。17世纪,药剂师职业与杂货店主职业逐渐分离。1606年,药剂师们组建了一个与杂货店主行会有所不同的组织———药剂师协会(SocietyofApothecaries),11年后,在国王詹姆斯Ⅰ世的授权下,这个组织与杂货店主行会完全分离,但药剂师从事医疗服务的行为却受到内科医生的强力抵制。18世纪以前,内科医生的教育是学院式和等级制的,他们往往在行医之前就已获得了大学学位,而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则是学徒制的。随着外科医师与理发师行业、药剂师与杂货店主的分离,学校教育逐渐面向药剂师和外科医生,并成为获得相应从业资格的必备条件。1763年,WilliamHunter创办了包括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解剖学校,以提供高水平的化学、外科和内科课程。

    19世纪早期,很多杰出的医学家就是在这所学校接受的医学教育。另一方面,牛津、剑桥等大学医学院虽然授予文凭并颁发执照,但是这些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不堪,脱离实际,以至于每一个有志从事医疗职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要到爱丁堡大学再学习其它课程并在伦敦的医院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得更新的知识和能力。18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革命的推进,西方社会对医学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许多未经过学校教育的外科医生和药剂师进入到医疗市场。另一方面,富人对医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造成医学行业中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之间矛盾丛丛,尤其是1789年,一场严重的伤寒流行造成医学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曼彻斯特的医疗管理当局试图招募药剂师和外科医生,以增加医生的数量,这一举动激怒了内科医生。1794年,Percival撰写名为“医学伦理学”的小册子,呼吁对医疗行业进行改革并强调医疗服务的规范性。1815年,药剂师推动了药剂师法案的立法,该法案规定了药剂师对内科医生的从属地位,但该法案增强了药剂师协会的权利。该法案规定所有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药剂师必须经过5年的学徒学习并通过药剂师协会组织的解剖和生理两门基础课程和两门医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考试,以及在协会承认的医院里经过至少6个月的见习后,才能取得执照和行医。法案还授权协会对违反者进行处罚[2]。该法案的设立提高了药剂师地位,也赋予药剂师全科医生的身份以从事医疗服务,而那些没有取得药剂师协会颁发的执照,即使有医学学士学位的人也不能从事药剂师职业[5]。1800年,旧的外科医生公会(Companyofsur-geons)改组成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拿破仑战争使军队对外科医生的需求大增,而外科医生也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更好的理论和实践训练,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医学等级结构中处于较低的地位,要求至少与药剂师的地位相当。他们与药剂师协会达成私下协议,按照药剂师规则提升他们的执照和地位。1823年,皇家外科学院设立了外科医师国家考试,以获得皇家外科学院会员资格(MRCS)。许多年青人不仅希望成为皇家外科学院的成员,还争取获得药剂师协会的执照(LSA)。这样,“内外科医生”或全科医生就应运而生了,后来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也颁发内科医师的执业执照(LRCP),其级别高于LSA[5]。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英国在初级保健服务和医院专科服务之间划定了明确的界线,前者由全科医生提供,后者由专科医生提供。1911年,英国通过“国家卫生保险法案”,创立医疗保险系统,以保证全科医生的存留[5]。

    西方社会药剂师的执照一直是最通用的资格证书,药剂师的规则也一直被“内外科医生”遵守,但随着19世纪科学的进步以及大学教育的改革,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方法已然过时,学徒制渐渐让位于医学院教育。受过教育的新一代医生比那些传统方法培养的行医者有着更全面的知识和更强的竞争力,他们希望清除那些无资质行医者以提升医学职业的声誉。因此,他们要求由一个权威的颁证机构来认证医学资质,让持证者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从事医学工作,并将没有资质者排除在行业之外。于是,追求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富裕阶层、在爱丁堡受过教育的年青内科医师、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感受到无照行医者带来威胁的外科医师和药剂师,成为推动医学改革的。19世纪中期的霍乱大流行,促进了医学教育的改革。1858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医学法案,成立一个颁证机构———医学教育和注册委员会(GeneralCouncilofMedicalEducationandRegistration),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大学和各种医师、药剂师的组织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个强有力的机构现在被称为全科医疗委员会(GeneralMedicalCouncil),其成员均来自各机构和大学,隶属于枢密院,其职能是确保申请者只有在经过适当的课程学习和临床训练之后,才能获得注册资格。1858年所制定的法案初衷是保护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保证医生的利益,但它最终将医学从一门谋生技艺转变成一项受人尊敬的职业,让医生也从该法案中受益[2]。医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医学职业的分化,到19世纪80年代,伦敦至少有6个专业协会,包括外科、眼科、皮肤、妇产科、神经科和耳鼻喉科协会,而在纽约,也成立了皮肤、产科、法医等协会[5]。

    医学职业的分化和各种医学团体的成立,对于协调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技关系、医学行业与社会其它行业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则逐渐演变成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20世纪上半叶,“科学医学”成为一种现代职业。高门槛、必修课、严格的执业资格、高品质生活、强有力的社会建制以及良好的公众形象成为这一职业的特征。现代医学的发展、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导致大量资本涌入医疗保健市场。新的诊所、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医学校建造起来。另一方面,与医学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相适应的社会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医学的建制化趋于成熟。这不仅极大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增进了社会对医学职业的普遍尊重。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极大的促进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行业在努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面临着严格自律,维护职业声誉,提升职业形象的艰巨任务。西方社会医学职业社会化的进程,为我国执业医师制度的建立和医学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

卫生管理方法范文6

摘要目的: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为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着重大影响。由于乡镇医院门诊注射室的患者多、病情复杂、易交叉感染,同时还存在护士少且专业技能偏低、管理不到位等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加强护理工作的管理,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强护理安全的有效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护士临床用药的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查对工作;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能力;严格做好无菌、消毒和职业防护;加强巡视;加强管理。本文对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安全管理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管理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 of outpatient injection room in township hospital

Han Guiying

The Central hospital,Sanyuanpu Korean Nationality Town of Liuhe County,Jilin 135321

AbstractThe nursing security of outpatient injection room was an important link of hospital nursing management.It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the patient.In the villages and towns hospital outpatient injection room,there were more patients. Disease was always complex and easy to cross infection. At the same tim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of nurse was low.Less unsafe factors such as management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work and guarantee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safety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nursing safety includ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strengthening nurse clinical medication knowledge training,strictly carrying out check work,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nurses,strict disinfection and occupational protection,strengthen patrol,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In this paper, the common nursing safe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are expounded.

Key wordsTownship hospital;Outpatient injection;Nursing safety;Management

护理安全指的是在护理过程中,患者不会因护理过失或失误而受到机体组织和心理的伤害,甚至残疾和死亡[1]。而门诊注射室是医院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天要接受众多来自不同科室的患者,流动性大,且注射用药品种类繁多,药品名以及规格更新较频繁,所以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为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着重大影响[2]。因此,加强护理工作的管理,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本文对乡镇卫生院门诊注射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探讨,并分析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

药物因素: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同一化学名的药物会出现多个商品名、多种规格和剂型,容易引起用药的失误。其次,有许多药物之间虽仅存在一字之差,但其适应证和疗效等却截然不同,若护士对临床用药不熟悉,而是盲目听从医生的安排,出现用药错误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注射前需要进行皮试的药物较多,这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青霉素等药品的批号出现频繁的更换。最后,还有一些新药暂未列入配伍禁忌的查对表中,如果在使用时出现了配伍禁忌,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后果。

护理因素:①患者身份查对的失误:由于门诊注射室的患者多,出现同名或同姓的机会也大,且部分患者的听力、视力下降,再加上门诊室环境嘈杂,护士在查对患者时易出现应答错误的情况,若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查对不认真,则易导致张冠李戴,引起注射事故的发生。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熟练: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熟练,往往会出现穿刺一次不成功的情况,这样就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护士此时若未及时道歉甚至用词不当,则会容易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导致投诉或纠纷等问题。另外,在拔针时,护士交代不够仔细,患者压迫止血的方法不对,极易引起皮下组织的瘀血,影响下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③交叉感染、职业暴露:门诊注射室患者多,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可能会出现一签多用,无菌操作不严格的情况,还有护士在抽吸药物时,将手掌握住整个活塞,易引起各环节的污染,增加了输液反应的机会。门诊注射室还会出现消毒不严格的情况,由于门诊中会常见水痘、肠炎等其他消化道感染的患者,若消毒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同时,近年来性病、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血液接触频繁,职业暴露的机会和危险性也大。④护理人员巡视不到位:在患者较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极易出现巡视不到位的情况,随之出现患者补液或处理不及时。有患者会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若调节不当,易出现输液不适。另外,有些患者在输液时自行调换了座位,若护士未注意或患者未告知,则易引起输液错误或漏输。且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也极易出现患者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及时而引起的医疗事故。

管理因素:医院管理者对护理安全的重视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

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加强护士临床用药的知识培训:组织护士参加临床用药知识的培训,将其纳入学习计划中。尤其是新护士,要求其及时掌握药物的商品名、剂量、配伍禁忌、适用证、不良反应等,避免执行错误医嘱。另外,规范皮试药物的批号和结果的登记,皮试前详细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做完皮试者,需将药物的批号以及皮试结果记录在病历上。

严格执行查对工作:接诊护士要仔细核对患者病历,对医嘱内容有疑问时,应及时向医生询问,并在了解清楚后再执行。接诊时优选经验丰富的护士,熟悉药物的用法、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接诊者需仔细对照病历核对患者从药房取来的药品的名称、剂量等,告知患者注射时需带的药物、大约等候的时间,让其心中有数,避免发生纠纷。1例患者的药物单独放在1个篮子中,然后给加药护士进行核查。加药护士对病历、药物等进行再次核对,确认无误后加药,再将剩下的药瓶给注射护士一一核对。查对时,直接询问姓名,而不是呼唤患者,让患者自己回答其姓名,再签名,经三次核对,可有效避免查对的失误发生。

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能力:组织护士技能训练,尽可能一次穿刺到位,如未做到一次成功,则应向患者表示歉意,不可反复的穿刺,增加患者痛苦,而应换经验丰富护士操作。在拔针时需提醒患者用指头迅速地沿血管方向压住穿刺点,按压的力度适中,一般要求按压2~3分钟尚可。当完全凝血后,提醒患者不要用力活动血管,以免针眼出血。

严格做好无菌、消毒和职业防护:加药时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输液反应发生。除做好常规消毒外,还需有隔离措施,将慢性和急性病患者分开,并将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安排在隔离注射室内治疗。同时,每天用紫外线对加药室及注射室进行消毒,为患者创造一个卫生,洁净的环境。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学习,护士应严格遵守使用锐器的操作规程,对针刺伤的处理加以重视,避免感染。

加强巡视:护士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情况等调节输液的速度,做好用药指导,防止患者自行调节速度发生意外。并告知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更换座位,若换座位需经护士同意。护士在患者输液过程中约20分钟巡视1次,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准确及时的填写输液的巡视卡、签字,杜绝漏输或错输液的现象。拔针时也要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药品名等。

加强管理: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小组,不定期的对护理质量进行抽查,对于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及时反馈并总结,提出解决的方法,让安全管理工作呈良性循环。

结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自我维权意识的加强,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患者在医院看病,要经历挂号、候诊、就诊、检查、再缴费、辅助检查以及取药等诸多环节,且在许多窗口时通常都要排队等候,完成整个手续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此时不少患者就已开始产生了不满的情绪。而门诊注射室往往为患者就诊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一个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承担着全院门诊注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艰巨,且注射室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患者进行解释沟通,若此时的护理工作稍有欠缺或不当,患者就会反应特别敏感,极易出现不稳的情绪。因此,门诊注射室护士首先需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洁净的治疗环境,并严格遵守各项护理的操作规程以及查对的制度,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做好患者的沟通工作,加强输液过程长的巡视,若发现问题则应及时纠正并处理,以免发生护患纠纷,确保门诊护理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卢存芳.浅谈乡镇卫生院门诊注射室护理安全管理方法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