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运营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运营体系范文1
关键词:网球运动;西北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97-06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ennis on the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CHEN Yan
(Northwest of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economic level in the northwest China, colleges in this region actively developed tennis, which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ennis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t found that the lack of campus tennis facility affected the passion and exercises of students in northwest universities; Active practice of tennis in the northwest universities could facilitate the facility building and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Tennis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tennis activity mobilized the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students, enriched northwest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life experience, and created active sports exercise environment. Tennis has been involved in establishing positive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cultivating the sports ethic of honest, fair play and free from arrogance and rashness, and the quality of competition, will, dedication and patriotism.
Key words: tennis; northwest; university;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2011年6月我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夺冠掀起了一股强烈、持续的网球热潮,促进了网球运动在我国各地区的快速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网球场,参与网球运动,感受网球带来的无限乐趣。西北地区普通高校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影响,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和普及相对沿海地区较晚、较落后。如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竞技网球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高校体育氛围、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道德等校园体育文化元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北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网球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浏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国内核心期刊、全国体育院校学报并翻阅与网球、学校体育和社会学相关的专著、书籍、教材等,为撰写课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西北地区部分高校体育部门领导、体育教师、网球教练,获得了关于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开展状况的切实资料和本研究的指导性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对西北地区13所高校部分师生随机发放问卷共2 620份,其中学生2 500份,教师120份,有效回收2 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8%。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3和统计软件SPSS 12.0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处理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和服装等)、体育制度与行为文化(体育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体育认知、教学活动、竞赛活动、课余体育活动以及宣传与推广活动等)、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观念与目标、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作风)三者组成(表1)。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大学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风貌的积极反映;校园体育文化是也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与校风的个性表现。
2.2 网球运动的文化作用与价值 13世纪网球运动起源于法国,在漫长的网球发展史中,随着网球运动“走出宫廷、走向平民”的普及发展,如今,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参与网球锻炼,网球运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以及幸福生活水平指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典型代表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它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以及“和平、友谊、团结”的信条激励人们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新的人生目标迈进[2]。网球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网球运动就被列入正式奥运比赛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宣传载体,充分诠释了“和平、团结、友谊”的奥运信念,激励人们爱国拼搏、积极进取、求实奋进的追求人生理想和幸福生活。
2.3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
2.3.1 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器材的影响 网球场馆设施是网球教学活动、竞赛活动以及课余网球锻炼的保障,是校园体育文化继承与宣扬的物质保证。对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和器材、用品的调查得知:近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学校网球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1)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确实存在紧缺的状况,网球教学和运动队训练对场地的需求较高;2)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受场地用于网球教学和地区季节、日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球锻炼时间如下午5:00以后,时间选择容易发生“冲突”的情况,以此出现锻炼“扎堆”的现象,从而片面导致场馆的紧缺局面。网球器材基本由学生自己提供,器材的需求程度和对需求的满足行为主要受大学生自己支配和控制,因此,调查也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认为网球器材完全满足其锻炼需求。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积极程度与完善网球场馆设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7.6%的学生认为西北地区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完善网球硬件设施有非常大的影响(表2)。高校积极开展和普及网球运动,扩大了校园网球人口,激发了师生的网球兴趣与激情,也加剧了场地紧缺的状态,为解决场馆设施“供不应求”的问题,高校管理者须积极完善和补充网球场馆设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建设和保护作用。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通过打造特色项目而提高学校知名度与体育文化底蕴,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刺激了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对完善高校校园体育设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3.2 网球器材与服装等的消费行为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 体育消费是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竞赛,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3]。高校大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是衡量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重要指标。调查得知: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球消费主要以购买网球器材、服饰等实物型消费为主,也符合了当前大学生身份的消费水平与观念。网球锻炼仅仅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大学生对网球的认识和接触仅处于初级阶段,满足器材和服装需求就具备了大学参与网球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的网球实物消费类型是大学生当前身份和网球参与程度的综合表现。41.6%的学生每年在网球运动的消费额度是300~600元(表3)在整个被调查对象中占了多数,也反映出陕西省高校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偏低下。由于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源地主要以农村和城乡地区为主,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识与自身经济消费水平均较低,参与网球锻炼对器材和服装等的要求并不高,以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即可,进而导致了西北地区大学生的整体网球消费水平偏低的状况。随着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和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大学生强烈的网球兴趣与长远的体育目标,更广泛的网球参与和投入带动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
2.4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制度与行为文化的影响
2.4.1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 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校园体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约束着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4]。37.5%的管理者和教师认为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对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且40.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影响较大(表4)。被称为“绅士运动”的网球运动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这种“绅士”“高雅”的文化形式因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会相应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园体育制度具有保护和建设体育文化的功能,网球文化导致校园体育文化的分层必然需要借助于体育管理制度的政治功能进行协调和适配,因此,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优化和完善体育制度有积极作用,合理、优化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有助于矫正、扭转不良校园风气,积极营造健康校园“绿色文化”人文环境,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意识与目标,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等。
2.4.2 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网球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受到地方经济水平和普及程度的影响,并不是西北地区所有高校都开展了网球教学课程,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场地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要求的网球教学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兴趣公开课等)、教学学时(12学时、16学时、32学时)等,以满足学生对网球技能、知识的需求和广泛普及网球运动的趋势。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具有激发性和全面性特征:网球教学活动促进了场地设施的保障和完善;网球教学课堂是学生网球兴趣、网球认识、网球参与的“发源地”;网球教学活动是“三位一体化”大学体育模式的主要组成因素,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网球热情与兴趣,传授学生正确体育观念和技术动作,带动着课余网球锻炼和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基。
2.4.3 网球竞赛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网球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网球技能,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心与抗压能力,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品质。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网球竞赛的目标调查得知:7.5%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竞赛活动获得更扎实的运动技能;33.3%和32.2%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比赛可培养体育精神和锻炼意志品质;愉悦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交往分别占了14.9%和10.1%(图2)。随着大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以及对精神意志重要性的认识,西北地区大学生逐渐认识到应该积极、主动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锻炼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大学生相应选择通过体育竞赛、锻炼的方式,以丰富体育精神和加强意志品质。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西北地区高校校内网球竞赛活动相对匮乏,影响了校园体育风气的营造和师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受场地设施紧缺、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和网球竞赛组织宣传不足等的影响。网球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所形成的良好校园网球氛围与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良好习惯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2.4.4 网球课外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网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是网球教学的“再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有效途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网球锻炼次数、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最终达到愉悦身心的锻炼目的。调查显示:每周参加3次以上网球锻炼的人占整体的37.5%,同类中并将网球运动作为终身体育一部分的学生占80%,每周参加网球锻炼2~3次和1次的学生在整体比值中分别占35.0%和23.3%(表5)。
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中的网球爱好者基本保持每周参与网球锻炼一次,且大多数学生能保证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网球锻炼,网球锻炼较频繁的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较明显,也间接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参与性高、兴趣性强且终身体育意识较深刻的特征。网球运动在校园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开展,促进了西北地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既丰富了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又舒缓了大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和压力,且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乐观、健康的品质与人格。
2.4.5 校园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体育风气的形成有直接、广泛的影响。“就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渠道而言,无疑要首推电视、广播和通俗性杂志等大众传媒[5]。”调查了解到,34.2%的学生认为网球宣传推广活动调动了师生的网球热情,31.7%的学生认为其丰富了网球氛围,且认为网球信息宣传和网球新闻广播起到丰富网球氛围作用的学生分别占了35.2%和31.5%。网球宣传、新闻广播等活动产生的网球氛围使大学生的体会较为直接和深刻,无形中使大学生体会到网球运动的影响力,尤其新闻广播使习惯参与网球运动和不参与网球锻炼的学生都被动的接受了网球知识的宣传和氛围的熏陶,而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和信息宣传对有积极网球兴趣的学生影响较深刻。校园网球宣传推广等活动创造了积极的体育氛围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活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提高了网球运动在校园体育中的普及率和重要性,而且有效带动了师生活跃参与网球锻炼的热情,使其了解网球讯息、知识,将网球运动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2.5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2.5.1 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观念与目标的影响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6]。在对西北地区部分高校2 400个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89.6%学生承认网球运动对增加体育兴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增强自信心等体育观念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通过参与网球运动树立了加强吃苦耐劳能力目标的学生有1 962人,从选择人数排名分析得知,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加体育兴趣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体育目标位于第二、三和四位(图3)。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目标是在网球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对大学生“身、心、意”三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对其吃苦耐劳能力的提高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共同的网球锻炼目标,反映出大学生更注重精神意志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主要与大学生对吃苦耐劳能力、精神意志锻炼以及对文化熏陶的较高需求有很大的关系。总之,网球运动不仅刺激了校园体育行为,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体育意识和观念,进而对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终身影响。
2.5.2 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所表现出的体育道德素养是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以及人格品质的反映,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内在观念、价值和修养熏陶的表现。调查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能表现出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以及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其中,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表现更明显,分别占了整体的80.8%和73.3%(表7)。由于“诚实”和“公平”是网球比赛中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生在网球比赛中体会到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基本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并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进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面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和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积极开展网球运动,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修养和有力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袭击。
2.5.3 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 校园体育精神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7]。网球运动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较显著的精神依次有:竞争精神、意志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爱国精神(表8)。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校大学生也意识到自身竞争意识、团队和敬业等精神素养的缺乏和不足,迫切需要改善和提高以应对走出校园后的社会挑战和磨练,而参与隔网、同场、技能主导类项目的网球运动,更能体现竞争、意志和敬业精神的价值,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锻炼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竞争拼搏的意识和不惧困难、挫折的意志品质,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巩固了精神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支柱作用,同时使得更多的师生参与网球锻炼,享受网球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与推广提高了对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度,对完善高校网球场地设施具有推动作用。
2)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有助于完善校园体育管理体制;网球教学、网球竞赛活动以及课外网球锻炼调动了师生的网球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了校园体育生活、提升了校园体育文化底蕴;网球宣传推广活动有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球活动,广泛促进了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
3)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树立了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与目标;孕育了“终身体育”意识和理念;培养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养成了竞争、意志、敬业、爱国等精神,以及责任感、集体主义品质,有助于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2 建议 1)西北地区各省市体育局和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每年春季、秋季大学生、教师网球比赛,调动师生的网球热情与参与积极性;各省高校网球协会应积极组织高校间教职工、校领导干部网球交流活动与比赛,促进西北地区高校之间网球文化交流。
2)实施“扩建网球硬件设施”、“选拔优秀网球苗子”、“诚聘高水平网球教练”、“组建科研训练团队”四步走的途径,建设高校高水平网球队,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各高校体育部或体育学院部门应积极倡议“健康网球、快乐工作”的口号、采取“上门培训、主动陪打”等措施,主动引导学校领导、行政干部以及学科教授积极参与网球锻炼,营造高层次校园网球氛围,对完善校园体育体制和体育场馆设施有重要作用。
4)设立校园“网球宣传专栏”、增设“每日网球新闻广播时讯”栏目、组织“网球表演赛”、开展“网球知识讲座”等宣传手段,以加强校园网球宣传推广;定期开展春季、秋季“网球文化周”、“校级网球比赛”、“每月网球体验日”、“网球拉拉队选拔”、“网球征文”等相关网球文化活动,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创造健康、和谐体育风气。
5)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西北地区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鉴戒国内外一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和经验;并邀请知名高校高水平网球队、专家教练等到西北地区高校交流、指导,以促进西北地区高校网球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林,唐成.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4.(05):91-92.
[2] 任莉英,石金亮.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47-48.
[3] 汪子文等.湖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动机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5(04):23-25.
[4] 胡启良,张斌,艾小龙.华中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03):100-102.
[5] 汪凌.城市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6):110-112.
社区运营体系范文2
[关键词]网络教育学生社区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59―02
虚拟社区的应用已经普遍扎根于互联网络。在今天的互联领域,无论是新浪网(省略)搜狐网(省略)这类综合门户网站,还是如爱卡汽车俱乐部(省略)榕树下(省略)之类专业门户网站,虚拟社区都扮演着培养用户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情感,将潜在用户培养成其忠实用户的角色。同时,作为维系用户关系的方式,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营都被网站运营方高度重视。但目前教育科研工作者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教育中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问题,针对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学生社区的应用研究则显得滞后,实践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即便有,也是侧重于网上校园文化的特征研究或意义探讨,涉及以文化为主题的学生虚拟社区的研究更少。在我国建设终身化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要加快速度。因此,探索关于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模式与运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网络教育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的问题
目前,通过对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网上社区建设情况调查,发现尽管各高校网院都不同程度的设计了学生虚拟社区,但是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学生社区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围绕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其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而只是独立的设置若干个栏目,主要围绕校园介绍、校园活动、校园交流几个主要内容,但是内容没有细化,且分散在不同的版面或栏目,无法系统的反映网络教育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整体风貌,社区建设的主题不够突出,在整个网络教育社区的设计上缺乏主导思想。
目前社区建设的开放性不足,不能体现网络社区的特点。表现在无论是反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校园风景、机构设置、校园漫步,还是反映精神文化特征的学生党(团)建、学生会、文化论坛、娱乐活动等,都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网上搬家,缺乏针对网络学习者特征的研究,无法让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学员多方位的参与网上校园活动。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具有的两大特点虚拟性和开放性表现不够,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往往成了学校管理者的文化,而不是学员积极参与的文化。
社区的有效交互不足。目前的网络学院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来说只是单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需求,无法反映学生作为社区文化主体特点。其次,社区建设缺乏维护,信息更新慢,内容单一且陈旧,活跃栏目很少,严重者甚至所有论坛栏目几个月没有新贴,参与者寥寥无几,交互更是无从谈起,缺乏社区文化应有的活力,社区形同虚设。
二 奥鹏学生社区平台的成功运营策略
为了能使网络社区得到很好的运行效果,奥鹏学生社区平台主要采用以下运营策略:
1 分阶段设定运营目标
对于一个从头开始建设的网络社区,要在充分研究用户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来设计社区功能模块,同时要根据虚拟社区运营中的发展进度预测设计系统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建设根据社区“人气”增长情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凝聚社区“人气”,增强社区成员认同感
此阶段目标功能不求复杂,以强调相似性为主,尽可能实现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空间,即使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也有利于凝聚人气,形成社区群体。例如学生社区重点建设了公共频道,主要以校园风景线、学习中心风采、教育新闻热点、远程教育领域热点、职场专栏为主提供公共新闻,同时开设了社区论坛,以“七嘴八舌”“笑话天地”“情感空间”等大众化的栏目为主,并开展了“我与奥鹏”等系列征文活动,逐步吸引人气。
(2)打造论坛热门栏目,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在这一阶段重点加强了促进网络沟通的大量插件设计,如在与网友讨论沟通的基础上,突出大家认可的表情图等。(见图12)并严格实行社区的所有调整一定要征求网友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为充分提供沟通中能够准确传达消息所需的表情,在网友的建议下,采用了3个系列表情,分别是默认表情(87个),老表情(98个),洋葱头(63个),希哈猴表情(65个),允许发贴人使用个人签名,并开通了在线聊天室,满足不同习惯社区成员在沟通时使用。
(3)建设有效运作的团队,强化社区成员的主人意识
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的管理团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职员,主要负责网站的运营,活动策划,网站内容编辑上传,事件报道等。另一部分是社区论坛版主,主要通过网络活动向全国各地参加社区论坛活动的师生中聘任。两个团队全部在虚拟社区内部论坛进行工作沟通,任务分派,进度控制等,是典型的虚拟团队。当然,第一部分因在同一地点工作,也采用直接面对面交流,但是交流的结果无一列外要在内部论坛公布并征集意见后执行。这种虚拟团队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公开,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提供各种意见或建议,工作进程和结果也是公开,便于整个团队互相监督,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4)自主开设活动空间,强化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论坛在培养学员归属感方面的作用,在原有论坛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插件,充分体现社区信息回复“最新”,点击“最热”,信息量“最全”等特点,同时逐步开设个人博客,按照“吸引路过的――留住看一眼的――找到志同道合的”培养忠实用户三部曲逐步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培养成员归属感。
2 设计激励制度,提升网站人气
活跃社区人气,一方面要靠经常性的社区活动来促进,如举办创作比赛,线下活动等,另一方面要靠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社区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对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的奖励,也是激励社区成员在社区成长的制度。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设计了积分制度、组别权限制度、论坛加减分制度、论坛勋章授予制度、消费制度。建立社区激励机制,激发参与动机。
3 举办各种社区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形成
举办活动是促进社区繁荣的重要手段。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为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讨论、竞赛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型活动。如定期举办“回帖之王”比赛,征募版主的“版主竞选大赛”,以培养学生遵守考级考风的“网考标语
征集大赛”,此外还有“征联比赛”,“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在社区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活跃网上社区文化气氛,营造社区文化,效果显著。
因此,学生社区应充分发挥活动对社区文化的促成作用,经常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活动,活跃社区气氛。
三 运行效果与评价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初步运行,截止2008年初,运行刚满一年的校园文化社区,注册人数随着社区建设的步骤逐渐增加。截止2008年1月底,社区论坛共发表主题贴35565篇,帖子总数288031个,扣除每年约两个假期,社区论坛平均每天发主贴约116篇/天。发帖量约900贴厌;注册会员共11627位会员。最高在线用户数是1405,发生在2007年1月9日。以上平均数据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社区文化。
按照省略(站长统计)提供的数据,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网站:访问数2379.5人/天,浏览量3011.17次/天。无论是浏览量还是注册用户数都超出了年初计划一倍多。学生虚拟社区的设计和运营效果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另外据ALEXA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2月21日校园文化社区的站点访问量占整个奥鹏远程教育网站访问量的25%,仅次于奥鹏首页的访问量,基本达到了“以社区文化活动粘住人”目的。
四 结论
(1)学生虚拟社区的运营中,要强调社区对于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认同感、归属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整合各个栏目的资源。
(2)强调社区交往的重要性。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得到了学员的认同,学员在工作之余学习之余愿意登陆校园文化平台参与交流、讨论或浏览信息,通过打造论坛热门栏目,举办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体现出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区交互性。
(3)整个虚拟社区的运营策略有效地促进了网络教育学生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为网络教育开展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提供一个成功实例。
(4)在学生虚拟社区中,要区别网络教育虚拟社区与一般社会网站虚拟社区的不同。作为以完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主旨的学生社区建设,社区主管方应该努力营造发展方向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应具有导向性。作为解决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非学术性问题办法的一部分,教育性依然是学生社区最重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和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1).
社区运营体系范文3
6月8号上午,LPI 北美和亚太区运营经理Larry McArthur先生和LPI中国办事处代表团一行来到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支持中心,受到了中心袁泉主任、李文部长和培训经理田钧等领导的共同接待,并在袁泉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心的先进机房和办公环境。在此次认证合作启动仪式上,McArthur先生详细介绍了LPI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发展方向,袁泉主任也对中心的运营及已经取得的培训成果等做了详细介绍,McArthur先生就LPI在其他国家成功的运作经验及培训等问题分别与李文部长和田钧经理作了认真和详细的交流。LPI根植于国际Linux社区, 以低成本运作、专业化及广泛的Linux组织联盟作为发展的基础,这与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支持中心“通过政府支持和国际合作,依靠先进的软件和硬件平台以及高效的专家服务体系,为政府、企业提供开放、配套的基于Linux开源技术的测评认证、移植开发、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服务。”的宗旨非常吻合。双方在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上指出LPI被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支持中心产业联盟接纳成为为广东省Linux发展服务的一员,LPI接纳GDLC为LPI国际合作伙伴,并成为LPI专业认证委员会中国分会的理事单位。
LPI一贯致力于Linux人才无国界的目标,此次与GDLC的合作成功标志着LPI对中国开源社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的加大。目前Linux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Linux 在国内发展的最大瓶颈,因为相应开源软件人才的匮乏使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去维护其开源的信息系统,所以Linux人才的缺乏又进一步制约着Linux的发展。为此,LPI 中国将进一步联合中国Linux专业人员、开源社区、中国Linux 软件供应商、硬件提供商共同合作,通过推动Linux 水平的全球认证进一步推广Linux 软件的发展和促进人才的培养。
并且,LPI 作为一个国际社区组织,已在全球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几乎所有涉及Linux的厂商都非常认可LPI 发行的认证,因为它只涉及知识和技能的认证,而不以销售软件为目标,它只提供认证考试而不经营培训与材料。LPI 认证考试针对不同工作所需的Linux技能有不同层次的考核,这是基于对全球大量的相关方面资深Linux 专业人员调查而得出的问题。试题的开发是根据大量的Linux 专业岗位工作调查分析和考试目标的平衡及分析而开发出来的,并使用了认知心理学的许多方法,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目前LPI的认证考试被翻译成七种文字, 全球共有11万人次参加了考试。基于LPI强大的学友网络,LPI现在受许多跨国公司及合作伙伴委托提供Linux人才推荐服务,为学员提供从培训指导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
广东省Linux中心是政府重点扶持的战略性项目,是Linux产业的推动者及信息化的服务平台,此次双方合作的目标是为中国开源软件领域培养各个层面的人才,为建立覆盖全国的Linux培训认证体系奠定基础。
最后,在愉快的气氛中Larry McArthur先生和袁泉主任共同举起合作认证牌匾,标志着LPI与广东省LINUX公共服务技术中心授权认证合作正式启动。
LPI介绍:
LPI (Linux Professional Institute)是中立于任何培训机构和Linux 发行版而进行Linux 操作系统认证的专业组织。它是在1999 年基于Linux 社区的支持而成立的全球性非盈利组织,LPI 是世界公认的、倡导和协助开源代码、Linux 和自由软件专业化应用的国际组织。
社区运营体系范文4
[关键词]智慧社区 智慧城市 需求分析 系统架构 运营方式
1 引 言
城市发展是世界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之一。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百分比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数量显著增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经济蒸蒸日上,城市已经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火车头。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更大的资源需求、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与威胁,包括城市人口密集、管理复杂,人与自然矛盾突出,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等。城市所面临的这些挑战,贯穿在城市的组织、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六大核心系统。为了使城市运行中所依靠的核心系统更充分并且有效地工作,迫切需要引入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问题的首选方案。
关于“智慧城市”,IBM公司曾对其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即“智慧城市”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器、数字家庭、路网监控、票证管理、智慧社区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市民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的新城市形态[2]。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透露,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3]。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可能孤立于社区之外[4]。因此,以智慧社区为起点,采取“从下而上”的构筑方式,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策略。目前,对“智慧社区”国内还无统一的定义,但概括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具体内容大致是综合运用互联网、通讯网、物联网技术,将楼宇、物业、家居、路网、医院等诸多领域的信息加以充分互联,并基于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各类社会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2 智慧社区需求分析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模组,它对外承载着社区与城市的信息互联,满足政府、企业和个人对社区内部信息的需求,对内承担着感知层信息的收集、转换、处理,并与互联层完全连接和融合,满足社区内“高效、节能和环保”运行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以达到“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目的。
系统框架是智慧社区建设的第一步,近几年对中国如何构建智慧社区的架构问题也有许多探讨。大部分学者在社区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架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社区信息系统应分为应用层、功能支撑层和数据技术平台层[5]。根据这个思路寻找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成功。
但是本研究认为,对智慧社区建设不仅应考虑社区物管和居家的基本需求,还要立足于智慧城市、感知中国的层面去规划和建设。
据数字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需求调查和智慧城市对社区的要求,智慧社区的需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 智慧社区的基本功能需求。智慧社区有政府(政府机构、执法机构)、企业(物业、商业和服务)和个人(居民、来访者)三大类直接参与者,物业作为主要使用者,其功能需求单列,各方对智慧社区系统的功能需求不同:①政府:以“居民信息管理”为核心,关注环境、生态、公共安全、就业、社保、医疗等民生方面信息,并对其进行收集、处理和响应。包括社区经费管理、综治维稳、居民管理、计生管理、民政管理、劳动保障、党建管理、文教管理、志愿者管理、社会救助、平安社区等。②物业:关注治安、物业维护、社区环境、财产和人身安全、协调外部企业对社区的相关业务。包括保安消防、物业管理、物业档案、环境监测、电梯管理、停车场管理、垃圾回收清运、电子巡更、电子围栏、小区一卡通等[6]。③企业:关注企业在社区的服务、收益及设备维护,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广及商务活动。包括商户管理(商品预定、服务预订、积分管理、结算管理等)和面向服务(信息的、通知推送等)等方面。④个人:关注社区所提供的环境、服务、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居家、出行、安全、方便、信息服务、社区办事管理、家居智能管理等方面。
? 智慧社区的性能需求。①快速扩展能力:能通过应用模板、引擎,提供新功能、业务的扩展,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技术政务、业务功能的发展与变化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为快速搭建各项业务应用提供保障。②应用集成能力:具有定义标准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集成、数据集成的能力。③资源共享能力:向政府、企业提供社区相关资源,提高自身与城市、社区间、企业的数据交互。④系统应该具有安全、可靠、易管理、易维护、低成本的特点。
3 智慧社区建设中待解决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而提出的,而智慧社区的建设领域零散、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社区建设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综上所述,要完整实现智慧社区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无论从现在或未来的角度看,不可能由任何一家供应商完整地提供所有服务,考虑到技术进步和管理的逐步完善,基于基本架构和架构的可扩展性来构建智慧社区,才能赋予智慧社区不断自我完善的生命力。所以,基本架构和架构的可扩展性成为智慧社区建设关注的焦点,其依赖于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
? 有效的总体规划。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建立清晰的社区发展策略与规划:充分考虑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需求,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根据社区环境、定位、特色等要素量身定做规划;严格按照智慧城市对数据接入、数据处理、应用框架、业务接口规范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避免信息孤岛出现。
? 建设可感知的社区。充分利用3S、3G等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社区基础设施与生活相关的设施进行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将人与人之间的P2P通信扩展到机器与机器之间的M2M通信。由“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充分互联的基础信息网络,发挥三网协同效应。
? 建设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从国家层面上,政府牵头主导,成立各专业领域的行业信息化标准组织,促进广泛的行业用户和厂家参与,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针对使用规模大、集中度高的行业,通过政府推动引导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为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的建设奠定基础标准体系。
4 智慧社区系统架构的构建
合理的社区架构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求。为使社区的信息资源有序、主动、高效,实现整合管理和深层次的利用,提高社区的运作效率和管理决策能力,实现社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与智慧化,使智慧社区真正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本研究以智慧社区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为导向,结合智慧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在基于4C技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通信、IC卡等组成)及3S技术(由GIS、RS、GPS组成)等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对业务、标准、管理流程、应用和信息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智慧社区系统架构[7-8](见图1),该系统架构由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表现层构成。
该架构从参与者的视角上关注表现层是否实现自身功能需求,而事实上,是由隐藏在表现层后面的支撑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满足系统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的。
4.1 表现层
表现层是智慧社区直接表现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实现用户体验的软硬件系统。面向智慧社区三大直接参与者,通过不同终端,例如手机、PC、PAD、户外屏、IPTV等,提供社区应用的入口访问,然后根据可控性策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9-10]。该层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①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设备自动完成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利用,同时主动或被动地告知参与者。②为了实现与智慧城市、政府、企业、商业以及其他社区的通信,提供专门的访问策略和标准接口。
4.2 支撑层
支撑层是基本构架的核心。该模型不仅是为了满足智慧社区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同时也是系统可扩展性的实施者。该层主要由可扩展模板管理和系统引擎组成,功能有:
? 可扩展模版管理:是指系统完成后,可扩展模板可实现对新增应用系统或子模块的动态升级。只要符合数据标准接口和系统模板规范要求,就可将数据按数据库分类附加到数据层,应用子系统模板即可加入可扩展模板管理中,新应用或新功能即能实现与原系统的无缝集成,使软硬件均能即插即用。
由于系统面临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等实际情况,故要求其能快速升级,以保障整个系统正常运作。可扩展模板能管理和实现对不同供应商的软硬件产品的集成,有效地避免系统重建,达到支撑层能力及应用的扩展,使系统具有自成长的生命力。可扩展模板管理结构如图2所示:
? 系统引擎:对社区系统内部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过滤和挖掘等,内外数据交互和特定消息响应采用标准引擎(见图3),适用于更高层面(城市的角度)对社区资源利用,标准化引擎大大降低了系统投入和维护量。
4.3 数据层
数据层以数据交换、数据抽取的接口规范为标准,对不同应用子系统的数据采用集中、分类、一体化等策略,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建立有序的社区数据中心,从而保障支撑层内各不同应用之间的互联。
数据层作为社区管理体系的数据中心,在开放网关环境下,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下:
? 标准类数据库,包括涉及社区内业务、政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标准等。
? 公用类数据库,包括社区综合统计信息库、社区空间信息库、社区服务资源信息库、社区人口资源信息库、社区物业名录信息库等。
? 社区数据:以满足用户信息交流、、沟通等需求为特征,处理和存储社区内的信息服务数据,包括收费服务数据、治安消防数据、日常行政工作数据、社区文档数据、图纸、多媒体数据等。
? 实时数据:以时间序列为主要特征,处理和存储智能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实时数据主要以社区内部使用为主,如社区视频监控、音频等数据,更新周期短,数据量大。
? 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存储智慧社区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各类管线结构数据(小区平面、地下管线、楼层垂直管线等)、小区电子地图等数据。
4.4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是实现将社区内部智能监控系统、感应设备设施、电信电视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的信息接入城市通信网络的功能,实现数据在网络路由层的传输、交换以及支撑各子网络之间的信息传输。它是实现物联网、通讯网、互联网互通的物理保障。
如图4所示,网络层由物联网、通讯网、互联网构成,它们在信号传输上采用自己的端口接入各自的组网中,在网络路由层各自独立。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在它们之间设立隔离装置,一般通过有线的方式实现互联。
5 运营方式
我国基础网络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无线城市)、中国电信(光网城市)和中国联通(智慧城市)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大量网络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而在系统研发和集成方面,国内的华为等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
目前,学者们对智能社区的运营方式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供应商与社区物业在资金投入、后期运营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多种组合的运营方案[11],就社区建设本身而言,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也有很多成功案例。
但从目前城市具体情况来说,社区大小、档次相差很大,通过政府招标多家系统服务商、硬件供应商的运营方式,会造成物业投资负担过重,社区信息化参差不齐,无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统一起来[12-13]。
智慧社区的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惠民内容的一部分,要使其真正融入智慧城市,避免出现数据孤岛,所选择的运营方式不仅应关注经济、技术和局部功能,还应该注意智慧城市规划、集成能力、可扩展性、数据交互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等因素,考察运行机制是否有利于新技术有效、及时地应用,确保社区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
采用按功能分层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方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运营方式。BOT方式在市政工程中应用非常普遍,在信息化建设中还是一种较新的尝试。基于BOT方式的智慧社区运营方式内容包括:①建设(build):政府牵头,参与制订应用准入制度,像城市建设规划一样审批复核智慧社区建设规划,确保社区建设中的软硬件符合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从源头上杜绝软硬件重复建设的可能,指导智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通过契约授权运营商负责具体的建设实施。②运营(operate):政府负责运营监督,运营商拥有一定的期限专营权,负责运营管理。③移交(transfer):运营权到期后,运营商将运营权移交给政府。
该方式的优点在于:政府起监督、协调作用,物业所承担的投资和风险都非常小,可以保证智慧社区的建设有序运行与资金回笼,有效地促使运营商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规避技术升级和自身需求突变风险,从而实现政府、物业和供应商多方的共赢。
6 结 语
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是智慧中国在不同层次上的组成元素,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志,同样也是世界各国研究与发展的热门领域,是城市与社区发展的方向。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用基本架构、集成能力、可扩展性、数据交互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等指标综合评估社区建设,将有利于规范社区和城市建设。然而,目前智慧社区的建设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与威胁,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本研究针对现在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智慧社区直接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并充分考虑智慧社区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智慧社区的整体设计架构。此设计架构力求在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系统技术应用四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对系统运营提出可操作的运营方式,从而获得一个先进、科学以及经济的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R/OL].[2012-09-02].
[3] 我国智慧城市达154个 投资规模将超1.1万亿元[EB/OL]. [2012-08-22]..
[4] 郭华东.从认识数字地球来认识数字城市[EB/OL].[2009-10-24]..
[5] 李焱. 中国社区信息化及其系统结构的框架研究[J].电子政务,2012(5):91-95.
[6] 王要武,李良宝.数字社区的功能需求与系统构建[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35(6):85-88.
[7] Sillence E, Baber C. Integrated digital communities: Combining Web based interaction with text messaging to develop a system for encouraging group communication and competition[J].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04(16):93-113.
[8] 刘春年,邹珊.数字社区市场的发展及探索[J].情报杂志,2007(4):132-136.
[9] 戴瑜兴,杨金辉,肖昕宇.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一体化设计[J].低压电器,2007(2):19-23.
[10] 李端明 李宇翔.U型组织中信息系统扩展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4):46-50.
[11] 吴余龙.智慧城市的投资运营与评估[EB/OL]. [2012-08-23]..
[12] Zeng Mingxing, Chen Qiang, Li Hongli. Research on innovation model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digital city[J]. Energy Procedia,2011(13):1804-1810.
[13] 吕剑亮,李伟.中国数字化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5):672-675.
[作者简介] 李宇翔,女,1964年生,副教授,13篇。
社区运营体系范文5
关键词 养老地产 亲和源模式 商业模式
一、中国当前养老地产趋势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为减轻人口过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实行了计划生育。如今,近40年过去,计划生育有效遏制中国人口增长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口结构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未富先老。
中国当前仍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提前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对尤显吃力。此情此景下,政府积极扶持养老产业,鼓励社会参与养老体系的建立,由此揭开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帷幕。再者,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养老产业背后隐藏的是惊人的商机。据有关数据表示,我国2005年老年市场需求为6000亿元,2010年达到1万亿,2020年将达2万亿;[1]更为乐观的推断显示,到2050年,养老产业市场需求有望突破17万亿[2]――而目前市场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类产品还不足500亿元,供需不平衡导致的巨大缺口,催化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养老产业产品种类多样,而其中,老年住宅则是老年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海为例,据“上海老人养老方式选择及住房需求”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上海至少有41.4%的老年人可视为老年住宅的潜在消费者。[3]至此,复合了房地产开发、养老服务、商业地产运营和金融创新等属性的养老地产应运而生。[4]当前养老地产市场上的资本主体基本形成了以“房企系”、“保险系”和“实业系”为主导,房地产私募基金投资商与国外养老投资机构并存的市场格局。由于养老地产的商业地产属性,使得房企在养老市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因此成为中国养老地产的先锋,面前市场上出现的养老地产主要都出自“房企系”。
但养老地产又有着不同于商业地产的特性――适老化。适老化使得养老地产开发不能仅是关注居住功能,还必须匹配有相当程度的养老设施和养老专业服务化。同时,由于养老地产更多是一种过程经营,产业链的整合度在这个产业里更显重要。由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国养老产业的起步较晚,目前养老地产整个产业呈现出一种“小而散”的状态。虽然已有不少房企涉足这一产业,但大多过度关注住房的功能建设而忽略养老服务,以运营商业地产的模式开发养老地产,使得市场开发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养老地产在规划、开发、持有、运营以及后期服务环节中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呈现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产业链长等特点,融资难也因此成为养老地产的又一难题,私募资金、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借此进入到养老产业,但资金与产能是否能有效结合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养老地产似乎呈现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难题亟需解决。
几乎进军养老地产的所有企业都把心思放在了如何提高住宅的适老功能上,结局就是养老产品的同质化,这样的产品不仅是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更糟糕的是,企业似乎完全没有挖掘出客户的真正需求。这一切使得养老地产的市场参与者目前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创造企业价值?如何传递企业价值?如何获取企业价值?――这是商业模式所要回答的问题。
从商业模式的完整性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养老地产项目还处于开发期或试运营期,极少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尽管如此,但市场仍存在行业模范――“北有太阳城,南有亲和源”。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和上海亲和源项目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养老地产市场的两个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项目运营已经基本进入盈亏持平的稳定状态。其中,亲和源模式以其独还特新颖性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争相模仿。亲和源地处上海市浦东区,它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商业模式,辐射带动了周围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例如,杭州绿城集团的乌镇・雅园项目、杭州金色年华老年公寓、杭州的万科随园・嘉树项目等;同时亲和源还在积极发展着连锁模式,在浙江海宁、浙江宁波、山东潍坊、辽宁等地开设连锁店,着力扩大企业影响力。另外,亲和源多次承办中国养老产业高峰论坛,积极发挥产业先锋作用,是当前养老地产行业的领导者。
二、亲和源模式解读
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康桥公共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由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康桥镇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2007年8月公司正式改制成为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0万元增加到20000万元,并引入新的股东上海日扬房地产有限公司和上海亲和源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为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老年产业的投资及经营管理。2003年,该公司提出了亲和源会员制社区构想;2007年,亲和源会员制社区正式开始运营。运营至今,亲和源已成为业内典范。
最初,亲和源的首次尝试是失败的。2007年,该项目正式投放市场,但是市场反响并不如人意,2007~2008年,出售的会员卡不到几十张,那时整个社区总共才有11户人家。究其原因,在2007年时,中国社会里人们对机构养老仍持怀疑态度。国办养老机构普遍呈现服务质量差,但对于民办的养老机构,不够坚固强大的资金链是老年人最大的疑虑。老人对于横空出世的亲和源信任度极低,在其看来,亲和源的养老模式是具有风险的,老人不愿把毕生的积蓄投入一个风险项目。价值观念的问题困扰了亲和源,这使得亲和源必须对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
针对此状况,亲和源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展开高强度的宣传,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提升亲和源气知名度,同时,社区运用口碑营销的方式,不断提升老人对亲和源的信任度,从观念上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再者,亲和源在和客户的约定上写了这样一条――“如果企业因故破产,则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由政府负责处理清算或者交给其他同类的公司继续运营”,以此打消了老年人对企业破产对社区影响的疑虑。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南汇和浦东两区合并。这一决策对地处南汇地区的亲和源养老社区影响颇大,突增的客户源,使得亲和源的销售有了突破。至2010年,亲和源获得挚信资本的一亿元风投,已经销售了450多张卡,有600余人入住。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鉴于今年来养老服务市场的快速、扩大发展,政府意识到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长久之计,亦是当前扩内需、增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势在必行。外在环境的优势为当前亲和源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得亲和源能合理调整、发展自己的商业模式。随着当前亲和源由亏损逐渐转向正常化运作,亲和源所形成的现有商业模式逐渐获得认可,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
(作者单位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阎永胜.中日老龄产业问题比较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8(5):116.
[2] 李巍.养老服务商业模式设计[J].商界评论,2014(4):98-100.
社区运营体系范文6
引言
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社会参与新,美国颁布了新的社会参与保护法案,传统理念受到挑战,在与公民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众是社会参与的主体,指一个或多个自然人或法人,以及按照国家立法或实践兼指自然人或法人的协会、组织或团体。社会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和社会公众。社会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参与主体:个体公民和各种民间群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客体:参与哪些公共政策或哪些方面,参与范围按不同梯度分类实施;参与渠道:制度化渠道和非制度化渠道,主要是司法裁决、人大政协、公共舆论、政府机关、个人接触五种基本渠道。
一、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分类庞杂,喇明英将景区开发分为:自主开发模式、合资开发模式和整体租赁模式。段刚分析了PDCA的循环景区开发的方法。李志飞认为景区管理为分而治之模式、县(市)直管模式、管理局管理模式和乡镇管理模式,并建议应实施两权分离的管理体制和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徐柯建发现景区开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景区管理存在三权混淆、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等等,建议通过立法保护环境和社区居民的权益,以此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罗盛锋等认为BOT模式会带来:决策风险、道德风险、招标不成功的风险、对项目失去控制的风险、产生圈地行为的风险和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的风险。
二、景区开发中政府、开发商和社区的职能分析
景区开发中政府、开发商和社区角色不同职责也不同,三者职能分析如下:
(一)政府
无论何种模式的景区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需协调相关部门统一协作,为社区争取利益最大化,保障开发商的投资和运营顺畅。职能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争取利益最大化、提供社区从业培训、为社区权益提供法律服务等。
(二)开发商
开发商是景区开发与发展的执行主体,对目的地发展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积极方面:1、为政府增加财税收入和外汇收入;2、为社区提供就业或创业机会;3、开发旅游资源及产品,拓展发展渠道。消极方面:忽视环境与社区利益的保护;提供的工作无长期保障机制。职能包括:环境友好型开发模式、产业开发多元化、景区科学系统化建设、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的优先就业等。
(三)社区
社区是景区开发直接参与者和承受者,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社区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旅游发展的核心需纳入旅游开发的管理、决策、利益分配体系中,才能使利益得到凸显。职能包括:信息平等获得的权利、规划建设意见决策的参与、景区运营管理的参与、利益分配透明化、利益享有的平等性等。
三、景区开发中的社会参与
政府、开发商和社区在景区开发中需相互制约均衡实现共赢,便于长期合作和发展,但政府和开发商是独立的经纪人,会主动争取利益,而社区基本无法参与,导致社区权益受损。
政府和开发商的职责明确,而社区利益的保障依赖于政府,更谈不上参与,社区的主动参与表现为极端的反抗行为或过激的处理方式等等。只有参与能力的提升,才能使社区有效地参与,实现权力约束,不依赖于政府的情感照顾和开发商的慈善救助。社区需能力提升,政府更需能力提升。政府对社会资源有主导权和协调权,但从事于行政事业,对于专业知识很欠缺,如果对涉及领域了解不深,将会造成恶劣影响。两者能力提升的目标不同,社区是为了实现有效参与,而政府是可从专业角度行政决策,而非唯政绩导向决策,更利于决策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
无论任何一方,过多的将责任强加于某一方或经济效益为唯一指标都不合理,对自身职责负责和不侵犯他人权益下,彼此约束保持均衡。在景区开发政府处于社会资源主导方,根据可控资源规划选择开发商,约束其社会资源的重新整理,保证政策环境;开发商根据市场运营特性,将资源“市场化包装”,创造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社区从专业角度参与意见,可对利益侵占进行否决,保障利益并控制无理的“欲望”,不损害其他的利益。社区的否决权需媒体等社会部门进行保障,实现对政府和开发商的约束,最终实现政府决策、开发商市场运营、社区监督的完美搭配。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