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劳动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劳动实践

农业劳动实践范文1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施工工地地址:_________

在京住所地通讯地址: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居民身份证号: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家庭住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规定,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一致,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 劳动合同期限(甲乙双方选择适用)

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合同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生效,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终止;其中试用期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本合同生效日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以乙方完成_________工作任务为合同终止时间。

二、工作内容

第二条 甲方招用乙方在_________(项目名称)工程中担任_________岗位(工种)工作。乙方的(工种)上岗证号码为_________。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三条 甲方应当在乙方进入施工现场当天对乙方进行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并组织对乙方学习成果的书面考试,考试结果甲方应保存在施工现场备查,考试不合格的不得在现场施工。

甲方应当对从事电气焊、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特殊工种的乙方进行岗前培训,乙方取得相应的操作证书方可上岗。

第四条 甲方根据生产岗位的需要,按照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为乙方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发放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五条 甲方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乙方应当严格遵守甲方的劳动安全制度,严禁违章作业,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四、工资保险待遇

第六条 乙方在试用期间的工资为每日_________元,试用期满后日工资为_________元。

双方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

甲方应在每月_________日前计发乙方的工资,并由乙方签字确认。

甲方在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后应当一次性付清乙方的工资。

甲乙双方对工资支付的其他约定_________。

第七条 甲方应为乙方办理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手续,并为乙方缴纳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

五、劳动纪律和劳动合同的解除

第八条 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九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有打架斗殴、偷窃、、擅自停工等违纪行为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不服从甲方正当工作安排的;

(五)严重违反总包单位和甲方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条 乙方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_________日(不超过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不得擅自离职。

六、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乙方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个人失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二条 甲乙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_________。

七、劳动争议处理及其它

第十三条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工地所在的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自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四条 甲方的规章制度及_________作为本劳动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五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国家、北京市规定相悖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另外一份留在乙方务工的建筑施工工地备查。本合同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

农业劳动实践范文2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

施工工地地址________________

在京住所地通讯地址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民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_____省(市)_____区(县)______乡镇______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规定,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一致,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 劳动合同期限(甲乙双方选择适用)

( )1、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本合同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生效,于_____年_____月____日终止。

其中试用期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 )2、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

本合同生效日期为______年____月____日;以乙方完成________________工作任务为合同终止时间。

二、工作内容

第二条 甲方招用乙方在_____________(项目名称)工程中担_____________岗位(工种)工作。乙方的(工种)上岗证号码为_____________。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三条 甲方应当在乙方进入施工现场当天对乙方进行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并组织对乙方学习成果的书面考试,考试结果甲方应保存在施工现场备查,考试不合格的不得在现场施工。

甲方应当对从事电气焊、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特殊工种的乙方进行岗前培训,乙方取得相应的操作证书方可上岗。

第四条 甲方根据生产岗位的需要,按照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的有关规定为乙方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发放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五条 甲方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乙方应当严格遵守甲方的劳动安全制度,严禁违章作业,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四、工资保险待遇

第六条 乙方在试用期间的工资为每日______元,试用期满后日工资为_____元。

双方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

甲方应在每月_____日前计发乙方的工资,并由乙方签字确认。

甲方在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后应当一次性付清乙方的工资。

甲乙双方对工资支付的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条 甲方应为乙方办理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手续,并为乙方缴纳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

五、劳动纪律和劳动合同的解除

第八条 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第九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有打架斗殴、偷窃、赌博、擅自停工等违纪行为的;

农业劳动实践范文3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影响因素;城市化率

一、引言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显得异常突出和严重。它不仅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进步,而且关系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给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思路。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自身条件也不高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对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讨论。国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和研究起步都很早,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深度,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费希尔、克拉克、库茨涅茨、威廉·配第等人对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进行过概括和总结。国内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大多集中在理论上的研究。孙艳丽(2005)认为,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模式,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而在研究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大多为劳动力个体于特征的因素:赵耀辉(1999)认为,正规教育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很小,但对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有显著的影响;赵卫红(2012)认为,年龄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为负。一般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外部因素,即农村劳动力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内部因素也就是劳动力自身的年龄、文化程度、拥有技能等。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扬州为例,研究外部因素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并针对性地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现状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其经济水平发展迅速,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近几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因此对研究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表1选取了1996到2010年的数据从转移的总量以及分别转至到二、三产业的人数等方面来阐述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情况。

1、表1中可以看出,从1996年以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0年转移的人数比1996年增加了49.84万人。其中在1997至2001年期间转移人数减少,并且1997年和1998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增长率为负。2002年之后又呈现递增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一轮的内部行政区划的调整从而引起了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的变革,使得城镇人数的大幅增加。

资料来源:扬州统计年鉴

2、从转移至二产的情况来看,15年来本地区转移至第二产业总量上是递增的。1996年至2002年之间略有减少但总体上变动不大。从2003年开始转移人数增加较快,其中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12.51%。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为我国当时的工业化水平提高,有大量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转移至二产的增长率仅为0.06%,之后2009年到2010年虽然增长也较快但仅为2003年的一半。这可能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3、从转移至三产的情况来看,2001年之前转移至第三产业人数变化较幅度较小;2002年开始逐渐增加而且该年增长率达到11.81%;2003年至2010年转至到三产的人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上看2010年转移至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1996年增加了15.32万人。相比转移至二产增加的34.52万人仅为其二分之一。说明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有一半以上转至第二产业。因此本地区在之后的发展中农村劳动力主要的转移的方向为第三产业。

总体来看,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是持续扩大,一方面是扬州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增加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是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掌握了一定职业技能使得可以从事第二或者第三产业的工作。

三、扬州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实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不是可以用某种因素来解释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根据经济理论以及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实际情况,本文针对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扬州城市化水平三个方面来分析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因素,具体数据见表2。

资料来源:扬州统计年鉴

1、第二产业

工业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启着主导作用。所以工业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工业化的进程,劳动生产力的速度提高,也会促进工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的农村经济的提高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了,才能是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

2、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加快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完善,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因此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

3、城市化率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在现阶段,推进城市化也是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其深层次的重要突破口:它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空间和产业间的转移,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利用《扬州统计年鉴》中1996—2010年的数据,以扬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数总量y为因变量,用以上3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

从上表3中可知,T检验中,X1(二产比重)、X2(三产比重)都通过检验,拟合优度,调整, 拟合度较好,则有扬州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人数与二、三产比重的关系式(a):

Y=-416.3714+5.107093* X1+7.131616* X2 (a)

从公式(a)可以看出,工业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有显著作用,扬州工业化水平提高1%,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总量则会提高5.1%。因此扬州工业化发展了,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第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同样有着重要作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则会提高7.1%。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加速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创造条件。

从上表4中可知,T检验中,X(城市化率)通过检验,拟合优度,调整,拟合度较好,则有扬州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人数与城市化率的关系式(b):

Y=39.33397+1.576703* X (b)

从公式(b)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扬州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总量不断增加,如果城市化率提高1%,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总量将增加1.58万人。可见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有效途径。

四、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从前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的比重。结合扬州实际情况,扬州当前具有潜力的第三产业部门发展相对不足,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途径。如: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可以使其从事非农产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这就需要政府加强产业结构升级,重视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兴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次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季丹虎.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次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7.

[3]徐世超.村劳动力转移宏观影响因素探析及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0.

[4]Todaro M.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1969.

[5]Dale W.Jorgenson.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and development of dual economy[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Vol.19,No.3.1967.

作者简介:

农业劳动实践范文4

为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含外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下同)的发展,改革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原劳动人事部《颁发〈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的通知》(劳人计〔1986〕44号文)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的补充规定》的通知”(京政发〔1986〕43号文)规定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实行社会统筹。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退休养老基金统筹的范围和对象

凡在我市辖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包括乡镇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的企业),均纳入我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范围。

列入上述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中,除临时工、农民合同制工人外,凡具有城镇户口的中方在职职工与退休、离休职工和依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按月领取生活费的退职职工(以下简称退职职工),均属于统筹对象。

二、退休养老基金统筹项目

1.下列项目列入统筹:

(1)退休职工的退休费;退职职工的生活费;离休干部的原标准工资;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离休职工按参加革命工作历史时期相应发给的生活补贴。

(2)退休、退职、离休职工每人每月5元副食品价格补贴、10元物价补贴和5元生活补贴费。

(3)按《国务院关于发给离休、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费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发给离休、退休人员生活补贴费的补充通知》规定发放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生活补贴费。

(4)按市劳动局、市老干部局等部门有关规定发放的退休职工困难补助和退休老工人及离休干部定期生活困难补助。

(5)退休、退职、离休职工的医疗费(具体支付办法,附后)。

(6)因工致残饮食起居需人扶持的退休、离休职工的护理费。

(7)退休职工的易地安家补助费和离休干部的易地安置补助费。

(8)退休、退职、离休职工的死亡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费、救济费。

(9)退休、退职职工的管理服务经费。

2.下列项目不列入统筹:

(1)退休、退职、离休职工每人每月7.5元的副食补贴。

(2)退休、退职、离休职工的冬季取暖补贴。

(3)离休干部的特需经费、活动经费、探亲路费、洗理费、交通费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费用。

(4)未包括在统筹项目中的其它待遇。

未列入统筹的项目,仍由原单位按有关规定支付。

三、统筹退休养老基金按下列方法核定、收缴和拨付

1.统筹退休养老基金(以下简称统筹基金)按照“以支定筹、预提储备”的原则进行征集。按照市政府京政发〔1986〕43号文第13条规定:“合营企业按月提取相当于中方职工工资总额20%的资金,作为中方职工的养老储备金”。此项养老储备金即为统筹基金。目前,企业暂按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16%缴纳统筹基金。今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经市劳动局、财政局、税务局共同研究,对统筹基金的提取比例可适当进行调整。

2.统筹基金按上月的实际发生数次月进行结算的办法收缴和拨付。各企业要如实填报《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缴纳中方职工统筹退休基金月报表》(表式另发,以下简称《月报表》),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月报表》报送所在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各区、县统筹办公室对企业《月报表》及本区、县范围内各街道劳动部门填报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统筹退休基金支付月报表》(表式另发,下同)审核汇总后,必须在每月10日前将本区、县《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基金缴拨月报表》报送市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

3.统筹基金的收缴与拨付,在1989年4月1日前,委托银行分别采取“托收无承付”和“委托银行付款”(或转帐支票)的结算方式。以《月报表》为依据,各区、县统筹办公室于每月10日前填写“托收无承付凭证”,委托其开户银行,将企业上月的应缴款划缴到区、县统筹办公室的帐户;市统筹办公室于每月15日前按上述结算办法,将企业上月的应缴款从区、县统筹办公室的帐户划缴到市统筹办公室的帐户。

拨付统筹基金时,由市统筹办公室于每月20日前填写“委托银行付款凭证”(或转帐支票),委托开户银行将上月的应拨款从其帐户划拨到区、县统筹办公室帐户;区、县统筹办公室按相同办法,于每月25日前将上月的应拨款划拨到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户口所在街道劳动部门专项基金帐户。

区、县统筹办公室和本区、县范围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事先要签订《北京市收缴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协议书》,以便委托银行采取“托收无承付”办法收缴退休养老基金。

4.企业缴纳统筹基金和街道劳动部门支付统筹基金年终时进行决算。各企业和街道劳动部门要在次年1月底以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作出上年度统筹基金收、支决算,报送区、县统筹办公室审核汇总后,于2月底前报市统筹办公室审核批准。根据实际情况,市统筹办公室将通过区、县统筹办公室对各企业和街道劳动部门上年度应缴或应拨统筹基金进行多退少补。

决算时,各企业计提统筹基金的工资总额,应按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计算,并与报送市统计局、劳动局等部门的年报工资总额相一致;退、离休费用的开支必须与财务部门实际支出的帐目一致。

5.市、区、县统筹办公室对外商投资企业统筹基金的收缴与拨付,要单独建帐。

6.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退、离休职工实行街道劳动部门与原单位相结合,以街道劳动部门为主的管理办法。自1989年5月起,按统筹项目规定应支付给退休、退职、离休职工的各项费用,由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户口所在街道劳动部门负责发放。各街道劳动部门要认真填报《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统筹退休养老基金支付情况月报表》,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报表报送所在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各街道劳动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统筹基金和上述退休、退职、离休职工的管理工作。

1989年5月以前,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统筹项目以内的各项费用,仍由外商投资企业负责支付。为便于结算,1989年4、5两月企业暂向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填报《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基金缴拨月报表》,自1989年6月报送5月统筹基金提取情况起,改按《月报表》填报。

7.为保证外商投资企业中方已退休、退职、离休职工各项费用的支付,本办法实施后,凡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人员居住(以其本人户口为准)的街道劳动部门,根据收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转移单》,于1989年4月15日前向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报告本街道实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人数。市统筹办公室将通过各区、县统筹办公室向有关街道劳动部门拨付一定数额的周转金,1989年5月的统筹退休费用即从周转金中支付。从次月起,按上月实际发放数进行结算。

四、外商投资企业自向中方职工发放工资之月起缴纳统筹基金。1986年6月1日以前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1989年3月报送2月份《月报表》时,应将自1986年6月以来提取的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储备金扣除按规定开支的部分外,剩余金额单独报表,一次缴足。

五、各外商投资企业必须按上述规定时间报送《月报表》,凡逾期不报者,区、县统筹办公室一律按企业报送市统计局、劳动局有关报表中中方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进行扣缴,同时按迟报日期每日增缴应缴额3%的滞纳金,并全部转入统筹基金。

六、市、区、县的退休养老基金在工商银行“144单位其他存款”科目存储。存款利率,按照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利息转入退休养老基金专户。

七、外商投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工退休、退职、离休的政策和法令,遵守财经纪律和本通知的规定,不准弄虚作假。对于违反政策规定的,严肃处理。

八、企业要如实填写《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转移单》,并于职工办理退、离休手续的当月月底前报送给退、离休职工户口所在地的区、县统筹办公室和退休、退职、离休职工户口所在街道的劳动部门。对已经退休、退职、离休的中方职工,各外商投资企业应于1989年3月底以前,按上述要求将他们的关系转移交接完毕。

九、各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和街道劳动部门均应根据企业填报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转移单》,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退职、离休职工花名册》。街道劳动部门应根据管界内所居住的外商投资企业退休、退职、离休人员的增减变化,及时向所在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填报《外商投资企业退休、退职、离休职工增减情况表》。

十、外商投资企业因经营合同终止而关闭或改变企业性质时,企业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要提前报告所在区、县统筹办公室和市统筹办公室备案。市、区、县统筹办公室,根据企业变化的情况,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有关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十一、本通知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十二、本通知自1989年2月1日起执行。

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退休基金统筹后中方退休职工医疗费管理的试行办法第一条  根据北京市劳动局、财政局、税务局等联合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筹发字〔1988〕559号)规定精神,切实保障我市外商投资企业(含外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下同)中方退休职工病有所医,本着“保证医疗、克服浪费、严格制度、加强管理”的原则,对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医疗费管理特制定此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按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休、退职的中方职工和按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办理退休的中方职工。

第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仍享受劳保医疗待遇。

第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的提取、发放、报销及管理工作,由市、区、县退休基金统筹办公室和各区、县、街道的劳动部门负责。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自居住地街道劳动部门支付统筹退休费用之月起,即终止与原单位的医疗报销关系。退休职工的医疗费从提取的统筹退休养老基金中支付。

第五条  医疗费的使用支付办法。

中方退休职工门诊看病,暂时取消“三联单”结算办法,实行门诊看病付现金,凭单据和医生开据的医疗处方对超过10元的部分,由退休职工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劳动部门实报实销。

为减轻中方退休职工的负担,每人每月随退休费一起发给10元医疗费周转金。退休职工患病到医院门诊就医自负各项医疗费,个人全年看病自负医疗费数额不超过120元的,其结余部分归己;超过120元的,其超支部分实报实销。当退休职工患病住院治疗时,停止发给门诊医疗费周转金,由退休职工户口所在街道办事处劳动部门向所住医院预付住院医疗费,待退休职工病愈出院后进行结算。

第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看病就医,要在户口所在地区附近指定医院治疗(急诊除外),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保医疗的规定,凡是违反规定的,其支出的医疗费一律不予报销。

第七条  各级管理机构要加强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职工医疗费的管理,严格审查门诊医疗费用的开支,防止出现漏洞。

第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离休人员医疗待遇也按此办法执行。

农业劳动实践范文5

关键词:耕地面积变化;农业劳动力变化;劳耕弹性系数(LFEC);重心模型;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9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3

Abstract:Using the counties arable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resources,from 2000 to 2013,on the basis of Labor-Farmland Elastic Coefficient(LFEC), using GIS technology to analyze its arable land and labor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showed that 68% of the region of Chengdu Labor-Farmland Elastic Coefficient had been shown to decline model type,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were increasingly vulnerable,gravity center of farmlan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had the similarity in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Key words: farmland changed;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Labor-farmland elastic coefficient(LFEC); gravity center model; Chengdu

劳动力资源作为农业的一大生产要素,其数量的大量析出会直接造成农用地利用的变化,例如劳动力的短缺造成某种土地利用不再具有经济优势而退耕或是转为他用[1]。以来,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快速,继而出现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为举措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农业富余劳动力能促进经济增长、产业调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化[2-4]。耕地与农业劳动力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因子,而且也是乡村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此前城乡发展转型期,耕地减少和农业劳动力的非农流转两者具有某种联系,研究其关系可有助于城乡二元的均衡发展。整理已有研究进展可知,相应研究集中于基于区域土地承载力,通过人均耕地面积来评估耕地与农业劳动力的关系[5];以耕地劳动力承载力为出发点,提出耕地与农业劳动力保持协调[6];全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7]以及陕北地区[8]和江汉地区[9]两者的关联。成都作为西南片区粮食主要产地及经济发展主要极点,深入了解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的关系是发展经济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成都县域耕地与劳动力时空耦合关系及近年来重心移动方向,进而为成都市县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成都市属于巴蜀盆地,处于102°54′~104°53′E、30°05′~31°26′N之间,其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德阳市接壤,西临雅安市,南靠眉山市,东与资阳市为邻,全市东西横距192 km,南北纵距166 km,幅员面积达121.21万hm2。全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差异较为明显,以深丘和山地为主,其境内的龙泉山脉为成都平原和盆地、丘陵的分界线。该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同期、四季分明;年均温17 ℃,年均降水量873~1 265 mm,日照时数达 1 017 h以上,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0~93.5 kcal/cm2;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

目前,成都市下辖9区4市(县级市)6县。截止2013年年底,成都市常住人口1 429.76万人,自然增长率2.32‰,城镇化率达69.40%,人口密度1 180人/km2;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 100亿元,农业生产总值308.2亿元;年末实有耕地32.15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1.101万hm2,隶属于中国五大粮食集中产区之一――成都平原。

1.2 数据来源

2000-2013年成都市各县域耕地面积(参考该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据皆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2001-2014)》,共有532个指标。

1.3 分析方法

1.3.1 劳耕弹性系数 为进一步反映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分布与动态关系,了解两者之间的变化速率、变化方向等,本研究采用2010年刘彦随[7]提出的劳耕弹性系数(Labor-farmland elastic coefficient,LFEC)来揭示耕地与劳动力两者的时空耦合关系,该公式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变化速率的比率,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式中,LFECij表示i区域j年的劳耕弹性系数,LCRij表示i区域j年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率,FCRij表示i区域j年耕地面积的变化率;Lij、Li0分别为区域i在基年期和j年的劳动力数量,Fij、Fi0为区域i在基年期和j年的耕地面积。

基于新农业条件,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率提高以及规模化生产等的重要途径。为能更清晰地判别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相对变化的合理状态,将成都市县域分为耕地面积减少区和增加区,与之相对应的劳耕系数变化过程称之为衰退型和增长型。在耕地面积增加区中,如果LFECij>1那么说明该区域劳动力增加快于耕地面积增加的速率,属于劳耕关系衰退型;如果0

1.3.2 重心曲线 为分析不同阶段成都市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重心的变化方向和移动距离,参考文献[10,11],直接给出重心拟合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Pj(xj,yj)表示区域内该要素第j年的重心横坐标和纵坐标;用Pi(xi,yi)表示第i评价的地理中心坐标;Tij(i=1,2,3,…,n)表示第i评价第j年要素的总量。

假设第k,k+m年某要素的重心坐标分别为Pk(xk,yk)、Pk+m(xk+m,yk+m),如此重心Pk向Pk+m移动方向模型和移动距离模型分别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

由图1可知,2000-2006年,成都市耕地面积整体表现出减少趋势,其中动态较大区域集中在成都市主城区,又以武侯区为甚,5个耕地面积减少的主城区带动了全市耕地总量减少的7.4%。紧随主城区后,都江堰、郫县和温江区区域耕地变化率也较大,如都江堰在此时间段耕地变化率可达-0.306。相对而言,成都市边缘县市在此时间段耕地面积减少缓慢,变化率较小,这与该时期城市经济发展重心在主城区,边缘区以农业为主有关。

由图2可知,2007-2013年成都市耕地变化率相较于2000-2006年间,空间变化差异大有不同,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其耕地面积减少幅度集中在 -0.1~-0.7之间的县区,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扩散。在9区4市(县级市)6县中,除邛崃市与蒲江县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余地区耕地面积都以或快或慢的速度继续减少。在此时间段,耕地面积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为青羊区和成华区,其耕地面积变化率分别达-0.862与-0.822,高于该市平均水平,耕地面积减少趋势明显。此外,相对于第一时间段,金牛区与成华区发展速度加快,除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外,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得耕地减少,其耕地面积减少率分别达到73%和82%,变化速率快。

纵观2000-2013年,成都市近90%的地区耕地面积都呈减少趋势,14年间成都市耕地面积由425 591 hm2下滑到321 541 hm2,除部分地区期间分年限(尤其是近6年)耕地面积略有增加。对比图1和图2可知,成都市耕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小区域集中在城市区,这也得益于市区的区是成都市耕地较为集中地区,近年来成都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守农田红线,确保耕地面积保有量43万hm2的底线。从耕地变化分布格局看,除锦江区外的主城区和龙泉驿区,耕地面积减少快、动态变化明显、变化率加快。而作为该市粮食主要产区的金堂县、彭州市、郫县、温江区、青白江区、大邑县、蒲江县和邛崃市等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相对减少缓慢,即耕地减少幅度小的地区集中在市区农业具有较大优势的县域。

2.2 农业劳动力的时空变化

由图3可知,成都市农业劳动力在2000-2006年一直处于持续减少状态,因其各县市发展速度与侧重点不同,因而减少快慢有所差异。从图3可以看出成都市农业劳动力在这一时期减少最快的地区在主城区,变化率可达-1.2,幅度之大,与其同时期耕地快速减少相对应。其次,郫县、温江区、彭州市与大邑县劳动力变化幅度较主城区略小。

2007-2013年(图4),成都市农业劳动力因地区不同则有增有减。青白江区、郫县、彭州市、金堂县、大邑县和新津县农业劳动力以不同速度在缓慢增加,而作为第一圈层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和成华等在内的五个区县其劳动力皆转为非农业劳动人员。另外,在此阶段都江堰市和双流县农业劳动力减少较快、动态明显,这由于此区域旅游业、特色农业等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的减少。

由图3和图4可知,在2000-2013年间,成都市农业劳动力集中减少区域在主城区及其偏南、偏北区、地区的西部地区,减少速率有减缓趋势,主要是由于成都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以及成都市对耕地保护的一系列政策等所导致。近年来,该市农业劳动力以19.16%的速率减少,且存在明显的分块特征。

2.3 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性

根据劳耕弹性系数,以耕地增加区和耕地减少区两种类型去分析2000-2006年和2007-2013年两个时段成都市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的变化耦合特性。

2000-2006年间,成都市各县市耕地皆处于减少状态(图1),因此把这一时期的成都市划分为耕地减少区。分析图5可知,在成都市19个耕地减少的县市中,农业劳动力在增加(FCR

2007-2013年成都市下辖县市除蒲江县和邛崃市耕地面积增加外,其他县市皆属于耕地减少区。分析图6可得,在2个耕地增加的县市中,邛崃市属于劳动力减少的增长型(FCR>0且LFEC≤0)类型;浦江县属于农业劳动力增长慢于耕地面积增加的增长型(FCR>0且0

2.4 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重心拟合模型

根据式(2)-(5),计算出2000-2013年成都市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重心移动方向和距离。由表1可知,成都市近14年耕地重心在移动方向上以顺时针为主,具有阶段性。具体变化情况如下。2000-2005年,成都市耕地重心移动方向89.41°,耕地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为285.98 km,占近14年总移动距离的98.7%,移动速度快,是耕地重心变化剧烈的时期;2005-2009年,成都市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移动距离为2.51 km,移动方向较上一时期明显变慢;2009-2013年,成都市耕地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年均移动速度为0.18 km,即这一时期耕地重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幅度小。这表明多年来受自然、经济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成都市耕地面积空间分布形成了耕地重心集中在西北、东北和东部地区的格局。

相对于成都市耕地面积重心的显著移动,其农业劳动力重心移动幅度明显较小,近14年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仅0.79 km,移动的角度为-41.07°。2000-2005年,农业劳动力重心位于第四象限,顺时针旋转1.41°,即向东南方向移动了1.44 km;2005-2009年,劳动力重心逆时针旋转大于90°,朝西北方向移动了0.90 km,移动速度慢;2009-2013年,成都市劳动力重心落于第三象限,移动距离达1.47 km,即在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重心以年均0.29 km的速度向西南方向偏移。总体而言,成都市近14年农业劳动力重心移动幅度相对稳定,以年均0.06 km的速度移动,但近5年移动又相较前一时期变化剧烈,这与图6所呈现的劳动力变化率情况相吻合。这表明多年来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成都市农业劳动力重心偏于西部和北部地区,东部和主城区相对薄弱,农业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

对成都市耕地重心和农业劳动力重心的计算发现,在移动方向上,耕地和农业劳动力经过初期的变化后均朝西北方向移动,近5年则又向南移动,两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耕地面积重心的区域变化,使得农业劳动力也随之转移。在移动幅度上,耕地面积直线移动距离达287.01 km,农业劳动力直线移动距离仅0.70 km;观其变化幅度则知,农业劳动力重心较耕地面积重心的变化幅度大,移动轨迹也更加复杂。这表明农业劳动力的区域变化不仅和耕地面积重心变化有关,还和人力资本、非农收入等多种经济社会因素有关。在移动速率上,成都市耕地面积重心变化经历了较快、较慢、慢的过程,反观农业劳动力重心的变化,则一直保持较为匀速的变化趋势。参考已有文献,成都市耕地重心的区域变化与其城市化进程、政策偏向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具有较为果断的变化;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受外在因素影响也和农业劳动力本身有关。

3 结论

1)2000-2013年成都市下辖各县市90%的地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年均减少3 585 hm2,仅邛崃市和浦江县在近6年表现出上下波动缓慢上升之态。就其耕地变化格局而言,近14年成都市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龙泉驿区,这主要源于城市中心发展迅速,且带动周边县市经济、人居发展而形成的;粮食主产的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近年来减少缓慢且部分地区有缓慢上升之势,这得益于成都市政府于2008年开始实施耕保基金,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等措施。

2)14年来,成都市富余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加快,尤其是主城五区在2004年之后劳动力皆转为非农业劳动力。此外双流县和都江堰市劳动力资源转移也加快,其劳动力变化率分别达到-0.338、-0.502。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加大引导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提高其收入水平等。

3)以劳耕弹性系数定量分析为基础,得出成都市近14年相对良性增长型县市由14个县市减少到4个县市,劳耕弹性系数不断变大。近观2007-2013年成都市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在各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68%的地区劳耕弹性系数呈衰退型,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地区人地关系较为脆弱,需要政策引导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

4)通过计算耕地和农业劳动力的重心可知,两者的变化具有一定相似性,变化速度皆逐渐趋于平缓,移动轨迹均有朝南的趋势。这表明随着城市发展和耕地红线的坚守,成都市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将主要集中于西部、东北部等地区。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近14年成都市劳耕弹性系数的变化,得出其人地关系有待提高和调整。研究表明该区人地关系可从生态建设、优化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结构及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大对农业劳动力的吸引力等方面着手。同时,通过研究两者重心轨迹的变化,得出未来成都市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集中区,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但基于探讨主题的原因,本研究并未进一步分析与成都市劳耕弹性系数和两者重心最为挂钩的因素,从而并未能给各县市如何提高劳耕系数、改善人地关系提供最直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玉军,李秀彬,陈瑜琦,等.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686.

[2] HARRIS J,TODARO M.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 sector analysis[J].American Economy Review,1970(40):126-142.

[3] LEWIS W A. Economy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4] 刘冠生.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5] 蔡云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6] 邵晓梅,张洪业.鲁西北地区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多情景模拟[J].资源科学,2004,26(5):74-79.

[7] 刘彦随,李裕瑞.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0,65(12):1602-1612.

[8] 于 慧.人地关系视角下陕西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9] 曹隽隽.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农业劳动实践范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 必由之路 农机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