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教育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安全教育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安全教育报告

企业安全教育报告范文1

第二实幼教职工总数58人,其中核编数30人(实际在编29人),自聘27人(保育员12名、炊事员6名、保安2名、门卫1名、保洁员1名、体育专任教师1名(男)、临时代课教师4名<教师产假短期代课>)。12个教学班均按2教1保的标准配备,且专任教师公办率达100%。

第二实幼的专任教师队伍是一支年轻化、学历高、基础好的队伍,100%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大专及以上学历达97%。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15人,三级教师2人。这是一支以90后为主力军的队伍,是一支教龄短、保教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队伍,但同时又是一支兴趣广泛、个性鲜明、乐观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对职业规划逐渐明晰的队伍。后勤队伍是一支以妈妈团为主体的队伍,保育员100%取得保育员资格证书及健康证,是一支爱岗敬业、工作扎实、对照顾看护幼儿,清洁环境卫生、幼儿饮食烹饪有着丰富经验的队伍。

三年来第二实幼立足办园理念、立足师资队伍现状,结合《指南》《幼儿园教师发展专业标准》精神,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能,致力锻造一支行仁爱、崇博雅、精保教的和慧教师团队。

企业安全教育报告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经商,然而在大量农民外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伴随父母进城,只能留在原籍入学接受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个庞大的儿童群体的成长状态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取代的教育方式,亲子教育的缺失阻碍了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并使其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增加。父母榜样行为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监控机制的弱化,使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和情感支持,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1]而且大多数监护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1.2情感教育缺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通常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内心缺少对亲情的信任、理解,长此以往也许会造成的心理扭曲。待他们长大成人后,也许会不自觉地遵行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们的下一代。。

1.3家庭的安全教育“真空”。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2]由于监护人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暑假是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多发期,溺水、交通等意外事故很容易发生。但是大多数的父母或监护人没有给孩子普及过安全知识。

1.4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正常的的心理需求。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内向等心理特征,并且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孤僻不合群。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溺爱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攻击、胆怯等个性特征。[3]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合力来进行缓解和弥补,具体对策如下:

2.1家庭方面

2.1.1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不仅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转变教育观念,要切实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可以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亲情信”、“亲情热线”等活动,为亲子沟通提供方便。

2.1.2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米德将隔代教育称为后象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过去的“复制”,监护人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忽视了社会变化对后代教育的要求,有的老人由于不识字,无法从书籍或报刊上了解各种教育方法。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培训,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

2.1.3监护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粗野蛮横方式,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甚至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用仇恨的情绪与监护人作对。或者有些监护人对孩子监护不力,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放纵孩子,最后导致无法管教。

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学校方面

3.2.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等情况进行详尽记载,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

3.2.2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朋辈小组的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快乐,交流困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其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使朋辈辅导小组成为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径。

3.3政府方面

3.3.1打破城乡壁垒,改革户籍、教育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壁垒,扩大了城乡差别,限制了城乡资源的互动,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孩子不得不交由父母或亲戚照管。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和教育制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体制入手,加大破除城乡壁垒的步伐,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3.2兴办农村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把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施行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3.3.3建议留守儿童密集地区仿照“四老学校”模式。政府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可仿照“四老学校”模式开办针对监护人的学校或讲座,扭转监护人“只监护、无教育”的状况。

例如:河南省“四老学校”目前已达2930多所.这些特殊的学校通过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家长素质,也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据介绍,河南省创办“四老”家长学校村的留守儿童优良率均达90%以上。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同时,要通过媒体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力度,唤起社会各界人事以及企业的关注。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王坤,郑晓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2):12.

企业安全教育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85-02

2011年9月19日,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历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不断创新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有效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在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中,出台了一整套管理规范和流程,重点加强过程性管理和监控,确保学生外出安全。在实践的每一年里,都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改,逐步形成了“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本文试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对高职“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一、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做法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将第六学期之前根据教学调整,由统一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企业的顶岗称为“顶岗实习”,而将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称为“毕业实践”,特别明确学生在选择第六学期实践单位时必须以“能够就业”为主要目标,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各专业在系部的统一指导下,都将毕业实践作为重要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制定了符合各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大纲。顶岗实习则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并结合第五学期课程安排进行专业课程内容替换。系管理层则在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中,出台了一整套管理规范和流程,重点加强过程性管理和监控,确保学生外出安全。在实践的每一年里,都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改,逐步形成了“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内实训场所开拓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

电子信息专业在校内教学和实训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企业化管理。让学生尽早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尽快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培养职业意识。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建成专门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训中心。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室、物流配送实训室、学生网店展示室等实训场所配备了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系统、博星网络营销教学系统、TPL物流教学系统等多种硬软件设备,自主研发了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使学生在校内即可实现综合电子商务实战训练。计算机应用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引入敏捷软件开发工作流程与规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百色电厂物资管理系统、企业的门户网站、手机游戏等多项校内、企业项目,在校内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需求、体验到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也提升了自己的就业能力。通信专业与广西润建通信、广西联通、广西移动、广东长实通信等大型企业合作,实现了校内即可完成基站维护实训。

(二)各专业根据专业培训的特点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训

电子信息专业制定具有电子信息专业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有效落实工学交替。探索实行“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顶岗实习方式,即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校内理论教学轮换进行,达到“企业用人不间断,学校教育不中断,实习教学不冲突”的效果;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则抓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利用全真的校内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第六学期就业为目标的毕业实践打好基础;通信、网络专业则在第五学期就开始专业对口企业入校招聘,面试通过的学生可以提前到企业顶岗,教师将布置与该学生实习岗位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工业网络专业则实行“2+1”模式,即从大三的暑假开始学生即通过面试到合作企业开展过程性教学实践活动。

二、校外实习的管理流程

形成系就业工作领导办公室、校内实习指导老师、校外实习指导老师、生活辅导员四级监控体系,实现对学生外出顶岗实习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了监管流程图(见图1)和外出实践申请办理流理图(见图2)。

(一)系就业工作领导办公室

由系党政联席会议确定成立每年的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系办主任、当届辅导员、各教研室主任组成。下设办公室,由系党总支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设专职就业秘书一名。制定《毕业实践任务书》、《毕业生第六学期学生管理细则》、《毕业实践安全责任书》等管理文件,管理、指导、规范外出实习、实践的流程。同时还负责对各教研室所提出候选实践指导老师人选认真审核确定名单,同时对毕业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工作指导和监督。负责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定期与相关企业、毕业生进行沟通和回访。

(二)校外实践指导老师

邀请企业人员担任,一般为学生实践单位的直接主管领导。校内实践指导老师和生活辅导员定期与校外实践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指导情况。学生实践时间达到教学要求,则由校外实践指导老师提供毕业实践鉴定表。

(三)校内实践指导老师

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及实践前动员工作;清楚了解每一名学生基本情况,做到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每周与指导学生联系一次,掌握学生实践情况;招聘信息,做好推荐面试工作;每周日上报《毕业生监控表》;同时向系部就业干事口头汇报毕业实践情况;把工作情况详细登记到《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本》上,由系部就业干事不定期检查。校内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跟踪要坚持至学生毕业后半年。为确保管理到位,每位指导老师所带学生原则上不超过20人,一般为10至15人左右。还出台《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对校内实践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四)生活辅导员

生活辅导员由班主任、辅导员组成,主要负责建立班级QQ群、飞信群及时向实践学生招聘信息,做好推荐面试工作;做好安全教育、家校联系等工作。经常与校内实践指导老师和校外实践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重点把握还没有落实实践单位或者就业的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配合学院完成毕业生管理的其他事务如学费、学生综合测评、档案、补考通知、毕业生资格审查等工作。参加系部组织的单位实地回访工作。

(五)学生

学生外出之前,必须办理外出实践申请手续,即家长、学生要与系部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并填写好《学生毕业实践申请表》(包含签章有效的企业接收说明、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工作岗位描述、学生个人联系电话、家长、校内指导老师、辅导员、系领导签字栏)。未办理好毕业实践申请手续的学生,不得外出,否则按旷课处理。实践期间,学生每周主动与校内实践指导老师汇报实践的情况,主动获得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学生实践申请手续的办理情况、每周与老师的沟通情况、毕业实践总结报告书、单位的对其工作表现的评价等共同作为学生毕业实践课程的成绩。

三、结语

目前,在高职生实习“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模式中,还存在“一头热”的问题。热的“这一头”自然是学校。而冷的“另一头”有两个,一是企业,即专业对口、质量高的合作企业非常难找,一些企业对于配合学校实习、实践阶段的管理不是非常上心,往往安排技术含量不高、专业不对口的岗位给学生,达不到实践的教学目的。就业弱势学生找专业对口的毕业实践单位非常困难。二是学生,部分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缺乏吃苦的精神,在择业方面还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思想。同时还存在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的矛盾问题。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就业率的具体考核要求,但是毕业实践针对在校学生,对于能够批量安排的企业而言,最终并不需要全部的学生。如果学生实践工作结束后被淘汰掉,难免会影响到就业率,给系部推荐就业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全院各系统一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的管理规范和审批制度非常必要,学院对系部的指导和监督更需要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召开,鲁昕出席[N].中国教育报,2011-09-20

[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三三四”顶岗实习,实现四方共赢[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01-01

企业安全教育报告范文4

关键词:老年大学;终身教育;互联网;人口老龄化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人口老龄化与产业接续研究”(L13BJY031)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互联网时代下的老年大学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

收录日期:2016年7月6日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国际助老会在其的《2015全球老龄事业观察指数报告》中指出,全球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约9.0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2.3%。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加重,如何减弱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大众广为关注的话题。老年大学作为提供老年教育场所的机构,无疑肩负着“终生教育”的重大社会使命。世界第一所老年大学诞生于法国。1973年,皮埃尔・维勒斯教授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创办了第三年龄大学。英国、波兰、捷克共和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较早的引入了第三年龄大学。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即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成立于1983年。多年来,随着国家对老年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老年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取得一定成就,我国现共有近6万所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700万名在校老年学习者,还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学、互联网教学等多种手段参与老年学习。但是,老年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老年教育在社会认知、资源供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老年大学仍有待继续发展完善。

一、我国老年大学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年人更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各式各样的社会事务中去,然而维系物质与精神都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急需要营造积极活跃的社会氛围,老年教育普及工作仍有待完善。此外,教育资源的短缺和课程设置的偏差等都阻碍了老年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老年大学的社会认同感及普及程度低。传统观念认为,人一旦步入老年,便与社会贡献脱节,不再为社会提出,失去了发展潜力,这种观念致使社会对于老年教育的认知度不高,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了解老年大学的真正办学性质,并且对其教育形式知之甚少,甚至部分老年人不知道老年大学的存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投入财政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及土地税收优惠等多项扶持政策以支持老年大学的发展完善,但是面向老年群体的教育宣传工作并不到位,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仍然不够。2015年,英国第三年龄大学至少拥有950个学习小组,36,000种课程以及35万名学员。我国有2亿多老年人,但是在校学习的老年人数还不足800万,人均学位率和人均入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老年大学教育资源供求严重失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老年人整体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老年人不仅注重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且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希望能为社会进步继续贡献自身力量。老年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普及,目前越来越多的退休老年人想进入老年大学继续学习,却没有足够的学习机会。近年来,我国各地的老年大学学位争抢达到白热化程度,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老年大学教学资源紧张,提供的名额有限;二是由于部分已经完成全部课程的老年学员不愿毕业,而是选择继续上学,学习名额并不能空出来。

(三)老年大学师资不足制约老年教育发展。我国老年大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大龄化、来源渠道窄及优秀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中老年教师组成,尽管其教学经验技术成熟,但是在体力、教学创新及科技适应能力等方面远不及青年教师,而老年大学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就必须引进年轻的师资力量。依托普通高校举办或是企业举办的老年大学教师队伍一般由高校在职教师组成,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有正职工作,兼职的性质决定了其师资人员的不稳定。另外,由于老年教育的特殊性质,教学多带有志愿性质,教师收入较低,仅靠为老服务的爱心难以确保教学队伍的稳定,课程开办直接受到教师是否到位的影响。专门的管理和教育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到了老年大学的招生和教学质量,师资问题不解决,老年大学就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

(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难以体现终生教育理念。早期,我国老年大学开办的初衷是丰富退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故在课程设置上多偏向于娱乐型,福利功能大于教育功能。但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变化要求社会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以减轻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课程设置仅局限在健身休闲类的娱乐性活动,而缺乏外语、金融、现代科技和老年创业教育等相关课程,则不能提高老年人的知识眼界以及自我认识水平,不利于老年人的自我发展。老年大学作为面向老年人提供教育的一个机构,其功能绝不在于只是创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更重要的是促进老年人的自我发展,提高再就业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有所用”、“老有所为”等教育理念。

(五)老年大学缺乏个性化针对型教学活动。在老年大学发展初期,学员大多属于退休企业职工、教师或是国家干部,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但是随着老年大学的发展,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老年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受不同性别、职业、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个体差异明显,学习速度和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老年人的需求并不相同,只有个性化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年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老年大学授课多采用一对多和面对面的传统式教学模式,欠缺对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

二、老年大学与互联网融合的必要性

自从步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工作生活的关系愈加密不可分。网络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染,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迅猛且最具发展前景的部分。随着终生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老年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老年人的教育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互联网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得互联网与老年教育的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老年大学作为提供老年教育的平台,只有将教学手段同互联网结合,跟随时代步伐,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无论对于老年教育产业还是互联网产业,都能实现互惠共赢。

(一)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意愿增强。老年人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排斥使用新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以身心健全的老年人为对象进行调查,探究创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老年大学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老年学习者还是教师都对使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教学并不排斥,这足以证明当代老年人勇于接受新事物,加强同社会的联系,维护自己作为社会正式成员的地位。另外,网络技术也在生活中带给老年人诸多便利,老年人只需掌握一般的上网手段,就能充分享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好处,例如与家人沟通,足不出户便能购物,等等。

(二)互联网教学可以有效缓解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老年教育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涉及面广,需求量自然也庞大,要想解决多地老年大学出现的资源困境就必须借助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可以快速地将教育信息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而且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居住在郊外乡镇距离老年大学路程远,或是当地未开办老年大学的老年人来说,无疑解决了上学困难的问题。并且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于外部风险防范能力下降,前往上学的路途中很有可能遭遇危险,不出家门便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避免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老年教育承办机构也可以减弱这方面的顾虑,更加积极地开展各项老年教育项目。

(三)互联网远程教育能有效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使教学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老年大学教师通过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方式向成百上千、五湖四海的老年人传授新知识,远比传统面对面教学更节省人力。不仅老年人可以接触到更加灵活丰富的课程,志愿教师在普通高校的正职工作也不会耽误,因此教师无法开课的情况基本能得到解决。利用互联网传媒,提高老年教育工作者的知名度,省时、省力的教学方式能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老年线上教育。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远程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大学教学资源不足和“入学难”等矛盾。

(四)互联网的使用有利于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趋发展的网络信息科技能使老年人的大脑受益,维持大脑机能,延缓大脑衰老。美国学者Small、Siddarth和Moody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互联网的使用有益于维持大脑健康。老年人使用搜索引擎筛选网络上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人脑中负责决策和复杂推理的部分持续活跃,因而锻炼了大脑。此外,通信技术能极大地激发老年人对于参与社会的热情。相关学者就此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是58岁至92岁的身有疾病无法外出的老年人,18位研究对象在老年大学志愿者的帮助下参加了以电话会议模式进行的教育活动,8周后,经专业机构评估,老人的健康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五)互联网教学可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在我国传统老年教育的实践中,缺乏针对不同文化基础老年人的个性化课程,而互联网课程则让老年人拥有多样化选择,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作为一种可靠有效的学习手段,并不受个人健康或是距离远近的影响。无论是校内、校外或是线上、线下,老年人完全可以依照自身学习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学习力度,反复多次学习尚未听懂的内容,而且网络教学收费较低,即便生活拮据的老年人也能获得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弹性教学使老年学习者乐于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老年大学发展对策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全国老龄委第十五次全体会议,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及老年服务业。只有充分发挥老龄群体的积极性,维持老龄人口与社会的稳定联系,才能使整个老龄产业健康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说,应该更加注重老年大学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大力宣传终生教育理念,鼓励多方参与建设老年大学。老年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社会有责任有使命同老年人分享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应以终生教育为指导思想,利用网络、报纸等各种新旧媒体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提高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兴趣,使社会重视老年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营造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社会氛围。只有营造一种宽松的鼓励再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发挥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的作用。将老年教育的发展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列入财政预算,设立老年教育专项经费,同时引导社会各界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到老年大学的建设中来,整合教育资源,推动老年大学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老年网络教育平台,加强互联网安全及素养教育。应大力扶持老年网络教育体系的建设,以达到覆盖城乡、方便快捷、实用有效的目标。基于老龄群体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化繁为简的操作;二是合理的背景配色和字体大小;三是井然有序的文字图片排版。与此同时,互联网将老年人自身的隐私暴露在公众面前,老年人防范心理较弱,易受到隐私侵害以及网络诈骗。老年大学必须培养老年人对网络陷阱的警惕意识,开设相关安全教育课程,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的法律建设,合理提高违法惩治力度。此外,网络素养教育与老年人教育息息相关,只有合理健康使用网络,避免过度上网造成的健康隐患,才能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老年教育平台。

(三)多渠道建立教师人才储备库,打造基于网络的师资共享平台。畅通社会渠道、优秀学员渠道以及自荐渠道,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整合高校、文化艺术体育团体等各方面教育人才,稳定师资来源。外聘教师既要考虑教师的年龄梯队、教学职称,同时也要重视精品课程教师的选聘,同时制定激励机制,提高老年大学教师在薪酬以及职称上的待遇。从思想素质、人格魅力、老年教育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适应网络音频教学的现代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课堂教学要求的能力,也应具备以电教技能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需要的各种电子课件以及网络传播知识的能力。打造师资共享对接的网络平台,让有师资需求的学校、老年学员在平台上找到与自己距离最近、最优质的师资,供需双方自由选择,学校可聘请优秀师资到学校上课,学员可购买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和线下教育服务,从而实现师资的合理流动,缓解老年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现状。

(四)运用国际经验和网络技术,创新老年教育课程及办学方法。国际上老年大学典型的课程包括艺术、古典学、谈话、电脑、工艺品、辩论、戏剧、历史、语言、文学、音乐、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在借鉴各国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当对老年教育课程进行创新。除了传统的保养健身、休闲娱乐类型的课程,还应开展职能开发、消费保护、理财规划等多元化的课程,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鼓励学员自制视频,同其他学员共享,开展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基于课程的不同性质,合理安排教育方式,寻找最佳结合点,坚持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大学,借鉴英国老年大学的自治自主型模式,老年人自行发起、自行管理、具有高度自治和一定独立形态的“自助式”志愿者组织,即将学习兴趣或专业知识相同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学员根据自身专长、知识和技能进行自助学习。

老年大学除了丰富老年人生活以外,更高的目标是增强老年人环境适应能力,利用所学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依托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信息量,将现代科技和世界经济等信息加入到课程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加强老年人同现代社会的联系,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削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体现终生教育理念,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崇高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Global AgeWatch Index 2015 Insight report[EB/OL].http:///global-agewatch-index-2015

-insight-report.pdf,2015.9.9.

[2]曹曦.老年教育惠及千万银发[N].中国教育报,2015.9.23.3.

[3]Rosemary Bennett.College that truly stretches the grey matter[EB/OL].http://thetimes.co.uk/tto/education/article4403597.ece,2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