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环境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环境分析范文1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属于生态农业工作范畴;而农业环境污染除了与农业环境安全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人类保护环境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代人们期待高品质生活时重点担忧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常规农业所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这两个问题日益加剧危害着农村的环境质量,因此,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两方面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改善已是当下环境保护所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内容,也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息息相关。
1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然而,依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具体存在问题如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领土面积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则处境是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3亿公顷,实际总量为19.2亿亩,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占世界平均水平约4.5%,不由分说,我国耕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严重的短缺,但相比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还相对良好。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约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国已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由于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大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2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村算是生态资源的原始部门,因此,抓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的可再生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2.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生产意味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着无期的索取,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并非无限度的。而且自然资源还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将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当,也会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资源行列,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可再生资源往往通过合理化利用可以将其恢复到再生资源行列,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是通过对其的开发利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污染程度较小的一种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各个领域存在现象此起彼伏,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而言,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一方面对传统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对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急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例如,发展小型水电站,一方面对电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合理化处置,另一方面可以对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减弱;而且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燃料,还可以将有机质添加进农田,同时可大大减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2.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和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力争将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标充分实现,以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融合为一体,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目标。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已将生态农业列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使得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拥有的良好前景。
2.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逐渐高度重视了起来。保护环境就是要确保现有的资源在不被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促进环境的优化发展。由于人类发展对于农业具有特殊依赖性,目前,农业占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食粮,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3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自然环境分析范文2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指标体系;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K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构建自然地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资源、气候、地理状况3个方面建立聚类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系统性。从各个地区的特点出发,把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联系起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②数量化。聚类分析采用的是数量化指标,一些数量指标是通过其他数量指标组合而成;③可比性。聚类分析要切合实际,操作性要强,并且具有可比性;④完整性。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要科学、完整地反映自然地理环境。
二、广东省21个地级市自然地理环境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依据样品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样品间的亲疏关系,按其亲疏程度自然地、客观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个体间亲疏关系的分类系统。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能避免人为的主观随意性,能较客观地、定量地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分型划类。本文首先为了消除数据间的量纲的影响,用SPSS对数据进行了Z标准化处理。然后,通过SPSS逐步试验各种方法验证之后,发现采用系统聚类中的离差平方和法,选择欧式距离的聚类效果最好。
三、模型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按照表1中的三个方面,我们收集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2010年统计数据,应用模型对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聚类分析。
①资源方面聚类。根据表1的相应指标进行聚类,其聚类结果见图1。由此可把 21个地级市分成三类,结果如下:
第一类包含肇庆、梅州、河源、惠州、阳江、韶关、清远、茂名8个城市。其基本特点为:森林覆盖率平均约为64%,平原占陆地面积平均约为17.81%,水资源总量平均约为160.91亿立方米;第二类包含深圳、珠海、东莞、潮州、揭阳、广州、汕尾、江门、云浮9个城市。其基本特点为:森林覆盖率平均为47%, 平原占陆地面积的比重平均为39.13%, 水资源总量平均为45.68亿立方米;第三类为佛山、中山、汕头、湛江4个市辖区。其基本特点为:森林覆盖率较少, 水资源总量较高,平原占陆地面积的比重范围为51.9%到80%。
②气候方面聚类。根据表1的相应指标进行聚类,其聚类结果见图2。由此可把 21个地级市分成三类, 结果如下:
第一类包含河源、清远、茂名、揭阳、潮州、汕头与梅州7个城市。其基本特点为:全年平均气候为22℃,最高气温均值为38℃,最低气温均值为0.23℃,年均降雨量与日照时数较一致;第二类包含深圳、珠海、佛山、广州、湛江、东莞、惠州、阳江、汕尾、韶关与肇庆、云浮、江门13个城市。该类基本特点为:整体的平均气温不高,并且降水量丰富,日照时数较长;第三类为中山市,其基本特点为:整体的平均气温为22℃, 最高气温较稳定,降水量较充足,且日照时数较高,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③地理方面聚类。同样根据表1的相应指标进行聚类,其聚类结果见图3。由此可把 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成三类, 结果如下:
第一类包含肇庆、梅州、河源、惠州、阳江、韶关、清远、茂名8个城市。该类基本特点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范围为7946到19036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均不大;第二类型包含深圳、珠海、东莞、潮州、揭阳、广州、汕尾、江门、云浮9个城市。其基本特点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居住用地面积都很大,同时比较而言, 居住用面积平均值较其他的要低;第三类型包含佛山、中山、汕头与湛江4个城市。其基本特点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相差很大,建成区面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居住用地面积不大。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我们找到了自然地理环境接近的市区,从而有利于广东省内各市进行比较和提高。聚类分析模型为实现广东省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甘健胜.区域社会生态环境状况聚类分析模型及其应用――以福建省九个设区市辖区为例[J].东南学术,2006.
[3]田冰,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安徽省城市综合实力分析评价[J].金属材料与金融工程,2007,35(4):57-60.
自然环境分析范文3
[关键词] 步骤原理 因子分析 比较
引言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总会伴随着对环境的侵害,环境监测目的就是要及时的发现危害环境的因素,将其降到最低。环境污染的检测项目多而杂,它包括水污染、固体污染、空气污染等许多的方面,而这每种污染又包含着多项的检测指标,这种多样性的检测指标给环境污染的评价与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正因为如此,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我们引入了因子分析法,它能很好的简化指标结构、浓缩信息、降低指标的难度,在主要信息比较充分的前提下,将各种因素进行变量分组,增强组内变量的关联性,减弱不同组别的关联性,逐渐将环境检测的指标集中在几个互不影响的因素上,减小问题分析的难度。
一、因子分析的步骤和原理
因子分析从与最初的变量的相关系数的矩阵出发,然后寻找与问题关联性较大的几个难以观测的因子,通过这几个因子来对实物的原始变量之间的关联系数。例如共有n个样本数,在每个样品n中有P个指标,那么我们就可以列出相应的矩阵,它的一般步骤为:①计算标准化数据在矩阵中的相关系数,再与此同时要求得相关系数的矩阵特殊根,和与此相互对应的正交标准化的能反映特征的向量E;②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在进行因子分析中的标准化应用公式中既有样本的均值也存在样本的标准值,通过标准化的运算来消除原始变量中不同的量纲的影响;③若是特征根的贡献率累计达到85%,则可以得到到一个全新的因子载荷的矩阵;④根据在各式或是检测中得到的样品因子得分,对其进行系统的排序,并且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⑤对由特征根积累率中得来的载荷矩阵施行方差最大值的正交旋转变换,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每个列向量对应着每个公共因子。进行列向量的旋转变换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每个公因子只与对应的若干个原始变量有关联性,如此就能增强各个因子的可解释性。
二、环境污染的因子分析
1.数据收集
在进行环境污染各项因子的分析之初对对各个地区的环境数据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所用工作的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分析过程的好坏,通过对全国的各个主要地区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数据的收集,并且选取了九个主要的环境污染检测的指标,笔者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
2.数据分析和处理
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地区的数据是不具备的。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在进行数据填补时用全国平均值并不是很科学。对环境有着极大影响的烟尘以及二氧化硫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生活和工业排放,可以根据全国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比例来估算我国地区的排放总量,这种做法是比较科学的。
3.公因子的提取和分析
通过SPSS软件的引用可以科学的计算出特征向量和特征根,而且这些数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54%,这个数据说明提取的3个公因子的信息含量是几乎包含了原来9个污染指标的全部信息,可以知道进行“降维”是比较成功。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提取3个公因子,同时还可以得到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同时使用最大方差的旋转法可以顺便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从上表可以知道,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总量,在第一公因子F1上所具有的的载荷是比较大的,然而其它污染的指标在F1上的载荷并不大。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除了X6是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其他的项目都是工业空气的污染指标,所以F1也可以称为工业大气污染因子,以此类推可以分别进行命名。
三、各地区环境污染的分析和比较
通过上面进行的可解释性的公共因子的命名后,还可以根据SPSS函数式的分析来研究环境的污染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山东、四川、广西、河南、河北及辽宁在第一公因子上的得分是相对较高的,这些省份的额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污染比较严重的省份中有不少是属于建国后不久确立的国家老工业基地,由于工业密集型高,而且生产的耗能高,科技含量低,以环境污染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还有的企业是在乡镇,改革开放之后,乡镇经济也快速发展,许多重污染企业为了逃避城市过高的治污费用而将企业转而设在了比较偏远的乡镇,乡镇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并且乡镇政府对环境治理及缺乏经验又缺乏意识,这就造成了一些乡镇在大气污染因子上得分比较高,我们得到各地区的因子得分表:
相较于上面的这些省份,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青海、贵州等地区的这几项因子的得分就要低得多了,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得分比较低的城市要么是比较偏远的地区,要么是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比较发达的城市的经济来源不再是传统的工业制造或是能源生产了,而更多的是以航运、通信、金融、教育、服务业等为经济支撑,这些产业基本上是不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地区的污染因子数不高的原因了。
在表中还可以发现,江苏、浙江、上海、山西、湖北等地的第二公因子数比较高,这说明这些地区的水污染比较严重,研究发现这些地区要么是经济产业结构中依托水资源比较重,要么是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众多、分散比较广的地区。而贵州、山西、内蒙等地的第三因子得分比较高,这说明该地生活空气污染比较严重,贵州得分最高,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关,贵州所处地区属于我国酸雨控制区,酸雨污染严重。而像山西、内蒙都属于能源大省,煤储量极为丰富,在采煤用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比较可以初步的得出一些结论。第一类,特殊污染地区:山西(水污染轻微,工业大气污染严重)、广东(工业大气污染轻微、水污染严重);第二类,水污染居中、工业大气污染较重的地区:四川、广西、河北、河南、山东;第三类,工业大气污染居中、水污染较重的地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第四类,工业大气污染轻微、水污染居中的地区:北京、上海、贵州;第五类,水污染轻微、工业大气污染居中的地区:内蒙、江西、安徽;第六类,水污染和工业大气污染都轻微的地区:天津、宁夏、海南、新疆、、青海、云南、甘肃。
总之,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抓住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它的使用为环境污染的科学检测与评价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张文彤、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260
自然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营销体系;房屋建筑设计;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建筑项目招投标体制下,建筑设计机构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获得客户的青睐,还须在市场营销范畴下建立起前期接触机制。似乎业界同行对此较为反感,但建立在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竞标背景下,惟有加强前期沟通与接触,才能深化客户对该设计方案的理解。毕竟,与采购专用性资产不同的是,这里的客户往往并不是业界专家,其更像是执行资本运作的人格化代表。
所谓“营销体系”可以理解为,营销活动所依次经历的各个环节的总合。以4PS为代表的营销体系,分别经历了产品选择、价格制定、渠道建立、促销构建等四个环节。然而,就房屋建筑设计本身来看,其无法完全依照上述4个环节开展营销活动。理由在于,其作为高端服务型产品无法通过调研来确定产品形态和价格;同时,设计方案的专用性也使得分销渠道成为多余,且更不需要促销的参与。
为此,如何建立营销体系与房屋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模式,便成为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对房屋建筑设计的技术环境分析
本文不打算讨论建筑设计的具体技术流程,而是假设技术具有可行性的前提下,聚焦于技术环境分析。具体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三个方面。
(一)经济环境分析
这里以建筑结构设计为考察对象。众所周知,房屋建筑设计不仅须满足客户对建筑项目的功能要求,也须控制在一定的造价之内。因此,后者便构成了技术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对房地产开发的价值取向,都使得客户对于项目造价更为敏感。当然,在造价控制下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正常的资金投入,但造价概算仍然基于房屋建筑设计图纸而进行的。实践表明,诸多由国家设计院所转型而来的设计机构,似乎相对更关注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而弱化了对项目造价的考虑。
(二)社会环境分析
如果说以上技术的经济环境须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来适应,那么建筑设计的社会环境则需要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匹配。上文已经指出,客户方一般并不是建筑设计业内的专家,其只是从概念出发给出房屋的一般构想。此时,设计机构则需要在多元目标导向下给予满足。因此,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并在房屋的功能定位上最大化的满足当地民众或商家的使用偏好,这种设计方案才能获得客户青睐。而目前在这个方面更多的体现为,设计机构把设计理念强加给了 当地民众。
(三)自然环境分析
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称作自然生态环境。其对于房屋建筑设计而言,不仅关于它的室内朝向,还关注于它的整体结构设计能否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效果。如,根据不规则的土地表面形态合理设计房屋结构,以及根据当地地质结构科学设计承重结构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环境分析说明,如何通过营销体系的适应性建构来逐一满足它们,将最终决定营销体系的适应性程度。
二、技术环境对营销体系的要求
遵循营销体系的本质特征,将产品选择、营销组合、公共关系等三个方面引入到房屋建筑设计中来。那么技术环境对它们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产品选择的要求
作为专用性很强的房屋建筑建设方案,一般植根于客户方所给出的基本要求之中。在此基础上针对产品选择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环境适应性要求。简单而言,这里的适应性要求便是成本造价控制要求。在造价控制的基础上,再来努力寻求与客户实际需求间的契合态势。实践表明,客户选择方案时的往往更关注方案的建设周期、造价和功能优势。
2.社会环境适应性要求。特别对于涉外房屋建筑设计中,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更为关注。如,针对东南亚、中东国家民众多建设的房屋建筑,对于房间的功能定位应展开市场调研。
3.自然环境适应性要求。关于这一点,一般不构成房屋建筑设计机构的难题。但在竞标中的方案陈述环节应突出本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效应。
(二)对营销组合的要求
若要使客户青睐本机构的房屋建筑方案,还应使客户感觉到方案具有增值效果。所谓“增值效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且其所释放的功能定位形成了外部性效应。这时,我们把它称为营销组合。由此可见,其仍然依赖于在设计方面的构思,而不是传统意识上的产品组合。
(三)对公共关系的要求
从营销体系的构成上看,公共关系构成了6PS中的一个要素。与客户关系管理不同,公共关系不仅包括与客户的关系,还包括与各类媒介、政府的关系。不难看出,对于诸多从事房屋建筑设计的机构来说,在公共关系的把握上呈现出明显的软肋。为此,设计机构应通过广告宣传、建筑实物展示等途径夯实以上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要求驱动下的适应性模式构建
这里并不讨论营销体系的具体构建,并且在“要求”部分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这里主要关注于,如何在建筑设计机构内部形成营销适应性的土壤,以及如何从企业行为中去满足这一点。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将营销观念植入机构文化中
首先应在能源机构塑造产品营销的文化氛围,特别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要素更是文化营造的重点。从具体的实施步骤来看,可以遵循这样的环节:(1)机构管理层根据产品营销的适应性要求,提炼出核心价值观;(2)通过仪式、树立标杆,以及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这一核心价值观;(3)在员工岗位培训内容中,增强营销观念培育的权重。
(二)跟踪当地城市的发展动态
房屋建筑设计产品营销的目的存在着社会效益性,因此机构管理者应组建专门团队,密切跟踪城市的发展动态。动态方面着重掌握开发区的建设状况、城市范围拓展的方向、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具体情况等。通过主动掌握情况,从而在建筑方案设计上努力与城市发展同步。
(三)与当地政府、民众保持良好的沟通
政府作为管理当地各项事业的实体,必然影响到客户在房地产领域的开发状况。建立与政府良好的沟通关系,不仅能改善政府对自身的态度,还将借助政府的引见来获得客户的重视从而获得经济收益。因此,建筑设计机构在遵循低碳发展的同时,还应根据政府的目标导向,在社会和自然环境适应性上针对地方房地产发展规划进行整体设计理念调整。与民众的沟通则在于,强化他们多本机构项目设计上的认可度,从而营造出有利于我方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自然环境分析范文5
摘 要: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均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的国民经济对环境适应性及环境工程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出发,简要分析了环境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
环境适应能力是为人类生存状态提供一定保护作用的重要属性,一旦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且环境系统自身难以进行修补,人类生存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就需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以为我们重新构建出一个良性健康的环境系统。
一、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概念分析
1.环境适应性的定义
我国于2001年初颁布实施的GJB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中对“环境适应性”的定义有着明确解释,即“环境适应性是装备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1]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适应性是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之一,而其中的“环境”是指寿命期中遇到的冒有一定风险的极端环境,即能够适应极端环境的装备必然也能够适应比较温和的环境。“功能”则是指装备实现或产生规定的动作或行为的能力。但装备有功能并不代表其可达到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只有功能与性能均满足要求的装备才能在预定环境中正常工作;此外,装备在预定环境中还需具有不被破坏的能力。以上两种要求即为环境适应性的两个标志。
2.环境工程的定义
“环境工程”这一概念早就出现了,但人们常将其误解为环境保护工程,即通过测量和控制环境污染达到保护地球上人类、各种植物、生物等有机物目的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概念。GJB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对“环境工程”的定义如下:“将各种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用于减缓各种环境对装备效能影响或提高装备耐环境能力的一门工程学科即为环境工程,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分析、环境适应性设计和环境试验与评价等内容。”[2]我们所此定义中所提出的环境工程的对象并非前文中人们普遍观念中的各类有机物体,而是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制造出的各种诸如飞机、汽车、旗舰、导弹等各种载体及这些载体上运输或载体本身的设备,这些载体和设备极易因各种环境的作用而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本文所说的“环境工程”应为“装备或产品的环境工程”。
二、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
为了确保装备能蛞愿咝率、低成本达到规定的环境适应性,我们需对装备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一方面,装备环境工程在开展工作时需在加强日常基础技术研究的前提下构筑较高的环境工程技术平台;另一方面,在开展环境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与管理时,需将装备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寿命期各阶段的任务、要求目标等结合起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装备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具体可分为与装备研究无直接关联的日常基础工作、与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应用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具体而言,装备全寿命过程中的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应包括环境适应性要求的确定、环境工程管理和控制计划的制订、环境试验的开展、全寿命环境管理的实施以及对装备环境适应性的综合评价这6个方面的内容。
三、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前文所阐述的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笔者将简要分析环境工程在装备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环境工程基础技术的作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离不开各类环境工程基础技术和标准的支持。环境测量和环境分析技术、环境条件确定技术、环境数据库、环境适应性设计技术、环境试验技术、环境试验设备、环境工程标准和环境工程管理技术均属于环境工程基础技术。型号工作项目立项前,以上所提及的基础基础和标准均需充分具备,但这些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仅为环境工程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其余诸如环境工程标准、文件制定、实验室、场站的建设与管理等日常工作同样不容忽视。
2.环境分析的作用。确定合理的环境要求是装备研制在环境工程方面的首要工作,其合理性与装备的研制难度、进度及成本有着直接关系。过高的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必然会增加装备设计和工艺上的困难,研制成本也将大大增加;过低的环境适应性设计要求不尽会造成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浪费,还将导致研制出的装备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环境分析工作可对各种环境的因素数据和环境影响数据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可为其他环境工程工作以及型号工作的展开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环境试验的作用。在不同阶段使用的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和使用环境试验均属于环境试验,其在提高、确保和评价装备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装备环境适应性设计时,选择材料、结构件和零部件是重要环节,此时进行装备及其材料、涂层的自然环境试验可为各类材料或部件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样机阶段进行的使用环境试验中所产生的数据可供改进设计使用。不同环境试验的综合使用也有着重要作用,如投入使用后的使用环境试验与自然环境试验的结合,其可对装备的环境适应性进行更加准确地综合评价。实验室环境试验具有环境应力可控性,同时还可与装备研制生产结合得更为紧密,因而其贯穿于装备研制生产的全过程。
4.环境工程工作贯穿于装备寿命期全过程
环境工程工作贯穿于装备寿命期的全过程,包括方案制定和论证阶段、工程研制阶段。批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等。如在装备的方案和立项论证阶段需开展GJB4239中规定的工作项目201~203,以在此阶段确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要求;在装备研制、生产和使用阶段则需开展GJB4239中规定的工作项目401~409,以为环境适应性设计、验证及评价提供各类信息与依据。
结束语:近些年,环境工程这一概念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社会对环境适应性这一重要的质量特性及环境工程工作内容的认同和了解尚未普及,这直接导致环境工程在型号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因此,环境工程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对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研究与宣传力度,积极转变大众的传统观念,切实将环境适应性作为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并将环境工程置于型号工作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胥泽奇,张世艳,宣卫芳.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J].装备环境工程,2012,01:54-59.
自然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喀什;SWOT分析;旅游市场;环境分析
喀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南疆旅游业的发展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以入境旅游来说,从1978年开始,当时只有喀什行署外办接待科负责,1984年2月我国政府对外正式宣布喀什市列为全国乙类开放城市后,喀什一年内接待了30多个国家的3500多人,1986年12月被国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5月成立了喀什地区旅游处。从那以后,喀什旅游业逐步发展,1995年喀什入境旅游人数为31102人,到了2000年降低到27510人,2008年又降低为21484人,2009年增加为23019。从这可以看到旅游业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2010年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决定喀什设立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为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为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良机。
一 喀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
1.自然环境分析
喀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北有天山,西有帕米尔高原,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山区的冰雪融化水给绿洲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形成较集中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两大著名绿洲。境内最高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海拔1100米。喀什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距乌鲁木齐1473公里。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春夏多大风、沙暴天气。
2.人文环境分析
喀什古称“疏勒”,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国32年(1943)改名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区,解放后建立了喀什专区和莎车专区,1971年1月,喀什专区改为喀什地区。喀什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各个民族互相协作,互相影响,互相融合,逐渐完成了现代民族的发展进程。喀什地区现有30多个民族成分, 2009年底总人口387.28万人,全疆排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284.24亿元,全疆排第八位。
二 喀什旅游开发环境分析
喀什古老人文景观和独特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丰富。有体现各民族风情的文物遗迹、现代建筑、手工艺品,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和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以及原始胡杨林、大漠、绿洲、冰河、雪岭、原始森林等多种自然景观和原始风光。较有名的有艾提尕尔清真寺、香妃墓、喀什噶尔民俗馆、喀什高台民居、喀什大巴扎、喀什葛尔牲畜市场、卡拉库力湖、慕士塔格峰、乔戈里峰等30多个景区,其中3A级的有四个,2A级有四个,2009年年底喀什地区共有24家旅行社。随着政府和人们对旅游的重视,喀什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日益增长,2009年喀什入境旅游人数23019人,占全疆入境旅游人数的6.4%,入境旅游收入1154万美元,占全疆入境旅游收入的8.4%。喀什旅游资源类型多,主要有民俗民风旅游、登山沙漠探险旅游、丝绸之路体验旅游等旅游资源形式。
1.交通环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喀什经济的增长和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提出,喀什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交通变得顺利。喀什是南疆的交通枢纽,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较发达。喀什机场是新疆第二大航空港,1953年建成,1998年扩建成国际机场,2007年扩建,距市中心10公里。喀什火车站是南疆铁路的重要站,距喀什中心8公里。2010年12月喀什至和田铁路通车,促进了喀什和田地区的共同发展。喀什公路网基本覆盖喀什全区,全区12个县(市)均通汽车。现有红旗拉普、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喀什国际机场五个一类口岸和一个新怡发二类口岸。
2.住宿餐饮环境
根据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底,喀什地区星级宾馆的数量为36个,客房2515,床位4606张。喀什目前为止还没有五星级宾馆。喀什地区星级饭店空间布局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分布在喀什市。喀什色满宾馆位于喀什色满路,建于1955年,布局具有伊斯兰庭园式特点,环境优雅,交通方便,历史悠久。拿饮食文化来说,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具有大众化、寓情于食、种类丰富齐全等特点,饮食代表有馕、羊肉抓饭、薄皮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馕坑烤肉、抓饭、拉面、曲曲、烤鱼、灌面肺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和赞赏。
3.购物娱乐环境
喀什的民族工艺品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些工艺品主要有:地毯、英吉沙小刀、艾德莱斯绸、花帽、土陶、首饰、民族乐器等,并有周边各国精美工艺品。除此之外,石榴、巴旦杏、无花果、葡萄、甜瓜等水果和干果也是旅游购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喀什大巴扎规模大,手工艺品、干果等种类繁多,游客必去的旅游购物中心之一。喀什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代表性的有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萨满舞、麦西来普、塔吉克民间歌曲等。游客到有些景区可以体验到民族麦西来普、木卡姆等,较幸运的游客还有可能体会到民族特色的婚礼、节日节庆活动等。
三 喀什旅游市场开发环境的SWOT分析
1.S(Strengths)——优势
第一,区域优势。喀什是维吾尔族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维吾尔族的文化、建筑、艺术都在这里体现,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喀什有888公里长的中国陆地边界,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五国接壤,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如红其拉甫口岸每年出入境旅客2万人次,进出口货物为2万吨左右,进出境车辆5000辆次。出口商品主要有日用百货、小家电以及少量对外承包工程设备等,进口商品主要有巴基斯坦干果、海那、毛毯等民族特需品。
第二,丰富的旅游资源。喀什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民族民风浓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五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荟萃。不仅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还有高原湖泊卡拉库里湖和具有“死亡之海”称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及神奇的原始胡杨林。国家级旅游景区有香妃墓、盘橐城、艾提尕清真寺、九龙泉等旅游景点。
第三,浓厚的民族风情。喀什有维吾尔、汉、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三十多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大多数,可以说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也是伊斯兰风情最浓的地方。各种砖雕、木雕、石膏雕、各式各样的精美工艺,如首饰、帽子、摇床、铜壶、土陶作坊、维吾尔族特色建筑、服装、喧闹的巴扎把喀什旅游资源变得更具有特色,吸引更多中外游客的兴趣。
2.W(Weaknesses)——劣势
第一,旅游景点分布较分散。虽然喀什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分布较分散,喀什市内人文旅游资源较多,如艾提尕尔清真寺,香妃墓,高台民居,班超纪念馆等。像沙漠、胡杨、湖泊、冰川等自然旅游景观距离较远,从一个景观到另一个景观需要很久的车程。资源丰富度高,但集中度和品位度都偏低。
第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近年来虽然喀什社会发展迅速,但有些地方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改善,如喀什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喀什市内,其他县的星级宾馆较少且星级较低、房间总数偏少,因接待能力低。还有些景观内基础实施还不够完善,如喀什牲畜市场是外国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必去地,但是整个巴扎没有设计一个游客用的卫生间,这种空间布局难以满足今后旅游的快速发展。喀什旅游业整体产业链不完善,还有待延伸,配套的设施不完全, 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措施不到位。
第三,资源开发和保护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但还是出现破坏现象的一个问题。喀什许多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开发时容易受到损坏,开发的同时还需要保护。因为有些游客和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和保护的认识不清,经常会看到有些资源破坏的现象。喀什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缺乏创新,整个喀什旅游过程中游客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同样的手工艺品和些干果等,旅游商品样式雷同而且价格不规范。
3.O(Opportunities)——机会
第一,特色活动和重大节庆。喀什是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荟萃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外,还有达瓦孜节、莎车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节、麦盖提刀郎文化艺术旅游节、岳普湖达瓦昆美食节、泽普“寻找胡杨王”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系列节庆活动。如每年举行的喀交会也给喀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会,如2005年首届喀交会中外客商有4000多人,当年签约仅为40余亿元,2011年第六届喀交会共签约项目445个,签约总额为647.9661亿元,这为喀什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第二,喀什经济特区的建立。2010年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为其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对喀什的贸易、金融、土地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将喀什建成中亚、南亚商业圈的中心,这对喀什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
4.T(Threats)——风险
第一,同类资源竞争威胁。新疆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疆内其它地区旅游资源与喀什部分旅游资源相似,存在较大的竞争,而喀什由于距离较远、旅游发展竞争能力不强,很多游客可能选择其他近点的城市去旅游。如吐鲁番地区,由于地域相近,而且体现的也是历史文化和浓厚的维吾尔族风情,这为喀什旅游带来较大的外部威胁。
第二,邻近省区的客源分流威胁。喀什地处我国最西部,与甘肃、宁夏等邻近旅游市场相比远,在可进入性、旅游品牌方面相比存在劣势,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交通成本高,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少,这导致客源分流。
四 结论
喀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相关政策的规范管理和喀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更好的保护和开发旅游市场。喀什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机遇较多,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地理区位优越、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内涵深刻等方面;同时也存在很多劣势,如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市场营销比较落后、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同时,喀什旅游业的发展还有些机会和风险,在喀什旅游市场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喀什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解决威胁和劣势问题,逐步将喀什打造成一个旅游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李宏等.喀什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等.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饮食文化与旅游开发[J].新疆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