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金融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金融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范文1

关键词: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研究范式;理性投资者;无套利均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0-048-07

一、前提假设: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分歧

斯蒂格利茨(2010)指出:“经济学理论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由一组假设以及由这些假设推演得出的结论共同构成,只有前提假设正确,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又如Mossin(1973)曾指出:通过检查前提假设,将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被忽略的部分,进而估计理想与现实差异的本质和影响。西方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现代金融学理论始于Markowitz(1952)的组合投资理论和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的MM定理,上述研究开创了投资学和公司金融理论的先河,并界定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外延。20世纪80年代以前,现代金融学的最重要理论假设就是理想市场,主要包括理性投资者、同质预期、有效市场和无套利均衡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然而,基于现实金融市场中无法解释的大量“异象”的客观存在,金融学家们开始分析投资者行为对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他们认为现实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普遍存在非理性投资者、非同质预期、套利有限性以及并非有效的市场,而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传统金融学范式无法解释的市场交易行为和现象,并最终演化形成了行为金融学派。

Jensen(1984)认为,有效市场、组合投资、资产定价、期权定价和委托成本共同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主流研究范式。显然,这样的界定与Ross(2002)所阐述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传统研究范式的差异仅仅在于其中是否包含MM定理。事实上,MM定理与成本理论一同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公司金融理论,而公司金融理论其实也是以金融市场理论作为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且也沿用了金融市场理论的基本假设。因此,本文主要参照Ross界定的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假设演进的梳理。由表1可知,虽然现代金融学传统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存在差异,例如MM定理的推导基于更多的限定性条件,但这些理论还是存在相对一致的基本假设,即一般性理论假设,具体包括理性投资者、同质预期、有效市场和无套利均衡等。而诸如无风险利率、无税收、无成本等特殊性假设则仅是针对具体的理论推理过程产生影响。不管怎样,这些一般性假设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理论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石,同时也成为了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关键分歧。考虑到同质预期归属于理性投资者假设,而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相关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因此,本文从一般性假设的理性投资者和无套利均衡假设出发,讨论现代金融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歧与演进。

二、理性投资者: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基石

理性投资者假设实际上是对投资主体给定了偏好和预期两个层面的限定性约束。关于偏好假设,最早由Von Neumann和Morgenstem(VNM,i944)提出,他们认为人们的偏好满足完备性(completeness)、可转换性(transitivity)、连续性(continuity)和独立性(independence)等公理,基于偏好的选择结果可以通过预期效用最大化方程来表示,人们的选择符合理l生人的基本特质。VNM假定实际上是在已知客观概率分布前提下的选择准则,忽略了不确定性问题。因此,Savage(1964)提出了主观预期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SEU),即基于个体主观概率分布预期建立的效用理论。预期假设强调当新信息出现时,人们会基于Bayes法则更新他们对概率分布的预期,在相同信息条件下所有个体对未来概率分布具有相同的预期,即同质预期假设。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理论的支持者们提出了三个逐渐放松的基本命题:一是投资者都是理性效用最大化者,能够对证券进行理性估值;二是即使存在部分无法正确估值的非理性投资者,但由于这部分投资者的随机交易行为相互对冲,从而并不会影响市场价格;三是即使大部分非理性投资者按照相近方式进行决策和交易,但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也会消除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事实上,在上述三个命题被总结出来以前,Samuelson(1965)和Fama(1965)就已经给出了现代金融学理论最为重要的结论之一,即有效市场假说(EMH)。

关于理性投资者假设,行为金融学理论指出,实验经济学的结果已经表明个体对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厌恶特征,相对于一种不确定性状态,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性的结果。由于SEU假设并不允许个体对概率分布产生主观认定,从而不能够捕捉到个体这种不确定性厌恶的特质。另外,人们的决策往往并不服从Bayes准则,具体表现为:当投资者面临不确定性时,即使他们有能力对所有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投资决策仍会受到个人理念、经验、感受的影响;投资者往往只是基于公共信息进行决策,而不是所有信息;投资者有时表现出风险厌恶,有时又是风险偏好者。行为金融学实际上是尝试通过了解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的认知状况和情绪因素,进而解释个体决策的过程与方式。到目前为止,行为金融学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很难被某一个确定的模型所刻画。而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传统范式则是对复杂人性的简化和抽象,但也正是因为过度地简化和抽象,从而使其难以解释现实市场上出现的所有现象,才会遗留下众多的市场“异象”,并因此受到行为金融学的诟病。

传统金融学理论范式的另外一个核心假设是个体能够做出合理且一致的金融决策,即同质预期。同质预期的基础是信息同质,所谓信息同质是指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数量和相同质量的信息,信息无成本保证了所有投资者能够获得同质信息。在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信息的有效市场假定和理性投资者假定的基础上,同质信息决定了投资者会基于信息对未来概率分布产生同质预期。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人们时常表现出非理性或近似理性的状态。Simon(1956)就指出,理性人假设忽略了环境限制和个体约束,如时间和认知能力等问题,而个体在多数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有限理性,即个人价值观、无意识反射、经验以及习惯等都会影响人们的理性程度,尤其是当人们面临实质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时候。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人们在更多时间内只是满足自身效用需求而非需求效用最大化。即使能够假定个体完全理性,然而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进行Bayes更新,人们同样难以形成对未来概率分布的同质预期,因此,现代金融学理论传统范式的相关结论还是难以保证其正确性。

表2列示了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非理的一些具体表象。不难发现,投资者这些非理性特质的存在,必然无法保证其在金融决策过程中表现出传统金融学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因此,基于理性投资者假设的有效市场并不会真实存在。如果不存在真正的理性投资者,那么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是否会随机发生并相互对冲,进而消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呢?现实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表明,投资者之间交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投资者会买入或卖出相同的证券。Shiller(1987)指出,由于非理性投资者(即噪音交易者)会受到社会其它个体信息的影响,跟随或者模仿其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因此,交易的结果很难被彼此抵消。虽然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过去的错误,进而改变未来的投资决策,并最终变得更为理性。但是,学习过程的机会成本很高,并且真正学习的机会事实上非常有限。因此,噪音交易者之间的相互对冲和抵消并不足以保证市场有效性的真实出现。

三、无套利均衡:现代金融学理论的核心

传统金融学理论的支持者们基于三个基本命题以支持市场有效性的成立,包括理性投资者的存在、非理性投资者的分散交易相互抵消影响,以及理性投资者能够通过套利消除市场中的错误定价。在前两个核心命题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严厉质疑的情况下,关于无套利均衡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套利是指投资者可以无成本且无风险地获取收益的投资机会,例如按照较低利率借入资金再以较高利率贷出获得差价就是套利的最典型例证。传统金融学理论针对卖空无限制和套利无约束的假设,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市场中可能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者,并且他们将会导致市场的错误定价。另外,这样的错误市场定价从本质上源自投资者之间存在非同质预期。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具有非同质信息,或者即使存在同质信息,由于个人偏好和认知偏差,投资者也会对未来收益概率分布产生差异化的预期,从而形成了市场中的错误定价。通过对卖空和套利的设定,传统金融学理论虚构了投资者在套利行为中的能动性,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套利消除市场的错误定价,最终保证市场中并不存在套利,进而实现均衡并达到有效状态。

行为金融学理论指出套利存在有限性,现代金融学理论所追求的无套利市场并不会真实存在,且无套利并不等于市场中不存在套利机会。因此,传统金融学关于卖空无限制和不存在任何限制性规则约束套利行为的前提假设并不现实。Friedman(1966)指出,当市场中出现错误定价时,适当且诱人的投资机会就会产生,理性的投资者会迅速地进入市场,通过套利实现收益,进而修正市场中的错误定价。行为金融理论并不怀疑这一命题的前半部分,即市场中存在错误定价,而且错误定价从一定意义上确实有利可图,但理性投资者是否能够迅速地进入市场,通过套利修正错误定价并获取收益却值得怀疑。首先,套利行为本身并非无成本,包括手续费和买卖差价等通常意义上的交易成本时常使得修正错误定价变得无利可图。作为影响套利行为的关键步骤——卖空则常常涉及到为借入证券而支付的保证金以及手续费等直接成本。而且发现和识别错误定价的成本虽然难于计算,但一定会直接影响到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错误定价的持续性往往与套利实施成本紧密相关。其次,套利过程中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致使市场中的错误定价持续存在。Lehner(2004)指出,基本面风险和噪音交易者风险是套利者所面临的两类主要风险。当市场中不存在完全可替代的风险资产时,套利行为就无法通过完美替代而消除基本面风险。即使存在完全可替代的风险资产,该替代风险资产也同样可能被错误定价,从而使得投资者面临双重基本面风险。噪音交易者风险则是指噪音交易者会使短期内的错误定价加剧,迫使套利者基于防止损失继续扩大而不得不进行止损交易,或者是流动性原因导致的过早对冲行为,进而会产生相应损失的现象。De Long等(1990)又进一步指出,套利者很可能同噪音交易者采用相同的投资方向,从而加剧了市场中的错误定价。除了基本面风险和噪音交易者风险外,Abreu and Brunnermeier(2002)还指出,由于错误定价何时能够被彻底消除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套利者不得不承担为进行套利而产生的初始投资成本,这种成本往往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进而降低了套利的可能性。如果市场中存在多个套利者,套利的不确定性则会更加复杂。

事实上,现代金融学理论对无套利均衡假设的依赖,弱化了其对完全均衡金融市场的初始要求。然而,正如行为金融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套利的有限性使得这一假设尴尬且无用。必须承认的是,也正是无套利均衡假设使得现代金融学能够置于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框架中进行推理和分析,并提供了针对金融市场均衡分析的基础。即使人们指责无套利均衡假设并不符合经济学逻辑,并且由于套利行为的限制性还使得市场中的错误定价得以持续存在,但是除非能够寻找到一种更为合理的理论假设解释市场中资产定价的基础,进而确定市场中存在何种程度的错误定价,否则无套利均衡仍然将继续保持其在现代金融学理论研究范式中的主导地位。

四、结语:基于不同视角的现代金融学逻辑

传统金融学理论始终坚持认为现实金融市场是一个基于理性投资者、同质预期和无套利均衡的有效市场,市场异象只是来自劣模型的偶然现象。而行为金融学考察问题的基础则是基于市场投资者现实交易行为的刻画与分析,是对传统金融学研究范式进行全面的否定,认为有效市场并不符合现实交易市场的真实状况。那么,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分歧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经济学逻辑呢?

现代金融理论范文2

众所周知,金融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正因如此,金融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则有具体如下几点:第一,金融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资金不仅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正因如此,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对企业而言则尤为重要。而加强金融管理,恰恰能够帮助企业更为有效的使用与利用资金,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更新鲜的血液。因此,可以说金融管理,能够为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十分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二,金融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任何一个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始终是其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而金融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作用恰恰是帮助企业立足于社会经济环境之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因此,可以说加强经营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金融管理能够塑造企业品牌与企业信用。良好的金融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一个企业的经济能力。而经济能力的提高,恰恰也塑造了企业的招牌,好的招牌则势必会让人们更加信赖,为企业带更多的利润。所以说金融管理能够为企业塑造品牌,获得良好的信用。第四,金融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良好的金融管理,不仅能够不断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还能够进一步确保企业各类各项资金的妥善安置。因此,可以说资金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加强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应用的几点个人建议

通过上文笔者的阐述,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处处都涉及到金融管理问题,也正因如此,金融管理既是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企业自身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第一,企业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贷款的回收业务,因其收款工作相当的困难,更因该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员,专门的管理科室,以此明确责、权、利、务期,进而达到实效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同时对欠款单位的信用分析进行分析,观察其自身的支持负债比率、资金周转速度比率、检测流动资金运转是否正常,从而根据这一系列的数据编制分析报表,分析超信用期欠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欠款回收方式,最大限度的减低企业的经济损失。第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正因如此,要想做好企业的金融管理,则应该从做好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入手。首先,在进行预算编制前,我们应该先做好预算编制的事前调查、取证工作,以确保预算编制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其次,已经编制好的预算不能进行随意的更改或者调整,即便一定需要进行更改与调整,也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并且依照相关规定程度进行更改活调整,以此加强预算对企业资产管理的预算能力;再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始终秉承公正、公平、公立的原则进行,不能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干扰,一旦发现有任何部门虚报预算必须要进行严惩,绝不姑息养奸;最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各个预算项目应该尽可能的做到详实记载,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有效的核对各个部门的绩效,另一方面还能够形成对各个部门的约束,方便对各个部门的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对资产的管理以及使用效率。第三,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说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不仅直接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企业实现集中化统一财务管理创造了有力条件。尤其是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是探索企业资金集中化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所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早已成为促进金融管理有效经营于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的一个不容置疑的重要课题,也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引入精细化管理,摆脱日常核算工作量复杂,让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也是现今企业的主要应该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不断的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将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入精细化管理并提高精细化管理同步进行。第四,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也是促进企业金融管理良好开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融资上往往依靠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的限制又比较多,抑制企业金融活动的同时,也往往会对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带来反作用力。因此,开拓与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则成为促进金融活动良好开展的关键。如:开拓上市融资渠道。对于企业而言上市融资的限制要比银行贷款的限制要小的多,因此也更利于企业进行高科技项目的集中化投资,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有效的转型。同时,还可以利用间接融资的手段与银行达成利益、风险,共享、共担的机制,从而减少借贷银行对企业的约束。此外,企业还可以引进相应配套的金融服务,进行金融资讯、职称评估、资金结算等工作,进行金融管理工作的创新。

(二)从国家政策方面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根基,其自身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也正因如此,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现今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尚不够完善,国家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则可以通过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性鼓励与干预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保护,从而也为金融管理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国家可以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因为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资金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金融管理恰恰是对企业资金等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鼓励银行建立自身机制,根据企业的信用评定,降低企业贷款现。同时,做好民族企业的发展保护。尤其是在外企和进口的冲击之下,民族企业更是步履维艰,而要想使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金融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则首先就必须要确保企业能够立足与市场经济中。所以,我国应该处理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开放的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如加大关税等,限制外企和进口,做好民族企业的保护工作。

三、结束语

现代金融理论范文3

关键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第二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对以前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第一部分是“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第三部分是“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等基本概念,学会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自然选择作用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本节的设计思路是基于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设置五大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概念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推理等技能。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从桦尺蠖黑化现象中认识到人类对生物进化的干扰,初步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桦尺蠖黑化现象”的材料以及猎豹追捕斑马的视频,设置五大情境来展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教学。

3.1 情境一

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为什么产生抗药性?学生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从宏观角度解释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解释有什么不完善之处吗?教师指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从根本上解释进化原因,伴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完善并发展了自然选择学说。从而导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

3.2 情境二

如果在一群白色桦尺蠖群体中(基因型为aa)偶尔出现了一只黑色桦尺蠖(基因型为Aa),且黑色比白色更不容易被鸟捕食。那么,桦尺蠖的颜色将有怎样的变化?教师以此引出种群的概念。

思考题①:新出现的黑色桦尺蠖命运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单个桦尺蠖个体可能存活下来,也可能被鸟吃掉。

思考题②:产生的新基因如何才能保留下来?

学生回答:黑色桦尺蠖只有在群体中不断繁殖产生后代,将新基因传递下去,才能使新基因保留下来,并使得桦尺蠖群体得以进化。

由此,学生可以意识到:研究生物的进化,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并通过一组概念辨析:池塘中的全部鱼、池塘中的全部鲫鱼、东北虎和华南虎是否属于种群概念,由此引出种群的概念,并提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通过概念的辨析,让学生归纳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3 情境三

以“群体桦尺蠖进化的实质是什么”启发学生认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假设在桦尺蠖群体中存在着三种基因型的个体:AA的个体占了30%,Aa的个体占了60%,aa的个体占了10%。那么这个群体繁殖几代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会同亲代一样吗?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子一代、二代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不变的。

思考题①:上述的计算结果是建立在什么条件之上呢?

学生回答:上述桦尺蠖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存在自然选择;不存在变异。

思考题②: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都成立吗?

学生回答:不可能。即使前4个条件可以满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总会发生。通过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可以认识到,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学生总结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之二:种群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3.4 情境四

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每个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多少?

学生运用数学方法,通过简单的计算知道种群中每代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基因突变,且数量较大,这些新产生的基因通过繁殖得到积累,并构成这一种群的基因库,同时新基因通过自由组合产生更多基因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材料。同时此教师强调: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可以改变基因频率,但不能决定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也就是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通过以上计算,学生归纳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之三: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5 情境五

以“是什么主导着群体桦尺蠖的进化方向”出示桦尺蠖黑化材料,并创设情境示例:1870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占10%,Ss占20%,ss占70%,S基因的频率为2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设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2-10年问,该种群每年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学生通过材料分析以及计算,很自然得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意识到正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工业污染改变了桦尺蠖的生活环境。

思考:当政府治理环境污染,使得工业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后,请淡一谈桦尺蠖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由于政府这一改善环境的举措会再次影响自然选择,使桦尺蠖发生再次进化,黑色桦尺蠖数量减少,而浅色桦尺蠖数量增加。

由此,学生总结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四: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并认识到人为干扰对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影响,初步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6 总结与应用

教师给出一段视频“草原七猎豹追捕斑马的镜头”,引导学生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学生讨论分析出: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无论是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它们种群内部的有利基因的频率不断增大,不利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在长期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越来越多,更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现代金融理论范文4

关键词:证券资产定价; 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1-0019-05

一、引言

证券资产是一种未定权益, 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只能在未来实现, 并伴随着不确定性。因此,证券资产价格一方面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大小、时间以及分布特征等, 另一方面取决于投资者对这种不确定现金流的主观偏好、信念和信息。现代金融理论沿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最优化和均衡等思想, 通过描述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决策行为模式下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关系, 来解释证券资产价格决定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有关金融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即所谓的“异象”,这激起了许多学者对建立在投资者理性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的反思,从而促使行为金融理论的诞生。 行为金融理论试图以心理学对人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证券资产定价问题,并成为近二十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前提条件、 模型推导等方面对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资产定价研究进行比较和评述。

二、现代金融理论下的证券资产定价

(一)现代金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的前提假设

1. 投资者理性。“理性经济人” 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假设, 但对于理性经济人的解释和认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理论中有很大差异, 并且在不断变化中。具体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命题: 期望效用准则、 贝叶斯推断和风险厌恶。 期望效用理论由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于1944年提出, 该理论假定不确定情况下行为人的选择偏好具有独立性、可传递性和连续性,则行为人的选择偏好可以用一个概率线性的偏好泛函数表示, 即存在一个与每一结果相联系的效用函数值, 行为人对不同方案的选择按照期望效用值的大小进行。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的期望效用理论要求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分布是客观概率且为所有行为主体的共同知识,但现实中,未来自然状态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概率。对此, Savage(1953)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概率分布是行为主体对自然状态发生“机会”的个人信念,是可以通过行为主体的选择揭示出来的。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克服了客观概率假定的不足, 但对行为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行为主体根据可得信息对自然状态形成先验信念;其次,随着新信息的不断到达,行为主体能够按照贝叶斯法则及时更新信念。 风险厌恶意味着效用函数是一凹函数。 理性经济人假定使得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数学描述成为可能。 对于投资者来说, 存在一个与未来各种可能的收益相联系的泛函数,使得投资者购买或持有该证券资产的效用为其各种可能收益所带来的效用的概率加权值, 投资者则根据最大化期望效用原则进行决策。因此,在假定投资者理性的基础上, 就能够按照效用价值理论的分析范式来研究证券资产的定价问题。

2. 有效市场假说。在假定投资者理性的条件下,证券价格是否等于其价值或者说理性资产定价理论成立与否取决于市场的信息, 如果所有的相关信息无成本地提供给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且所有参与者对未来具有相同的预期, 则均衡时的证券价格是所有投资者围绕自身期望效用最大化选择的结果, 应该等于其价值。否则,证券的均衡价格会偏离其价值,建立在投资者理性基础上的证券定价理论无法成立。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为理性证券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源于对证券价格行为的研究,早在1900年,法国数学家Bachelier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就提出了证券价格的“随机游走”模型,但并没有吸引同时期经济学家的眼球。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一研究重新开展起来,英国统计学家Kendall(1953)、 美国经济学家Roberts(1959)、Osborne(1959)等相继检验并验证了证券价格的随机游走特征, 但这些研究并没有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直到1965年, Samuelson在仔细研究了随机游走理论后, 较为严密地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理论――证券价格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反映。1970年, Fama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回顾》一文发表,在这篇经典的论文中,法玛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综述, 并给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具体定义, 确立了其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二)现代金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模型

1952年, Markotwiz提出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诞生。在这篇开拓性的论文中,Markotwiz对在充分竞争的、 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假定投资者只生存一期, 其投资的目的是最大化期末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当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型或证券资产的收益为正态分布情况下, 则投资者的效用建立在财富分布的均值和方差两个变量上。因此,对于风险厌恶的投资者, 其目标是在即定收益下最小化方差或在即定方差下最大化收益。 投资者在资产组合时应通过选择价格变动成负相关的证券来降低组合的方差而避免投资于协方差很高的证券。 当所有投资者对市场具有相同的预期时, 则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符合上述条件的投资组合, 构成有效投资组合前沿。在充分竞争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只需根据个人愿意承担的风险或期望的收益从有效组合中选择。Markotwiz的开创性成果为证券资产定价提供了崭新的思想。

3. 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在Merton跨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础上, Breeden(1979)证明,如果投资者的消费偏好与状态变量无关,且消费的边际效用与财富的边际效用相等,则任一资产i的期望收益都与其与投资者最优消费的实际瞬时增长率之间的协方差成正比,可以表示为:ri-r=?茁ic(rj-r)/?茁jc,其中,?茁ic为资产i的收益与最优消费增长率间的协方差,?茁jc为资产j的收益与最优消费增长率间的协方差(?茁jc≠0),rj为资产j的期望收益。Lucas(1978)则从投资者以追求整个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最大化为出发点, 推导出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不仅使证券资产定价从单期静态扩展到多期动态,而且从局部均衡扩展到一般均衡, 并成功融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金融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三、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证券资产定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以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的证券资产定价理论的黄金时代, 特别是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 实现了现代金融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融合, 而且得到早期实证研究的支持。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些违反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异象”被发现,如:股票收益的中期惯性与长期反转、规模效应、价值效应、溢价之谜、股价波动之迷等。学者们开始对现代金融理论在证券资产价格决定上的解释力产生怀疑,并转到其他领域寻求合理的解释。随着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前景理论的出现,以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在投资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行为金融学试图从投资者的真实决策行为出发重新审视证券价格决定问题并逐渐获得重视。

(一)行为金融理论下投资者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

1.投资者有限理性。“理性经济人” 假定要求行为人无所不知和拥有无限的计算能力, 但现实中行为人是很难达到的,一方面受自身的经验、阅历、知识水平、技能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的影响。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Simon(1955)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手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使得这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79年的文章《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中,Kahneman和Tversky通过对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行为进行大量实验研究, 发现许多违反期望效用理论现象, 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效应:确定性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与期望效用理论不同, 前景理论分别用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其中,价值函数为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 而不是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期末财富, 价值函数在整体上成一个单调递增的曲线,但在利得时是凹的(反映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 而在损失时是凸的(反映投资者是风险偏好的)。 决策权重函数定义为客观概率的单调增函数,但在低概率时?仔(p)> p,而在高概率时?仔(p)< p。在1974年的文章《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Kahneman和Tversky指出, 由于受复杂环境和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人们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问题时常采用启发法(Heuristic)而不是算法(Algorithm)进行决策。 启发法导致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一些心理偏差,如:易获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锚定与调整偏差、框架依赖偏差等,而且这些偏差并非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共性。

2.非有效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检验证据和理论基础均受到了挑战。Shiller(1981)对股市波动的研究发现,“股票价格由未来红利的预期净现值而决定” 并不能完全解释股价波动的幅度。De Bondt和Thaler(1985)则发现,当股票按照过去3~5年收益率的高低分类时, 过去的赢家变成了输家,而过去的输家则成为了赢家,应用买入输家和卖出赢家的反转策略可以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随后,许多研究者依据股票过去的收益情况又成功地提出了许多方法来预测股票收益。 这些发现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基础。同时,有效市场假说赖以成立的最后一道理论防线――完美套利受到了质疑。依据有效市场假说,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且这些非理具有相关性,但聪明的投资者或套利者的存在将会消除其对证券价格影响, 使证券价格回到其基本价值上。 而现实中的证券市场由于替代品难以发现和套利本身存在风险导致套利行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实现, 金融市场在多数情况下也将不再是有效的(Shleifer,2000)。

(二)行为金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模型

投资者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动摇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促进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真实决策行为出发, 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修正并提出相应定价模型:(1) 个人对风险的评价并不遵循期望效用理论,而是前景理论;(2)在对不确定性结果进行预期时,个人行事原则往往违反贝叶斯规则,存在种种认知偏差;(3)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些投资者会因噪音或对信息的错误理解进行噪音交易, 而套利无法消除噪音交易对价格的影响。

2.投资者心态模型。(1) BSV模型。 基于人的两个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Barberis , Shleifer 和Vishny(1998)建立了BSV模型。该模型假定公司的收益遵循随机游走模型, 由于对信息反映存在认知偏差,投资者却相信存在一定规律。代表性偏差使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收益的变化, 认为近期收益的变化反映未来收益的变化趋势, 导致反应过度; 保守性偏差使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预测模型, 认为收益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导致反应不足。反应不足,可以用来解释价格的中期动量效应, 反应过度则可以解释价格的长期反转效应。(2)DHS模型。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1998,2001)假定市场存在两类投资者,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其中,知情交易者拥有私人信息且对私人信息的精确度往往过分自信;非知情交易者不拥有私人信息, 但能够从价格中推知知情者的信息, 因此非知情交易者不会存在过度自信偏差。 由于知情交易者的过度自信导致对私人信息过度反应而对公共信息反应不足, 从而使股票收益成中期惯性;随着公共信息的不断增加,知情交易者的过度自信得到纠正, 出现股票收益长期反转现象。(3) HS模型。 与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Hong和Stein(1999)假定市场由两类有限理性的投资者组成,一类是信息观望者,通过私人观测到的有关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做出预测, 但是不能根据当前和过去价格的信息进行预测;一类是动量交易者,通过过去价格来预测未来的价格。 信息观望者首先接收到一个信息, 由于其有限理性而对信息不能做出充分反应,导致短期内价格变化惯性。当将动量交易者引入后, 动量交易者将根据过去的价格变化决定交易数量指令,利用信息观望者的反应不足进行套利,从而加速了价格对信息的反应速度, 但由于动量交易者仅根据近期的价格进行交易, 而不能直接了解信息。因此,他们的交易将引起更大的价格变化,同时推动更多的交易者交易, 价格也将超出最初的信息所引起的应有的价格变化部分,但最终价格将表现为理性的价格,即出现反转现象。

四、两种理论下证券资产定价的比较

证券资产价格是投资者决策的结果,因此,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是研究证券价格形成机理的基础和核心。现代金融理论以公理形式给出投资者行为假设,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 解决证券价格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图1列示了其逻辑推演过程,其中,期望效用理论解决了投资者的决策目标, 完美的信息和贝叶斯信念更新保证了这种最大化目标在不确定的动态环境中实现, 针对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 现代金融理论用引入理性预期和套利机制进一步保证了这种价格形成机制的有效。有了这一套机制,证券价格决定问题也简化为围绕投资者目标最大化的一个线性规划求解问题, 投资者决策目标成为研究证券价格的起点。CAPM、ICAPM和CCAPM分别是针对投资者目标的不同定义而推导出来的,但这三个模型间并非独立并行的,而是从单期到多期的一个扩展过程。因此,现代金融理论的内在逻辑是严密的、统一的。

现代金融理论描绘的是一个完美、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无法完全解释现实中的价格行为。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的真实决策行为出发,应用归纳的方法提炼投资者的行为准则, 来解释证券价格是什么的问题。表1列示了行为金融理论定价模型与现代金融理论定价模型分析范式对照。

对照图1和表1可以看出, 行为金融定价模型并没有突破现代金融理论的分析范式, 只是从不同的知识点上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改进。 尽管行为金融中的投资者更接近现实中的投资者, 相应的定价模型可以解释现代金融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但行为金融定价理论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行为金融对投资者的偏好和信念的知识是零散的, 缺乏内在的、统一的联系,无法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行完整的、逻辑严密的表述。因此,行为金融定价模型只是基于投资者的某个行为偏差或针对某个(类)异象而提出的,导致对同一现象存在不同的解释,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现象。其次,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只能对现存的一些现象提供理论上的解释,尚无法做出预测。因此, 行为金融定价理论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就是寻找一个研究主线,将行为金融关于投资者偏好、信念和信息的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通过合理安排,形成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的独特的分析范式。

参考文献:

[1]张圣平. 偏好、信念、信息与证券价格[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克里斯蒂安・戈利耶. 风险和时间经济学[M]. 徐卫宇,译. 上海:中信出版社,2002.

[3]Barberis,N.and R.H.Thaler,A Survey of Behavior Finance,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2003,edited by Constantinides,Harris and Stulz,Elsevier Science B.V.,1053-1123.

现代金融理论范文5

(湖南商学院财金学院,长沙 410205)

摘 要:现代金融学显得不再传统,金融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许多金融问题显得不再复杂,这为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这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金融知识不再单一,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金融学不断与其他交叉学科相融合。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31-01

在科技与金融日益结合的背景下,现代金融学显得不再传统,金融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这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知识和能力应是复合型的。在这些现代金融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中,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显得尤为特别,这是因为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金融运作方式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

当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大背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金融学的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的。由于金融学科涉及到的如证券投资、股市行情、期货交易、银行信贷等业务操作众多并且十分专业,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高等院校可以成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联网构建金融教学和实习平台,并且引进最新的技术与应用软件,完善实验室相关的配套设施,力求创建一个与现实金融信息保持同步并且可以进行多项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模拟实验室,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业务实践,不仅可以深刻领会自己学习到的金融理论及其相关业务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熟悉相关金融业务流程,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教师把本节要讲的内容和道理融入到典型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评论与剖析,直接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过程,是一种有着启迪、体会、引导等作用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选择案例,要求教师根据本节所讲金融课程的理论内容及其重难点,选择最切合所讲课程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其次研究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上课时进行讨论研究,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讨论时不要偏离本节所学内容。最后总结报告,由学生完成,联系本节内容与所研究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实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根据金融课程所描述的金融实际运作程序,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真实的金融交易的情境和模仿演习的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学习和训练,熟练掌握全部操作规程。比如有一些大学为学生创设模仿银行环境、证券交易情境等。一些高校已将网络信息体系运用到了金融、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模拟场景中,可以模拟真实的场所进行的业务流程操作,从而熟悉金融业务。

四、加强金融学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活动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为了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与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也为了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先进人才,金融学应当不断加强与其他交叉学科的融合,将法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纳入到金融学体系之中,同时加强计算机、英语及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辐射面涉及理论普及、道德形成、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金融学知识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薇,张蕾.黑龙江省本科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3,(11).

[2] 孙方娇.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2013,(8).

[3] 付松红.网络环境下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职业教育,2013,(9).

[4] 玉素甫·阿布来提.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

现代金融理论范文6

论文摘要: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金融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数学的研究目标是利用数学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围绕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为实际金融部门提供较深入的技术分析咨询,从而解决金融行业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数学相关理论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解决金融实践中的问题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金融数学的相关理论及现实应用进行论述。

一、金融数学的定义

金融数学或数学金融学亦或数理金融学都是由mathematical finance翻译而来,可以理解为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学科。金融数学是通过建立适合金融行业具体实情的数学模型,编写一定的机软件,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仿真计算,对实际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应用数学工具,特别是伴随着控制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研究成果在金融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金融数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国际上也称数理金融(Mathe--matical Finance)。金融数学起源于金融问题的研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学越来越与数学紧密相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广义来说,金融数学是指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金融经济运行的一门新兴学科,狭义的来讲,金融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在不确定多期条件下的证券组合选择和资产定价理论,而套利、最优和均衡则是这一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

金融数学从一些金融或者经济假设出发,用抽象的数学方法,建立金融机理的数学横型。金融数学的范围包括数学概念和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在金融学、特别足在金融理论中的各种应用,应用的目的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推理和论证金融学原理。金融数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因此金融数学首先以金融理论为背景和基础,这倒并不意味着从事金融数学一定要受过金融方面的正规的学术性训练(这确实大有益处)。尽管金融学由于具有自己充足的特征而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但它毕竟是作为经济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发展起来的,因此金融数学也以经济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和背景。由于金融还同学、财务学、税务理论等有密切的联系,金融数学还需要以会计原理、财务技术、税收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

金融数学的理论基础当然还包括现代数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其首要环节是数学或统计建模,也就是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筛选出关键因素以分辨出相关因素与无关因素,然后从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出发,推导出各种关系,最后得到结论对作出对结论的解释。这种建模活动不仅非常有用而且极为重要,因为在金融中,假设中一个小的失误、一个错误的推导、一个有误的结论、或者一个对结论的错误解释甚至都会导致一次金融的灾难。此外,在金融数学的研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具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综上可见,金融数学是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科学层次。金融数学也是金融学继定性描述阶段以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数量化的分析性学科。

二、现代金融数学理论的发展

1 随机最优控制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一个更值得重视的应用领域是解决带有随机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最优控制是控制理论中在相当晚时期得到发展的。应用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并用测度理论和泛函分析方法,是数学家们在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对于这一新的数学研究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金融学家们对于随机最优控制的理论方法的吸收是十分迅速的。7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几篇经济学论文,其中有默顿(Merton)使用连续时间方法论述消费和资产组合的问题,有布罗克(Brock)和米尔曼(Mirman)在不确定情况下使用离散时间方法进行的经济最优增长问题。从此以后,随机最优控制方法应用到大多数的金融领域,在国内以彭实戈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对此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2 鞅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是鞅理论的引入。在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假定F,证券的价格可以等价于一个鞅随机过程。由Karatzas和Shreve等人倡导的鞅方法直接把鞅理论引入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利用等价鞅测度的概念研究衍生证券的定价问题,得到的结果不仅能深刻揭示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而且可以提供一套有效的算法,求解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与风险管理问题。利用鞅理论研究金融理论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够较好地解决金融市场不完备时的衍生证券定价问题,从而使现代金融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基于鞅方法的衍生证券定价理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但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

3 脉冲最优控制理论

在证券投资决策问题中,大部分的研究假设交易速率是有界的和连续变化的,而实际上投资者的交易速率不是有界的,也不是频繁改变的。因此,用连续时间随机控制理论来研究,仅仅是一种近似,使得问题变得更容易处理,但是事实上往往与实际问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若用脉冲最优控制方法研究证券投资决策问题看似更为合适。

4 微分对策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动向是运用微分对策方法研究期权定价问题和投资决策问题,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金融市场不满足稳态假定或出现异常波动时,证券价格往往不服从几何布朗运动,这时用随机动态模型研究证券投资决策问题的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存在着较大偏差。用微分对策方法研究金融决策问题可以放松这一假设,把不确定扰动假想成敌对的一方。针对最差情况加以优化,可以得到“鲁棒性”很强的投资策略。另外,求解微分对策的贝尔曼方程是一阶偏微分方程,比求解随机控制问题的二阶偏微分方程要简单得多。因此,运用微分对策方法研究金融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重复对策、随机对策、多人对策理论在证券投资决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更加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三、数学理论的应用

金融数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检验什么类型的数学理论适合于运用在金融理论中以及预算新的数学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可能性。金融系统的本质特性与系统是一致的,即经济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实体的行为。能够描述或者表征着本质特征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就会得到充分的应用,而不能描述或表征着本质特征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将逐渐被“扬弃”或者淘汰;如果数学武器库中尚没有这类武器的话,数学家们就会同金融学家一道去这类武器以满足金融领域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描述金融经济的数学模型从本质上来说只有两类:一类是牛顿(Newton)的决定论模型,即给定初始条件或者状态,则金融经济系统的行为完全确定,第二类是爱因斯坦(Einstein)的随机游动模型或者布朗(Bro~vn)g:动模型。简单地说,即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确定性状态和随机性状态也被认为是两种对称的状态。

同时,所用模型的数学形式也基本上是线性的,或者存在非线性也是假设金融系统运行在线性稳定而加以一阶线性化处理,这些似乎成了一种传统和定式。尤其是近30多年来,金融界已分成两派。一派是技术分析学者,相信市场遵从有的周期性循环;而另一派即定量分析学者则认为市场不存在周期性循环。最近的研究利用物中开发出的方法来分析非线性系统,认为真实情况介于两者之间。这样,金融数学至少面临下列四个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变与动的直觉三性(随机性,模糊性,混沌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已确定从此到彼得过渡条件、转换机理、演变过程、本质特征、产生结果以及人们所采取的相应的金融对策,尤其是货币政策。

其次,对以信用货币为核心的三量:货币需求量、货币共给量、金融资金流向流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合理界定提供正确的金融理论以及数学模型,为改善社会总量平衡关系将对财政、金融、物质、外汇四大平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