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

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74-01

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环境资源调查、畜牧、养殖,还是花木栽培,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都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都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探讨。只有通过实践实习教学,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实习中,在实践实习中观察和发现客观现实与原有理论的矛盾,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

1.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的意义及现状

中职院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更是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堂。作为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搞好第二课堂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活动,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思想水平。通过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我国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一些学校和家庭固守片面发展的取向,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仅仅理解为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忽视社会实践实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与力量。很多学校不顾教学大纲的要求,长期不开设劳动实践课、劳动技能课,不注意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大大抑制了学生个性、劳动技能、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中职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抱着一种游玩、观光的态度。

2.2 学校对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部分中职院校对加强和改进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认为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摆上学校的重要日程。

2.3 中职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效果不佳。绝大部分学校在学生学习期间会组织并安排其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到了实际知识,但仍有少数学校未组织社会实践实习,有些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部分由学生自行安排,而学生大部分由于单位不接收、不愿实践等原因未能真正参与实习。此外,部分学生在自己寻找的实习单位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在公司实习基本是"打杂",无工资或补助,实践效果较差。

2.4 学生未能真正深入参与实际工作。很多学生在实践实习期间主要是参观,实际工作偏少,对专业学习及能力培养作用不足,学习效果一般。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多数安排在最后一年中,在校需要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实践的目的要求也远不止参观车间厂房,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工作才是重点所在。

2.5 流于形式,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总体策划与实施。在中职生社会实践前,缺乏针对社会实际和群众所需的调查研究,仅仅按照中职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来安排社会实践。例如: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实习简单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等形式。这样的社会实践实习,不仅无创新,甚至会给提供实践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增加负担,也不受群众欢迎。在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中,参观为主,动手为辅,实践内容与中职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达不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做实事的目的。另外,在社会实践实习的总结报告中,缺乏实践实习的升华。

3.对中职生社会实践实习工作问题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的计划。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中职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3.2 加强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态度的引导。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应付了事,对此,应加强中职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使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专业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认识到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效。

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文2

Abstract: Employ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Students currently part of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is not strong, mainly for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less able to practice, applicants not strong, because there are social factors, educational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should be based on demand, based on career planning, social practice as a platform for the secondary pre-employ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counseling as a guarantee.

关键词:就业 就业能力 大学生

Key words: employment;employ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简介:陈惠娟,女,(1972.12),广西灵山人,钦州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07XJ50)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万人。今年仅应届生就有630万人,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今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

在这种形势下,要促进大学生就业,关键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简言之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的综合。 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部分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十几年来基本不变,有的已陈旧,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高校有的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跟不上专业发展要求,素质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实践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但现实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实习,没有参加其它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用人单位反映,约一半以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成绩出色,但他们的成绩与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不相称的。这其中原因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教育的因素。如社会公共培训机构不足、校企合作的缺乏等。高校一些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虽然有计划安排实习,但实际实施实习、技能操作课流于形式,存在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实习的现象。另外,很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等,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原因。

(三)应聘能力不强。应聘能力指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面试应聘的技巧和技能。大学生应聘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就业迷茫”,面对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应聘时不注意礼仪和缺少应变能力、面试怯场和应聘简历制作粗糙等,大学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原因有就业指导方面的也有大学生个人因素。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还是大班形式,对大学生的应聘技巧缺乏指导和训练。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就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没有围绕明确的目标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还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对就业的恐惧、不良的择业心理、不正确的价值观、过高评价自我、盲目的从众心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应聘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作为贴着学校“商标”的“产品,”“就业能力”是产品的质量。只有大学生的质量“就业能力”是就业市场所需要的,达到市场要求,高校生产出的产品“大学生”才不会过剩。知识结构是就业能力的核心,为此高校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时具进,地方院校自觉为地方建设与经济发展服务,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一致。如钦州学院坚持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办学方向, 开设海洋科学、轮机工程、现代陶艺与装饰雕塑设计等多种特色专业,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培养了大量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落实规划的检查。指导大学生规划出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依据生涯目标规划积极准备相关事宜,依据生涯规划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这方面,英国的高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1世纪初,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开始在各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要求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要求毕业生都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以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参考。这一举措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值得借鉴的。

(三)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的,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大学阶段专业知识成绩的出色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在校期间受过较多实践锻炼的大学生更受企业青睐。西方发达国家,著名跨国公司,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学历”、“唯学位”的误区,主要强调实践能力。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了类似的趋势。高校要加大校企合作的步伐,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基地;同时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假日,参加大学校园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工作等,这些都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我们应向国外高校借鉴。如英国大学的三明治年项目(也称三明治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常是在第三年到企业带薪工作一年并将工作结果记入学分,如学生工作报告占40%,学生日志10%,辅导员报告20%和雇主报告30%。该项目的益处是使大学生工作期间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懂得如何在团队有效工作,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简言之,借助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可使大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尽快胜任工作,取得职业成功。

(四)以职前培训为辅助。大学生从“学校人”成为“职业人”,应聘是重要的途径,而应聘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考核,自然是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去要求,而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无形中大学生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因此,开设形式灵活的职前培训,是提高大学生应聘能力的捷径。大学生职前培训内容一般有社交礼仪、职场沟通、公文写作、主动性、责任心、团队协作、客户意识、质量意识、人脉开发、销售基础等。培训形式可以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实战”等。如礼仪、团队协作等知识可在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实战”可以是以班为单位举行模拟应聘,由就业指导教师现场指导;还可在大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如面向全校开设公文写作培训系列讲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五)以就业心理辅导为保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大学生中存在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有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忧虑和恐惧、消极自卑、就业盲从、盲目追求享受、过分依赖等心理。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在近二三十年里,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将就业心理辅导列为大学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例如我国港台地区,注重自我了解,以提高决策能力;强调自我观念的发展,以求得最佳的人生定位;重视个人价值观的建立,以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有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强化择业中的价值观等。辅导的方式可以为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就业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级和团体活动中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等。如模拟招聘活动、创业设计大赛、参加就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华云.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严峻 630万应届生创新高news.省略/20100123/n269780162.shtml. 2010年01月23日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91-92.

[3]王玉辉,王恒根. 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267-269.

[4]钦州学院. 快速发展中的钦州学院. 省略/Web/Content/OutLine.aspx. 2008年3月.

[5]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7.

[6]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27.

[7]熊书银,黄登婕.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培养[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08-109.

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文3

New Ideas on Undergraduate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of Coal University

ZUO Qiuling

(College of Safety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common problems i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coal universities. Three stages of view-learning- practice is proposed on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First of all, visiting and demonstration mine mining model, mine ventilation system model, mine rescue, mine space concept is preliminary formed. Second, going into the mine coal to experience systematically real mine. Finally, practice the field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t is pointed out the new way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on Coal University. It is also lay a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Key words coal university; practice teaching; three phases

目前,我国煤炭经济持续滑坡,形势严峻。煤炭企业基于对自身经济,特别是学生入井安全保障的考虑,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到井下实习,甚至拒绝学生入井。与此同时,煤炭高校出现了联系实习单位难、学生逃避实习和实习效果差等问题。随着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煤矿企业对员工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煤炭高校必须加快转型,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煤炭高等院校本科学生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教学的好坏不仅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是不可替代。目前传统的煤矿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实习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煤炭高校本科实习教学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炭高校本科实习 “观―学―练”三阶段的教学方法。

1 煤炭高校学生传统的实习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实习模式

(1)四周制毕业实习模式。目前大部分煤炭高校毕业实习一直沿袭的模式是,学生必须在煤矿井下实习,时间四周。实习矿井由指导老师利用个人社会关系搞定,学生安全由学校负全责,实习单位只提供实习地点,允许查阅资料,其他事宜自行解决。然而,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约占三分之二,基于安全考虑,绝大多数矿井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同意实习也只允许部分学生分批入井,原则上一人一次。出于安全的原因,学生在矿实习时间实际不超过十天,仍属认识实习。资料收集方面,矿方只提供基本资料,技术资料及图纸等不许拷贝,几十个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基本一样,无助于做毕业设计,造成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2)顶岗实习模式。个别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允许与其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实行顶岗实习模式。煤炭行业属于井下作业,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等事故极易造成人身伤亡。《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新工人要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能入井,这约需六个月。毕业实习时间仅四周,显然这违反规程的规定,学校不鼓励这样做。

1.2 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目前,煤炭高校本科毕业实习教学主要采用验证型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验证型实验是教师设定好“假说”和准备好仪器的前提下由学生完成的实验,主要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实验学时又少,不及理论学时的六分之一。课程设计作为独立实践环节,题目缺乏工程背景,与煤矿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此外,毕业设计也是由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按照设计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完成,很难达到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煤矿技术进步了,课本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技术需要。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从考核体系来看,煤炭高校注重对学生最后提交的作业或实践(实验)报告的考核,是一种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没有制定具有针对性考核标准,如实验和课程设计均采取相同的成绩评定办法,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依据相同,不具合理性。

(3)教学条件不达标。由于煤炭高校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经费主要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开支上,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经费少,造成校内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先进的大型没备难以购买,设备套数不足,一人一组的实验通常是五六人一组,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学校大部分设备是上世纪的落后产品,有的只能用作参观,不能启动;有的仅是演示仪器,学生实操形同虚设。

(4)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煤炭高校的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越来越多,但他们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接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学术训练,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加上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较少,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师群体的整体实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准,与教学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 “观―学―练”三阶段实习教学的新思路

今年国家提出一大批本科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部分煤炭高校具有工程背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完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组成的实习教学体系,对个人对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习教学上,要以应用技术为核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找准学校在行业经济中占据的位置。

实习教学是工程类煤炭高校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消除安全风险对实习的阻碍,剔除实习针对性差和效果不明显的弊端,本文将实习教学分“观―学―练”三阶段进行,环环相扣。

(1)第一阶段,观看矿井系统模型并辅以多媒体视频,时间一周。结合矿业工程各专业实习特点,分批集中参观并讲解演示矿井系统模型,要求实习指导老师对照模型分系统介绍,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矿井空间。同时,集中实习学生观看矿井系统视频,反复对照模型空间,思考各大系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实习矿井的概貌和特点。模型及多媒体实习周结束时,要对实习学生分组逐一考核,考核地点选在模型实验室,考核采取让学生对照模型讲解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

(2)第二阶段,入井参观,时间一周。这一阶段,首先邀请所实习矿井技术人员讲述矿井概况及安全注意事项,接着入井参观学习。入井实习由矿井技术人员带领,熟悉井下各个系统及设备,重点是生产和通风系统。一般要求学生至少下井一次。实习必须有针对性,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题目收集资料和图纸,最好能咨询相关问题。考核考评应在学校进行,重点是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资料收集。

(3)第三阶段,实操演练,时间二周。实操基地选在校企结合的大集团公司所办的培训基地或技校。培训基地用的实训设备,一般是矿井不用的二手设备,比较齐全。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学习各种设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要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监测监控仪器的实测结果分析,包括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仪器的使用。这一阶段,学生实操要重点学会矿井阻力测定方法、矿井顶板位移测定、突出矿井瓦斯基本参数测定,以及割煤机、综掘机和液压泵站等设备的操作。考核考评应在实操基地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井下各种设备的实操技术。

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实现途径

所谓的创业教育是指对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业技能等多种创业素质进行培养的教育模式,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被教育者的创业能力。立足于我国现阶段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仍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与此同时,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与我国现阶段国情仍有冲突。因此,立足现实,确定目标,寻找可实施的创业途径是提升现阶段高职创业教育效果的必经之路。

1立足高职教育现状,确立创业教育目标

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首先要认清自身的发展和教育现状,要从全局定位、教学实施定位、理论践行定位、实施素质教育以及不断转变审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创业教育目标进行定位。

1.1立足全局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项重要的就业教育形式。立足于国家发展的角度,大学生创业可为国家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的分配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可优化国家人力资源结构,为振兴国家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提高国家科技、技术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于社会需求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可缓解大学生的社会就业压力,扩展社会对人才的选择范围。立足于学校教学成果,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要求,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减轻学校在毕业季的就业压力。

1.2教学实施定位

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科目,其教学地位等同于其他的专业课学习,从教学实施的定位来看,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创新型、复合性人才,是对高职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概述和整体把握,与专业课学习息息相关,互为依托。从另一角度而言,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将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教学定位应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育与能力教育,从而实现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从理论到实践的角色与能力的转换。

1.3理论践行定位

创业教育是学生与社会接洽的重点,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课堂。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对现实的就业状况、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自身不足进行充分的认知。从此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重要步骤,对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地位,避免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习状况,要将理论化的教学内容活化,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真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1.4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现阶段教学的主要部分,不仅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在高职院校中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创业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更注重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创业能力以及社会接受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促进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专业知识教育、业务技能养成、管理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技能培养等多方面。从创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业教育的前提是过硬的业务技能,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才管理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发展,最终促进高职大学生建立完善的、全新的创业观。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时,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

1.5不断转变审核方式

从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审核方式上来看,具体的规章制度尚不明确,无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审核措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尚未将创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纳入教学审核中。此种教学现象则导致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显著,且学生、学校及家长对此课程的重视度低。因此,不断转换审核方式,将创业教育的考核与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相互融合,同时,在基础考核的基础上不断促进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完善,促进创业教育朝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提高其应用性及可行性。

2立足创业教育目标,拓展创业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是对学生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因此,在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科目中要时刻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充分结合。同时,还可通过校企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对工作形成正确的认知。

2.1学科渗透,配套学习

从以往的高职创业教育的教育情况来看,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及其他文化课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创业教育要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互融合。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可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和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最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将创业教育的教育课程归入教学大纲中,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融合,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2.2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是育人的根本和重要基础,环境对人产生的熏陶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创设良好的创业氛围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学校可通过借助自身已有条件,宣传国家的有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兴政策,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创设轻松、愉快却又紧张有序的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创业活动,使高职校园处于全新的创业氛围中。具体而言,学校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校园创业:第一,高职院校内部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可帮助有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针对校园内已有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的高职院校,并体现其在校园工作中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创业指导中心形同虚设的现象。同时,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可由学校提供必要的创业经费,并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创业贷款流程及具体情况等内容,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大经济投入,改善学生的教学条件及高职教学现状,改善学生实践课程的硬件条件。此外,可通过进行创业设计大赛、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创业比赛及创业心得交流,通过了解他人的创业经历和创业故事,激励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

2.3校企结合,学以致用

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学校,通过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作为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社会并更快地适应社会。作为企业,可减少人才培育成本,对于专业性强的人才可以直接使用,不仅为企业自身创造了利益,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赋予的责任。因此,学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实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告知学生,并让学生做好吃苦、服从的思想准备。在实习进行之前,企业可以通过岗前动员及培训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制度等进行充分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此外,对很多学生来说,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他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既欣喜于初入社会的诸多挑战,又恐惧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此时,学校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福利待遇的同时,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学校对实习学生的关心,如定期探望,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派遣指导教师常驻企业等等。企业与学校要达成相关协定,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及各方面保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校企结合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同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条例,学生自身要有角色转变的观念,企业要认清社会责任,通过三方合作,将学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输送给企业,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3总结

从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创业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实行教学定位及理论践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渗透及配套学习,通过建立和完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金云,陈柬.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有效途径探索——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84-86.

[2]张忠立,房玉春,万广瑞,等.立足道德教育,服务就业创业——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131-132.

[3]何淑贞.高职院校“创业班”模式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探索——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2):181-183.

[4]应巨林,王怡娟,陈功楷.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2):7-8.

[5]陶勇,石磊.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27.

[6]严金云,陈柬.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有效途径探索——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84-86.

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卫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四个方面

现在的卫校学生都是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就直接报读的,他们与过去通过统考进校的中专生有很大差距,多数学生文化底子薄,综合素质比较差。因为学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将是对学校质量的检验,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出口畅通度还直接影响到入口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业率又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所以怎样把学生保质保量送出校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不能等到毕业时才着急,要把所有工作提前做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过硬的医护技术是卫校学生的生存根本。大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吃苦耐劳,钻研业务,忠实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我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7.5亿劳动力,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一方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帮助他们了解,正视就业难的形势,使学生认清今后毕业时将会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清楚自己选择医护专业是明智的,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状况下,医护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我国医护比例的现状,告诉学生护理专业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从低层次岗位做起,不应梦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卫校学生需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就业优势。与大学生相比,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就业观和动力能力强的优势,而几乎所有医疗单位都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卫校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既适合横向发展,拓宽择业面和转岗的职业群,如护士、按摩师、育婴师、营养师等,又适合纵向发展,能够晋升的职业,如护士分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医师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按摩师分中级按摩师、高级按摩师。因此,卫校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形势不要气馁,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消除过高评价自己或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心理。卫校学生在首次就业时,既要争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自己规划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又要正视就业难的现实。应珍惜机会,先解决生存问题,再积累经验,选择理想的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本着“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观念,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自己。首次就业时,择业期望值不宜过高,当就业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发生矛盾时,不妨先改变一下目标,争取及时就业,然后在新的职业领域里培养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继续向既定的长远目标努力。

我们还应通过诊断、护理技能实验课、实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长观。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医院实习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实习,学生亲身体验当地经济发展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卫校学生的需求,实地感受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深刻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自觉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鼓励某些专业(如高级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北京、上海、深圳等更需要医疗人才的地方实践、闯荡,掌握更新更先进的医学理念,积累病例经验,为将来回到家乡就业或创业奠定基础。对于某些家庭经济条件好,英语口语流利的护理专业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国外就业。总之,应鼓励学生把职业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断地积累中总结经验,调整、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1]

3.1要求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收集就业信息

低年级时,应注重搜集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及职业群的信息。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将其作为确定求职大方向的依据,二是将其作为按职业要求调整自我、提高素质、适应职业的标准,提高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的针对性。高年级时,应注重搜集具体用人单位信息。这主要是指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方向,对聘用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工资待遇、入编、晋升机会等。这也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确定具体医疗单位的依据,二是面试时有利于和招聘者沟通。获得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2]: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社会实践活动与毕业实习、招聘广告、网上招聘、个人社会关系等。

3.2引导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在回答所提问题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实事求是,正式用语,简洁明了,热情适度,掌握节奏,把握分寸,不指责他人,不与人争执。同一个面试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同一个答案并不是在任何面试场合都有效,关键在于应聘者掌握了规律后,对面试的具体情况进行把握,有意识地揣摩面试官提出问题的心理背景,然后投其所好。面试时要掌握谈话的技巧:第一,准备充分,做到有备无患;第二,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三,礼仪周到,显示自己的修养;第四,机智幽默,恰当运用语言艺术;第五,巧妙回答,充分展示自我;第六,借助手势,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

3.3鼓励学生积极推销自己

在求职中,要鼓励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积极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尽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要根据对方需要推销自己。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强调自己的优势。比如医院招聘儿科护士,展示自己的护理理论、社交技能就不如介绍自己的儿护技能,对儿童的爱心来得实在。专业特长加上广泛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往往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二,要扬长避短地推销自己。了解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什么,再针对自身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向用人单位展现。轻松愉悦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巧妙地展示特长推销自己,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第三,要多渠道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有直接推销和间接推销两种。前者是指由自己向用人单位做自我介绍。例如现场推销、书面推销、网络推销。后者是指借助中介人推荐自己,例如请学校老师、实习带教老师、父母亲友等推荐。

4.鼓励学生为创业做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此,必须对卫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指导教育。

4.1帮助学生分析中职生创业的优势

4.1.1卫校学生接受了与医疗单位有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学习的课程有专业性,优于只接受基础教育的年轻人,又具实践性,强调操作,优于侧重理论学习的大学生。

4.1.2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卫校学生学习内容针对性强,有一技之长,且熟悉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校期间已经为适应这一行付出许多努力。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几率就大得多。

4.1.3学校组织的实验、电教、多媒体课程及实习等活动,为卫校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诊所、药店经营创造了条件。

4.1.4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创业观念。

4.1.5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调适心理、训练能力,为创业做好准备。

4.2鼓励学生做创业准备

鉴于以上五点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根据内外条件确定创业时间,既可以毕业后立即创业,又可以“先就业,后创业”,把创业安排为职业生涯规划中后期的某个阶段目标或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于涉世未深的卫校学生来说,后一种选择更稳妥。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在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三方面做好准备,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打下基础。

4.2.1调试心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创业能力的差距,制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调适心理、调高能力的计划。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在图书馆、阅览室查阅书刊资料或学习相关知识,在实习中感悟,积极加入学生会,在为同学的服务过程中反思,为缩短自身素质与创业要求的差距不懈努力。

4.2.2学习经营,懂得融资。除了要看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普及读物,还应多到医院、诊所、药店看看,最好利用实习时间,注意、观察管理者对人、财、物的组织和使用。创业者还需考虑资金来源并学会融资。

4.2.3构思项目,编织网络。卫校学生创业一般会选择开诊所、药店、做保健器材营销等,这些都与医护专业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卫校学生驾轻就熟,创业成功率较高。当然,若要创业成功,往往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在这个行业建立人际网络,加强与过去和现在的同学、朋友、师长、亲戚、邻居的沟通。人际关系重在平日的维护,建立人际网络是训练人际交往、合作、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等社会能力的过程。较强的社会能力,不仅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而且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乃平等.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00-102.

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 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现状 策略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一个工作岗位的绝对就业困难,而是相对于其人才价值、就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而言,找到合适工作的实现难度增大的一种相对困难。在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自身在就业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或竞争能力不足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地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和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地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就业的毕业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一定就业困难,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对就业造成影响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二是因学业困难而影响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指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适应能力差等导致学习成绩差,专业素质欠缺,实践能力不强并由此影响就业的大学生;三是因个性、心理等因素导致就业能力低的毕业生,主要指心理承受能力低、性格比较孤僻、不良习惯突出等因素造成暂时性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四是因个人先天条件等因素影响就业的毕业生,如残疾、身高体型、长相等导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五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如因就业观念问题引起的暂时性就业困难等。

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笔者通过就业工作研讨会、走访、论坛交流等方式,先后对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福建省、安徽省等地部分地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与相关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探讨,总结出地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中一些值得特别关注的特点:一,专业结构性就业困难在地方高校中尤为突出。二,就业质量偏低,就业满意率不高。三,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四,自主创业比例非常低。由于不够自信和受条件限制,就业困难毕业生创业的比例相对更低。五,就业观念更保守,就业途径选择单一且存在偏见。六,求稳定,求地位者多,有拼劲、闯劲,敢于挑战者少。七,受学风、就业观念等方面影响,暂时性就业困难比例更高。八,更关心眼前就业情况,很少注重长远规划。

地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地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应从高校自身教育环境局限、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以及来自其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

地方高校自身教育环境局限。由于受资源条件、生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其中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条件越来越苛刻,甚至歧视地方高校毕业生,这无疑会使地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

除客观的资源条件限制外,地方高校在具体的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非常不利于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一是自身能力素质欠佳。有些大学生学习成绩差,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差,甚至无一技之长,因此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二是就业观存在误区。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一些误区,如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脱离现实,从而成为困难群体中一员。三是缺乏主动竞争意识。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意识,无法融入市场化就业的现实中,这使他们错失了很多就业的良机。四是个性偏执、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如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攀比心理、恐慌心理等。

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当前,复杂的社会观念和多元价值观念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冲击较大,比如有些经济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家庭的困难毕业生,一方面由于对读书改变命运的预期大,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倾向于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单位的求职应聘成本(如公招考试参考报名费、交通费、食宿费等)一般都比较高,又反过来大大限制了其就业范围,加之某些不公平竞争和就业歧视等因素,这些都加大了其就业难度。

地方高校应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策略

构建关注机制。首先,地方高校应高度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可见,高校在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方面责无旁贷。地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比例高、人数多,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事关学校就业工作大局,事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高度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营造一种全校上下都关心、关注、帮助和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良好氛围。在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和成长辅导等方面给予就业困难学生特别帮助,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促进其提高就业能力和减少就业困难。

其次,地方高校各院系应高度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院系和学生直接接触最多,院系的领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是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对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具有关键的作用。因而,除了学校层面的高度关注外,院系层面更应该营造一种高度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良好氛围,拿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促进其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