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体传播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体传播分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21-01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发展到今天,其受众群体依然庞大。传统媒体较之于新媒体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之处。新媒体指的是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也包括博客、博客等。综合来看,新媒体的概念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变化,重要是与网络相关的延伸,都可将其归结到新媒体中。在数字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一些新的影视形式在不断涌现。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宽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的出现,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电影、手机电影等一些新媒体电影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强占传统影视传播产业市场,改变传统思维方式,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革新影视传播思路,是现阶段影视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分析
与传统媒体固定的传播载体相比,新媒体拥有更多的传播载体可供选择。传统媒体在影视传播方面,其传播载体基本都是固定的,如电视机、电影院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多样化,在影视传播方面,其传播途径由固定转为移动,去传播方式由强制传输转为互动传输,其传播内容反馈方面,由事后反馈转为实时反馈。总体而言,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基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所有的新媒体都是与网络相关的延伸,信息化网络成为新媒体传播最主要的载体。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都必须通过连接网络达到传播效果。传统媒体的影视传播途径相对固定,只能透过院线或者购买光盘等方式实现传播。新媒体传播的途径的多样化,使影视传播不再局限于外部环境,可以从手机、网络等多种媒体实现影视传播。另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个性化影视作品蓬勃发展,有代表性的如微电影等,个性化意识的逐渐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改变,普通受众对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需求,更开始注重参与。影视作品的制作从专业化向大众化发展。
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分析
现阶段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要有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途径融合化、传播行为个性化、传播速度实时化、与受众的高互动化。新媒体依托网络技术,在数字领域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比如数字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信息接收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就影视传播而言,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途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移动终端方面,受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影视作品,也使影视作品传播的广度扩大。
2.1 传播途径多元化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供受众选择的方式多。传播途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线性单向传播,其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信息,受众被动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这在影视传播中的表现是,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可以实时与其他人评论作品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动态的传播方式,对影视作品的创作与改进都是极为有利的。
2.2 传播途径融合化
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的出现,实现了传播途径的融合。信息网络作为媒体传播的桥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分工和界限,催生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其具体表现在可以再网上收看或收听电视广播节目,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影视作品等,新媒体传播途径的融合是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巨大优势。
2.3 传播行为个性化
新媒体使信息不在是固定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个人意愿或观点的表达成为可能。其在影视传播中的具体表现为微电影的传播等。个性化在充分表现的同时,难免会带来诸多问题。不良信息、不健康信息或视屏的,对保护个人隐私、净化传播内容带来了挑战。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新媒体传播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对受众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提出了更好要求。
2.4 传播速度实时化
网络直播的普遍出现,使信息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是传统媒体不能相比的。传统媒体在节目播出之前,要经过前期制作与后期剪辑环节,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而且节目的播出有延迟性。新媒体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现场直播所需要的技术成本与资金成本直线下降。但是,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实时化也有很大的弊端。媒体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在网络直播中,一旦出现失误将不能及时弥补,这也是网络直播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2.5 与受众的高互动化
与受众的实时互动是新媒体独有的特点。依靠网络技术,新媒体在传播中实现了与受众的双向传输。使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接收受众反馈,在得到实时建议的同时,更拓宽了信息来源。受众可以很方便地对新闻进行个性化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新闻,成为新的信息来源。与受众的高互动化在影视传播中的具体表现为弹幕。目前几乎所有的视屏网站与手机视频工具,在观看影视节目的时候,提供弹幕功能,方便受众直接交流,或给影视作品提出意见。
3 手机电影发展
手机短片在手机成为一种媒体之后才在真正意义上出现。网络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成就了手机短片。手机电影是手机短片的一个重要部分。手机电影是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电影形态,手机电影也是电影在诞生一百多年后发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手机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占领电影受众市场,并成为电影产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手机电影的表现方式、接受方式、创作方式等各个方面,均颠覆了传统意义的电影制作模式。中国的手机用户量超过七亿人,手机电影的发展前景广阔,免费模式是手机电影的最大亮点。虽然,手机电影还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屏幕尺寸,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必将得到解决。显示技术、手机摄像、数据通讯能力的综合发展,使手机在影像创作和播放领域的功能全面整合,手机使用者既创作个人纪录片、剧情短片、个人视角的新闻,也成为这些影像作品的消费者,手机技术延展了摄像机和显示器在生活中的便携性,将以上两种设备的功能加以整合,令消费者卷入影像消费的互动中。
媒体传播分析范文2
关键词:微博;谣言;网络媒体;社会责任
2007年,微博由饭否网引入中国,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第一家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从金庸先生无辜“被去世”,到日本地震之后的抢盐风波,再到白岩松的“被辞职”、柴静的“被失踪”,诸多谣言在网上的迅速传播。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微博用户每天公开的信息量都在2亿条以上,伴随着微博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公民话语权的同时,随之而产生的谣言却也令传播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1 揭开面纱:微博谣言盛行的表现及种类
(1)谣言和微博谣言。分析微博谣言,首先要对“谣言”一词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西方学界对于谣言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谣言这一概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有着“谣言研究之父”之称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曾对谣言做出以下界定:谣言是“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则将谣言定义为“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法国学者卡普费雷的定义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即“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1]我国青年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而学者张华葆则认为,谣言“是指对社会上已经发生或假想的一件事,经口耳相传,而又缺乏证据,未经证实的解释或理论”。
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无论是对谣言研究起步较早的西方,抑或是起步较晚的国内,都将谣言的概念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点,即“未经证实”。微博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这一事物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微博谣言”,是因为其发源地及传播渠道都是在微博上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给微博谣言也下个定义,即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微博使用者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群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2)微博谣言的类型。根据以上关于谣言及微博谣言的界定,结合近几年微博上流传的各种谣言,我们可将微博上的谣言做如下分类:1)捕风捉影型。顾名思义,此类谣言指的是网民仅仅根据网上的某些图片或只字片语进行臆想猜测,从而制造、传播谣言。例如,在Twitter上,正在和胰脏癌对抗的演员――《第六感生死恋》男主角屈克・史威兹已经“死”了好几次,他必须不断出来澄清,告诉大家他还活着……如此种种,不一而足。2)凭空捏造型。此类谣言更为荒谬,多以一些生活常识的面目出现,实际缺乏科学依据,也毫无事实依据可言。例如,早前曾有人微博称,有人在烧烤(另一说吃火锅)时,由于温度过高导致隐形眼镜镜片融化,最终导致佩戴者失明。但后来据新京报及多家媒体报道,权威眼科专家称从未接收过此种病例。而且,实验表明,隐形眼镜镜片的熔点一般都高于100摄氏度,而烧烤或吃火锅时产生的热量远远不足以使周边温度上升至这个温度以上。相似的,微博上还流传过“喝车里的瓶装水会导致女性乳腺癌”,“取款时若遇到劫持,如果将密码倒序输进ATM机即可自动报警”等看似实用的小贴士,到最后都被证明是谣言。3)移花接木型。这类谣言往往是利用图片捏造、传播谣言。例如,据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报道,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一位腾讯微博实名认证用户郭瑶在微博中谎称,自己一百天大的孩子在此次事故中遇难,这条微博几天内被转发数十万次,包括众多媒体从业人员在内的数百位微博认证用户,也对这条微博进行了转发,甚至有网友跟帖称,已经给郭瑶汇去了慰问金。但经过深挖,这名自称郭瑶的用户,是假冒遇难者家属,借用他人照片了微博。照片中婴儿,实际已有6个多月大,并未遇难。事后,腾讯微博将郭瑶微博账号注销。
2 追根溯源:微博成谣言集散地与网络媒体的特性
谣言的威力并不只表现于今天,古人早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说法。而随着互联网以及多种社交性媒体的普及,借助于微博的传播力,谣言就像一个超级病毒,微博谣言的传播速度和破坏力被无数倍的放大了。
(1)“把关人”的缺失使微博谣言成为可能。当今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如今的信息传播早已不是以前的从传播者单向的流向受众的过程,尤其是微博等新兴传播载体的出现,更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媒体”时代。在这里,伴随着微博信息的低门槛、低成本,致使每一个传播者都是受众的同时,每一个受众也都可以是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传者和受众两者关系越来越模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把关”就变得很难真正做到“把关”。微博的自媒体特征是一种“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和流动的关键节点,从而导致信息封锁和监控成本加大,造成“把关人”的缺失。这便给了一些造谣者可乘之机,也给谣言的滋生创造了便利条件。而谣言本身又借助微博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平民化特点,以一场类似“现场直播”的方式将某一事件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而受众往往因为“宁可信其有”不知不觉的成为谣言的下一个传播者。
(2)微博的“碎片化”特性加剧了谣言的传播。从传播内容来看,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短、明了的信息,微博的出现便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偏好。微博弱化了以往文本严密的规范,微薄的文本内容被限制在每条140字,呈现出碎片化的文本形式。只要网络上注册为微博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信息,内容可容易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为了将一件事情清楚明白的传达出去,一条微博信息是不足以完成的,需要连续多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传播的内容出现碎片化的现象,也决定了受众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致使微博信息,零散而肤浅,具有很强片面性和主观性。普通受众面对这些零散而纷繁的信息时,缺乏相应的信息选择、加工和判断能力,这样,一方面为微博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普通受众很可能被已经生成的微博谣言所欺骗和利用。
(3)微博的“核裂变”传播特性加剧了谣言传播的失控。微博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核裂变式的传播。微博集合了以往传统信息交流工具的优点,是对原有网络交流方式的创新。它拥有自己的主页,允许任何人浏览、评论以及转发,真正了一对一,多对多的N次传播。例如,甲的新浪微博有很多“粉丝”,当其信息之后,粉丝乙认为某条信息有价值,就会转发。同样,乙的粉丝也可能会转发这条信息,以至无穷。这也意味着微博传播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在这种加关注、转发的过程中,受众不仅在进行着思想表达,而且同时也促使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导致了全民传播的新格局。
3 多方出力:提高网络媒体责任
(1)加强相关法律的完善。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综合趋势来看,目前,微博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方式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加强立法以对微博等社会性网络媒体加强监管。众所周知,普通的法律和执行机关主要是根植于实体的现实世界,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很多法律在网络中起不到应有的引导、限制作用。因此,在当今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快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完善互联网管理,规范网络空间,使我国的网络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2)严格网络信息流入的“把关”门槛。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从网络媒体的运作商角度来看,网络运营商应当将网络虚假信息的流入从源头上尽量过滤掉,即提高信息“把关门槛”。微博网站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力度,除了即使删除、屏蔽虚假信息之外,还应当积极主动的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新浪微博会对一个人做不同级别的信息权限处理,或者针对一个地区做不同级别的处理等等,这些规定无疑从源头上已经将一些不实信息拒之门外,对于防止网络谣言,提高网络媒体责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3)提高网络受众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是网络受众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络受众在接触网络信息后出现盲目跟风,消极极端,网民狂欢等,不但使信息的传递出现偏失,也使得意见的表达失去其作用和价值。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受众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减少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4)国家相关部门提高信息透明度。谣言在网络上的崛起、并在许多公共实践中产生爆炸式的舆论风波,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对官方的信息内容和速度不满意、不信任有关。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在能够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某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不要回避、拖延,应当在第一时间给公众一个负责、合理的交代。
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虚拟平台,尤其是近年来微博等社交性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表达更加公开也更加自由。舆论不再仅仅掌控在精英人士手中,普通民众的舆论控制权日渐凸显,网络成为一个表达民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网络信息杂乱无章,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信息危机使人们产生惶惑、怀疑、迷茫的诸般情绪,网络舆论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网络在带给我们自由、独立、平等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无所适从。归根结底,网络媒体只是工具,真正掌控它们的,是隐藏在屏幕后的,真实的,有情感有思想的我们。只有学会利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利用,网络媒体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媒体传播分析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节目;新媒体;传播;策略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电视台是少数民族节目的主要传播载体,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进步,电视台也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需要将其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通过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宣传,利用互联网开设官方微信微博等账号,进行节目的与宣传,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以及影响力,加强了少数民族节目传播的效果,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一、少数民族节目与新媒体结合的发展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电视台的引导力
少数民族当地电视台作为主要的宣传媒体,对于当地政策以及少数民族特色节目的宣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利于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而通过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传统媒体的限制性,以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及时性,增强了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面以及覆盖面。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可以快速的把握主导阵地,而不同平台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节目的宣传进行加工优化,将其转化为平台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分众化传播的效果。除此之外新媒体的良好互动性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公众号、直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促进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快速的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帮助,解决用户的问题,也能够反向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单向传播的弊端,及时的进行调整与改进,扩大电视媒体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与引导力,促进少数民族节目的快速传播与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节目的宣传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的宣传工作大部分是依靠电视台节目的形式,而要想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节目的发展,就要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提升电视台节目的宣传力度。首先新媒体平台可以延伸对外宣传的长效性,信息传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传统媒体有效的互补,也能够随时对其进行更新与互动,增强用户信息接收的丰富程度,也能够通过少数民族节目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更加有效的扩大了少数民族节目宣传的力度,展现了优秀的宣传效果,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与互动。
(三)增强少数民族当地电视台的竞争力
在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与新媒体对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宣传有着很大程度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经营理念也较为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足,导致电视媒体营收能力差,除此之外一部分电视媒体还要承担少数民族节目的汉语宣传制作,更是增加了节目制作成本。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逐渐进行电视台的转型,不断的积累传播经验,结合少数民族当地的资源优势,创造更加适合自己本土化民生化以及特色化的少数民族节目,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少数民族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运营资金不足,人才稀缺,节目形式单一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电视节目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很多节目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很多外界环境以及条件的限制,导致电视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出现问题,运营资金也存在不足的现象,很难培养与招聘到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很难做到财政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导致电视台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长期形式单一、表演内容也缺乏创新,都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也不利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
(二)运营管理模式落后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的电视台的管理体制仍然采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没有及时的进行改变与更新,很容易导致电视台的人才招聘受到限制,低薪酬小平台等原因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也缺乏工作积极性,如果不加以创新与改革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并且没有将资金用到节目的改善以及内容的创新方面,造成少数民族节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以及风俗的传播。二、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节目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有效策略(一)利用本土地域特色对节目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少数民地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要想进一步利用新媒体进行节目的传播,就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本土地域的优势,制作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电视节目,通过强大的互动作用,加速少数民族节目的推广。在少数民族节目的创作与创新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原有的节目形式进行改革,体现出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展现出独特性、差异性以及亲和性,让本地居民能够找到共鸣,也能够让其他地区的人们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了解的欲望,打造出更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节目品牌,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推广。比如目前的很多移动社交平台传播,包括了微博微信QQ等不同的平台,都可以对传统的节目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推广,借助为传播实现人机互动、口碑传播,能够让少数民族节目更加快速直观与用户见面,同时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通过交流裂变形成良好的传播趋势,生产优质的节目内容,引爆社交话题,从而增加受众群体,实现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少数民族节目的播放效果,推动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二)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与质量,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传播理念的多元化发展,电视节目的受众也逐渐开始产生了变化。因此提高节目创作队伍的人才素养,是保证少数民族节目有效传播的必要基础,通过加大对于节目采编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节目人员的工作方式,丰富节目人员对于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对于节目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提升工作人员对于节目的采编、拍摄、剪辑以及互联网应用等多项技能,确保少数民族节目能够正常的表演与录制,打造优质精良的少数民族节目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工作人员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技巧,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动态,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行调整与改变,寻找更加直接快速的方式进行节目的展现,拓宽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渠道,加强传播深入,使少数民族节目的播出更加具有专业性与特色性,获得更多观众的喜欢与肯定,从而加强新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三)主动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交流互动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改变单一的播放形式,通过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根据互联网用户的兴趣与需求,进行定点的播放与传播,同时制作出更加符合大众口味但极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节目,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行观看,提高少数民族节目在互联网上的播放量以及点击率。众所周知,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媒体之一,很多的用户都通过移动直播软件进行节目的观看,由于网络直播具有良好的及时性以及互动性,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与享受,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推动上少数民族节目的发展与进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直播进行节目的宣传与推广,与各地的网络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线上交流,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激发人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了解的欲望,展示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加深大众对于少数民族节目的理解与认同,实现有效的互动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少数民族节目相关的资讯以及动态,增加少数民族节目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同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对少数民族节目进行宣传与推广,开设直播互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了个人知名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推广,吸引用户对少数民族节目的关注度,有效的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于推广,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节目推广形式与载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这就导致了少数民主节目播放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通过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于节目的采编、拍摄、剪辑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开设直播,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增强少数民族节目的播放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开设微博公众号等官方账号,及时进行更新与宣传,加强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力度与传播效果,为节目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少数民族节目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支晓亮、石嘉杨、达仓:《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电视媒体全媒体转型意义研究———以电视台全媒体转型为例》,《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第6期
[2]王璐:《论新媒体时代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发展》,《贵州民族报》2020-09-08(B03)
[3]何春:《融媒体环境中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发展方向分析》,《记者观察》2019年第29期
[4]罗浩、邹伯涵:《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新方式———以赫哲族鱼皮艺术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8期
媒体传播分析范文4
关键词:融媒体;中美广告;传播策略;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95-02
一、广告传播策略的内涵
广义上的广告传播策略指企业围绕着某种文化理念,在特定的企业品牌精神下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系统的、战略性的具体传播操作过程。因此,广义上的传播策略可以理解为一种“大传播”,它并不是单一的广告投放、新闻或炒作新闻,而是一个品牌向消费者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品牌价值与核心观念。狭义的传播策略更多地指企业为了达成市场销售目标和品牌知名度,进行的具体宣传策略。这种宣传策略是在品牌核心观念的统领作用下,实施的一系列支撑性的具体操作个案。
在本文融媒体环境是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在不断冲突与融合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全新媒体时代。[1]”传播是一个过程,如果采用传统的5W模式进行比较,每一个分类都将与广告传播产生牵连与混杂。因此,文章在广告类型上给予限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商业广告的传播策略,得出对广告行业未来发展的启示。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中美迪士尼、环美与红星美凯龙、阿迪达斯与特步三组品牌的不同特点,分别从传播理念、传播构架与传播内容展开比较分析。
二、中美广告传播策略的对比分析
1.策略逻辑:环美与红星美凯龙的广告理念比较
(1)环美:生活体验式传播策略
消费不是消费,是体验,家具不是家具,是家居。著名学者托夫勒认为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如今体验经济是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后的一种新经济方式。“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指出体验经济的最大特征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即差异化与多种选择。[2]”
环美创始于1953年,是美国三大家具品牌之一。环美品牌家具主要以传统美式家具为基础,融合不同民族元素,不同生活习惯特征,以体现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以展现纯正的现代美式生活方式。环美将家居定义为生活方式,旗下主打“古典风格”“休闲风格”“时尚新美式”三大主题,每一种广告主题下还细分了十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它以多种产品组合方式呈现美国多元的文化元素,设计不同风格的样板间,每件产品在现场摆放效果是怎样的,在家中就是怎样的,给消费者不仅带来亲身体验的满足,还能给与消费者以装修的灵感。
环美和中国家居行销方式背道而驰,他们既提品整体展示、设、试用和体验等环节,而且在每个环节当中,让消费者感受到亲切、自然、无拘无束。当消费者物质水平提高之后,购买商品时就不仅只是满足生活必需,而是一种情感和心理渴求,所以环美的体验式传播打破了以往刻板直白的广告传播方式,而是以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为切入点,将广告诉求隐含在消费者的体验当中,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2)红星美凯龙:病毒营销以“奇”制胜
深挖消费者的隐形洞察,在社交媒体等网络系统中引起大量病毒式传播是红星美凯龙剑走偏锋、以奇制胜的策略逻辑。在一次五一假期中,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网络病毒微电影广告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使看过视频的网友都大呼痛快。而这部广告视频以及背后的策略逻辑都由红星美凯龙聘请的网络营销公司维拉沃姆一手策划。
在病毒视频中,美女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互相“斗智斗美”,经过两轮比拼情节,广告所传递的内容与品牌诉求“不怕你比、怕你不比”完美结合,用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与独特的视角呈现,带给受众强烈的代入感,整部视频耐人寻味,使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告在策略上占尽上风。
仔细分析,这类病毒式传播的策略逻辑背后,是对受众的隐性洞察。“洞察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显性洞察,一种是隐性洞察。什么是显性洞察呢?比如说一个妈妈,她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显性洞察。如果一支广告是基于这样的洞察做出来的,那大家都会觉得你说的是对的。但也只会停留在这个层面,消费者会觉得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3]”可以看出,显性洞察只是停留在对消费者浅层次的观察阶段,并没有深入人的内心,挖掘出更为丰富的情感需求,因此广告传播如果只停留在对消费者浅层的洞察上,将无法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所以网络病毒视频对于网民心理的把握也是基于这个部分,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让消费者有‘暗爽’的部分,这种‘暗爽’会使消费者有更多的内心认同。[3]”可以看出,红星美凯龙是通过洞察消费者内心的隐形需求,以化简为繁的创意点打造一支支病毒视频,最终将品牌利益诉求点注入其中,使传播效果大幅提升,同时使品牌获得持久且广泛的传播影响力。
2.策略构架:迪士尼媒介渠道的中西比较
(1)中美迪士尼的传播渠道分析
迪士尼在本土美国发家,它的各项传播渠道都相对成熟,项目丰富。如独立影视公司有Disney、Lucasfilm、Pixar、Marvel等六家,互联网方面有包括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在内的等3家互联网网站。主题公园作为迪士尼实体展现的重要一环,在美国的分布也远多于中国。在这几方面,中国迪士尼虽然有所涉足,但数量和独立程度都不及美国起家的迪士尼母公司。例如,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运用上,也是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业之后,才陆续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中入驻官方账号。而在游戏、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网、图书报纸杂志方面,目前在中国还尚未成立完全独立的公司进行专项运营,出版的图书大多靠授权或零散地编辑。
(2)对比结果:在华迪士尼传播架构尚未成形
美国迪士尼由于立足本土,不受到政策制约,且发展久远,它的传播渠道相对完善,各个板块互相渗透、融合,已经形成了迪士尼传媒帝国的“大传播”效应。但中国迪士尼在剧院、电视台、在线商品等方面尚未成熟。环顾中国迪士尼其他传播渠道,仍然存在大量空白产业,如互动媒体、电视广播网等方面或许受到政策限制,迪士尼在中国的渗透受到了壁垒抵制。因此,相对于美国迪士尼来说,中国迪士尼由于部分渠道的传播缺失,不能形成完整的传播网状图,其跨界传播的联合效应尚未完全发挥出效果。
3.策略实施:阿迪达斯与特步的内容营销比较
(1)阿迪达斯:明星话题制造爆款
作为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擅于利用明星效应带动消费热情。2016年3月初的NMD(No Mad)系列成功上位,成为当年中国第一件通过黄牛排队才能买到的商品。“爆款”推出市场后,陈奕迅、余文乐、范冰冰、吴亦凡等众多明星穿着NMD系列四处走秀,通过制造明星话题扩大宣传力度,利用消费者对明星的盲从心理,掀起一阵NMD单品的销售狂潮,从而提升阿迪达斯的市场认可度。总结阿迪达斯制造爆款的内容策略,分为四部曲:①让明星穿着同款;②时装秀巧妙推出;③借用明星光环制造舆论话题;④让市场疯狂起来。通过明星话题的故事化传播方式,阿迪达斯对市场的消费需求拿捏到位,用单品的爆款讲好品牌的故事。
(2)特步:综艺口号强化思维定式
在综艺节目中,“特步天天向上”已成为消费者熟悉的口号。随着主持人每一次口播“特步天天向上”,青春、快乐、积极、年轻的品牌形象与特步的运动元素合为一体,一步步强化消费者运动认知的思维定式。特步的策略就是用热门综艺的节目内涵与口号宣传塑造自身品牌的形象格局,它从战略的角度积极推广口号式传播,利用电视综艺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用冠名、荧幕广告等方式强化口号,将标志与口号嵌入各类赛事,在短时间迅速积累超高的人气,并加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与了解。
三、中美广告传播策略对我国广告业的借鉴与启示
1.网状渠道的联合效应
如今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集中化的大众渠道正逐渐失去传播感召力,传播渠道的网状联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迪斯尼的核心业务主要是三大块:影作品、娱乐性电视频道和主题公园,同时兼有其他类型的副业。但对中国这个巨大的空白市场而言,迪士尼这三大核心业务几乎才刚刚起步,远不及美国业态的丰富程度。“近20年来,对中国内地这个巨大市场,迪斯尼的这三大核心业务却几乎没有任何成就可言。[4]”随着上海迪士尼的开业,中国迪士尼的网状架构正逐渐排上日程,多元化的传播形态将形成网状渠道的传播合力,进一步提升迪士尼中国市场的强大影响。
2.体验营销的生活回归
体验营销,即以体验作为营销媒介的市场营销方式。“一旦企业有意识地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用心经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的体验,它就从产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化成为体验的策划者。[5]”无论是环美的生活体验式传播策略,还是红星美凯龙的病毒式营销视频,它们都以人的体验作为消费主力,深挖消费者内心的情感共鸣与隐形需求,以此将品牌诉求点注入其中。但环美用较高层次的“体验”传达家居生活的新风尚,针对少部分高端消费群体;而红星美凯龙则将重点放在大众消费者。在效果上两者并无优劣之分,从广告理念上看,环美“生活美学”式的体验传播无疑为传播注入更多活力。
3.内容传播的引力增强
内容传播是广告传播策略的核心。新媒体时代,内容形态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与丰富。阿迪达斯与特步从明星话题、综艺口号两处分别着手,将内容传播与“人”相连接,通过故事化的内容策略,塑造起时尚、青春、特立独行的精神内涵,通过故事化的传播方式,在人与品牌之间建立起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进一步确定了品牌在市场中的特色与鲜明度,有助于提高传播吸引力并带动隐形消费。
参考文献:
[1] 王琰.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2(12):55.
[2] 李安平.体验营销中的企业广告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10(5):102.
[3] 唐超.一个大卖场病毒视频传播链营造――透析红星美凯龙五一假期促销广告[J].中国广告,2014(10):37.
媒体传播分析范文5
关键词:文化折扣文化接近网络传播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注视同一个文化符号、分享同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原貌呈现,并且其更新也具有了即时性。比如现在谈到美国,人们不再只注目于其标志性符号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是万宝路,在经历了星巴克与嬉皮士的风靡时代之后,与奥巴马、金融危机并肩而行的是一股“美剧热”。
美剧从引进到风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之前在国内的收视败北到如今的引领,究竟是什么让美剧能够一跃成为受众的新宠?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电视时代:遭遇滑铁卢
在此,我们以《绝望的主妇》为例。这道美国所推的文化“主菜”曾经在多国收视率极高,被誉为“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而2005年在国内的收视率仅为0.4%,完全不及同时期播出的韩剧所拥有的良好收视率。现实效果与预期理想的差异,以及之前《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剧的“碌碌无为”,似乎都昭示了美剧在国内市场的无可作为。
根源: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和语言被公认为是最能抵消外来电视节目影响的两项因素。主要由于电视传播所面对的是国家和地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民众,多具有传统和保守的意识形态。
首先,“文化折扣”的现象造成难以解读美剧魅力。“文化折扣”指根植于某种文化的节目文本,可能在某种环境里具有吸引力,而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减弱,因为受众会发现很难认同文本所论及的事物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正是由于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受众很难适应美剧中原汁原味的幽默、刺激、大胆和跳跃性;另外在价值道德、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加上脱离了美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美剧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很难被大范围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本土文化“滤镜”的存在导致价值道德判断的差异。本土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语境使得受众在理解文本之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倾向性,这在受众理解、接受和处理文本的过程中起到了“滤镜”的作用,受众会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由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而理解和对待异域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呈现的生活产生偏差性理解。比如儒家文化、家庭亲情观和个人隐私意识的影响往往可能让国内受众在对同一件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产生与美国观众大相径庭的效果。
再次,内容的删减以及配音技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电视台引进美剧进行播出的时候,多会自主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比如删减性色彩的画面、有所保留地翻译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另外,很多拙劣的配音技术音调失真、节奏和画面不搭调,使得美剧原有的风貌大打折扣,受众观看时感觉到困惑和难以忍受。
相比之下,先入为主的韩剧成为劲敌。在美剧进入受众市场之前,韩剧就已经成功地打人中国市场,《大长今》、《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剧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波韩流,不仅家喻户晓,也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相比而言,时髦靓丽的美国主妇不折不扣地输给了婆婆妈妈韵韩国主妇们。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两点:
首先,韩国在文化上的接近性。韩剧能成功打人中国市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在心理上的接近。例如,《看了又看》中提倡的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家庭伦理观念是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而他们的生活习惯、礼节礼貌、集体意识也很符合中国人的行为模式。由于韩剧文本中所蕴涵的韩国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并以此为根基融于社会行为体系之中,因此两国在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上具有了相当的共通性,使得中国观众对韩剧文本和内涵的解读变得更容易、更深刻。
其次,风格的塑造适合电视剧模式。当电视作为传播媒体时,受众多是被动接受。他们观看电视剧的目的,多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打发时间,观看也往往呈现出无意识的伴随状态,比如同时在谈话、进食、做家务或是打瞌睡,他们需要的是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不需要运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剧情。韩剧在传播上为受众提供了特定的模式,比如剧集长、情节发展缓慢、温馨、家庭氛围浓厚,非常适合主妇们通过电视观看。以至于其风格作为一种标志性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与接受,为进一步占领中国电视市场这片蓝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信息时代:涅槃重生
20世纪末互联网的盛行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所特有的自主性、即时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中的各种边界,便捷了跨文化传播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的差异性在这里被淡化和忽略,受众更多的是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网络技术所赋予受众的自与细分出来的受众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以2005年《越狱》的网络传播为起点,《绝望的主妇》、《英雄》、《迷失》等美剧重整旗鼓,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涅槃。
传媒革命带来了接受行为的转变。用互联网来传播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主要依赖的是受众自主下载或是在线观看的方式,这种点对点的形式好比自助餐的模式,观看者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掌握播出和接受的权利。而借由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的特性,摒弃了之前存在的时差干扰。受众不仅可以打破频道、节目播出时间表的限制,甚至能完全远离电视——受众不再娱乐致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传播中具有了主导权和能动性,这使得他们乐意并且着迷于这样的传播方式。
分众之后,网络受众的特征。如今媒介形式多样化,受众从被动接受模式化、同质化的信息到可以主动获取,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网络的繁荣、其他新媒体的出现更使得媒介竞争尤为激烈,受众有了极大的自主性,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兴的技术革新肢解了大众,出现了分众的局面。
报告显示:国内25岁以下网民占49.9%,18-24-岁的网民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比例(30.3%),学历多为高中或高中以上。
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文本得以解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可以勾勒出大陆美剧迷的标准形象:大中城市的18~30岁的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高校校园网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
在内部文件传输迅捷的网络系统,让走出家庭生活氛围的学生迅速成为网络影视资源的重度依赖者,而从家用媒介——电视观众队伍中剥离。这是没有机会接触网络的人无法拥有的娱乐体验,也是美剧迷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另一部分已毕业的年轻人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在闲暇时间里追求刺激和消遣。这都使得美剧具有的原始魅力能够充分地被受众解读。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回避了由文化差异而来的“水土不服”。
网络传播群体的形成壮大,“美剧热”给予了受众身份的归宿感和忠诚度。借由传播方式而来的分众战略为美剧占领了网络这片“影视剧”不曾涉及的蓝海,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参与这项被贴上时尚、新奇标签的收看运动。而互联网上的BBS、博客等讨论组,官方网站、贴吧等聚集地为美剧观看者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受众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组织。而且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会有定期的聚会。这不仅使他们的“美剧迷”身份有了很强的识别性,在心理上也具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对美剧的忠诚度。
媒体传播分析范文6
根据协议,2011至2012年,将由中国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那么,中国文化在澳传播的现状如何,该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更好将一个鲜活的中国文化形象展示给澳洲人民呢?为此,本论文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澳华文媒体传播中国文化形象评价
1894年第一份中文报纸《广益华报》(theChineseAusvNiaHerald)问世,自此华文在澳的传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目前,澳洲的华文报纸主要是以《星岛日报》为代表的港台报纸的天下。这些报纸都有实力雄厚的财团支持。由大陆赴澳华人经营的报纸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且因入行门槛过低形成了鱼龙混杂的局面。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此类华文报纸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根据笔者在澳主持的《墨尔本华文媒体发展状况评价》(200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陆华人报纸经过近十年的优胜劣汰,已基本进入良性竞争阶段。其报道质量和实力,以及与祖国媒体的合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华夏周报》等收费周报为例,这些报纸基本是40版,以时事新闻为主,不仅关注澳洲华人生活也及时报道澳洲、中国和世界新闻。从新闻内容来看,它们能够及时反映澳大利亚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此外,它们都非常重视联系华人团体,积极维护华人权益。其中一个案例是,2008年1月22日在维多利亚大学任研究员的曹中军博士遭遇歹徒袭击身亡,华文媒体纷纷展开深度调查,追踪评价审判结果,并号召华人开展募捐和慰问等活动。这些努力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提升了华人的凝聚力。
总体上,由大陆华人经营的华文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三个突出特点:首先是以自身行为生动诠释中国文化价值观。例如: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仁爱”精神,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而澳华文媒体一直积极参与各种慈善事业,不仅心怀祖国也关注澳洲。在祖国遭遇自然灾害和2009年的维省大火等事件中,华文媒体倾尽全力进行了大量报道并积极策划和组织慈善募捐等活动,赢得了赞扬。其次,这些媒体对宣传中国文化满怀热情。华文报纸都设有相关固定专版(有的多达10页)且图文并茂。其选题涉及中国历史、习俗、文化典籍和文化大家等多个层面。这些文章成为澳大利亚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第三,它们关注当下中国的文化形象。这些华文媒体开辟专版及时地介绍中国,甚至是各省的各项文化活动和宣传政策,例如:《华夏周报》的《魅力安徽》。此外,它们还通过组织“征文活动”等生动地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例如:在2008年“第二届全球华文媒体国际峰会”期间,《华夏周报》开辟“志愿者”专版,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的“80后”和“90后”们积极向上的风采。
综上所述,澳大陆华人创办的华文媒体大多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致力于架起中澳文化沟通的桥梁。然而,它们在前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欠缺厚重的文化积淀,影响了文化传播的质量:华文媒体的有关文章基本源自网络,而且关注点偏重于“猎奇”、“市井”、“美食”和“养生”。从这些文章里看到的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宫廷”、“传奇”以及“中医中药”,因此无法生动、全面地展示和说明中国文化精神。此外,由于财力有限,限制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渠道。就传播效果而言,当地影响力大和最受喜爱的华文媒体主要还是港台的。从传播渠道来看,大陆华人经营的媒体以报纸为主,广播,尤其是电视尚处于起步阶段。广播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华人的日常生活,例如:提供各种商品、就业、交友信息,播放点播歌曲,交流居家过日子的小窍门和拿手菜,提供倾诉热线等。对此,受访华人的评价是“(整体看来),电台扮演着全心全意为墨尔本华人过日子服务的角色,像是居委会”。电视台因为经营成本较高,受到的限制更多。华夏传媒集团于2005年创办了华文电视台,其节目来源主要来自国内电视台,例如:广东台的《今日广东》等。但是,由于资金有限,该电视台的自办栏目特色不足,难以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总体上,澳华语广播和电视还难以胜任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二、澳主流媒体传播中国文化形象评价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亚的一个重要特征。据统计,澳全国共有200多种语言。
中澳经贸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交流更加频繁,尤其是经贸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此外,在澳的华人总数不断增加,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华人约67万人。
然而,与中澳关系发展不相匹配的则是澳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形象传播的滞后和“刻板印象”模式。
以澳大利亚两个国家公共电视台ABC和SBS为例,前者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公共电视台,后者是澳联邦政府资助的民族电视台。笔者以2010年反映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形象的相关重大事件为案例分析了两家电视台的涉华报道,发现:
ABC和SBS对华报道的数量比较有限,在报道中,两家电视台对中国进行报道时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即在报道具体信息时,立场是客观的;在进行观点评价时,态度多为负面;更多的时候新闻的主题是正面的,但是镜头里的画面却时而出现“另外的景象”。以“玉树,舟曲灾害性事件”报道为例,ABC在报道中,其“正面”类报道指的是报道受灾情况和救灾进展等信息(6条),但是在评价“中国政府”的角色及作用时,就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进行了批评(4条)。此外,当报道“受灾居民”的情况时(4条),整体上中国人的形象仍然是无助的、软弱(weak)和茫然的,一如当年澳洲的华工。再以SBS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为例:SBS对中国人的“组织文化”和行为方式表示不认可(6条)。此外,在报道“世博”具体活动时(18条),如:某国馆日,虽然标题和解说文字是客观性陈述,但是镜头里却展示的是拥堵、情绪冲动的参观者和组织者的无奈与抱怨。
同样地,这种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的隔膜和误读也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态度上。根据笔者主持的《20世纪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研究结果显示,澳大利亚本土的中国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绝大多数的有关研究成果是从中国直接引进的中文著述,少部分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学者的作品。可以说,从中国文化在澳传播的发展状况看,澳主流媒体并不关注中国文化,因此,澳本土受众仅凭借国内的主流媒体是难以理解和体会中国人及蕴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化的。这个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在澳出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