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

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愉快教学法 生物课堂

生物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生物人才培养打下扎实基础。愉快教学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以学生为主线,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态下主动、活泼、开放地进行学习,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854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孩子在愉快心态下的学习是最有效果的。在学习中,愉快是一根魔法棒,它能化腐朽为神奇,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不管学习过程有多漫长与复杂,只要他们内心是愉快的,学生们就能自然应对。北宋的程颐提出了“寓教于乐,适时教学”、“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的观点,他还主张用歌舞、吟诗,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开创了如何实施“愉快教学”的教法探索,这对于我们探索研究现代愉快教学法具有借鉴意义。

中学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开端,生物本身就是一门涉猎很广的学科,趣味性很强,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愉快教学法,充分利用该课程的丰富资源,巧妙地和学生的情趣结合。

一、用心启迪,激发兴趣

世上没有笨学生、傻学生,关键看我们用什么心思去启发他,比如充分利用各种有趣的生物学现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等等,很形象地解释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这一生命现象。再如苹果和樱桃树种植在一起能结出更香甜的果实,这些说明植物也具有“喜怒哀乐”、“相生相克”的现象。 合理利用这些有趣的生物学现象,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力大大增强。

二、语言点醒愉快的心灵

教师语言的风趣、幽默、灵活运用,能拉近与学生们的沟通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老师是严肃、高高在上的,内心自然变得舒畅。如引用鲁迅先生“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句名言来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以及糖类转变为蛋白质的事实。教师幽默的谈吐,巧妙的引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会心一笑,在不经意间学到了知识,同时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是将课堂搬到实践基地的一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选择好现场教学的场地,如学校的绿地,周边的牡丹园、蔬菜博览园、湿地公园,生态园等等。首先应做好实地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联络好教学人员,准备好各种学习任务。学生随时带好工作笔记、相关工具等等。并安排好教学时间,请教场地的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情况、讲解各种问题。在实地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和讨论,加深了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便于掌握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最后让学生根据所观、所想,写成总结,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四、教师是愉快教学的舵手

愉快教学首先是爱的流露。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不仅体现在平时对待学生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平时和学生交流最多的地方就是课堂,我们要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运用生物知识来亲近他们,相信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把课堂变成一个欢乐的游乐园,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找到自己的旋转木马。

五、形式丰富的实验演示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某些具体材料验证原理,例如一些最基本的实验仪器的操作调试技能,生物标本的采集、培养、制作技能,动植物的解剖技能等等,以唤起形象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在实验演示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手脑,感知学习内容,形成愉悦表象,由表象联想发展到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体验中牢牢记住。

我们可以看出,愉快教育从师生个体出发,在各种实验、劳动中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愉快教学不是学生简单的玩玩而已,在开心高兴的同时重要的是实现知识的积累,感受自己成长的过程。随着思维深度的增加,从内心深处释放出的满足感,这才是愉快教育的真正内涵。总之,通过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让我们带着这群小鸟在大自然的天空中愉快地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风清.让愉快教学走进学生课堂.学周刊,2012 (4):199

[2]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2001:98~10

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2

《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农业类高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长江大学农学院在本科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内容包括田间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两大部分。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十分强,学习过程非常枯燥难懂。加之他们大二才开始接触农学专业,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十分陌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放弃抵触情绪,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掌握《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成了授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本文初步探讨了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故事教学法的含义、特点与适用范围

 

故事教学法是搜集与教学内容相近或相关的故事,以故事类比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方法。故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变为简单具体的故事,增强学生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中适用于对田间试验设计部分的讲解,而不是适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

 

2 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2.1 构思故事

 

这一步非常重要。好的故事能帮助学生轻易且正确地理解所讲的知识点,差的故事会导致学生们偏离课堂。因此,在讲解田间试验设计时,要依据试验内容寻找或构思合适的故事。故事的来源可以是历史、小说、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科研和生活中的实例,亦可以是自己编撰的小故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以及良好的口才,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可以让学生们绘声绘色当地听到一个身临其境般的故事。构思故事像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更像一个剧作家写一部自己心仪的剧本,剧本的质量关乎最后故事的精彩程度,所以构思故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2.2 讲解故事

 

教师在讲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有感情有条理地讲述给学生听。讲解过程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师生互动。如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互动,讲故事的主角不一定是教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把后面的故事讲下去,一个故事不仅仅有一个结局,结局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宽容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和谐快乐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的条理性,有事要设置一些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知识过渡

 

由故事过渡到知识点的讲解。故事讲解完毕后,可保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将知识点和故事进行对比,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讲解理论知识,并解释注意事项。这个过程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同时,这种方法也不能太多使用,一节课可讲1-2个故事,太多的话学生们往往抓不住重点,课堂就会变成故事会,反而影响教学。教师避免被故事牵着鼻子走,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讲故事只是一个形式,本质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总结

 

故事教学法用在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高等教育中较少使用。它是《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中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故事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格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3

    学生只有对生物学科产生浓重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积极主动的探索其奥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方法和措施。

    1、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兴趣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上人有“先入为主”的效应。因此,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开始,便显得愈发重要。好的开始可以引起学生对生物学课程及每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生物科学的新信息、新成果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将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趣味的学习乐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生物课程,生物教师第一堂的备课、上课就显得至关重要。平日里也精心准备每堂课的开头,用精彩的问题或引导,巧妙地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增加生物教学的效率。

    2、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原本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例如在讲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把细胞膜的结构比喻成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再如讲到“动物多样性”一节时,把它们的一些典型特征编成顺口溜:卵生单孔鸭嘴兽,百兽之王猛虎头;喜怒哀乐数猩猩,体重生鳍水中鲸;齿永长独老鼠,回声定位靠蝙蝠;囊中育儿跳袋鼠,空中蝙蝠水鲸兽。”这样既可让学生牢固记住生物知识,可陶冶学生情操。又如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把它类比成人过河,若此人会水,他可以直接从上游漂流到下游(高浓度低浓度)(自由扩散);若此人不会水,他必须乘船(需载体蛋白质),当他从上游到下游时(高低),不需花费力气(不要ATP)(协助扩散);当他从下游到上游时,需奋力划船(消耗ATP)(主动运输)。

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拓展课外空间,改革教学策略,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

下面,笔者根据生物学科教材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就学生创造力开发培养的途径谈谈自己的几点问做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学习激素调节时,讨论“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即设疑激趣。

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区别单叶和复叶;互生叶序、对生叶序和轮生叶序,教师在课前选取好活体植物标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获取直观认识,这样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即直观激趣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探究叶的结构”的实验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2)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是腹面朝下?同时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叶的结构。这些问题情境会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实验教学能顺利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从实际出发,动手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来获得新知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教师可在上课前五六天,布置学生在家中按实验示意图的要求做。上课时把这两套装置带到教室里,供观察时使用。教师提倡每位学生都要亲自动手,但不作硬性规定,学生都非常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3 课内外结合,拓展创新空间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观察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认识校内动植物,认识每种植物的叶脉类型,叶的类型,叶序类型。指导学生进行植物栽培,练习植物的繁殖技术,在校园的花园内,指导学生实验掌握花卉的嫁接、扦插、压枝等繁殖技术;引导学生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用来装扮教室和家庭;动手制作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的标本及鱼、蛙等动物标本;开展如“植物叶脉书签”制作及拼画小展示活动;在青蛙的繁殖季节,捉些小蝌蚪带进教室,观察它的身体变化,从而了解它的发育史。……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培养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通过实践丰富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把科学性、知识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只有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活动,才能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生物学教学。

4 关注生物学成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5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设计一些如探究含磷洗衣粉对池塘富营养化的作用等易于操作的小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授课当中,我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探索性实验中,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环节中,教师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有的学生得不到清晰的四条色素带,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是丙酮加得太多,二是研磨不充分,三是滤液细线划得太细等。教师可适当地指点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实验,手脑并用,得出结论,可大大增强动手能力。

三、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物学所关注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精选一些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新情景、新材料,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因素,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广泛渗透和应用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释生产、自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运用知识、识记知识、培养能力的品质,学会“学以致用”。

四、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最近发展区 自主学习 概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任务驱动式教学指的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应用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获得知识的建构。

“任务驱动”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教学活动中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息、自主探究以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笔者以“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学为例,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做好学情分析,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做好学情分析,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能最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就“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知道蝌蚪是蛙的幼体,可以说出蝌蚪与成蛙之间体表特征上的一些不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蛙的发育过程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两栖动物的了解也是粗浅的。教师通过视频介绍与小组资料交流,学生对蛙的生殖与发育,乃至对两栖动物的概念有了更科学的认知,结合阅读教材,构建并理解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是可以实现的。

在课前,教师通过学生对预习学案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有哪些困惑。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能描述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小组交流蛙在发育过程的形态结构变化,尝试归纳蛙的生殖发育特征。

(3)通过学习与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栖动物的特征,并建构变态发育的概念。

2 精心创设情境,设计切合实际的任务

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是思维的先导,也是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并根据学习进程推出层次不同的任务,不断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困惑”或是“疑问”,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2.1 情境创设,引出任务

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本节课笔者利用学生幼时就熟悉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身边的生物学”、“生活中的生物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原本熟悉的现象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2 任务的设定要有层次

设计任务时要紧扣学习目标,教师提出总体要求,探究方案与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安排和组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考虑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间以及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基础有差异,任务最好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完成的。教师要将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避免由于任务设置过难而不能如期完成,影响教学效果。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理性到感性的过渡。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的任务是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层次的任务是提高性的任务;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任务。

新课开始时,通过组长对学案的预习情况汇报,教师在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第一层次任务:

(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听到蛙的鸣叫?

(2)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3)青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青蛙生殖过程的视频,进一步关注:

(1)什么是青蛙的抱对?抱对有什么意义?

(2)青蛙采用的是什么受精方式?是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

观看结束后,展示提高性任务:

(1)蝌蚪是怎么产生的?

(2)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你能说说蝌蚪与青蛙的区别吗?

(4)通过视频介绍,与同学间的交流后,你能尝试总结出青蛙的生殖过程与特点吗?

通过直观的视频观察和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提升概括,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来的。

接着让学生交流他们课前预习时准备的小资料(对两栖动物的了解),并观看教师准备的其他两栖动物发育过程的视频,展示第三层次的任务,展开讨论:

(1)请你与小组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两栖动物种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你可以给两栖动物下个定义吗?

(2)你还知道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吗?

(3)请用科学的方式描述青蛙发育的过程。

(4)还记得前面所学的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吗?请与小组同学一起尝试总结两栖动物变态发育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思考进行抽象思维,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陈述方式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整理信息以及总结归纳、表达的能力。

2.3 任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任务必须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实现学习目标,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务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学生了解了蛙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拓展,提出小组讨论的任务:

(1)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与昆虫的变态发育相比有什么不同?

(2)写下你要询问的关于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提问。

(3)请你对捕捉青蛙上餐桌的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对任务进行分析,寻求可能的行动方案

任务呈现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指导他们先对方案设计进行讨论,启发他们交流达成任务,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解决问题可以有哪些思路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找到合适的方案,自主完成任务,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与效率。

本节课是以小组议学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讨论重难点,提出疑问,在任务的驱动引导下,让学生自行探索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与规律,并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变态发育概念的建构。请学生进一步总结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概念和昆虫的变态发育概念

间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梳理信息,将小组成员了解的共性特征与不同特征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寻求突破口,找出哪些是两栖类拥有的,哪些是昆虫独特的,怎样判断哪些才是最本质的特性。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采用列表等方式进行对比,这样归纳出来的结果,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碰撞,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主体验获得的,更容易被同化。

4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任务完成

任务完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指导者,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信地去完成任务。学生一般可按“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任务。

4.1 自主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独立完成任务,比较简单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绝大部分都能归纳出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在小组的交流展示与表达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表述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和失败,更重要地是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在对所探究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了能力。

4.2 协作学习

为了及时、有效地完成复杂的任务,可以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按座位或是能力分成小组,汇集小组成员的智慧,共同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就任务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确定方案,然后进行分工,最后总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每个人得到的最大收获,通过讨论交流,统一认识,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比如有关两栖类动物特征与变态发育概念的构建与表述需要小组间共同的协作,经过成员的修正补充,从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抽象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达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由于基础的参差不齐,会有部分学生不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比如学生通过对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而两栖动物的定义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给予描述,他们无法区分哪些才是两栖类动物与其他类动物不同的特征。这里涉及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相应学习活动的指导,特别要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重要环节、关键时刻给予特殊的帮助,不让他们成为被动的旁观者。教师的指导要“指”在关键处,“导”在疑难点,可以结合一些课堂练习题进行教学效果即时检测,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

5 进行多元化评价,审视学习效果

任务完成后,对结果优劣的分析是评价检测阶段。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也能为学生进行下一步任务的改进进行指导。结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提高,要引导学生形成“注重过程、学会欣赏、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观点。

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指导评价等方式。如对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概括表述,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用简图,有的列成表格,在课堂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总结方法,开展组内交流与组际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其所带来的成就感将激励学生投入到下一个任务中去,同时也是一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6 抽象任务结论,构建概念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旧知识间的联系,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比如教师结合前面由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出的不完全变态概念,并将两种发育方式进行列表比较,在“同”与“异”中,进一步明晰概念间的本质特征。

7 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化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在培养能力方面也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优势。但是,在实践中仍有以下特别需要思考的内容。

由于传统的应试功利思想影响,学生习惯性地关注结果,如果教师不深入任务完成环节,注意引导,交流会演变成一种实质上是核对答案的低层次活动,思维的品质不能得到保证。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要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与学生一起制定自我管理规则,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免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课堂上完成任务的时间规划与对教学的调控,需要教师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别外,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新知识的建构被分解到一系列任务中,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还是零散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需要加强。教师要关注课堂效益,对重难点与关键点要适当板书,引导归纳,深化思维,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及表述能力的局限,存在不少欠科学的表述,甚至会得出有歧义的结论,而生物科学的教学,需要严谨规范的科学表述,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对科学性的把握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及时纠正学生认知与表述上的偏差;对典型性问题要组织全班交流,对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讲述,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堂反馈,确保概念建构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