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

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质量管理 文献综述 企业应用

1 质量管理的相关介绍

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据战略目标和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产品质量的标准、各部门质量管理的原则,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1.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的开端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泰勒的科学管理,发展至今已有百家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性的进展。

1.2.1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1.2.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1.2.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1.3 质量管理的相关特性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关于质量的概念包括对社会性、经济性和系统性三方面的认识。

1.3.1 质量的社会性

质量的好坏不仅从直接的用户,而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尤其关系到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时更是如此。

1.3.2 质量的经济性

质量不仅从某些技术指标来考虑,还从制造成本、价格、使用价值和消耗等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在确定质量水平或目标时,不能脱离社会的条件和需要,不能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应考虑使用上的经济合理性,使质量和价格达到合理的平衡。

1.3.3 质量的系统性

质量是一个受到设计、制造、使用等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费根堡姆认为,质量系统是指具有确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和为交付使用所必须的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步骤的网络。

质量管理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又一个大的进步,统计质量管理着重于应用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发挥预防性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然而,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与其他许多过程、许多环节和因素相关联,这不是单纯依靠统计质量管理所能解决的。全面质量管理相对更加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理整体性、综合性的客观要求,从过去限于局部性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全面性、系统性的管理。

2 目前质量管理中所应用的管理方法

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σ”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用以描述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测量出的σ表征着诸如单位缺陷、百万缺陷或错误的概率性,σ值越大,缺陷或错误就越少。6σ是一个目标,这个质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99.99966%是无缺陷的,也就是说,做100万件事情,其中只有3.4件是有缺陷的,这几乎趋近到人类能够达到的最为完美的境界。6σ管理关注过程,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6σ是当前质量管理中很重要的管理方法。

3 质量管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3.1 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在石化企业中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通过质量管理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石化企业的质量文化观,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并结合质量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转变员工观念、完善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最终通过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行,取得质量绩效的显著提升。兰州石化公司就进行了成功的质量管理。

3.2 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必须不断的更新产品,才能适应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要求,尤其在当今,生产技术更新快、产品品种不断增多,企业只有在新产品的推出上抢占先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通过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和新产品开发的结合,能准确的制定出开发计划及发现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质量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开发的成功率。质量评估又能为以后开发新产品提供经验和教训。新产品开发有利于企业的成长、进步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推出新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 在港口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港口之间的竞争不断激烈,港口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港口服务质量的提升将成为港口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质量管理成为众多港口所选择地管理模式。通过质量管理,首先可以分析港口服务质量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港口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完善对港口质量服务的管理,进而提高港口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2

一、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

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上。具体而言,现代质量成本管理中的质量成本概念具有明显的不完整性——将质量成本狭隘地认为只是质量不足所导致的成本,而将质量过剩问题所导致的成本排除在质量成本管理之外。

当前绝大多数理论都将质量成本定义为由质量不合格(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之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对象来加以的。但是质量成本的这种定义,显然是不完全的,它只涵盖了质量成本的部分外延。换言之,由于质量低下引致的成本仅是质量成本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质量过剩成本也应是一种质量成本。

笔者认为,将质量过剩引致的成本作为质量成本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有二: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都是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人们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i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之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其次,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观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为在管理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管理轻经营、重质量轻成本、重不足轻过剩:所谓重管理轻经营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过程,只关注产品质量成本的预防、控制等管理环节,而对于质量管理的结果是否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却很少关心。重质量轻成本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对象上存在偏差,并未真正将控制质量成本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而错误地将目标定位在质量控制上,这使得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意质量改善会给企业效益造成的。重不足轻过剩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超过用户实际需要。过高的提升产品质量,将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耗费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只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形成,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三重三轻”的错误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申逐渐被涤荡清除,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一)引入新的质量管理观念是完善质量成本概念的基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与发达国家一样,全面质量管理曾在我国引发了质量管理的一场革命,使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到较高的水平。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顾客需求日趋多样化,过去那种单纯以国家或行业标难为质量判断依据的工程导向的质量观,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高质量未必代表必胜的优势,因为高质量也常常不被顾客所接受,同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质量的提高往往要以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管理等成本的追加为代价,这最终会抵消质量提高所带来的利润优势。特别是当产品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使竞争者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如何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

于是,将质量与成本双重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提出了以既能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减少过高质量所带来的不经济现象为判断标准的“合理质量”的管理观念。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必须保证质量;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耗费,赢得利润,企业又不能盲目地提高质量。质量也应把握一个合理的“度”,以寻求顾客与企业双方利益的满足。这才是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笔者认为,把握“合理质量”的深层内涵,艾健在于力求实现三个层次的平衡。

第一,寻求顾客满足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满足顾客需要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质量工作必须始终以顾客需要为根本,质量水平也应以达到顾客期望的质量为最低界限。同时,应当明确,质量只有能被顾客所认知和接受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效质量或不必要质量。所谓无效质量是产品质量完全或部分与顾客需要发生背离,从而不能为顾客所接受;这实际上是质量传递的失效:而不必要质量则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虽然它也可能实现顾客的需要,但要以失去后续提高质量的潜力为代价。无效质量和不必要质量共同导致了企业产品的质量过剩,它意味着成本的损失和浪费,是“合理质量”所不容许的。

第三,寻求产品更新周期与质量保证期的平衡。在技术与竞争的驱动下,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开发周期和寿命周期日趋缩短,这也增强了追求“合理质量”的迫切性。一方面竞争呼唤高质量的产品,而耐用性是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以质取胜”观念的引导下,不惜花费大量的投入,开发质量高、耐用性强的产品。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使消费者的日味不停地转换,最终将使高耐用性的产品在市场上过早地淘汰,而企业在提高产品耐用性(即质量)方面的高成本支出得不到相应的高回报,不可避免地会蒙受损失。“合理质量”则要求:产品的质量保证期尽可能地与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并形成动态平衡。从而可以避免由于过高质量而带来的浪费。

第三,寻求产品部件间质量的协调与平衡。这是针对同一产品不同部件的“合理质量”要求而言的。通常情况下,如果一种产品的关键功能部件因达到寿命而发生报废,往往使整件产品退出使用,而其他部件被分解并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关键功能部件的质量保证期就决定了整件产品的使用期。那么,其他部件能够超过该期限继续使用的功能部分,完全可视为一种过剩质量。“合理质量”要求的最佳状态是:同一产品的各种不同部件达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质量水平,使用寿命尽可能地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不必要质量所耗费的成本。

总之,“合理质量”观念更加突出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效益原则,它严格区别于以行业或国家标准为判断依据的工程导向的质量观念,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同时也为完善质量成本概念提供了基础。

(二)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正如本文前面所论述的,当前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在工程导向的质量观念指导下提出的,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高质量的不懈追求。但随着“合理质量”观念的出现,它的核心内涵与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合理质量”观念下,更为完整的质量成本定义应该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质量保持在既能满足顾客的正常要求,只能为企业带来最佳经济效益的质量水平上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预防质量不足成本、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故障成本和无效成本。其具体内容如下:

1.预防质量不足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水平不低手基本的质量标准,能够满足顾客合理要求所支付的费用。这一成本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也是合理质量观念的基本要求。

2.预防质量过剩成本,是指企业为避免由于产品质量过剩而产生的无效成本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它体现了合理质量观念对降低产品过剩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观念下成本管理的特点之一。

3.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产品质量低下,无法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废品损失、维修损失、退货损失以及由于质量纠纷所引起的诉讼费用和赔偿损失等。该成本和预防质量不足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预防质量不足成本的发生量较大时,产品质量会相应提高,故障成本的发生势必减少;反之,故障成本将会增加。

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思想观念;全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46-02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中国企业也在现今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势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若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是其生产的产品要迎合顾客需求、质优价廉,从而吸引更多顾客;而争取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的关键就是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的程度及效果。

1 质量成本及质量成本管理概述

“质量成本”这一名词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的,随后,美国又一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又提出了“矿中黄金”的概念,其实质就是质量成本。时至今日,学者们对于质量成本概念的解释层出不穷,这里所阐述的质量成本概念以及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其实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所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本管理的一个分支

学科。

对于质量成本的具体含义,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朱兰等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菲根堡姆认为,质量成本是工厂和公司的质量成本,包括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其中前者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而后者则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朱兰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了确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与因不符合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之和。

根据上述国外专家给出的概念,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质量成本可以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既定的产品质量水平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消耗的成本以及由于没有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目标而发生的费用的总和。其中不仅包括有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等直接的质量成本,还包括间接的质量成本,如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等。

所谓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对质量成本进行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以寻求适当的质量成本为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

2 我国现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质量成本自提出以来,随着60多年来该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与发展,现在质量成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进行管理主要手段之一;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质量成本相关内容被引入中国并开始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进行了实践。但是由于我国质量管理没有经历过前期质量控制阶段几十年的发展,而是直接跳跃式地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以我国企业对于质量成本管理的运用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 缺乏健全系统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自我国引入质量成本管理思想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始终未形成一个套系统、明确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调研实践少有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没有健全系统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往往难以与企业实行的财务会计制度相融合,从而导致了质量成本管理一直是一个“鸡肋”,各部门没有协作精神,各行其事现象严重,深刻地制约了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2.2 企业本末倒置,过度追求质量、忽视成本隐患大

目前,我国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有了解,但是认识得比较片面,只片面地看到国外成功的案例,而没有真正理解质量成本管理的本质。质量成本管理思想中的质量和成本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它需要对质量与成本进行双重考虑、兼顾公平。而我国运用这一管理方法的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在实行管理过程中都是专注于质量的保证,却忽视了由此而不合理加大的成本,因而造成企业产品的价格处于竞争劣势,短期造成企业生产结构变化、利润损失,长期下去,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隐患,甚至会导致企业亏损倒闭。

2.3 割裂质量成本管理链条,质量成本管理执行失效

质量成本管理的具体过程随着企业的自身情况、行业情况、外部环境情况等变化而不断变化,确保其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执行。但是在我国企业中,质量成本管理并非随时变化调整,大部分企业只是单纯地为加强质量管理,在企业中专门设立了质量监督检查部门。由质量监督检查部门严格控制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同时,会计部门对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核算。这种管理模式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人把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主体仅仅只定位于质量监督检查及财务会计部门,而实际上现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是众多部门协作的结果。因此,现代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忽略了全局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资源严重的浪费、企业整体经济下滑,以致整体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执行

失效。

3 完善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三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建立并完善适合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势在必行,具体方面如下:

3.1 转变思想意识,树立全新的质量成本管理理念

针对现代我国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的不重视,思想观念陈旧,把质量和成本割裂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培养质量成本管理理念,明确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实施质量成本管理不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实行监督和指导。

首先,质量成本管理对于产品成本能够有效控制甚至降低,现代企业要跳出“质量成本越低越好”、“将质量成本控制越紧越好”、“质量成本管理就是处罚”等等错误观念的误区,认识到开展质量成本管理要有一定的灵活度,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方法,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科学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其次,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可以找出适合本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最佳构成比例,深入探究企业质量、成本、利润的关系,求得质量、成本、利润三者的最佳组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各部门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如财务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产品质量标准、工程技术人员增加经济概念等等,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

3.2 规范、完善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针对企业在执行质量成本管理过程中总是出现的“鸡肋”现象,各部门各行其事的问题,企业应该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需要,首先由企业财会部门设计出一套与质量成本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原始数据核算统计表,设定统计循环周期等,然后在质量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制定质量成本统计核算凭证。同时,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质量成本科目或根据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以减少会计核算和质量成本核算工作之间的重复,完成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的衔接,从而推动整个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3.3 加强企业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

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与每个员工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消耗,同时,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各生产单位,必须全部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全员、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这是质量成本管理有效实行的重要条件。

具体做法:首先,积极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成本意识。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企业的质量成本问题和所有人都是密切相关的。其次,落实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根据现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要求,建立岗位成本责任制后需要每个部门的员工在每个生产过程中严格贯彻实施此制度。成立专门的质量成本评估考核部门或者把检查考核工作作为企业财务部门的一项业务,分派专人负责,评估考核过程中,要把各个部门的执行情况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实施适度的奖惩制度,以使各个部门自觉开展产品质量成本自检自查等一系列的活动,实现企业质量、成本、效益的多赢。

总之,现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主要是要结合企业实际,找出影响产品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利用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最终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万祥.质量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2.

[2] 翟文莹.成本系统工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0.

[3] 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文培.现代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计量出

版社,2006.

[5] 党晓莉.新管理思想下的成本会计—论质量成本管

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7,(18).

[6] 孙洪侠.质量成本管理—企业降低成本的新突破口

[J].商情,2008,(7).

[7] 朱建新,张沛霞.质量成本控制的运用研究[J].海峡

科学,2009,(4).

[8] 秦,仇文广.质量成本控制的研究[J].江苏冶

金,2008,(1).

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六西格玛法 钢铁公司 应用研究

1.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专家费根堡姆在上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的,它主要被应用在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管理中,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环节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生产流程、产品服务的一条龙管理规划,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家工业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钢铁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往往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过关等缺陷。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应用在钢铁企业的产品管理中,可以有效地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关注于产品的生产及检验,更注重对产品设计、原料采购、销售和售后等一整套流程中涉及到产品质量问题的监督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为有效提高国内钢铁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

2.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

2.1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率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学者费根堡姆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对这一概念作了如下定义:“以企业最经济的运营方式为基础,将企业的市场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和服务建立在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将企业内部关于产品质量的生产活动(如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构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在借鉴传统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新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新型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它已经成为了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企业管理科学。

2.2六西格玛管理法概述

六西格玛法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一种新的产品质量监管方法。它在1987年由当时的摩托罗拉通讯部门经理乔治.费旭尔率先提出,这种新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强调“客户、产品、利益、质量”的四连驱动效应,突破了传统产品质量管理的局限性,该理念在摩托罗拉公司内部得以推广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六西格玛法采用“客户向导,数据驱动,持续改善,探索卓越”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它与全面管理法相比,体现出的最重要差异是:六西格玛法是站在企业质量管理和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进行管理策略的制定的,常常被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用来制定经营战略性质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在我国,六西格玛法理的研究收效甚微,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它的掌握和应用,依然停留在初始阶段。我国很多关于六西格玛理念的应用,仅仅只是在照搬国外的经验,没有真正做到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质量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六西格玛法理念的学习和应用,是未来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点方向。

3.六西格玛法在某钢铁公司中的应用案例

3.1案例背景介绍

连铸机在钢铁生产流水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为高质量钢材的生产提供必要的保证。然而,在实际的生产中,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品不到位等诸多原因,常常造成连铸机在生产中发生漏钢的事故,该事故属于钢铁生产全连铸中危害较大、影响较深的生产事故。以该公司第三炼钢分厂在2010年的生产统计数据为例,连铸机漏钢事故达到27起,漏钢率达到了0.63‰,这一数据给全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得产品质量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增加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难度。依据该公司制定的2011年生产规划,第三炼钢分厂需力求达到钢铁产量330万吨的要求。因此,如何依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找出控制连铸机漏钢的方法,使得2011年制定的生产要求顺利完成显得迫在眉睫。结合该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思想,制定一整套针对连铸机漏钢管理的措施,来减少连铸机漏钢事故的发生概率。

3.2案例内涵分析

针对本案例,为了实现降低连铸机漏钢事故发生概率这一目的,拟采用西格玛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五步循环改进法”作为项目改进模型的建立依据。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对项目改进的目的进行调研,确定改进目标;第二,评估现有的管理体系;第三,通过分析,确定具体的实现方案;第四,将改进方案运用到具体的生产经营中,努力使预期制定的效果达成;第五,建立长效机制,使得改进效果发挥稳定的功效。

3.3具体改进措施

3.3.1订立质量管理目标

根据前文对该公司第三炼钢厂连铸机漏钢率的调研数据,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订立项目的管理目标。首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项目运行人事和技术管理网络,该网络由公司总厂产品管理总工程师统筹,第三炼钢厂车间的各工艺管理工程师、技术骨干和一线工人作为辅助支持;其次,结合上年连铸机漏钢的情况,为确保当年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特订立最终管理目标如下:实现2011全年连铸机漏钢次数减少45%以上。

3.3.2质量管理评估

在确定了项目管理目标后,我们对目前该公司第三炼钢厂连铸机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主要表现在:

(1)连铸机结晶器振动系统质量存在问题,造成漏钢率上升

第三炼钢厂连铸机结晶振动设备已使用多年,由于设备常年处于高速运行状态,且维护保养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设备磨损情况较为严重,从而造成实际使用精度达不到生产预定要求,导致粘连漏钢事故的发生,实际的漏钢次数达到9次。

(2)连铸机窄面铜板组装不合格造成夹钢漏钢事故频繁发生

该厂连铸机的结晶器窄面铜板的选材以热压银质铜板为主,该材质的铜板存在硬度较低、容易变形且耐温性能较差等缺陷,较难满足该厂实际的连铸生产需求,同时,窄面铜板在焊接安装过程中容易造成焊缝处超宽的情况,超宽的焊缝会因高强度的炼钢生产发生崩裂,从而造成漏钢事故。据统计,仅此一项,在2010年的生产中就造成夹钢漏钢事故7起。

(3)连铸机保护渣质量缺陷导致漏钢事故发生

该厂连铸机结晶器保护渣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缺陷,质量较好的连铸机保护渣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含水量低于0.5%,而根据该厂统计的数据,2010年12个月份中,连铸机结晶体保护渣含水量超过0.5%的月份达到了6个月之多,其中含水量最高的月份竟达到了0.95%。含水量过高会使保护渣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结团、结渣块等状况,同时直接影响到保护渣的熔点和熔速,从而使连铸机在运转过程中造成粘连漏钢事故的发生。

(4)生产线工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人为操作原因造成漏钢事故

该厂全年钢铁生产量较大,浇铸钢种的数量较多,达到200多种,生产线工人难以很快熟悉不同种类钢铁的浇铸性能,加上该厂一线生产岗位中青年操作工占大多数,他们经验有限,容易造成操作失误漏钢。

3.3.3质量管理改进分析

通过对项目管理进行充分的评估后,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使连铸机漏钢率大幅度下降,保证2011年生产任务和生产技术指标达成,需在现有基础上对产品生产管理方法、方式、技术等进行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分析如下:

(1)创建生产异常信息反馈监督体系

(2)提升设备运行精度,改进系统运行质量

(3)确保保护渣质量的稳定

(4)建立有效的员工生产激励机制

3.3.4质量管理改进具体实施

(1)创建连铸机生产漏钢事故反馈监督体系

漏钢事故发生前,通常都会出现铸坯质量问题,在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该厂订立了一套铸坯质量监控体系,并制定了《事故反馈监督制度》,利用该体系可实现对铸坯质量的全程监控,并对监控的信息进行实时采样,一旦采集到铸坯质量风险,便通过应急响应体系将风险信息传递到机组,机组立即发出响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此减少漏钢事故发生的概率。

(2)提升设备运行精度,改进系统运行质量

依据六西格玛管理法中加强生产设备设计和产品质量管理的思想,该厂在现有基础上革新了连铸机结晶器振动系统和窄面铜板的设计检测手段,加强了对两者在产品生产中的质量维护管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对连铸机结晶器振动系统的维护,在该厂6#机连铸机的振动系统上安装了新式的振动测量仪,使用该设备对连铸机振动系统每月测量3次以上,使得振动系统的运行状态能够得到及时的了解,便于故障的排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振动系统的运行精度。经统计,该方式的采用使得振动系统故障率减少为0。

②采用新工艺,对连铸机结晶器窄面铜板的安装手法进行革新,并建立安装人员评价管理体系,对安装后窄面铜板的运行稳定性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五个等级,按照等级建立安装工考核制度,并对优秀安装工予以经济奖励,将安装稳定率纳入工人的年终绩效评比。

(3)确保保护渣质量稳定

为了及时掌握保护渣成份的实时情况,该厂改进生产工艺,自主研发了保护渣动态监测管理软件,采用组态王技术,建立实时监控界面,能够直观地对生产过程中的保护渣的变化状况和波动范围进行监测。同时,该厂新购进了一台水分子含量红外分析仪,使用该设备对保护渣含水量进行不定期检查,在2011年前3个月中,对该厂连铸机保护渣样品进行的371次抽检中,发现含水量不合格批次达27次,及时予以停用。通过采用上述两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保护渣质量的稳定率,大幅度降低了粘连漏钢事故发生的概率。

(4)建立有效的员工生产激励机制

为了使制定的项目目标顺利实现,该厂制定了《减少漏钢员工激励管理办法》、《提高抽样合格率竞赛实施方案》等激励管理制度,在平时的生产中严格按照上述规定进行过程控制,保证项目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时,该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员工降低漏钢操作比赛进行奖励,对优胜班组记团体奖项,并给个人予以经济上的奖励。通过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员工全面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为漏钢事故概率的降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质量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2011年,该厂以6#机连铸机漏钢事故率降低为突破口,以六西格玛法管理方法为基础,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并严格实施,取得了6#连铸机1-12月份漏钢事故率为0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该厂将制定的质量监控管理方案推广到全厂所有的连铸机中,使2011年1-12月份连铸机生产漏钢次数仅为3次,漏钢率达到了创纪录的0.11%,圆满完成了预期制定的生产计划,也达到了有效控制漏钢事故发生概率的目标。可以说,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在该厂生产管理中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果。

4.总结

本文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为契机,结合了一个具体案例验证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质量管理将会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法宝,因此,对我国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也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知识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随着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点已经从定义、概念等方面深化到具体工程项目的应用发展中。知识管理在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为工程项目的质量提供了新的保障,也为管理模式的改进添加了新的动力。

1、知识管理与质量管理的概念

1.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仍无统一界定,业内有如下几种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认知:(1)知识管理是一种对组织知识资产进行挖掘与开发的目标观念性指导,其指导对象包括两种类型的知识,即外显性如,技术理论、文件资料等和内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存在着对知识的识别、创造等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来创建知识体系进而达到组织学习的目的。(2)知识管理是一种能将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最大程度调用与挖掘的方式。(3)知识管理是一种通过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而产生的延伸管理产物。(4)知识管理本身可分为知识库、知识通道、知识环境与知识资产。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就是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管理制度对知识进行获取、挖掘及创新的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或个人创造价值能力的提升,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到额一个过程。

1.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念具有针对性,是对建筑工程用途以及能否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特性的一种限定。早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数理统计来对生产过程中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特点是:全面、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贯穿整个建筑施工的全过程,组织内能够进行管理的所有事物及人员均在管理范畴之内,并对全面综合实行多方式管理法以达到劳资双方都受益的目的。

1.3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的概念较为广泛,一般是指能够协助人们获取、开发、存储以及传递知识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就单一技术体系而言,知识管理技术覆盖着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作为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使得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显性知识与内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方便,同时通过知识的利用与共享,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效益。不仅仅计算机技术,在编辑出版技术、发行技术等知识传媒技术中,知识管理技术亦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日常中我们接触的知识管理技术大多是以计算机现代信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发现技术以及知识库技术在知识管理技术中亦有相当比重。

1.4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同时具有对知识进行管理并协同进行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同时它也是一个综合系统,融合了管理的方法、处理决策以及组织发展规划,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功能:(1)知识的累积 累积统计自组织建立知识库以来,在应用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为实施知识管理打下基础;(2)知识的共享 可以使企业或组织内部,每一个项目的运行都能在全企业经验知识基础上,帮助管理部门了解动态、行政部门定制制度;(3)知识的交流 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交流对企业或组织内部氛围以及文化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能使企业或组织成员间的交流变得无障碍,从而使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融合。(4)知识创新 通过上述的累积、共享与交流,来实现对知识和信息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的所在【1】。在经济现代化的社会,知识本身不仅仅是重要的资源同时知识作为商品,在各国的各个具有创新特色的产业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知识管理的实施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加强了企业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任务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管理的重点以及重点要求的提出是不一样的。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知识管理的实施成为知识经济浪潮中的重点。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从知识的创新、应用到知识的再创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 贯彻落实建筑工程中相关的质量管理法律与法规,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进行有根据、有规范的质量监督检查;质量管理相关人员对受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构件厂的等级与营业范围进行管理核查,以确保各个步骤的落实到位;上级对县级质量监督机构进行资质上的审查,重点考核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2】。(2)评定 评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相关检验,对工程质量的好坏进行划分从而核准出地区所属的优良工程。(3)创新 试验、鉴定被采用及推广的新结构、新技术以及新工艺,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的新动态,对这些新的信息进行综合,进而对在监督建筑工程质量中的经验进行交流。(4)裁判 对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重大质量事故进行分析及处理,并对劳资双方就工程质量问题所产生的纠纷进行判定就仲裁【3】。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体现在管理监督的方式上。监督方式的陈旧,目前政府监督部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还是以文件的送达与现场监督的方式来完成,没有涉及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未能得到实现,从而亦无法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对工程质量的信息进行挖掘,导致新技术、新工艺和经验交流等职能无法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信息亦无法得到综合利用。

4、知识管理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4.1在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从建筑工程的开始阶段,工程质量管理就贯穿于整个工程期,知识管理的应用可以针对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进行:(1)施工前期 施工前期,项目方案的知识管理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包括进行教育训练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建立知识管理中心、知识库来对知识进行分类与筛选。(2)施工期 知识管理系统在施工期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系统的规定,获取、存储知识,进而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传播与应用【4】。施工企业对质量管理的知识进行收集,通过知识管理中心的分析,对异常质量信息进行质量知识管理与挖掘,最终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评估【5】。(3)竣工期 建筑工程完成后,知识管理中心可根据施工工艺与工程类型等对工程的质量进行评估,有助于优秀方案的推广以及知识库标准的改进,然后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改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4.2对影响质量因素的作用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以及施工方式等,良好运营知识管理以提高工程质量需做到如下几点:(1)学习机构的组建 学习机构的组建能够培养整体的学习氛围,使组织更为人性化,进而实施知识管理。(2)小团队的建立 各个团队之间可将各自的经验与知识进行交流,使得知识的获取面更为广泛,不仅仅在治疗管理中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整个企业或组织也形成了管理知识、分享知识的良好管理文化氛围。(3)材料、施工方案的管理 对材料与施工方案的管理应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化,从而指导材料等的选购,通过知识管理来达到一个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够符合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

4.3在管理主体及方法上的应用

建筑工程的实行,其参与方是很多的,主要有企业、施工队、项目管理与监理,因此,质量知识管理系统的监理必须满足各个参与主体的要求,以达到预防、处理因知识局限而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6】。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能提高各个主体对相关方法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

5.小结

不论外显性知识还是内隐性知识,他们均应该是流动的,可互相转换的【7】,这样,知识的相互促进与共享使企业或组织的信息面相对广、信息量相对充足,根据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筑工程管理系统能得到更好的完善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林纪宗, 张其春. 知识管理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05,(11):53-55.

[2]王耀华,吴贤国,骆汉宾. 知识管理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12(4)81-83.

[3]王巍,楼新远.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宁夏工程技术,2003,2(1):66-69.

[4]王众托.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3)。

[5]陈明,冯俊文. 现代项目管理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J]. 软科学.2003,(3).

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6

国内外修船业的现状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修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危机造成了国际航运业务的萎缩,使得修船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剧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修船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年修船价值达到六十亿元人民币以上,但与国际修船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与日本的同行业在经济管理水平方面相差18年。在客观环境中处于落后地位的我国修船业如何在全球修船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质量成本管理在保证修船质量的同时要求尽可能的减少成本,这为我们衡量修船企业的竞争能力提供了参考。加强成本管理将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质量成本概念的发展

质量成本是质量成本管理的核心概念,是质量成本管理有效进行的基础。质量成本理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管理理论专家最先对质量成本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成本的概念。

(一)传统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从上世纪五十年展至今,质量成本核算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成本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以及外部失败成本。传统质量成本概念已被我国企业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二)全面质量成本: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质量管理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传统的质量管理思想已不足以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现了。全面质量成本是指产品在形成的各个环节中,为达到顾客要求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全部支出及隐性损失。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综合应用各种知识来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系统控制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阶段所发生的支出,从而保证总体的最佳经济效益。相比于传统的质量成本概念,它所覆盖的范围更广、考核更加细致、显性和隐性成本并重,对整个生产活动中的可能影响成本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三)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企业在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所做的对比、分析考核工作,它贯穿于质量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前分析需要寻求最佳的质量成本方案并编制计划;事中分析要求定期检查质量成本计划执行情况,防止可能损失的发生;事后分析需要根据上期质量成本核算的数据和调查研究作出下期计划。质量成本报表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流程送交至各工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四)质量成本核算:企业成本核算分为帐内核算与帐外核算。帐内核算时,在总分类帐中增设“质量成本”科目,帐外核算是将质量成本核算与日常会计核算隔离开来,单设账目进行核算。

修船企业全面质量成本

修船企业的全面质量成本主要由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构成。质量成本概念同时包含质量过剩与质量不足两方面。修船质量过剩所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一种质量成本。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修船企业通过加大质量投入以实现高质量的修理水平。但很多企业在加大质量投入的同时并没有注意质量管理,从而出现了质量过剩的现象。

质量不足与质量过剩是由相关的成本动因综合影响而成。修船企业质量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检测成本:待修理船舶进场后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测,这一阶段的费用构成了检测成本。很多修船企业往往忽视这一阶段的质量成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待修理船舶的检测结果和总体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船舶修理的质量与成本控制。如果检测失误较多,会造成后续阶段费用难以控制,进而直接影响到船舶修理后的质量水平以及服务产生的成本。

(二)直接质量成本:修理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记入直接质量成本。直接质量成本是修理全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这阶段工作成果直接影响到修理后船舶的质量水平。修理中由于材料投入不足、修理人员技术不高等造成的损失计入质量不足成本;相反,由于人员投入过剩,材料投入超标造成的浪费则计入质量过剩成本。

(三)间接质量成本:间接质量成本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间接的、隐蔽的费用支出。例如,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商业形象下降,从而引起了市场份额的减少。由于市场份额的减少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尽管目前会计无法对此类损失作出精确的衡量,但企业经营者必须意识到这一间接成本的存在,将其单列作为前面质量成本的组成内容之一。此项成本没有过剩或不足之分,只有形成原因的不同。

(四)管理质量成本: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需要产支出管理费用。质量管理活动虽不是修理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但它是为达到修理标准而支出的费用,也应计入全面质量成本中。质量预防成本超出了合理的支出范围时即为管理质量过剩成本。

全面质量成本的意义

全面质量成本通过对质量成本的宏观把握,克服了质量管理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不足以及过剩问题,有利于各部门责任的划分。全面质量成本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形成的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考虑,形成了系统的质量成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