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消耗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消耗的影响

能源消耗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计量;能源;回归;Eviews3.1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3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在不断改进。在1990年以前我国能源的主要供给方式为自给自足,但是在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而且,我国面临的能源消耗问题也不断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环境代价巨大等。我国的煤炭剩余总量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仅剩储量可供开采十几年,天然气仅剩可供开采三十几年的储量,能源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我国能源消耗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以及怎样合理地调整各因素达到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的目的。

1 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

①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消耗源自于生产,虽然我国的能源消耗可以来源于进口,但是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的能源生产总量。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消耗总量更是非常依赖与国内的生产总量。

②GD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高速增长状态,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是我国的主要任务之一,而GDP的增长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

③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能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人人都需要能源,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能源消耗总量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增加。

④进出口总额。我国不仅是进口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但是对比与进口的高价值、低能耗的商品而言,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低价值、高能耗。所以进出口总额的增加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在索要更多的能源。故选择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如下:Y为能源消耗总量、X1为能源生产总量、X2为国内生产总值(GDP)、X3 年底总人口数、X4为进出口总额。通过做X1、X2、X3、X4的散点图,可以看出X1在1995~2000年的走势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我国在此期间是石油净进口国,因此以混合形式引入虚拟变量D1:

D1=1,t=1995、1996、1997、1998、1999、20000,其他

2 初步建立模型

①模型的设定。利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0~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生产总量、GDP及年底总人口数的年度数据,作被解释变量跟各个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都是呈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大多数解释变量Xj的关系大致是呈线性的,因此设模型为:

Yt=a0+a1D1+b11X1t+b12(X1tD1)+b2X2t+b3X3t+b4X4t+ut

由经济常识可知,上述模型中各各解释变量的系数都应大于0。

②对设定的模型进行OLS估计可得到回归方程:

y∧t=-40937.71-1455.032D1+1.024X1t+0.021X1tD1-

(-3.343) (-0.024) (12.444) (0.046)

0.018X2t +0.322 X3t+0.1409X4t

(-0.501) (2.148) (2.382)

说明D1、X1tD1对Y的影响不显著,应删除,故设定模型为:

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

3 函数模型的修正

对Yt=b0+b1X1t+b2X2t+b3X3t+b4X4t+ut进行回归可得:

y∧t=-44957.25+1.1013913 X1t-0.009997 X2t+0.367990X3t

(-4.45) (13.84) (-0.31) (3.01)

+0.128830 X4t

(2.35)

F=5232.614, R-2=0.999,模型总体上显著性通过,X2未能通过t检验,而且为负值,即GDP对能源消耗总量起负的影响作用,不符合经济常理,怀疑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1 多重共线性的处理(逐步回归法)

①用Y分别与X1、X2、X3、X4之间进行逐步回归,可得到Y与X1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17482.65+1.170198X1t

(-12.096) (128.535)

R-2=0.998 DW=0.971

由分析可知,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对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最大,且与经验符合,所以选择X1作为初始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

②用初始回归模型分别与X2、X3、X4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此模型与X3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39436.77+1.140085X1t+0.219404X3t

(-3.771) (68.562) (2.117)

R-2=0.998>0.998 DW=1.065

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因此把X3加入回归模型是合理的。

③用上一步中得到的回归模型分别对X2和X4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此模型与X4之间的估计效果最好,估计方程为:

y∧t = -45061.86 +1.000835X1t+ 0.378236X3t+

(-4.539) (16.993) (3.272)

0.122577X4t

(2.449)

R-2=0.999>0.998 DW=1.567

加入X4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并且符合经济意义检验,解释变量都能够通过t检验,所以应当把X4加入模型中。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能源生产总量(X1)、年底总人口数(X3)和进出口总额(X4)。拟合结果:

y∧t=-45061.86+1.000835X1t+0.378236 X3t+0.122577X4t

3.2 异方差的检验与处理

3.2.1 异方差的检验(G—Q检验)

对X1进行升序排序,删掉位于中间的8个值,把剩余的24个值进行平分,获得每组有12个样本值的两个子样本,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回归,得到RSS1=47479971(样本观测值较小)和RSS1=139 000 000(样本观测值较大),计算可得F1=RSS2/RSS1=2.92 755 023

3.44,故认为不存在异方差。 同理,对X3进行检验,F2=22.8>3.44,即认为存在异方差;对X4进行检验,F3=9.88>3.44,认为存在异方差。

3.2.2 异方差的处理(用WLS法)

用1/|ei|作为权重,使用WLS可以得到估计方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3.3 序列相关的检验及处理

对模型进行WLS估计并消除异方差之后,发现DL

4 最终模型

y∧t=-48160.01+0.954347 X1t+0.443173 X3t+0.157235 X4t

(-12.517) (26.280) (8.059) (5.532)

R-2= 0.999997

最终模型中各释变量的系数都大于0,即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都是正的影响,符合经济常识;且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也无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又各解释变量参数的t检验值同能够通过统计检验,故该模型为最终模型。

5 相对误差分析

相对误差=|估计值-观测值|/观测值,经计算,除了1980年和1985年两年的相对误差大于5.00%之外,其余都不超过5.00%,预测消耗总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说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6 结论和建议

首先,能源消耗总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化的条件下,当能源生产总量增加1万吨标准煤时,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增加0.954万吨标准煤。其次是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增加1万人时,我国的能源消耗增加0.443万吨标准煤。最后是进出口总额,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加1亿元时,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增加0.157万吨标准煤。其次,对模型进行相对误差分析得到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9%,其中相对绝对误差在5%以下的有30期,占样本容量的93.75%,说明该模型的模拟结果比较好,可以作为相关问题的分析的参考。

从结论中可以知道,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年底总人口数和进出口总额。因此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需求,而又不对其他国家的能源进出口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开发新能源,进而改善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代价巨大及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等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保法.经济计量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能源消耗的影响范文2

1.投资风险。

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消耗型企业需要由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低碳生产模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能源消耗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机器设备、生产工艺的投资。但是由于能源消耗型企业的特殊性,其机器设备的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的投资风险。从影响来看,能源消耗型企业面临的低碳经济环境发生着较大变化,对能源消耗型企业节能减排提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进而要求能源消耗企业更新设备,追加投入。同时,低碳设备的更新还需要能源消耗型企业加大投入,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2.运营风险。

低碳视角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存在的运营风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碳税征收风险。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其目的就是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征收碳税。随着我国环保政策力度的加大,我国开征碳税是大势所趋。能源消耗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碳税征收风险。一旦碳税开征,能源消耗型企业税收负担会增加,资金风险会增大。二是碳排放交易权实施风险。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碳排放交易权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实施。我国在2011年就启动了碳排放交易权的试点工作。这势必会要求碳排放量大的能源消耗型企业加大投资。

3.经营风险。

低碳视角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拥有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每年用于退休职工的医疗、养老费用非常之高。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消耗型企业需要增加改善环境的投资,其运营成本仍然会居高不下。二是机械磨损加重经营成本。能源消耗型企业的机械设备磨损速度要高于制造企业,势必会加大其经营成本。三是社会责任加大。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加大,能源消耗型企业对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员工补偿的投资在增加。这样极易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二、低碳视角下能源消耗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外部原因。

能源消耗型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与能源消耗型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政策的影响。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为此,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政策。而真正落实这些生态环境政策,还需要能源消耗型企业的努力。能源消耗型企业应该根据低碳经济要求,加大节能减排投入,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收益的路子。否则,企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二是能源价格变化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企业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但是能源供给却非常有限,能源供需缺口巨大,引发能源价格不断走高,这也势必会影响到能源消耗型企业的筹资和投资成本。

2.内部原因。

能源消耗型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除了与外部环境有关外,与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是企业低碳目标变化的影响。传统模式下,能源消耗型企业不注重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进行生产。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追求利润的短视行为,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变化的影响。传统模式下,能源消耗型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这种目标指引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对环保问题缺乏足够考虑。而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应该以生态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三、低碳视角下能源消耗型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1.树立低碳财务管理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耗型企业都是走的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路子。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必须树立低碳财务管理思想,注重事前低碳技术的改进和投入,走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路子。对于它们而言,加大低碳技术投入,可能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会为企业节约成本。否则,能源消耗型企业可能会因为没注重低碳技术而在事后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能源消耗型企业应该树立“绿色文化”思想,企业上下需要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控制低碳技术投入成本。

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消耗型企业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全面改革生产、设计、营销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源消耗型企业应该加强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售后服务以及产品回收等各个环节,加强低碳技术的投入以此实现节能减排。所以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消耗型企业必然会加大筹资和投资力度。但是如果对低碳技术投入过大的话,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从长远来看,能源消耗型企业应该适度控制低碳技术投入成本,确保不影响到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总之,能源消耗型企业需要把低碳技术投入成本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

3.利用优惠政策降低风险。

近年来,为了鼓励能源消耗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政府给与了它们较大的政策支持。随着碳税、碳交易排放权的逐步实施,能源消耗型企业受国家政策影响会越来越大。未来政府会加大投入用于鼓励能源消耗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那些节能减排做得好,对环境污染少的能源消耗型企业会获得一定的政策奖励,而那些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能源消耗型企业必然要承担更多的税负甚至惩罚。所以,能源消耗型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好政府的优惠政策,争取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切实降低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型的财务风险。

4.加强财务预警系统建设。

能源消耗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脱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78-03

一、文献综述

龙少波、陈璋、黄林(2015)认为中国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耗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古耀杰、任艳珍(2015)以1994―2011年为样本,建立了VEC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检验了能源消耗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消耗水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弱化。金敏、唐艳对1991―2013 年安徽省的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短期内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赵国飞、赵丹、王玉芳采用脱钩模型计算了2000―2012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弹性值,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态主要为弱脱钩。综上所述,在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联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本文基于脱钩指数,利用2005―2013年的数据,研究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

二、脱钩理论

“脱钩(Decoupling)”源于物理学领域,就是使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脱钩概念引入农业产业中,研究能源、运输、农业及制造业各部门的整合,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提出了“脱钩理论”,即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之间的阻断,或者说是两者的变化速度不同步。通常,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经济的增长一般会带来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的增大,但当采取一些有效政策和新技术时,可能会以较低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换来同样甚至更加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过程被称为脱钩。学者对于脱钩关系的分析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期初值和期末值的OECD脱钩指数模型,一种是基于增长弹性变化的Tapio脱钩指数模型。Tapio脱钩模型将时间引入其中,综合考虑总量变化和相对量变化的影响,减少了对期初、期末两端值的依赖以及极端值的影响。Tapio采用弹性值来分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计算公式如下:

T=ΔECEC%/ΔGDPGDP%

其中,EC指能源消耗总量,GDP 指国内生产总值。

脱钩分为脱钩、负脱钩和链接。脱钩进一步分为弱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负脱钩又分为弱负脱钩、强负脱钩、增长负脱钩;链接有增长连结、衰退连结两种状态。图1描述了脱钩的八种状态,其相应的弹性值范围如表1。弱脱钩表示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能源消耗速度;强脱钩则说明能源消耗在减少,而经济在增长;衰退脱钩表明能源消耗减少的同时经济在衰退,且能源消耗减少的速度快于经济衰退的速度;弱负脱钩说明能源变化率和经济变化率均为负值,且经济衰退的速度高于能源消耗减少的速度;强负脱钩表明经济增长率为负,但是能源消耗在增长;增长负脱钩说明能源消耗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连结说明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上升,且两者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衰退连结说明经济衰退的同时能源消耗减少,且两者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八种状态中强脱钩是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最理想状态,相应地强负脱钩为最不利状态。

三、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滞后、层次水平较低

呼伦贝尔地区的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地方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多处在初加工的产业链上,农牧业生产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46.5%,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过剩,富余劳动力未能从第一产业中有效转出。第二产业多为嵌入式产业,工业属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企业规模小且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工业总量小,既少反哺第一产业,又不足以支撑第三产业兴起。第三产业缺乏坚实的一、二产业做基础,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居主体地位,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一三二”的格局,而且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仅就2013年来看,呼伦贝尔市实现生产总值GDP为1430.64亿元,占内蒙古GDP总值的8.5%,列12个盟市的第八位;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呼伦贝尔市18.4 : 47.7 : 33.9,与9.5: 54.0: 36.5的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显著偏高,第二产业比例则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则较低,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呼伦贝尔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严峻的形势。

(三)综合能耗偏高,能源强度较大

从能源强度看,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2013 年为 1.0503吨标准煤/万元,全国能源强度为0.737吨标煤/万元。2008―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年均降低14.56%,虽然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但能源强度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因呼伦贝尔市技术水平不高所致。

四、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本文以2004―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进行分析。从2004―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04―2008年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2009―2013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波动幅度比较大。同时,除了2009年、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高于当地的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外,其余年份均为能源消耗总量增长率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因此,2004―2008年很明显为负脱钩,其余年份似有脱钩出现,但具体脱钩情况如何,还需要通过脱钩指数来判断(如图2)。

由表2可知,呼伦贝尔市2004―2008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属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即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在增加,但能源消耗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采取了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的宏观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发展较为集中,使得能源消耗加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9―2013年期间除了2011年为增长负脱钩以外,其余年份均为脱钩状态,表明这期间总体上呈现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能源消耗的速度,其中又以2009年、2012年脱钩最为显著,如2012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而能源的增长率为-3%,大大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速为17%,相对2004―2008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速26.2%有所放缓,同时能源消费的增加速率大幅减缓,平均增长率为8.4%,远小于17%的GDP增长率。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呼伦贝尔市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逐步弱化,增长方式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国飞,赵 丹,王玉芳.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5).

[2]张娣.苏北地区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4.

能源消耗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经济增长 IPAT模型 技术进步 昆明市

一、 引言

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启动实施和深入推进,昆明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加快建设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一高三低”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已成为昆明经济建设的必要前提。本文借助IPAT模型理论,并运用统计数据,选取2001-2010年昆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数据,探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昆明“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与能源下降的合理目标,为昆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 IPAT模型介绍

IPAT方程是用于形容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成因,是人口、富裕程度和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IPAT方程是20世纪70年代由巴里·康门勒,保罗·R·埃利希和约翰·霍尔德伦等人提出的。它认为决定环境影响状况(I)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人口(P)、富裕程度(A)和技术水平(T),并由此建立了四个变量的恒等关系式:I=P×A×T

Waggoner把IPAT模型中的T细分成C和T,并提出了ImPACT等式,即lm=P×A×C×T,并将影响环境的因子(Im)分解为人口(P)、富裕程度(A)、单位GDP能耗C),单位资源的环境压力负荷(T),并探讨因子间变动比率对环境的影响。Dietz和Rose等学者把IPAT模型表示成随机形式,即I=aPbAcTde,称之为STIRPAT模型,a为模型的系数,b、c、d为各驱动力指数,e为误差。通过对人口数量、富裕程度和技术的回归,分析各驱动力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在实际研究中,通常对I=aPbAcTde两边取对数,变形成:lnI=lna+blnp+clnA+dlnT+lne.

三、昆明市能源消耗实证分析

(—)模型构建

I=P×A×T

I表示能源消耗,P可以表示一国人口总量,富裕度(A)被认同可用人均GDP来表示(即A=GDP/P),而技术(T)则可用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表示,即T=I/GDP

根据上述表示,IPAT方程可写成:I=P·GDP/P·I/GDP=G·T

设基准年的GDP为G0;基准年的单位GDP能源消耗为T0;基准年的能源消耗为I0;

若基准年的能源消耗I0=P0×A0×T0=G0×T0,则基准年以后的第N年的能源消耗为In=Gn×Tn(1)

Gn表示第n年的GDP,g表示GDP的年增长率,

Gn=G0(1+g)n (2)

Tn表示第n年的单位GDP能源消耗,t表示技术增长率,

Tn=T0(1-t)n (3)

由(1)(2)(3)得,In=Gn×Tn=G0(1+g)n·T0(1-t)n=G0·T0(1+g-t-tg)n

令(1+g-t-tg)n=1得1+g-t-tg=1,

即t=g/(1+g)

当t

当t=g/(1+g)时,能源消耗保持不变;

当t>g/(1+g)时,能源消耗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设单位GDP能耗的临界值tk=g/(1+g),若在实际经济运行中,ttk,则能源消耗逐年下降。

(二)数据选择

现以昆明市为例,根据2000年-2010年昆明统计年鉴,计算出GDP年增长率g,单位GDP能耗的技术增长率t,根据tk=g/(1+g),计算出各年份tk值,以及能源消耗增长率。具体如表一所示

表一 昆明2001-2010年GDP增长与能源消耗数值

注:表中各项指标由2000―2010年昆明市统计年鉴、昆明市社会发公报中相关数据整理统计而得。

(三)实证分析

1.2001-2010年g值,tk值,t值横向比较分析

根据单位GDP增长率g,运用公式tk=g/(1+g),算出各年份的tk具体值,并与各年份的实际t值作比较,如下图所示。

tk变化较平缓,且与GDP增长率同步整体上升,随着GDP增长率逐年递增,但是t值的变化极不稳定,有正值,有负值,每年的技术水平不尽相同,从2001年到2005年,十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有起伏,但是总体维持在负值;从2006年2010年,十一五期间,t为正值,并保持整体上升趋势,但是始终在tk值以下,表明昆明市的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荷,远远大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减轻环境符合的比率。

2.2001-2010年GDP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分析

根据表一的数据,昆明各年能源消耗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做比较,如图2所示2001年-2003年,GDP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处于同步增长状态,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能源消耗;

2003年-2005年,能源消耗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表明经济增长过度消耗能源,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负荷;

2005年-2010年,科技进步作用显现,能源消耗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说明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降能降耗成果斐然。

(三)结果预测分析

昆明市2001-2010年,GDP从676.4亿元上升到2120.37,年均增长11.48%;能源消耗从880万吨上升到2179.74万吨,年均增长9.49%;单位GDP能耗从1.301吨/万元下降到1.028吨/万元,年均下降2.6%,表明能源消耗增长的速度小于GDP增长的速度,单位GDP能耗缓慢下降,但是能源消耗总体上升,说明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技术进步对环境负荷带来的正面效应,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粗放型经济特征。按照上述分析,按以下情况讨论:

Ⅰ t=2.6,g=11.48

按照昆明市2001-2010年期间单位GDP能耗平均下降2.6%,GDP平均每年增长11.48%推测,2015年GDP预期达到3650.23亿元,单位GDP能耗0.9012吨/万元,能源消耗为3289.8万吨,为2010年能源消耗的1.51倍,能源消耗平均增长7.83%,经济快速增长,单位能耗缓慢降低,能源短缺问题凸显。

Ⅱ t=6.24,g=12.7

按照昆明市“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单位GDP能耗平均下降6.24%,GDP平均每年增长12.7%推测,2015年GDP预期达到3860.9亿元,单位GDP能耗0.698吨/万元,能源消耗为2696.4万吨,为2010年能源消耗的1.24倍,能源消耗平均增长4.3%,经济快速增长,单位能耗平稳降低,属于比较合理的发展状态,但是单位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

Ⅲ t=4.13,g=13

按照昆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每年GDP增长13%,则2015年GDP预期达到3906.6亿元,实现十二五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9%的目标,则每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13%,则2015年单位GDP能耗0.833吨/万元,能源消耗为3252.9万吨,为2010年能源消耗的1.49倍,能源消耗平均增长8.3%,比较符合昆明实际经济情况。

Ⅳ t=11.5,g=13

按照昆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每年GDP增长13%,则2015年GDP预期达到3906.6亿元,此时单位GDP能耗增长下降率的临界值为11.5%,按照这个t值,2015年单位GDP能耗0.558吨/万元,能源消耗与2010年相同,为2179.74万吨,属于理想状态,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下,很难实现。

Ⅴ t=0,g=13

按照昆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每年GDP增长13%,则2015年GDP预期达到3906.6亿元,假定不实施节能减排,则2015年单位GDP能耗与2010相同,为1.028吨/万元,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同步,达到1.84倍,为4016.0万吨,能源消耗巨大,短缺压力骤增,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根据昆明市2001年-2010年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计算结果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实际水平,要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与单位GDP能耗削减目标任重道远,因此昆明市应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促进经济方式转变,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对于现阶段昆明市重点能耗行业,一方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立项,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其发展规模,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运用市场调节机制,逐步淘汰,并把生产技术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列入淘汰力目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污染全控制,推广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利用。逐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工业产品的附加值,鼓励技术改造,鼓励民生行业和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构建节约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2.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最主要手段。加强对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并组织对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大量运用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渐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倡导节能生活方式,促进新能源的使用

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生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约能源的社会风气,鼓励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有利于促进低能耗生活、交通的技术、设备的开发应用,提倡公共交通,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支持公共交通事业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应用推广,并在交通规划中给予公共交通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 Ehrlich P R1, Holdrens J P1,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 J ] 1Science, 1971, 171: 1212 - 1217.

[2] 王立猛,何康林.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国环境压力的时间差异———以1952-2003年能源消费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862-868.

[3] 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J]地理学报,2005,60(2):198— 208.

[4]邱寿丰.循环经济规划的生态效率方法及应用—— 以上海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6.

能源消耗的影响范文5

与世界工业发展评价水平相比,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比较大。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为1.757吨标准煤/万元,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205吨标准煤/万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差距更是巨大。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分别是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2.6、1.5、2.7和1.6倍。与日本历史时期的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相比,我国2011年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仍高于1985年日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189吨标准煤/万元),稍低于1970年日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1.989吨标准煤/万元)。综合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是与工业结构的差异有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重化工比重较高,尤其是一些粗放型的采掘工业在我国工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行业一般能源消耗都比较大。而发达国家高技术、知识型密集工业比重大,这些行业能源消耗都比较小。尽管我国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比重也在一直不断提升,但由于多数属于加工贸易型,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资源能源消耗仍比较大。二是与工业技术水平差异有关。我国属粗放型发展模式,工业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较低,工业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而不是像发达国家由创新驱动的。另外,从钢铁、水泥、石化、造纸等高耗能行业来看,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也比较大。2011年,我国钢可比能耗为675千克标准煤/吨,高于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国1990年水平。水泥综合能耗138千克标准煤/吨,仍高于日本1990年水平。乙烯综合能耗为895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同期世界先进水平42%,与1990年世界先进水平大致相同。合成氨综合能耗(大型装置)为1568千克标准煤/吨,高出同期美国水平的58%,与其1990年水平大致相同。2010年我国纸和纸板综合能耗为1080千克标准煤/吨,为日本同期的将近2倍,比其1990年的综合能耗还要高近0.5倍。我国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居高不下原因主要在于技术水平较低,单位产品产出投入的要素较多。由此也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从提高技术水平入手,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约束压力。

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原因分析

能源消耗强度是衡量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的重要指标,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但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了解影响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才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能耗降低策略。

(一)技术升级是工业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本文借鉴已有的分解方法,以工业各行业为基础,将工业能源消费量完全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总体而言,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归因于技术效应,贡献率都超过了70%。结构变动在不同的时段内,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作用方向和大小都不一。在1985—1995年、1995—2004年和2008—2011年等三个时段内,结构变动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都起着节约能源效应。而在2004—2008年,则起着增长能源消耗效应。这一时期,能源消耗强度比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迅速,在工业行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进而导致工业结构更加趋向“重型化”,增加了工业能源消耗。规模增长一直对工业能源消耗起着增加能耗的作用,这也表明通过规模增长节约我国工业能源消耗的效应一直未能显现。

(二)高耗能行业是影响我国工业发展能源约束的重要因素

各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巨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采矿等行业的能耗强度显著高于其它行业。1985年、1995年、2004年和2008年四个年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位居各部门之首;2011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为能源消费强度最高的工业部门。同时,这7个高耗能行业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比较高,在所有年份比重都在65%左右。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率提升对降低整个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在2004—2008年这一时期,正是这些高耗能行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技术效应,阻碍了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

三、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约束日趋增强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仍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工业能源效率等一些关键指标,目前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能源效率低下,对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结合当前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水平,参考发达国家及世界工业能耗水平,进行一般情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发展能源约束将日趋增强。首先,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到2020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从能耗看,按2010年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及世界先进水平能源强度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应至少减少能耗总量44亿吨标准煤。其次,工业能源消耗的约束趋势更加强化,工业碳排放压力加大。其一,若以2010年我国工业能耗强度为标准,2020年工业能耗总量698771万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33.1%,比2010年占比提高21.9个百分点。另外从工业能源消耗增量来看,2020年工业消费新增467669万吨标准煤,远超出2020年世界能源生产的新增量⑤。这也表明在此背景下,世界所有能源生产量难以支撑我国工业发展需求,目前的工业能源消耗方式根本行不通。其二,若以2010年日本工业能耗为标准,2020年工业能耗总量258804万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12.3%,比2010年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另外从工业能源消耗增量来看,2020年工业消费新增27702万吨标准煤,低于2020年世界能源生产新增量。这则要求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否则在短期内很难能达到日本能耗标准。即使能够达到先进标准,我国工业发展也将增加27702万吨标煤产生的碳排放,这将为实现我国2020年碳排放承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四、政策措施建议

未来,我国工业发展效率将会进一步得以大幅提升,但由于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增长态势仍未缓解,峰值尚未出现,未来工业能源约束将会继续增强。为此,需要采取综合手段,降低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强度,减轻能源约束压力。

(一)加快能源利用技术创新

与国外发达国家工业能源效率水平相比,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表明我国在工业能源利用技术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未来应加快工业能源利用技术创新,促进能源效率提升。一是加大能源利用技术科研投入强度,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突破制约能源利用技术的重大关键制约技术,尽快实现能源利用核心技术创新。同时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提高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二是重点加大对煤炭利用技术的提升。鉴于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难以改变,还应重点加强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洁净煤技术创新,提高热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的有效途径。一是重点促进高耗能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努力发展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二是不断完善发展环境,加快提升生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我国工业价值链提升,延伸产业链和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提高工业现代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三)完善工业节能管理体制

能源消耗的影响范文6

    在投入产出表及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耗水平分行业统计,批发和零售业作为一个行业来统计,因此本文选择批零行业能源消耗水平作为分析和研究对象,根据投入产出表中中国批发零售业的中间投入分析,测算中国批发零售业对原煤、天然气、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等能源产品的消耗。通过测算相关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以及与其他部门相比较,中国批发零售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对我国批发零售业对各种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分析我国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结构,以及技能减排的潜力;通过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人均消费者的能源消耗水平,综合分析中国批发零售业经营低碳化面临挑战。(一)中国批发零售业综合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方法解析。1.综合能源消耗指数指标选取及计算方法。本文采用综合能源消耗指标来反映中国批发零售业对能源产品的中间投入水平,也即从价值上体现的能源消耗水平。通过这一指标进行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反映中国批发零售业对能源产品中间投入的相对水平。(二)数据来源与说明。本文中能源消耗系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标志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由于投入产出表是每5年编制一次,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尚未查到,因此选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应数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划分了135个部门,部分分类较细致,零售与批发业的相应数据可以直接获得。零售与批发业对能源产品的中间投入涉及煤炭开采与洗煤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能源产品生产部门。为了便于计算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的综合水平,本文假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原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天然气,石油及核燃料加工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柴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电力,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液化石油气。根据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各项能源产品的价格,即可测算相关产业部门的综合能源消耗系数以及单位产值消耗标准煤数量。(三)中国批零行业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结果。

    中国批发与零售行业能源消耗水平的综合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批发与零售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状况,本文通过能源消耗的产业部门对比分析和产业部门内的行业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一)产业内主要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绝对值比较分析。流通产业内的三大行业包括批发与零售、物流配送、住宿与餐饮,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耗绝对值根据统计年鉴能源统计年鉴所给资料,按照相应的计算方法并整理所得: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及物流配送的能源消耗中煤炭消费量、汽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及电力消费量占有较大的比重,除此之外,还包括焦炭消费量、原油消费量、煤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燃料油消费量。由上表数据不难看出,批发零售的能源消耗总量比住宿餐饮的消费量低,而三者相比较而言,物流配送的能源消耗最高,且绝对值呈现增长态势,从能源消耗的结构上来看,批发零售业在煤炭消费、汽油消费、天然油消费和电力消费上都比住宿餐饮业要高。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中电力的消费量最大,这一结果与零售实践基本吻合。(二)产业部门间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为了更好地反映批发与零售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能源消耗的相对水平,本文根据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仍然假定原煤、天然气、柴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等5种能源作为能源产品的代表,分别测算了135个部门的综合能源消耗标准煤(Cs)和单位产值消耗标准煤数量(Us),同时测算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以及全部产业部门的平均值,并将批发与零售业能源消费水平与其他部门进行比较。由上表可以看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相比,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不高,与住宿业相比,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较低,比全部产业平均值要低,但是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总消耗水平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位居Us指标第三产业40部门中的15位,在全部产业135个部门中的排序为52。(三)国内外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水平的地区间比较分析。为了更好地考察我国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状况,为我国零售业低碳化经营提出更好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采用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和地区投入产出表,选取了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上述公式(3),计算各国和地区的综合能源消耗指数。通过综合能源消耗指数,反映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其能源消耗的相对水平。从上表的具体数据来看,我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综合系数比美国和韩国偏低,但是比日本和中国台湾要高,综合能源消耗指数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可以说中国批发零售业的综合能源消耗指数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比日本的相应指标高出较多;而如果比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这一指标的偏高程度可能会更加明显和突出。中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但是节能减排的措施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