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卫生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卫生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卫生制度

教学卫生制度范文1

多次参加英语示范课、公?_课听课活动,上课教师精彩纷呈,娓娓道来,满是敬佩,他们都是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增添了不少的课外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然而从实际教学和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成效调测而言,坚守文本尤为本真。坚守文本就是在以本为本的基础上活化文本,补充的内容更应文本之景,合文本之情,这样才能更切合学生、更接近生活、更有利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当认识到文本的这种角色作用,才能为我们活化阅读教学内容提供广阔的空间。

2.实践文本教学的策略

2.1通过紧扣文本主题来活化文本内容,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结合

“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因而,教师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1)方式需新意。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活动的面要广。如在上完the Monkey King一文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发生的经过,专门设计了一个读后环节让学生讲讲Journey to the West的故事。他们可以选取《西游记》中的其中一个故事,也可以讲述西天取经的整个过程。表演方式也可灵活选择,可以讲,也可以讲演结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一步增加课堂的乐趣。本活动给出一定的条件限制,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会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多元化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既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2)内容需精选。学生读前、读后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精”的特点,既可以是课文中精选的内容,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内容,让学生在乐中学,可以将读前、读后内容与音乐、美术、地理等方面结合起来。

(3)目标需多练。我们可以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专项操练融入到课文的拓展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中用”和 “用中学”的妙处。以“多练”来体现学生“主体”。“练”是训练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只有“多练”学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的问题解决式的引导,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设置了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

3.见证文本教学的成效

3.1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与学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

3.2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互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3.3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我们的英语课堂的教学,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以往的那种僵化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自主启动、合作互动、探究能动等方式和方法的实施,学生的参与主体意识和意识增强了,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形成了,开放有度的教学内容达到了,课堂呈现出了灵动的景象。

3.4英语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教学卫生制度范文2

1 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能力

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景,让学生在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揣摩语言的情韵,培养学生感知语言、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词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语言短路等特殊语言现象,并把自己的揣摩结果旁批在书中的空白处。

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景以及小雪点染下的山,作者用“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巧妙地对雪山的温静、秀气作了赞叹,随后对小雪点染下的山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记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时说:“老师,我觉得作者把雪后的小山写得像一位在春风中追逐梦想的美丽少女一样”。学生此言一出,课堂沸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又如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活了。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不仅表示存在,还传神地、勾画出了小村庄、房顶上的雪的神态,它们像有灵性的人,在舒服地躺着。

文章的重点语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总结点,或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或是文章的主旨,我们把握好对这种关键句的理解,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诵读赏析,揣摩语言的意蕴,培养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

文章要诵读,在诵读中才能感受语言。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以朗读为突破点,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领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我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首先通过初步阅读感知分析,找出文章的感情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不仅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情感的激发点。文中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由衷的喜爱,赞美之情。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通过学生分析得出要放慢语速,“这”字不仅要停顿,还要重读。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然段应怎样朗读,采用在各小组内试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领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当学生完成了诵读和赏析后,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之中,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

教学卫生制度范文3

关键词:行为;模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本论文是2014年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4575。

G711

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在高职教育领域,要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培育与市场相契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各个层面进行再塑和培育,从行为学的模式和角度之下,分析高职学生的素质状态,并运用教学手段,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念有待强化

高职学生的基础素质相对较差,思想性和纪律性也还较为松散,在长远的人生规划和思想观念上,高学生还较为欠缺,尤其是在价值观念的构建方面,高职学生的整体价值观和责任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

(二)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还不足

高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长期熏陶之下,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较为弱势,对于抽象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倾向,致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薄弱,在实践工作应用中呈现出弱势。

(三)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有待健全和完善

在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由于他们是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状况下就读的,因而,在心理上存在一种无奈性和自卑心理,流露出对自我的“失望感”,这种心理状态使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忧郁的心理,怀疑心理较重,这不利于高职学生正常的心理建构,不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完善。

(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有待提升

在多元化的思想浪潮冲击下,各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抬头,高职学生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和干扰,注重应用知识而忽略人文知识的学习,这就使一些高职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偏低,在语言文字表达、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则较为薄弱。

二、行为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实践路径

从行为学的角度,我们要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育和教学,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实践:

(一)从行为学的心理教育角度,探讨高职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培养策略

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方法,主要包括:(1)讲演引导策略。在这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中,由教师激发、讲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给予提示,并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反复讲演式的内部定向思维,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教师还要选择一些恰当的实例,由一的学习策略向多元化的学习策略转变。(2)程序化引导策略。在学习层次理论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将学习活动进行细化和分解,将其分化为不同的小步骤,并固定为学习程序,让学生依照这个固定程序进行学习,并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3)完形训练学习策略。对于某一种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完整程度的材料,让学生加以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逐步降低材料的完整性,直至学生能够自己完成所有的学习步骤。(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讲解学习步骤,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在纠偏的过程中,形成激励性、发展性的合作评价机制,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能感。

(二)从行为模式的角度,分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策略。

1.通过职业活动的再造,生成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的生成和培育离不开职业实践活动,要通过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活动的全方位设计,以层次性和系统性为原则,生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为:

(1)课堂实践教学的职业素质培养。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要采用项目化的教学形式,将项目管理理念融入到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之中,在有限的资源设定下,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这样,可以通过项目这个载体,让学生通过项目来源设计、项目形式设计、项目实施设计、项目评价设计等内容,实现课堂实践教学的学习,生成职业素质。

(2)课外拓展活动中的职业素质生成。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还要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并首推创业活动这个有效的载体形式,使学生在创新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诸如:各类社团活动、学生组织活动、创业竞赛等,可以将学生的组织活动视同为企业的管理组织活动,通过企业项目的策划、组织、运作实施等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合作创新精神。

2.通过职业环境的塑造,生成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主要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它可以成为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重要载体,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环境的载体和平台,学生在这里可以接受各种技能训练,有效地改善职业环境,仿真企业的现场管理情境,体验到企业真实的管理组织方式和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思考自身的价值标准等。

三、总结

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任务上,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从行为模式的角度,探索学生的各项素质的生成和实现方式,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将人文知识的要素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并使之根深蒂固。从而使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卫东. 技师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缺失探析与对策[J]. 江苏高教. 2016(05) [2]隋淼.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 现代交际. 2012(08)

[3]石美荣.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之探讨[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教学卫生制度范文4

十几年来,国内外从不同视角围绕信息焦虑展开了研究,该文拟从湖南省高校学生信息焦虑的影响因素着手分析,从图书馆、馆员、个人多维角度探讨对高校学生信息焦虑的防治策略。

1 图书馆角度

1.1广泛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解除信息焦虑,提供新型读者服务

当前, 我们正面临一个日益变化的信息环境,用户的信息平台已从传统的阅读转向了网络阅读环境,因而导致了图书馆用户行为、种类和心理发生变化,用户信息焦虑因而得以产生。究其根本,是用户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的无所适从,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是无效的信息,网络和通讯工具对个人的占有,让用户的时间碎片化,对当前事务缺乏专注度,进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用户对信息的获取进入了一种“想获而不得,得之而无用”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导致用户时常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各项调查表明,信息焦虑削弱了高校学生用户群体的学习、钻研兴趣,更隔断了学生对信息加以利用和交流的根本动力[1]。 ;学生因信息焦虑而痛苦,希望能帮助他们克服信息焦虑,回归正常适度的学习生活模式。

图书馆作为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探索当前信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应担责指导“焦虑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行为,正确有效地获得信息。该文在通过两年来对湖南省几所高校各层次的学生信息焦虑的调查研究,在剖析信息焦虑影响因素,开展了从多维角度探讨高校学生信息焦虑预防与治疗策略的研究。

1.2 构建多元化的绿色导读模式

图书馆的“绿色导读”服务,信息焦虑解除的一剂良药。 在采集绿色导读素材时应坚持以下几个标准:1) 馆藏文献中绿色导读文献的购置及品种的丰富多样;2) 适应时代要求;3) 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审美;4) 弘扬正能力主旋律的书籍;5) 清新明快的图书基调。

1.3主页中开辟绿色导读专栏和提供实时咨询服务

通过定期信息推送,来指导那些通过自助式阅读疗法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读者;通过网络咨询的实时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情感障碍,也可联合学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共同做好以绿色导读为手段,心理咨询为常规工作,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应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信息用户开展咨询服务,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经过专业培训有心理咨询知识的的学科馆员参与其中,通过个别辅导、集体辅导、面对面辅导或网络辅导等方式帮助用户找出问题的症结,让学生及时摆脱信息焦虑的烦恼;特殊群体特殊辅导,如考研学生群体、毕业阶段学生群体,可以针对他们的阶段性焦虑状况诸如考研、毕业找工作等焦虑状态来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2-3]。

2 个人角度

2.1建立平和的信息观,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个体要建立更为平和的信息观,基于自身能力和需求的一种信息观,在逐步的信息检索中要制定调整合适的信息获取目标和策略,掌握有效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焦虑用户,通过学习信息检索的知识技能,在一定的练习中形成有效地检索技巧,根据搜索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信息获取媒介[4], 随着图书馆网站的不断优化,网站的订阅、信息推送等功能等的使用,检索实践中构建的更优的信息搜索策略,信息检索的效率的极大提高,检索信息的方便获取,能减少用户的信息检索焦虑。

2.2摆脱手机依赖,克服信息焦虑

近年来,信息焦虑发展的“催化剂”是智能手机,从最初简单的通信工具向智能化发展的智能手机,俨然已成为人们的”第六个感官”,集合了阅读、游戏、文字处理、拍照、上网等功能,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交往和娱乐工具。

在德国召开的一场数码科技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除了休息时间外,频率是6分钟一次。手机紧密联系生活,已成了控制人类大部分生活的“灵魂”,一些人须臾离开了手机,就觉得不自在,心烦意乱,难以控制急躁情绪,深深的“手机依赖”了,长此以往,无法专注正常工作和学习,据相关调查,16~24岁年龄段青少年对手机依赖程度最高,所以说高校学生也是手机依赖的主流群体。

据我们调查,72%以上的学生反映:房门钥匙、校园卡和手机是出寝室必须携带的三件宝,有的同学说如果偶尔忘了带手机,坐在教室心中惴惴不安,老是担心错过了电话、短信,遗漏了重要事情,课根本听不进去,只有马上把手机拿到手,一颗悬着的心才会放下。。。。

究其手机依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下产生各种焦虑,其中信息焦虑因为信息行为而广泛存在,人们在整体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的状态下,因融入生活习惯的信息行为,而担心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不自觉强迫自己不断关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最终产生信息焦虑。

信息焦虑分为焦虑、恐惧、抑郁、狂躁四个层面,在每一个层面的现代信息焦虑中,手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上网、微信、微博、QQ等过度依赖,也都是信息焦虑的具体反应。每天刷朋友圈,盯着手机屏幕看别人有没有更新,担心错过了向别人传递自己最新信息及分享别人最新信息的机会;一旦网络中断,就会急不可耐,六神无主,而在网络上,就开始浏览各种信息,在朋友圈、QQ群或各种社交网站上发帖子,点赞,发评论,回留言,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下来,好像忙忙碌碌,其实分析起来,碎片化的生活,用高昂的时间成本换来一些无多大实际意义的信息,换来了视力减退、颈椎、腰椎病等一系列并发症,身体的不适进一步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网络和现代通讯手段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危害自己。

因此克服手机依赖是高校学生防治信息焦虑的重要一环。在学生人群中,要通过健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多和别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学会转移注意力,淡化手机在自己心中的印象,通过一些手段,比如有的学院采取的上课之前集中收缴手机的做法,集体活动之前统一关闭手机的做法,等等,保证专注的从事目前的一些活动;同时倡导大家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多组织一些羽毛球赛、排球赛、足球赛等比赛,鼓励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外出散步、郊游、健身、听音乐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调整心态,理性地面对,获取处理信息,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从而克服自己对手机的依赖,让生活回到正常状态。

2.3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摆脱信息焦虑

适度放松的信息追求,适宜的信息处理方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学习一些焦虑的自助应对方法,包括肌肉放松、认知调节、听听轻音乐来调剂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摆脱信息焦虑。

1) 每天保证睡眠9小时,每天做出工作和学习计划,尽量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2) 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在计算机前面的连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

3) 每天睡前锻炼15分钟,每天大量饮水,饮水量要超过3000毫升。

4) 生活有规律,减少娱乐,严禁饮酒。

3 馆员角度

3.1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咨询馆员

在解决信息焦虑的工作中,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通过选拔一些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品格好,熟悉本馆馆藏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让他们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能够准确地对同学们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

3.2保持与心理健康专家的互动、联系

要做一名优秀绿色导读指导馆员,不仅要对本馆内典藏现状有具体、及时的了解,更要及时地更新与提高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建立密切联系,并经常进行互动学习,把自己进行的个案与心理专家进行交流互动,虚心请教,获得启发,指导工作。

教学卫生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对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评判取决于判断主体的价值取向。政府、社会、学生、学校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质量标准。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学生维度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有合就业性取向、合学术性取向、合素质性取向和合创业性取向等向度。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维度价值取向的较好途径。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价值取向

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部激情、意志和活动过程无不服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教育质量高与低,从根本上说,是当事主体对教育质量有没有达到其期望的质量标准或满足其主体需要的程度而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对质量高低的判断取决于判断主体的质量标准和需要内容,而质量标准和需要内容是由判断主体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比如,我们假设高等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有知识、少能力、无创新的人才。在以知识为价值取向者看来,质量是高的;在以能力为价值取向者看来,质量是不高的;而在以创新为价值取向者看来,质量是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高等教育质量本身,而在于判断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质量判断主体主要由政府、社会、学生、学校几方面构成。各方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质量标准。

(一)政府:合规定性取向

所谓合规定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以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规定的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政府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办学主体。一方面,政府不能过多、过细地干预高等学校的具体办学事务;另一方面,却又承担着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责任。在这两难的境地中,政府只有通过法规、经济、政策等手段促进和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政策、文件等规范执行的检查和评估,调控和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政府为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关的质量标准,高等学校参照执行,如果人才的质量达到或超过了所规定的标准,那么,其质量就是高的。

(二)社会:合需要性取向

所谓合需要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为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密切增加,社会与用人单位成了高等学校学生就业中竞相争取的用户。在用户的眼里,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或人才市场紧缺的毕业生为己任,其质量的高低要以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素质表现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作贡献大小的程度来衡量。社会希望高等学校对不同人才需求主体进行人才需要类型、人才层次的预测和分析,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改革,以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服务、合理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设置,为社会培养能满足其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生:合发展性取向

所谓合发展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在学生的视野中,高等教育只要能够满足其个体的个性发展和主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其个性生长和主体提升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潜质,其质量就被看作是高的。这种价值取向,看重的是受教育者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性、独特性和自我指导性,看重的是受教育者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心智的自由发展、完善,看重的是受教育者作为自主的人在高等学校的培养下完成个体发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各种储备。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高等教育的质量的高低应该根据学生的受益情况和学生是否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来判断。

(四)学校:合适应性取向

所谓合适应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是否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适应政府、社会、学生多元需求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合适应性取向视不同的主体又可分为内适应性取向、外适应性取向、个适应性取向三个维度。内适应性指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自我完善的程度。它强调的是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同其根据教育自身规律而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契合度,关注的是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学术规范自身的构建、扩张、演绎和繁衍;外适应性指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它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质量评价准则,关注的是社会导向、市场导向等外部需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程度;个适应性指的是高等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完善的程度。这种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赋予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淡化外部功利和知识目的的追求,将学生潜质的开拓和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强调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以上三个维度价值取向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内适应性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质量上的本质体现,是外适应性价值取向和个适应性价值取向的前提;外适应性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基础;个适应性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质量追求的终极目标。就目前情况看,高等学校只有满足内适应性、外适应性和个适应性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需求,其质量才会是高的。

二、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合发展性取向”是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价值取向。个体对教育的需要,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定。由于每个学生的需要各不相同,其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就会个性迥异。有的学生将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就会致力于提高素质、培育个性,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人格完善的手段;有的学生将生存的需要放在首位,就着力追求职业技术、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未来谋生的手段;有的学生将享受的需要放在首位,就会将高等教育当作获得文凭、提升地位、取得收益的手段。因此,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动机,在微观上,我们又可将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划分成如下方面。

(一)合就业性取向

所谓合就业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个体就业目标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后,个体就业取向的社会定位给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职前准备成了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价值选择。学生对社会职业能力养成的需求打破了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仅仅培养社会精英的传统。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致使精英教育质量标准发生分化,为职业性、实用性人才搭建了良好舞台。当前,能够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依旧是学生读大学的主流动机。持此价值取向者,除了实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这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外,最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他们看重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希望获得本专业职业所需的系统知识,受到模拟社会实际的能力训练,为未来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奠定谋求自身发展的理论、能力和素质基础。

(二)合学术性取向

所谓合学术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个体学术理想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以学术为价值的取向是知识本位价值观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上的体现。它认为高等教育是通过学术知识的传承来进行的,无论这种学术知识通过何种形态进行陈述和组织,离开了学术知识,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等学校作为人类社会的智慧中心,应该以培育文人雅士、造就学术精英为己任。无论世俗、功利、市场如何诱惑,高等教育都要秉持科学真理、维护学术尊严,在教育宗旨、培养目标、知识建构上追求学术本身的价值,传授高深学问、繁荣和发展文化。持此价值取向者,注重的是知识的学术价值。强调的是对科学的探究、真理的追求。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类知识的传承和创造,其质量高低在于,在知识传承和创造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接受专业学习时知识的存储程度,和为以后继续深造所做准备的充分程度。

(三)合素质性取向

所谓合素质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个体素质提高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生命论质量观的演绎。它重视的是学生的需要与生命的质量,认为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生命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关注对象,接下来才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其眼里,教育产生与发展缘起于受教育者个体和人类生活的需要,其根本价值在于改造人的生活方式、启迪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涵养、实现人的价值。它重视的是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程度,关注的是受教育者对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它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志趣、才能的全方位的发掘与发挥。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意义与价值应该是,传承知识、播撒文明,提高受教育者继承、发展人类文化的意识与能力,促进人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享用生活的乐趣,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合创业性取向

所谓合创业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创业目标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为今后创业储备应有的能量作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持此价值取向者看来,高等教育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创业教育的功能,把创业结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胆识谋略、洞悉市场的敏锐眼光、善抓机遇的职业灵感、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知人善用的组织能力、驾驭全局的管理水平。学生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和锻炼,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技术与方法,获取创业所需的素质、能力与品质,拓展自身的创业潜能,通过创建新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以创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成自己的创业目标,实现自己创业理想。

三、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实现

由于学生个体需求、价值取向的差异,传统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较好途径。

(一)“自助式”培养的内涵

所谓“自助式”培养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菜单”,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价值取向,在学校有关部门或教师的指导下,按需“自助”修读课程和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好比顾客去吃自助餐,饭店负责提供各种菜肴,顾客自己动手挑选喜欢的饭菜吃。

(二)“自助式”培养的实施过程

“自助式”培养的实施过程为:(1)学校提供课程修读清单。课程修读清单是学校品牌、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学校应该按照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清单,丰富课程内涵、培育新兴课程、发展新兴学科。(2)学生按需修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价值取向自行修读课程。(3)学校提供修读指导。学校指定职能部门和教师为学生作所修课程前后关联性分析,为学生提供专业所需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的修读指导,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设计学习方案。(4)学校设置专业毕业标准。学生只要修满专业毕业规定的学分,所修课程和实践环节达到某一个专业教学环节的模糊相关度(如60%),即可取得该专业学位并毕业。

(三)“自助式”培养的特点

同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相比,“自助式”培养有如下特点:(1)学生维度的价值取向得到实现。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以“价值一需求”为取向,其“价值”主体、“需求”主体为学校。学校根据其价值取向,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按照规定的课程内容、培养时间和教学进度实施人才培养,满足的是学校所认定的客体的需求。而“自助式”培养则以“需求一价值”为取向,其“需求”主体、“价值”主体为学生,是以满足学生主体个性需求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目标实现的过程。(2)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体现。“自助式”培养改变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专业和课程学习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主动选择修读专业与课程,自主规划学习生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其主导意识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3)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心理学告诉我们,需求满足是人付诸行动的动力来源。当人的个性需求迟迟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消极对抗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更多更强的行动动力。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将不同个性、不同需求、不同特点的学生用统一的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塑造为千人一面的“人才”,学生就像流水线上产出的元器件,毫无个性可言。“自助式”培养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施展个性的舞台和机会,解决了学生个性需求满足问题。

(四)“自助式”培养下的质量评价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改变,肯定会引发教育质量评价的变化。一是质量目标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质量目标是学校依据政府的规定制定的,质量目标具有统一性。其质量目标的实现以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满足政府和社会需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进步的贡献大小为衡量尺度。而“自助式”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质量目标,在满足政府、社会质量要求的同时,更为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与质量需求,其质量目标的实现以学生质量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学生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二是质量实现主体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质量实现主体是政府或受政府支配的高等学校,学校按政府的要求制订培养计划、设置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是质量实现的被动接受者。而“自助式”教育模式中,学生是质量实现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流原则,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与决定权。高等教育质量实现考察的是学校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完善的程度,学生成为实现教育质量的主导者。三是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质量评价标准是唯一的。以满足政府或学校的质量要求为评价标准。为实现该标准学校常常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而“自助式”模式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纳入质量标准的主体视野。由于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实施方案后,质量评价的标准就有了多元性。高等教育再也不能用一个标准去度量质量的高低了。同时,在质量评价的依据上,前者看重的是结果性的外部依据,即社会或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评价。而后者看重的是过程性的内部依据,即学校为学生所提供修读选择内容和服务条件的高低才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6]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

[2]马万民,试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3]傅宝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4][9]郭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5]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

[7][8]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10]欧科良,黎利云,人本哲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11]李秀娟,“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教学卫生制度范文6

关键词: 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 提升策略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思维活动现状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阅读教学成为应试性教学,阅读活动成为一个辨认文字符号、字面直译的过程。阅读课的语言思维功能和品质提升功能被弱化乃至于边缘化。某些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角度不全,任务设计局限于文本表面信息的处理,对文本主旨、文本体裁结构、文本语意的分析缺乏,对文本语言挖掘不深,篇章逻辑的概括性任务较少。某些教师问题设计的梯度不高,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只以信息提取为主,忽略了问题设计的链接性和递进性,更忽视了预测、推断、概括、创新、探究、质疑等思维活动,使阅读的思维含量大大降低。

二、思维品质提升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某些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除了自身知识水平、语言素养低等因素外,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学生的阅读思维没有被激活,或被激活程度不高。如读前的思维训练活动不够开放,容易出现“冷场”;读中的思维训练活动不够深层次,多层次探究难以执行;读后的思维训练任务设计缺乏个性化思考和见解,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难以提升。由此可见,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阅读中的品位和创新,要有足够强大的思维力支撑,才能有效实现。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举足轻重。

三、思维品质提升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是思维发展的源头,而思维品质则是阅读的灵魂,任何脱离思维的阅读都是“伪阅读”。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进行了探究。

(一)全方位解读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细节是铸就品质的关键,教学中的细节往往是构思与设计的精彩之处,也是课堂上令人难忘的地方。因此,教要多角度地解读文本。1.解读标题和图片,推测文本的主题。2.解读文体,了解文本的体裁特征。3.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技能。4.解读语言,欣赏文本的精美表达。5.解读语段,推测文本的语义逻辑。6.解读结构,理清文本的脉络意图。例如,在教授“Go for it”九年级第二单元阅读材料“The Spirit of Christmas”时, 笔者在PPT中先呈现出标题“The Spirit of Christmas”,问“What’s the true meaning or spirit of Christmas?”,让学生畅所欲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呈现出图片,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全体同学对文本有了初步了解。再问“Can you predict the main idea?”(We can know main ideas through the pictures, the first sentences and the title.),培养学生读前预测的思维能力。第二步快速扫描文本,回答“What kind of text is this (文本的体裁)?”,快速阅读,发展学生的概括推断思维能力。第三步抛出策略指导――INFERRING(This means you have 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 to get the meanings that are not clearly stated in a text),再让学生细细品味文本,对文本的语义、语段、内容进行讲解、梳理,欣赏文本的精美表达,划出他们喜欢的优美句子,最后让学生归纳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文本结构)。通过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向度的细节解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推测语义逻辑,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

(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阅读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体现在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上,教师利用“分层次提问”策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剖析文本,研读文本中的字、词、句,挖掘文本的留白。一层一层地进入核心层面,掌握文本的精髓,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的目的。问题的设计一般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及超越原文。

1.直接源于原文的问题包括:①猜测词义;②事件排序;③T or F。例如,在教授“Go for it” 九年级第八单元阅读材料“Stonehenge――Can Anyone Explain Why It Is There?”时,笔者设计了T or F 问题: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choose T or F according the text.

(1)Paul Stoker thought Stonehenge was a temple before.

(2)Stonehenge can keep people healthy because when you walk there, you can feel the energy from your feet move up your body.

(3)People put the stones together without any purpose.

(4)It’s easy to build another Stonehenge.

这类问题学生只需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即可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获取答案。

2.间接源于原文的问题,一般指归纳大意、逻辑推理及最佳标题这类题。还是以“Stonehenge――Can Anyone Explain Why It Is There?”为例,笔者设计了问题: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It’s not only a famous historical place but also a great mystery.)这类问题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原文,深刻思考,高度概括。

3.超越原文的问题包括作者意图或态度。再以“Stonehenge――Can Anyone Explain Why It Is There?”为例,笔者设计了问题: What’s the author’s/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someth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这类问题学生需要高度领悟文意,积极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觅得答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概括文本主题、分析文本结构等分析概括类任务,或者判断正误、推测作者意图等推理性任务,训练学生的思维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深度、广度及难度,使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得到质的飞跃。

(三)多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头脑就像一个被压缩的原子能,需要一把点燃的火把,才能使其发生核聚变,教师的职责便是利用自身的魅力和渊博的知识,利用课堂上多维的技巧指导点燃这“火把”。在教授长篇阅读文本时,笔者通常会采用:1.读前思维导图,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激活学生认知系统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敏捷性、灵活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授阅读材料“The Spirit of Christmas”时,笔者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圣诞节做更多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读中限时训练。据研究,阅读速度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阅读速度加快能促使词句分析性阅读水平向综合性阅读水平转化,从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理解程度加深,能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提升。笔者常指导学生运用predicting(预测)、skimming(略读)、scanning(找读)、guessing(猜词)等阅读技巧,限时操练,快速找到正确答案。经过长期训练,学生阅读理解的正确率大幅提高。

3.读后任务设计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辩论活动、小组活动、调查活动,还可以通过转换角度及变换条件设计作业,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动态的交流过程中得到锻炼。

(四)拓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标新立异,新颖创新。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具有一定的推理知识和技能,还能结合所掌握的知识信息,积极主动地思考。好的探究活动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扩展和升华。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课中常用的探究活动有复述、演讲、仿写、辨认、讨论等。复述、演讲和仿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金钥匙,辨认、讨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授“Go for it”九年级第五单元阅读材料“Beauty in Common Things?”时,在读后拓展环节设计中,笔者先设计了两道critical thinking问题:1.Why can people turn common things into beauty?2.What can we do to keep them alive?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对思维行为不断地反思、分析、质疑,得出了正确结论,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笔者设计了演讲汇报任务,让学生向同学们介绍他们所知道的传统艺术品,如下图:

这一活动任务语言输出量大,思维含量高,实现了个性化思考和个性化见解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创造性思维。

四、结语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把语言和思维放在一定的等高度上,这样语言丰富了,思维也活跃了。一旦学生的思维品质被培养起来,会反过来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其前进的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制定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措施,通过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