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习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习材料

初中学习材料范文1

“新课程的课真难上啊!课堂难调控,教材难把握.”“明明觉得挺好的教学设计,怎么效果就是不好呢?”同事们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也深感其“惑”.记得在上“ 角形分类”这~ 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方法,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分类的积极性很高,可是课却上得很失败.问题出在哪里呢?课后,我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细细思之,原来问题就出在分类的材料上.由于操作材料过于丰富,导致了教学的失效.由此,引起了我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思考.数学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的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如果把人脑比作“加工厂”.那么,数学材料就是“原料”.学习的结果则是“产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来自人脑外部的“原料”.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材料有效”主要是指课堂中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之后,能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它有 方面的特点:一,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二,能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

二、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

1.材料要有思维含量。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学生的一句“今天的题目太简单,真不过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学课除了教“数学知识”,还要干什么?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对“你给我多大空问,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而言,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不仅影响探索空间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影响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偏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他们就会失去探究的欲望:如果思维含量偏高,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跳起来还摘不到果子,缺少成功的体验,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教师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定会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一般来说,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逻辑起点.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新课之前.许多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教学,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进行教学预设.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套用奥苏泊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无间隙接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初中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浙教版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增添了很多阅读材料,在这些材料中主要介绍了关于教材正文方面的科技发展、资源、自然现象、环境、生产以及生活等内容,其主要的作用为教材内容的铺垫与延伸,通过阅读材料的添加,打破了以往教材内容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孤立性等,使得教材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这些阅读资料的阅读,还可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扩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且合理地利用这些阅读资料,也是当前科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为例,就阅读材料的教学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一、阅读材料内容的扩展,加大阅读指导力度

在教材中,很多阅读材料都是介绍常识性方面的内容,其内容自身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自主阅读以后就可获得相应的知识、方法以及结论。然而阅读的最终目的并非简单地为学生对知识、方法以及结论的获取,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归纳以及总结这些知识,成为一个系统且全面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以及思考,继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教材中阅读材料所介绍的具体内容、所发挥的功能以及意图等,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予以适时的指导,比如给出相应的阅读提纲、作业布置、阅读讨论的组织、阅读问题的提出以及疑问的解答等,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阅读转变成为主动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继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我们身边物质的pH》,该阅读材料所介绍的内容为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相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于自主阅读,就可明白pH和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人体健康以及农作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被相应地激发,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可针对教材中有关内容,收集满足学生阅读的其他相关材料,并将其印发于学生,供给学生来阅读。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花在酸碱性溶液中,其颜色所发生的变化,美人蕉在酸性溶液中呈淡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红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绿色;玫瑰在酸性溶液中为粉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粉红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绿色;牵牛花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月季花在酸性溶液中为浅红,在中性溶液中为红色,在碱性溶液中为黄色等。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农作物,要想确保其正常生长,则所需的这些土壤其pH的范围,水稻正常生长下其pH为4-7,适宜生长pH为5-6;棉花正常生长下其pH为6-8,适宜生长的pH为6-8;小麦正常生长下其pH为5-8,适宜生长的pH为6.3-6.7;茶正常生长下其pH为5-5.5,适宜生长的pH为5-5.5;玉米正常生长下其pH为5-8,适宜生长的pH为6-7;松树与杉树正常生长下其pH为4-7,适宜生长的pH为5-6。基于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来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尽管这些知识和材料相对比较感性,但是这些材料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通过这些相关资料的阅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便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基于阅读材料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阅读材料

初中学习材料范文3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性学习更是这样。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及相关教学资源,活用教材,灵活处理,从学生学习的效果出发,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着手,对课本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一些适当的改动,挖掘、开发、拓展,使之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更方便学生学习。

近些年,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实践探索,并对综合性学习资源进行了一些有效拓展,现整理出来与同仁们商榷。

一、挖掘农村生活资源,让语文综合实践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教学中我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议论:“农村学校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比较困难。”对这些教师的议论我并不认同。其实,农村学校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开发利用。尽管在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都市的喧闹与繁华,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精彩纷呈的歌舞霓虹,没有变幻莫测的现代背景,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比城市学生更V阔、更丰富的世界――赖以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这些地方有青山绿水,民俗民情,轶事传说,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举止习惯、地方方言、地方特产、地方习俗等,学生可以顺手拈来。另外,还有随时代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资源。这些资源同语文本身联系非常密切。比如七年级下“文学采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就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我在教学时就放手让学生去广泛搜集自己所在农村的民俗民风,学生收集到的内容丰富、很全面,上课要求发言的同学也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还有,我在教学《探寻端午节风俗》综合性活动布置预习时,我制作一张资源整理表格,表格将学习主题的内容和要求分为多个板块,要求学生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对有关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故事等进行材料收集。由于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风俗很了解,所以整理的资料精彩纷呈,如家家门口插艾草、菖蒲以示辟邪,吃粽子,小孩要在手腕、脚腕拴狗绳,佩带荷包等。通过学生对家乡端午风俗习惯的材料拓展介绍,激发了学生的爱乡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活用农村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启迪心灵,体验真情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素材。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文化耳濡目染,但农村文化良莠不齐,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不能汲取其精华,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贱的不良心理。对此,我们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对农村新文化建设有所作为。至少我们可以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学生明辨农村文化的优劣,让他们在经历的同时要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提高他们对农村和农村文化的认识,让他们学会理性地认识自己所在的农村和在农村的自己。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如会喂猪,会种菜,会割稻,会做饭,爱劳动等,让他们从小树立做人的信心。在教学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就自己亲情“缺失”(农村有近三成孩子是“留守孩子”,双亲在外或单亲在外)的烦恼,讨论自己的理解和自己解决的办法,以书信或手机短信的形式向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诉说,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增进亲子情感。

三、巧用家庭资源,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心灵得到升华

对于家庭,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我们常说:家是温馨的乐园;家是幸福和爱的摇篮;家是避风的港湾、心灵的归宿……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对家庭资源的开发要着眼于“关爱”,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在被关爱中,学会去关爱别人。我们要让学生回味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就此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大家可以交流,因为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流之中。让学生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不知不觉中,学生学着语文、用着语文,其综合性素质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总之,农村综合性学习资源很多,内容很丰富,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多观察、多关注、多收集,并且在教学中精心构思、策划,有步骤、有层次地组织实施,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性知识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 农村初中 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一、农村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

1.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

(1)学习

小学阶段学习课程门类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内容比较简单,学习上处处充满轻松和愉快。而当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要开设的课程有所增加,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初中二年级要增加物理课程,初中三年级增加化学课程,课程门类看似没有大的变化,但根据培养目标,初中阶段课程内容所作的要求则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加深,知识面加宽,课业负担加重,对学习方式方法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生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宽松,用于休闲娱乐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生活显得愉快且丰富多彩。初中以后课程的变化要求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统一安排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教学,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修习,尤其在课堂学习之外需要有大量的投入,要靠自己的自制力坚持课外学习,学生生活中的休闲与娱乐时间减少,初中一年级学生要逐渐适应并且接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2.农村初中生学习和生活的特殊性

(1)学习

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学习渠道是非常丰富的,多种机会必然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一些,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对外语学习来说,多样的机会显得至关重要。而农村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仅仅是通过学校教学,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下自己进行复习,除了英语课堂几乎没有外语学习的机会,这样很难使学生对本来就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2)生活

农村生活封闭性较强,各种信息比较闭塞,人们生活内容比较单一,各种娱乐性文体性活动非常有限,这样就更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将外语渗透,外语学习距离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企图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二、兴趣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作用

1.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

(1)进入高等学府的金钥匙之一

现在很多高等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总分达到要求,几大主科还要分别或共达到多少分,其中当然包括英语。仅仅从高考短期目标考虑,英语这样的高要求对学生来讲,唯一的出路是持之以恒地将英语学好,而将英语成绩保持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至少不讨厌英语。

(2)英语在当代人才发张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当今世界,英语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共计约有8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有一个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学好外语才能与国际接轨走出国门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开创更宏大的事业。

三、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笑话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讲述跟英语相关的积极健康的能够吸引学生并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小笑话、小故事或者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在英语课堂上是喜悦的是愉快的,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对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学习材料就比较容易进入学生的大脑。当然切不可让大量的搞笑材料充满课堂,造成不良的结果发生。这个的掌握在于教师的技能及技巧。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我们前面提到,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的材料是非常有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材料。比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书虫”系列读物,其中的初中版适合初中生的水平去读,简单略有一定难度,轻松愉快,会给学生另外一种不同于课堂的学习情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面前展开另一新鲜的画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小读物感兴趣,英语水平就会提高,英语成绩就会更好,就更加爱学英语,这样对英语的兴趣就慢慢建立了。

3.培养学生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很多时候教育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习惯的养成与素质的培养,其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英语学习是同样的,一个好的习惯可以使英语的学习事半功倍,比如:提倡学生利用影音使生活中充满了英语的声音与画面,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喜欢一个东西往往就是习惯养成的。让学生习惯这样一种声音和画面,逐渐接纳英语逐渐喜欢英语。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在农村中学更是需要英语教师加倍努力的,其方法与策略也是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的。

参考文献:

初中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先行者组织;策略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初中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效率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仍然存在很多的学习困惑,如新旧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上,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迷惑与茫然;又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有学习的欲望,但是又害怕新知识对于自己过于困难,而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望而却步,常常处在观望的状态下。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发挥其作用了,利用“先行组织者”理论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过渡。

一、“先行组织者”理论内涵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引导学习的材料,它是先于教学中学习任务本身而存在的一种呈现方式。先行组织者与原学习任务相比,它有更抽象、概括水平高和包容水平高等特点,而其最大的特点则是在认知结构够中将原有观念与新知识的学习任务形成紧密的关联。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所以,先行组织者是一个教育心理学当中的概念,是奥苏伯尔在教育理论上做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如果在学习新知识任务之时,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足够的且适当的同化新知识的上位观念,或者是在这一过程中,对原有观念还没有形成清晰和明确的认识,那么,老师就有必要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材料之前,设计一个先于它的引导性材料,这个材料可以知识一个简单的概念,可以是一段简练的文字说明,或者还可以是简单明了的语言以及一些形象直观的模型,但是,这些引导材料都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其概括水平和包容水平均必须高于学生所要学习的材料,并且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二、先行组织者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1.教师要了解“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这一教学理论在教学中使用的先决条件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只有教师对先行组织者的内涵有所了解,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

首先,教师应该要明白先行组织者究竟是什么,也就是最初的对概念的一个清晰的界定,从对先行组织者概念的认知当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先行组织者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上位观念”,这是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次,老师要理清先行组织者中主要的关系,即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学习任务的关系,要使初中生学好英语阅读,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时,必定是与旧知识有所联系的。最后,老师要明白先行组织者之所以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的必要条件,即要把高于原有概念与包含的条件牢牢把握。当初中的英语老师,自身已经将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概念弄明白之后,老师们就能发现先行组织者的优越性,也就会通过使用先行组织者这一理论,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任务做好必要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英语阅读。

2.将先行组织者引入学生的生活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实,最好的素材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这里包括语文学习、数学学习、艺术学习等,同样,也包括英语阅读的学习。生活的多姿多彩与学生的学习有着难以斩断的联系,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也能很好地作用于学习过程当中。所以,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活泼、多样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最后,提高了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而老师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这个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理论就可以是先行组织者理论。

例如,老师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对话或者是辩论赛的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形式,进行有目的的英语阅读的学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学习材料,用以提高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在一种无时不想学英语,而且无处不学习英语的状态之下。利用这也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阅读,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减少了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3.用实际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

其实,先行组织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是一种手段,就是不断地利用现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必须将具备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够挖掘出与阅读教学有必然联系的相关事例来,只有老师具备了这样一个发现、甄别和筛选事例的能力,才能在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与教材有关的一些事例作为讲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学习《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这一课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放一些与迈克杰克逊舞蹈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他对音乐与舞蹈的狂热当中,去体会音乐与舞蹈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在思想中产生强烈地碰撞,从而增加他们对于这一课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是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和融入到教学当中的。所有,老师在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要很好地使用“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在新旧知识学习中搭好桥梁。

参考文献:

[1]赖晓华.“先行组织者”理论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2012,12(12):111.

初中学习材料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认知结构

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主要是指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己学习以及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分析以及归纳各学习阶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系统。学习迁移有助于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数学能力,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的方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迁移方式

1.新旧知识的迁移。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在学习类属关系时,主要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到学生旧知识系统中,从而发挥学生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作用,建立起新旧知识两者间的有机联系。

2.共同要素的迁移。初中数学学习中,在具有共同要素的并列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可有机结合新知识学习需求,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结构。例如,在完成苏教版初一数学中的“有理数”的学习之后,在以后学习无理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结构,有效建立起“实数”这一上位概念,从而全面吸收与迁移有理数与无理数两个概念。

3.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初中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相关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各知识成分,从而有效建立起一种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初二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等知识之后,学生可将其知识技能与约分或通分等知识技能进行重组,进行相关的分式运算,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影响因素

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结构、数学活动经验概括水平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着数学学习的心境,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形成新知。同时,在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中,还须积极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定势对学习迁移的积极意义,对具有变化性的同类数学问题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实现对此类问题的强化训练,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完成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身的经验与掌握的知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利于学生将各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有效的分类或进行优化组合,优化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系统,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此外,学生参与各类数学活动的经验概括水平对于学生能否对新旧知识的应用方式、条件、异同点等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迁移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学生对数学情景活动:“某天的气温变化如下:早晨为-6℃,中午时气温上升了11℃,到午夜时下降了7℃,那么午夜的实际气温为多少度呢?”部分学生的解法为:-6+11-7=-2℃,还有学生如此解:-4+(+11)+(-8)=-2℃。可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概括水平的差异,对数学学习迁移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实现初中数学学习有效迁移的策略探讨

(一)善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构建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机结合学习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例如,在对数学中某些容易混淆数学原理与概念,老师可借助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要素,从而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性,善于运用变式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与角度挖掘数学问题的本质,从深层结构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条件等进行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迁移,从而构建起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对于参与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能力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迁移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从数学基础知识点的教育出发,加强数学的概念、公式推导、定理以及数学思想等教学,使学生掌握具有基础性与概括性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迁移的适应性。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与归纳能力,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极运用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知识本质的理解,进而进行数学规律以及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最终实现广泛的地迁移。

(三)结合数学学习材料的关联性,优化数学程序设计

要提高数学学习迁移的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认知特点与水平及其认知规律等,深入挖掘数学学习材料信息,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及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教学程序,使学生掌握好每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数学学习迁移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学习迁移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须认真分析各种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并注重优化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概括水平,为顺利完成数学学习迁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德凤.论初中数学学习的迁移[J].学周刊,20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