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的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养老的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养老的模式

农村养老的模式范文1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 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1我国养老方面总体上表现为“未富先老”的特征,农村养老问题势必成为我国农村发展在相当棘手的问题,这不仅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一、农村现有的养老模式现状

(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积谷防寒,养儿防老’这一流行了数千年的俗语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居家式养老的传统观念。”2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来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主要有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国家也在努力建立和发展适合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家庭养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二)社会养老模式成为有益补充。目前、农村的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五保供养、农民退休养老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几种形式。五保供养是指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对农村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等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1991年开始,在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农村地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三)家庭与社会联合养老等新模式逐步出现。社区与家庭在养老方面进行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家庭养老提供服务支持。“由于农村社区以血缘、亲缘、地缘与业缘为―体的村落,人们能够获得的社区养老支持相对更容易。”3如在农忙时节,通过为老年人多的家庭提供劳务支持、开办“日托”所的方式,以村为单位创办敬老院,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二、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的虚空化严重。1.老年人获得的缺少生活照料。大量农村青年男女离家进城务工,“留守家庭”也随之增加。留守农村的老人得不到更多的照顾。2.老年人身体健康面临更大威胁。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75岁以后),老年人身体衰退加快,疾病增多。3.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老年人过去所习惯的集体制生活瓦解,农村基层组织很难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机构,也难组织起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

(二)自我养老不确定性增加。1.土地保障功能不可靠。一是随着年龄增加农民劳动能力在不断衰减,直接影响到土地的出产和收益,也间接影响了土地保障功能的顺利实现。二是随着农村土地边际收益率不断下降,土地保障在不断弱化。2.储蓄的养老功能容易贬值。农村老年人除了从土地收益来保障生活之外,还可以从依靠自己的积蓄来养老的。但是根据目前的储蓄利率和物价上涨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存入银行的钱所获得的购买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三)机构养老缺位普遍。1.福利性养老机构的保障面太窄。目前我国农村有部分福利性养老机构,如敬老院、福利院等。敬老院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因为对相对对象做了严格要求,所以这些机构所供养的人数占老年人的比重非常少,与实际社会需求相差太大。2.私营性养老机构发展缓慢。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社会上出资兴办的养老机构等都还没有进入社会发展规划中,与之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完备。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发展上还比较缓慢,吸引力不够。

三、 完善农村养老模式的举措

(一)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回归养老本质。家庭养老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广大农村地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形势下,家庭养老保障仍然是主要模式。1.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家庭养老物质基础。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的养老状况。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才能为家庭养老提供扎实可靠的物质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2.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背井离乡,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去就业,导致广大农村大量“空巢家庭”的产生,使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要不断创造条件,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二)定位清晰、促进机构收养快速发展。1. 兴办公办民营模式。公办民营模式即由政府部门出资兴办各类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的管理和运营上交给社会团体、社区甚至个人来负责,政府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自身的监督职能,负责对养老机构的进行监督。2. 发展互助养老模式。强化政府的扶持作用,加强引导。有效地利用这种方式达到对家庭、社区、政府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而形成以老人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式互助养老和以社区养老设施为依托的社区式互助养老模式。

(三)强化政府责任、扩大集中养老规模。1.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有关部门应将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并适当提高五保人员每月补偿标准。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制约敬老院建设和发展的瓶颈。根据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对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资金投入,将该项资金投入列进地方财政预算。2.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对一些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紧张的乡镇,可采取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资兴办农村敬老院或资助农村敬老院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敬老院建设,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既可以由政府经营,也可以由业主自主经营。

(四)培育个人养老意识、提升个人养老能力。 1.培养自我养老意识。老年人要增强独立意识和自我养老观念,从中年时期开始为自己储存一定的养老金。拥有充足的养老金,使自己晚年生活有强力保障。自我养老强调个人在养老中的责任意识,实行过程中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相对等原则。2.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拓宽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农民自我养老能力。国家通过立法,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不断完善老保险制度,做好制度上的保障。发展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网 http:///jianghua/22341.jhtml.

[2]崔庆五 转型期西部农村养老模式的优化组合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李翠霞.农村养老:制度选择与基础――基于河南三村的调查 [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农村养老的模式范文2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 ;农村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本文认为,尽管农村老年人都是生活在乡土社会和拥有相近社会地位的群体,但它并非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在面对养老模式的抉择,人们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都受到不同决策因子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他们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及变量选取

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行为实质上就是个体的经济选择行为,是“合乎理性的行为”。农村老年人进行养老方式选择排序时需要考量自身利益或者达到养老效用的最大化,并力图以自身的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个人选择的经济学理论出发,我们可以逻辑演绎出以下命题:农村老年人对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与其对养老效用的评价认知相关。

依照这个基本假设,结合实际,解释变量包括五大类:

一是农村居民的个体特征变量,即性别、婚姻、生活自理能力等;

二是家庭状况变量,即家庭居住人数和子女数量;

三是经济收入状况变量,即经济来源和收入评价;

四是社会保障覆盖度变量,即社会保障是否健全。

根据研究目标,本文设定的因变量包括: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

二、数据的处理和筛选

1.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笔者参与的暑期大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该项调查以农村养老模式为研究主题,对广东农村老年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分别在汕头潮南、惠州博罗、梅州五华、肇庆下帅和汕头金山派发了500份问卷,最终收回了有效问卷476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5.2%。调查以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了非概率抽样的方式,具体运用了“立意抽样”、“偶遇抽样”等方法。

2.样本数据基本特征

数据显示,抽样效果较好,样本分布较均衡。被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适中,接近1:1的比例,年龄集中分布在[60,69]区间之上,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有88.8%的比例,婚姻状况为有配偶的比重为81.4%,丧偶的比例为16.9%,身体状况一般以上的总共有92.2%,人际关系一般以上的占有98.1%。调查数据基本与农村老年人实际情况契合,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情况。

三、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建构了两个模型的养老模式比较,其中模型1为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比较,模型2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比较。模型通过了Wald统计量效性检验(X2=214.184,Sig=0.000),这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而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个体特征层面

在模型1中,文化程度未表现出显著性,而性别、婚姻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变量有显著性。模型1的数据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可能的原因是,从封建社会以来,农村妇女在家庭中一直处于附属地位,长期从事家务劳动,对家庭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此外,在模型1中,生活自理高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渴望从家庭养老中脱离出来,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

在模型2中,幂值显示无配偶的农村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模式的可能性是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的4.256倍。无配偶的农村老年人会对社会养老模式表现出强烈的意愿。可能的原因是,一是该类老年人的家庭意识比较薄弱;二是,由于家庭的破碎,迫使农村老年人选择更有保障性的社会养老模式。

(二)家庭状况层面

模型1中,随着家庭居住人数的增加,农村的老年人会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方式。可能的原因是,受家庭养老传统与心理情感需要的影响。而在模型2中,农村老年人会更加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模式。初看上去,与模型1的结论相悖,但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参照对比的模式不同导致的。模型2中,在进行家庭养老模式与社会养老模式的比较选择时,老年人为了避免家中成员太多发生冲突矛盾而更加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模式。

另外,家庭的子女数量与农村老年人对家庭养老模式的选择呈正相关。一般来说,子女数量多的家庭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与情感慰藉,因而家庭养老成为了优先选择。

(三)经济收入状况层面

在模型1中,主要依靠自身劳动收入作为经济来源并持较高评价的农村老年人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而在模型2中,主要依靠政府和社区的农村老年人会对社会养老的模式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这说明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自我养老的选择意愿开始提高。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选择自我养老的重要保障。同时,这也从侧面上反映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农村老年人都不愿过多地依赖其子女,增加子女的经济上的负担。

但是,这种现象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为此,本文在此以“性别”为控制变量,同时以2013年广东省农村地区居民月平均收入1500元为界限,划分为“低于月平均收入群体”与“高于月平均收入群体”来检验“经济收入状况与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相关性”是否存在性别的差异。

结论是性别的确影响了二者的相关性。对于男性来说,经济收入对养老方式具有显著性影响(X2=49.403,Sig=0.00),而对于女性则不然(X2=19.796,Sig=0.137)。长期以来,生活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社会,女性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并不能依靠自身的经济提升来自由地选择养老方式,而往往只能屈从依托于家庭养老模式,由此可见我国的女性地位亟需提高。

(四)社会保障覆盖程度

农村养老的模式范文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研究;改革;模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他们成为整个社会中最边缘化和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评述。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各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其中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超过60%。参保人数比2002年的5,462万人有所下降。目前,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310亿元,分散在1,905个县市。

2、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功能正在不断削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二是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代际不平衡严重。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这些人无暇顾及老人;同时,这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加剧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现象的增加。

3、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致养老更是奢望。而且现在土地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城市化的迅猛推进使得许多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农民所得到的只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4、老龄化加快。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已出现家庭小型化倾向,农民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据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其中农村约占老龄总人口的68%;中国农村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27人。

(二)早期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地区改革。截至2006年底,全国1,905个县,5,374多万农民参保,还不到应该参保农民总数的8%,仅有310多万参保的农民领取了养老金。积累保险基金310亿元,这些农保总体上属于早期农保性质。总的来说,早期农保试点工作不成功,陷入僵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覆盖范围小,发展严重不平衡。已经筹集的农保资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省市,多数地区难以为继。从基金规模上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和北京,这五个省市的基金共计221亿元,占全国农保基金总额的71.3%。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民政不管,社保不接”。尤其是在中西部大多数省份,农保管理体制至今仍没有理顺,运作也困难重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全国1,905个农保试点县中,多数地方的农保机构还在民政部门,农保在省级已经移交而市县没有移交,依然处于“民政不管,社保不接”的局面。与此同时,很多内地和西部省份“清理整顿”的一个通行的做法是简单退保。

三是基金分散,管理存在流失和损耗现象。目前,全国310亿元农保基金分散在1,905个县市。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全国清理整顿农保后,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挪用农保基金发工资的事情相当普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5年全国31个省份中,涉及1,905个县、2.6万个乡镇,农保系统大约有干部近1万多人。

四是老年受益保障不能兑现,保障水平低。很多参加早期农保的农民在年龄达到60岁后,每月领取以前规定的养老金的承诺不能兑现。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集体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还会相应增加。该制度的新颖性,首先在于各级政府和村集体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本文以成都为例,鉴于目前成都各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准不一样、政府财政负担能力不一样、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也不一样的状况,成都于是按照一二三圈层分类划档逐步推进全市农村养老保险。

(一)从远郊区县――都江堰和金堂县来分析。金堂县从2007年6月1日最先按规定开始在三个乡镇进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9月1日在全县全面推开农民养老保险。2007年全县GDP为7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90元。都江堰市从2007年8月初开始,分别选取了胥家镇、崇义镇各两个村进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6.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3,096元增加到2007年的5,300元。两地属于成都市第三圈层,经济实力偏小。

(二)从近郊区县――双流县和温江区来分析。2007年双流县GDP为282.2亿元,财政收入17.6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000元。双流县是四川唯一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在整个西部排名第二位。2008年全县农民共计参保8,788人,其中从业年龄人员参保4,599人,非从业年龄人员参保4,189人,征收资金约1,200万元。

农村养老的模式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介绍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变化说明了农村养老形势的日趋严峻,并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来对实施土地换保障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土地换保障的优点和不足,对基于土地换保障模式下农村居民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使土地换保障起到公平和效率、缓解农村养老负担、维护农民养老权益的作用。

1 问题提出

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为109546万人,占总人口的8.3%,这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我国80%以上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7.35%)已经超过了城镇的老龄化水平(6.30%),高出1.24%,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流动性,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这在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传统的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的方式,而土地则是我国历来传承的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依靠。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养老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土地制度改革变迁的历史。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仅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而且农民取得的土地收入也日益减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越来越薄弱,再加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使得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wWW.133229.cOm虽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策,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逐渐改变过去对农民失去土地后单纯进行货币安置的做法,开始探索社会保障安置的方式,即“土地换保障”。土地换保障是伴随着土地征用的扩大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即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被征用后,得到的经济补偿不再是货币,而是以这些经济补偿为基金建立的社会保险。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正式规定我国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为土地换保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探索实施土地换保障,并配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利用土地的重要作用来为农村养老问题的缓解提供可行性途径,从而维护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2 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2.1传统代际养老形势严峻,农村老人缺乏照料

我国农村历来以家庭代际养老为主,传统的家庭养老有着深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迁、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和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等,很多农村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导致传统代际养老功能衰退的因素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尤其不容忽视。据统计,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达到13181万。由图1可见,我国农村外流劳动力多是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而且以男性居多,这对农村传统养老影响巨大,甚至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空壳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老人仍然依靠家庭成员供养,也只能是物质上的供养,他们在精神和日常生活方面仍然缺乏相应照料,有的甚至成为“空巢”老人。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多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有些甚至不能自理,他们只能独立生活,缺乏应有的照料。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已达到18.21%,还有23.3%的老人只能保证基本的工作生活。即使身体健康,大多数老人不得不照顾被留在家的孙子或孙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并没有能力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从业时负责家里的农活,这也是导致很多农村地区土地隐性抛荒现象非常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难以保障养老权益

按照社会学来讲,农村传统代际养老属于初级群体功能的范畴,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属于次级群体功能的范畴。根据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次级群体取代初级群体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在传统代际养老功能衰退的情况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没有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根据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状况调查相关数据,在18~69岁的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中,有53%的人参加了城镇养老保险(包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而在18~69岁的拥有农村户籍的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仅有5.6%。相对城镇而言,依靠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养老的农村老人所占比例非常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小。

当前,由于农村老龄化愈加的日益严重和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养老负担愈加沉重,耕地的隐性抛荒严重两大问题日趋势严峻。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抛荒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影响到了我国粮食安全。

3 土地经营权流转背景下土地换保障的典型模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目前在农村一些地区已经实施的“土地换保障”政策可以相互促进、互相作用,从而为农村养老和土地隐性抛荒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途径。因为现行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仍以个人和集体缴费为主,在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个人缴费就要占大部分。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没有能力缴纳社保费用,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筹集。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并将获得的部分收入作为社保基金,这既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又可以减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压力。土地是农民的就业场所和生活保障,农民出让土地意味着失业和失去生活保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土地流转受到很多限制,流转方式单一,农民的土地大多只能通过征用的方式流转出去。而一旦社会保障取代土地成为农民的生活保障,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就会降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可以变得更为容易实施。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土地换保障比较成功的模式较多,也各具特色,比较典型的有浙江嘉兴模式和成都温江等。

3.1浙江嘉兴模式

浙江省嘉兴市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采取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安置失地农业人员,并在1998年出台了以“土地换社保”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在土地被征用以后,失地农民户口“农转非”,并进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按月领取养老金。通过这一办法,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将得到长期保障。政策主要包括:①16周岁以上人员补尝费计算。缴纳年限以征地时在农村的劳动年限计算,最低从年满l6周岁起算,每满1年为其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统筹费,最高为15年。嘉兴市社保处为征地人员设立个人账户。缴费标准的计算公式:上一年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x85%x17%基数(缴费比例)×15年。②16周岁以下人员补偿费计算。按年龄计算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偿费(标准为3000+200×年龄)。③征地时已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安置补偿费计算。对这些人发给一次性征地安置补偿费12000元。④养老保障安置方式。征地时达到退休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的被征地人员,与劳动部门签订协议后从次月开始按月发放养老金(按当年最低社会养老金标准);在征地时男45一60周岁、女35一50周岁的被征地人员,到退休年龄后按月发放养老金,退休前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和医疗包干费160元;对在征地时男16一45周岁、女16---35周岁的被征地人员,一次性发给自谋职业费8000元,达到退休年龄后按照实际缴费情况享受相应养老待遇。

3.2成都温江模式

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统筹试点改革的成都,在全市范围内把对失地农民的一次性补偿改成了以土地换社保。成都市温江区由于当地许多青壮年都在外打工,造成大量土地无人耕作与老人无人照料。因此,2006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双放弃换社保”的设想,即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在城区集中安排居住,并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通过推动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市民推进城市化进程,也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政策主要包括:①农民自愿实行双放弃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购买安置房,按照“双放弃”社保政策参加社会保险,实行个人交一点、集体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三个二点”的筹资机制。②对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及以上的人员,个人和集体缴纳9100元,政府补贴23000元,缴清次月按温江当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领取养老金,同时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③对男50一59周岁、女40}49周岁的,按城镇个体人员参保缴费,政府补贴1800元(补10年),同时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④对男40一49周岁、女30}39周岁的,按城镇个体人员参保缴费,政府补贴1200元(补15年),同时,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⑤男不满40周岁、女不满30周岁的,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缴费,政府不补贴,同时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

在大力推广“双放弃”的同时,温江还在农村试点“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集体土地股权化,同时配套实施以转变农民身份为目标的村改社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土地股权化后,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一次有项目支撑的村(社区)由合作社统一与项目业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按股份和股权享有相应的收益。暂时没有项目的村,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这对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也为农民日后的长期生活来源提供了保障。

3.3两种模式在农村养老方面的比较浙江嘉兴模式和成都温江模式都是当地政府主导的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实施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尝试,但在具体实施等方面有所不同。

3.3.1实施对象和前提不同。浙江嘉兴模式主要是针对久地农民提供的养老保障,只有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才能列入土地换保障范畴;而成都温江的双放弃换保障政策的对象范围则更为广泛,只要农民自愿双放弃(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并且符合以下2个条件即可享受社保待遇:一是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必须达到5000元以上,其中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二是在政府规定区域内居住的农民优先考虑。因此,温江模式与嘉兴模式相比,其实施范同更加广泛,也更具有自愿性和主动性。

3.3.2待遇标准不同。浙江嘉兴规定农民待遇标准按当年最低社会养老金标准,低于城镇职t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而成都温江在农民双放弃后将农民集中安排在城区居住,并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据统计,双放弃换社保政策实施下来,政府先期投在每位双放弃农民身上的资金多达l2万。相比较而言,成都温江模式的待遇水平更具公平性。

3.3.3配套措施方面不同。温江模式比嘉兴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用“两股一改”政策作为“双放弃换保障”政策的配套,两者相互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权,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 土地经营权流转背景下土地换保障的优点与不足

4.1土地换保障的优点

4.1.1缓解农村养老负担,健全城乡社保体系。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而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尤其是农村老人老无可依时,整个社会就难以实现公平,最终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我国农村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健全是巩固计划生育成果、迎接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土地换保障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使土地养老功能的延续成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新路径。

当然,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土地换保障也并非具有普遍适用性,各农村地区可以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解决当地养老问题。

4.1.2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城市化发展。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93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许多现代化农业设施也无法使用。通过土地换保障,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突破“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推进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通过提高土地耕种效益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通过逐步实现市民化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政府也可以把人、土地等经济要素进一步整合起来,提高城镇化程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4.1.3有助于解决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流转后的风险,即流转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保障问题。以往对农民征地后采用的补偿方式多是一次性货币补偿,这种方法适宜安置年轻人和已出外打工的农民,不适宜安置老年人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农民。因为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农民失去土地后白谋职业一般比较困难。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农民流转土地后还可以自谋路,但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民就很难再找到其他就业出路,这就容易导致很多农民因为征地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土地换保障对农民的保障并不是一次性和一时的,而是长期性的来保障农民的养老等权益,这就避免了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4.2土地换保障存在的不足

4.2.1现行政策大多只针对被征地农民,实施对象范围狭小。很多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无力耕种或者土地面积较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耕种等,但是由于土地未被征用或者当地并没有实施土地换保障政策,即使他们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也难以保证以后的生活,所以这些农民宁愿将土地搁置形成资源浪费,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因此,土地换保障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应相互配套、共同作用,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建立保障,并因地制官地扩大土地换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范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4.2.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有待完善。目前,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政策法规不尽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明确,利益补偿关系的协调,流转价格依据的确定,矛盾纠纷的处理等都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致使土地纠纷日渐增多,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司法机关及有关行政部门处理这一类问题常常感到无法可依。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流转市场不完善,有的没有流转市场。②合同不完善、纠纷隐患突出,甚至没有合同。大多数合同条款不齐全、权利与义务不明确,流转合同未进行鉴定、公证等,严重影响流转丁作的正常开展,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5 对策与建议

5.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必须健全制度,严格运作程序。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坚持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样化原则、坚持依法签订书面合同的原则,正确引导和加强服务。以《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十重大问题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修订和完善现行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管方面的法规和办法,抓紧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规章,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使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2对加入土地换保障的农民进行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农民加入土地换社保后,虽然年老时可以获得保障,但多数的青壮年却面临重新就业的问题。而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岗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建议由政府出资补助,对农民进行就业技术培训,按照城乡统筹、政府援助、自主择业、市场调节的原则,推动“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此外,可以因地制宜地鼓励农村土地人股,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乡镇集体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

5.3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宣扬传统“孝文化”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老年服务人员在农村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显得更为紧缺。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他们的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历来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十分柞崇“孝文化”,这种文化背景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应该在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敬老、养老文化,培养敬老、养老的家庭美德,积极构建敬老养老的社会观念。

农村养老的模式范文5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有限,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是不现实的。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协调统一,在继续支持和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造条件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

农村养老的模式范文6

关键词:呼图壁模式;农村;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1998年首创于新疆呼图壁县。这种贷款不但有效拓宽了农户的融资渠道,解决了养老基金增值难题,而且还同时满足了农户眼前的资金需求和未来的养老保障需求,被称为“呼图壁模式”。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指出:“2006年以来,在总结完善新疆呼图壁县经验的基础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项目已经推广到四川、江西、内蒙古、安徽等地区,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创新的重要取向。”因此,深入研究养老证质押贷款,对促进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呼图壁模式”简介

新疆呼图壁县养老证质押贷款模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需要资金时,可用自己或借用他人的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证作为质押物,依据一定程序到指定的银行办理委托贷款,保险证作为质押物交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下文简称“农保办”)占有。贷款利率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相同,贷款额度为个人养老账户中个人缴费金额的90%,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社保证质押贷款款项来自农保办存入银行的农保资金,质押贷款利息属于农保办,并完全进入农民个人养老账户长期滚动储备。农保办按委托贷款利息收入的1.5%向受托银行支付手续费。农保办在农民无法归还借款的情况下,可根据农民的要求退保或用被质押养老证的余款核销顶账,受托放贷银行不承担贷款风险。

2008年,新疆呼图壁县“农保办”首创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呼图壁模式”入围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在全国各地农民养老保险普遍陷入困境、农保基金流失的前提下,让身陷囹固的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二、“呼图壁模式”已取得的成效

1.农户获益。保险证质押贷款解决了农民缺乏贷款抵押品的问题,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改善了农民贷款难的局面。截至2005年6月末,呼图壁县共有1 397位农民用保险证质押取得了贷款。单笔贷款金额为1 000元~30 000元不等,累计质押贷款金额697.15万元,占农民参保资金总量的55.3%。

2.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据新疆呼图壁县农保办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7月7日,呼图壁县累计1 937户农民用养老证质押贷款,累计质押养老6 764本,占参保总人数8 695人的77.7%,质押贷款金额1 080.56万元,占农民参保1 280万元的84.42%。从还款情况来看,2007年7月7日,99%的贷款户均能按期息,少量延期还贷,没有出现一户因不归还贷款导致养老金被扣减甚至养老证被核销顶账的情况。呼图壁模式使农保基金从1998年起平均年收率高达8.28%,超出政府对农民承诺的养老金复利5%的个人账户年计账率和计发率3.28百分点。

三、呼图壁模式的优势

(一)委托质押贷款具有多重功效

1.拓宽了中低收入农户的融资渠道,缓解了他们春耕生产的燃眉之急。要搞好春耕生产,首要工作是要筹集到足够的春种周转资金,这对于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呼图壁县农民来说,显得尤为紧要,相对而言,贷款农户有较高的贷款需求,但商业贷款信用却有限,商业融资往往难以完全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而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开展,为这部分人开辟了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大大缓解了贷款农户春耕生产的燃眉之急。

2.培养了农户的资产意识、诚信观念和理财能力,促进了家庭、社区的和谐。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突出特征是出质人与借款人分离,即借款人既可以用自己持有的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也允许借用他人的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作为质押物的养老保险证,在参保农户之间可以相互借用,这一独特制度设计,对增进农户的家庭关系、社区关系乃至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3.贷款农户支付的利息在保障农保基金稳定增值的同时,也使此项制度在财务上可持续,如此实现的良性运行是自营质押贷款所不具有的。

(二)符合参保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建立农保制度的精神实质

作为一种商业贷款行为,农户如果不能按合约归还贷款,银行有权用被质押养老保险证的余款核销顶账。若果真如此,损失最大的是参保农民。实际上,此举也不符合农保制度建立的初衷。由于自营质押贷款,主导方是商业银行,基于市场原则,农户无法归还贷款,强制退保、实现债权是必然的事。而委托质押贷款则不同,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保机构,在农户确

实暂时无力还款的情况下,普遍的做法是:先允许其延期还贷,若确实还贷无望,再与农户协商作退保处理,多退少补。

(三)形成了本地财富与农户财富利益关联、循环积累的机制

按相关规定,农保资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而存人银行或购买国债都可能使本地资金外流。而社保证质押贷款制度则把取之农民的资金返贷给农民,让他们有权直接参与农保资金的支配和运营。这种独特的自我融资方式促成了农户资产与本地财富积累的利益关联,形成了农村财富积累立足于本地循环的机制。这也是自营质押贷款所不具备的。

四、呼图壁模式推广中的建议

“呼图壁模式”的试点虽然卓有成效,但要真正实现从一县走向全国,制度层面的规范不容忽视。

1.设立专门机构。“呼图壁模式”所推行的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项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通过经办机构的基本审核,包括借款人资质和借款事项,对符合条件的,依照具体程序和规定再到银行等相关部门办理借款手续。这些工作不同于与传统社保办的基本工作,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来办理,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遵循渐进原则。先是在原有的社保办内部成立专门的部门,培训专业人员,然后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扩大规模甚至完全独立出来。

2.赋予个人养老金账户更多的发展功能。要成功实现上述转换,关键一点是把农民的“名义”账户实体化,即强化农民对个人养老账户资金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为稳妥起见,个人账户的权限扩张应遵循渐进原则,并辅之于教育和培训农民的过程。此外,对资金投资取向,政府应有所规限,如仅限于发展生产、子女教育、疾病治疗等若干个事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以确保农民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

3.设定合理的还款期限。对于还款期限可以统一定为当地农业生产周期的3倍,比如新疆就可以定为三年。虽然贷款期限是三年,但若农户资金充裕就可提前还贷。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了农户前往县城农保办办理延期还款手续的次数,同时也减少了农保机构的工作量;二是贷款利率按三年期银行贷款利率执行,高于三个月或者是半年这样的短期利率,增加了农户的融资成本,这样就会激励农户加快养老金的增值速度。

4.严格监管制度。在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前提下,建立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从体制上严防经营的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人员名单、贷款数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到期贷款利息等相关信息,做到透明、公正、公平。

5.完善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配套政策。目前呼图壁县贷款农户主要采取“以商业贷款为主,以质押贷款为辅”的组合模式,但在意愿上,多数贷款农户更倾向于使用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融资。造成贷款农户行为与意愿上存在明显反差的重要原因是,参保农户持有的养老保险证少、面值小、所贷款项不够用。因此,重新启动农保业务,鼓励更多农户积极参保,努力增加投保金额,是有效拓展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发展空间的强有力手段。

中国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生产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巨大。农村、农民、农业合称的三农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呼图壁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户融资无有效抵押品的难题;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增强了农户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投保积极性,并且可使养老基金得到稳步快速增值,保证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随着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呼图壁模式”必将对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呼图壁县人民政府.申报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材料[z],2007-07-07.

[2]张晓莉,孔令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呼图壁模式”的推行困境研究[j].农业经济,2009,(4).

[3]马忠.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模式选择[j].新疆财经,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