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57-02
食品工业是生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食品工程技术人才。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就是食品人才的竞争。目前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将近有200所,纵观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均存在“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故构建基于强化工程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1-6]。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1 工程基础课设置偏少
工程基础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其任务是为学习专业发展课和实践课打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坚实基础。为了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质量,使学生具有适应工程科学迅速发展的能力,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加强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选派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工程基础课教学工作。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基础必修课程设置中,主要设置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和机械制图等课程,工程基础选修课程基本未设置相关强化和提高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薄弱,工程基本技能欠缺,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上后劲不足。
1.2 工程专业发展课设置不足
工程专业发展课是在工程基础课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工程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相关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工程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设置中,主要设置了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设置食品工厂设计作为选修课,这就导致学生的工程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不扎实,工程能力未得到严格和充分的训练,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1.3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偏弱
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其任务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以满足社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众多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主要侧重在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实习上,在机械设计、食品工程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上比较弱化,造成毕业生难以根据食品生产工艺方案,进行生产线的设计与设备配置;难以对食品生产过程与装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缺乏设备成套化、过程自动控制设计方面的人才;因食品技术研究人员不具备食品工程方面的知识,导致其研究成果无法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食品产业发展需要,构建既强化食品工程能力,又不弱化食品科学知识的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食品工程领域从事食品厂房平面设计、食品车间设计、工艺设计、工程设计、设备选型与配置等工作。
2.2 构建原则
2.2.1 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系统完善。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应相互间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食品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包括工程基础必修课、工程基础选修课、工程专业发展必修课、工程专业发展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涉及课程等,这些课程间要形成工程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应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保证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系统完善。
2.2.2 既要强化工程能力,又不弱化科学知识。工程能力是食品类人才综合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其核心内容是解决工程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知识、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较多强调知识的交叉和综合,注重实践性和直观判断力的运用。科学知识是食品类人才的必备知识,是工程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时,要做到既强化工程能力,又不弱化科学知识。
2.2.3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食品工业是生命工业。近年来,食品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食品类人才需求量大。食品类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食品类专业肩负着培养食品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时必须了解食品行业发展概况,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培养出的食品类专业技术人才能迅速适应食品产业发展的需求,为食品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因此工程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食品类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相应地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表1)。
由表1可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能力课程体系由5个板块组成,即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发展必修课、专业发展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各板块均有对应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系统完整,使学生工程能力得到充分和严格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其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从而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3 参考文献
[1] 黄业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2):34-36.
[2] 张剑,李梦琴,冯勤,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6):50-52.
[3] 李昌文,景建洲,纵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8-59.
[4] 伍军,仝其根,徐艺青,等.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3-34.
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范文2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网站[DB/OL].http:///column.php?cid=18&ccid=36.
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范文3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 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新工艺研究、教学科研、品质控制、食品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性”和“工程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元素。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工程性”方面。要符合工程类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如何开展实验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组成与现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类(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类、食品加工类、食品分析与检测类,以及工程设计类实验。实验类型主要有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实验训练目标层次包括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分别培养学生动手、综合和创新能力。①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加大本科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实验室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未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现状,尤其是日益增加的招生规模远远超过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原有设备设施老化,更新程度不足,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不够、实验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管理较弱等, 导致很多高校根据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实验项目,根据教学工作量组织实验教学和评价考核学生、实验教学监督管理无法正常执行、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少、实验项目更新率低,难以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 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2.1 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循序渐进培养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以“现代大工程”为前提,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体现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程化能力。为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项目内容的优化和改革不能单纯地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而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建立三层次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三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和创新设计型理念。
大一和大二的化学类课程实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及工程制图实验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仪器使用、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实验现象理解能力。针对该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通过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方式,多开设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尽量保持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类实方案的设计与制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为后续专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三层次模块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②
2.2 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
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是集中授课与操作,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该法可以作为基础层次和综合层次项目训练时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组织方式。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和设计能力。③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增设能力提升层次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兴趣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创新性,并可能存在实验结果的未知性,采用集中实验模式完全不能满足该类教学需要,只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在时间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
不管是集中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需要有效的项目组织实施。三层次实验项目都应设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教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书写实验项目、主要试剂配制、操作步骤、所需相关设备与操作方法等内容,实验前进行抽问回答,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操作行为、实验记录情况以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完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抽阅实验报告,并对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
目前,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实验项目涉及实验目的意义、原理、操作、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考核,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同时考核平时成绩(60%~70%)和期末成绩(30%~40%)。平时成绩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考核:(1)课前预习与实验了解情况考核(15分), 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程;(2)实验操作考核(55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科学实验素质;(3) 实验报告考核(25分),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纪律卫生考核(5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良好的实验习惯。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误差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操作考试内容可以节选教材上的必做或选做实验,也可以是没有学过,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和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可以顺利地完成的实验。④⑤
4 结束语
除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和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外,其它措施如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的监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验教学比赛、评优、改善实验室环境等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2年实验技术研究立项项目(12syjs—15)
注释
① 戚颖欣,李皓.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9:101—103.
② 姜爱民,李明弟,李轶,李大勇,孙一民,王少华.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几个重要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5):45—48.
③ 陈凌霄,任为正,高惠平.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之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8.
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范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8-03
以地方特色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已成为支撑贵州省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贵州省食品工业总产值接近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国发2号文指出“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做强做优特色食品工业”,按照《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计划”的要求,提出“立足我省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作为一所市属地方高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是贵阳学院的办学定位。
2014年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此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贵阳学院正是一所面临改革调整的地方性高校,在此转型背景下,我们如何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尽快适应转型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贵州省规划和发展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们结合地方食品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对食品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建设和改革。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贵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始于1984年原贵阳市金筑大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和食品工程专业专科教育,2008年获批“生物工程”(设食品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方向)本科专业,并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了本科教育;2012年12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建设,2014年升级为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学院已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由于受师资及基础条件限制,我校原有教学体系比较传统,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借鉴兄弟院校,教学内容设置特色不足,工科课程设置较弱。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的特色不凸显,没有体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与优势;
二是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传统课程结构变化不大,体现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不够;
三是实践课程属传统知识型,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因此,学生解决综合、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力较低;
四是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未能有效地顾及师生间交流,使得师生交流多限于课堂,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指导。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遵循我院“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塑照个性、求实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进的教学理念,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应用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满足我省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学生的理论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我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定位,结合贵州特色资源和行业发展方向而调整制定,培养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应用型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构建上强调突出我校的学科特色,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明确的方向,在专业上也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这几年我院在果品加工与贮藏方面显示出一定成绩,先后以我院为依托获批了“贵州省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贮藏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与贮藏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科研平台,聚集了科研队伍,提升了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与实践条件。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科研促进平台建设、以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以此为基础,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系统的方向培养和拓宽口径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以食品加工与贮藏为培养方向,同时兼顾粮油、乳制品、畜禽、调味品、烘焙等方向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中学分分布不均匀,课程设置较多,没有体现专业的核心内容,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调研,这次教改明确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为主干课。在主干课的授课内容上,以食品加工与贮藏培养方向为主线,调整了食品工艺及食品贮藏保鲜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软饮料工艺学、发酵工艺学、农产品贮运学等课程的内容,同时,调整了调味品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学分,通过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调整拓宽专业知识面。这样既彰显了我院的学科特色,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3.突出工程教育特点。原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是工学学科,但课程内容总体偏理,工程性不强,新的课程设置上系统地增加了工程类课程,并按专业方向增加或删除了相关课程,实践课中还在第四学期增加了金工实习。经过这两年的调整,工程类课程明确了以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六门课程为核心,突出工程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建立工程化概念,适应食品行业的需求。
近年来,我院在食品工程领域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金工实习车间,与企业联合投资合作建设了省内一流的食品工程教学中试基地,包括:年产3000吨饮料中试生产线、500公斤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200升发酵中试线、超临界CO2萃取等,使得我院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学科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此作为实践基地,了解、熟悉、强化了工程化概念。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应用型学科,实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1]。
在实践教学的设置方面遵循以下原则:培养学生建立专业的意识,通过日常训练提升专业兴趣,最终达到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依据这样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三个梯度层次:一年级为认知性实践,主要通过参观实验室、生产车间及讲座来建立对专业的认识,并学习基础实验知识;二、三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实验来训练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参观、了解企业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四年级综合实验及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毕业实习提升专业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设置上,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把原来的课含实验课程全部调整为单独的实验课和理论课,并单独考核,这样在期末计算综合成绩及评定学生实验能力时更科学合理。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一年级实践环节以化学基础实验训练为主,二、三年级增加金工实习、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四年级除毕业环节的实践外,还增加了大综合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28.5%。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1.课堂教学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应用型专业,一些工艺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光靠教师课堂讲授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在此次教改中,以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设备和软饮料工艺学等课程作为试点,进行教学方式上的探索,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是学院发展的思路。以我院两个中试基地为依托,在教学中,适时把学生带到中试基地中进行实地教学,将教学中涉及的设备、设施以及工艺流程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理论教学和实体、现场教学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实景。同时强化了学生专业的系统性,把三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受学生的欢迎。
目前我院除拥有两个中试基地外,还建有一个冷库两个保鲜库等冷链设施,还拥有一批具备工业生产能力的中试生产设备,学生在相关课程中涉及的设备设施大部分能看到实物,如均质机、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发酵罐、超高压灭菌机、真空冷冻干燥机等,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直观和有效。在分析检测方面,我院还与贵州省理化测试院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贵阳学院-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双方共建的“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南明区分中心”,也将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提供学习的平台。
除实地教学外,还推广以精品课带动相关课程的活动。我院的食品微生物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及双语建设课程,以精品课双语课的建设推动其他课程教学。食品教研室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利用说课、评课、“老带新”方式带动大家,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水平。
2.实验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校和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及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我院现建有8个专业实验室,即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果蔬加工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理化测试室和精密仪器室等。实验室面积1000M2,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使我院的实验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实验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应付实验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如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亲自去操作,去体会,不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教研室课前的说课活动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制订,使各科课程的实验项目减少重复性,增加后继课程的衔接性,并在实验项目安排上有意识地向培养方向靠拢。
(3)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要以果蔬加工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和微生物理化测试室为主。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现在的开放实验室不仅有我院的同学还接纳我校其他学院的同学,实验室每学期接纳学生达到300人次,同学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
(4)每学年举办一次实验挑战赛,通过各小组的实验挑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习模式改革。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我院的教学实习改革主要是利用中试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现有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一个,饮料加工中试线和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各一条,冷库一个,保鲜库两个,还具有高新设备单元教学车间、锅炉房、纯水制备间、原料和成品仓库等。其中中试车间除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外,还承担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和中试生产,使之成为兼具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校内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试车间可接纳学生长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缓解校外实习难的问题,为食品科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2]。除利用自有中试基地强化实习外,我院还与省内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参观认识这些优秀食品企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学科领域涉及面广,而贵阳学院又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从资历从实力无法与省属高校相比,在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时期,我院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就必须紧紧围绕“夯实基础、扩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的方针,结合我省食品行业需求及我院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特色方向、带动相关领域、打造特色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提出的改革办法得到学院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得到实施,受到师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工艺等骨干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注意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范文5
关键词 食品营养 必要性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始终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今天,由于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的改变,营养与健康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营养、食品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公众营养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滞后,而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的需求和对食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明显增强;且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食品与营养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这一切都亟需一批又一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人才来加强对食品与营养的科学引导、管理和监督,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营养工作,从而跟上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步伐。
1 食品营养专业的介绍
食品营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从事食品研发、加工及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营养教育、公众营养等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教育,主要学习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评价、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营养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公共营养领域等从事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营养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的必要性
2.1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之提高,而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食品营养问题日益突出。①美国学者Popkin提出了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的阶段,分“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其特点是脂肪、能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其结果会增加与膳食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纲要(2001-2010年)》指出 “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表明国家重视食品营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反映出国民对食品营养的关注。②要改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传播,因此在高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2.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营养学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不足万人,主要集中在三级和二级医院的营养科室,为特殊需要(疾人)人群服务。面向公众的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屈指可数,我国在该领域至少需要2000万名专门人才。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1735家,以每个企业需求按2名计算,需要6万多名营养食品开发、生产管理、卫生与营养品管的技术人员。在餐饮管理领域,300人以上就餐的食堂、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管理师,全国现有宾馆、餐饮业从业厨师800万人,以30名厨师构成一个网点,以每个网点配备1名计算,需要26万名;再加上机关、学校、厂矿的餐厅或食堂,以每个单位1名计算,至少将有4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进行旅游饮食文化与旅游饮食营养、卫生管理,至少需要40万人。在医疗保健营养、运动营养、营养咨询、公众营养、健康管理、HSE管理体系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预期总计需要2000万名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且需求迫切。
美国及发达国家100~300人即有1名营养人才,人数是临床医师的2.5倍;战后的日本非常重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如今40岁以上的日本人比中国人矮,而40岁以下的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中国人高,这不能不与日本平均300人就有1名营养师以及拥有200多所专门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着极大关系。可见,我国对食品营养类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培养量,食品营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增设食品营养专业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这不仅对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会改善学生的就业前景。
2.3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发展营养专业、规范营养教育培训的需要
如今,营养与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国民的关注,公众需要更多专业的营养师来指导和教育。公共营养师是我国的新兴职业,许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营养师培训课程。③各机构培训的营养师,对社会上普及和提高公众营养知识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教学水平无法保证质量,门槛设置较低,导致培训出来的营养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真正为大众服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规范食品营养教育,打破国内营养专业人才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就亟需在国内本科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营养人才。
2.4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教育差距的需要
相比于国外的高等食品营养教育,我国的营养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发达国家重视国民食品营养战略,拥有较完善的营养法律。营养教育发达是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国家有较成熟的营养教育和营养普及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不仅早在许多大学设食品营养专业,而且营养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④我国也在积极地制订和推行食品营养方面的法规,普及营养教育,但还是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通过学历教育明确设置“营养学”专业,向社会输出本科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大学,也只有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二医大)一个高等学校,因此有必要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增设本科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差距的需要,也是食品营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农业类院校的学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是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源头,为食品加工提供原材料,大多数农业类院校设有食品专业,为解决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提供服务。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的食品消费观不再是对量的追求,而是更注重对质的追求,向着营养、质量、安全的目标转变。⑤不仅希望食品美味且具有营养价值,还期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研究和发展现代食品营养理论、进一步研究食品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或物质、解析食品中重要生理活性因子结构与功效,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服务,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6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学院开设较少,主要在医学院开设的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学的认识逐渐提高。⑥与食品营养专业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主干课程,已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设多年。但是更为深入的,从分子角度阐明食品的营养,将食品的营养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涉及到例如分子营养学,医用营养学,免疫学,卫生统计学等较为专业的课程教学。⑦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设立食品营养学专业势在必行。
3 开设食品营养专业的构思
3.1 高等院校开办此专业情况及专业定位
目前有少数高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营养方向,如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我国与营养专业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及研究所共46所,其中医学院校占82.6%,农业院校占8.7%,食品院校占4.3%,生命科学院校占4.3%。与营养专业相关的本科高校共6所,即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其中医学院占83.3%;食品院校占16.7%。⑧⑨
区别于医学营养专业,该专业毕业后服务对象主要是90%的健康与亚健康的人群。对于专业定位方面,食品营养学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可根据农业类院校的优势设立修业四年的本科专业,授予的学位门类为理学。
3.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中营养的提升与保存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群的饮食、营养进行指导与管理的能力,对人类饮食链中的食品原料及食品的营养与成分的分析、检测与管理及营养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营养、保健食品及新营养食品原料研究、开发的能力,掌握国际食品营养学知识和技术并能消化和应用的能力。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3.3 人才就业方面
目前营养专门人才需求迫切,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该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营养教育,机场、海关、餐厅、餐饮业、宾馆、幼儿园、小、中、大学餐厅饮食与配餐指导与管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营养的指导和管理等。
3.4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培养食品营养专业人才,应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培养出现代复合型人才。⑩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包括:
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化学、营养学基础、食品毒理学、分子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营养学、食品工艺卫生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卫生统计学、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公共营养学(包括营养宣传教育)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分子生物学、食品分析学、营养学综合实验、食品科学概论、功能性食品、食品卫生与营养讨论课、食品加工原理、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
4 结束语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营养健康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尽早在我国本科高校设立食品营养专业,规范科学营养教育,培养高级人才,加速大众营养知识的推广应用,发扬中国优良的饮食健康文化,促进我国国民健康发展。
注释
① 肖贵平.开设食品营养本科专业的思考[J].福建轻纺,2010.3:38-42.
② 黄鹭强,陈必链,黄建忠.师范院校开设食品营养公共选修课初探[J].福建轻纺,2011.11:51-54.
③ 何宏.公共营养师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51-53.
④ 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2-5.
⑤ 潘蓓蕾.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促进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4-7.
⑥ 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等.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食品学报,2010.5:5-13.
⑦ 刘永峰,李建科.新形势下分子营养学对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3:149-151.
⑧ 张立实,吕晓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4:296-298.
食品科学与工程现状范文6
关键词 食品科学 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08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不衰的常青产业,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营养和素质发展。我国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食品新产品开发、食品工厂设计、食品中高层管理、食品设备操作、销售人员等岗位。对食品专业的高级专门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在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食品加工度较低;(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效益欠佳;(3)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不足;(4)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监管缺乏长效机制等。这些薄弱环节反映了一个大问题:产品技术含量和水平不高、食品的生产缺乏系统的监管,归根结底,是食品专业优秀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缺乏,使食品产业的发展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因此,为了促进食品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力,食品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其根本是食品专业优秀应用型人才队伍的扩充和壮大。
为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行动,本文主要论述教学过程构建培养方案。
1 基本原则
着眼于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结合校情,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及考核管理机制的改革,紧密结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深加工方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通过3+1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在现代食品深加工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与设备操作管理、品质控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和食品科学基础与实验技术;(2)掌握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理论和技术;(3)有针对性地掌握若干类食品深加工的技术,并且具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4)具有食品加工设备的配套选型及工厂设计的实践能力;(5)具有食品质量分析的能力,能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实现产品的安全质量控制;(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产品研发所有环节所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7)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3 教学培养模式
采用“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用3年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强化基础、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大实验和食品加工工艺大实验等,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并初步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设计的能力。再用1年的时间将学生分散到企业,在企业接受教学和实践活动,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联合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认识实习在一年级,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食品工厂的基本情况,产生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或设计(均在第四年全年进行,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全过程,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毕业论文必须在企业完成,根据企业急需解决的个别难题或新产品开发的需求等,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
4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如表1、2和3。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营养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冷库的设计与管理、果蔬加工技术、粮油加工技术、蛋品加工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乳制品加工技术、白酒食品生产技术、果酒生产技术、调味品生产技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工程单元操作、食品机械应用与维护、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贮藏运销技术、食品营销策略等。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完成学业最低课内学分(含课程体系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200分。完成学业最低课外学分要求:8分。在课程教学方面,积极改革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实物及现场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同时采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辩论以及课外阅读等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逐步推广除试卷考试之外的文献综述、指定产品生产方法及工艺设计、实验或技术方案设计、现场操作、答辩等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机制,以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枯燥的学习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平台及科研平台,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平台得到充分的锻炼,又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加大专业综合性和工艺性大实验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生产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性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增加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其次,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均实现双导师制,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另外,加大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特别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生产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由双导师共同考核。为保障实践教学取得实质成效,将建立多家稳定的实习单位基地,并成立由学校、学院和系级人员组成的监督管理小组,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经常邀请知名公司企业的高层领导及人事、技术管理部门的人员到学院授课、讲座及学术交流,介绍企业的现状、发展动态、技术需求及人才要求等情况,聘请部分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为本专业学生讲课,同本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