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文1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许多中小城市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1.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系统性科学性

部分容易堵车的城市大多是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工、商、农、学及居民出行等因素,造成城市人流跨区出行,行程较远,形成交通量增加。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住宅小区和临路的商业街的细部规划中,部分商业门面直接面向主要干道,经营者占道经营,人行道上违规停车,造成行人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快车道的现象。再有就是主城区停车场规划过少,私家车大多靠路边停车,出现了道路越修越宽,行车也越行越堵的局面。堵车的现象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快捷性,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交通管理职责不统一

目前城区车辆管理单位涉及到交通、交警和城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资质和营运行为管理;交警负责所有车辆的驾驶人驾驶资格、车辆户口及行车行为管理;城管负责城区停车场管理。城区车辆管理职责分散,造成城区交通几个单位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打游击”、“躲猫猫”,车辆违章行驶和停车的行为屡禁不绝。

二、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对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公共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引导人们积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要想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减少城区通行拥堵

要重视城市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运行快速通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合理分区,区域内合理规划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医疗、教育、农贸等功能,减少城市内人流跨区域流动。其次是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与支线道路交叉,采取辅道引入的方式,尽量减少红绿灯交叉口;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强与交警、电力、通讯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预留各种管线铺设功能,建设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两边,不得建设临街门面。合理规划城区停车场,要增加老旧商业区、住宅小区停车场数量。在城市四郊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停车场,郊区和外地车辆进城时停靠郊区停车场,城区内出行使用地铁、公交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和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公交与班车等便利换乘。在主城区,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资源,综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首先是帮助出租车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出租车公司利用网络组建电召平台,市民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通过网络预定车辆,或即时打车,方便群众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将老旧公路、出租车逐步更新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及纯电动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同时,增加车辆的密度和班次,合理规划路线和换乘中心,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乘客转车,使市民坐公交车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第三,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客运服务水平,购置舒适性更高的公交、出租车,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加强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市民出行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合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部门履职情况考核,提高交通管理效能。将分散在交通、交警和城管等部门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交警机构,这样可以更加明晰部门职责,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因为交通警察既可以管理车辆又可以管理驾驶员,既可以管理营运车辆,又可以管理非营运车辆,既可以管理驾驶员,又可以管理非驾驶员,其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更加有力。合并职能后,将营运汽车的营运证功能合并到行驶证内,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功能合并到驾驶证内,也大大减少了车主和驾驶员的负担。

4.大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要想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城区公共交通基本情况、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和通畅性,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智能运输系统,提高对交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新世纪交通管理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陆续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也展开了对于相关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文2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对理工、经济、金融、管理甚至是社会学的各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有重要的工具支持作用,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这门课程定为理工、经济、管理、社会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经济学、金融学方向诸多课程中都涉及随机现象的研究和概率模型的运用,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帮助。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用背景很广,对多数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该课程的应用意义大于理论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实际,提倡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对概率模型建立的参与感,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将得到提高。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数学和统计学类的基础课程,常常会被大学生认为是大学课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和“学过即忘”、“考过即丢”的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也不例外。在案例教学中,理论知识建立在大量的案例基础上,让学生们了解理论知识的建立的实际背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概率论的理论知识,理解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不易遗忘。比如在两个事件独立性判断标准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若干支股票价格涨落数据(如一年中的价格数据),让学生判断股票A的价格上升与股票B的价格上升是否相互独立。这样的实际案例在教学中的效果,往往比课本给出的理论性概况性较强的应用题求解教学的效果要好。

2.有利于学生了解概率统计应用中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方法

在教学中,尤其是讲解完课所给的应用题后,笔者常常遇到学生提问,应用题中所给的概率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甚是有学生觉得概率论是建立在捏造概率参数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引用案例教学,使得学生能亲身感受统计资料的获取过程,不论这一过程是通过直观的第一手数据,或是通过各类年鉴和其他资料查询,都将慢慢打消学生对概率统计学科的误解,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基础和获取材料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统计是一门真实可信,科学有用的学科。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数学和统计学类课程的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和课本知识,而我国大学数学和统计学类的课本编写的理论性也比较强,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从中了解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也不容易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判断分析和解决能力。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作业中,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在经济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1.案例选择的针对性

这里的案例针对性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在讲授某个概率理论时,案例选择要针对相关理论。这个要求主要是为了使案例联系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某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二是面向经济类专业学生,选择案例时最好针对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方面,增强学生将概率理论运用到所学专业研究中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一种手段。

2.控制案例的复杂程度

一般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都是安排一个学期的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案例教学中应注意控制案例的复杂程度。笔者认为一般以一个案例的解决运用一到两个知识点为宜,这样的案例比较容易选择,针对性也比较强,结合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在临近期末课本知识点基本已介绍完毕的恰当时间可适当安排一个大案例,综合运用四个以上知识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作业和报告的形式完成。

3.适当调整考评制度

目前多数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评制度中期末考试占分很高,平时成绩占分较低,而平时成绩的判定主要根据考勤率、课堂测试和平时作业。笔者认为,数学理论知识和学术推导对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用处较小,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有更大影响。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应从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转变到提高学生对概率论的直观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考评制度应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提高学生平时参与案例讨论、解决案例问题、完成案例作业的积极性。

4.注意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有多种形式,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并综合考虑课时限制进行安排。对于案例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选取多种解决方法、错误示范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使学生看到在实际问题中的理论运用的多样性,形成发散思维,这对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尤其重要。在学生作业中,甚至可以包括对分析过程语言表达十分清晰,是否有说服力等方面进行要求,在日常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课堂引导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熟练了解教材内容,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基本上就可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了。但案例教学大量接触实际案例,教师必须熟知案例的背景,了解与案例相关的行业知识,才能对现场讨论中学生各种发散思维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互动、引导和解答。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只有对铺垫、案例引用、讨论、分析、形成解决方案、点评的整个案例教学流程做到精心安排,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文3

关键词:绿色交通运输 循环交通运输 低碳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负外部性矛盾十分突出,成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为加快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部2013年5月22日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十二五”后期及“十三五”期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评选活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上海、南京、无锡等省、市各级政府迅速响应,制定和实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试点实施方案,绿色循环低碳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业广为接受的发展理念和行动方向。但是,行业内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概念还缺乏系统、深入解读,乃至存在诸多认识误区。科学界定和理解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对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十分重要,也是其重要前提。

一、概念背景考察

交通运输属于一种经济形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概念内涵实际包含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的三个概念内涵,它们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别是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对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反思,引发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旋律,在上面的经济学领域产生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从而也派生出绿色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低碳交通运输等概念。这六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发展理念新的思考最早起源于英国,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概念。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在他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揭示出生态系统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该理论明确以循环式经济代替过去单程式线性经济理,因此,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最早提倡者。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英国2003年2月24日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被国际社会广泛共同关注,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得到84国签署 ,到2009年月,发展得到183个国家签署(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这些理念、思想、理论与方法传入我国后,国内学者出现大量讨论这些议题的研究文献,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在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展开。属于中观层面的交通运输亦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交通运输部相继出台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指导性意见或规划。

二、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利益出发,用科学的、伦理的、注重生态的方式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并进行进一步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是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借鉴此意,绿色交通运输就是指出于保护环境和减小能耗的目的,通过各种节能减排等环保手段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严重交通运输发展状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三低三高”,即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高循环、高碳汇和高效率。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一词作出如下定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由此可推断,循环交通运输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消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交通运输运行经济形态。循环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是一低两再一高,即低消耗、再循环、再利用和高效益,其根本内涵是交通运输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重要的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交通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方面中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更能够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并且还能维持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上升趋势。这一关于低碳经济的界定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由此可见,低碳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的碳生产力和人文水平综合可持续发展并都达到一种高层次经济状态,其本质在于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排放量又实现高规模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概念突出的是要降低碳排放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其本质是提高交通运输能源的利用效率、创新建立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结构,关键是观念转变、技术、制度的创新。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文4

关键词 交通运输 国民经济 运输经济

1我国运输经济现状概况

1.1现状

运输经济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运输经济的发展落后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如果运输经济的发展快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我国运输经济平稳增长,投资数额相应的增加,运输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但是运输结构相对单一,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还没有建成,没有达到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运输网络远远没有达到需求水平,有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

1.2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础,与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改善民生的需求相比,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规模仍然不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2)发展资金不足。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运输经济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政府相应政策的辅助,然而政府的投资无法满足运输业的经济需要,尤其是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在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落实,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运输业的发展资金不足。

(3)运网规模增加速度不及运输工具增加速度。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运输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运输工具的需求是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空间位移,起到更好的代步作用,可是在实际运输工具的使用中,由于运输路网增加的速度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运输工具,导致车辆行驶速度无法提高,交通道路拥挤等问题。

(4)创新思想不够。虽然运输业的发展不断上升,前景也很好,但是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运输业还是处于落后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运输业的创新思想不够,不能对运输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最终达到以最低的资源获取最高利益的目的。

2我国运输经济的发展

2.1发展空间

2.1.1我国经济网络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要想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的高速流通和全面的覆盖面积,就必须依赖于运输的发展。我国经济从大城市的集中化处理逐步扩展到农村,一些支柱产业不断转移阵地,向周边扩散,经济实现全国性的覆盖。

2.1.2资源分布不均匀

由于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南北东西距离很远,我国历来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工程,全部是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太大,各个地方的资源分布不均匀,从而在客观上对交通运输有着硬性的需求,所以无论未来怎么发展,交通运输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面临的挑战

2.2.1个性化服务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可知,随着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质量,而对交通运输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则是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一种表现,然而由于运输资源的限制和运输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个性化运输服务不能满足现有消费者的需求,这对运输发展来说是一大挑战。

2.2.2生产质量上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最近的相关报道,交通运输事故仍然是制约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事故也是危害社会的大问题,还有铁路环节事故和最新高铁的各种事故,因此在运输经济不断发展中,生产质量所面临的挑战还需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2.3发展策略

2.3.1加强运输业的投资力度

由于运输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它在建设和管理上需要很大的资金,所以资金问题也是制约运输经济的重要因素。运输业的资金筹集除了政府投资和地方的集资,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去融资,也可以通过收费手段来增加运输业的投资力度,实现运输业的管理和维护,使筹集资金更有效地利用。

2.3.2优化运输结构并增加运输路网的数量

在完整的运输市场管制下,优化运输结构,可以使运输管理体制有效地应用到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首先应该从运输政策方面入手,实现政策对运输的宏观调控;其次需要计划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并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通过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来验证运输结构优化作用;最后通过培养和完善运输市场,使合理的运输结构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3.3重视运输行业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是当代社会需要的想法,运输行业也不例外,应用创新思想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优运输的效果,道路运输创新和升级不仅可以使得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水平提高有了基础保证,而且可以通过快速路网与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大都市经济圈形成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文5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公路交通运输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其不但履行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有效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加强公路交通运输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如今我国的公路网建设日趋完善,在城市经济发展上,公路交通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公路交通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了经济地理、发展战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外,空间运输状况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但表现在城市经济圈资源的配置、运输效率、运输布局,还体现在工农业分布、运输承载力等方面。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公路运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在中短距离运输,较长距离易腐产品运输、鲜活产品运输、高值产品运输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外,公路运输还可以配合铁路与水路运输,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输体系,切实发挥整体的运输效益,在如今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城市经济发展的运输也要求其具有短途运输快速、高效、灵活等特征,这和公路运输的经济技术特征正好相符,因此,公路交通这种运输方式对城市经济圈的扩展和稳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市场中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客货运输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公路运输灵活、直达、到门服务等方面的特性也彰显无疑,越来越多的运输任务都转移到公路交通运输上,很多关联产业也因为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社会效益、波及范围上,公路交通运输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2.公路交通运输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2.1优化配置城市间资源。城市的发展处于一个有机系统当中,城市与外界存在着客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路交通。为了使生产要素、产品得到更好地流通,就需要发达的交通条件作为保证,只有如此才能摆脱资源的局限性,实现城市经济圈内市场的自由化。不同城市承担的经济功能往往存在差异,这主要和城市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方面因素有关,而便利的交通条件就能使这些各具特色的城市联系成一个整体,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城市经济圈经济比较发达,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比较高,且该地区的公路交通系统也比较完善。

2.2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而要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就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确保城市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的部门就是交通运输业,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关系受到其很大影响。完善的公路交通网使城市经济圈内外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便于更好地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资本,为了确保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命线,实现资本的聚集,就需要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公路交通网的改善直接的作用就是完善城市经济交通运输环境,进而对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城市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沿线地区引资、用资能力。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外资和民间资本可以更好地涌入,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外资等多元的融资体系将能体现出更加显著的作用,刺激知识性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2.4提高城市外在形象

公路交通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这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公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名片,公路交通就像是人的长相,给人直观印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招商引资事业、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公路的形象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改善公路交通的形象,将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这对提高城市的软实力意义非凡。

2.5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城市开发和建设涉及到物资、人员等资源的流动,而公路交通建设正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还包括经济地理状况、经济政策等,某些城市或许在如上这些因素上存在劣势,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完善的城市交通状况来改善。公路交通运输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拉近城市与外部的距离、节约经济与时间成本作用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经济地理环境。

2.6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性物资上,城市是重要的提供者,而乡村也将一些城市无法生产的生活资源生产并运输到城市。要实现这种经济之间的互动,就需要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只有完善的交通才能增强城市对农村经济辐射作用,才能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充分引入乡村经济元素,发挥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7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个方面是技术扩散。相较于技术创新,新技术的扩散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更大,而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只有建设起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才能密切城市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扩展城市与外部联系的范围,使城市的外部技术整合能力大幅提升,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起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能够密切城市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将高新区、大中型企业、高校整合在一起,提高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的发展,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向主导产业聚集,打造现代化的科技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企业集团,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8促进工农业产业化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不但可以有效地缩短区域内时空距离还能推动工农业产业化建设,将城市经济圈联结成整体,这样以往比较分散的生产力要素,就可以依靠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得以重新组合。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可以使区域内的产业分工细化,协作程度更高,这样就显著提升了生产专业化水平,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规模扩大有着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公路交通网的建成,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有莫大的好处,可以将沿线地区农副产品的储运时间大幅缩短,减少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农副业产品产销信息的传递,对工农业产业化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公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促进性因素,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参与外部市场分工和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也正是因为这样,城市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先修路的理念,又快又好地建设高水平的公路,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本文阐述了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路交通运输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公路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玲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科技资讯,2006(25).

[2]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 科技风,2010(04).

[3]王金波,孙正.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09(05).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范文6

关键词:运输规模经济 运输业发展 相互促进

一、运输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规模经济是随着日益增长的生产能力,促使每单位的生产成本下降,收益率上升的发展。它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大的经济生产时会产生的经济性。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规模经济实现产品的规格和标准的统一;通过采购大量原材料,使购买的单位成本下降;有利于精简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同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运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运输网络中总产出值的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即运输业的规模发展会直接影响运输成本的高低。对运输规模经济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划分为运输内在规模经济与运输外在规模经济两个方面。【1】首先,运输内在规模经济主要是指运输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运输关系,包括企业自身运输活动形成规模而引起的成本降低行为或是新技术研发形成更强竞争力,又或是企业间形成密集型、集约型、规模化的经营。从多方面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获得更大运输规模经济效益。其次,运输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从宏观方面所讲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整个运输行业规模的扩大,各种运输方式的不断融合,运输市场结构的不断完善及运输行业经营环境改善等而产生的运输企业效益增加或平均成本下降。例如集装箱运输就是运输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体现。它是把需要运输的货物集合组装成一个个集装单位,以集装箱作为载体,使其可以运用现代化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运载车辆进行装卸、搬运和运输。这是一种综合的、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而这种规模化的运输使得在港口、船舶、隧道、公路等的运输环节中建立标准化的一整套运输体系。在此规模下,减少了运输工具中转时形成的巨大成本,扩大了运输能力,提高了运输效益,促进了运输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特别是整体技术性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性的支持都会对运输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运输业发展初期,运输方式及运输工具处于初级阶段并且运输需求比较少,因此运输规模并未形成。但是随着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需求增大,运输项目多样化,运输业开始快速发展,运输规模经济也就随之产生。初期的运营方式逐渐无法满足社会对运输业的需求,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规模化运营方式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而普遍发展。【2】20世纪90年代中期,集约化、网络化、规模化经营概念开始推行,这确立了运输企业开始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规模经营的格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运输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进步,运输规模化经营在更大范围得到了发展,并且更加注重企业的运输质量、运输组织、运输管理等方面,最终实现规模化的发展。

二、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运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我国而言,交通运输业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结构之一,通过专项的客运及货运的运输服务,保证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经济建设发展,并使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行。目前,从我国交通运输结构情况看,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质量、高效率的客货运输的需求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而从总体情况来看,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运输业发展的总趋势。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就是运输规模化的体现,由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网络设备、客货流量、运载工具和组织管理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建立在五种运输方式之上,强调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使运输资源在各运输方式之间合理配置,实现旅客的“零距离换乘”以及货物的“无缝中转”但是在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1】比如,在运输规模化经营过程中,经营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易导致分散经营的运输管理模式,很难将各运输方式紧密结合实现高技术水平的综合运输,难以满足运输需求。其次,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对于各运输方式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现有的运输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相互配合的关系,且技术方面也同样有着差距。因此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应配合国情政策以及经济布局,资源分布,人口集聚,社会发展情况,区域发展等对交通运输的一系列要求考虑。

三、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业发展关系

(一)运输业发展为运输规模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运输业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手工业生产阶段、工厂手工业阶段和机器生产阶段。而进入机器生产阶段以来,分为以水运为主的时期,以铁路为主的时期,以管道、公路、航空运输发展时期和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时期的以不同运输方式为主的四个发展阶段。【3】由于运输是商品交换的重要手段,影响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运输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才引起了运输供给与需求的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运输规模化的改革。也是由于运输业的发展大道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的范围之下,运输规模经济随之产生。所以运输业发展为运输规模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运输业发展完善,运输基础设施特别像是公路、铁路网体系具有四通八达、高密度的特点,从而为运输网络化运营和不断提高其规模经济性奠定了基础。其次运输在社会需要具有广泛性,运输需求弹性较大,运输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更高,并且由于运输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而影响。比如垄断性运输市场结构的主要特点有集中度高、经营主体少、服务差别性大,十分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规模化经营的经济含义是使运输企业能够实现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使场站、路网、运输工具、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有效优化,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与紧密的社会化协作,组织运作上讲求整体效率与效益。【4】使运输企业做到生产专业化、运作统一化、经营组织化。管理集中化,最终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但是在运输业长久发展中,生产技术水平、行业政策。运输生产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运输规模经济促进运输业的发展

运输规模经济促进运输业的发展。运输业发展过程中,运输市场中存在许许多多运输问题,运输规模经济是必然的趋势,通过将规模经济理论与运输业实际相结合,指导实践,有利于优化运输市场结构。影响运输规模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是运输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对一定时期运输市场结构的形成具有影响作用,运输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优化运输资源配置。【5】运输市场规模经济的形成过程,就是运输成本不断降低,运输效益递增的过程,也是资源向效益更高,协作更紧密的单位和区位集中的过程,从而使运输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运输规模经济促进运输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运输规模经济就需要改变传统经营和组织方式,强化运输组织的网络化水平,进而推动市场集中度,提高与道路运输产业发展和运输企业获利能力增加的互动效应,发展适应于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运输组织管理形式的创新。运输规模经济可以有效的促进运输急速改革创新,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有效结合,使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高运输能力、运输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运输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极大促进运输业的改善与发展。因此运输规模经济的形成最根本的是提高了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运输生产各环节以及多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使运输业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运输规模经济与运输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运输规模经济的完善必然会给运输业发展带来更加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契机。而运输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前进也会给运输规模经济的优质化,高效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从而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智能化、信息化运输规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运输市场,2004(6)

[2]于海涛,道路运输业规模效益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2)

[3]郭晓黎,浅析国民经济不同阶段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特点[J]财经界,2011(16)

[4]张桂欣,道路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5]黄彦苹,交通运输的规模经济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