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支付的益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支付的益处范文1
关键词:政府失灵;政府干预;市场;和谐互动
西方国家经过大萧条的危机、萧条后的繁荣与“滞涨”的低靡,几乎每一名政治学与经济学研究者都在反复追问这波浪式的发展进程。经历了“滞涨”的洗礼,凯恩斯主义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很多人认识到政府干预并不是万能的,而且还会阻碍了市场的发展,使得市场与经济秩序更加混乱,以至于市场难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种被称为政府失灵的现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注意,抑制政府失灵也成为了各国调整经济的必要手段。通过对政府失灵的抑制,不仅可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可以使政府与市场形成和谐的互动,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本文立足于对政府失灵成因、表现与解决手段的讨论,以探索一条促进政府与市场和谐互动的发展道路。
一、政府失灵的涵义与产生原因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是一个新兴的词汇,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政府失灵做了这样的阐释:“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为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生了。”国内学者对政府失灵的阐释各有不同,但是几乎都是大同小异,即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失败,从而使市场失灵的矫正失效,造成了经济秩序混乱,阻碍了经济发展。政府失灵的产生原因总体来说是基于政府本身与政府行为的错误,归纳起来可以包括这样几点。
第一,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难以保证公正性。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调整市场缺陷从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政府也是经济人,其在行使促进社会公益的同时很容易由于追求政府机构的内在利益而导致行为有失偏颇,例如腐败与都是政府干预市场不公的表现。
第二,导致政府的低效运行。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应当具有一整套保证调节措施得以贯彻的行政体制与足够的人才①。但由于政府普遍存在机构臃肿,职能交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盛行,导致了政府运作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低效运行直接导致了政府的投入产出不对等,从而进一步导致无法达到政府干预目标。
第三,民主制的弊端。民主是一种民众偏好集聚的方式,但是由于民众难以保证相同的偏好,在多数与少数的不断博弈导致决策的效率低下。在代议制的模式下,通过民主选出的代表亦不是针对决策本身投票而是选举制定决策的人,这样就回归了政府是经济人的假设。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
政府的干预不当存在着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两个方面。所谓干预过度指的是政府的行为已经超过了维护市场秩序与限度;干预不足指的是政府的干预力度难以或没有达到维护合理的市场秩序的需要。具体来说,政府失灵的表现集中于这样几个方面。
1.公共决策的失误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往往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出现,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需求与民众偏好判断的产物。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反而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了政策本身的不足,以致在纠正市场缺陷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或者加剧了市场失灵。针对公共的政策的限制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在于政府难以掌握到充足的信息,没有充足的信息很容易导致政府对民众偏好判断的不全面,并且由于偏好的多元性使得社会上本来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公共利益;其次在于政府的决策很容易受到政府内部与外部利益集团的影响,同时领导个人的偏好也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这种失误包括政策本身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预测的不足;最后是政策执行的结果与目标的不对等,这种情况在政策的执行中经常会出现。原因在于政策的制定机构与执行机构的不同、执行机构的不健全与执行者的私利出现的不公正行为。
2.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所谓政府的内部性(interalities)是在经济的内部性的基础上提出的,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F・史普博在其著作《管制与市场》对内部性首先作了阐释,简言之,内部性指的是由交易者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说明的成本和效益②。布坎南最早对政府的内部性做出了解释,即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③。由此可见,政府的内部性的具体体现为政府追求的自身利益,其载体为作为公共权力的政府。
政府内部性最明显的表现为政府扩张。政府官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扩大各种开支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而政府扩张通过机构的双向扩张与人员的增多,从而增加权力了层级。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规模与政府的支出成正比例关系,政府规模的扩大使公共预算与开支增加,政府官员们通过这些巨大的开支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再加之利益集团的驱动与官僚制作风的盛行,使之成为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政府扩张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降低了运自身行效率,还导致了经济效益的减少,社会福利的削减甚至引发通货膨胀。
3.官僚制与寻租腐败
与官僚相对应的是政府运行的低效率――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性的结论。官僚机构存在着垄断与专制的特点,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缺少必要的监督,促成了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滥用与公共物品提供的低效率――总体来说来源于政府的内部性。这种行为模式直接导致了政府干预的无效,这亦是政府干预理论受到批判的弱点之一。
寻租(Rent-seeking)是由公共选择理论发展而来的理论,大意指的是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寻租理论对政府干预的局限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论证了政府在干预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举例来说,企业通过一定手段向政府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寻求政府对现有干预政策的改变而获得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政府特许、政府采购等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很可能为了在这其中收受一定的好处而采取了有损社会利益的行为。政府干预的行为为寻租提供了温床,加之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政府干预失去了应该的效果,从而亦导致了腐败的发生。寻租实际上是一种财富资源的转移,在这个行为的链条中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反而是一种浪费。另外,由于政府的机构不同,所以寻租也容易导致政府的不同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权夺利。
三、抑制政府失灵的有效措施
从对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来看,政府失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公共行政的失败。只有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转变入手,同时兼顾对市场的适当干预,才会找到一条既能克服市场缺陷又能够抑制政府失灵的有效路径,从而达到政府与市场的和谐互动。
1.加强政府公共行政立法以规导政府行为
行政法治是规导政府行为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立法是防止政府失灵的最关键措施。加强立法可以为政府的行为划定一个强制性的疆界,以为政策的制定与政治官员的行动明确一个限定条件。具体约束的领域可以指涉政府采购、税收与支出等经济方面与权力滥用、划定政府活动界限等政治方面,抑制政府对纳税人的钱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立法并非是法律对政府行为的积极干涉,而是使政府在法律的疆界内行动,规导其从人治向善治转变,从而使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更够更加满足社会需要与民众偏好。
2.改革官僚政府体制向协同型、竞争性转变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政府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理由便在于官僚制的政府的弊病已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前文分析,官僚机构的运行低效率对市场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所以亟需对官僚机构实施改革,变革官僚制政府也是善治时代的大势所趋。改革的路径为从官僚机构向“协同――竞争”型政府转变。“协同――竞争”型政府是政府机构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机制来克服政府低效。协同型政府(Synergetic Government)强调政府的协同合作以防止机构扯皮、管理混乱的模式。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竞争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合理的竞争机制来克服垄断与低效的弊端,这种竞争模式可以是政府机构内部的竞争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将协同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规避官僚机构的弊端并且可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与民众认可度。
3.建立对政府调控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
监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腐败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权力行使者自身服务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便在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一套完备的监督机制应包含法律监督、政府内部的行政监督、公共参与的社会与媒体监督等。在这一整套的监督手段中,社会与媒体监督是高效与有效的监督方式,例如我国的网络反腐便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加强法律监督应加强法治建设,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政府内部监督要完善内部纪检、监察与审计制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保证政府内部的清正廉洁;加强社会与媒体监督一方面需要社会7民众与媒体的积极有序参与,此外还要完善例如社会公示、社会反馈、行政问责与质询等制度,这是通过程序与实质相结合的社会参与来规范政府行为,谨防政府行为对公共利益的模式与践踏。
四、结语
抑制政府失灵的理论已经成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与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理论学说,在市场经济国家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和谐互动不仅关乎政府行政行为的正当性与否,还紧紧联系着社会的福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探讨政府失灵对我国的政府改革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抑制政府失灵,促进政府重塑,推进政府改革,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干预,是理顺经济秩序、促使政府与市场和谐互动的重要基础。(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彩波,王庆华.政府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255-268.
[2] 胡宇.政府失灵与政府功能的限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3(5).
[3] 金太军.政府失灵与政府经济职能重塑[J].经济体制改革,1998(2).
[4] [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何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4-65.
[5] 贾修伟.从政府的“内部性”问题反思政府失灵现象[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9.
[6] 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1.
注解:
① 胡宇.政府失灵与政府功能的限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3(5).
移动支付的益处范文2
摘要:当金融负债的会计计量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会产生“反直觉效应”,因而会诱导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误解。2010年5月IASB提出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的列报形式,主张把这部分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OCI)。本文以CPA为实验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新的列报形式并不能改善这一现状,印证了IASB的论断,而采用指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的披露方式能够改善这一状况,而且在新的列报形式(OCI)下改善程度更加显著。
关键词:信用风险;公允价值;反直觉效应 ;OCI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7
作者简介:王莉芳(1965-),女,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刘鹏(1989-),男,河南商丘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资本运营。
一、引言
当金融负债的会计计量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会在企业的当期收益中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恶化会提升自身负债的风险溢价,使自身负债的净现值减少,进而使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当期确认为利得。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改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企业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当期确认为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改变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是“违反直觉”的。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恶化反而会使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认为利得,增加企业的收入,信用状况的改善反而会确认为损失,减少企业的收入。上述“反直觉效应”会对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认知造成重大误导。因为,即使是知识丰富的报表使用者一般也会把利得解释为公司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把损失解释成消极信号[1-6]。报表使用者会进一步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损失)”错误地与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改善(恶化)联系在一起,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造成重大误解[7-9]。
当上述现象被揭示出来后,引起了学术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的广泛关注,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反直觉效应”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成为讨论的焦点。FASB要求对由企业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额外的信息披露(SFAS NO159),但是现阶段的披露仅仅包含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数量和造成这一变动的定性原因(下文简称这一披露方式为“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10]。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IASB均对这一披露方式是否能有效的缓解这一现状提出了质疑[11-12]。Clor-Proell et al(2010)、Dietrich et al(2001)等的研究已经证实“基本披露”方式对缓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是无效的[13-15]。本文借鉴Gaynor et al’s提出的“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即“明确地指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16],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论证这一披露方式是否有效。2010年5月IASB在其的征求意见稿中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出了新的列报形式,主张把这部分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里(IFRS 9)[4]。但是IFRS 9在信息披露中表示新的列报形式并不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误解程度,原因是在新的列报形式下,企业信用风险的改善(恶化)依然会导致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损失(利得),但是新的列报形式却可以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误解程度。本文对IASB这一论断做出检验,由于本文的研究焦点是“反直觉效应”对报表使用者误解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影响,本文只检验IASB提出的新的列报形式(OCI)是否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误解程度。
基于心理与行为视角,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方式、信息披露方式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对报表使用者准确获取企业的信用风险信息的影响。本文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和检验了IASB提出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的列报形式(OCI)是否能缓解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信息的误解程度。第二,充实了前人(Hirst & Hopkins,1998;Maines & McDaniel,2000)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位置以及被赋予什么样的标签会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该项目的认知[8-9]。第三,对不同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下(NI或OCI),“相关披露”的效率是否具有差异性进行了检验。
二、文献回顾
(一)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引发的巨大争议
为了提升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的应用范围以及促使FASB、IASB规则的趋同,FASB(2007)了SFAS NO159,主要内容是关于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FVO)[10]。以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17]。
支持者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可以更好地反映财富在债权人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富转移情况,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实质。公司信用风险的变动会相对地改变债权人和股东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二者之间存在财富的转移。当企业的信用风险上升时,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的索取权降低,股东的索取权相应提高,这一变化存在着财富从债权人向股东转移,反之,当企业的信用风险下降时,财富则是从股东流向债权人,因此应该确认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反映经济实质[5]。
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会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造成误解[12,17]。当企业的信用状况恶化时,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利得,提升了企业的当期收入,即使对知识丰富的报表使用者来说也会造成困惑,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甚[2]。
(二)财务信息表达方式、列报位置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经济学的传统假设认为人都是“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对于信息的理解应不受信息不同表达形式的影响,能够准确获知信息背后隐含的经济实质。但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取决于先前对相关知识的存储,以及个体的认知资源[18-19]。相关研究表明信息表达的方式会影响到使用者对信息的分类、解释和使用。企业的盈余预测有各种形式,比如点式、区间式,或者文字描述的定性信息,或者半区间开放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点式和区间式。潜在投资者认为,不同形式的盈余预测传递着企业盈余预测不同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判断,最终影响到自己的投资决策[8]。Han和Tan(2007)研究了不同的盈余预测形式(点式和区间式)对投资者判断的影响,以及投资者做出判断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盈余预测的不同形式对投资者的影响受到投资者自身的知识储备、文化水平的影响[20]。
会计科目的列报位置也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知程度。不同的列报形式会影响到信息的“隔离程度(degree of isolation)”,当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由于OCI中包含的项目少于净利润(NI)项目,即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的被隔离程度在OCI项目是要高于NI的,报表的使用者就会较容易的抽取出变动损益背后隐藏的潜在信息[9]。Maik Lachmann(2015)证实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时,会使报表使用者更容易获得损益变动背后的信息[21]。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解释
对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最大的争议就是报表使用者能否准确获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背后的企业信用风险状况。但是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会误导报表使用者,进而使其误解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表述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使用者对信息的解释、被分类以及被利用的方式[22]。同等的信息分类的方式不同,同样会影响到使用者对其的认知[23]。更进一步,信息被赋予什么样的“标签”会激活人们对该类“标签”固有的观念和理解[7,18]。
会计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信息的表述方式不同,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8-9]。信息被如何分类以及被赋予什么样的“标签”,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其的判断[19]。报表使用者一般会把利得(gains)或损失(losses)与积极(消极)信号联系在一起[24]。利得(gains)或损失(losses)一般会被认为企业价值的提升或下降[25]。报表使用者会把利得(gains)解释为企业具有较低风险的信号[15]。尽管FASB要求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但是该披露方式仅仅披露损益变动的数量以及引起该数量变动的定性原因(如本期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为利得16 806元,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IASB均对这一披露方式的效率提出了质疑。国外学者已经证实“基本披露”方式并不能对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提供帮助[13-14]。2010年5月IASB在其的征求意见稿中,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出了新的列报形式,主张把这部分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OCI)里,但是这一改变并不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理解。原因是在新的列报形式(OCI)下,企业信用风险的改善(恶化)依然会导致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损失(利得)[21]。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s”方式下,报表使用者倾向于误解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
H2: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不同列报方式(NI或OCI)并不能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认知。
(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不同的披露方式对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作用
当前SFAS No 157规定的关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对帮助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信用风险状况是严重不足的[13]。SEC(2008,P6)提议要改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信息披露,来帮助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理解[11]。
“基本披露”之所以效果有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没有对造成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误解的根源给出合理解释。该披露方式仅仅披露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数量及造成这一数量变动的定性原因。披露方式是否有效最主要的取决于该披露方式是否对造成报表使用者困惑的原因给予明确的解释[26]。造成报表使用者无法准确获知企业真实的信用风险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其无法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损失)与企业信用风险上升(恶化)与下降(改善)联系在一起。所以,披露方式要想有效,必须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变化的关系阐释清楚。本文借鉴Lisa Milici Gaynor(2011)提出的“相关披露”,该披露明确的指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16]。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相关披露”会显著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正确认知。
(三)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同列报形式下(NI或OCI)下,“相关披露”效果的差异性
H2预测“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会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正确认知。然而,以往文献研究揭示,当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时,“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的改善程度会更加显著;当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NI)项目时,报表使用者会对该部分损益的重视程度更高;在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时,净利润项目(NI)一般会被认为是更好的预测指标相对于其他综合收益(OCI)里的项目[15,19,27]。报表使用者在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时间内,对净利润项目的信息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时,报表使用者会对净利润项目(NI)的科目给予更高的权重[9]。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越是重视信息越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越是难以改变自己对信息的直觉认知。人们在做决策时,相对于“好信息”,会对“坏信息”给予更多的权重,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28]。相较于使直觉认知的“好消息”转变为“坏消息”,人们直觉认知的“坏消息”转变为“好消息”难度更大[28-29]。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时,“相关披露”的效果的更加显著。
表1被试者人口资料数据
[]NI/ BD①[]NI/RD②[]OCI/BD[]OCI/RD[]总体
被试者数量[]20[]20[]20[]20[]80
从事CPA年限均值(标准差)[]13.60(8.30)[]13.63(10.83)[]13.35(9.16)[]12.19(9.36)[]13.19(9.41)
对现值概念的熟悉程度③均值(标准差)[]3.96(2.46)[]4.68(2.36)[]4.86(1.95)[]3.66(2.39)[]4.29(2.29)
对“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熟悉程度④均值(标准差)[]2.68(2.06)[]2.79(2.23)[]2.36(2.16)[]2.12(2.36)[]2.49(2.20)
四、研究设计
(一)实验设计与被试
为了检验上文提出的四个假设,本文设计了一个
Symbolr@@
SymboltB@
Symbolr@@ 的被试间设计。实验中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形式与信息披露方式。其中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形式包含两个水平,一是按IASB 现行的会计列报形式,将该部分损益列报为净利润项目(简称NI),计入净利润; 二是按IASB 新提议的会计列报形式,将该部分损益列报为其他综合收益(简称OCI),计入综合收益。信息披露方式也包含两个水平,一是SFAS No 157规定的现行的关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该披露方式仅仅披露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变动的数量及引起数量变动的定性原因(如本期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为利得16 806元,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风险的变化);二是Lisa Milici Gaynor(2011)提出的“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该披露方式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企业信用风险变化方向的关系进行了清晰说明(如本期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为利得16 806元,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恶化所致)。
由于本文仅仅关注,企业信用状况恶化所导致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情形,因变量设计为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是解释为“积极信号”还是“消极信号”,具体的操作变量为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误解程度(即报表使用者把利得解释为积极信号,因变量取值为1,解释为消极信号取值为0)。本项研究的被试者为来自西安地区会计师事务所的80名注册会计师(CPA),将他们随机平均地分配到四个实验单元(NI/Basic disclosure,NI/Relational disclosure,OCI/Basic disclosure,OCI/Relational disclosure)。
从相关人口统计数据表1可知,被试者的平均从事CPA的年限为1319年,对现值概念及SFAS NO159 的“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熟悉程度不是很高。统计检验表明,四个被试单元的被试者人口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1)。
(二)实验任务及过程
本实验是在西安市会计学会举办的针对注册会计师培训中进行的。对被试者进行“纸笔实验”,实验时间持续30分钟。先是向被试者分发已经印刷完好的关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规则,使他们对此项会计处理有个大致的了解与认知;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项目(NI)的被试者,分发的会计准则注明此部分损益应列报在净利润项目(NI)里;对其他综合收益(OCI)项目的被试者,准则里注明此部分损益应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OCI)里。他们有5分钟的时间来阅读此部分信息之后分发给他们关于虚构的企业XY⑤的财务报表(包含利润表、综合收益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主要的财务数据见表2。他们有10分钟的时间熟悉企业XY的财务状况,接下来分发给他们一个密封的信封,里面只包含一个问题,就是让他们对企业XY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本文只研究企业信用状况恶化的情形)是否是企业财务状况的积极信号给出判断。15分钟后收回被试者的回答,实验结束。
五、结果分析
(一)操控实验
为了检验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形式的操控,我们对被试者询问了如下问题:“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报表的什么位置,净利润(NI)还是其他综合收益(OCI)项目里?结果显示在净利润(NI)与其他综合收益(OCI)里的被试者分别有95%与975%的被试者做出正确回答。为了检验对披露方式的操控,我们对被试者询问了如下问题:“报表附注中的披露方式揭示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企业信用风险变动方向的关系吗?”。结果显示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或“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里的被试者,分别有975%与100%的被试者做出正确回答。结果显示,操控实验是有效的。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通过被试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是否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的判断来进行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是由企业信用风险的恶化(上升)导致的,被试者若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解释为消极信号,则被试者准确获知了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没有被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反直觉效应”所误导。表3详细列举了各个被试单元,被试者误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比率,即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认为利得解释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同时也是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与企业信用风险改善联系在一起)的比率,图1则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图形描述。
从表3可以看出,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下的被试者平均有7750%,误解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把它解释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积极信号与认为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得到改善的被试者比率一致。其中,在被试单元“NI/BD”下有7500%的被试者误解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在“OCI/BD”下有8000%的被试者误解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统计检验显示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下被试者误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比率显著高于50%⑧(t=3301,p
Symbol|@@ 0001)。从方差分析(ANOVA)中可以得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NI或OCI)对被试者正确理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影响并不显著(F=1286,P=0260)。H1、H2通过了假设检验。
H3揭示当报表附注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供“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时,可以显著地改善被试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误解程度。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我们比较了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和“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下的被试者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做出正确解释的差异,在“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下只有2250%的被试者做出了正确的解释,在“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下有5000%的被试者做出了正确的解释。方差分析(ANOVA)同样显示“披露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F=12413,p=0001)。H3假设得到验证。
H4假设在不同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披露方式下,“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的改善效果有所差异,在OCI下,效果更加显著。从表3可以看出,在“NI/BD”、“OCI/BD”、“NI/RD”、“OCI/RD”下,分别有2500%、2000%、4000%、6000%的被试者做出了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的正确解释,其中“OCI/RD”下的比率最高。方差分析(ANOVA)同样显示交互项“列报形式*披露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F=6889,p=0010),H4通过假设检验。
六、结论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NI或OCI)、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此部分损益的披露方式(“基本披露”或“相关披露”)对报表使用者正确认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背后潜在信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现行的披露方式下,报表使用者极易误解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被确认为利得(损失)”与企业信用风险状况改善(恶化)错误地联系在一起。IASB提议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的列报形式,对改变这一状况无济于事,只有改善此部分损益的披露才可以对报表使用者正确认知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有所帮助。本文检验了Lisa Milici Gaynor提出的“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的效果,证实了“相关披露”极大地改善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风险状况的正确认知。研究还发现,在IASB提议的新列报形式下,“相关披露”的效果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改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BD表示“基本披露Basic disclosure”。
②RD表示“相关披露Relational disclosure”。
③采用11量级表,0表示“一点都不熟悉”,5表示“有些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
④采用11量级表,0表示“一点都不熟悉”,5表示“有些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
⑤金融负债公允价值损益,现阶段均列报在“净利润NI”项目里,无法从现实中提取合适的样本企业,故本文采用虚构的企业XY。
⑥N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NI”项目里。
⑦OC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OCI”项目里。
⑧以50%作为评判标准,来检验“基本披露”的效果。
⑨N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净利润项目里。
⑩OCI表示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里。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Fair value option comment letter analysis. May 10, 2006. Norwalk, CT: FASB.
[2]Financial Executives International (FEI). 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Letter of Comment File No. 86.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Project. File Reference,2004:1201-100.
[3]Gerson Lehman Group. SFAS 159-New standard can lead to”counterintuitive” impact on P&L and comparability problems,2007.
[4]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Fair value optionfor financial liabilities (ED/2010/4). London, United Kingdom: IASCF,2010.
[5]Lipe, R.Fair valuing debt turns deteriorating credit quality into positive signals for Boston Chicken[J].Accounting Horizons,2002,16(2):169-181.
[6]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Moody’s). Moody’s approach to global standard adjust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anks, securities firms and finance companies: Standardized adjustments to improve global consistency (Report number124995). New York: Global Banking,July 19, 2010.
[7]Bettman, J. R., Staelin, J. W., & Payne, R. Cognitive considerations in designing effective labels for presenting risk inform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Public Policy,1986,5:1-28.
[8]Hirst, E., & Hopkins, P. Comprehensive income reporting and analysts’ valuation judg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8,36(Supplement): 47-75.
[9]Maines, L., & McDaniel, L.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income characteristics on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judgments: The role of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 forma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0,75(2):179-207.
[10]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59. The Fair Value Option for Financial Assets and Financial Liabilities. Norwalk, CT: FASB,2007.
[11]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Pursuant to Section 133 of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Study on Mark-to-MarketAccounting,2008.
[12]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Credit risk in liability measurement: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ASB by its staff (Accompanying DP/2009/2). Project principal, Wayne S. Upton, Jr.London, United Kingdom: IASCF,2009.
[13]Clor-Proell, S. M., Proell, C., & Warfield, T. D.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 and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interpretation of fair valu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orking paper,2010.
[14]Dietrich, J. R., Kachelmeier, S. J., Kleinmuntz, D. N., & Linsmeier, T. J. Market efficiency,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supplemental business reporting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2):243-268.
[15]Hodder, L., Koonce, L., & McAnally, M. L. SEC market risk disclosures: Implication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Accounting Horizons,2001,15(1): 49-70.
[16]Lisa Milici Gaynor, Linda McDaniel, Teri Lombardi Yoh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The role of disclosures in unraveling the counterintuitive income statement effect from credit risk chang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1,36:125-134.
[17]Barth, M., Hodder, L., & Stubben, S.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and own credit risk[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629-644.
[18]Neely, J. Semantic priming effect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A selective review of current findings and theories[J].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1991,11:264-336
[19]Hopkins, P. E.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statement classification of hybrid financial instruments on financial analysts’ valuation judg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34(Supplement):33-50.
[20]Han, J., and H. T. Tan. Investors’reactions to management guidance forms: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benchmark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 82(2):521-543
[21]Maik Lachmann, Ulrike Stefani, Arnt Whrmann.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Presentation format of credit risk changes and individ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5,41:21-38
[22]Hogarth, R. M. Accounting for decisions and decisions for accoun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993,18(5):407-424.
[23]Sherman, S. J., Mackie, D. M., & Driscoll, D. M. Priming and the differential use of dimensions in evalua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0,16(3):405-418
[24]Riedl, E. J., & Srinivasan, S. Signaling firm performance through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 An analysis using special item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27(1):289-332.
[25]Gonedes, N. Risk, inform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pecial accounting items on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5,13(2):220-256.
[26]Koonce, L. L., Nelson, K. K., & Shakespeare, C. (forthcoming). Judging the relevance of Fair value for financial instrume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 86(6):2075-2098.
[27]Jones, D. A., & Smith, K. paring the value relevance,predictive value, and persistence of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special item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6):2047-2073.
[28]Siegrist, M., & Cvetkovich, G. Better negative than positive? Evidence of a bias for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possible health dangers[J].Risk Analysis,2001,21(1):199-206.
[29]Rothbart, M., & Park, B. On the confirm ability and disconfirmability of trait concep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1):131-142.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Liabilities: The Role of Disclosures in Unraveling
the Counterintuitive Income Statement Effect from Credit Risk Changes
――An Experimental Evidence based on Individual Investors
WANG Li-fang,LIU Peng
(School of Management,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129,China)
移动支付的益处范文3
摘 要 目的:观察进行有效电话随访对下肢动脉成形术后出院患者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效果。方法:选取60例下肢动脉成形术且出院后继续服用华法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连续7 d的定时间点电话随访,对照组出院1周内随机打1次电话随访,电话随访内容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服用华法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电话随访方法能提高下肢动脉成形术出院患者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
关键词 电话随访;下肢动脉成形术;华法林;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33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习惯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动脉闭塞症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导致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1]。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下肢动脉成形术已经成为治疗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案,但术后需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因此,华法林服药依从性可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科对下肢动脉成形术后出院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强化和观察,以提高其服药依从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实施下肢动脉成形术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7~91岁。住院天数5~96 d。Fontaine分期显示Ⅱ期间歇性跛行42例,跛行距离10~200 m,Ⅲ期静息痛1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8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8例。基础疾病分类:高血压病35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6例。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及术后服用华法林注意事项告知书。将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和基础疾病分类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语言障碍等因素影响正常交流沟通。(2)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3)因恶性肿瘤等疾病致预期生存期不超过12个月。(4)失访及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3 电话随访方法
1.3.1 观察组 (1)患者于出院时由电脑班护士将其住院号、姓名、年龄、诊断、性别、联系方式地址、服药的剂量等资料登记于科室的“服用华法林出院专访本”上。(2)将专用随访的科室电话号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3)出院时专责护士详细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术后需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且需门诊随访。(4)告知患者及家属或陪护人出院后在家里每晚22∶00服用华法林1次,并告知服用该药注意事项、饮食要求、并发症症状。(5)将服用华法林的注意事项打印一份给其带回;告知出院带药时间为7 d,第8天上午回院复查凝血功能四项。(6)根据结果再对华法林用量加以调整。(7)若期间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则随时回院复查。强化电话随访的做法:专责护士在患者出院后的当天晚上19∶00打第1个电话,以后每天在19∶00左右对患者进行随访,电话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有没有定时服药、服药量、对华法林副反应的了解、对下肢动脉成形术后动脉再次堵塞的知识,当天进食的食物种类及量,并解答患者及家属或陪护人对疾病、药物等咨询。
1.3.2 对照组 由责任护士在出院后1周内随机打1次电话确认其是否服药、询问其有无不良反应等,1周后回院复查。
1.4 服药依从性评估标准 效果评估[2]:完全依从,术后3个月内漏服或不按剂量服用不超过6次;部分依从,术后3个月内漏服或不按剂量服用在6~12次;不依从,术后3个月内漏服或不按剂量服用超过12次。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3 讨 论
下肢动脉成形术作为处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周围血管性疾病的有效手术方案,能有效降低致残率,使肢体的功能得以保存,但术后易形成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因此限制了其疗效,而术后服药华法林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风险几率,保证手术质量等,然而任何治疗手段或药物要想获得满意效果,都依赖于患者的严格执行和有效配合[3],所以探讨影响出院患者服用华法林依从性的因素,提高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电话随访是目前很多医院采用的出院随访方法,由于出院患者多,工作人员有限,所以大部分医院均为出院1周内随机打1次电话进行电话随访,由于时间有限,且患者家属对医院的电话随访不是很重视,经常出现不接电话、迟接或不回复等,甚至出现对电话的误解等,导致出院患者服用华法林不规范,达不到有效抗凝的效果,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患肢再堵塞的发生。因此,本次对下肢动脉成形术出院后服用华法林患者,观察和分析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原因且给予患者有效的电话随访,同时对其服药依从性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分析患者华法林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包括:(1)患者多为老年人,而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出行不便和复诊不及时等现象,如何让定时吃药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或者是习惯就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2)文化程度的高低可直接影响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因为文化程度越低对疾病和用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就越匮乏,而用药知识的欠缺会进一步导致用药信念和行为的改变[4],认为术后症状已经得以改善或消失,无需服药或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对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不够。文化程度高者电话随访的时间较短,讲解一遍就达到效果,相反,文化程度较低者电话随访时间是前者的3倍,单个内容重复的次数也多。(3)药物说明书或服用华法林注意事项无法或较难理解而难以遵医嘱进行服药,多次反复的讲解对形成永久记忆有效果。(4)老年患者由于诸多原因如生理、心理因素影响,不敢或不好意思咨询或获取信息有偏差而致使用药依从性降低。电话随访的方式避免了此类情况发生。
通过有效电话随访观察下肢动脉成形术后出院患者服用华法林依从性的相关措施,能够提供全程、连续和动态的用药指导和抗凝监测,从而延伸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5],对提高此类患者出院后服用华法林依从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保证手术质量,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同时在本次服用华法林依从性观察中,笔者认为家属是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员,通过与家属进行沟通、教育、指导,能够发挥家属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患者服药的低依从性,今后希望可以将患者家属纳入研究范围,调动家人的积极性,督促患者遵医用药。
参考文献
[1] 栗 力,王玉祥,于国涛,等.血管成形术治疗肢体远端缺血性疾病[J].天津医药,2007,35(7):548.
[2] 黄 健.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436-437.
[3] 曹叶群.500例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8):106-108.
[4] 韩 娜,郜玉珍.PCI术后6个月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073-1074.
[5] 张丽明.影响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77-178.
移动支付的益处范文4
论文关键词: 移动电子商务 发展 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建议跟对策。
0引言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指手机、传呼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因其灵活、简单和方便等优势,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方向。但现阶段,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问题、无线信道资源短缺和质量问题、移动终端设计问题等。要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改进移动终端的设计、完善支付和安全认证体系、扩大应用范围和丰富服务内容等措施。
1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问题用户身份认证、安全及隐私保护这些敏感问题目前并没有完全标准化、法律化,安全问题应当是最先考虑和始终保证的一个问题。移动设备特有的威胁就是容易丢失和被窃,而丢失意味着别人将会看到电话、数字证书等重要数据,拿到无线设备的人就可以进行移动支付、访问内部网络和文件系统;无线通信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信道,它给无线用户带来通信自由和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如通信内容容易被窃听威胁、网路漫游的威胁、针对无线通信标准的攻击、窃取用户的合法身份、对数据完整性的威胁、通信双方的身份容易被假冒以及通信内容被篡改等。
1.2 无线信道资源短缺和质量问题我们知道,在802.11b/g情况下,可用信道在频率上都会重叠交错,导致网络覆盖的服务区只有三条非重叠的信道可以使用,结果这个服务区的用户只能共享这三条信道的数据带宽。这三条信道还会受到其它无线电信号源的干扰,因为802.11b/g WLAN标准采用了最常用的2.4 GHz无线电频段。而这个频段还被用于各种应用,如蓝牙无线连接、手机甚至微波炉,这些应用在这个频段产生的干扰可能会进一步限制WLAN用户的可用带宽。
1.3 移动终端设计问题目前,我国的移动设备在内存、总存储量和屏幕的尺寸以及电池(用于无线传输)方面都是有限的,而且要支持种类繁多的设备,加之,很小的显示屏以及既不方便又复杂的数据输入的方法仍然是约束移动因特网在容易使用以及其功能方面的重要障碍。
1.4 面向客户的业务问题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绝大部分应用在交易相对频繁以及价格较低的(例如交电话费、水电费等)业务方面,各个机构开发的手机服务也基本相同,通常由于其在服务内容方面的单一性使得此种业务只是当前多种支付途径的一种补充。尤其是现在大部分手机使用者有的还不习惯或者不认可任移动电子商务的状况下,如果想大范围的推行手机支付相对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1.5 内容缺乏问题根据有关研究机构调查,多数移动商务用户最不满意的是内容服务,因为用户往往花了钱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用这种先进方式获得的只是新闻、天气预报、购物信息,难以对用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WAP网站的内容来看,其所提供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免费得到。较高的费用也影响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有关研究机构调查,87%的用户关心手机上网费用,69%的用户关心网络内容丰富程度。 转贴于
1.6 用户观念问题、资费问题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普及不足,国内消费者和企业对移动商务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不知道通过移动电子商务他们能得到哪些益处。企业采用移动电子商务过于谨慎,用户也不敢“贸然”尝试,主体参与热情与普遍看好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目前,在利用手机开展业务时,采用短消息传递业务信息是一条很重要的传输途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但一些业务品种(如购物等)无法利用短消息来实现,如果采取语音方式,又会产生通话费用,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要比传统支付方式花费多一些。
2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建议和对策
2.1 开发轻便高效的安全协议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更加薄弱。因而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不受侵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我国还应解决好电子支付系统、商品配送系统等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吸收传统电子商务的安全防范措施,使用常用的加密技术,如私密密钥加密技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数字信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
2.2 提高无线信道资源质量服务提供商应优化网络带宽的使用,同时增加网络容量,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随着移动电话与Internet的结合,无线上网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IDC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无线互联网的用户超过有线互联网用户。通过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可以应用最高2Mbps的带宽进行通信,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应加快3G的普及与推广力度,逐步降低手机通话资费和上网资费。
2.3 改进移动终端的设备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移动电子商务活动,必须提供方便可靠的移动设备。无线设备采用WAP后,仅允许提高较小的成本。在移动终端设计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移动电子商务中,企业应改进现有移动终端的设计,同时还应开发具备多种功能的移动设备,采用易于操作的WAP无线设备,从而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
2.4 扩大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普通的消费者在预订门票、支付费用、股票交易以及财务办理上受益。移动商务的应用范围还应包括机场自助检票、娱乐场所门票、交通支付等,用户可在手机上查看余额、银行转帐,通过移动网络充值等。
2.5 丰富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内容作为对传统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扩展和功能提升,移动电子商务在内容上也应该更加丰富,诸如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咨询、广告、购物、竞猜、新闻等业务。在人们对手机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下,服务内容也将由图铃游戏、搜索导航、手机阅读等几个方面向多元化转变,同时,也要丰富这些服务的内容,避免造成用户付了费却得不到需要的信息,这就需要加强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即使是最受欢迎的网站也可在主页上允许这些内容提供商作离线广告。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的益处范文5
关键词:电子客票;航空公司;购买与支付;分销渠道;乘客
一、引言
从1993年第一张电子客票出现在美国航空运输市场后,这种全新的商务运行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旅客的青睐,已经形成了航空运输销售的新潮流。中国成为了国际航协(IATA)“简化商务”计划的首个试点地区。国际航协(ITAT)已经在2006年10月16日停止向国内机票商提供纸质机票,2007年将实现100%电子客票销售。这一系列举措对于各大航空公司及其周边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仅仅是将每张价值20多元的纸质机票变成了只有1毛钱的行程单,但是对于整个航空产业链来说,却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电子客票的出现除了为航空公司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之外,还给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可以说,电子客票将是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未来巨大的蛋糕”。
二、国内电子客票现状
电子客票是普通纸质机票的电子映像,是一种电子号码记录,是传统机票的一种替代品,简称电子客票(E-Ticket)。电子客票将乘客信息电子化后存储在航空公司订座系统的电子客票数据库中,同时将普通纸质机票的票面内容显示在订座和离港的终端上。相对于纸质机票而言,二者所反映的内容和信息完全一致。其主要区别在于,电子客票是一种虚拟机票,是由一组数字构成的电子票号,旅客凭借这组数字和身份证就可以直接通过安检和登机。
1993年,世界上第一张电子客票在美国Value jet航空公司诞生。目前我国航空公司的电子客票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等独立建设的电子客票系统,另一种是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使用的开账与结算计划(Billing and Settlement Plan,BSP)电子客票。
我国三大航空集团中,首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电子机票诞生在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时间是2000年3月28日,该电子机票在广州―长沙、广州―北京航线之间进行试点。实现了真正的网上支付、只凭身份证和认证ID号就可以到机场登机,并且与离港系统相连实现了座位选择功能。南方航空推出国内第一张电子客票,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人民币,仅2005年6月一个月,南航电子机票销售额为3.5亿元。7月13日,电子机票更创下了2700万元的日销量纪录。目前,南航电子商务机场售后服务网络已经覆盖到全国所有通航91个机场。其他航空公司也不甘示弱,截至2005年11月底,国航电子客票已开通国航通航点的所有国内城市62个及香港地区,国际线已开通至美国、加拿大及韩国的首尔。2006年陆续开通其余国际航线,覆盖所有国航通航点。特别是2006年2月,海南航空出港航班电子客票实现“无票联乘机”。
三、电子客票的购买与支付
(一)电子客票的购买
目前,在我国乘客购买电子客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机票机构网站订购。大多数乘客关心的是怎样能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最称心的服务,而不在乎服务来源于航空公司还是商。在这种情况下,能同时提供多家航班信息的商仍是旅客购买机票的首选渠道。乘客可以在知名的机票机构网站预订。直接登录到机票预订页面,选择好出发地点、目的地、出发时间等,搜寻出相应的航班,乘客可以在不同的航班之间比较价格、时间、机型等,再选择最合适的航班,并且点击订购。
2、航空公司网站和电话订购。乘客可以直接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网站进行订购;直接登录到机票预订页面,选择好出发地点、目的地、出发时间等,搜寻出相应的航班,在不同的航班之间比较时间、机型等,再选择最合适的航班,并且点击订购;或者直接拨打航空公司电话预订,拨打航空公司免费电话,告诉服务人员相关要求,挑选适合自己的航班。
3、机票机构电话订购。乘客可以直接拨打机票机构电话,告诉工作人员相关要求,挑选满意的航班。
(二)电子客票的支付
目前,我国电子客票的支付方式主要为电子支付:
1、电子支付。电子支付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指单位、个人通过电子终端,直接或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它具有便捷、高效、经济的优点。目前,中国市场每年有价值1千多亿元的机票市场份额,无疑,电子客票对电子支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电子支付方式。电子支付的业务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信用卡预授权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和自动柜员机交易等。目前,国内几家主要的航空公司(如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对电子客票采用的电子支付首选方式是网上支付。对于信用卡预授权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各大航空公司正在逐步筹划中。在这个注重服务的B2C时代,广泛支持多样化的支付方式,将会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将会给各大航空公司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四、电子客票的分销渠道
航空公司的销售分销渠道通常有5种:传统人、在线人、航空公司的直属营业部、航空公司网站、航空公司呼叫中心。电子客票取代纸质客票以后,电子客票的分销渠道主要为两种:直销模式:航空公司本票电子客票;间接销售模式:BSP电子客票。
(一)直销模式:航空公司本票电子客票
随着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建设,公司网上直销能力的增强。电子客票的推广,以网络营销为代表的网站直销将越来越重要,通过公司网站贴近乘客购买流程的人性化设计,航空公司能更接近乘客,更深入地了解市场。另外,因为渠道的重要性,使得商有了要价的“资本”。航空公司需向机票商支付“3+X”的佣金,也就是说,通过商销售出一张机票,航空公司就至少需要先支付机票款3%的佣金,然后再根据商销售的机票数量再支付X%的机票佣金。电子客票时代的到来为航空公司直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来说,与其将3+X白白扔给机票商,还不如直接让利给乘客。
(二)间接销售模式:BSP电子客票
电子客票在欧美的发展表明,如果仅仅凭借网上直销,航空公司势必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客户,无法实现电子客票的大规模推广。因此,欧美各大航空公司纷纷开始选择商分销渠道来销售电子客票。目前,我国航空公司在大力发展直销的同时,也依托原有的纸质客票商分销渠道实现了电子客票业务的快速发展。具体分销渠道模式如图1所示。
五、电子客票对乘客和航空公司的影响
(一)对于乘客:便捷、低价、安全
电子客票的出现,给乘客带来的最大益处在于便捷、低价和安全。借由互联网,乘客可选择最方便的时间登陆航空公司或商网站,进行信息的查询和机票的购买。乘客只需记住订单编号,而无须像购买纸质机票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代售点取票或者等待代售点送票上门。
纸质机票采用的材料并非平常纸质,而是热敏纸,纸的价格再加上流程内航空公司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张纸质机票的总成本将会在20元以上。电子客票取代纸质机票,势必会降低机票成本,销售方式的改变降低了销售成本,低成本经营,最终使广大乘客购买到了低价机票。
由于信息储存在航空公司订座系统中,乘客不必担心忘带机票、客票丢失或者损坏,即使忘带或者遗失电子行程单,也可在机场或代售点重新打印。乘客登机时,可凭借订单号到机场自动值机或者人工值机处办理登机手续,便利而快捷。而且,电子客票摆脱了实物的限制,可以杜绝假机票的出现,也不会再有乘客遗失机票的事情的发生。
(二)对于航空公司: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平均每张电子客票要比传统的纸质机票节约9美元。就我国而言,一张纸质机票从印刷、分发到保管、结算,各个环节都需要遵循有价证券的管理办法,平摊到每张机票上的成本约为50―60元人民币;考虑到我国劳动力相对低廉,每张电子客票可节约成本在20元人民币以上。据预测,到2008年,我国民航的运力将达到1.4亿人次,为航空公司降低成本就将超过28亿元人民币,数额非常可观。
对于航空公司来说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以前销售纸质机票,BSP将票款打到航空公司账上需要两个工作周。电子客票采用网上支付方式,资金直接汇入公司总部,加快了航空公司资金的周转速度,更好的利用资金。资金的安全性也大大增强。
电子客票的推广能帮助航空公司把握纸质机票时期大量掌握在商手中的乘客资源。而且随着直销比重的增加,航空公司对顾客和市场把握程度的加深,则可帮助其调整商佣金政策,选择更有市场开拓能力和资金实力的商辅助其进行市场的开发和占有。
以往乘客在使用传统的纸质机票到机场办理乘机手续时,都会被工作人员撕掉一张乘机联。航班的打折情况、上座率等信息都在这联单据上,需要经过汇总统计,一个星期后才出现在航空公司的案头。但是电子客票普及后,所有的乘客数据都在信息系统中,航空公司在起飞那一刻就知道自己是否盈利,得以迅速掌握航班情况和乘客信息。
电子客票将航空服务的提供商与最终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它不仅可以与传统机票一样保留乘客的订票信息,还可以将乘客在行程中接触到的所有数据都输入航空公司的数据库内。对于航空公司来说,电子客票系统的数据库实际上就是高质量的消费者资料库,航空公司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这对航空公司推出商务、旅游等相关的打包服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另外,由于电子客票的数字化形态,销售数据的回收统计变得快捷方便,保证航空公司能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及时调整市场策略。
六、结论
随着电子客票的出现,越来越多乘客的购买习惯由传统机票转向电子客票。由于民航系统已经具备完善的订票、离港、结算等信息系统,航空公司建设电子客票系统,除了对系统使用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外,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并不大。同时各大航空公司不断升级改进电子客票服务系统,为人和乘客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支付方式,以实现三方共赢、共同促进电子客票的发展,最终推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建忠.无票旅行不再是口号[J].新闻透视,2006.
2、胡艳华,刘淑红.国内航空公司电子客票支付现状及建议[J].华南金融电脑,
2006.
3、曾昊.电子客票及其分销渠道分析[J].企业活力,2007.
4、张萍.民航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资讯,2006.
移动支付的益处范文6
【关键词】运营商;电子渠道;电子商务;转型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广泛应用,以电子渠道为通路的电子商务开始步入高速成长期。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7万亿元,网购用户规模达1.87亿人。乘此东风,通信运营商的电子渠道也得到了有效建设和拓展,目前已经成为运营商不可或缺的重要服务渠道之一。
面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形势,电子商务正在步入成熟期,如何快速实现从“电子渠道”阶段向“电子商务”阶段转型,是运营商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一、电子渠道VS电子商务
1.电子渠道。通称为电渠,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将产品的销售与服务数字化,让客户借助终端设备而获得自助式服务的新型渠道。
作为分销渠道,电渠给运营商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分流营业压力,电渠可以24小时提供各种电信业务服务;二是降低运营成本,削减支付给实体渠道的佣金费用;三是有助于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四是引导客户消费习惯的转变(从实体店转向互联网)。
目前,三大运营商电子渠道均以二次服务为主,以客户的服务便捷性为主导,电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24小时自助终端、官网、网上商城、手机营业厅、短信营业厅、电话营业厅等。
整体来看,中移动的电子渠道全国布局最早,发展的步调统一性最强;中电信南方省份的电子渠道业务发展比较领先;中联通起步较晚,但借助3G的网络优势发展速度最为迅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运营商电渠仍存在着“电信营销”与“互联网营销”接轨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互联网营销人才匮乏,企业在人才引进上受到现有体制的制约;二是互联网营销缺乏创新,目前的电渠功能还主要是将实体渠道办理的各项业务直接搬移到网上;三是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市场运营差异化、财务制度等机制跟进缓慢,使得电子渠道的发展受阻,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这些问题导致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很难有效融入互联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浪潮。
2.电子商务。通称为电商,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商客之间的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售后服务等各种商务活动。
由于电子商务全天候、成本低、速度快、服务便捷、无地域限制等优点,已使众多行业获利非浅。但运营商的电子商务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即没有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特别是“网络族”)的变化需求,在业务收入上也没有达到运营商的预期效果。
从运营商来看,中移动电子商务较为看重企业客户的需求;中电信较早地探索了B2B发展模式;中联通起步较晚,但勇于突破传统营销模式,敢于尝试互联网营销方式。
2012年来,运营商进军电子商务的步伐明显加快。表现其一:各家官网开始重视用户体验,突出销售。页面改版得更加简洁、清晰,电信、联通的页面风格与电子商务网站当当、京东商城等格调趋于接近;其二,电子商务营销得到重视并得以实施。2012年以来,运营商在其官网上不断推出买赠、秒杀、限时购等符合互联网特性、顺应互联网潮流的促销活动。5月17电信日联通推出20元3G卡促销活动,网厅当天用户访问量突破500万,单日销售额突破1.1亿元,网站全球排名进入前200名,首轮限量10万张20元卡当日售罄,联通的百度指数和网络流行度扶摇直上。
随着中联通电子渠道销售活动的火爆上演,这种隔空对决的网络营销明显地触动了电信和移动的神经。电信随后亦在其官网上推出了19元3G卡。下一步,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向电子商务转型已势不可挡。
二、电子渠道向电子商务转型路径
电子渠道的建设和完善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交易通道和基础支撑,尽管转型的方式和运营模式不尽相同,但传统行业和IT行业从电子渠道到电子商务转型成效显著。这一切也为运营商向电子商务转型提供了参考路径。
第一步:构建适应互联网发展特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首先将核心而简单的业务电子渠道化,通过扩展企业的线上产品及业务,实现电子营销,进而辐射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也是做电子商务的第一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仅实现商品管理、促销活动支撑、导购服务、仓储物流、订单管理,而且做到与用户交互、用户行为分析,同时具备与物流等系统对接以及第三方电商合作拓展等功能。如图1所示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具体结构。
图1 基于互联网特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结构
与传统企业不同,通信运营商在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方面,中联通是领先者,其统一的数据平台,形成了统一的运营步伐,打出了统一的市场组合拳,市场成效也开始显现。与中联通不同的是,在统一数据库平台方面,中移动与中电信还需要解决分省运营的问题。
第二步:加快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转型。首先是企业内部对电子渠道转型的市场认识要高度统一;其次是提升平台能力和优化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重点是保障营销政策、营销资源和人力资源到位;再者是在战略目标下,完善对电子商务运营的考核机制,全面推进电子渠道转型的实施;最后是要建立或重新整合相关的流程制度。
当前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实体渠道基础上的,已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必须建立一套适合电子商务运营的新的流程制度,以提高效率,适应发展需要。
以中联通为例,2012年宣布成立电子商务部,并明确新产品、新业务优先在网上、销售,并匹配电子商务部一定额度的营销成本,走出了探索电子营销体制变革的重要一步。
第三步:建立一体化电子商务运营体系。电子商务运营主要是数字化运营,要构建基于用户体验、数据分析的数字化运营体系,重视影响销售额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生产流程、导购服务、物流体系等环节。
在生产流程方面,要根据互联网销售特点,梳理涵盖售前、售中、售后的标准化流程,实现规范、高效操作管理。
在导购服务方面,要统一销售导购服务标准,形成统一的网上导购、咨询回访、售后服务等电子商务销售服务模式。
在物流体系方面,要建立第三方物流为主与用户自提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一是与规模较大、服务能力强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建立评价机制,统一服务标准;二是根据当地情况设立若干自提点,用户到指定提货点自提。
而从运营模式上看,目前运营商重点运营B2C,辅助提供B2B业务。当然,运营商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产品特点,客观上需要运营商去独创、去探索。随着运营商电子商务领域的深度参与,必将带来更多的改变和惊喜。
三、转型注意事项及未来趋势
运营商的电子渠道向电子商务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一些关健问题和事项还需要引起注意。
1.市场营销推广是关健。如何让用户使用?这既是诸多开展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成功的关健所在。对于运营商而言,在做好阶段性促销与常态性销售有机结合的同时,一定要在提高3G业务流量、拓展社会网站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进行周详的策划和研究。
2.完善产业链环节。电子商务流量为王,纵向来看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大有可为,从购买意向确认、下单、支付、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如:物流配送时限带来的挑战,支付平台建设遇到的问题、网络安全等。
3.与实体渠道的关系。目前运营商的电子商务才刚刚开始,只有采取与实体营业厅互动方式,才能更多更有效的把控住客户,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