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

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文1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爱玩游戏、好动、好奇心强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发展特点,在接受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课堂上爱玩游戏、坐不住及向教师提问“十万个为什么”也是普遍现象。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小学数学简单、易懂,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掌握教学知识点却是十分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习惯树立权威,让学生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听教师授课,最后再通过反复的数学练习巩固知识点。当数学课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时,学生好奇、爱动脑思考等都被教师禁锢住,转而形成课堂上规规矩矩听课,不扰乱纪律的学生。小学正是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压抑学生的成长天性不仅会造成课堂僵化、沉闷,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受限,最后导致学生成为教育的“傀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措施

在具体的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坚持“学生为中心”理念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主置上,才能“想学生之所想,行学生之所行”。例如在一年级的教学“0~10的认识”中,对教师而言,这些数字非常容易,一看就懂,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数字仅仅是父母要求背诵的符号。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到学生知识量有限及爱玩游戏、好奇心强等特点,然后依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有趣的数学教学,如拿一些小石头让学生进行0~10的认识,或者让学生对家庭人数的数目进行回答,使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全面认识。学生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大脑会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与思考,从而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教师还要做到有技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正方形”这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显示一个正方形,在每条边的旁边标识边长的L度,然后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例如:正方形每条边的边长是多少?当学生回答出每条边的边长后,教师可以在进行提问:这说明了正方形的边长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然能回答得出来,由此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谁能又快又准确求出正方形的周长?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想着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都相加,然后就计算出其周长。但是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考虑,由此学生就会得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的计算方法。

(三)教师设计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以此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典型例题的印象。而在接下来的数学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例题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如在小学数学的“打折”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计出一个典型例题:学校超市里售卖篮球,每个篮球100元,但是在六一儿童节那天,超市有打折活动,每个篮球打七折,请问六一儿童节这天,学校超市的篮球价格是多少钱?这道例题之所以被称为典型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该例题包含了数学教材中的“打折”这一教学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第二,该例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爱好,从学生喜爱篮球出发。面对这样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学生自然会对“打折”这一知识点充满好奇并努力思考问题的答案,由此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四)教师坚持“举一反三”的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地“教”,同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学会把知识点运用到其他的问题上来。例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一开始的的例题是“41+13+19=?”,一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把“41”和“19”进行相加,得出“41+19=60”,接下来在运用“60”与剩下的“13”相加,得出“60+13=73”,最后快速算出“41+19+13=73”这个答案。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该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联系。比如,当学生学会快速计算“41+13+19=?”的方法后,教师可以继续举出一些式子,“99+77+1=?”或者“100+49+1=?”等等,使学生在写练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模式,不要理所当然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64.

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文2

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方法,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和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

1.教师素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要靠教师去设计方案及程序,去有效地组织教学,所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艺术和工作责任心,敬业程度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2.学生素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素质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个性、意志力等。

3.教学方法的因素:传统的教学结构及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即“三中心”的教学;实行教师“主宰”一切,课堂上“满堂灌”,课后“拼命练”,搞题海战术;有的“备课找题单,上课用题单,讲解对答案”;有的课堂结构不合理,教学容量、知识密度安排不适中;有的教学计划性不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歇”, “课堂不够课外补”等等。教学忽视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获取,教学围绕“考题”转,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能力、方法的培养,教学方法的优劣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4.教学管理的因素:学校对教学过程和终结性教学成绩评价的管理及导向,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又一因素,通过管理,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的好坏)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

5.教学条件的因素:学校实验室建设,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如电脑、多媒体使用等教学条件的好差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1.依纲务本,落实教学层次要求

教学必须依纲务本,把握好教学层次要求,将不同的教学层次要求落实在每一节的教学中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依纲务本,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以下几种方式和载体可以有效地强化教师队伍建设。(1)以组内学术主题讲座为核心,抓专业学习促理论提升。(2)以“三定三统一查”为关键,抓集体备课促资源整合。(3)以“课例研究”式的主题教研为支点,抓课堂实践促技能提高。(4)以“五思”为内容,抓反思促专业发展。(5)以小课题研究为根本,抓群体“课题研究”促内涵延伸。

3.改革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主要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一堂科学课,教什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材内容处理,教学难度的控制等主要靠教师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科学指导。“导”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去主动地学习,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发挥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的动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据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学阅读、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归纳小结、作业练习等学生活动时间应占整个教学时间的50-60%为最佳,这样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

(2)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方法”三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应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二者等同对待,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方法的研究,它不仅是指教师“教法”研究,还应包括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着眼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主要阵地,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堂内45分钟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密度的分布,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恰当安排,讲与练时间的调节,质疑讨论,复习反馈的设置等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

(4)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教师的讲应是精讲,是启发式的,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淆的概念,而不是面面俱到和“满堂灌”。同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切忌“一堂言”。“练”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但教师必须精选习题分层次进行,做到“精练”。

4.注重实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概念、规律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应该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小实验,使学生对自然事实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最终形成理论,提高能力。运用直观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可使学生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利用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录音等教学媒体进行现代化手段教学,可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拓宽教学信息通道,增大教学信息容量。重视实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

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其意义和作用对于学生来讲极为重大。然而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的效果,却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效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急需进行改革,运用创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主体创新能力

在当前,要想全面就小学语文教学展开创新的话,那么教师方面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在工作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形式,力求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予以创新,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予以创新,强化课型设计创新。因为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创新优化,那么学生语文学习创新能力意识才能有所突破,教师教学工作方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正确解析学生创新的概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思维意识,不能够以角进行看待,而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理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在年龄方面即存在着思维方面欠缺严谨性,所以所提出的意识见解等肯定不如成人那么缜密,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方面的理论不具备其特有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意见予以接纳,以避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遭到冷落而淡化。

2.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尊重学生,即尊重课堂,尊重自身的教师职位特性。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特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发现,这样既能调动课堂的整体氛围,同时也能够满足于学生主体学习创新的需求,激发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

3.创新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阐明了:在当前,良好的情绪及心理情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应当在教学进程中做好课堂内容的良性设置,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自然地最佳状态有效发挥出来。

二、实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实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教师要有健全的学生观。要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的主体与教的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化为“组织、引路、启发”的角色。在教学中,要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读、多问、多思、多议、多动笔,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重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创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路人、启发人,又是学生学习动因的启动者。教师要以自己的思维调动、诱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教师应注意把学生导入情境,导入目标,要导以学法,导有精度,要导在疑难、关键处,引在核心、易混淆处。

只有遵循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长,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开放性与目的性原则。只有让学生把所疑、所想表达出来,才能打开他们个性发展的空间,创立一种个性解放、个性张扬的教学形式。开放性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个性的发展。创新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动态中探究未知,独立的发现问题,寻找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的基础是继承,语文学科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充分注意知识点、能力点的到位。要注意把学生引导到课文中来,引导到具体目标上来。

在教学中,中有遵循开放性与目的性原则,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语文学科的文化传递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情感性与实践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新知,或倾诉心中的喜怒忧思惊恐悲,让学生在情感的表达中发展思维。

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文4

一、激趣营造氛围

大家知道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7、8岁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外语时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而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教学模式单一跟教学方式落后。相当部分的英语教师,到现在还保留着占用太多时间授课,而不是“用课”。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英语课堂,几乎除了朗诵和听写单词之外,没有别的教学方法了。所以同学们都很烦上英语课,觉得特别枯燥无味。缺乏学英语的环境氛围。

二、精心设计钻研教术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因此,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的速度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当部分学生在经过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以后,他们学到的英语仍只能算是“聋哑”英语,词汇量达不到一定的数量要求。因此,英语课要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潜力,通过对外语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品德、文化、和心理素质,要应贴近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所学的内容能应用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如韵律诗、儿歌、游戏、会话表演等,学生在学过这些英语以后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单词变得更加直观,使英语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以听、说、读、写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牛津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如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残疾人问题、自然灾害、慈善公益活动、科技、旅游等,教师可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平时多给学生听录音,看影碟,看幻灯,看英语短片电影,看送教下乡的一些碟片,多以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平台。开展书法、朗诵、阅读理解等课外活动。

三、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学习方式

一、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从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论文格式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教师解放思想,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权”。首先,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其次,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再次,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三、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第二、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

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浅谈小学教育的思考范文6

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发展,为今后英语学习和运用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能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率;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能力;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1 融洽关系,激发兴趣

学生进入初中时,已经形成对英语的初步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教师之间教学方式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不一。我们教师总要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我们的学生。最简单方式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口头自我介绍,通过观察聆听学生发言, 直观的发现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发言有困难时,多点耐心引导、鼓励他们,也许就在不经意间,能重新燃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不会轻易放弃英语的学习,让他们肯定能感受到我们有多在乎他们。还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内容不限,可以是详细的自我介绍,可以是需要解决的困惑,能让他们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 调整情绪,传递热情

作为一名好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就会平和。有了这些基本的教师素质,无论学生怎么样,教师总是面带微笑上课,相应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等情绪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学生喜欢和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生活和思想的老师。一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学生就会信任教师,会愿意学习我们这一科。

3 精心准备,优化设计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正如宾塞曾说的那样:“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应到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感受,多体会,多总结,效果会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堂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营造英语氛围,设计生活语境。如购物、借学习用品、就餐、问路、上学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扮演其中的角色,人人参与,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加快节奏,增加实践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可以运用知识,把严肃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交际场所,形成教学。老师不仅要刻意营造英语情景,而且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英语情景,见缝插针。教师组织者,学生是课堂中心,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出“戏”,让学生进入角色,自觉地发挥能动作用,把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提高教学广度。

其次,教师必须在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在课内运用娴熟的教学技巧,得心应手地进行快节奏教学。所以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目的、要求,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前要认真备课、备内容、备学生等一一完备,上课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就能多而不乱,井然有序,快速衔接,环环紧扣。初中学生易兴奋、好动,不能长时间地感知某一事物。为顺应学生心理,教学环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力求每个环节紧凑,不拖沓,不出现间隙,不让学生分心走神,不浪费一分一秒,保证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学生热情始终高涨。在教学中,慢条斯理、有板有眼的语速已不能适应快节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速度,学生及时听懂,及时思考,及时反馈,及时会话,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点滴进步及时肯定、鼓励,采用“一帮一”的办法,鼓励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不掉队。成了教师的得力助手,教师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作业合理,总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