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1

关键词:3s技术;管理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范围扩大、人口增多带来的人与土地关系的日趋复杂化,以及新的土地法律法规的实施,传统的土地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土地工作的要求,因此国内外的各级土地部门都先后建立起基于GIS的可提供多尺度数据、现势性强的地籍数据库,开发出高效、多功能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而其中数据是系统的“灵魂”。在地籍建库过程中,数据采集与管理是耗费时间与资金最多的环节,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又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运行效率以及为决策制定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快速获取地籍数据,严格控制数据质量,是目前国土管理急需考虑的问题。

地籍测量及信息系统设计是许多学者、研究人员、测绘工作者及土地管理人员多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无可避免地要受包括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及一些可能应用到这个领域内的其他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当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足以改变地籍测量及信息、系统设计的应用状况时,研究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地籍测量及信息系统设计中,引导利用新的技术,减轻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就变得刻不容缓。

目前,3S(GPS、GIS、RS)技术研究发展很快,这些技术在地籍测量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GPS技术应用于测绘控制网的建立己经很多年了,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则进一步拓展了GPS的应用水平,其精确快速的特点已经应用到了包括测绘在内的许多领域;GIS技术近年来朝着数据多元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及数据压缩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在权属调查及地籍测绘方面将得到更多更深入的应用;RS技术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技术,多源、高分辩率的遥感影像、自动解译技术将对地籍调查提供最经济、最快速、最直接的支持。在信息系统设计方面,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网络化、跨平台、开源等一批新技术及新理念也在不断影响着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 探讨地籍测量及信息系统设计的完整方法,研究新技术在地籍测量及信息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前景,促进我国的土地管理水平,使土地管理朝着规范化、信息化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 3S技术

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

GIS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

3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应用

3.1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利用RS提供的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可以准确、快速的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GPS提供精确的定位,GIS则用来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空间分析,将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准确、客观、及时、大面积地得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为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服务。(二)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了解土地资源的各种特征和规律,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手段,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利用管理涉及的信息丰富、繁杂、量大,而且几乎全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动态性。离开这些信息,就很难实现立体、动态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3.2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资源调查完成后,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前,必须先进行充分的土地评价,明确各块土地最合适的用途。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但由于我国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定级估价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土地定级估价中还存在估价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估价指标体系有效期短和估价时间长等问题。

应用“3S”技术,可实现土地资源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3S”技术用于土地资源评价的要点:GPS实现各土地评价单元的准确定位,并辅助于实地评价和核查;RS为评价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实时获取各类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和利用现状;GIS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等的分析,利用相关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得到各评价单元总分值,划分土地等级,最终输出土地评价结果;利用RS和GIS技术确定土地类型图和快速生成的土地评价单元图。

3.3 GPS技术在(平面)图根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RTK 技术布设图根控制网,可依实际需要灵活布设,点位可根据需要进行加密平面,点位精度高,误差分布均匀,不存在误差积累,而且不必考虑通视、交通不便的情况,可以将独立地区方便地进行整体联测。采用RTK 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与原有的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比较,既不须要造标和考虑通视,也无须布设传算点,减少了误差的积累,提高了精度,降低了费用。

4结束语

通过GPS 技术与数字测图在实际中的应用,与传统地籍测量对比,无论从控制网的布设,还是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城镇地籍测量全面应用3S 技术,实现了地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了土地管理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的转变,对于发挥地籍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S”测绘技术彻底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和模式,优化和完善了我国当前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但是,“3S”测绘技术的三维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才刚刚起步,在技术和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2

关键词:森林公园规划;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68

森林公园体系规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森林公园规划水平越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就越高,这对发展我国的森林旅游业也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森林公园规划中,存在着土地兼容性控制不足的问题,这与用电分类系统不规范、用地评价体系不合理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1 森林用于旅游用地兼容性的概念

资源的兼容性指的是一种资源多种的用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步得到利用的性质,或者分步到利用的性质。曾经有某位学者把土地兼容性的使用看成土地使用性质的宽容范畴,同时将允许设置和有条件的允许设置与不允许设置来表征。还有学者指出: 土地兼容性指的是两种以上土地用途,在一起而相互发生负面影响的程度。通过对森林旅游用地分类及特点的分析,森林旅游用地兼容性可以定义为:在森林公园中,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共生的可能性及一块土地对与它相邻的不同使用性质旅游用地的可接受性。

2 森林公园规划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措施

2.1 健全旅游用地分类系统

我国的城市以及农村用地采取的都是二元制的方式,其使用的土地分类系统比较传统,旅游用地边缘化问题并没有在传统系统中体现,这种缺失使得森林公园规划无法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兼容,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加大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在这现实背景下,国家土地管理部门颁布了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不仅对森林公园规划进行了详细分的划分,相关规划人员可以依据此标准来规划森林公园,以此大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新的土地分类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使旅游用地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化,同时对兼容性土地的控制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规范森林旅游用地评价

现阶段我国使用的森林公园规划制度主要来源于总体设计规范,在该规范中,着重强调了森林旅游资源的评价,目前森林公园规划,主要是以风景资源评价为重点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土地评价的内容,这是森林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在对森林公园进行规划时,往往会出现土地利用方式与其所具有的功能并不统一的问题。现今土地资源越来越小,而森林公园的规划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为了保证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够科学合理的被利用,在建设森林公园时,必须规范其用地评价制度,以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规范用地评价制度:

规范内容与方法,用地评价内容与方法直接反映着用地评价水平,传统的规范中几乎不涉及用地评价,即使涉及内容也比较陈旧,无法适应现阶段森林公园土地规划利用的新情况,因此必须对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加以规范;评价成果应该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发挥用地评价的作用,注重总结评价成果,将其编制成文案等形式,以便管理保存;增加评价内容,目前森林公园规划评价内容的重点是风景资源评价,除此之外,还应该添加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兼容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越全面,评价结果也就越真实,越有利于指导实践;正确的运用评价成果,比如在森林公园规划期间,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标,对规划项目进行有效分析,然而在规划管理这时间里,也能利用土地兼容性指标并且把它看作是监督项目,以此为编修提供借鉴。只有规范森林旅游用地评价体系,才能使森林公园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保证城市建设用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2.3 有效控制森林公园区划

所谓森林公园区划简单的说就是根据功能需求来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细致的划分,以此来保证每一个功能区中的建设项目都与其功能相符合,进而实现土地利用之间的兼容。一般情况下,森林公园布局通常都是以游览区为中心,将各个功能系统有效的连接起来,在突出各个功能区各自的优势之外,还能够做到协调发展,进而使得整个功能系统更加协调,其兼容性更强。

森林公园总体布局与功能区划中应关注各功能区环境氛围、空间尺度、竖向空间和建设时序等方面的土地兼容性控制问题。在环境氛围建设方面,应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确保各个功能区土地使用性质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要求功能分区有利用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在空间尺度上的兼容性控制方面,各功能区要服从全局需要和功能的耦合分工合作体系,既要满足大尺度空间范畴功能区之间和土地利用大类的差异性与协调性,又要满足功能区内用地的相似性,使同一功能区内部不同地块之间用地性质在大类上一致性情况下,在中小类用地之间的兼容。在森林公园竖向规划方面,要有利于维护原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合理利用地形象素和地景素材、有效保护与展示大地标志物。在森林公园时序规划中,需要兼顾不同功能区块、不同地块的开发利用条件,难易程度和资金保障情况,合理确定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时序,以促进森林公园土地利用的兼容性控制。

3 结 语

综上所述,对森林公园规划中土地利用兼容性控制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其土地利用兼容性进行探讨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秀娟,刘伟平,兰思仁.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与应用――基于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角度评价[J].林业科学,2009(07).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3

一、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的概念

(一)自然资源资产绩效审计的概念

按照《辞海》中的定义,自然资源一般指“天然存在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自然资源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有限性,即资源的数量;区域性,即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自然资源的定义、特征决定了自然资源绩效审计不仅仅具有绩效审计的一般性,更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所以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法律法规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自然资源的配置、管理、利用等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工作,促进国家良性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国家良性治理目标。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自然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基本目标规定了审计的目标和方向,寓于具体目标之中;具体目标则表明审计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是审计目标的具体实现,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要根据不同的审计资源的类型来确定。

三、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有关自然资源的资金的收支、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自然资源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因此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当包括自然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具体分为自然资源政策执行绩效审计、自然资源资金使用绩效审计、自然资源开发绩效审计、自然资源利用绩效审计、自然资源保护绩效审计。其中政策执行贯穿于自然资源资金使用、开发、利用、保护的全过程。

四、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框架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单项资源出发来构建资源审计,但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如,徐泓和曲婧在《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认为应该从政策、资金、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和收益这五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这些研究为我们在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路。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建立的一个难点就是自然资源种类繁多,特点不一,高度概括自然资源的共性实属不易,其次自然资源的特点不同导致其管理的部门设置不同,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最终落脚点在责任。

(一)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构建方法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有:根据审计的程序或者内容构建、借助平衡计分卡及其应用原理构建、围绕“三E”、“五E”构建等。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的构建应该根据审计的内容来建立。首先,按内容构建符合自然资源多样性特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空气资源等,每种资源的特征都不一样,导致资源的具体开发、利用、保护情况也不一样;其次,按内容构建符合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分为整体性原则和单个指标选取原则。整体性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系统性是指要将资源和环境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指标的构建要反应自然资源对系统内各因素的影响,各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关联性和整体性;层次性是指要在系统的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指标之间因果联系,从多维度来反应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的。单个指标的选取应该考虑自然资源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采用科学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指标的建立应当遵循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选取指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使评价的指标能够科学的反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区域性是指具体指标应该体现区域间自然资源的差异,反应区域间的特色,发挥各地区的优势,达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是指指标的设计应该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选取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指标的代表性,避免指标指标体系的臃肿。

(三)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的构建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是根据自然资源审计的内容,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而构建的。自然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框架

图2 自然资源绩效审计属性层与一级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评价指标框架包括两个指标层、一个属性层和一个标准层。属性层即为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所围绕的内容,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一级指标是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二级指标中的政策执行情况和

资金使用情况始终贯穿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因此将这两项作为审计重点内容的子块。二级指标中应当还包括还应当包括与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有关的其它指标,具体指标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内容来定。自然资源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定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定量标准包括预先确定好的标准或预算标准、历史标准和外部标准。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续性始终贯穿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审计的全过程,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三者构成自然资源管理的统一体。

(四)以土地资源为例构建自然资源绩效审计指标

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有利于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对土地资源进行绩效审计的第一步是必须了解所审计土地范围的基本情况,例如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的绩效审计。

从广义上来说土地开发是指采用一定的经济技术手段,扩大土地有效利用范围的活动,土地开发是实现补充耕地、增加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土地开发形式主要包括对尚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和利用(狭义上的土地开发)、对已利用土地的整治(土地整理)和对已利用土地的复垦(土地复垦)三种。土地开发活动一般由基层政府组织作为建设项目实施,评价指标的设定可分为四个子项:资金使用情况、政策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开发成效情况。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经济和社会目的,通过各种使用活动对土地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评价指标的设定可分为四个个子项:资金使用情况、政策执行情况、农用地利用情况、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土地保护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土地保护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对土地保护情况绩效评价的指标设定主要分为耕地保护和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四个子项:资金使用情况、政策执行情况、耕地质量情况、地力提升情况。

关于评价标准,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分为定性评价标准和定量评价标准。其中定性评价标准有:《国发2006(100)号》、《国有土地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用土地开发土地出让金办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土地登记办法》、《土地复垦条例》、《土地调查条例》等;定量评价标准有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等。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4

摘要: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水文地质调查及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热水勘查、大型工程选线选址、地质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介绍了遥感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关键词:遥感 环境 地质进展

20世纪末,随着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工环)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的技术方法,使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定量评价,解译成果发生了质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3s技术日臻成熟.数字高程模型(DEM)及有关概念模型、统计模型等应用得到深人,出现热红外图像地面温度反演方法和高光谱图像的光谱分析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与物探技术联合方法等。现就该领域国内外遥感应用技术在以下方面的新进展概述如下:

一、水文地质调绘及水资源评价

很多研究已表明了应用遥感图像进行填图及定性、定量评价的可能性 更近一段时期,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模型及GIS技术来表征单元体的水文地质作用过程,以便进行水文地质填图、寻找地下水源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这中间除了应用GIS及各种模型以外,还出现了遥感技术与物探技术紧密结合的新方法。

印度运用卫星图像研究水地貌,用垂向电测深(VES)及地面地质研究岩层裂隙,指出了在印度普鲁利亚地区4种不同找水前景的水地貌区。在罗斯托夫东部地区,应用空间图像的地质、构造解译结果,通过植被指示在解译主题图上绘制矿化度分级.导出该区地下淡水分布预测图 谭克龙等人在内蒙古巴彦宝力格地区,运用地面波谱测试,确定TM4、3、2为最佳组台波段的解译主要成图图像,利用TM6热红外图像提取地下水信息,用SPOT多光谱台成图像进行遥感水文地质调绘,通过专题图像处理、景观水文地质解译对比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调绘,采用大气降水人渗模型和河水渗漏模型计算了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圈定出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区2块,远景富水区1块。最近,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在非州吉布提市用SPOT图像辅助找水,初步确定该市南部最有找水前景后,快速评价该区可再生资源和定出井位,建立l0 m、20 112网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模拟地表排泄网并确定:① 每个排泄流域和子流域;② 沿每一水道各点的水流量;③ 每个千谷平均河道面积。运用地质数据、含水层水文地质数据(固有流速)和降雨地表水文数据在G1S上进行整理,评价丰水期的渗入量,并根据裂隙的方向和性质组合,确定60个井位.为占布提市提供1200万吨/年以上的水源地。

二、地下热水勘查

用热红外遥感方法勘查地下热水资源的效果良好。在饱水带的压力作用下,深部地下热水上溢流人相对冷的山谷或河流中, 这种现象在大比例尺的热红外影像上可以识别。 山西乔玉良等人用TM6图像,经HIS彩色变换处理,发现山西省忻州奇村和定襄县上汤头两处温泉,在处理后的图像上.随地温升高,色调按绿、青、兰、紫、红变化。美国Raymond F.Kokaly等人运用AVIRIS (航空可见光/红外成像光谱仪)高光谱图像。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地热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了调查成图。B.A.Martini等人则运用AVIRIS图像,在地面渡谱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热系统的地植物特征,为其它地区地热勘探得出宝贵经验。

三、大型工程选线选址

大型工程需要解决较多的工程地质问题. 一般来说,遥感技术可以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不同,针对性查明:① 岩土体特征 包括岩性、结构构造、岩相、厚度及变化规律、岩体T程地质特征及风化特征.并特别重视特殊土如软弱粘性土、胀缩性土、湿陷l生土、冻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等的调查;② 外动力地质现象及灾害地质现象的分布及稳定性评价.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区等;⑨ 断层破碎带的分布及活动断层的活动性等巴西运用光谱反射率调查表层土体特征,通过实验室光谱测定、光谱数据解译及统计分析建立土体调查图,结果好于1:10万的半详勘图。美国R.Iuna等人研究了土体中水和有机物含量, 通过实验室光谱测定建立光谱数据库, 目的是供遥感图像在大气校正、监督分类等图像处理时创建处理程序和用遥感数据预见地表场地条件,为工程项目选址所用。胡佩基等人应用航空摄影测量、航卫片解译分析、GPS技术、DEM 研究了高原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勘测设计利用卫星数据结台野外研究,评价 印度喜玛拉雅东部地区小水电集中建设、规划区斜坡不稳定的地貌、构造因素。

四、地质环境监测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5

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农村公路设计中如果遇山区(特指保持原始状态的自然景观),不得已必须开发道路时,应特别考虑到当地的珍贵树木和古木,以及有可能存在的野生动物。设计中应先了解考察当地山区地势地貌,翻阅资料排查可能存在的一切动植物资源,如果发现珍贵树木和野生动物存在,尽可能避让。如果避让不了,应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知当地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转移资源,将动植物资源的损害降到最低值。

嗓音和粉尘的污染问题农村公路设计不仅要考虑施工期间产生的噪音和粉尘问题,也要兼顾到通车后的噪音和粉尘问题,尤其是靠近当地居民区的农村公路。首先,要合理规划布局。合理的使用土地和划分功能区域是减少噪音和粉尘的有效方法。在进行路网规划时,应避免主要干道穿越居民区,可以考虑对噪音特别严重的载货车开辟专用通道,以便集中采取隔离措施。其次,道路路面的设计可以采用低噪声路面,即在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上铺筑一层具有很高空隙率(15%~20%)的沥青混合料,这种多孔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宏观结构,能有效降低噪音污染。再者,可以采用声屏障设施降低噪音污染。声屏障是设于噪声源和受保护区之间的升学障板,是敞开空间作业场所控制局部环境噪声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能阻挡生源至受声点得直达点,降低噪音音量。

应对环境问题的几项对策

当地考察农村公路在设计之前,应调查相关资料,当地考察地势地貌、地质环境、水土资源环境、动植物资源环境、如何减少噪音和粉尘问题以及公路的设计走向,切勿纸上谈兵。

科学设计科学规划,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农村公路设计理念中去。建立一些列评价细则,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来检测农村公路设计是否合理。

落实环保资金目前,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支持以及社会捐助,由于资金数额有限,就需要在实际预算中,确保环保资金一定的可行性数额,同时完善环保资金的使用监管流程,确保每一分钱落实到位。

提高技术含量农村公路设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包括路面基础设施材料。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及时善后公路施工过程中如果避免不了生产废水、废渣的及时处理,相关部门应考虑如何通过制一系列有步骤、有目的措施,恢复当地生态环境,避免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

结束语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范文6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83-01

因我国国土面积大,地质地貌比较多样,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也各有不同,因此,人们有必要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对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进行评估,保证在各地科学、有效的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何进行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理论

(一)土地适宜性

关于土壤适宜性的概念,《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调查与制图》中已做出了定义:受土壤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的,土壤类型及规定用途间的和谐度;此外,关于土地适宜性,在《土地资源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中》也有所规定:于土地潜力区范围内,划分牧业、林业、农业的适宜性。所以,土地及土壤适宜性应当是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2个特征。因多样性和综合性强是水土保持措施的特点,其内涵需比土地及土壤适宜性更广。此外,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所以,生态效益是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关注重点,并且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还应具有经济及社会适应性。根据以上分析,可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做如下定义:在符合该地地理条件基础上,运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可否使经济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认为:在土壤资源评价范畴内包括土壤适宜性,即,土壤自然适宜性和土壤适宜性二方面会在分析土壤质量与土壤用途关系时被涉及到。通常来说,在评价土壤适宜性中会偏重于评价土壤自然适宜性,会对土壤质量与土地要求的相符程度进行衡量。所以,土壤利用应当是土壤适宜性评价的目标。《土地资源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中讲到:以土地使用目标为依据,对土地改善的质量与数量进行鉴定与统计的过程,就是土地评价,土地评价分为适宜性和限制性。对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若划分标准不同,则分出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多目的及单目的评价是根据评价目标细分出的;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济评价是根据评价成果分出的几大内容。

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评价方式

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生态效益会较大的受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除了生态事务,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还属于社会事务、经济事务。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开展该工作时,应当充分结合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并以区域发展目标为指导[2]。

(一)确定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人们应当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内涵深入挖掘,并确定清晰的评价目标与原则,保证评价工作落实到位。“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进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是本工作的目标。评价工作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落实、水土资源的利用与布局的。本工作的充分开展,利于有效配置水土资源,也可成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生态修复战略落实的有力依据[3]。

为客观评价适宜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实用、科学,有些原则需要在落实适宜性评价中得到遵循,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土地质量评价原则、土地评价原则、土壤适宜性评价原则、土壤质量评价原则等。具体原则和一般性原则是从总体上划分的2类原则。富于差异性、针对性在评价工作开展中比较必要,工作人员应当可以运用合适手段实现对不同地区的合理评价;同时,评价过程还应具有系统性、综合性,这样才会使评价更为可行。

(二)明确具体评价依据

工作人员应当仔细分析当地土地资源运用状况、土壤调查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展开适宜性评价。在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中,土壤质量是重要衡量指标,尤其是对于水土流失工作质量的衡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肥力。此外,水土保持适宜性还会受到一些自然因素影响,评价人员应当仔细分析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并根据土质情况判断土壤使用的合理性[4]。

(三)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第一,应在对评价目标充分考虑后,对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具体原则严加遵守,实现多层次续分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第二,应当建立参考性佳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说,评价指标必须与我国有关规定中的要求、标准相符合;第三,应当杜绝随意、盲目的评价体系构建,评价体系必须充分反映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并有重要参考性和区域适宜性。

(四)做好适宜性纲及类的评价

第一,应当基于调水保土效益,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定出包括调水保土效益的适宜性纲评价指标,具体有侵蚀模数、减水减沙效益等指标,并通过对指标的有效使用,进行调水保土效益评价,将水土保持适应性纲确定出来。水保法、水文法、小区法、核素示踪法、点位监测等为监测、计算的方式,见下表:

第二,应当全面围绕土壤质量,进行适宜性类评价,特别应当重点关注肥力质量、环境、土壤健康,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效益。

第三,时间、空间等要素均会影响土壤质量,所以,应当保证在确定合理的时间、空间尺度的前提下,展开土壤质量评价。若需要进行大尺度评价,还要考虑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因素。此外,可将土壤指标按时空要求分为“短期的,动态的”、“长期的,静态的”,并检测土壤质量,可从坡面尺寸、流域区域、分区尺度入手,以实现不同措施生态效益的最终完成[5]。

(五)做好适宜性等评价

工作人员需要充分重视适宜性评价,该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和经济度量对水土保持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经济效益有直接和间接的:在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增加的未通过中间环节转化的产量与产值就是直接经济效益;基于直接经济效益,在中间环节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是间接经济效益。应当对代表性强的小流域、地块、农户进行检测,实现以上目标。若有对大尺度效益进行监测的需要,要以优、中、差小流域为目标,并对流域不同的农户、地块进行选择,以获得具合理性的样本。除了展开必要的监测,还要利用政府采集的有关数据来做出验证。可在对GB/T 15774-2008有关内容进行参考下,计算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方式有比较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算模型法等。

结束语:

工作人员应当充分结合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并以区域发展目标为指导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工作,在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中,土壤质量是重要衡量指标,而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做好适宜纲、适宜性类、适宜性等的评价比较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晖.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58):169-169.

[2] 郭剑,向万丽,罗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06-106.

[3] 孙丽艳.水土保持措施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