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公司+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道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上,我国目前正在实践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另外一种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下就这两种模式发展的目的、期望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区分这两种模式的优劣。
一、“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公司与农户建立一定的经济契约关系,开展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不改变现有的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方式,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社会化服务,使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汇聚成为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这种模式进一步开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跨区域销售,节省分散农户走向市场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流通增值,促使传统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
政府给予“公司+农户”模式以大力支持,是希望这种模式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拓宽农民致富的途径,弥补农户分散不集中的现状。对于农户来说,大公司,低成本、不用担心销售、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养殖技术、“只要不笨就能赚钱”的承诺等等,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于公司来说,这种模式的好处似乎有:可以节省场地、设备、人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开支;有保障的原材料供给,不仅避免了生产风险而且节省了巨大的市场搜寻和交易费用;可以优化资本配置,集中于科技开发、综合经营等高附加值项目的效益。
虽然“公司+农户”模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之初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但是从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却并没有达到人们所希望的目标。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公司+农户”有80%以上的案例是不成功的,而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存在三个共同的原因:一是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圈的钱很少用于农业;二是大部分农业公司都有圈占土地、以资源获得资本化收益的本质;三是工商业资本介入农业,其结果是工商业资本对小农的剥夺倍加。随着这种“公司+农户”模式在发展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学术界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主要有:(1)认为公司与农户的行为不一致,权利不对等,导致博弈双方不能完全履行职责,容易导致不合作行为。(2)认为该模式存在制度性缺陷。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公司和农户的垄断势力不均衡、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质量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与农户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形成契约的不完全性,从而导致该组织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3)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在生产要素流转受限的前提下,对农民增收作用不大。未经过充分竞争就过早追求“产供销一条龙”、“纵向联合”等会促进公司垄断势力的发展,妨碍中间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农民增收,会阻碍农业发展。
对于进入市场的农户来说,“公司+农户”模式的实质不过是将农户与中间商之间的短期契约转变成农户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契约。农户与中间商之间就存在地位不对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与公司的长期合作则会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放大。本来长期契约的原意是希望分散农户能够规避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风险,然而契约双方地位的严重不对等,使得单个农户丧失谈判资格,只能作为公司所定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发生企业不履约的情况时,单个农户又无法承担维权费用,因此只能采取不合作态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1995 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 次社员大会对合作社作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要和愿望,而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自治社团。由此可见,合作社是由成员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纯粹的“民办”性质,承认其社员家庭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并承认社员的资产所有权及一定的参与分配的权利。我国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合作社有两类,一类是专业合作社,一类是综合合作社。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凡是研究、关注或涉及这一问题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是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农业弱质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即在市场体制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分散经营的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很难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进行微观经济体制创新。于是从节约交易成本角度出发,寻求交易过程中的联合与协作,使内部交易费用低于外部交易成本,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综合合作社的产生显然可以看成是专业合作社的扩大版,不过是将合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
与国际上比较,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无论是合作社自身的内部管理、参与主体、运行规范程度,还是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人才缺乏。会技术、懂管理的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出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有知识、有本领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几乎都留在城市,因此 如何吸引、培养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之一。(2)法律缺位。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现在依然处于量的扩张阶段,许多制度除参照国际经验外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法律条文形式。(3)资金运作困难。国家虽然有许多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但难以落实。实际上许多农业合作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4)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根据合作社的定义,合作社应该是一个“自治社团”。但是由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上当前阶段合作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难以摆脱行政干预的影响。(5)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如管理人的作用过于明显,缺乏民主;组织化程度不高,职责不明;“按交易额返利”的分配机制没有形成等。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显然,无论是“公司+农户”模式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之所以要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都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及规避农业生产本身所固有的风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农户”模式并没有将改变农户的分散性质,不过是将农户与中间商的短期契约变成了农户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契约而已。由于分散农户与公司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因此这份长期契约的履行必定要依靠公司的自觉性。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是,这份长期契约的履行部分地由政府支持激励生成,因此并不具备内生激励机制。农民专业组织则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其具备与市场上的交易方相对等的谈判地位,从而解决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的单方垄断问题。
两种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都显现了不少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公司+农户”模式中的问题是模式本身所固有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的问题则是由于市场、法律不完善,以及组织发展不成熟所致,并非是组织本身固有的缺陷。“公司+农户”模式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该模式未能赋予分散的农户以市场主导权,它在看似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时候,却又创造出了一对新的矛盾,即“小农户”与“大公司”之间的矛盾。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要中国坚持市场改革方向,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环境,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国际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也会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并坚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金海.“公司加农户”的制度缺陷[J].现代商贸工业,2003(3).
2. 林柯,任红岩.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运行缺陷与食品安全[J].科学经济社会,2006(2).
3. 李斌.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4. 胡宗山. 农村合作社:理论、现状与问题[J].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7(4).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公共资本;私人资本
一、引言
随着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多种多样的农业合作组织层出不穷。其中,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基础稳固,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组织结构简单(相对其他合作组织协调成本低)以及经济当事人在偏好禀赋、技术上基本相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结构简单,经济当事人行为均一,便于形成基本概念并做出数学描述,资料表明,专业合作组织通常是大型复杂合作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经典融入现代经济的基础单元,它的运行机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大型复杂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要求。探明这些基本单位和基础单元的运行机理,可以奠定研究大型复杂合作组织的基础,并可能直接得出一些可以用来理解和解释大型复杂合作组织的基本出发点。
像其他组织一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本质特征,呈现两个方面:对外盈利,对内非盈利。即对组织的外部呈现为独立经营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组织的内部,对其中的每个社员,呈现为协作互助体,以提供有利的服务为目的。后一方面是合作组织的精髓,是合作组织的基本标志。专业合作组织结构简单,经济当事人均一,这两方面内容都比较直观单一,其运行过程容易给出明显的客观结果,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这意味着,容易得出有关功能的抽象结果,容易实现对有关模型的简化工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对外盈利特征,主要取决于主体当事人的经营目标,也就是每个社员的独立经营性质。事实表明,对于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来说,特别是专业技术组织,这种对外盈利特征似乎可以简化为社员们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的总合,而合作组织本身的基础,可以简化为一种对社员的凝聚力也就是社员自愿提供的对合作社公共资本的投入。
二、基本模型
假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农业专业合作社拥有N个在个人偏好,禀赋,以及生产技术上基本相同的社员,其个人效用为U(C)。设专业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公共资本G,且公共资本G直接进入社员个体经营的生产函数中。假定最大化一个代表性社员的效用,是确定提供多少公共物品水平的前提条件和目标。设每个社员要向专业合作社交纳相同的会费T,该费用可能是组建合作社的社员一致选择所确立的,或是由于吸收专业社员的市场竞争强制形成的。当存在吸收社员竞争时,如果给定提供具有排他性的公共资本的技术条件,任何专业合作社不对其社员提供最大化的服务,他就不能维持生存,当然这也是合作社建立的宗旨。
为了处理方便,本模型假设社员在无限期界上最大化其个人效用U(C),这里设u(c)=lnc.
■■u(c)exp(-?兹t)dt①
■=Ik-δK ②
■=NIg-δG③
Y=AKαG1-α 0≤α≤1④
Y=Ik+Ig+C⑤
其中,?兹为时间偏好率,?兹≤0。?兹的正值意味着效用获得的越晚越低。②、③中的Ik,Ig为社员各人决定的在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上的投资。④为一个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不变报酬的C-D生产函数,为简化计算,假定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折旧率相同,都为δ。⑤为经济的资源约束。③式意味着通过N个社员投资汇总构成了合作社提供公共资本供给的源头,这是本模型的关键假设。建立现值的hamilton函数:
H=(lnC)exp(-?兹t)+λt(Ik-δk)+μt(NIg-δG)
+ω(AKαG1-α-Ik-Ig-C) ⑥
其中,λt,μt是与K,G对应的影子价格,W为Lagrang乘子。一阶条件(F.O.C)为:
Hc=0,exp(-?兹t)/c=ω⑦
H■=0 λ=ω ⑧
H■=0 μ=ω/N ⑨
欧拉方程为:HK=-■
■/C=αA(K/g)-(1-α)-?兹-δ ⑩
令γc=■/C为消费C的增长率,则
γc=αA(K/g)-(1-α)-?兹-δ?輥?輯?訛
又由Hg=-■,得:
■/C=AN(1-α)(K/G)α-?兹-δ?輥?輰?訛
横截条件:■ktλt=0,■gtμt=0
第二个条件是社员通过私人资本K的净边际产品等于使用公共资本获得的私人净边际产品,决定K,G的比率,即:
AN(1-α)(K/G)α-δ=αA(K/G)-(1-α)-δ?輥?輱?訛
K/G=α/N(1-α)?輥?輲?訛
两种资本存量的私人使用比率为
将?輥?輲?訛代入?輥?輱?訛得到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净报酬率:
γ=AN1-ααα(1-α)1-α-δ?輥?輳?訛
如果K和G的增长率使K/G保持不变的话,这一报酬率显然不变,(这一结论来源于生产函数为C-D函数的假定)。如果K/G不变则?輥?輯?訛式意味着γ,C不变。且等于
γ*=AN(1-α)1-ααα-δ-θ?輥?輴?訛
在这里假设式中的各参数使γ*≥0。将?輥?輲?訛式代入④式,得
Y=AK■1-α?輥?輵?訛
由于N,α在这里都是外生的参数,因此这里建立的专业合作社社员优化模型,在其稳态值处相当于AK模型,可以证明。如果截条件成立,则Y,K,G的增长率都等于C的增长率。也就是说,所有数量都以?輥?輴?訛式中所示的不速度γ*增长。
对于■(1-α),构造单纯由K约束的Hamilton方程。
H={lnc+λt[AK(■)(1-α)-δk
-C)exp(-θt) }?輥?輶?訛
如同以前一样计算其一阶条件,Euler方程和横截条件,得
γc=A(■)(1-α)-θ-δ?輥?輷?訛
■=AK(■)(1-α)-δK-C?輦?輮?訛
■{Ktexp-(A-δ)t}=0?輦?輯?訛
其中?輥?輷?訛式的显著特征是消费的增长不依赖于私人资本存量的增长,换言之,如果0时的社员消费水平为C(O)则T时的消费水平为
C(t)=C(0)exp[a(■)(1-α)-θ-δ]t?輦?輰?訛
其中初始消费水平有待确定。将?輦?輰?訛式代入?輦?輮?訛式,得到
■=[A(■)1-α-δ]K-C(0)exp
(a?覫-δ-θ)t,
这是一个一阶微分方程,其通解为:
K(t)=Bexp(A?覫-δ)t+[■exp(A?覫-δ-θ)t)]?輦?輱?訛
?覫=(■)(1-α)
其中B为常数,?覫=(■)(1-α),将?輦?輱?訛代入?輦?輯?訛式的横截条件中,得:
■{Bexp(A?覫-δ)t+■exp(A?覫-δ-θ)t}exp[-(A?覫-δ)]t=0
即,■B+■exp(-θt)=0
由于θ>0,括号中第二项收敛到0,因此横截条件要求常数B也为零。因而由?輦?輰?訛和?輦?輱?訛式得:
θK(t)=C(t)?輦?輲?訛
?圯?酌K=?酌C=A(■)1-α-θ-δ
由于Y=A(■)1-αK,且K/G=■,即G=■K,可知γy=γk=γg=γc即当K/G=α/(1-α)N时,模型中的Y,C,K,G都以不变的速度A(■)1-α-θ-δ增长。
这一结果意味着当外界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社员通过合作社的帮助,能够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不会出现报酬递减的趋向。但是如果公共资本的增长停滞,将导致个人社员经营出现报酬递减,生产,消费,以及私人资本增长停滞的情况。
三、帕累托最优性和政策含义
为了看出社员个人决策的结果是否为帕累托最优,这里沿用通常的办法,将分权解与得自由合作社计划决策的结果相比较,与社员角度不同的是,在合作社对外经营中社员私人资本的独立供给也是N个社员投资的汇总。建立Hamilton方程:θδαωμλ
H=exp(-θt)lnC+λt(I■-δ■)+μ(Ig-
δG)+ω(A■αG1-α-I■-Ig-c)?輦?輳?訛
其中,I■,IIg分别为合作社所有社员对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投资的总和。优化仍涉及标准的一阶条件Hc=HI■=HIg=0和Euler方程,H■=-■,Hg=-■,以及横截条件■λt■t=0,■μtGt=0。综合以上条件可以推导出消费C的增长率条件:
■c=αA(K/G)-(1-α)-θ-δ?輦?輴?訛
以及■和G的比率:■/G=α/(1-α)?輦?輵?訛
其中,■=NK为全体社员私人资本投资存量的汇总,■c为合作社从集体的角度决定的最优消费增长率。显然由?輦?輴?訛式和?輥?輯?訛式能够看出■c=γc,而?輦?輵?訛式则满足萨缪尔森关于公共品的帕累托标准条件,即:N■=N■=■=■?輦?輶?訛
这里的为α/(1-α)在完全竞争,资本利润率为0的环境下,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价格比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社员偏好、禀赋技术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其个人对公共资本的投资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如果放松这一严格的假设,那么由于个人偏好、禀赋以及技术上的差距常常会导致集体行动的无效率,一般只能得到次优结果。在此仅就禀赋上存在差异造成合作社无效率作一简单的分析说明。假设合作社等数量的存在三类社员,他们分别拥有禀赋为高(h)中(m)低(s)三种数量的私人成本Kh、Km、Ks,通过与以上分析相同的运算过程,可以求出社员在独立决策优化路径时对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比率的要求与实际的比较:
Kh/G>■=Km/G>Km/G?輦?輷?訛
其中,Kh/G,Km/G,Km/G分别为实际得到的两资本比率,而■为其技术优化要求的两.资本比率。显然?輦?輷?訛表明只有拥有中等禀赋的社员从合作社取得了最优的公共资本供给,而对于拥有高、低两端禀赋的社员,合作社提供的公共资本都偏离了社员个人优化的最优配置。对于拥有高禀赋私人资本的社员员合作社提供的公共资本小于社员要求,这时社员个人的私人资本在经营中不能得到公共资本的配合,生产处于次优状态。对于拥有低禀赋私人资本的社员,与私人资本相比实际公共资本的供给较最优状态丰裕,当然这能促进低禀赋社员的个体经营,但这至少是以高禀赋社员个体生产经营没有达到最优的损失为代价的。这就为合作社的分裂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四、投资约束
在①-⑤的模型中,暗含着投资是可逆的这一不严格的假设,这意味着如果合作社内部■/g的比率偏离了?輦?輵?訛式所规定的α/(1-α),或者说社员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存量的比率k/g偏离了?輥?輲?訛式所规定的α/N(1-α),则这一私人资本偏离值将通过两种存量上的离散调整以瞬时达到α/(1-α)和α/N(1-α)值,这一调整必然带来一种存量的增加和另一种存量的相应的减少,所以总量上■+G并无任何变化。这一结果在于这种调整要依赖于一种资本形式上的无穷大正投资率以及另外一种资本形式上的无穷大负投资率的可能性。因此为了贴近现实,这里应施以不等式约束Ik≥0和Ig≥0。假定合作社成立之初始于两个资本存量k(0)和g(0),如果■(0)/g(0)与α/(1-α)不同,即合作社社员的k(0)/g(0)不同于α/N(1-α)。那么在Ik≥0,Ig≥0的约束下,就必然有一个约束变为等式。若■(0)/g(0)
■/g=-δ给定,且g遵循路径:
g(t)=g(0)e-δt T=0,……?輧?輮?訛
如果Ig=0,则社员优化问题可简写成以下的Hamilton函数:
H=u(c)exp(-θt)+λt(AKαg1-?鄣-c-δk)?輧?輯?訛
这一框架与标准的新古典模型的关键区别是在k/g持续上升且在有限时间内达到?輥?輲?訛式中所示的值α/N(1-α)。在这一点上,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的净边际产品相等,因而公共资本上的投资约束变成了不等式。两种资本存量永远以?輥?輯?訛式暗示的γ*=AN(1-α)1-ααα-δ-θ的速度增长。
因为在■/g=α/(1-α),即,k/g=α/N(1-α)的稳态中g和Y的增长率都等于γ*≥0。k/g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本的净边际产品以及报酬率单调下降,结果暗示只要k/g比率低于其稳态值α/N(1-α),产出增长率γy就与k/g负相关;如果k/g比率高于其稳态值时,产出增长率γy则与k/g负相关。不平衡越大,即是说k/g越是偏离其稳态值,增长率越高。因为对于公共资本的积累存在着协调成本M(N·g),其中,MN≥0,MNN≥0,Mg≥0。因此有理由认为由于M(N·g)的存在使对g的调整的困难比对k要来得更大,可以说如果没有碰到私人资本投资报酬率的显著下降,公共资本的投资过程也不可能大大加速。这意味着在公共资本相对丰裕时将诱致私人资本的大量投资,相应地也就导致了产出的高增长率,但是反过来私人资本的丰裕对g上的投资以及产出增长率却只有小得多的影响。
五、结论
第一,当外界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社员通过合作社的帮助,能够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而不会出现报酬递减的趋向。
第二,当社员偏好、禀赋技术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其个人对公共资本的投资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如果放松这一严格的假设,那么由于个人偏好、禀赋以及技术上的差距常常会导致集体行动的无效率,一般只能得到次优结果,其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个体行为均一假设对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实中合作社分分合合,并伴有大量合作社向合伙企业、独资公司演变的经济原因。
第三,有理由认为由于协调成本的存在使对公共资本的调整的困难比对私人资本要来得更大,可以说如果没有碰到私人资本投资报酬率的显著下降,公共资本的投资过程也不可能大大加速。这意味着在公共资本相对丰裕时将诱致私人资本的大量投资,相应地也就导致了产出的高增长率,但是反过来私人资本的丰裕对公共资本上的投资以及产出增长率却只有小的多的影响。这个理论拓展有两层含义:一是它预测了农村在合作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农户的私人生产经营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提供公共资本的组织破坏或弱化的条件下,由于公共资本投资速度的过慢,私人资本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公共资本供给不足的瓶颈制约。二是存在协调成本的另一个理论含义是当私人资本与公共资本的比值偏离其稳态值时,无论是由于公共资本丰裕还是缺乏,正的投资都会在公共资本投资上出现。换句话说,与私人资本比较公共资本投资决策一旦执行更难修正。
参考文献:
1.孙中才.科学与农业科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阿尔夫雷德·哈内尔.合作社的纵向一体化[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1(8).
3.孙中才.国际贸易与农业发展—数理分析:从F函数到G函数[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孙中才.农业经济数理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陈曦.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经济增长[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经济社会学;农村合作社;市场营销;结构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17-02
一、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分别看做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1]经济社会学概念最早于 1879 年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创立,后来在社会学家韦伯的关注下发展。经济社会学自出现以来几经周折。在19世纪末时曾盛极一时,随后没落。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兴运动,形成了现在的新经济社会学。
1890―1920年是古典经济社会学时期,许多此时期的社会学家为这段辉煌的岁月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主要有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
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是他确立了经济社会学中关于经济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范围。马克思通过社会背景下的分析,提出了“阶级利益”的概念,认为阶级利益产生于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化为自为阶级之后。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经济学方法,他选择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经济和社会现象,强调利益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韦伯积极地接受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经济学思想,他把经济社会学添加到主流经济学中。他在1923年所著的《经济与社会》是经济社会学初步建立的标志性成果。韦伯在这本书中首先从个人开始讨论“经济行为”及“行为的经济取向”,然后探讨了“经济组织及其分类”、“经济的形式合理性和实际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政治组织”、“意识形态”和各种“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影响[2]。齐美尔对这一方面最大的贡献是1900年出版的《货币哲学》。在这部作品中,他对现代文化中的货币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并且,齐美尔还创建了各种经济类型,揭示了“挥霍者”和“守财奴”这两种经济类型的行为特征等。至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学家开始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为复兴经济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家提出社会学者应研究经济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克・格兰洛维特著名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一文发表,宣告新经济社会学的正式成立。
二、营销含义、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经营现状
对于营销的定义,本文采用美国营销协会(AMA)的定义:“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这一定义把营销看做沟通生产与消费环节的商业活动过程,同时兼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管理的过程对营销进行定义。更进一步来说,营销是一种观念,主要体现在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营销开始投入到商业活动中,营销观念便已经产生。通过调查也可以知道,对营销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管理者的营销观念;此外,营销也是一个需要管理的过程,与财务、技术管理不同,营销较为注重分析和策划,强调对市场的分析,并据此制定市场策略。同时,营销也是一种心理和智商的比赛,营销的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它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实质上营销就是一个关注顾客需求,并满足顾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随之发展。我国当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在于农民的自我服务与民主化经营,在并不改变的情况下,紧紧围绕着维护农民权益,符合农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家庭联产责任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和人身的自由,正因如此,这些常年在劳动第一线的农民才可以发现在带来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出现土地分散经营和用牲畜耕地效率低的弊端。在很多对合作社社长的访谈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相似的经历,在20世纪90年代时,那时还是年轻人的他们已经开始意识机械化农业的重要性。于是,有能力的年轻人率先通过机械化发展致富,而后经验积累,在2004年合作社之风开始吹进乡村之时,他们联手其他村内大户能人创办农村那样的合作社。时至今日,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目前合作社的数量较多,仅在吉林省就有上万家,但规模都较小。在这些合作社中,像梨树县下属的果乡合作社那样的早已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但是这些合作社在营销问题上仍存在较大限制。在200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标准的法律规范,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保护。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业发展程度不同,法律只是按照全国的平均水平制定的,这一现实也就导致一些发展情况较差的农村的农民合作社无法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在对外销售方面更是得不到保障。此外,当地政府也在合作社营销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合作社无法进行顺利销售,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相关部门“管太多”造成的,在中国农村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行政权力对经济权利的过度侵蚀。
合作社营销,是以合作社这种比较特殊的组织形式为平台,进行顾客需要的研究和满足顾客的需要的过程。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农村小生产者的规模生产,给其带来更多的利益,让其在市场上的话语权。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较多发达国家合作社营销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经济社会学视角下合作社营销策略探究
在经济社会学视角下,人们主要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学的四个研究途径包括建构主义、功利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批判结构主义,其中结构功能主义体现了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和和谐发展的观点。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3],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帕森斯强调,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合作社的营销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满足人的社会需求,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合作社中,对于内部结构功能的调整对于营销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合作社营销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商品,即合作社农产品的营销策略中。产品在市场营销中是最基本的因素,通过商品的交换才可以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合作社盈余的目标。在合作社营销过程中,农产品的营销策略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合作社发展的初期,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是单一种类。但随着合作社发展扩大,一般合作社会经营多种商品,来保持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社员和市场的多种需要。在发展扩展产品种类的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产品的级别上下的浮动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作社发展高档产品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原有高档产品的冲击。
2.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
对于市场的需要进行及时的了解来调整产品的生产。例如,绿色农产品是中国农产品市场始终是一大空缺,部分农业合作社在自身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会对合作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市场上已经过于饱和的产品也要进行调整减少生产。
参考文献:
[1] 富永建一.经济社会学[M].中译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优势;固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为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医疗以及教育而流入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而城市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带来城市问题。因此,为缓解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压力,促进北京、天津、河北城市群的构建,2013年主席提出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并于2014年2月正式实施。固安县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华北北部地区,东与廊坊市永清县相邻,西临保定涿州、高碑店,南临廊坊霸州、雄县,北部隔永定河,与北京市大兴区相望。距北京天安门50公里,东南距天津市120公里,西南距保定市120公里。固安是距离北京市区比较近的河北廊坊的县城,是首都经济圈南部地区重要的县域,被列为首都新机场的重点发展区域,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占有重要的角色。
京津冀一体化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以京津冀为中心的大城市群,必将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相关产业起到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建立适合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逐步缩小京津冀三者之间的差距。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一体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更新”,一直到17世纪初,一体化才被用来表示“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一种现象。但是在经济领域,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产业组织研究中,人们称那些通过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的经济联合体为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则是为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等优势,通过签订某种条约或是协定,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则是:制定区域发展的整体目标,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并分工实行,创建统一的市场,区域间开展自由贸易,建立相互依赖的经济发展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2.京津冀一w化对固安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具有“京南第一城”称号的廊坊固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
2.1 农业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固安县不断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截至2016年年底,固安县农业合作社达40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约6万户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示范标准园区达到100%,为其他地区的大战树立了榜样。
2.2 固安工业园区的建设
自建立之日起,固安工业园的企业就做每一个项目时,都做到对未来项目的科学定位、详细发展部署做了细致的规划,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固安县作为北京向南扩展的第一站已经获得累计3000多万元的投资,三年内固安政府和企业先后聘请了美国的DPZ公司、英国的阿特金斯事务所等国外大型企业的尖端人才指导固安工业园发展,为固安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研究做出合理的规划,
2017年固安工业园区建立十周年,十年发展之路,有荆棘丛生,固安人披荆斩棘;十年奋斗历程,有风雨如磐,固安人风雨兼程。十年来,固安县委县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在奋斗中求索,在砥砺中坚持。十年来,固安的建设者们集聚全球智慧,运用世界先进理念打造园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采用专业化产业链招商,提供全程无忧管家式投资服务,将开发区品牌上升到城市品牌的高度,以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以核心区建设带动城市建设,走出一条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展之路。固安工业园区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史,是一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史,一部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瓶颈的奋斗史,一部开发区开拓创新的创造史,一部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创辉煌的成功史。今天的固安工业园区,已成为固安改革的缩影、开放的窗口、产业的平台和发展的引擎。以固安工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新城,已成为固安人民就业与安居的乐土、城乡连接与过渡的桥梁,初步具备了未来城市的雏形
2.3 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加上人口的众多,这必然会导致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固安县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拓展了新的服务领域与服务模式,适应了现代城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形成了新的生产业。现代服务业是要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促进固安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省委部署的“百千万”助力计划,帮助更多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实力和经济效益。重点抓好固安工业园区平台建设,引导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靠拢,促进固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固安临近北京第二国际机场,那么它自身的地理位置就跟物流业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固安临近北京和天津,而且在固安建仓的成本较北京、天津低,所以,像京东、唯品会等在固安建仓。在固安建仓的同时也促进了固安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固安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景元.对接高端城市于都市区集群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冀丰渊.京津冀协同发展介绍[M];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M].
[3]李来.王玉江廊坊区位经济优势与京津廊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4]臧秀清.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机.河北学刊,2015(01):192-196.
[5]张安静.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廊坊如何实现高端城市梦[M].中国会议.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1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现状和主要形式
1.1发展现状
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模式一直都是自发形成,但是农业逐渐向产业化发展,农户难以独自应对市场行情,因此需要专业的市场、合作社以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和单位大多是农民自行联合,或者由大户进行牵头联办,利用这样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产品的功效服务以及技术服务。还有很多人专门从事农副产品的营销,名称和组织各不相同,形式也有很多种,但是功能大体相同,组织层次都差不多,可以帮助农民更快地进入市场,缓解产销矛盾,提高农副产品质量,让农民有更好的收入,深受农民的欢迎。
1.2主要形式
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其中专业生产协会、专业生产经济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三种形式最具代表性。一是专业生产协会。专业生产协会主要依托于科技、农业和林牧等部门,一般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产品,依托于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针对这一特定的农业产品进行技术和经营的相关服务,但是这样的合作组织的结构比较松散,效果不太明显。例如,某县城的蔬菜协会主要依托于当地农业局;鱼类加工协会主要依托于当地林牧渔业局。这类组织的经费主要来自社会集资以及会员交的会费,有的还会从会员的销售额中提取一定的分成。二是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也是围绕某一特定产品开展的经营服务,是一种农民自愿入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内部联系一般比较紧密,多是实体性的,具有产供销全套的服务和功能,是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组织层次比较高的一种合作组织。三是龙头企业。这样的企业有独立的法人,虽然不具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真正含义,但是为了带动其产品的销售和经营,也会聚集和吸纳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动,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和合作组织以及农户形成关联,采用这样的模式和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相关的服务。
2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验和问题
2.1主要经验
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经验是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产生了很多好的协会以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这些组织虽然没有硬性的约束,内部也比较松散,法律和经济地位不明确,但是政府也比较重视其地位。在政府的组织和重点培养下,很多农业经济合作协会和龙头企业得以发展。政府的一些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为这些组织提供了很多技术方面的支持,让农户从中获得了不少利益,这些组织在政府单位的帮助下,才能够得到显著的成长。这些好的经验需要继续保持和依靠,以稳定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规模,能够为农户带来更多的利益和价值。
2.2主要问题
很多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服务领域不够广泛和明确,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经济运作质量也不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内部管理和结构比较松散,成员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一是协会规模不大。很多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不大,发展也不均衡,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很难形成聚合效应,效益不好,难以吸引更多的会员。二是内部管理不严。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内部管理也不严格,外部环境也不好,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办理事务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章程,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活动不正常,没有组织和经济实力,只能够收取会员费,进行一定数量产品的销售,无法吸引更多的会员。很多会员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市场行情如果好,也不顾及和组织合作签订的合同,擅自向外销售,导致运行困难。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政府如果不出面协调,很多事情无法进行,因此这类组织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三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地位不明确。很多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法律地位不明确,这些组织一旦遇到经济纠纷,无法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也对这些合作组织的性质、宗旨以及服务等方面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约束力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些农村合作经济服务组织也没有在相关部门进行过登记,法人的主体没有明确,无法对其形成约束,导致其发展受到阻碍,无法进行有序的竞争。
3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议
3.1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政府需要出台具体的扶持配套政策,对这些合作组织给予更加积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信贷支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安排专项的资金,为这些合作组织进行人才培训,提供招商引资的必备仪器、补贴以及资金。
3.2加快招商引资力度
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需要加快招商引资的力度,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在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让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利用其农业生产的优势,帮助其补充生产能力,为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让其能够相互促进和合作,得到更好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3.3建章建制,加强内部管理
对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加强管理,建立起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其组织的章程进行规范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出一套符合面向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性章程,将章程的建立和完善放在重要的位置,完善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使其能够朝着正规化的道路发展。建立起风险调节机制,确保组织为农户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合作经济组织在加工和经营一系列过程中的风险和资金。建立起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整合资金、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资源和技术等,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形成完整的经济链,让双方成为经济利益的共同体,采用合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确保双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够让面向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更强的组织竞争力。
农业合作社的含义范文6
要准确地揭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涵,必须认真区分与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三个基本概念:
1.农业经营规模。规模,一般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的经济实体(企业或其它生产经营单位)内的聚集程度。任何社会生产,尤其是社会化的大生产,都是由经济实体在聚集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即构成一定的经营规模)的条件下进行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规模,不仅仅指经济实体所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而且还包括经济实体聚集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其形成的生产劳动能力。
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经济实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总和及其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当然,农业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寻求经营规模的适度值,而适度值的确定则要看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能否取得最佳规模效益,也就是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概念源自西方经济学,它的一般含义是指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较大规模的经营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可以增加总收益(指总利润、总收入等),或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利润率。在现实中,我们理解和使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必须密切联系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科学把握规模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所下的严格定义:第一,规模经济是指纯粹规模扩大(即生产要素同比例扩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又是与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会引起报酬递减的变化相对应的。它要求我们在使用规模经济概念时,一定要区分纯粹规模变动和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对农业经济效益产生的不同影响,否则,如果只看重纯粹规模变动这个假设,就会使规模经济的研究失去实际意义。第二,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幅度必须大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幅度。在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幅度的比较,也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规模扩大提高了效益”就是规模经济,而应该重视经济效益提高的幅度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经营规模扩大的幅度。第三,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经营规模扩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两种现象: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在现实实践中,我们不能把农业规模经济理解为“规模越大必然越经济”,“农业规模经济是经营规模扩大的唯一的、必然的趋势”,而应该防止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3.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规模经营是在我国农村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和生产手段落后,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民务农种粮的兴趣下降,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徘徊局面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特征不是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而是表现在生产力方面,它体现为合理的规模特征。因此,农业规模经营就是指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它将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与其内部各类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可见,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农业经营活动的规模特征的直观反映,而后者是对具有合理的规模特征的农业经营活动的界定;农业规模经济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表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后者侧重于表现为达到这种合理关系而进行的经营活动本身。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农业规模经济是农业规模经营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动作为主要手段。
4.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以上三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界定,我们就可以给农业规模化经营下定义了。规模是一个名词,在它的后面加上“化”以后,就使得规模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存在像那样大的农业经营规模,但却没有形成“规模化”,“规模化”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产生。农业规模化经营就是指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分散的极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前提下,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农业经济实体之间实现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最终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