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

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1

作者简介:韩燕(1968-),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摘要: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靠区位优势、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培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社规模小、重复性分散型经营;组织机构运行不规范;产、供、销体系不健全等,从而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应当从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进行合作社之间有效合并或重组,扩大规模,创建品牌;争取政府在融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044-04

杨凌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1997年批准成立以来,依靠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杨凌充分利用当地两所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和农业经济管理专家优势,以及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科技示范的良好机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求相比,在诸多方面都不够规范,从而限制了其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调查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杨凌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杨凌区依靠区位优势、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培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在提高农民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产值明显提高;新型生产技术在专业合作社中得到应用推广,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民也得到了实惠。

截至2011年底,杨凌全区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94个,出资社员1 909人,出资额3.8亿元,带动农户8 450户。其中,蔬菜合作社203个,食用菌6家,苗木花卉9家,经济林果13家,种植业合作社28个,养殖业合作社32个,农机等服务业合作社4个。按照开展的主要业务性质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生产型(276个),销售型(5个),技术服务型(2个)。

在合作社数量增长的同时,通过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部分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有1个合作社被农业部首批定为示范合作社,2个合作社进入省级百强社,10个成为区级示范社。杨凌示范区2007~2011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行业分布见表1和表2。

由表1中可见,杨凌示范区近5年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迅猛,尤其是蔬菜合作社更是以成倍的数量增长,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8年和2009年,分别是184.62%和240.54%,之后几年增长速度减缓,而合作社社员平均人数的增长规律也与数量增长一致。虽然合作社之间的注册资金额度差别很大,最高的3 000万元,最少的只有几千元,但总的来说,平均注册资金却逐年上升。从表2可以看出,养殖业、设施农业和其他种植业的发展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这些主要得益于杨凌示范区的特殊地位、当地农业院校的农业科技的支撑,以及相关资金扶持等。

二、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存问题分析

虽然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规模、重复性分散型经营,缺乏发展后劲

杨凌的合作社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1],杨凌示范区占地面积仅有94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也仅有8万,而蔬菜合作社就有203个,平均每个合作社只有7个出资社员,辐射带动农户也仅30余户,而散户为主的合作社最多,占40% 以上。这种小规模、重复性分散型经营局面如果不能改变,就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占据市场优势。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运行不规范

有些合作社至今未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机构,财务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都不健全;有的虽有制度,但管理极不规范,无专职管理人员,管理粗放;有些合作社名存实亡,根本没有开展工作。这种局面的形成给合作社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产生了诸多弊端[2]。(1) 在出资入股问题上,由于没有明晰的合作社组织章程,合作社出资乱象层出,责权利混淆不清,运行不畅[3]。(2) 大多数合作社都以实物(大棚和基础设施)出资,社员不入股现象较为普遍,从而导致合作社资金严重缺乏,合作社运营与社员利益联系不紧密。有的合作社只是核心经营层人员出资入股,一般成员不入股或小额入股,从而出现一股独大现象,分配失衡。(3) 有的合作社发起人以自家实体入社,但是这些实体产权不明晰,到底是合作社的,还是其个人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3]。

(三)合作社产、供、销体系不健全

多数合作社虽然已经成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运营顺畅的产、供、销体系。在生产上缺乏统一标准的技术服务,仍然是独立生产,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求。在农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由于未建立起统购统销体系,既无法享受统一采购农资带来的利益优势,也缺乏产品销售时的市场竞争力。加之,大多数合作社还没有独立的品牌,不具备仓储、直销店、网络等营销手段,市场信息不畅,等客上门,被动销售,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杨凌的“官村一品”西瓜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近年来有些社员群众盲目种植,且不按照生产标准统一生产,长此以往,很容易破坏品牌的信誉度[4]。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规章制度,引导其规范运作

在政府监督、帮助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一个制度框架,框架的特点是将合作组织规范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相结合。规范合作社入社成员,首先要规范成员构成,体现农民的主体性,不能将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加入到合作社。规范成员出资,要提倡和鼓励合作社有条件的成员都出资。成员可以以货币出资,也可以实物、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作价出资;但不得以劳务、自然人姓名、特许经营权或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这一点要注意把握。其次要完善成员出资结构,尽可能做到成员出资与其在合作社内所作的贡献和所承担的责任相匹配,各个成员出资的份额要相对合理,尽量避免一股独大。同时,需要规范组织机构的设置,突出管理民主性,财务公开性,盈利返还性。

(二)进行合作社间的有效合并与重组,实施品牌营销策略

引导合作社在与市场对接中进行适当的合并或联合,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某种共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较高层次上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大的规模,这样,既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又可以在产前生产资料的统购、产中标准化生产和产后销售议价的主动性方面具备优势[5]。

在注册商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申报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再做细化和整合,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逐步建立和树立杨凌的品牌,以“农科城”为特色,将同类的产品集中注册为一两个商标,这样商品的总量得以扩大,对外宣传和销售时也可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促进其商品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商品的知名度也会逐步提高[6]。不仅改变了合作社单打独斗的格局,同时也减少了交易费用,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3]。

(三)争取政府在融资及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为了扶持这一弱势群体,政府应在融资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以合作社名义或社员个人名义向银行借贷,作为合作社设施建设与启动准备资金;对有一定资金积累、接受银行验资、以资金入股为主的合作社提供借贷支持,允许以其农资设施作为抵押,并出台专门的借贷管理办法[4]。

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7];(2) 对合作社销售的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3) 对合作社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免征营业税;(4) 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3年内可免征各种税等;(5) 对于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也可免征个人所得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政府提供的这些优惠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调节杠杆,具有积极的利导作用。比如,为了鼓励合作社产业延伸、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合作社服务功能等,政府就在其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给予减免政策,从而正确引导合作社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业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8]。

(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缺乏人才是当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拓展、组织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合作社的领办人,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社员共同致富[9]。

第一,要对合作社的领头人进行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社员共同致富,成为引领社员种植和销售的行家里手,以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分层次、有计划地对农村能人大户和农民等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农业专业知识、技术水平,随着合作社的业务向产前、产后延伸,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第三,要充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选聘技术、管理顾问,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服务,提高社员素质[10]。这样,通过多方位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使合作社拥有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征兵.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

[2]乔志霞,顾妍.甘肃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以瓜州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1(11):36-40.

[3]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4-10.

[4]彭瑾,刘波,王力立,等.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23.

[5]阎述乾,何洲.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6-31.

[6]李敏,苏楠,杨学军.宜川农民合作社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36.

[7]孔祥智,陈丹梅.政府支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7(1):17-20.

[8]张开华,张清林.农业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5):62-66.

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2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发展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农超对接”工作的成败。但由于这种

>> 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有作为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探讨 探讨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科技创新服务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扶贫中的路径和作用 农机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供销社在推动农业标准化中的作用 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4-04.

[3]凌昌志,金国英.根驻供销 情系百姓 爱在明湖——茂名市明湖百货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2):205-206.

[4]邓宁,凌昌志,金国英,等.“农超对接”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基于农产品流通的视角[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5):56-59.

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收效益

0 引言

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主要以各种协会的名义出现。2003年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开始试点运行,2007年国家实行《合作社法》以来,农民合作社开始实现规范化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统计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工登记389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发展到360372人次,相比2011年合作社总数增长了79%,社员增长了58%,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与参与人员的规模正在快速发展中。

随着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黑龙江省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1028.4元增加到2012年的8603.9元,增长了8.3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83%。从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长趋势来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1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分析

(1)农民收入总量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相关性分析。截止到2012年,人均纯收入到达8603.9元,实现大幅提高,200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率也呈跳跃式大幅提高。

数据来源:2013年《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图1可以反映出2007-2012年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收入的发展趋势大致相似,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密切关系,本文利用Eviews5.0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做进一步量化分析。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的相关系数分析,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884,两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关系。

(2)农民收入总量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回归分析。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关系之后,为进一步分析二者间的影响关系,下面将进行回归分析。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INCOME)为被解释变量,以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AMOUNT)为解释变量,构建一元回归方程,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量化分析,建立回归模型:INCOME=C1AMOUNT+C2,其中C1为截距项系数,C2为估计参数,通过C1的大小来衡量农民合作社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操作过程在Eviews5.0环境下进行,计算得出R2=0.977010,F统计量为169.9871。

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

INCOME=0.152AMOUNT+4096.56 (13.0379)(21.0944)

从回归方程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和农民收入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F的统计量也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判定系数R2=0.9770,调整后的R2=0.9713,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回归的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通过回归方程的建立可以看出,合作社对农民收入呈现正向影响,每增加一个合作社,农民的收入可以提高0.15元,提高效率到达15%,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提高的作用比较明显,以2012年为例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就能给农民带来1000元左右的增收。

2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土地规模因素。农民合作社能够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土地连片,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黑龙江省拥有相对较多的人均耕地,由于耕作简洁、耕作时间短小,有很大部分的农民认为自耕自种所收的的效益大于土地流转所收效益,有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害怕失去承包权没有"依靠",同时农民在进行土地流转时更注重当前利益,现金收益,没有考虑到合作社带来的分红收益和规模效益,加大了合作社利用土地的成本,因此,土地问题成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因素。

(2)金融支持因素。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合作社的现行投入很多是靠农户自身出资。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1020.82亿元,其中货币出资887.72亿元,非货币出资133.10亿元,合作社户均出资262.32万元。出资总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户数为20133户,占到总户数的51.73%,出资总额100-500万元的有15672户,是百万元以上合作社比例最高的,可以看出将近 80%的合作社仍以资金入社为主,而实际运作中有的出资还不到位,这就使得合作社内部金融支持不足,内生发展动力不充足,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

(3)社员素质因素。合作社社员的素质直接反映了合作社的人力资本情况,决定了合作社是否能够得到长远发展。首先,根据"长板理论",管理团队的决策能力决定了合作社能发展的层次和高度。黑龙江省的合作社很多是建立在村集体领办、场县共建等基础形式上,村干部和大户就成为了合作社的主要经营管理者,他们有充足的经营和雄厚的资本,但是在日益发展的经济时代,他们的经营管理观念和市场意识就显得捉襟见肘。合作社一般成员的小农思想和知识积累的不充足,使得农户习惯分散经营,不能理解合作社经营的优势,"有利则合,无利则散",不能形成很好的合作共识,同时散户的专业技能缺失也使得合作社举步维艰。

3 结语

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与农民收入高度相关,利用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新的出路。

(1)土地集聚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要加快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落实和完善,对违反用地行为要严肃查处,确保良好的用地秩序。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最主要的是解决好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问题。

(2)金融服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惠农政策的大力扶持,尤其是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仅仅依靠自身积累已难以满足。应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民互助银行"、"农民互助银行"是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项合规融资业务,是为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提供的服务平台。

(3)提升社员素质。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程度决定了农民的劳动效率的高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能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或服务,也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在农村认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平均教育年限,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户收入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春悦.依法进行合作社规范化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11 (10):22-23.

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4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拥有知名品牌、强势品牌,不仅直接关系到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也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发展较为缓慢,品牌建设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应从根本上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近年来,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全区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2家,有社员3100多人,联系带动农户6.8万户,联系基地12.5万亩,产业遍及粮食、蔺草、水产、畜牧、竹笋、水果、茶叶、花卉等十大类,基本覆盖了全区农业主导产业,初步体现出了农民合作社“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模式。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仅20__年,全区就新增农民合作社21家,新增省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新增市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其中绿洲果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且日趋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但综观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分缺乏在全省、甚至在全市能叫得响的品牌。近年来,在区镇两级和农林部门的扶持下,各合作社和广大社员的商标品牌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一社一品”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发展趋势。全区也涌现出了“星盛园”、“共绿”、“翠姑娘”、“创宁”等一些合作社品牌,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无疑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品牌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当前,我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品牌发展存在不少难点,有待进一步突破:

1、在合作社层面:仍然存在制约品牌培育的多元因素,主要是品牌意识相对滞后,品牌营销力度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仍不稳定,品牌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同时人才短缺,品牌运作水平不高,运行不规范。

2、在市场层面:合作社品牌发展面临一些市场体制和环境障碍,一些地方存在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排斥外来产品和品牌,限制了品牌合作社的发展空间。

3、在政府层面: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慢,尚未形成统一有效、覆盖全区的品牌战略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4、在社会层面: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在农村,由于农民收入低,消费质量不高,尚未形成品牌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合作社品牌农产品的市场扩张。

一个好的品牌,从设计、注册、宣传、保护,到最后形成品牌资源优势,要经历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想保持这种优势也要不断投入资金。目前,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支出少之又少,大多只是依靠政府的节庆活动、展示展销会等形式,偶尔“露一下脸”。合作社也普遍表示不做广告,而是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思想,依靠顾客品尝认可而口口相传。

品牌的宣传,虽然不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必要的宣传和推广,仍然十分必要。而这种品牌意识,正是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最为匮乏的理念。随着合作社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少合作社逐渐走上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生产,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和统一销售。但要真正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农民合作社在培育特色产品时应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就我们鄞州区而言,当选取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市场的专业合作社,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做强、做大它们的品牌,形成品牌优势,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鄞州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在合作社品牌创建中,要制定科学规划,梯级推进合作社品牌评定,以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作为评定的核心指标,以专业合作社通过安全、绿色、质量管理认证为前提,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上台阶、上档次。在此同时,要加大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品牌发展环境。

1、政策激励。合理安排实施合作社品牌战略的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合作社通过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及申报地理标志商标等方式创建品牌。财政、金融、科技等扶持农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应优先向品牌合作社倾斜。

2、打造氛围。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支持合作社品牌建设、消费品牌农产品的良好氛围。

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庭承包经营 发展现状 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38-01

1 兰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从兰坪县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全县的农民积极的参与各种合作社,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类型进行选择合作社的类型。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2.35万人参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到全县农村人口的13.5%。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流转的农民土地大约有5.7万亩,占到了全县耕地面积的11%。每年的的销售农产品的收入达到10000万元,同比增长20%。在58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根据合作社被授予单位的等级划分,有国家级别的专业示范社称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个,省级的示范社有8个,州级的示范社有16个,县级的示范社有560个;如果按照合作社的注册地划分,在金顶镇有121个,在通甸镇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108个,在啦井镇注册的有62个,河西乡70个,营盘镇67个,石登乡48个注册,兔峨乡41个,中排乡56,县城区14个。按照其经营方式和从业类别划分,其中种养混合型的合作社共有488个,而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类型有32个,养殖业型25个,动物联合防疫服务型1个,农机联合收割、代耕服务型3个。

从以上的数据来看,兰坪县在其经营方式和从业类别上,种养混合型的合作社占据大多数,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单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已经无法及时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已经采取了大规模大面积的进行,而兰坪县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合作社占据大多数的情况下,其发展的速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不利于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 兰坪县在近年来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点

2.1 发展速度快

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大程度上将农民的力量集中起来。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特有的产业基础和区域特征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且积极地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显著的调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类型,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2.2 致富效果明显

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的时候,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带动了全民致富,整个过程中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不仅仅在信息来源上有了很大的资源,在之后的农产品种植中以及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也有了相对广泛的渠道,使得农村产业形成了多条网状产业链,不存在产品的滞销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政府对农民的管理更加方便

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使得农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了组织性,政府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只要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就可以间接的对农民经济生产过程做到管理。同时政府部门也更加方便快捷的实施各种政策和手段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2.4 自由性强,使得农民积极性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民间经济组织,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方式来自由的选择加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应有的经济收益。所以农民对于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比较高,同时将力量结合起来,共同生产,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3 兰坪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发展角度较小,逐渐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兰坪县多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使得兰坪县近年来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长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农民已经习惯目前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所以要考虑农业专业合作社转型的问题。

3.2 政府管理力度较小,任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由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民间经济组织,所以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听之任之,这种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偏离,使得无法正确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应该有的效用。同时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相比较而言低。

4 兰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路

4.1 积极参与转型,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多方位多角度发展

要促进当地的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的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型,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合,实行大面积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同时,促使其他的原先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的合作社向工厂企业等服务类型产业转型,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市场经济中有活力的生存下去。鼓励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新的生产方式。带动整个兰坪县未来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4.2 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传输专业人才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对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监管手段,对其违法犯罪进行处理,对于积极发展的合作社做好鼓励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要积极的培养相关的人才,并且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输送相应的专业人才,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的发展。

4.3 加强合作社社员的素质培养,提升其专业素质

合作社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各合作社要加强对社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帮助其在专业素质上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其贯彻新时代新思想,使得其思想上可以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能力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彭菊春. 浅谈湟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发展思路[J]. 青海农林科技,2015,03:64-66.

农民合作社发展趋势范文6

农机的机遇无处不在。

特别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渐变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愈来愈显示出强劲的助推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现代农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在中国田野上耕耘了无数年的农业机械再一次迎来了机遇期。

思于先,行于前。

2010年7月5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这个纲领性的文件对中国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见》通过四个“着力”、一个“加大”,构建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清晰思路。四个“着力”、一个“加大”即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这个总体构架下,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正在由市场的个体化需求向复合型、组织化转变,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在全国的风起云涌,更让农业机械有了一个打“组合拳”的良机。

《意见》也明确了导向,字里行间所阐明的内涵是,要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把农机服务组织上升为市场需求主体。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河南农村,农业组织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更不用说具有特殊功能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河南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由萌芽到蓬勃的分水岭应该在2007年。这一年的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次在济源市召开了“全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对河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做了全面部署,并要求各地不断创新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队、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这次现场会,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

2008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又在焦作市召开了“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现场会”,总结了焦作市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强调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服务组织创新的重点,加快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横向辐射。

2010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信阳市召开了“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总结了信阳市以合作社为依托、推进土地流转的经验,进一步确立农机合作社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上一提高”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农机合作社建设档次的提升。

那么,作为农业大省,时刻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农机合作组织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态势?

记者:河南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深入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土地流转,推进劳动力转移,发展规模农业,确保粮食安全,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河南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在目前呈现的发展状况如何?

张开伦(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河南作为全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省份,围绕创新农机化发展方式,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推动措施。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推动下,各地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机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后,我们积极引导农机服务组织改造完善,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发展农机合作社;动员农机户联合起来,整合现有农机资源,组建农机合作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兴办、领办农机合作社。当年,工商登记注册农机合作社500余家。到2008年底,发展到1068家,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底,发展到2400余家,再次翻了一番多。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3050家,入社农户3.4万户,服务农户338万户,年农田作业量7228万亩次,社均2万亩以上。焦作市和郑州新密市实现了农机合作社区域全覆盖。信阳市、济源市、鹤壁市建设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机制好、装备设施先进的农机合作社。

二是创建渠道不断拓展。各地本着多元创办、形式多样的组建原则,依靠能人领办、鼓励企业牵手、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多渠道推进各具特色的农机合作社发展。起初,各地重点在领办人上求突破,坚持选有能力、有实力、有积极性的人员当带头人。瞄准农机大户这个抓手,发挥他们的带动力;瞄准村干部这个抓手,发挥他们的影响力;瞄准农村能人这个抓手,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引领农机合作社发展。随后,一些企业开始牵手农机合作社,农机生产、流通、维修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机合作社建设,发挥了行业优势,拉长了产业链条。近年,不少务工有成人士回乡创建农机合作社,由于他们资金雄厚,增强了农机合作社融资能力、发展实力和运行活力。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农民集资、企业牵手、工商资本注入的多元化投入创建机制。

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合作社在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以实现合作社与农民的双赢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开展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的基础上,广泛探索土地承包、土地托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承包新模式,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稳固的农机作业市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机合作社承包、托管土地200多万亩,社均660亩。息县金宝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1万多亩,农机作业服务面积达5.6万亩。泌阳县李奎益民农机合作社、郏县红伟农机合作社、洛阳兴烟农机合作社对周围成千上万亩烟田实行机械化生产作业承包。鹤壁市一些农机合作社与农业万亩高产创建相结合,大规模实行机械化作业服务。沁阳县恒运、科有农机合作社,武陟县凤祥农机合作社分别到黑龙江、吉林承包土地1.2万亩和6000亩。

四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统计,全省农机合作社固定资产总额90多亿元,社均300多万元。入社农户由起初的社均6户左右增加到11户之多。社均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25台,社均年农机服务总收入87万元。商城县“高科农机农艺服务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1.2亿元,并建成了占地100亩、使用面积2万平方米的钢构架智能温室育秧工厂,年育商品化秧苗可供100万亩大田需要。今年首次投入运行,就提供商品秧苗40多万亩。浚县“鹤飞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0多万元,一次性购置联合收割机110台、大型拖拉机60台。新密市“洋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1070万元,在年完成农田机械作业服务3万多亩的同时,年开发生产生物质燃料3.5万吨,设立下伸服务点26个,吸收300多农民就业。

记者: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很多困难,诸如农民的认识问题以及技术指导等问题,在这方面,河南省积累了哪些主要经验?

张开伦: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发展农机合作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农民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因而也是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主体。为此,我们一是坚持“自发、自愿、自主建”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按照“指导不决策、扶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积极引导,热情服务,强化指导,推动发展。坚持用政策去引导,用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用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农机合作社建设行列。注重深入基层去调研,去发现,发现苗头积极培育,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搞“强组强合”,不搞“拉郎配”,不搞行政指令盲目发展,不搞不讲效益的形式主义。强化指导服务,实行定点列名指导制度,帮助农机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规章,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组织对农机合作社法人代表、财会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使合作社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树立扶持农机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加大扶持和鼓励力度,使农民群众入社无疑虑,办社有动力,发展后劲足。首先,2007年,省农机局从部门预算中调整资金2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机合作社建设机库棚和强化信息维修手段给予扶持。今年,调整为省财政直接预算,资金达500万元。2008年至今,省政府从国家奖励粮食大省资金中安排7850万元,对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给予机具奖励;其次,农机购置补贴优先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并从去年起,取消对农机合作社购机补贴数量的限制,实行多购多补,促其发展壮大;其三,省工信厅、财政厅、农业厅、省政府金融办、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和省农机局,联合组织农机银社对接活动,并制定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金融等方面为合作社发展创造条件。今年省财政安排预算1000万元,用于农机合作社贷款贴息;其四,各地工商部门积极落实农机合作社免费登记注册政策。新密市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实行备案制度,开封县委、县政府等要求各乡镇为农机合作社用地提供便利,使合作社迅速形成发展热潮。

三是抓好示范带动,针对农业生产、特色经济发展实际,培育树立不同组织形式、服务模式的典型。对推动经济发展、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示范、影响、带动力强的典型,在政治上热情鼓励,政策上实行倾斜,资金上加大扶持,业务上强化指导。在创建模式上,各地重点总结推广了农机大户强强联合的创建经验,充分利用了现有农机资源,克服了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推广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创建经验,充分发挥了其资金和基地优势,稳固了作业服务市场;推广了以农机制造、维修、销售企业为依托的创建经验,发挥了行业系统优势,拉长了产业链条。在经营服务模式上,重点总结推广了博爱县喜耕田农机合作社“吨粮承包、各算各账”的土地托管模式,以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进土地流转;推广了信阳市“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农机合作社上档升级。

四是不断创新完善运行机制,将农机合作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完善放在与增加装备设施投入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软件、硬件两手抓,实现持续发展。指导农机合作社依法办事,按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指导农机合作社以章办事,按照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搞好成本核算,针对不同的组建方式,完善利益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保障机制,保持资金状况良好,最大限度地增加成员收入。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基本都做到了制度上墙、人人皆知、共同遵守。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服务等设施设备。引导农机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有力地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记者: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依你看,在未来的实践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张开伦:我个人认为,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组织形式趋向实体化。当前,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来看,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市场需求和政策取向来看,短期内,农机专业合作社仍呈加快发展之势。从长远看,农机服务组织将进一步趋向实体化。农机合作社组织发展初期,主要从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农机利用率出发,组织形式以松散型联合为主,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可以以“带机入社”为主要合作形式。随着工商资本的注入,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农机作业服务实体将加快发展。随着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实力的不断增强,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将向综合经营实体组织发展。随着农机服务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机大户面对政策取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也将会改变组织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