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 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简单,就必须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切实体会身边有数学,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准确、快捷地解决生活的问题.

一、情境导入生活化,引入生活激兴趣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现实生活是数学教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从生活中选取有用的部分相机进行教学.

我教学一二年级,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所以怎样一上课就抓住孩子的兴趣,使孩子紧跟着教师的引导学习知识是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在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瞬间萌发起学习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孩子创设“我要学数学”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在课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当然,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入情境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学习新知.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翻开书本,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图片;书本中的重难点大部分涉及我们的生活;巩固的练习也是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根据教材悉心设计情境,用“生活化”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欲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时,我创设了小明一家去上海世博会的情境,介绍了各个时刻的游览情况. 通过这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引入,既使学生回顾了已有的旧知——认识整时,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又要学习有用的知识了.

在学校开展的精品课活动中,我有幸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 课前沈老师搜集了商店中几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看图介绍,汇报完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商品标签上的数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后由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价格引入本节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与自己是“零距离”的,学生在课始就有接受知识的准备,在课上能认真、主动地思考、探索问题,学习起来才亲切、有趣味.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走进生活易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低年级的孩子们难以掌握. 这就需要教师去捕捉孩子熟悉的素材来简化课堂教学,把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运用于数学课堂中. 所以备课中更要仔细的思考,精心创设一些有趣、应景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现实情境中.

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和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长度单位. 孩子们对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究竟有多长感知不深,在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空时总会闹出不少笑话,如:铁钉长2分米、跳绳长2厘米等,因为生活中有些东西他们接触的较少,有的甚至见都没有见过,这样怎么能判断正确呢?所以,仅凭教师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上的模糊,导致对4个长度单位的混淆与乱用.

虽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投影仪、电子白板已悄然进入课堂,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各种图片让学生观察、判断,但仅靠多媒体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想让学生真正建立这些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实物的观察、操作和体验,深刻地感知它们的长度,做到活学活用.

在数学课上我组织小朋友们拿出直尺动手量一量手掌宽、食指长,同桌合作量课桌的长、宽、高. 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不断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4个长度单位的表象,而且学得轻松,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融入生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时光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学生看着书本学,是不容易发现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的. 所以教师偶尔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自己探索也许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如实践活动课“你能跳多远”,要求学生比较双脚并拢跳、左脚单脚跳、右脚单脚跳这3种跳法中哪一种最远

转贴于

并记录结果. 我利用下午的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这一活动,首先根据书本讲解3种跳法并请小朋友上来示范,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测量时的注意点,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1)确定起点(2)落地后不动,测量的是起点到脚后跟的距离(3)读书时从0刻度线开始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取整厘米数). 但到实际测量时问题接踵而来,有的小朋友米尺没有拉直就读数、有的男生跳得特别远一次量不够不知道怎么办……

又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这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虽然视屏中的动画、音效很吸引人,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显得枯燥. 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到校园里自由地数一数喜欢的物体个数,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可以数天上鸟、地上的虫……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在开放的教学中,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进一步体会数学的趣味.

三、教学语言生活化,贴近生活易理解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主要通过语言,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亲切、生动的,应该让课堂语言尽量儿童化、生活化. 尤其是数学课堂,要学生学习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就要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孩子交流. 配以儿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境中学习.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为让学生巩固口诀,我设计了数七星瓢虫身上黑点的环节,编成儿歌:一只瓢虫七个点,两只瓢虫十四个点,三只瓢虫二十一个点……学生边说边记,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魔力课堂;教学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数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01-03

打造“魔力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多元且开放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基石是着眼儿童的世界,路面是令儿童着迷的自主数学活动,方向是儿童作为生命个体获得成长。这条通道虽蜿蜒曲折、崎岖不平,但风景满目、生态怡然。

一、“魔力课堂”的概念厘清与意蕴指向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小学数学课堂,是指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训、数学思维的锤炼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的场所,或是指师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行为的场所。“魔力课堂”,指基于规定的课程要求,师生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吸引、相互激趣,且师生双方同时具有积极的心理倾向的教学场所。行为改进,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前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监控、教学评价等)在不断内省与反思中与学生的应然要求相吻合,并由于得到学生的不断肯定而越发富有“魔力”。

小学数学“魔力课堂”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令师生共同为之着迷的数学生活,即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努力将学生的学习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使学生在知识发生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体悟持续深化;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在丰富学生学习情趣与体验的同时,拓宽思维渠道,提升思维品质;不断追求基础知识牢固、基本技能扎实、基本活动经验丰富、数学思维深刻的和谐的教学境界。

在我看来,“魔力课堂”有如下特征:

能够不断创生令儿童着迷的课堂生活。令儿童着迷的课堂生活,是指基于数学学科的课程要求,师生双方发生的相互促进、相互吸引、相互激趣,同时具有积极心理倾向的教学言行等课堂状态。

能够不断开发具有普适价值的魔力课程。魔力课程是指数学生活中(包含课堂内外,家、校、社会生活等所涉及的)经过积淀、筛选、提炼出的,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契合数学学科教学进度,令儿童为之着迷,并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示范性、阶段性的一切数学资源。

能够不断创新科学、精巧、灵动的魔力技术。魔力技术是指在师生共享魔力数学生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技术、教学设计技术、教学实施的调控技术、教学媒体辅助技术、教学环境暗示技术等。

能够不断基于儿童的教学行为进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前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监控、教学评价等)在不断内省与反思中与学生的应然要求相吻合,并由于得到学生的不断肯定而越发富有“魔力”。

二、“魔力课堂”的策略生成与创新实践

小学数学“魔力课堂”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调控与教学重建等多视角出发,提炼出若干教学策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学生自主活动方面的,如活动记录单策略、概念比对策略、问题分解策略、问题情境化策略、问题游戏化策略、规律探究策略、猜想验证策略、矛盾冲突策略、小组比赛策略、媒体互动策略等;另一类是教师教学行为方面的,如优化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改进策略、课堂管理与监控策略等。

小学数学“魔力课堂” 操作要领分“五步骤”。

步骤1 课堂魔力在现场情境中生成

“魔力课堂”倡导创设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和本体保持同步,或者说不要离开本体。比如喝茶时,要让嘴唇、舌头、喉咙、食道能够感觉到茶,明明白白地跟踪它,一直到胃里。“魔力课堂”首要的是创生现场感,现场感不仅仅是再现儿童熟悉的生活,提供数学活动的参与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师生共同“在场”“在位”“在内”。在场,就是要师生拥有同一个气场,师生融为一体,交互生成;在位,就是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各有其位,也就是角色不同、作用不同,但相辅相成、不能缺位;在内,就是师生都能处于原发性参与的状态,在问题或冲突的相遇点共同作战。创生现场感,需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超越儿童,进而吸引儿童、迎合儿童、发展儿童。

[案例]“图形的旋转”教学片断

课始,播放动画片《笨笨熊》:小熊从超市购物后打算回家,但它却只能绕着超市的旋转门转圈,怎么也出不去。学生通过动画片初步感知小熊走的是旋转门。教师通过提问“能举出一个生活中‘旋转’的例子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出示:风车的风叶、钟面上的指针、电风扇的叶片,以及参与抗震救灾的最大的直升机;学生最喜欢玩的游乐项目,如“宝贝团团转”“穿梭时空”;人体单手支撑旋转360°;小区门口的转杆、高速公路入口收费站的转杆等。在自我寻找与教师提供的生活范例中,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学生或教师的“经验”,积聚着强烈的、直观的、现场的、不容忽视的力量。此时,教师提问:“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指针是怎么旋转的?谁能比划一下?”学生简单地学着钟面上指针的样子比划,正是在打造自己的“旋转”表象。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亲切的、真实的、合乎情理的,课堂的现场感是丰满的,师生是在共同完成一次生活分享、学习分享的旅程。

步骤2 课堂魔力在原动力激活中生成

所谓原动力,是指产生动力的力,也就是事物的本因和根源。不言而喻,“魔力课堂”要激活原动力,就是要探寻与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相关联的本因和根源,进而触发之、激活之、利用之。不同儿童的原动力可能不同,同一个儿童的不同时期原动力可能也不同;不同学习内容的原动力可能不同,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情境下原动力也可能不同……激活原动力,需要全面收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需要涉猎音乐、美术、科学等各学科知识。

[案例]“倍数和因数”引入片断

在上课之前,教师非常神秘地说:“我⑾蛲学们展示一项独门绝技!”这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你们先自己想一个数,不告诉其他人,但我能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再让学生按照如下要求进行计算:①将你想的这个数加上8;②将得到的和乘3;③将得到的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加到只剩一位数为止(例如147,则为1+4+7=12,1+2=3);④将得到的这个一位数乘3;⑤将得到的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加到只剩一位数为止;⑥将得到的这个一位数减1。最后,教师说出学生所想的数字。所有的学生都惊呆了!这时教师说:“想知道老师掌握的是什么独门绝技吗?”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下子就被激活了:老师的“独门绝技”,一是让学生感到无比的神奇,不需要看,就能说出他(她)写的数字;二是将此“神奇”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向学生传递思考的信号,“想知道老师掌握的是什么独门绝技吗?”吸引学生的眼球――简单的“数”竟然藏着如此大的奥秘,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动力的力(原动力),如饥似渴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步骤3 课堂魔力在冲突爆发中生成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有内部需要与外部限制的冲突,外部需要之间的冲突和内部需要之间的冲突等。“魔力课堂”要捕捉新冲突,利用新冲突,激活学生的情绪状态。因为有冲突才会有故事,有故事才会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会令师生为之着迷。冲突也是新知的生长点、突破点和嫁接点。教师对冲突的处理水平能体现教师捕捉信息的灵敏度,或者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如何,教学调控的技术如何……只有善于捕捉新冲突,才能抓住儿童的心。

[案例]“比例尺”教学片断

教师提问:“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学生给出很多答案,其中有苹果、西瓜。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都抿着嘴笑。教师顺势提问:“你认为是苹果大?还是西瓜大?”这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说苹果大,有的说西瓜大。学生争论之后,清楚地认识到:把这两幅图放在一起看,苹果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西瓜大。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冲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富有成效地植下了“不同的图片会导致认知上的偏差”的认识。图中的“苹果”把实际生活中的“苹果”放大的倍数要远远大于图中的“西瓜”,这不就是后续学习的“比例尺”产生的作用吗?结课时,教师提问:“你现在知道之前的‘苹果’和‘西瓜’,哪一个大吗?”学生自然心领神会。

步骤4 课堂魔力在体验集聚中生成

体验的解释有三,一指亲身经历、实地领会;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三指查核、考察。“魔力课堂”更强调“真体验”,因为现实中存在太多的伪体验、被体验。集聚真体验对于教学而言是蕴含着力量的,这种力量便体现在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与放大课程资源所承载的“影响力”上。集聚真体验,要从数学学习本身的规律出发,要从儿童的心理特性出发,要从教学的媒介选择出发,要从教学的反馈机制出发。

[案例]“找规律(周期现象)”教学片断

呈现例题主题图:

第一层次,借助摆纸片活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教师首先借助节日气氛创设问题情境: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猜出每一行的末尾接着要摆出的是什么颜色吗?图中的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纸片(分别代表盆花、彩灯和彩旗),依次按照主题图中的样子摆一摆,看看与“猜”的结果是否一致。

第二层次,借助画简单图形,初步抽象出、、等数学符号。当学生通过摆纸片进一步明晰周期的规律后,教师提问:“除了用纸片可以表示图中的周期现象外,还有其他更简洁的方式吗?”此时,放手让学生思考、创造和展示。如对第二行彩灯的呈现,学生可能会给出关于周期的表述:红、紫、绿、紫、红、紫、绿、紫、红、紫、绿、紫……也可能会表述:……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阐述“”分别表示什么,在学生对比“写汉字”和“画简单图形”这两种不同的关于周期的表述方法后,让他们说一说哪种方法更简洁。

第三层次,在前两个思维层次的基础上,建立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教师提问:“这一行彩灯排列的规律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将每一个周期圈一圈,接着提问:“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鼓励学生寻找比画图还要更加简洁、准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得出算式“17÷4=4(组)……1(盏)”,这时教师着重带领学生理解“17盏”“4盏”“4组”和“1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再提问:“第10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比17盏与100盏的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建立解决这一类周期问题的数学模型。

上述三个层次较为清晰的教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用纸片来摆出周期现象,到用简单图形来画出周期现象,再到用算式来解决周期问题,呈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生态,学生对本就存在于身边的周期现象的认识与研究逐层深入,既不唐突,也不肤浅,可谓“有层次,有结构;有比较,有分析;有铺垫,有发展;有提升,有建模”。

步骤5 课堂魔力在成长共享中生成

成长,顾名思义就是成熟和长大,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变化过程。共享,就是共同分享。“魔力课堂”强调自成长,是着眼于儿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广范围的、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自主成长,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这是生命教育长程目标的一大期待;“魔力课堂”强调共享,是对儿童处于一个学习群体的关照,即要触发同一个团队内的儿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补足,进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关注的魔力数学学习能够促进人的成长,此“成长”不单是知识的获得,不单是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这一点对于数学学科来讲尤其重要。

[案例]“图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一般的教学步骤是通过多个活动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图形)的面,且面有大小之分。我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一些改变:没有让学生动手去摸物体的面,而是拿一个由四根白色纸条做成的长方形框架,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一个长方形框架。”有个学生说:“中间是空的,我的手可以伸进去。”其他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我的手可以伸进去!”多么美妙的回答,此刻正是“面e”这一概念登场的时候。我转身将这个长方形框架贴到黑板上,并问那个学生:“现在,你的手还可以伸进去吗?”学生都笑了,“进不去了!”大家齐声答道。“为什么现在手伸不进去了?”我接着问。“因为有黑板挡住了。”“是的,现在这个长方形框架框出的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面’,也就是阻挡我们的手伸进去的这一部分黑板。”我用一块红色的长方形纸板将长方形框架所围出的部分填满,接着,和学生一起辨清白色的框架代表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红色的纸板代表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至此,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概念已经“长”出来了。但是,我仍然没有安排学生动手摸桌面或书面,而是呈现了一个由三根纸条做成的一个没有封闭的框架,如,提问:“你们的手现在还可以伸进来吗?”“可以。”我接着把这个没有封闭的框架贴到黑板上,问:“这个框架框出的面积是黑板的哪些部分?谁能到黑板上来摸一摸,指一指?”学生沉默,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启发,学生说出了正是我想要的“苦衷”:“这个框架似乎框出了与刚才那个长方形差不多的一块黑板,又因为底下少了一条边,而导致它的面积还在不断地扩大。到底怎么办呢?如何才能够表示面积?”通过讨论,学生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再增加一条底边,变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块完整的长方形面积。接着,我演示了将一条边移动到新增加的这条边的位置的过程,并告诉学生“面就是由线移动而形成的。如果没有新增加的底边,则说明这一条移动的线一直没有停止。”学生大呼:“我感受到了这个面形成的过程!”这时,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已然更加深刻,因为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面积”的核心要素中应该也有“形”的规定性,只不过长方形是一个规则的图形,即使是其他不规则的面积,它也应有其既有的“形”的约束。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3

关键词:经验之塔;小学数学;媒体选择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60-02

一、“戴尔塔”理论

20世纪初到中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在其出版的《视听教育》(Audio 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理论,即“戴尔塔”理论,成为当时视听教育的理论依据。 “戴尔塔”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从具体到抽象分成了3类10个层次,如图1所示。第一类是“做的经验”;第二类是“观察的经验”;第三类是“抽象的经验”。戴尔之所以提出“戴尔塔”理论,是为了让人们认识人类的认知途径,根据人类的这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形象和抽象相结合的认知规律,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同时,从知识表征的角度看,上述10个层次的经验可以表征为三类,从具体到抽象分别是动作性表征、形象化表征和符号化表征,而符号化表征显然简洁得多。

二、 基于“戴尔塔”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媒体选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原则?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无非有三:一是使学生理解并且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的最基础的知识,能够迅速并且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计算;二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劳动生产中的简单的问题;三是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数学思想,并且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除了考虑目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考虑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表述的形式。

从“戴尔塔”可以看出,学习也是将知识从动作性表征深化为形象性表征,最后升华为符号性表征的过程,是以直接参与到用图像代替,再用抽象符号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所以,在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目的时,可以侧重实物媒体和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即选择“实物直观”的媒体,也就是多选择做的经验,甚至采用牺牲效率的游戏方式。而在完成第二目的,即需要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就需要多媒体的手段了。要达到的第三个目的,即让学生了解并建立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则必须采用具有抽象特性的语言甚至是简洁的符号了。

而从第二个原则看,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接收程度显然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尽量采用亲力亲为的做的方式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多种媒体形式。而在小学教学中的高年级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采用更抽象的纯语言描述甚至是简洁的公式符号描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理由简述如下:小学初级阶段,学生的知识有限,且大多来自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的物件或模型作为教学媒体,并在保证一定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考虑引入游戏,把教师和学生也作为教学的媒体(游戏的角色)来使用,就显得比较恰当,甚至牺牲效率也是值得的。

当实际问题中的实物和场景繁杂时,实物已经不容易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仍然使用实物可能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事物的非本质方面。而有些事物和场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在实际课堂中呈现时,那么,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就是比较恰当的了。

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以开始于生活,但是不能仅仅止于生活,永远停滞在具体经验层面上,而是要从具体经验的层面向抽象和普遍规律发展,要形成概念,进而将概念用于推理,这是必然的思维途径。要把人们探求规律和真理的智力过程简单化、经济化,就必须采用具有抽象特性的语言甚至是简洁的符号。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若仍然简单地采用实物媒体,甚至是多媒体,都可能因为不够简洁而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那么就必须舍弃真实可触的实物和模型等教学媒体,甚至要放弃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屏蔽多余的信息,采用数学必须采用的符号体系。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4

科学、规范的秩序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学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依托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实现在体育教学课内、课外等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使体育教学管理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运转,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就体育教学而言,良好的教学秩序不仅以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前提,场地、器材等体育教学设施的配置和调剂也是重要环节,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科目教学的特殊性所在,因此,体育教学秩序更加需要科学、细致的秩序管理来保障体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体育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教学档案管理就是教学信息管理,教学信息的完备程度和系统化水平能够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总结报告、教学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及时归类入档,保证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并逐步使体育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化。

3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体育教学管理队伍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教育越来越体现出走向大众教育的趋势,这无疑就增加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任务,例如,像教学信息档案管理,作为记录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始数据,对提高体育教育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信息的统计、处理和档案管理,往往因为缺少管理人员而影响到的信息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影响到教学信息档案的功能发挥。有不是教学管理的环节不得不由其他人员兼职承担,影响到管理的整体水平。

3.2体育教学管理者素质方面的问题

现代管理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管理模式,越来越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处理和管理。同时,现代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断变化发展。这就是说,体育教学管理者不仅应该具有教学管理的基本业务素质,也应该掌握有关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这两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但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没有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因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管理的管理效率。

3.3体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所产生的问题

如前所述,现代管理是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效率管理。体育教学管理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要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管理的效果,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管理对象上的特殊性,即教师、学生、体育教学设施三位一体,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秩序管理和档案管理,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素来实施的。因此,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可能形成恒定的管理模式和一直有效的管理方法。例如,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体育课班级人数多,体育教师人数不足,学生锻炼密度减小,教学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由于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的更新、添置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体育场地开始拥挤,部分体育设施破旧老化,消耗磨损严重,器材、场地满足不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这些问题都不是仅仅依靠革新管理模式与方法所能够解决的现实难题。

4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将数学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要善于利用“数学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的特点。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挖掘“数学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升入五年级后,我会每天在课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我国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是一本从兴趣入手的软教材和知识拓展教材,采用的是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以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叙述,生动地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外科学家、发明家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包上了“一层美丽的糖衣”。通过阅读书中的故事,一是用形象思维还原科学史上的人和事,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数学王国的兴趣之门;二是讲解科学家在发现、发明过程中用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学到知识,更有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

四、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

五、赞美赏识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激励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94-01

随着国家的教育改革,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教育发展理念,所以各教育工作者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小学,因为小学教育的优劣基本关系到学生未来性格素质方面的发展定位,只有先搞好小学教育,才能真正为国家教育改革做出贡献。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占了很重要的比重,所以应该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将小学教育做到最好,而激励教育便是这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利用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内心向着他们期望向往的目标前进。激励教育就是将激励与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做自己的主导。激励教育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生的束缚,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学生从压抑状态解救出来。下面,我将简单讲述激励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发出自己的见解。

1.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激励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产生主动去追求、探索、认识它的行为,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特有意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会驱使人们不断朝它前进。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小,心智还很单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们的言行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老师们应该多给予学生们鼓励与赞美,因为这时候单纯的小学生对于周围人给予他的评价是很敏感的,甚至一句小小的鼓励赞美的话都会令他高兴很久。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从心底里爱护学生,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2 激励教育激发了学生质疑能力。质疑是一个有自主思想的人具备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敢于质疑,才能有所思考,在思考中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逐渐丧失,使学生逐渐沦为知识的奴隶而不是知识的掌控者。而激励教育则创建了一种轻松民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学生能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因为在激励教学下,并没有绝对的事物,所以允许学生做大胆的质疑,大胆的提问,学堂不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以加强,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更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义思想的理解。

1.3 激励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中,学生拥有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学习语文自信心的学生和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学生对待学语文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而在传统教学的教学氛围下,考试分数的高低又是教师们用来评价学生优差的标准,这难免会使一些学生逐渐失去自信心,从而失去对学语文的兴趣。但激励教学就不一样了,教师会给予中差生更多的关爱、帮助与鼓励,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们的鼓励,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2.如何将激励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2.1 教师树立激励教育理念。小学生作为以特殊人群,其年龄、心智都未成长完全,这个时候是非常需要家长教师的鼓励的,而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领导者和主要实施者,如果没有将激励教育放在心中,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足又加以指责,这将会对心灵幼小的小学生造成很大的打击,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激励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激励,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2 在课堂上采用竞争激励教育。低年级的小学生一般都存在控制力差的特点,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讲小话做小动作的行为更是连绵不断,对于语文课,如果没有适当的吸引他们兴趣的方法,更是不会听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争第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竞争的激励教育,营造出一种竞争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受到表扬的学生肯定会继续发扬自己的积极性,而其他学生也会拥有不服输的精神,课堂上就不会缺少互动的环节,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由此可见,竞争式的激励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2.3 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教学模式。小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课堂模式单一、一成不变,这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要想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必须采用一种多样化的激励教学模式,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一方面,利用这种模式,达到让学生参与、融入课堂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创建情景教学、分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这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多彩多样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快速地将知识以一种好玩又轻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

3.小结

激励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定位。小学生也更因为他们年龄小、好胜心强的特点更适合接受激励教育。通过激励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学习的原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得当的激励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此外,教师树立的正确的激励教育理念,不仅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本文仅是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因为所学知识尚少、阅历较浅,不能做到全面的论述,谨以此文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想,希望广大读者接纳。

参考文献:

[1] 安艳玲;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理论前沿》;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