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1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性;教师

所谓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学生能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并学有所得,自觉提高发展。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

一、设情激趣,教给方法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作铺垫。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可以通过范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伯牙敢为知音摔琴的原因。除了在预习、范读中激趣之外,还可以在表演中进行。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在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先基本上知道文言文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再借助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翻译,明确大意后再去领悟当中的教育意义。

二、百读生味,深化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首先配上古乐《高山流水》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小声地跟着我读,边读边标注停顿、重音和语调;再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经过多次诵读,学生基本上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我采取换人称代词,要求学生把伯牙换成“吾”,钟子期换成“汝”,将文本陌生化后再次引导学生诵读。在我层层深入的引领式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也是层层叠加,切身感受到伯牙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之美。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的“语”是指语言,“语言”是指“口语”;“文”是指文字,“文字”是指“书面语”。语文教学实际就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训练的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做到语言和文字并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文字”轻“语言”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问题。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这一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运用好口语化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和语言理解力不强的小学生交流时,语言应具有儿童特色,要用贴近童心的词汇与学生交流。如一次早饭后,一位教师看到一群学生在教室里打闹,非常生气,便怒吼到:“同学们,坐好!你们来学校读书,就要闻鸡起舞,发奋图强!”教师看似精炼的话并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竟然还有个学生模仿老师说话。这引起了该教师的深刻反思。在该教师所说的话当中,闻鸡起舞和发奋图强这两个成语是小学生不易理解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老师话的含义,又如何按照老师的意思来做呢?第二天,当学生们再次在教室打闹的时候,该教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爸爸妈妈送你们来学校读书,每天要早起给你们做法,还要一天接送两次,非常不容易,你们要是不认真学习,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妈妈知道了会伤心的,大家说,对不对啊?”这样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口语化语言运用,教室里马上静了下来,学生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照本宣科”是扼杀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悖于当前课改方向。应从以下四点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咏古诗、讲故事、做游戏、卡通等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方面教师的备课无疑四是重要的,应组织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使其从中发挥规律。提倡先读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主动途径。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强,常常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光,鼓励以读促思,是语言训练的途径之一。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在熟读的前提下,布置分段概括段意,课文内容等都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只求内容一致,不求答案统一的发散思维形式,活跃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

(3)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40分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有一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一提出,口头表达就形成了语言训练过程。那种只有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小绵羊”式,往往卡住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运用好幽默化语言

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融洽师生关系,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学生写字时的笔顺颠倒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回”字写法时,很多学生都是先写外面的口,再写里面的部分。对此,一位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课堂上教师故意按照小学生错误的笔顺把“回”字写在黑板上,并幽默地说:“你们真不礼貌,看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爸爸进不了家,会生气的。”学生听了哈哈一笑,个个心领神会。这样的小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笑声中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写字笔顺,学生对这个字的写法也会一辈子忘不了。再如,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学生写的一段文字忘记了标上标点符号,该教师特意拿出来范读。在范读时,老师故意表现出自己被憋得无法呼吸的痛苦状。孩子们在哄然大笑中明白了标上标点符号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不可滥用幽默讽刺学生,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以“读”代“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会有很大难度,因此,范读是有必要的。(范读的方式有:教师本身;录音教材;读得好的学生读。)。单调乏味地读,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读”要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读,引导进入角色,从读到演,先让学生认真揣摩语言文字,然后进入角色,演一演、做一做、议一议,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场景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运用好角色化语言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与小学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言辞虚浮、矫揉造作,要能够保持自我本色。小学语文教师需扮演的角色很多,有“传道者”的角色,有“朋友”角色等。运用好“儿童化的音色和音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使小学生听了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例如,教师的语言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变化。如教师给低年级的学生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会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母亲用轻柔而甜美的声音,给孩子们讲解,使他们感觉到柳叶轻轻抚慰湖面的轻柔。

俗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要将“读”贯穿在课堂的始终,采用以“读”为途径,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教学中要正确、合理地运用“以读代讲”。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4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实效性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能够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带动学生情感上的升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非常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为提高教学努力奋斗。

一、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意义研究

1、提升实效性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文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成果直接影响到实际生活,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习知识,同时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起着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接受信息,提高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2、提升实效性有助于W生培养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

小学语文课本的知识都是学者精心挑选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语文书本与实际生活结合,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我们了解到提高实效性非常关键,因此为了更好的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提高实际意义,具体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策略,包括:

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课堂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并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在语文课堂伊始就采用笑话、故事或情景等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从学习到实践,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逐步推进语言词汇的积累,提高实效性。

比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之时,课伊始,老师可以悬疑情境教学形式,用多媒体播放飞机快速飞行的视频,给学生提出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飞机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此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都产生了非常强的好奇心,这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之中,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之中,努力的进行探究,最终得到答案。通过悬疑情境教学形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然教学的实效性会不断提高。

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推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法宝。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阅读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观察力和判断力。其次,要培养质疑的习惯,要能够不耻下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养成可以推进主动性的提高,也是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重要表现。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散学生思维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学习与生活相互结合,教师要能够根据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在现有知识的影响下,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实效性。

比如在学习《渔歌子》这首诗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标题,可以看出标题表达出来的意境非常悠闲和美好;之后让学生们在自主的去朗读此诗,进行提问:你从哪里看出了其悠闲的意境?当学生回答之时,不用按照诗句的顺序,但是每找出一点,必须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师生一起参与到评价之中,看哪个学生寻找的最完整且最准确。在此过程中的寻找、表达与评价,实际上都融入了学生的情感与热情,自然会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感受。再问:你又从哪里看出了此诗的美好?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及句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能够读懂此诗、便能够感受此诗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境界。最后,还要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表达一下自己所处的生活,又有哪些独特的特点。鉴于此,诗歌的学习不是为了解释字、词、句,更不是为了机械的掌握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真正的走入诗人的心中,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我在闲暇时间翻看了我孩子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发现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已经重视在小学课文中逐步渗透文言文了,这是很好的做法。学语言就是要从孩子抓起,我们民族的语言本来就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从有记载的文字资料到这漫长的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文言文从上古殷商时起,久久传承从未间断,这本来就是一个奇迹。我们为生活在伟大的文明古国而骄傲和自豪。文言文的功劳功不可没。

要让学生热爱文言文,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一个人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掌握祖辈们的一些事情就要阅读文言文。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空里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文言文来间接知晓。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抑或是诸若医学、气功、陶瓷等,无所不有,对各种知识包罗万象。现代汉语固然是生活中的交际语言,但好多词汇还是与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博大精深,我们读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言文都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万不可说文言文过时了,我们不要求学生写文言文,这不合时宜,但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文知识,总是必要的吧。现代汉语也只有近百年来的时日,而文言文少说也有4900年左右的历史了,因而我们都要好好研究文言文,丰富自己的知识。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我在影视里看到过去的私塾先生教文言文,大多先让学生背诵下来,再开始讲述。这种方法在现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仍然有它的可取性。学生自己去读,去查古汉语词典,去认真看课下注解,小组互相谈论看文章的语气、情感,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如何把握读文章的抑扬顿挫。熟读,就在学生的头脑产生了文言文的语感。在不知不觉中文言文的有关知识,不需教师多讲,学生自会明白个大概。此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对于文言文知识教师要点到即可,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自学,通假字要说透彻,一词多义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重点文言实词要强调,文言虚词要多讲述,特殊句式讲明白几个基本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即可。学生潜移默化,学得多了自然就有一些文言文的知识了。不要死记文言知识,要融会贯通,反复比对,虽则多用些时间,但是指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走出学校后还能自己学习,并且终身学习。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范文6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里以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马说》一课为课例展开研讨。

学情分析。首先,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捕蛇者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并且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有一些积累和一定的文言语感。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是很深奥,所以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但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有难度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因此我们把《马说》教学目标定位在: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使学生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掌握《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3.能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4.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文言文作品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在课堂设计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情境

采用《骥遇伯乐》这则故事创设的情境引入新课,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如此设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直接梳理出学习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有利于揭示学习的规律或反映语文学习力的实质。2.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感知,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3.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实践训练中提高课堂效率,发散学生思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

1.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状态,这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2.再读课文,读出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自己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接着,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和认识理解。最后,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

(二)设计开放题,发散学生思维,细品读文本,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思考以下的问题:1.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此时,全班同学可以共同分享搜集到的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教师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创作背景的认识。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三、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一)边读边划,划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并指出:

1.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2.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二)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机器。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关注语文能力的提升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提问:1.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2.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3.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