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德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二德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二德育论文

大二德育论文范文1

【摘 要】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在人文学科至今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由最初的哲学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在文学方面,文字一直是解构主义热衷的话题,本文主要从德里达的著作《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出发,对他的解构主义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德里达;《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海德格尔;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在人文学科至今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由最初的哲学渗透到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在文学方面,文字一直是解构主义热衷的话题,本文主要从德里达的著作《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出发,对他的解构主义做一点探讨。

19世纪末,对德里达解构主义影响最深的,除了尼采的思想和欧洲左派批判理论外,就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受这些影响,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排外的、死板的思想体系,就成了德里达解构运动的矛头所在,他大力宣扬意义延异、主体消散、能指自由,突出语言和思想的自由,除此而外,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正如德里达所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因此,解构主义消解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的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由此可见,解构主义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大多是从形而上学而来。德里达一方面深受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主义的理论影响,这在后文将一一论述;另一方面,他还从语言文字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逻各斯中心论的一整套消解的策略。这就促成了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著名的解构主义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内容冗杂且又自相矛盾,至今恐怕尚未有明确公认的统一解释。但是,在《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一书中涉及到了其中一些,例如质疑、避免、拒绝、对立等。

德里达认为,西方的哲学历史无非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借助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即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根本原则,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展开思维、运转逻辑,然而,逻各斯主义是原则不变的,背离它就意味着走向错误。于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就瞄准了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思想。换一句话说,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僵化的秩序,创造所谓的更为合理的秩序。例如:在《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里,德里达开篇就提出了质疑,海德格尔屡次使用的“避免”这个词意指什么呢?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关于geist在各种语言中的翻译,海德格尔是这样说的:告诉我关于翻译你是怎么想的,我就会告诉你你是谁。他还指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警告:我们应当避免某些术语,其中就有精神这个词。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正是这样:在质疑与避免中开始的。

避免仅仅是德里达消解结构主义或者说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个办法,他在其思想理论中所采取的另外一办法就是拒绝,质疑之后的一种拒绝。在《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中德里达特别明确指出是:它涉及的不是精神或精神性的,而是geist、geisting(柏拉图形而上学——基督教意义上的“精神的”)、geistlich(非柏拉图形而上学——基督教意义上的“精神的”)。也就是说,海德格尔拒绝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理性”和黑格尔的“精神”,也就拒绝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他还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这组词汇,我们没有权利将它称为唯灵论的,甚至也没有权利称之为精神性的。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德里达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消解,也正如他自己在这本书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探索:起源于对基督教-柏拉图主义之“精神”概念的否定和回避。从质疑到拒绝,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在细节的质疑甚至全部否认中把自己的理论进一步深入的。

关于对立,众所周知,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在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之中。关于这一点,德里达在他的《立场》中谴责:“在传统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个鲜明的等级秩序中。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位置,它统治着另一项。”同样,这在《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中处处皆是。关于geist、geisting、geistlich这三个词的差异既不是主题性的也不是非主题性的,如果它的模态因此需要另一种范畴,那么它就不只是被铭刻在那些高度整治行动语境中。德里达指出,“把精神贬黜为‘理性’、‘智力’、‘意识形态’等,这正是海德格尔在1935年曾经谴责过的做法”。对于二元对立,德里达明确指出:“要解构二元对立,在特定的时刻,首先就是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打破现有的僵化的秩序,创造所谓的更为合理的秩序。同时,在德里达看来,解构并非只是简单颠倒二者原有的对立位置。根本的问题在于:解构主义认定,对立两项之间仅有一些差异,而无孰优孰劣的等级秩序。不仅如此,对立两项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在解构主义者眼中,任何意识到的东西都已经过最初无意识的阶段,无意识则是一种压抑或延缓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意识与无意识彼此渗透,没有截然可分的明确的界限。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正是这样,在对一切传统的甚至自己本身的思想体系的质疑、回避、拒绝和对立中展开解构的。

德里达的结构主义博大精深,又颇受争议,远非《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这本书所能承载的,况且解构主义之于文学或者说文字,在这本书里虽然提及却很少展开“解构”。那么,对于解构主义在这本书里所呈现出的积极与消极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积极方面来看,它消解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提出自己一套的认知体系。例如,上文所述他对海德格尔的继承与消解,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言论去他,在继承中有了发展;同时正像学者指出的 “解构主义也是一种漏洞百出、强词夺理的理论。它以无中心论反对中心论,这就好比要锯断与自己一脉相连的历史主干。形而上学的悖反逻辑并未导致解构思想的成功,反而使它陷入另一种历史困境,这便是真理虚妄、意义不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永远处于删除号威胁之下的语言文字到底还有多少原意可供读者思考?这连解构主义者自己都很难说清楚。过分强调语言游戏,无限夸大修辞和隐喻的作用,置客观事实而不顾,这些都是解构主义多受指责的原因。”从这本书来看,对geist、 geisting、geistlich等词的差异的说辞、对于纳粹思想与西方传统的关系的讨论、对于基督教-异教问题和政治问题的阐发、对于德语优越论的辩解等无不如此。

【参考文献】

1、杨冬,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宁,解构之旅·中国印记----德里达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