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语文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语文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语文论文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1

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没有搞过翻译的人,往往以为懂一点英语,再加上手中有一本英汉词典,就可以翻译英语文学著作了,这只是门外汉的看法。真正专业的翻译人员,是不这么看的。英汉词典并不是翻译英文著作的万宝书。任何词典都有其局限性,即使是再详尽的词典,它的释义也不是完备、毫无遗漏的,它只是提供一个最基本释义,让使用者去运用;使用不够,就需要译者自己去引申、衍化。举一个例子:Toap-peasetheirthirstitsreadersdrankdeeperthanbefore,untiltheywereseizedwithakindofdelirum.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越读越想读,直到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为了解渴,读者比以前越饮越深,直到陷入了昏迷的状态。

第一种译法,并没有按照原著的形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打破了原文的排列形式而进行翻译,但是抓住了原文的精神实质。而第二种译法死抠原文,死抠词典的释义,反而使人无法明白作者想要说的是什么。

忠实原作还体现在对原文的意译一定要适度。灵活得出格了,即使是把译文变得顺口流畅,也失去了原著的意蕴。经过译者在原文的思想内容以外添枝加叶,或者任意改变原文的风格,这就使原本朴实无华的文风,变得辞藻华丽;原文委婉含蓄,硬要翻译得直截了当;原文风趣幽默,却被译者故意翻译得平淡无味。例如:Hewantedtolearn,toknow,toteach.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

他渴望博学广闻,喜欢追根溯源,并且好为人师。这一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却不容易翻译。如果把它翻译成“他想学习、知道事情和教学”,无法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因此必须顺着原文的意思加一些字,但要加得恰如其分。第一种译法加字非常适当,并未超出原文的内容,外加译者自己的想象和发挥。第二种译法加过了头。

译文流畅通顺和富有美感的原则

在翻译英文文学著作的时候,对其中的艺术语言进行处理,必须坚持使译文流畅通顺的原则。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不要拘泥于英文著作的形式,要开放思路,从容自如地造句。一旦照搬原文句子成分、结构、形式而不能转译出原文的思想和风格的,都要按照中文文字的要求重新安排,直到其符合翻译的标准为止。

比如,furiously这个词,在一般的英汉词典的释义是“狂怒地”,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遇到这个词就对号入座:“狂怒地”。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怒气冲冲、满脸怒气、勃然大怒、大光其火、火冒三丈等,不仅为文字添加色彩,而且没有失去原文的意愿。以最简单的yes和no为例,它们在作为副词使用时,词典的释义是“是”“是的”和“不”“不是”。在我们翻译文章处理这些语言艺术时,碰到yes就翻译成“是”或者“是的”,遇到no就翻译成“不”或者“不是”,就会感到非常的别扭,更有甚者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

1.Ihavereadwithmuchsatisfactionthephrasewhichyouquoteconcerningthenumberofstrongholds.Yes,theremustbefewofthem,butgoodones.我读了你所引用的关于要塞数量的话,十分满意。你说得对(……是的),要塞不宜过多,但要精工修建。

2.WhenSmithpointedoutthathehadspreadtherumour,hevehementlyretorted,“No!No!”当史密斯指出他散布了这个谣言时,他激烈地反驳说:“没有那事!没有那事!”(……“不!不!”)上两句,如直接翻译成“是的”“不!不!”,就失去了原文的味道。此外,对不易理解的语句,要尽量翻译得通俗易懂,在翻译句子较长的语句时要进行适当地拆分,以利于翻译,便于读者理解。对于有歧义的语言或者定义,一定要添加注释。这样使我们翻译出来的文章更加接近原著,接近读者。

注意文学作品的时代性

因为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其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英语文学的翻译,可以使读者与距离遥远的文化背景下人对话。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必须注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所使用的艺术语言也是有差异的。这一点在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有很好的体现。作者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人情世态。王科一在翻译中把握住了原作中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的背景以及书中主人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译作中构建了相应的认知环境。为我国读者勾勒出那个时代贵族之家的状况,他使用了大量的能够体现上流阶层家庭生活的词汇,如“恭侍、拜谒、屈尊降贵、赏脸”等。为了刻画MrCllins这个角色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王科一在翻译时很好地把握住当时与现代语言的不同,用准确和恰当的词汇反映了当时的艺术语言特征,如:他把Dearsir翻译为“亲爱的长者”;他把Mylatehonoredfather翻译为“先父”;他把promoteandestabishthebless-ingofpeaceinallfamillies,翻译为“使家家户户敦睦亲谊,促进友好”。他通过这些语言和词汇的运用,精准地处理了原作者所处时代特有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在尊重原著写作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使译文变得优美、顺畅,是我国迄今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2

1.1 语义场理论又叫义场、词汇场(LexicalField)、词场(wordField),即紧密相联并相互制约的一组词的聚合体。义场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探讨词汇所表达的类概念与词表达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个共同概念的作用和支配,词与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语义场 ,语义场不仅具有系统性,可以通过把英语间相互关联的词汇和短语组织起来,还可以在词与词这间形成相互关系,并促使意义相关的多个 W1、W2、W3 ,构成一个集合 ,称为词汇场。

1.2 语义场理论中完整的词汇系统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为大学英语词?[教学提供了诸多教学和学习的启示与理论依据同时,还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语言中的词汇并非孤立地储存在人的记忆中,而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某些词在某种条件的引射下,众多英语词汇依据一个共同概念或核心词汇,可以在其支配下结合组成一个语义场,形成记忆中的词汇集合,只要记起其中一个词汇,就会联想到其它的词 ,从而取得事半 功倍 的教学效果。

2语义场结构的特性

2.1 语义场结构具有相互关联性 ,语义场结构是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并有序聚合的表现形式。看一件事物,主要研究其结构原理。结构即一个系统内各成分间内存在的有机联系形式,是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层次 相 :联系和作用 ,并 依照 一定 的共 同性所形成 的表现 形式 。研 究语义场理论同样也不例外 ,语义 系统 巾语义的众多成分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隶属、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多种成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个有序的聚合体。

2.2 语义场结构具有约定俗成性。语义就是客观外界对人脑意识的折射,然后对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概括认识 ,失去了外界对人脑意识影射 ,语义也就不存在丁。在现实运用中语义的作用不仅是确定语词给客观事物和现象称名 ,它更多的是反映人们对客观现象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而且这种对语义运用的认识还必须符合当前社会习俗 ,具有为人所一致承认认可约定俗成性。

2.3 语义场结构具有稳定性。语义场系统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义位间的关系是有着较为紧密且牢同的联系的,有着较为稳定的某一状态,并且不会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但这种稳定性的前提是语义场必须稳定 ,因为语义的稳定性与语义结构息息相关 ,语义的稳定性取决于语义场的有序性为基础,但反过来说语义的有序性又必须由义位间的协同作用来决定。

2.4 语汇搭配关系具有差异性。语义场结构中如 question常与answer和 ask等词搭配,problem常与solve和pose等词搭配;还有虽同属于同一语义场的 reproach、blame、scold和 reprove等词都有“责怪”、“谴责”等 本意义,但因为英语词汇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它们相互之间搭配的介词又有所不同:如 reproach with/for•一。

3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运用现状

3.1 由于受多年来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词汇教学理论的指导,很多的大学学生在学习英语完全脱离语境的翻译系统,孤立地学习词汇,从而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困难重重 ,无法真正的得到英语学习的方法,致使单词常常记不住,发音不准确 ,从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

3.2 离开词汇,语言这座大厦就无法搭建,大学英语词汇因为具有数量大、系统的规律性差、规律难以控制等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合适且科学的方法可用,在授课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课方式进行,脱离英语语境以讲解生词表,采用传统的英汉对译方法进行直观演示、构词分析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熟练的掌握。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如何缩短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尽快结合英语语境掌握英语的语言技能,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3 按语义场学生记忆单词 ,可以使记忆中词 量成倍的增长。前虽然语义场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但在应用于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在实际应用中每个语义场都是坚持以一个主题为巾心 ,再围绕这个词的语义场主题进行不同的联想、提炼、分组 、分配、组合,然后结合这个词确定的词义寻找与它有关联的词。如语义场 admit,concede,confess,acknowledge主题是“承认”;语义场 artiifcial,false,counterfeit,spurious主题是“假的”;语义场 awkward,clumsy,ungainly,ungraceful主题是“笨拙的”,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 ,把英语语汇学好也就不成问题了。

4语义场理论在大学英语语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4.1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语义场理论,就是要求我们把词汇进行整合,分类 ,形成一个词汇网,然后根据不同的语汇的意思 ,分成上义词、下义词,然后让学生按照类别进行结合记忆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记忆 ,摆脱单独孤立的去记忆单词。在教授 vehicle单词时,通过语义场坚持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结合在它语义场内的语义,找出相对应它的下义场。在英语语汇语义场理论应用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语义场理论上下义串联起来形成了若干个语义场 ,根据不同的语义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根据语义场内相关词汇相关的特点,强化记忆效果 ,很方便的根据词汇不同的语义场记住它们。

4.2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语义场理论,创新的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借助语义场理论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记忆英语词汇数量的效率。教师在讲课时,要针对每一单词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就这个单词展开联想,与其他不同词汇建赢联系。教师在应用语义场理论时,要知识面比学生大的优势,运用形象手段把所要讲的词借助语义场理论,增强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分析归纳,增进学生对所学的语汇系统掌握,提高词汇活用能力与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3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开始在西方教育界形成,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Vygtsky)。在皮亚杰对于儿童认知规律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是自我主客体间动态平衡的双向建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认知,从而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以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的社会结构主义则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只起到导向作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教学组织好。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展开对话、促进合作学习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平台来拓展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教师既要在学生表现优秀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也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真正地发挥主导者、向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则必需通过合作学习或者对话交流,激活自身原有的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更加丰富和充实,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平衡点,从而实现新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

1.读前创设情境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根据每个单元设定的题目,创设类似的情景,使学生能将原有的信息结构和新的知识点联接起来,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与话题相关的原有知识越多,阅读理解的难度就越小。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可以通过“brainstorming”或者“discussion”环节来实现。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并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本储藏的相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识不仅指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人物介绍、相关的英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还指人们掌握的各种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及已有的各种生活经验、经历,可统称wordknowledge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背景知识,并适当地穿插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知识系统。学生也可通过其他方式掌握背景知识。如可依靠大量中、英文阅读积累,多读有关两方国家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读物,特别是希腊、罗马文化和圣经故事。或者可以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参考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同时,学生应该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文章应体裁多样,可以包括叙述、说明文、议论文等等。阅读中应注重实用性的材料,例如广告、词典、产品说明书、商品目录、火车时刻表、外贸信函等。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掌握阅读所需的各种背景知识。

2.读中自主协作学习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技巧,自主对文本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甄别、提炼、推理、压缩、概括,并通过已掌握的词汇对文本的词汇进行识别、识记、联想、拓展。自主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全面领会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准确把握其主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阅读完课文之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这是构建主义提倡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即合作学习。讨论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是他们对新知识同化后的认知结构。由于各自知识建构的不同,发言也各异。在各自的发言中,可让学生了解学习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全面认识文章内容,构建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读后及时反馈

读后反馈环节中,可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该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主导者、向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适当启发和鼓励发言不积极的同学,同时防止代表发言成为某个同学的个人秀。既在学生表现优秀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平衡点,实现新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

三.其他阅读技巧的辅助

在以构建主义为框架的英语阅读课堂中,学生也需要掌握相对应的阅读技巧。首先学生应积极扩大个人的词汇量。因为词汇在语言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语言的主体。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事实上,没有语法不能传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因此,词汇在部分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在学习词汇的时候,学生可借助下列方法猜测词义,逐步扩大词汇量。例如:借助词缀法、合成法、词义转换法、同义词与反义词的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文章中的定义和举例猜测词义。通常所解释或说明的部分常以从句形式出现,其关联词是who,that,which。因此,在识别和确定这一类词的正确含义时,应首行识别这一类词的使用范畴,再根据其使用范畴确定其含义,必要时也可查阅词典。其次,阅读过程中可使用寻读和扫读的技巧,加快阅读速度。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证实:“不仅加深理解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而且加快速度也能加深理解。”因为读速快的人视幅较宽,意群较长,善于组读或连读,因此能够较快朗读全句.容易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而且有时候阅读的时候看一两句并不能明白其意。当看完整段或者整篇文章时,便恍然大语。而读速快的人正是利用这一窍门,避开语言难点,迅速读完整段,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某些不易看懂的词汇或句子,加深理解。再者读速快.阅读所需的时间就短.从而缩短整篇文章的阅读时间,对文章内容记忆清晰,利于再认。做题不易出错。最后,学生应积极主动扩大知识面,熟悉不同体裁的文章。大学英语阅读常涉及有关经济学,心理学,法律方面的文章,以及东西文化对比方面的文章。阅读文章时应注重看形式和内容。要注意文章的情感方面,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四.结语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4

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的产物。大学生只有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礼仪内涵,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体现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还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有效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坚实可靠,丰富厚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动中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会从其社会交往时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中反映出来,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爱、诚信真挚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内化并践行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就能很快与他人产生共鸣,更好地被别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友谊,树立自信,从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5

(一)大学教育生态的文化困境具象在中国大学西化包括苏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尽管在规模乃至管理体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种种弊端,无论是与古代的大学之道割裂,还是专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压制,抑或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甚至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产业化的教育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冷漠的图景,在挑战道德底线、触犯法律的怪相日渐彰显的同时,大学承担的国家创新力提升功能却没有得到根本的彰显,由此构成了中国大学发展的困境,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上的具象可归结为人格缺失、创造力匮乏、心理失衡等三个方面。一是人格缺失。“人格是高尚还是卑微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的本质。”[3]同时,人格作为人的精神的尺度与标志,是对人的教育的关键。在中国大学场域中,在追求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却忽视甚至忘却了崇高的人格,造成了许多学生的人格缺失,道德滑坡、法律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对社会、对他人的爱。二是创造力匮乏。科学教育是产生创造力的关键,其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参与有依据的决策和采取适当的行动,这对保证他们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健康和协调发展是重要的。”[4]但一方面,当前“学习科学的年轻人在减少,而且还表现出对科学缺乏兴趣,至少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是这样。”[4]中国的大学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则是缺少创造力生成的土壤,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当前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等原因,不过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则是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失衡,特别是人文教育被遮蔽,难以培养出真正富有创新性、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三是心理失衡。在现代化转型时期,中国同样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因为文化失衡、价值冲突的影响下人们产生迷茫、失落、压抑、痛苦、甚至无所信仰、无所寄托的心理失衡、精神境界低下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传递到大学中,使得大学生也呈现出精神生活空虚、消极颓废、缺乏信仰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教育生态文化困境症结面对以上困境甚至是危机的具象,如何诊断其中的症结?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发展困境症结无论是文化断裂、工具理性、应试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其根本要义都在于忽视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也就是人文教育的缺位。首先,大学教育偏离传统文化本位,被功利主义左右,教育领域受到非教育领域因素的主宰、教育商品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当前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的严重断裂。而在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思潮文化正在深刻影响、侵蚀着大学的文化传统。其次,大学理念受到工具理性的宰制,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本质视为客观的、“技术”性的,而非道德或政治性的,大学教育的主流变成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在于为经济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忽视了责任、道德等人文价值的培育。再次,教育模式上,应试教育造成了教育的标准化,压制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被遮蔽,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创造力的提升。最后,在学科设置上,专业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压制了人文教育,科研压制教学。专业教育让人成了分工的奴隶,现代大学的弊端正在于无限扩大“专业教育”的功能,“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因此,“在大学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便成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也必须是由大学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5]。

二、艺术教育: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

如上文所述,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中国大学发展困境与危机的症结,而恰恰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中应占据核心地位,正如以礼乐教育、德性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为内容的人文教育构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并且“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6]。为规避当前专业教育过度膨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弊端,防止造成学生因人格分裂、道德缺失、知行相悖而变成“单向度”的人、甚至沦为“经济动物”的异化,大学理应倡导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那么,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在于艺术教育。人类文化的要义是人化,其人化的主要路径在于教育、文化、修养和艺术。基于人这种根本的存在方式,教育、文化与艺术本身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教育是一切科学艺术的基础,艺术教育尤为一切教育的基础”[7],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形式,也是完整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般而言,“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8],这一系统性的教育既是一种语言教育,又是情感教育与经典教育,而在其本质上因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类本性而是一种人文教育。其一,艺术教育关切人性,能够培育智慧心理和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过程会让人从艺术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中沉淀一种“异质同构”、贴近“智慧”的心理结构,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创新意识,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在艺术世界敞开自己的生命状态,与艺术创造主体对话、共鸣,实现情感的解放与升华,制衡物质世界与现实功利的羁绊,从而超越自我、养成健全人格。其二,艺术教育能够引导人获得对“道”的体悟和关照。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从感知艺术语言的有限存在形式出发,通过审美、想象去领会艺术作品的本体“意味”,去感受和领悟人生和命运,发现意蕴无穷的新世界,以在有限之中追寻、把握超越之“道”与无限可能,而这正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其三,艺术教育能够通过审美,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类、对待社会、自然、人生与自我。在现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中,艺术教育既是独立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教育,同时,对于各种素质教育而言也发挥了中介作用,它是贯穿于素质教育始终的,潜移默化地灌输人文价值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学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不为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尤其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艺术教育的定位更应体现出“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关于人的‘修养’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做人’的教育”[9],并发挥着人文教育的核心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艺术专业性教育,大学的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且艺术教育不只存在于艺术课程之中,也可以而且应当存在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三、“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机理

伴随着后现代式的反思,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日趋明显,而基于艺术的“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场域中也应该发挥“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可以说,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能够让全体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欣赏、评价能力的艺术教育既传承与创新了中国古代的乐教文化,能够体现“道、学、术”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的特点。这种“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情感、涵养思想,化育形成高尚人格除了艺术语言和技术的传递价值,通过将艺术的审美与陶冶性情联系起来培育人性、化育人格是大学艺术教育的首要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理论认为知、情、意作为教育的三个层面不可或缺,其中,情感是人格的重要构成,不仅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而且构成了“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的层次之分。一般而言,能够赋予情感最优美和最深刻细致表现的,首先是文学和艺术。大学生尽管已经成人并具备相当的理性高度,但其情感的自我管理与人际关系的调节能力尚待成熟与完善。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移情作用拓宽胸襟、陶冶性情,艺术的审美关照正是通过被称为“宇宙的人情化”的移情作用生成意象,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涵养上主要体现为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其一,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其二,艺术教育是大学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冯友兰曾说,“儒家以艺术教育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现代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来获得德育效应。人格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有个人特性更有群体意识。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时体现了对个性以及群体意识的尊重这两个侧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这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进而化育完整的社会人格。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尊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尊重个人的创造,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因为审美活动和艺术有一种社会化沟通的功能,使个人和社会在艺术教育中能够得到和谐统一。

(二)启迪科研智慧,激发创新潜能创造性是艺术的本性,创新精神是艺术的灵魂。大学教育通过实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现理性与感性思维相对的平衡和相互促进、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平衡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从脑生理科学视角看,艺术教育对智育发挥平衡作用。人脑的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俗称“数字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俗称“艺术脑”,人的思维只有在左右脑同时充分开发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更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加强对右脑开发发挥特别作用。左脑储存个人毕生的经验,是“个人脑”;右脑储存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来所创造与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是“祖先脑”。自古以来,人类都是依赖右脑作为主导来生活的,它给予人类灵感、智慧、创意,右脑的信息量是左半脑的十万倍、百万倍乃至千万倍以上。因此,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右脑的开发。人的左脑具有行动、文字、抽象思维、数字意识四个特性,侧重于发展工艺、战略、语言、逻辑和算术等,相比较而言是开发较多的部分。右脑则具有纯粹的“生存”、对图像的理解力、隐喻、欣赏音乐的能力等四个特性,可以说,这正是思维原创性的科学基础与动力源泉。隐喻是感情与图像的独特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创新,内心世界的情绪或感情往往要依赖于隐喻才得以沟通和交流,而隐喻和图像的结合就是艺术。由此,作为“右脑革命”者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发挥出特有的作用。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使学生缓释心理方面受到来自智育的压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其次,从科学研究客观规律而言,其过程是先有艺术或者哲学,再到科学的创新,科学与艺术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而从科学研究的实践来看,科研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很多科学家总是被一种美引导着。比如音乐和数学并不偶然地构成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的灵魂,它们正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相互击撞而谐和的奏鸣曲。可以说,激情与理性一道孕育了科学,艺术由此构成了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最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不仅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科研创新所需要的直觉,可以拓展想象力空间,可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提升原始创新力,改善学生思维结构,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对培育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形成和谐心理结构,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在现当代社会,面临种种异化现象,心理与精神的难题向人类包括大学生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使技术的、物质的奇迹和人性的、精神的需要实现平衡?艺术的完美离不开和谐,和谐精神是艺术的根本目标。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困惑、心理失落,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一,艺术教育能够减轻智育本身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增加审美体验和生活情趣,使人的感情活泼灵动,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借由艺术的净化功能、暗示功能实现大学生精神的救赎。其二,艺术教育可以激发集体无意识,塑造和谐的文化心理结构本体。凡是真正的艺术,均能以一种最典型、最集中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人类集体无意识深层的那种最恒常、最基本的生态模式,艺术教育能进入人的感性层面,甚至让人有意无意地与自己无意识深层中生态原型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开放的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其三,艺术教育能够变化气质,提升精神境界。如果把艺术教育归结到一个最高的层面,就是要提高人生的境界,这也是艺术教育核心作用的最终落脚点。儒家崇尚“人皆可以成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上升到圣贤的境界,而艺术教育同样可以给人以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使人具有一种宽阔、平和的胸襟而成为生机勃勃的、明事理、有作为的人。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由有限向无限扩展的过程,“人的超越有限的意识,最根本在于审美意识或诗意,诗意是美的艺术的总精神。”[10]这里同样提出诗与艺术的内在关系,“审美教育对于人的精神的最高的影响就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11]。按照人生境界的逻辑脉络,诗意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种超越有限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恰是大学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升诗意的人生境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被称为“完全的认知”的高峰体验中更完全地具有人性、更加超越自我、更加整合、更具有创造力,更接近他的存在完美性,可以说这种高峰体验是自我超越,又是自我确证,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高峰体验后的人普遍会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这种感恩之情常常促使人产生一种“世间何等美好”的感悟,表现为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激发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因此通过艺术的高峰体验,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完全认知人的价值和意义基础上,在感恩中完善人格,完成精神世界的救赎,心理的调试、学会爱与责任。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学生超越的生活态度。超越有限追求无限和永恒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通过高远的审美境界为主导原则、凝练一种超越的精神可以实现诗意的艺术化生存。而大学的艺术教育作为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培养提升人的情感力和文化品位,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创造成“艺术品”,实现人生美化和个人生活的艺术化,使自己的生态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与提升,逐步进入审美的诗意生存。

大一语文论文范文6

首先向大学生开设艺术类的课程,进行系统教育。选拔培养师资力量,让一些艺术专业毕业的和具体艺术特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很多艺术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进入学校以后并非担任艺术类的专业任课教师,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还有很多拥有相关艺术特长并且取得卓越成绩的老师都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音乐欣赏、美术、书法等课程。

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社团的作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艺术类学生团体成为艺术教育最为重要的依托。艺术类的学生团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艺术团一般都是招收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经过专业的授课和培训,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重要演出和比赛的学生团体,对于大学生艺术团往往各个高校扶持力度比较大,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也会邀请不同艺术专业的老师对同学进行培训,大学生艺术团是培养具有专长加特长的学生摇篮。第二部分是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很多高校都有的书法协会、戏剧社、街舞社等,艺术类学生社团在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生们自主开展活动,只要你有相关的爱好都可以成为会员。但是常常缺乏专业的师资,所以社团的成员专业特长不是很突出,但是不可否认从这些社团里也走出了很多优秀的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团体对于医学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开展各种艺术类的活动。比如举办各类艺术大赛、摄影书法展、各类艺术讲座、演出等,每一次比赛对于学生来说都会成长,每隔两年的大学生艺术展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举措就非常深入人心。教育部每年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都是送给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大餐,这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效果显著。通过各种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医学生中也不乏各种极具艺术天赋的学生,著名歌手许嵩就是从医学院校走出来的佼佼者,可见一个学校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二、开展艺术教育的保障措施

在医学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很重,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参加各种艺术类的活动和艺术学习。其次艺术教育成本较大,投入不够,有些活动的开展需要外请专业教师和专家,这样就需要经费的投入。而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艺术教育常被忽视,在科研和教学中显得微不足道。另外师资缺乏,对于有艺术专长的老师发展空间较小,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的老师进入医学院都改行做行政人员,专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很不利。改变不足,要采取措施加强艺术教育的保障。

首先,合理地安排学生课程,让学生有时间去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如可以在新生中推出五年学习一个艺术特长的举措,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书法、摄影,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个抒怀的途径,辅导员要对学生参加活动采取鼓励的态度,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艺术活动和学习的方法,要认识到学习一门艺术特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非凡的作用。

其次,加大对学生艺术教育的投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经费及师资力量。对于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这一点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外请与内聘教师加强艺术教育。虽然外请教师是加大了投入成本,但是给予学生的一定是很好的教育,鼓励本校有艺术专长的教师投入到艺术教育中,有艺术特长的人员都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成长。再次,学校可以成立艺术教育中心。艺术中心将校内有此特长和教育经验的教师聚集于此,专门进行学生的艺术教育,要给这类教师发展空间,送他们培训学习,回校后可以着力学生艺术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