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文1

按照学校的安排,为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如下“线上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

比较扎实,基础知识、概念、定义掌握较好;但一些学生粗心大

意,灵活性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

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

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线上教学”时,要在端正他们学习态度的同时,加强各

种数学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

1.时、分、秒o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3.测量。

4.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5.倍的认识。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8.分数的初步知识。9.数学广角。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多位数乘一位数

3.长方形正方形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长方形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六、教学措施

1.为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通过微信、钉钉群,及时下发

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教师通过自身

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到恰当的组织

教学,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认真备课,注重知识间的衔接。科学合理的做好线上指导,

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及时做好讲解,课后要根据教学内容,

适当补充相关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练习的安排,要由

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

对优生、学困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指导。

3.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疑惑,耐

心的通过微信群、钉钉群逐人进行讲解,直到学生弄懂。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通过班级

群,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并指导家长切实管理好孩子

的学习。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孩子及其家长,要通过微信视频的

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做好正面引导和激励。

5.抓好线上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

加强学生生命、心理健康、安全、爱国主义教育及感恩教育。

七、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时间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4.

7-4.

10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3.测量(-)

4.测量(二)

4

4.

13-4.

17

1.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2.倍的认识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长方形正方形

5

.分数的初步认识

5

4.

20-4.

24

1

.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一)

2.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

3

.易错习题讲解(一)

4.易错习题讲解(二)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师引导 实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40-01

理想的和谐数学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有效引导,既体现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更体现在课堂中对一个个细节的处理与把握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决定一堂课的流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浅与价值,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将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生机、灵性、和谐的课堂,会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数学的无限风光。

一、教师引导的时间性策略

顾名思义,“有效”是指有效果、有功用;“引导”是指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首先,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的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坎”而过。

其次,当一项新的研究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再者,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教师引导的有效性策略

首先,体现在时机上不同。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的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而不是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理不理解”、“能力状况能不能达到”都先用提问方式来“引导”一下,让学生跟着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来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其次,体现在方式上不同。“引导”可以是提问,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教师顺着学生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来点拔点拔,或顺着学生思路用提问、手势、板书、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手段来启示学生的思维。而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引导的范围比《数学课程标准》中“引导者”的“引导”范围狭隘。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应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数学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作记者式提问,而学生进行着答记者问。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引导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也不等于代替。

三、教师有效性引导的实施

1、首先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才能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授课。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那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

2、其次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案:教学方案是教学引导的重要体现,同时在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3、再者教学引导要讲究灵活: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4、再者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做好引导教学:教师应该怎样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交流,而且能不断适时地介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别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教学目的任务呢?以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同伴交流的方法提出疑问、进行补充或集体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达到相互的理解。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老师用“与某某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教师会用“它们的方法方便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且将不合理的、不简便的方法写在黑板旁边不显眼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思,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相似,与谁得有较大的不同,并说出相似在那里,不同在那里。通过不断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数学的课堂需要开放、和谐,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和谐,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文3

普通高校艺术欣赏课现状调查分析一、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趋势

1.国外

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艺术)引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

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规定,每一位哈佛学生至少应修习通过32门课程才可毕业,其中8~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领域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思考、科学、社会分析、数理统计、民俗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寻求精神素质的发展。

2.国内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成效并不明显。我国高校中,课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中国革命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政治类课程偏多,占到人文社会课程的73%。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国家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之后,各级各类院校的艺术教育随之开展起来,纳入教学计划的艺术类公共课程,是院校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主渠道。就普通高校教育而言,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着眼于提高教育者的艺术素质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

二、调查的目的

为了解艺术欣赏课在高职高专的开设情况,特针对2011级和2012级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随机展开调查,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对目前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探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对象

选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艺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进行探讨。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美术教师访谈

2012年9月至12月,笔者对担任艺术欣赏公共课的4位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3位美术教师、1位音乐教师),访谈主要采取面谈和问卷的形式,内容主要为教师对艺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度和教学的开展情况。以下是4位老师观点的综合整理如下:

1.您认为在非艺术专业学生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吗?

答:有帮助。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艺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艺术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考虑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因素,这里的“艺术”也不是仅包含美术、音乐、舞蹈等“纯粹”的艺术教育,而是包含在审美理论上相通的各类艺术教育,更应该是人文的艺术教育。

2.您认为学校支持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吗?

答:比较支持。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为学校的公共课,每学期16学时,分单双周上课,4个学期,共计64学时,课程容量为200人。与此同时,借助艺术欣赏课这个平台,学生也能及时和任课老师沟通,在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开展各类的艺术活动,例如:书画作品展、时装表演、漫画作品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您认为学校所有的教学设备能满足您教学的需要吗?

答:基本能满足。因为上课的学生全部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也主要是艺术欣赏类的理论课,不需要画室、琴房等场地,学校目前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

4.请你谈谈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答:(1)教师的知识储备:要让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其进入,由被动变为主动。(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的课时设计只是让学生浮于表面,做一个蜻蜓点水似的了解,其实学到的东西很少。要深入一个领域,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学生易于消化,琢磨,反复实践,从而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学生调查

1.概况

2012年10月~2013年4月期间,笔者针对2011级、2012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对开设艺术欣赏课的认知及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认知程度,以及艺术欣赏课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旨在调查大学生于艺术欣赏课的认知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

由于条件所限,每次调查主要是每个年级随机选取50名学生进行调查,在发放问卷时,注意到兼顾不同的专业,基本涉及到所有系和专业,基本能发映出目前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及学生对艺术的认知。

2.问卷结果调查:

发出份数:100份,收回94份,回收率:94%

(1)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初步调查

①理科生占61.7 %,文科生占38.3%;②27.66%的同学从没有接触过艺术,17.02%接触过艺术,但有55.32%的同学接触过,但接触非常少。

这说明,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因为国家加大对学生素质文化教育的力度,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每所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开设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学生大多都接触过艺术,但也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虽然接触过艺术,了解的内容却非常少。虽然是这样,但这却为学生进入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对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态度

①有91.49%的学生喜欢艺术,有8.51%不喜欢艺术;②在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艺术欣赏课这一问题上,80.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7.02%认为开与不开区别不大,2.127%认为没有必要;③95.74%的学生认为艺术对个性成长和生活有帮助,4.26%则认为是没有帮助的;④有42.55%的学生认为艺术与自己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55.32%认为有些联系,仅有1.063%的认为是完全没有联系的。⑤57.449%的学生参观过美术馆或参加过与艺术有关的活动,42.55%则从来没有过。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学生对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还是非常认可的,大家几乎都认可艺术对个性成长和生活上的帮助,认为艺术与自己的生活是有联系的,近一半的人认为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也因为我国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大环境大氛围,过于注重非音体美的文化课教学,学生在参加与艺术有关的活动方面要欠缺一些。

(3)对艺术的认识

①对于曾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方面的教育这一点,只有19.15%表示曾有过这方面的学习,有80.85%则表示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锻炼;②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学生更关心的是:23.4%关心作品的内容和技法,34.04%关心作品的创作背景,42.55%关心作者的创作思想。

因为面对的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且学生更加关心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并不太关心作品的内容和技法等,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在教学时就要有所侧重,压缩作品技法的讲解,而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品的寓意。

(4)在艺术欣赏课上学生喜欢的内容

在艺术欣赏课上,学生更喜欢的:6.38%喜欢美术欣赏,31.92%喜欢音乐欣赏,61.7%喜欢影视欣赏。

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上课内容的组织里要多插播一些视频资料,避免简单的图片讲解,利用声音、图片及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上课内容的枯燥。

(5)对课程的期望

①最近流行的艺术,现代艺术,与时代结合,与生活接近;②能够提高个人的欣赏水平,增加气质,提高审美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所帮助;③通过学习可以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④希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论、建议及影响

1.结论

(1)非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认可艺术欣赏课的开设,且在学生的社团组织等方面,艺术越来越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开课效果却并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专业是非艺术专业,在课程的组织方面就需要学校老师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去组织教学内容,而往往老师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并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建议

(1)通过与老师访谈,可以看出各位老师对上课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因为面对的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

(2)引导训练学生在面对各种文化艺术现象时,能有自己的观点,老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其本人的能力和理念将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授课老师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还更应该多了解一些美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艺术技法类的讲解。

3.影响

通过学校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艺术进行讲解,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明白了审美的意义,拓宽他们视野。学生开始主动阅读和寻找与艺术有关的知识,带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欣赏艺术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主动性的评价,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艺术并不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专利,更多的是大众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欣赏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授课老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文4

【摘要】轻声、儿化、多音字等特殊读音是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小学语文课本的规范标注有助于缓解该难点,但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对上述特殊读音的判定尺度和标注方式却不尽相同,校对上也都有不严谨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特殊读音;标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3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重点资助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优化研究”(编号:XJK012AYW004)的研究成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既确立了“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识字目标,也确立了“讲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口语交际与阅读目标,即小学语文中的汉语拼音,应该实现辅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双重价值。目前,各版课本都非常注意发挥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作用,但对极易形成方言语调的轻声、儿化、多音字等特殊读音现象,却并没有较为完善的标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给酝酿中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提供参考,本文特以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为例,对小学语文课本殊读音现象的标注形式进行讨论。

一、轻声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分别对1~2册、1~4册课文,全文按字标注了汉语拼音,比较这几册教材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对于轻声的标注有同也有异。其中,相同之处是:第一,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语气词“吧、嘛、呢、啊”,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虚语素“子”、“头”、“们”、“么”,两个版本都无一例外地处理为轻声,不标调号。第二,常见的双音节词,两个版本都倾向于处理为轻声。如人教课标版的“耳朵”、“嘴巴”、“尾巴”、“认识”等,湘教版的“莲蓬”、“喜欢”、“眼睛”等。不同之处也有两点:第一,趋向动词、方位词的标示有区别。人教课标版中所有趋向动词、方位词都标注原调,未做轻声处理;湘教版中,趋向动词和“里”、“边”、“面”等方位词也未作轻声处理,但方位词“上”、“里”全部都处理为轻声, 如“山坡上”、“屋顶上”、“夜空里”、“草丛里”等。第二,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不”,湘教版都标示为轻声,人教课标版则一概没有标为轻声。

人教课标版、湘教版分别自第三册、第五册开始不再全文标注拼音,只对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读音作出标示。对于生词中的轻声,人教课标版只标其原调,如第三册《小鸟和牵牛花》的“小喇(lǎ)叭(bā)”,第五册《盘古开天地》的“老祖宗(zōng)”,《古诗两首》的注释“篱落:篱笆(bā)”等就是如此。湘教版也一样,以第九册为例,“别扭”、“脊梁”中的“扭”、“脊”都应读轻声,课文中标的却是原调“niǚ”和“liáng”。

那么,如何处理轻声的标音比较合适呢?一方面,要抓住轻声作为一种语流现象音色变化不稳定的特点,谨遵“语音训练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这一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小学语文课本巨大的影响面与深刻的影响度。两相综合,我们认为,关于轻声的标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应该谨慎把握标不标轻声的“度”。对“一般需读轻声”的表趋向的动词、方位词、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对“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双音节词语”,都以不标注为好。

第二,在把握统一“度”的基础之上,要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仔细校对。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第一册都有标错轻声的情况,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中,常见的双音词轻声词语“热闹”、“喜欢”、“风筝”等均未标为轻声;湘教版第一册也一样,比如,应该读轻声的“宝宝”标了原调,不应读轻声的“莲子”却标示为轻声。

第三,确定需标轻声的新词,应在正文中标注轻声,并同时在该课生字行列中标出该字原调。轻声是语流中的轻声,因此,如果某个新词中出现了当读轻声的音节,为符合普通话的自然语感,正文中应标示为轻声,但为方便同时掌握该字单独使用时的声调,在该课生字行列中又应标注该字的原调。另外,注释中的轻声字,可统一采用先标轻声、再说明单用读音的标注方式,如上文所举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9课的注释,应将“篱落:篱笆(bā)”改为“篱落:篱笆(bɑ),‘笆’单念时读作bā”。”

二、儿化

儿化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一般能增加爱意或亲切感,有时还可赖以改变词性或词义,如果想在语言中附加以上语用功能,则必须使用儿化。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教材都有一定的儿化意识,全文标注拼音的课文,遇到儿化时都采用了在“儿”字上标“er”的标注方式,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的“话儿”、“月儿”、“风儿”,湘教版第一册的“歌儿”、“哪儿”、“线儿”等。不过,儿化意识还可进一步增强,以第四册为例,人教课标版全册课文中出现的儿化仅“笋芽儿”、“花骨朵儿”、“花儿”、“有点儿”、“哪儿”、“那儿”、“这儿”、“点儿”8个,应当儿化的“雨点儿”、“葡萄干儿”、“雨丝儿”、“画画儿”、“小男孩儿”、“小家伙儿”、“门铃儿”等都未被儿化。湘教版的儿化次数总体要多一些,但“照片儿”、“脚印儿”、“男孩儿”、“老伴儿”、“雨点儿”、“辛苦一点儿”、“当着百灵鸟的面儿”等应当儿化的也没做儿化处理。另外,人教课标版“笋芽儿”标为轻声而“嫩芽儿”却未标;湘教版《春天在哪里》和《风姑姑的照片》中都出现了“柳条儿”一词,前者处理为儿化,后者却没有;对于单用的“花儿”一词,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都有时处理为儿化,有时没有处理为儿化。这些情况也说明,两版教材对儿化的标注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笔者认为,儿化音是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学习难点,教材要尽量从学好普通话的视角出发,将“花儿、事儿、玩儿、块儿、孩儿、点儿、子儿、眼儿、味儿、头儿、 人儿、劲儿、会儿、底儿、刺儿”等通常需儿化的音节作儿化处理,即出现在课文中时,要加一个“儿”字作为提示。

三、多音字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多音字都是随文标注在相应的汉字之上,分别从第三册、第五册不全文标注拼音后,人教课标版、湘教版都采用了随文只标生字与多音字的形式,而且都采用了生字、多音字分别用( )和[ ]作为标号的方式。这种标示方式体现了随语境区分多音字读音的思想,值得推广,但还有些多音字的标示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标注规则。人教课标版本中,如第三册《骆驼与羊》中“往门里钻(zuān)”本应标为“往门里钻[zuān]”,第五册《槐乡的孩子》中“磨(mó)好的长钩刀”本应标为“磨[mó]好的长钩刀”;湘教版本中更多一些,如第七册的多音字“秘”、“厦”、“晕”等出现在课文“秘密”、“大厦”、“眩晕”等词语中,本应标作“秘[mì]”、“厦[shà]”、“晕[yùn]”,事实上却被标作了“秘(mì)”、“厦(shà)”、“晕(yùn)”,等等。教材的编写、审订者中有不少语言学家,对于这些常识性的拼音知识,只要稍严谨一些,就可以做得更为完美。

湖北省武汉市教研员潘鸿惜曾经指出,没有注意对轻声词语的处理是小学生朗读时唱读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又发现,特殊读音现象是方言区成年人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甲以上的最大羁绊。小学语文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主战场,如果小学语文课文能对特殊读音现象予以更多关注,将更有益于方言区学生把握语言学习关键期,享受更美好的语言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文5

一、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针对的是一群天真的孩子,他们有着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学习到的一切将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 数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第一步,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习惯教授给学生. 但显然,在应试教育体制面前,我们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低下了头,素质教育有点偏离了它原来的轨道,一切向分数看这种近似畸形的教育模式亟须改变. 这时,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但改革是否落实到实处,如何落实全依赖我们教育工作者. 笔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从自己做起,将笔者认为的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直接提出来,从而对症下药,找出应对之策. 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均不明确

小学的数学教育只是数学教学的第一步,目前来说,只是需要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理解这个学科的作用和用途,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促进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量化的认识,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即可. 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人格在逐渐形成,素质也在提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初衷.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有点偏离了这个最初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为了所谓的拔高,需要联系一些超出他们这个年龄段理解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接受了所谓的竞赛培训之后,思维会变得畸形,不会以一种常规的眼光和角度来解题,这样可能在参加一些稀奇古怪的比赛时,是大有裨益的,却对他们的正常学习造成干扰.

2. 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内容不一致

目前小学的数学教材中较过去有了很多改变,整个编排更轻松活泼,更适合小学生的口味,但是一些新增的内容却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与上文讨论到的解难题的问题相类似,我们将以前的教材和现在同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对比,现在的小学生读三年级学的内容可能是以前的小学生读四年级才学的内容. 虽说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聪明,但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也需要与孩子们的思维相同步,如果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畴,这样的教材显然是不合理的.

3.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时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 小学生还是一群孩子,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东西,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一个有自制力的成年人都无法忍受的,何况是一群坐不住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兴趣都没有了,又如何谈学习.

4. 小学教学成绩评定方式不合理

在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面,是以学生的测试成绩为主,主要依据的是期中、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有点我们高考中的一考定终生的意思. 高考制度压得多少学子喘不过气,又由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使优秀学子与理想中的殿堂失之交臂. 这样类似成绩评定方式用在抗压力还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身上,叫我们的孩子们如何承受. 在当代社会,学习成绩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看看那些所谓的培优班,我们不难窥出一二. 所以,当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时,应该明白手中的分量,如果只是单纯地看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对一些底子比较差的学生将是不小的打击. 而且素质教育的成绩评定应该是学生表现和考试成绩的综合结果.

二、实施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就是要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已达到完善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使得小学的数学教学改革有迹可循.

1. 根据小学生特点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目标不再专注于分数,而教学任务仍包括对孩子们道德和品格的教育,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时时刻刻体现出来.

2. 教师结合实际,合理利用教材

在教材的内容中,有许多课外的题目,不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的. 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或是走出户外来解决. 这类问题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师也应该在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教材上要求的问题带领学生解决,将教材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地方利用起来.

3. 丰富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上已渐渐淘汰,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跟随这个大潮,淘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为启发式教学或引导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无非就是老师讲题、然后解题. 我们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可以由学生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老师讲题,无论正确与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4. 小学数学成绩评价方式合理化、科学化、多元化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形结合应用

一、 数形结合思想的概念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是指一种将代数中的数字符号与几何中的图形相连接的思想,就本质上而言,是构成数学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代数和几何发生关联。数形结合的思想古已有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体系。将复杂抽象的代数符号通过直接明了的几何图形表现出来,有助于人类弥补抽象思维的弱势,通过唤醒大脑更多功能模块从而促使复杂的问题得以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切不能机械性的将“数”与“形”割裂开来,单纯地认为“形”只是为补充“数”而存在。“数”与“形”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一方面“数”不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受人本身的大脑功能的限制,人脑无法处理太过于复杂的逻辑代数运算。特别是大脑发育尚未完全、经验知识还差很多的小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抽象问题时,小学生很难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对问题作出一个直观的分析,进而寻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需要“形”的帮助,“形”在数学教学中的引入能够极大程度的弥补大脑逻辑运算的不足,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复杂,从而帮助小学生正确的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另一方面,“形”也离不开“数”。同样是受大脑功能的限制,人脑在处理图形的时候也常显不足,特别是随着维度的提升,几何问题的难度会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单纯地依靠观察是无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这时候就要引入“数”的概念,通过数字符号将无法量化的几何图形加以量化,然后再通过公式能够实现简便的运算。

二、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 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的代数问题为例

将一些苹果放在一起,从左往右数,红苹果是第二个,从右往左数,红苹果是第三个,请问这些苹果总共有几个?

这是典型的“数”,即代数问题,对于缺乏经验的小学生而言,仅仅依靠大脑的抽象思考能力是很难解决此类问题的。倘若将“形”引入其中则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着小学生通过用笔在纸上画图形,用圆圈代表红苹果,用三角形代替其他的苹果,依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圈的左边画一个三角形,在圆圈的右边画两个三角形,通过最终画出来的图形得出计算结果。由此观之,数形结合的思想不但有助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能培养小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帮助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 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几何问题为例

在求三角形的周长面积时,倘若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或用直尺量是无法得出正确结果的。在这时教师就要将“数”引入其中,将数字与图形结合在一起,通过公式的教学使小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周长等于三条边的边长的总和,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三、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形结合思想更好的结合

(一) 提升教师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特别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个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对于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的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必须在源头上、即教师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教师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方面有必要组织相关讲座或培训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实现再学习、再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着自我的知识,提升着教学水平。在教师方面,也要加大对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视程度,注意自我充电,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从而真正地推动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 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数形结合作为思想而言,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根据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日常学习中将数形结合更多地运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也可以反过来推动数形结合思想的提升。在平时的学习和联系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展开多方面思考,以“数”来思考“形”,以“形”来解决“数”,培养成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以便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形结合的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所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意义和成效,我们要在实践中认清此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不断推动其发挥更为重大的实践意义,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升华,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明华,林益生.数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