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给学生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b。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平移和旋转”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类比、分类、观察,掌握物体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点,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贴出一张大的图画,上面显示着各种各样的娱乐运动,即摩天轮图、火箭升空图、火车沿轨道行驶图等,让学生对这些具体的娱乐活动按照空间运动模式进行归类,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工具在课桌上进行平移、旋转和拼凑练习,并且总结它们的规律。遇到问题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使用艺术性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好动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迎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去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中开小差,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教师要极早注意到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感情变化,在课堂准备期间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采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首先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多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其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采用的比喻形式要恰到好处,调节学生厌倦的学习情绪,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要掌握语言的形式,使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感到心悦诚服,有时候无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表达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特色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所以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语言表达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引进“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平面图形的拼组”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拼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理解一些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即“同学们,做风车的纸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我们可以用几个正方形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吗?”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并与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尝试着寻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拼接和想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老师,用一些三角形的卡片也可以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点,指导他们与同伴之间进行具体的观察,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 感知 理解 记忆 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作为思维的“细胞”,是判断和推理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

一、形象感知

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是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从四、五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四、五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 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所以,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才引入概念了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一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据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就能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得又快又深。

二、准确理解

感知概念之后,必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数学是一门严密而精确的科学,特别是有关概念具有更强的“压缩性”,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定义性概念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准确推敲关键词语的涵义。对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不很清楚,也不全面,把非本质的特征作为本质的特征,这就需要变换概念的叙述或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可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因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如果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和表达都能理解和掌握,就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如数与数字、数位与位数、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等等。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

三、趣味记忆

记忆是知识的仓库,学过的知识记得牢,积累的知识就丰富,而丰富知识的积累将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使无趣、抽象的知识能更好地被识记,人为地赋予它有趣的联系,这就是趣味记忆法。人们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会有一种,这种感觉能对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人不易疲劳,注意力也比平时增强了。我们可以用口诀记忆、谐音记忆、联想对比记忆等等来指导学生牢记概念。口诀记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数学概念利用音韵编成诗歌类的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记忆。谐音记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数学概念利用谐音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进行记忆。联想对比记忆是把一些数学概念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它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形象比喻记忆就是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记忆。

四、练习巩固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文3

    一、数学概念的合理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对学生学好概念至关重要。

    1.从数学本身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从数学内在需要引入概念是引入数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之一,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小学里学习的“数”的基础上,为解决“数”的减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引入负数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单纯的有理数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引入无理数。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1=0显然没有解,为了使它有解,就引入了新数i,它满足i■=-1,并且和实数一样可以按照四则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于是引入了复数的概念。

    2.用具体实例、实物或模型进行介绍。

    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首要条件是获得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密切联系概念的现实原型,使学生在观察有关实物的同时,获得对于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上升至理性认识,进而提出概念的定义,建立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函数”概念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炮弹发射时,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单位:s)变化的规律h=130t-5t■;(2)温州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3)1990-2008年梧田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用类比方法引入概念。

    当面对一个概念时,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因此类比是引入新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空间向量往往有赖于平面向量的类比。通过类比教学和训练,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够升华。

    二、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数学概念是多结构、多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因此,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应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完整的概念链,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指导。

    1.分析构成概念的基本要素。

    数学概念的定义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还要注意分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函数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对定义的内涵要阐明三点:①x、y的对应变化关系。例如在“函数的表示方法”一节例4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并强调每位学生的“成绩”与“测试时间”之间形成函数关系,使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函数都有解析式,由此加深学生对函数的“对应法则”的认识。②实质:每一个值,对应唯一的y值,可列举函数讲解:y=2x,y=x■,y=2都是函数,但x、y的对应关系不同,分别是一对一、二对一、多对一,从而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再通过图像显示,使学生明白,并非随便一个图形都是函数的图像,从而掌握函数图像的特征。③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构成函数的三素,缺一不可,但要特别强调定义域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式较早,比较熟悉,他们往往因只关注解析式,忽略定义域而造成错误。为此可让学生比较函数y=2x,y=2x(x>0),y=2x(x∈N)的不同并分别求值域,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得出:三者大相径庭。强调解析式相同但定义域不同的函数绝不是相同的函数。再结合分段函数和有实际意义的函数,引起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抓住要点,促进概念的深化。

    揭示概念的内涵不仅由概念的定义完成,还常常由定义所推出的一些定理、公式得到进一步揭示。如三角函数定义教学中,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诱导公式、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规律、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都是由定义推导出来的,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的依据,反过来又会使三角函数定义的内涵得到深刻揭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提高认识,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展开对它所反映的数学模式作深入探究,以求更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与运用

    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是为了能够灵活、正确地运用它,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又能更进一步地深化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运算、推理、证明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概念。

    1.通过开放性问题与变式,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概念。这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如在“等比数列”中设置问题:

    例:已知{a■}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请你构造出新的等比数列,并指出它们的公比。

    变式:已知{a■},{b■}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公比分别为p,q,请你构造出新的等比数列,并指出它们的公比。

    通过讨论与辨析,学生对等比数列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文4

关键词:数学课堂;建构概念;生活实例;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83-01

概念是组成数学的基石,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数学教材并不能直接出现表述性的概念,而是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概念借助教学逐步呈现出来,并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当中。那么,教师要如何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效帮助学生建构体系呢?

一、链接生活实例,有效引入概念助理解

教师要巧妙挖掘生活中的概念原型,将抽象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呈现,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概念,理解概念。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链接”生活实例,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原型,并在分析归纳中不断提炼出概念,从而化抽象为直观,逐步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分数的意义”,分数虽存在于生活中,但却比较抽象,教师要抓住分数意义的概念属性巧妙引出相关的生活原型。如“1/3”,教师不阐述它的意义,而是让学生用学具将生活中的分数“表示”出来。有的学生会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然后给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从而找到1/3;有的学生则将班级同学平均分成3组,其中的1组就是1/3;有的学生说妈妈拿出一块月饼,一家三口平分,每人得到的就是1/3……不同的情景,将1/3“表现”了出来。教师趁机将有代表性的情景展示出来,使学生逐步理解单位“1”,它并不是具体的某个数,而是既可以表示某个事物,又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当学生理解“单位1”之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通过不同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对分数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可以说,教师巧妙结合生活可以将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引入课堂,直观的素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载体,学生逐步理解了概念。

二、链接动手操作,有效体验概念助理解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它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低年级的运算概念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并逐步形成运算概念,发展运算思维。空间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让学生更好地建构空间图形的相关概念,动手操作是重要通道。它是学生主动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步骤,能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概念。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对圆柱的结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是构建圆柱表面积公式概念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解决与圆柱体相关的表面积问题的重要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课前自己制作几个圆柱模型,制作过程是学生对圆柱体的结构充分认知的过程。接着,教师在课堂上分发圆柱学具,让学生将圆柱进行分解。操作前教师提出本课要研究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有意识地研究圆柱的组成部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结合课前制作圆柱的方法,尝试从适当位置将圆柱剪开,从而将圆柱分割成一个侧面和两个圆。两个圆的面积容易求,而侧面积就比较难。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分割后的图形,通过多次拼装、分割逐步发现侧面积的求法,并最终推导出公式。可以说,巧妙利用动手操作能让学生亲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对公式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体会,从而有效建构概念。

三、链接综合实践,有效拓展概念助理解

综合实践是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它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并在问题解决中不断丰富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要抓住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巧妙链接教材,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之中,并更好地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最终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之利息计算时,教材以情境将利息计算公式呈现出来,并通过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利息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但如果想让学生有效理解与利率、利息相关的数学概念,需要教师结合生活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学生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内化概念。如当学生掌握基本利息计算公式后,教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与家长去银行了解相关的利率情况,并收集数据,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家庭理财的相关话题。课堂上,教师设计了理财情境:东东家有5万元想存在银行,请你帮忙制定最优化的存款方案。此时,学生课前收集的数据派上了用场,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不同银行存款类型、存款利率等,让学生去讨论、计算。在讨论过程中,因为不同的存款周期利率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学生还会针对东东家的实际情况对5万元进行组合,从而解决东东家既可能近期需要用钱,又想保证利息最大化的现实问题。巧妙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利息的相关概念有一个比较理性和深刻的理解,使概念能真正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四、结束语

总之,概念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数学概念并不是以具体的语言表述呈现,但它却蕴含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让学生有效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需要教师把握概念内涵,搭建探究平台,将概念理解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有效建构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课堂 教学 理念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学理念对于日常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定位,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做好数学教学。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范文6

一、教师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组织者,点播者。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或朋友。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位置,这直接关系着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也是真正让学生“动”的关键所在。

二、诱发学生参与的意识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广泛的知识经验”。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所以,我在教授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参加调查,收集素材等活动,获取为新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这种大大限制学生参与热情的旧教学模式。只有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足够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能知其然而又能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将学习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激发学生动的热情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前提。如果能把学生真正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五、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参与能动意识

教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树立新的教育观,进行常识教育。对于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规律或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我在课堂上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语言,总要适时给予表扬;对学生多伸大拇指,不伸食指。从鼓励学生敢举手回答问题开始,哪怕说的驴唇不对马嘴,只要敢发言就是一个勇敢的人,说不对没关系,一次、两次……只要积极思考总有说对的时候。同时我在教学中还经常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等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我的做法取得了成功,课堂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局面,有时候简直难以控制。对于作业中的灵活解答,我总不吝夸奖,让其在班上介绍解题思路;同时还要鼓舞学生勇于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变苦为乐,化难为易,通过自觉、积极、努力的学习,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对于学困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通过榜样励志、竞争励志、表彰励志种种方式,既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氛围,大大激励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又真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动”起来。

六、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或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完“三角形相似”时,让学生到操场量一量旗杆的高度等。通过如此之类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获得感性知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尽量落实,其教学效果也非常之好,我所带班级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全校前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也受到各科教师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