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范文1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务用车;模式

2011年,新华社发表文章称“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公车改革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文件出台后,有关公车改革的呼声一直未停,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高校公车改革也一直进行。各高校结合校情进行的改革其结果各异,曾经的改革对于节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些年随着物价、人工费用的上涨,运行成本增加,目前高校的公车运行模式已不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高地,各项改革理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公车改革应冲破阻力,借鉴多方经验,寻求更科学、合理的改革管理模式,为教育教学做好服务。

一、高校公务用车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校公务用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用于各高校多校区办学后学校教职工班车,第二类主要为高校各行政部门日常公务用车及重大活动用车。

从广州、南京等地的高校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公务用车基本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办法,开支实报实销,不搞核算,至多只有年初的预算。这种制度暴露出了种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车辆费用增长过快,经费紧张

公车购置由国家无偿拨款,教职工免费乘坐公车,随着2000年以后各校扩大办学规模,多校区办学浪潮席卷之后,“事业费”中的“养车”费用增长较快,严重挤占了紧张的教育经费。因此,控制公车费用过快增长,已成为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2.车辆利用率低,服务质量不理想

由于高校公务用车需求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上下班繁忙时刻,车辆不够用;正常工作时间,车辆不能充分使用,故车辆利用率无法跟专业汽车公司相提并论。并且,驾驶员与教职工之间无经济利益关系,公务用车总体服务水平不尽人意,教职工普遍不满意公务用车的服务质量。

二、高校公务用车改革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高校针对公务用车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东风,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后勤社会化改革本身并无统一模式,各高校均按照单位实际情况改革公车管理模式,造成现阶段高校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五花八门。笔者针对南京、广州等地的部分高校做了调研,归纳为以下三种主流模式。

1.规范化改革亦可称为传统式改良

即完善传统公车管理制度,控制车辆的购置、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这种改革方式比较保守,难以解决公车管理中调度困难、使用效率低、维修费用高、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目前较少使用。

2.市场化改革亦可称为专业性管理

学校成立管理车队的专门机构,一般下挂后勤处或委托后勤集团代管,将现有全部公车及人员转为经营性实体,参照企业经营,实行有偿服务,学校投入一定启动资金作为车队运行基金,该投资日后逐步以服务的形式收回。车队面向校内外提供服务,学校为各部门和单位建立公务用车的专项经费本,可以直接转账至车队运行基金。车队正常运行的所有费用,包括车辆运行成本和人员工资福利均从基金中支出。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但应注意控制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学校重大、特殊任务的保证率。

3.货币化改革,即取消公务用车,按工作人员级别、岗位性质发放交通补贴

这种方式被认为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因而有不少地方政府机构采取了此类方式,个别高校采取此管理模式,从初期运行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实现了多方共赢,学校的后勤管理机构缩小、人员负担减轻。用车货币化补贴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需要高校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后决策。该模式改革应高度重视人员的妥善安置和思想工作,同时,一段时间后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无法从制度上优先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用车。

高校公车改革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杜绝公车弊端、取消公务用车,而应是如何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益和服务水平,目标应定位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高校公务用车改革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条件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针对高校公务用车的弊端,结合国家公务用车改革的大背景,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高校较为科学合理的公务用车管理模式应该是市场化改革和货币化改革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4]即公务班车采用货币化的方式管理,高校将教职工来往于校区之间的班车经费按照教职工实际工作需要打入校园专属账户(一卡通),此账户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大客车由学校专门管理机构选择两家(或以上)汽车租赁公司承包经营。远程用车(包含大车、小车)采用市场化管理模式,同时学校适当保留少量的公务小车用于应对临时性、突发性、重要性任务。根据校情逐步深化改革,由以上三种模式逐渐过渡到综合性公务用车管理模式。从广州和南京部分高校调研的结果显示,一般来说高校的公务用车改革都属于被迫式改革,即供需双方矛盾突出,不得不进行相关改革。虽然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第三种模式较为先进,且与国际接轨,但现阶段明显不适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调研的高校中不乏出现改革倒退的列子。高校管理体制未作出重大改革之前,公务用车的改革亦需要作出一些适合国情、校情的调整,即保留少量公务用车。普遍而言,笔者认为高校公务用车改革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步骤,逐步、稳妥的推进改革,且改革越早,阻力和成本越小。

1.原有车辆市场化

从规范化改革开始,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用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公车私用,控制维修费用、降低运行成本;维持现有事业编制驾驶员人数,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用工问题,为推进市场化改革或货币化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学校车队,管理人员主要从原有的具有事业编制的优秀驾驶员中挑选,且要在驾驶员队伍中群众基础较好、具备较高的驾驶专业素养,精通车辆相关知识。先行将教职工班车交予该机构管理,成立独立核算的“汽车服务公司”,学校投入少量启动资金扶持企业运作。参照“入世”保护规则,设定2~3年企业过渡保护期,在该期限内,学校所有校区之间的班车、各部门的用车需优先使用“汽车服务公司”车辆,学校在财务制度上优先保障。

2.引入竞争机制

2~3年保护期内,“汽车服务公司”收编学校绝大多数公车,努力实现车型多元化,保护期结束后学校允许外单位汽车租赁公司进入学校市场,班车线路公开招标,形成竞争机制,“汽车服务公司”需优先保障学校重特大任务。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推进市场化改革或货币化改革。在此之前鼓励教职工购买私车,提高交通补贴数额,鼓励用车量较大的单位业务繁忙时通过市场化方式包租车辆。

3.实现综合性改革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范文2

2020年我院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遵守国家的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圆满地完成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任务。

一、日常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1.大型(特种)设备配置方面,我院根据国家医疗设备配置方面的法规与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设备购置论证、决策及应用分析制度》、《医疗设备申请购置制度》等一系列资产配置方面的制度,以加强大型设备配置方面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履行报批手续。同时,我院资产的配置方面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在预算的编制、审议、执行、验收、考核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以实现资产配置方面的科学管理和有序实施。

2.结合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强资产处置方面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医院资产处置的管理,我院认真执行资产处置方面的管理制度,对有偿使用、待处置的资产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报批,并在报批处置的过程履行必要的审计、评估手续。

根据医院的工作安排,我院组织了对待报废燃煤锅炉等大型固定资产的评估工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报废资产的处置工作,针对己批复的报废固定资产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开展了资产评估工作。

3.加强对医院各项资产的产权管理

2020年度的工作中,我院按照省卫健委、省财政厅的要求,严格对医院的资产的产权状况进行核对,并对产权变动情况及时上报。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国有资产报告工作的执行情况

2020年,我院认真执行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对于新增固定资产及时上报。同时根据卫健委和省财政厅的要求及时编制并上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

2.公务用车管理

我院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2020年,我院根据《**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省卫生计生系统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豫车改[2020]5号)的文件精神,制定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各种公务用车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核实,并及时上报了公车改革实施情况报告并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完成了公车改革任务。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工作

2020年,我院按照卫健委和财政厅的要求,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审计检查,顺利完成了资产清查核实工作,目前己完成了资产清查结果的审批工作。

另外,多年来,我院除了完成上级部门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之外,坚持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工作。

4.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我院一直比较重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长期以来,我院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资产的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院正在进行基于HRP平台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调研工作,将在明年实现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持续完善我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我院一直非常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并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科负责对医院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

2020年,我院进一步梳理了我院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结合我院现有的管理工作实际进行了梳理、修订和优化,新增和修订了《固定资产验收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调拨转让制度》、《新购仪器设备安装调试管理制度》、《资产报废管理暂行办法》《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内部调剂制度》、《报废资产变价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报损管理制度》等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使医院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保彰日常工作在制度的轨道内良好地运行。

同时,根据我院两院区的特点,医院的资产由国资科统一进行验收、编号、调配、清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保证了两院区资产管理工作的统一与协调。

四、调研与宣传方面

我院在资产管理方面,一直重视调研与宣传工作。在资产配置过程中,我院一直实行可行性论证制度,对于拟配置的资产进行医院内外的调研与分析,以保证资产配置的科学与合理。在日常的资产管理过程中,我院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宣传,如通过会议、日常检查、调研等形式对资产制度及资产管理知识进行普及。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医院有大量的待报废固定资产,由于报批手续复杂,无法及时处置,占用医院有限的空间。建议给予医院自主处置一定额度报废资产的权限。

六、明年的工作计划

2021年,我院将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1. 认真学习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及省市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一步健全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院的管理要求进一步补充完善。

2.加强固定资产验收管理,从开箱初验开始,严把固定资产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实现当月验收,当月入账,对固定实行精细化管理。

3. 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力争建立起我院基于HRP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医院资产管理的效率。(重点工作)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范文3

一是强调全员学习,提升业务素质。“打铁尚需自身硬”,河口区编办积极组织单位全体人员对法律法规文件、会议精神及时进行学习贯彻。每周五下午进行集中学习,贯彻领会上级新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对机构编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心知肚明。先后学习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山东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东营市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汇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材料,切实提升全员的业务素质,为依法行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鼓励探索创新,促进学以致用。河口区编办除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学习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文件之外,还鼓励全体干部在吃透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河口区实际进行探索创新,研究出适合河口区实际的政策法规。截止目前,河口区编办通过学习研究上级政策法规,并结合河口区实际已出台了十余项规章制度,为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对于新出台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河口区编办采取转发文件、召开座谈会、组织培训、公开授课、网站公示等形式,向全区各部门单位及全社会进行宣传引导,经过广泛宣传教育,在全区形成了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机构编制纪律,各机关事业单位自觉执行机构编制纪律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部门联合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是牵头开展工资联审工作。自2012年5月起,河口区编办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开展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联审工作。在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关系情况进行核查的基础上,每月20日至月底前,由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审核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和人员增减情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审核人员的工资标准,财政部门按照机构编制部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的人员、工资情况,办理工资统发,核定人员经费。三个部门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联合审核,从源头上杜绝了“吃空饷”现象。

二是牵头制定了全区人员调动程序。2014年初,为了规范全区人员调动,由区编办牵头,联合组织、财政、人社三部门重新修订了全区人员调动程序,出台了《关于规范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工作的意见》,规范了人员调动时编制关系、工资关系等调整的程序,规范了对人员调动的管理。

三是及时为各部门单位提供机构编制方面的依据。河口区编办自成立以来,积极认真地为各部门单位提供机构编制方面的依据,对不符合机构编制法律法规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并对全区人员编制信息进行审核,在每年的取暖补贴审核、干部信息上报时提供了准确的人员编制信息,近期还为全区办公用房清理、公车改革等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信息,保证了全区各项工作在涉及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时不出任何问题。

三、构建公示公开机制,精准公示,全面监督

一是细化人员变动台账。为更好地记录和反映人员变动情况,河口区编办在原有人员变动台账的基础上,增加了区内、区外人员增减台账及新录用人员台账、调动人员台账、退休人员台账及死亡人员台账等各类人员变动台账,进一步细化了人员变动情况。

二是健全机构设置信息。2012年,河口区编办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增加了批注一栏,在批注里注明了每个单位的机构设置情况、领导职数、核定编制数等情况,详细地反映每个单位的机构沿革、核定编制、职责任务以及批准文件等情况。

三是完善件运行模式。河口区编办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利用Excel软件本身功能,运用公式进行了巧妙设计,在人员数据库中增加了自动调整功能,在人员增减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同时增减,完善了软件运行模式,使人员数据库信息更加准确。

四是建立逐级分类汇总模式。河口区机构编制管理数据库是建立在Excel软件基础上,首先是全区汇总,再分类到每个部门单位,在每个单位形成一个汇总,最后分类到每一个下属单位,每个单位建立一个单独的Excel表格,形成了逐级分类汇总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既可以直观地反映全区乃至每个部门、系统的情况,又可以反映每个单位的情况。

五是及时公开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为方便部门单位查询和监督,区编办在黄河口机构编制网站上专门设置了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版块,并安排专人负责更新与维护,确保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职责任务、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公开。

四、构建制度保障机制,健全制度,强化执行

一是规范议事制度,完善机构编制工作机制。为适应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需要,保证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有序进行,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出台了《河口区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明确了机构编制委员会的职责任务、管理权限和工作程序。

二是完善工作制度,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为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和机构编制工作纪律,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工作,出台了《关于规范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工作的意见》;为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证》的管理与使用,严肃机构编制纪律,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员信息管理办法,河口区编办结合实际,出台了《〈机构编制管理证〉管理与使用办法》;为促进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编制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障临时用工编制审批工作的有序进行,出台了《河口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用工编制暂行管理办法》;为了进一步规范人员借调行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防止人员借调的随意性,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管理办法》。

三是健全审查考核制度,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建设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出台了《河口区机构编制管理考核实施细则》;为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与人员经费预算管理相互协调配合的约束机制,有效控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坚决杜绝“吃空饷”行为的发生,河口区编办联合组织、财政、人社部门出台了《关于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工资联审制度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规范化水平,出台了《河口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专项检查考核办法》。

五、构建监督检查机制,从严从实,督促整改

一是结合实际开展控编减编工作。针对各部门单位新进人员的年度用编数额,经区编办初审报区编委研究,经市编办审核后执行。年度内除政策性安置、公开遴选、干部调整、高层次人才引进外,不再新增编制使用额度。严格实行机构编制管理“一支笔审批”制度,未经区编委会批准,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擅自设立机构、调整人员编制、使用空余编制和编制外用工,有效解决了超编进人问题。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需求主要通过内部调剂解决,严禁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切实加强事业单位考核,对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实行编制扎口管理,人员只出不进,适时收回空余编制,集中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二是⒒构编制管理考核纳入全区综合考核。自2012年起,河口区就将机构编制管理考核纳入到全区综合考核,进一步提升了各部门单位对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契机。区编办通过制定出台详细的考核细则,对全区各部门单位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将违规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扎实开展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工作。自2013年开始,河口区政府按照上级要求先后对区科技局、区经信局等20个政府部门分4个阶段开展了机构编制评估。通过部门自评、社会调查和实地评估、评审结果反馈、结果运用等步骤,详细了解了以上部门的职能配置情况、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情况、编制核定及人员配备情况等,根据评估情况,对部门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深入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和解决的办法,动态管理,科学配置,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跟踪监督,确保职责落实到位,对提高政府部门履职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积极开展机构编制事项跟踪问效工作。自2016年5月中旬开始,河口区编办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了机构编制事项跟踪问效工作,针对上年度机构编制事项发生调整的单位进行调研,查看各部门单位的落实和推进情况,主要对区安监局、区畜牧局等5个部门单位开展了机构编制事项跟踪问效工作。跟踪问效工作的开展使各级各部门的机构编制法律意识再强化,监督检查的手段再创新,服务理念再转变,为机构编制服务中心、服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范文4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职能的形式不断转变,行政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呈快速增长趋势。行政支出的直线上升加重了财政的负担,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提高财政风险的几率。此外,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官员腐败、滥用权利等的产生。本文从财政支出学角度出发,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支出的现状、原因、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和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费用逐年增长。突出表现在:预算外支出不断增加;“三乱”现象日趋严重;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步步攀升。有关专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部分认为: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大势必导致行政费用的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建设蒸蒸日上,由此相关的行政费用飞速增长也就不足为奇。而另一部分则对此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行政费用增加的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增长过快以及不均衡增长就属于不正常现象。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建设是重头戏,因此,必须给过度增长的行政费用泼泼冷水,降降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效率的提高以及把腐败扼杀在萌芽状态。

学界的争论不一,使得研究此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以上两方面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全面、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即应把是否增加行政费用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联系起来,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把判断行政费用高低与否的标准变成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官员的政绩需要或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数据指标。

一、行政管理支出现状

我国行政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等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却仍然存在行政支出扩张、预算软约束化,行政支出存在“越位”和“缺位”等问题,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赤字的增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艰难。

到2003年,行政支出已在公共支出中占到19%。跟改革开放前相比,行政管理经费(亿元)本身的增长快:1950年为13.13,1970年为32.00,1978年为52.90,1985年为171.06,1995年为996.54,2003年达到4691.26。改革开放以来,竟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3.5倍。我国行政管理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仅为4.71%,1985年为8.53%,1995年为14.6%,2003年达到19.03%的高度。25年来每年平均提高0.57个百分点。这一水平在财政总支出的五大类型支出中比重排列在第三位,以2003年为例,经济建设费占30.05%,社会文教费占26.24%,行政管理费占19.0%,国防费占7.74%,其他经费占16.91%。从这些数字可以清晰地看到,控制行政费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考虑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必须控制行政费用的增长,把更多的财政支出倾向于科研教育经费和农业投入。笔者认为,只有这样,财政结构才会日趋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财政风险指数才能降到最低限度。

而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或同阶段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各国一般公务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数据采取从低到高排序如下:日本(1993年)为2.38%,英国(1999年)为4.19%,韩国(1997年)为5.06%,印度(2000年)为6.3%,法国(1997年)为6.5%,加拿大(2000年)为7.1%,俄罗斯(2000年)为7.6%,美国(2000年)为9.9%,巴西(1998年)为14.16%。以美国为例,其国内是三级政府——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政府职能可以说比我国完善,管理的社会事务也非常多:大到立法选举,小到居民违反交通规则,“事无巨细,皆辖之。”可美国的行政费用并非同其军事支出一般高涨。2000年,美国行政支出占其财政支出9.9%,而我国竟然高达17.4%,几乎是美国两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美国的行政效率较高;另一方面,美国各级政府树立了廉洁行政的良好风尚。反观我国,虽然政府机构改革早已启动,精简了部分机构和人员,但仍然存在官员冗杂,人浮于事的现象。这不仅导致政府行政效率相对较低,而且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当然,官民比例的不断增加,也是我国行政费用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200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实际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7000万人,官民实际比例高达1:18,真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官民之比也仅为1﹕981,已经形成一种“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现象。而同期美国的政府公务员人数为310万,官民比例仅为1对94。

二、现状原因分析

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从中央财政看,尤其是从地方财政看,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其他一些重点建设支出、社会公益性的重要支出缺乏必要的财力保障,这与财政养人过多、行政费用膨胀具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经济的增长使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相应增加,于是行政管理支出就产生了扩张的可能;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行政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又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二者相互促进。众所周知,行政机构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而政府作为公共商品的提供者,必须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在公共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行政管理支出也不可避免地攀升。这一点无可厚非,要想高产出,还真得高投入。当然,高投入的方向要对,渠道要正。

其次,政府机构的膨胀、编制的扩张、人员配置增加、工资及办公设施的标准提高,都势必造成行政管理支出“水涨船高”。而且,由于机构和人员数量增加所导致的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具有“刚性”,因此在实际中难以压缩。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工资改革,逐步增加了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倡“高薪养廉”;并且,各级政府用于提供公共商品和社会福利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再者,由于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使得各级政府管理当地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治理社会环境时的行政支出增多。以上三方面都势必直接导致行政管理支出的攀升。对此,笔者认为历史经验可以作为“前车之鉴”,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北宋王朝成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防止统军大将拥兵自重,功高欺主,于是选派大量文官到地方各州府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知州。同时为了收归财权和司法权,又向各地增派了转运使和通判。一时间,北宋官员数量激增,给当时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且进一步导致地方实力空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后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

再次,行政管理支出中的项目涵盖范围不明确。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超标购房、超标购车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讲排场、铺张浪费、公款消费的不良风气,导致了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如在去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教授就曾发表“公车改革”提案,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支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政府运作模式,只考虑社会效益,而忽略了项目的实际成本。政府中一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所谓的“标志工程”、“形象工程”,其中一部分不具任何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

最后,政府的行政支出预算编制仍没有完全摆脱“基数+增长”的传统做法。“基数+增长”方法使以前年度的不合理因素延续下来,容易形成支出上的“越位”和“缺位”、浪费与紧缺并存,会加剧各部门的苦乐不均。因此打破基数法,实行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已成为行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点。目前我行政支出预算编制是以定员、定额、定标准为起点的零基预算编制,但在实行过程中有些地方并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当然,行政经费的增长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政治气氛很浓厚的国家,权力相对集中,“官本位”的意识也是深深的扎根于大部分炎黄子孙的心中,而这些都是行政费用激增的因素。由此可见,我国行政费用的过快增长,除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人事安排等因素外,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要超过之前那些因素的效果。

三、控制我国行政费用膨胀的有效途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行政费用不断膨胀的事实,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依据财政学原理,行政支出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第一,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第二,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第三,总额控制,结余上缴。正如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样,在今后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财政的调控能力,必须从多方面采取过硬措施,从严控制行政人员和行政经费。

(一)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

(二)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笔者认为,精简机构是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的一种最彻底和最有效的办法。一方面要确保正常的行政经费提供,按照“精简、效能、廉洁、高效”的原则,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控制经费的支出规模,控制不合理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改变目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状,努力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节约财政支出,减轻社会负担。

(四)有效配置政府资源,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政府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重新认定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对于纯粹的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财政支出;对混合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可以采用市场提供和公共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即部分公共提供的方式)。其中,公共提供的份额应该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既能较好地避免市场提供可能造成的消费不足的效率损失,又能有效地防止公共提供可能造成的消费过度的效率损失。

(五)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1.制定细致的预算管理办法,明确各级领导的审批权限和范围,并承担控制预算的经济责任;2.建立增收节支的激励和约束机制;3.建立事中、事后监督制度;4.建立一整套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实行阳光采购。

参考文献

[1] 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财政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2] 赵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税收问题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

[3] 王雍君.1999年.《建国以来公共支出结构的演变》.《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0期

[4] 汤亮.《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江苏党校报》.2003年9月25日总第244期

[5] 任保平、钞小静.《中国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1978-2003》

[6]《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4、20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