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范文1

较差的行为习惯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1.从学生实际来看:

一是生源年龄参差不齐,原籍所在地的基础教育条件差,学前教育不到位。二是学生方言较重,师生交流困难,给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了难度。三是移民学生流动性大,异动频繁,学额巩固难。

2.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看:

一是移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认识观念、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有差异。二是受到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和相对落后的家庭教育影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都比较差。三是移民群众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中子女又比较多,支持教育动力不足,投入教育的热情较低。

二、加强移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做法

对一所移民学校来说,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大力加强养成教育,找准制约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引导学校上下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学校确定“诗书载道,翰墨育人”的办学理念,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作为养成教育的具体载体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找准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突破口,齐心协力抓养成教育。一是师思想,打破教师认识局限,克服教师中存在的“条件决定论”和“生源决定论”等消极思想。二是在学生中明确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调动起学生参与养成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切实转变家长认识,采取各种形式向家长进行广泛宣传,争取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2.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把课堂管理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部分,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规范课堂语言,从坐姿、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等都要求用礼貌用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全体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课堂、课间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言行督促指导和常规管理。

3.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突出行为养成教育。

班主任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制订班规班约,努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利用晨、午、晚检、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进行点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养成教育氛围。

环境影响习惯,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文化熏陶。一是加强班级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办好班级文化阵地;统筹安排,每半月重点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二是营造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和长廊,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三是办好校报校刊,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5.在学校生活中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一是强化就餐管理。通过学校领导和生活指导教师陪餐、值周教师和少先队检查监督,强化学生排队就餐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保持就餐环境,餐后主动擦餐桌、送餐盘,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二是加强宿舍管理。宿舍是学生密集、活动集中的场所,寄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自律能力较差,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要求学生每天起床后整理好内务,坚持必须经宿舍管理员检查验收签字的制度,通过文明寝室的评比树立典型,强化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6.创设学生课余活动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养成教育效果。

学校建立了书法室、科技活动室,开展了一系列养成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月一个主题,深化和落实养成训练。

7.结合法治教育,深化养成教育成果。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长)来校作报告,结合具体案例,谈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反面事例中认识养成习惯不好的危害性,从而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8.评优树模,示范引领。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培养的初级阶段,同时小学生又是处于思想、活动较为不受控制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调动其积极性。针对这一特殊性,只有通过其他方面来加强小学的德育教育力度。在传统中国式教育方法中,需要每一个学生端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但是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生长阶段,思想和行为不受控制很难保证注意力集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希望以一个更加灵活、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更多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加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接下来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说明。

1 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德育题材的广泛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1.2 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概念,其中包括信息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因为综合实践课的多个方面这就可以促使德育教育从各个方面很好的融入综合实践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例,让每一个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德育知识,促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牢记德育知识,还可以通过以后的生活当中更好的熟记,并且加以应用。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在网上下载关于德育教育的视频或者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沟通探讨。或者通过综合实践课上组织编排关于德育教育相关的小品、演讲、歌曲在学生们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德育教育知识。最后学校组织大型的宣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组织游行活动让学生派发关于正面的德育教育知识,在宣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身去宣传了解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1.3 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传统课堂的教育方式显然难以控制现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灵活多动的状态,小学的德育教育之所以将其融入到综合实践课程当中,是因为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与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的国家密不可分的,德育教育不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空想教育。德育教育主张每一个学生在本质上得到好的思想教育,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得到应用。例如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不是说在老师面前或课堂上表现得状态,而是在生活当中真正的做到帮助别人。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2.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或者通过新闻然学生了解到非洲一些国家孩子吃不上饭的状况。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3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新型的课程形式授课,目的就是以一种类似于课堂又区别于课堂环境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于生活中小事的关注和讨论,从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极性、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责任感。在通过灵活的课堂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是老师列举的案例,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思想道德建设,从小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优良品质。

结束语

结合以上叙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利用与学校课程方式相近却又相较于普通课堂环境较为灵活轻松的一种课程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灵活轻松地在课堂之中学习到德育知识,让学生的德、育、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同步发展,进而培养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范文3

新学期,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以科研为先导,在质量和内涵上求发展,扎实有效地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德育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的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各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县德育整体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活动,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育水平全面提高。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贯穿民族精神教育,要以重大节庆、纪念日为契机,以各种教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宣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2、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礼仪礼貌、交通文明等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好孩子。

3、努力创设文化氛围,注重育人环境。各校要逐步实现净化、绿化和美化校园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橱窗、板报、红领巾广播室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开展体育、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用以展现学生新才华,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中学习成长。

4、加强德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小学生每学期原则上要有10天的时间参加各科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5、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低,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内心发展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6、加强少先队建设。少先队是学校的主体,辅导员是校长的得力助手,少先队工作要配合学校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校园文化生活。要继续开展“手拉手”、“达标争章”活动,把少先队工作做得有广度、有深度、有特色。

二、加经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1、学籍管理。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宣传周活动,一年级实行6周岁半入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要求双达100%。学籍管理要严格规范,资料要齐全、数据人头要相符。各校不得存在无学籍学生,不得接收未经教育局批准的借读生和转学生。严格控制留级率(中心小学1%以内,完小及初小学3%以内),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应分别达95%以上、且各种资料齐全。

2、课程管理。认真贯彻省教育厅闽教〔2001〕基教54号《关于印发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端正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安排课程。

3、教学过程管理。各校领导要把精力用在研究管理、开展教研、指导和服务上经常深入课堂指导工作,解决难题。校长、教导主任应经常下班听课、评课,每学期校长、教导主任听课要达40节以上,同时中心小学将组织人员下校进行随堂听课、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情况,通过检查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指出问题,促进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开展。

4、结合新课程改革,转变课堂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目标、过程和评价的讨论与研究,通过教育教学研究,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上下功夫。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对各年级、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与探讨,领悟标准内涵,要求各校根据课改要求教师模拟备课、上课、评课,同时要求每位教师要有学习新课标专用学习笔记。

5、加强教科研工作。⑴各校要进一步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思想。⑵加强教科研的领导,健全组织网络,使教科研活动正常化、经常化,本学期我校科研课题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各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的相关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注重过程和资料的积累,通过不断实践、研究,争取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推广运用。⑶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撰写有质量的论文、案例、争取有更多的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⑷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6、创建特色学校工程,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各校必须在“特”字上下功夫,根据本校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校舍、场地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把学校办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色学校。

7、加强质量监控,严肃考风考纪。各校要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进行经常性的质量监控,严把质量关,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要在转变溥弱学校、薄弱年段、薄弱学科、薄弱班级等方面上下真功夫,狠抓提高率。严格各类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以良好的考风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8、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⑴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水平,多渠道宣传健康知识,把上好体育课和两操、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抓好体育达标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开展经常性的学生体育活动,认真选拔运动员,强化训练,参加县第十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⑵加强卫生教育。各校要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一步提高学生卫生意识,做好学生体检,认真做好常见病防治和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加强学校饮食卫生的安全管理,防止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⑶认真开展艺术课的教学研究,不断探索艺术教育新路子,要在提高全体学生艺术素质上下功夫,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提高艺术质量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艺术竞赛,展示学生的艺术新才华。⑷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开展环保活动,培强学生环境意识,丰富绿色内涵。

9、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各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要实行专人管理,要认真做好寄宿生的服务工作,对寄宿生学习、生活有困难的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解决,使每位寄宿生感受到在校好像在家一样,老师像爸妈一样的亲。

10、加大教学设备、教学仪器、计算机、图书的管理与使用。实验课教学要有计划,实验要做好记录,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与作品制作能力的培养;图书的使用率要提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借书不少于10册、并有借书记载。

1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杜绝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认真开展民主行风评议活动,保证民主行风评议达到“良”以上。

12、不断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开展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活动”。各校要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让教师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为办好学校出谋献策,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把我们的学校办成学生满意、这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积极开展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活动,每学年召开教代会一次,民主评议校长一次以上,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

13、计生工作。严格按照镇计生办工作布置,各已婚女教师应准时参加计生“双查”,未婚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行晚婚晚育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班子人员要齐心协力、团结教职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较强的组织观念,起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学习教育理论,带头实践教育改革,带头撰写科研论文,带头举办讲座,带头调查研究、听课、评课。

2、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活动,加强先进典型的引路作用,开展师德十项承诺活动和师德征文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爱岗敬业,教师育人的自觉性。使全大教师达到师德建设“八要、八不”的基本要求和师德规范的八项较高要求。推进以德执教,以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出现。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要求3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达到大专学历,鼓励大专学历的教师参加本科的学历进修。

四、综治、普法、创安工作一起抓。

1、各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做好维护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障制度,实行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制度,做到各负其职,责任落实到人。加强监督检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不安全隐患,重点防范危及师生安全的危房倒塌、食物中毒、煤气中毒,交通、溺水、消防等事故。要重视和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全面落实校园治安特别管护区的工作,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学校周边的治安秩序,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2、各校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每学期举办法制讲座2次,促使师生人人知法、守法、护法、用法,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幼儿、成教工作。

1、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学前一年,三年入园率分别达80%、50%以上。加强幼儿班规范管理,树立目标意识、提高幼儿办学效益,搞好“幼小”衔接,克服小学化倾向。

2、成教工作。努力办好镇文化技术学校,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六、加强后勤工作,服务教育教学。

1、抓好后勤队伍建设,做好后勤人员思想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小学生劳动教育案例范文4

明建平,天津市第六十一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教育博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先后任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中学化学组组长、年级主任、团委书记,荣获德州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0年调入山东德州跃华学校担任总校副校长兼中学部校长,荣获德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9年调入天津市东丽中学任副校长,2010年参加天津市干部公开选拔,调入和平区工作。

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化,专业化程度是职业成熟度的重要表现。医师、律师、会计师、教师等以资格准入制度为标志,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成熟度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转型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教育转型,中学管理目前正处于由经验管理向专业管理靠拢的转型期,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以提高学校办学自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变革必然要求中学校长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中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校长职位的特殊性。

校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它不是行政官员,但有很多行政管理职能,在目前的中国尤为突出;它不是企业家,却要有企业家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它不是教学一线教师,具体的学科教学未必超越自己所管理的教师,但必须是一名教育问题专家。校长职位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有行政权力却很难应用于教师群体的管理,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企业产品。所以,作为校长,不能把自己当做行政领导,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权威,同时,他还应该是一个管理专家。

2.中学校长的特殊性。

中学校长面对的教育对象与小学校长和大学校长有很大不同。中学生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其成熟度、自省力、独立性远远超过小学生。中学校长与大学校长又有很大不同,从管理的学校规模来看,中学比大学小很多,管理层次较少,行政关系简单,办学自较小;从学校职责来看,中学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教学任务为主,科研为教学服务;从学校服务对象来看,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未成熟期,家长关注度高,社会关注度高。因此,中学校长对学校管理参与更具体,校长本身的专业水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直接。

3.目前的中学管理主要是经验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乃至现在,基础教育学校往往“教而优则仕”,校长往往产生于优秀教师。中学管理更多凭借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依靠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好恶办学的情况比较普遍。学校管理缺少理论指导,校长缺少系统的教育管理培训,可以说,校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化就是按规律办事,教育有教育规律,管理有管理规律,尽管学校管理有它的特殊性,不应该也不能复制企业管理制度,但目前的学校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相比,在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差距较大。在员工培训、干部培养、制度建设、分层授权、团队管理、文化引领、激发潜能、质量评价、过程管理等方面随意性较大。

4.由经验走向专业是时代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挑战。

时代对中学校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迅猛发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校和教师面临更多的新问题。目前教育界关注较多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实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更紧迫,因为校长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

二、校长职能的变化轨迹

1.校长职能的独立。

校长是在学校组织教育、教学、行政等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职能的增加对学校管理提出了职能分化的要求,管理工作也从教学工作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职能。学校中“组织与管理”“教学监督”“学校与社区关系”作用的突出,使得校长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从教师职业中独立出来。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教育,组织规模的扩大与职能的增强意味着必须有专门的管理。

2.校长走向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初级阶段,我国提出校长职业化大约在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校长职业化的几个基本要点:(1)非普通化,使校长成为一种有社会地位的职业;(2)非行政化,使校长独立为专门的社会职业;(3)非教师化,使校长从教师职业中分化出来;(4)非计划化,提高校长职业的市场流动性和市场价值;(5)非平庸化,提高校长的职业素质;(6)非无序化,建立规范的校长管理制度。

3.校长走向专业化。

教育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因此,校长作为教育引领者,必须更加专业化才能行使职权。校长职业只有走入专业化进程,才能顺应社会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大趋势,才能提升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满足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学校长专业化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校长专业化需要从岗位性质、岗位内涵、知识基础、标准构建、制度保障、胜任模型、培训制度等层面进行整体研究。

三、中学校长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校长必须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必须接受相应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有明确的专业自主性,有规范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中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与教师和学生关系紧密,其个人对教育的影响力远大于组织中的其他成员。校长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有效地领导、有效地教育、有效地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校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完成国家的培养目标。以校长的核心目标为统领,具体可以划分为六大领域:规划学校发展,协调公共关系,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教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化标准》对校长提出六项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亦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如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专业化是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教育家是在他人或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较系统、新颖、先进的教育思想或理论,对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一国较大区域内或全国教育界有较大和较长影响的人物。教育家型的校长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四、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考

素质教育对中学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学校长应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教育观念、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等素质。自己作为中学校长,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等教育观念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想到现实、从表象到本质的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学养、成熟的教育思想、高效的组织能力、精湛的专业能力、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整体的规划能力是校长专业化所必备的素质。

1.正确的价值观。

校长的核心价值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起着决定作用,是传递发展理念的教育者。如果校长热衷于仕途,追逐政绩,则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校长专注于学校发展而不是自己的升迁,则校长必然潜心教育,必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必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然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爱。正确认识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的长效价值,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严格的行事作风。在瞄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增加学习的选择性。

2.健全的人格特征。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代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人格的象征、学术的象征。校长发挥作用并非因为拥有的权力,而是因为人格魅力。校长要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关心师生的生活就是关心他们的工作,关注教师需求和成就动机,关注学生需求。要让教师感觉工作安定、关系和谐、制度稳定、得到肯定、能力提升,生活得体面。要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善于团结各种性格、各种思想的人,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学校管理要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没有坚持的精神很难做到高水平。专业化的校长要做事专注,认准的事一做到底。

3.深厚的文化学养。

校长是学校的文化底色,校长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琴棋书画也要略知一二,还要吸取西方优秀文化之精华;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对科学、哲学、社会学、宗教等广泛涉猎。校长要有敏锐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开放的胸襟看教育,小学校大社会,小课堂大教育。能够选择性地继承传统,能够敏锐地接受新事物。保持批判性思维,对问题能多角度地思考:从学校管理角度思考学生问题,从教育整体角度思考学校问题,从社会环境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对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等等。关心各个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对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吸收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

4.成熟的教育思想。

校长要思考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执著于自己的教育理想。校长是共享远景的开发者,目标的守望者。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北京大学的办学方向,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可见,校长要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对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学习问题有独到见解。中学管理具有特殊性,从学习角度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从教学角度看,课堂是属于教师的。可以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独立王国,无论校长在会议上讲了多少要求,课堂教学并非校长去执行。因此,校长必须充分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以人为本,“管理”重在“理”而不在“管”。教学管理要宏观控制,课堂放开,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科教学专家作用。

5.高效的组织能力。

校长要成为团队建设的高手,善于平衡“领导与管理”“指导与支持”“执行与辅助”三者的关系。校长是任务的执行者、环境的适应者、教育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加速组织成员成长的促进者和引领组织成员发展的领导者。校长既要能够宏观掌控,又要通过“合理授权,善于授权,分层管理”,把任务层层分解,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善于发挥下属优势,让部下成为教学专家和管理专家。善于激发是管理专家的特点之一,所以校长要善于激发教师潜能,可适当引入现代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将学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评价标准化、管理过程化、执行流程化、职能模块化、思考系统化。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因此,校长还要善于决策,保证学校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校长要善于整合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名流的作用,开放教育视野;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家校互助,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过程,获得最大支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与社区建立良好关系,使家庭教育指导系列化、课程化、经常化;运用教育理论,结合教育案例,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6.精湛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