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工作原则 基本架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10-01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较大的特殊企业,随着对风险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稳定、发展和盈利动机的激励下,对风险管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对各种风险、各业务品种、流程各环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具体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法律约束风险、会计财务风险、信息资讯风险、经营策略风险等。商业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存在许多的不足。
第一,内部控制体系存在弊端。大部分银行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部门承担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依靠非独立专业部门负责或由各个专业内部控制。在全行范围内,往往没有形成针对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协调,操作风险管理处于分散、割裂状态。第二,商业银行现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管理阶段,主要依赖专家管理,主要手段是质量控制,还没有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目前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基本上难以反映本行风险管理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风险管理要求差距不小。第三,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匮乏。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法,必须是建立在对内部损失数据至少5年的观察基础上。可是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很少有建立损失事件数据库,大多缺乏损失和风险方面的历史数据。风险管理需要信息系统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另外,由于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行业数据和公共外部数据的真实性无法准确判断,也影响到风险计量和管理决策。
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内控运行机制,促进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全面风险管理总的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注重事前管理,用数量化衡量风险程度、预设最坏的愿境、模拟各种情景评估,做好应对性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对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减少风险负面影响。就目前商业银行的现状而言,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风险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原则。为保持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按照战略导向,建立适应现实金融生态、适合业务发展、有利于价值创造。垂直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下级风险管理机构对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下级风险管理机构的业务运行组织、指导和工作布置,进行绩效评价,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集中领导,强化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标准、风险监控和信贷审批的统一管理,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2.整体联动与相互制衡原则。按照客户导向优化业务流程,建立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促进有效经营。
3.人员专业化管理原则。建立对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的专业管理模式,细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运用精细化的风险计量技术和分析工具,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
4.权责利匹配原则。在确保风险管理权威性和独立性并实施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组织的前提下,完善风险管理与各项风险决策行为的责任制度,明晰各级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和责任,清晰界定各种风险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工作关系,建立与风险管理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构建风险管理架构。
1.搭建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集中管理的风险治理组织结构。一是设立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操作风险与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如单独指定某个部门承担起管理责任。在基层单位机关部门必须设立兼职风险管理人员,做到独立分析判断、管理决策。二是实行垂直化的风险控制作业流程。三是明晰各部门兼职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和职责,确立其管理边界。
2.建立风险管理指标考核体系,对基层机构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经济资本约束和绩效考评机制,强化经济资本约束力。通过风险资本的计量与分配,运用风险管理调整资本收益率,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量化为成本。贯彻风险和收益并重的全面平衡发展的理念,促进全行关心防范操作风险。其次对基层单位设置风险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期达到持续监测逐渐减少风险,直至消除风险。
3.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商业银行要制定和执行统一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做到既符合国家规则,又符合本行特点的风险事件分类标准;结合本行自身经营特点、业务规模、内外部资料,确定各业务品种的操作流程;确定风险计量和资本分配的方法,确定各项业务品种应对操作风险的应急措施,对操作风险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补救。
4.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慎重研究和选择新巴塞尔协议所建议的三种计量方法,积极做好数据收集和系统设计,逐步开发适合本行特点的内部风险计量模型。整合信贷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信息。借助先进的IT技术,建立操作风险与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的历史数据库,为测量风险、分配资本和设计模型打下数据基础。
5.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必须建设符合本行特点的风险管理文化。银行高层应首先提高对风险控制的认识程度,把风险管理工作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在全行内推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把风险管理作为关系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着重提高基层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一名员工的岗位职责与业绩考评中。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02(3)
2.圣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金融经济,2004(4)
3.董谭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05(3)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2
关键词:金融风险 可持续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在各类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一直是各商业银行着力防范和控制的重点,这无可厚非并应持之以恒。但系统性风险往往成为非重点防范和控制对象的情形始终被忽视着。然而,无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使我们不得不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一、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事关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一种由外生性引发而内生性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控手段缺损而形成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产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春季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蔓延,不仅招致美国自本世纪以来的第一场金融危机,大量的金融企业破产倒闭,形成了让全球震惊的“华尔街金融海啸”,让欧美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对全球金融的危害性至今未消除。
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传导性。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进出口增长速度、国外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渐进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最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主要是与宏观经济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的,如宏观经济走势、政策法规变化、自然资源状况变化、贷款客户经营状况变化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变化一般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渐进变化的过程,它的形成和产生具有其可循的规律,不具有突发性。三是全局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形成,它所危害的不限于某一个金融企业、某一家商业银行,更不限于某一家银行的某一个分支机构,而是对一国甚至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带来危害。因而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危害性的后果极为严重。
因此,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事关金融体系和所有金融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就商业银行而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若干措施
商业银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控的政策和措施要有超前性、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一)处理好风险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的关系,以风险源头控制型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手段。源头控制型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客体的行为过程启动之前,商业银行事先制订出防范、规避风险的对策和措施,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把好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口,把关注事情的结果体现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而不是颠倒过来。源头控制型的风险管理是一种“猎狗追猎物”式的管理方法,哪里有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就跟踪到哪里。
(二)建立专职的研究分析机构,开展对宏观经济、金融的研究和行业产业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为各项经营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宏观金融经济信息和行业产业调查研究信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具有三项基本功能,一是释疑功能,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于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对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未完全认知性,利用信息释疑功能作用,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少对其现状和未来前景趋势的模糊认识,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二是管理与控制功能。在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下,坚持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统一的业务决策标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没有统一决策标准,各个分支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各行其是,其结果必然是形成大量的系统性风险。三是增值功能,以商业银行的产业行业调查研究工作为例,宏观金融经济信息和行业产业调查研究信息的增值功能表现尤为显著。科学合理的宏观金融经济信息和行业产业导向,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降低风险管理成本,避免风险损失。
(三)规范行业信息调查分析和行业信贷政策研究工作的内容。一是开展行业信贷风险、信贷资产质量的整体评价和行业信贷风险预警研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二是建立重要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数据库,监测和预测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及增长趋势,为确定对各行业的贷款投入量和贷款审批提供决策支持和决策依据。三是对行业产业的区域差异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使行业信贷政策体现区域差异性,使行业信贷政策与区域信贷政策相统一。四是对行业产业结构和效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为评价信贷资产质量、计提风险拨备提供依据。五是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研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开拓新的金融服务手段,使之与客户对银行的信息咨询服务需求相结合,使行业信贷政策研究与实施重点客户战略、产品战略相结合。
(四)把握风险管理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把握风险管理机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按一致性原则建立风险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明确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可以保障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使风险管理始终体现发展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效益增长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二是按全面性原则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系统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个银、个贷等不同的客户种类,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不同业务种类都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具体来说要建立四大系统:一是风险报警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二是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三是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四是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五)完善风险管理工作的功能作用,建立惩戒型风险管理与激励型风险管理相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结合人事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的改革,通过后评价,对于按章操作、依规经营、防范和化解风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真正体现责权利的完整统一。惩戒型风险管理与激励型风险管理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处理好风险管理与银行经营、防范风险与业务开拓的关系,使风险管理工作既有利于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又有利于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考核导向,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无论是确立发展速度,还是确立发展规模,应坚持长远的持续发展目标,不能为了追求近期效益而牺牲长远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近期效益目标要服从长远效益目标。各项经营业绩考核措施、各项激励机制与责任约束机制都要服从于这个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刺激短期行为而忽视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吉光.神形兼具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中国金融》2007(17):67-68.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超级秘书网: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建设 对策
2016年,原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及有效性的原则,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强外部监管。虽然各级商业银行按照指引要求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由于商业银行所处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监管标准愈加严格,加之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银行业内的实践起步较晚,商业银行现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呈现出基础薄弱、风险意识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等弊端,无法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与控制多元化风险。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往往反映出其整体经营质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形势、有助于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下文将从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出发,围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五要素”阐释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策。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控过程,受到董事会、管理层及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影响。该过程贯穿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制定到各项经营、经济、管理、业务等活动中,用以发现影响商业银行合规、合法、良好经营的各类风险事件,并通过一定的风险防范技术将可能诱发的不良结果及损失控制在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内,保证商业银行通过合理方式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1]。在金融衍生品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各项活动面临的风险愈加复杂,且风险之间具有传导与相互影响的特点,因此除了要切实做好各个重要关口的风险管理,还需要注意风险事件之间的串联性,以此打造致密的风险防控网,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全面风险管理具有四大明显特征:其一为风险识别更为全面,不仅要注重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及内部风险因素,还需要考虑风险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及风险的传导性;其二为全过程及全员参与。不仅要保证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及控制等各项风险管理职能渗透至商业银行各项活动过程的始终,还需要保证从管理层至基层员工的全员参与,及时地发现各层级潜在风险;其三为全局性,即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商业发展战略中,以完善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科学标准的风险管理流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行;其四为风险管理理念由成本转向利润,由被动转向主动[2]。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明确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及目标是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条件。结合商业银行所处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文章认为商业银行应按照如下原则与目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1.基本原则为全覆盖及全员性。全面风险管理应当覆盖商业银行所有业务、机构及人员,基于业务全流程监控风险,继而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危害程度;集中性:构建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将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塑造为风险信息收集、风险防控指令下达的集散中心;独立性:构建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并区别于业务主线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权威性,保证其在最大限度上调配商业银行资源;融合性: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相互衔接、相互协同,以科学的风险资本配置助推商业银行业务向好发展。2.根本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目标以合法、合规开展主营业务,风险可控、资本收益率提升、利润最大化为主。与之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明晰职责及权限范围,制定可操作性强且切实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在日常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全面落实风险监管要求,理顺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持,并保证各项业务依法、合规开展。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监管控制体系架构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决策权、执行权及监督权相互制衡的监管控制体系架构的支撑。为此,建议商业银行在原有的董事会、管理层及监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设置分层机制。第一,在董事会下设战略、薪酬、审计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于业务部门并直接由董事会指挥与领导。其中战略委员会负责制定并上报经营管理目标及长期发展战略、查验年度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提出重大问题的解决建议;薪酬委员会负责拟订董事及管理层选任程序,设置薪酬方案,审核董事及管理层任职资格与薪酬管理制度,提交薪酬方案建议并监督实施。第二,监事会负责监督商业银行风险、合规状况、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程度及财务状况;组织开展审计工作,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审核,并编制针对性报告提交董事会;对外部审计机构的聘用等提出建议。第三,在管理层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管理人员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控制情况。
(三)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监管控制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而是渗透在业务执行的全流程之中,商业银行原有信用风险监管控制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信用风险防范需求[3]。为此,建议商业银行设置独立的信用风险防控机构,并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以此避免因贷款或管理决策失控状况的发生。运营部、信贷部及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防控,审计部门则对其风险防控情况进行审查与监督,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在运营部构建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借助人行征信系统、前台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全面收集客户资信信息,用以构建客户资信数据库。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客户资信情况的变化,降低因客户临时性资金变动对银行运营造成巨大损失;在信贷部构建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对客户审核、交易决策、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在风险管理部门构建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贷款发放后,应收账款信息自动化录入信用风险监管系统,相关人员在系统提醒下及时与客户沟通,监控其付款行为,以此将应收账款风险监控关口前移,避免坏账及呆账的产生。
(四)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灵活应对各类风险
市场风险、声誉风险及流动性风险是极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不善、资本结构失衡的风险因素,建议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的特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第一,针对市场风险要加强对市场利率变动情况的监测,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务价值评估体系,灵活且正确地运用市场风险监控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指标及静态指标相结合、外部及内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场风险情况,并加强限额管理,以市场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为依据科学设定风险限额、交易权限及止损数额。第二,针对声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构建二级预警机制。高层管理人员实时关注传统媒体及网络视听媒体对其经营、财务状况的报道,准确研判社会舆论发展形势,并针对负面信息策划应对方案;经营管理层人员则需要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各项经营活动中,切实执行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应对方案,避免虚假及负面信息诱导公众,降低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任与依赖程度。第三,针对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发展战略、业务特点、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及风险偏好设定总体限额,按照各支行经营发展状况等将总体限额分流至各支行,尤其是要明确流动缺口限额、负债结构限额等,保证总行及支行资产负债结构均衡。
(五)灵活运用风险策略
不同类型风险对应的风险策略有所差异,总体上来看,风险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金融市场、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等发展、变化形势的分析与研判。1.信用风险策略。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部分产能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加强管控力度。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减少对铝矿石加工企业、煤焦化企业等的贷款投放,另一方面则需要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并且需要按照监管政策以及自身的发展战略合理转移部分风险。2.市场风险策略。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研究央行货币政策,精准研判货币市场周期,借助金融产品定价调整、交易利率调整的策略应对利率风险。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衍生性工具套期保值,降低市场风险发生概率及损害程度。3.流动性风险策略。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建议商业银行采用不良贷款证券化、债转股等新型模式清收处置不良贷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调整贷款结构,将信贷投放重心转移至中小客户,并开展信贷分期业务,以此缓解信贷资金流动性压力。
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一)强化数据及IT系统建设
全面风险管理具有全覆盖、全流程及全面性的特点,要想切实发挥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就需要对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并对其进行处理与分析,构建商业银行发展与风险事件的隐性关联,继而为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但商业银行风险信息中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如媒体对商业银行的评价、公众对商业银行的看法等属于非结构化数据;人行征信系统内客户资信数据则属于结构化数据等,加之不同数据格式差异性较大,在风险信息收集环节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建议商业银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完善的数据及IT系统,并积极运用计量工具与金融模型准确研判市场风险情况、全面识别潜在风险事件。例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首先,可利用大数据深入挖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历史数据、风险事件、客户资信数据等;其次,将描述性风险事件、风险类型等量化并转化为满足大数据模型分析需求的结构化数据;再次,借助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各类型信用风险的集中程度进行计算,确定排名前10的信用风险因素,如客户企业所处行业地位、客户企业财务状况、客户企业声誉等,并对不同类型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后,当排名前10风险因素风险程度有所下降后,重新按照上述流程评估风险等级,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与制度。
(二)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人才是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软实力”。一方面,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员工风险管理水平培训,针对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防控漏洞、风险事件等开展针对性培训,从理念、技术、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升基层岗位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健全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人员的风险责任,将风险管理防控实效性与人员薪酬、晋升等挂钩,并借助上述风险数据系统追溯风险责任对应主体,保证风险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依、违章必究。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对于既具备风险管理技能,又具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提升,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后备人才储备机制。一是为保证数据系统有序、有效运行,引进具备金融知识、数据分析能力的IT技术型人才,可适应全面预算管理需求的管理及经营型人才,以此优化商业银行人才结构。二是由薪酬委员会定期考察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将业务工作能力强、创新能力高、风险意识好的35岁以下各部门人员作为管理层储备人才,加大对其的培养力度,以此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三)创设统一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文化是全面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五要素”之一。商业银行要将合规、合法经营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基本理念,向全体员工宣传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风险防控情况较好的支行、部门等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激发全体人员防范风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管理层人员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全体员工树立模范,积极组织开展风险防控竞赛活动、培训活动等,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根植于全体员工头脑中,使其能够自觉遵守银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进行客户资信审核、贷款发放等工作。以此营造群策群力、携手共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四、结语
在竞争加剧、监管标准日益严格的环境中,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着更为多元化的挑战。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覆盖、全员性、动态性特点的风险管理理念,可以降低潜在风险事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提升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继而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目标的落地、落实。为此,各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未来发展需求等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注重计量工具、金融工具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合理运用,以此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想.浅议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以QHD银行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35):89-90.
[2]戴春燕.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探析[J].中国外资,2020(20):15-16.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也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把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工作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多少风险就应该有多少资本,风险越大的银行资本就应该越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其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以及金融管理当局为实现金融、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要求,而对商业银行风险实施的外部监管活动的总称。
2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筛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和统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1)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2)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3)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4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我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应努力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的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收付结算、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负债结构。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警示我们要审慎地进行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使资金得到合理地运用,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资。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政策和法律,用市场需求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建立并调整其金融创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以及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保证对创新的业务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其内部评级系统,充分揭示交易对手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应对影响交易对手未来偿付能力和履约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便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信用风险的程度,并根据不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对其进行管理,实行产品多元化策略。
(2)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波动性较为宽裕的条件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商业银行应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位,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应做到一下五点:第一,设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扩大资本总量;第二,积极推动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第三,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第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第五,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3)改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水平,这离不开现金的理论、复杂的软件系统和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信用级别,区别不同层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并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级方法,合理计量风险: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还必须加强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监控,以及时针对市场变动调整策略规避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6
〔关键词〕 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69-03
近年来,随着传统主业市场空间增长较为平稳,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承包商通过开展工程融资业务得以突破瓶颈,进行产业升级。但与此同时,由于建筑行业的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并且借款数额较大,还款期较长,因此贷款风险较大。为了规避风险,商业银行试图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委托给第三方实施,即通过金融服务外包、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进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1 〕而第三方为商业银行进行授信决策的关键依据,就是评估工程承包商的信用风险,为此,构建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是一个必要环节。
一、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工程承包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信用状况、履约能力以及所投资项目发生变化,导致项目没有完工或者完工之后没有能力偿还金融机构的债务,使得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工程承包商融资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合同非同时履行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失信。〔2 〕由于建设项目的特点所致,参与主体会很多,其中任何一方不能按时履行其付款的义务时,均有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流产或者成本增加、工期延误。工程承包商作为借款人,其信誉是商业银行考核的重要因素,此外,与其相关的、参与项目的其他对象也是需要进行考虑的。因此,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指标的确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的特点,提出以下七个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应避免指标相互涵盖。不同指标对承包商信用状况的解释程度也不相同,容易出现相近或者出现重叠,在构建指标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产生这种情况。
二是应侧重研究融资主体的信用记录。在工程承包商融资中,融资主体的信用记录不仅是项目成功完成的保证,也是商业银行重点评价的部分。
三是对于财务报表的依赖性要减弱。工程承包商的财务状况一般是不透明的,要获得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并且财务数据只能反映以前的业绩,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状况和未来现金流,因此,对财务报表的依赖性要减弱。
四是要关注项目环境。本文在构建指标时,特别考虑了项目环境。这里的项目环境,既包括社会宏观环境,也包括一些地质、气候环境,虽然这些是不可控的,但是在承包商进行融资时,或多或少都会对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造成影响。
五是要更加关注工程承包商的管理水平。企业经营水平是由企业管理者的经历与能力决定的,因此本文在构建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时,把企业管理者的信息作为一个方面。
六是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本文在构建指标时,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反映工程承包商的信用状况。
七是要注重动态指标的运用。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周期都较长,在此期间承包商的信用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为了更精确地对工程承包商的信用风险进行控制,本文特别运用一些动态指标用于对工程承包商信用风险的动态评价。
二、指标构建框架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为了能准确地反映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水平,一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能够影响评估对象的一切因素 〔3 〕。由于工程承包商融资模式的复杂性,对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必须综合考虑影响融资企业信用水平的诸多因素。在借鉴我国学者对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评价因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4 〕 〔5 〕,结合国内承包商融资项目的特征,笔者认为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承包商自身信用风险。众所周知,工程承包商垫资现象十分严重,常常将这个项目的工程款用于另一个项目的建设,导致不能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另一方面,工程承包商的建设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工程款的支付,如果业主不予认可,将直接影响承包商向商业银行还贷。
2.融资项目的风险。融资项目对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项目的预算风险。由于工程承包商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递交的是施工图预算,一旦项目超支,业主不予支付超出的部分,商业银行将会面临承包商违约的风险。
3.工程承包商信用关系可靠度的风险。对工程承包商信用关系的可靠度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保证承包商还款,一旦承包商没有支付能力,这些信用关系将会成为银行贷款偿还的另一保障,同时也能保证项目顺利完成。主要包括:1)与供应商的合同关系——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供应方面;2)与业主的回购协议关系——主要体现在业主对合同的履约能力和业主的资信情况,具体表现在业主对合同的履行能力、履行态度和信誉质量等方面。
4.项目环境的风险。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它们是导致承包商违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将从宏观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层次进行指标的设计。
三、指标的确立
为保证所构建的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本文拟进行三轮指标筛选。
(一)指标的初选。指标初选包括确立工程承包商自身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和进行其他方面指标的预调研两部分。
1.工程承包商自身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由于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较少,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资料,需要从相关文献中进行整合。根据承包商在项目融资中的双重角色以及查考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的尽职审查内容,将搜索文献的范围限定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信用”两个方面进行。根据15篇可以借鉴的文献统计结果以及笔者所做的相关调研,共提出323个指标。由于指标非常杂乱,经过合并处理,指标初步确定为63个。
2.其他方面指标的预调研。一般对于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较少涉及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此方面的指标收集比较困难。为了寻找出这些指标,本文采用预调研的方式,通过阅读文献和实际案例相结合拟定一些指标,然后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这些指标是否属于对应的子评价系统。一般选择专家的原则是,对研究内容有深刻了解的内行,本文选择了五位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行业专家和五位在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主管进行函询,并以此回收统计结果作为第二步专家评价的指标部分。
(二)指标的修正。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指标的修正,属于指标的第二次筛选。本研究向三类专家发放问卷:一是向信用风险理论研究专家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实际回收78份;二是向商业银行工作经历超过10年的100个管理者发放问卷,实际回收55份;三是向工作经历超过五年的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会计人员发放了100份问卷,实际回收74份。我们要求各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判断指标对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影响的重要程度。问卷设计采用五分制,请相关专家对每组中的指标按照给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5分表示该指标对工程承包商的信用风险影响极大,4分表示该指标对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的影响一般,3分表示该指标对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影响较小,2分表示该指标对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影响极小,1分表示该指标对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不会产生影响。
(三)指标的剔除。运用帕累托图进行指标的剔除,属于指标的第三次筛选。工程承包商自身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经过以上几步的处理还是比较繁杂,为了使指标具有针对性,本文采用帕累托图来实现指标的剔除。帕累托图(又称排列图)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的长方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曲线所组成的图,它被广泛应用于影响因素的主次分析。为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和代表性,本文采用此方法对调查问卷中的50个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筛选的标准为一般累计百分率达到80%之前的指标 〔6 〕,之后的指标予以剔除。考虑到本文的指标较多,为了使评价效果更为集中,本文筛选的标准为累计百分率达到70%之前的指标。
(四)归类后的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反映的内容不同,笔者对指标进行了分类,最终得出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其中包含承包商自身风险、融资项目风险、信用关系风险和项目环境风险四个子体系,共含17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
子体系一:工程承包商自身的风险。工程承包商自身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中涵盖的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分别为:1.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资质、企业资产和规模、企业业绩、管理层素质、技术层素质、企业的行业地位);2.经营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3.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4. 盈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净资产利润率);5.项目管理能力(年度工程竣工率、人员和设备到位率、工程进度履行情况、合同额与预算额差额情况、项目经理信用记录、工程质量合格率、项目经理从业年限);6.企业信用(银行还贷记录、合同履约率、企业的不良记录)。
子体系二:融资项目风险。融资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中涵盖的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分别为:1.项目基本情况(投资计划的合理性、项目工期的合理性、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技术的适应性);2.项目预算编制(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预算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确定是否正确、各项费用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
子体系三:工程承包商信用关系风险。工程承包商信用关系风险的评价指标中涵盖的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分别为:1.供应产品能力(供应商产品质量合格率、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产品价格比率);2.供应关系稳定性(工程承包商占供应商的业务比重、工程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合作时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水平);3.回购协议(回购期的合理性、付款方式的约定、合同支付条款的审查和分析);4.信用状况(以往拖欠工程款情况、以往项目运营情况、企业信誉和口碑)。
子体系四:项目环境风险。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所包含的内容比较直观明了,因此不设二级指标,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涵盖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稳定性;2.法律法规的全面性;3.通货膨胀率;4.项目的地质情况;5.项目的地下水文情况。
在以往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中,商业银行仅仅是对融资主体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融资主体信用风险的影响,造成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漏洞。本文确立的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特别考虑到与工程承包商有密切关系的、处于承包商融资链条上下游的对象,使工程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的管理更全面、更准确,为商业银行对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完善我国基础设施融资主体体系。
参考文献:
〔1〕曹淑艳.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风险监管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2〕宋程鹏,王孟钧,昌 燕.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7,(3).
〔3〕白少布.面向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经济经纬,2009,(6).
〔4〕张 军.新的竞争武器——银行业务外部城堡〔J〕.国际金融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