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实践创新;现实意义;效果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基础的监督管理制度还较为薄弱,相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也较为不合理,需要积极开展会计改革工作,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活力和效率,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其工作效果,适应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实际需求。

一、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总体情况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的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我国事业单位中的机制设定和功能定位方面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事业单位直接对公共资源进行充分管理,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时候具有更高的要求,这时候就需要有先进科学的会计制度作为支撑。当前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制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为: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方面,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更为全面先进的方式,这一点和企业会计工作存在一定差异,当前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方面不够科学。第二,会计处理方面。事业单位对于资产核算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针对于资产的核算方面缺乏更加完善明确的标准。第三,内部控制方面。事业单位开展的会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并且使用的内部控制审计机制还不够十分的健全,容易给会计处理工作留下一些漏洞,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现实意义

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资产都是国家的总体资产,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是为了给社会公众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我国政府在向着服务型政府的方向转变,事业单位同样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服务职能,增强自身的服务效果。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有效管理社会资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对于当前事业单位提供各项社会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开展会计改革,是事业单位有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不断降低自身的行政成本,同时还能够对于行政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这项工作还能够对依法治国的方针进行全面落实,提升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事业单位朝着公正、廉洁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会计改革工作,能对单位内部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促进事业单位自身管理工作保持着新鲜和活力。

三、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创新实践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开展复式预算工作

事业单位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会计管理工作的体系,积极开展复式预算工作。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建立自身的会计体系时,首先需要对将预算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分类,主要是分为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以及社会保险预算。其次,事业单位还需要对会计数据进行细化,针对会计数据的各项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有效扩大会计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再者,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之中需要将会计核算和国家财政预算进行有效的统一,针对各项资金的来源、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明确,做好资金申报和划拨制度的全面控制。通过这种复试核算形式的会计体系,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使其发挥良好的作用和优势。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体系需要不断根据市场经济变化情况、事业单位发展状况进行改进和完善。

2.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有效防范会计风险

事业单位需要针对会计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有效增强会计制度的实际使用效果。在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积极引入人权责发生制,将每个项目负责人的具体职责进行充分明确,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项目使用不同的管理制度,比如说本单位实际保留收付实现制等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对各项资金、资源的了解,从而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分配,对开支进行有效节约,对债务进行合理分配。其次,事业单位还需要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全面把握和控制,针对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管理工作设定合理的制度,对负债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对固定资产及进行全面排查,主要是看其实际情况和账面情况是否相符,设置好固定的盘点时间,这样能够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同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报废、收入、盘亏等各项情况进行全面核算,并设计好相应的计价标准,减少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

3.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提升会计监督和审计工作水平。事业单位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该项机构能够有效负责审计和考核各项会计信息,针对内部控制的指标,需要从事业单位内部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保证最后设定的指标能够和事业单位相符合,并全面覆盖。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审计意识,促进每个工作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事业单位提升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使得该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要积极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水平,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聘用制的方式,录取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会计人员,提升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会计改革工作,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良好效果。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开展复式预算工作,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有效防范会计风险,以及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振宇.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新与现实意义[J].会计之友,2013(25):106-107.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文2

关键词: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财政政策

公益性事业单位在中国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社会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是由中国的国家机关或者相关组织利用国有资产组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承担社会公益性事业,因此,推进中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工作职责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

一、公益事业单位财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的投入结构不合理

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大部分的国家财政经费都用在了养人的过程中,有些事业单位中的人头费用,占比非常大,因此,导致在其他事业的推行中缺乏资金。其次,中国城乡的财政资源分配不合理。主要是城市当中的财政资金投^比例相比农村要高出很多。在一些需要重点扶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中,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比皎低,例如,中国的卫生事业和养老问题等。

(二)事业单位中财政的投入力度较小

首先是事业单位中的财政预算经费较少。财政中的投入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基层政府获得的。同时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中也存在不足的问题,因此,根本无力负担改革中需要的经费。同时财政资金的筹集渠道还比较单一。各级政府在公益性事业当中通常实施了“设机构、养人头以及政府包办”的形式,由政府直接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同时利用贷款贴息和项目补贴等形式来吸纳社会资金,这样就制约了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致使公益服务的总体供给量不足。

(三)财政在公益服务中的供给率较低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标就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然而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落后,公益的总体效率较低,同时还存在着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松散,缺乏完善的绩效预算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因此,进一步制约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

(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落后

公益性事业单位中的预算编制方式还比较落后,在一些地方还沿用着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法,这种计算方式中得到的预算编制结果比较粗略,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翻例如,当预算太小时,就会由于资金缺乏而导致公益事业无法顺利开展,而预算过大化就又可能引发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腐败现象滋生等。

(五)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公益性事业单位当中的资产管理制度落后,就会使国有资产出现流失现象。首先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产权登记的过程中比较混乱,对于资产的权属还没有理清,存在责任不明确的状况。其次是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起责权利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严重缺乏约束,资产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六)应该加强财务人员的考核

根据相关规定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要接受该单位领导的管理,而在财务业务上要接受财务部门单位领导的管理,而这种领导行为和业务管理严重脱节的现象就严重地影响着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财务人员考核制度,因此,部分财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可能造成资产的流失。

二、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能够推动公益性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通过单位内部改革,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通过提升内需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与公益性事业单位职责相关的财政政策

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分类指导的总体原则,根据不同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类型以及单位的总体特点等,不断的改革和优化财政政策的支持方式。首先应该明确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针对不同职能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财政管理与支持办法,严格杜绝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针对一类公益事业单位,应该积极给予其财政保证和资金支持。针对二类公益事业单位,就应该给予其经费补助。而针对三类公益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进行帮助和支持。同时还要优化好财政资金的总体投入方式,提升财政资金运用中的有效性与导向性。

(二)建立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

构建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入手。在财政投入机制方面,可以通过构建竞争性质的财政拨款制度,调动事业单位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构建针对公共事业的财政补贴制度,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服务等。对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收入运行机制完善中,首先是针对其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改革,针对纯公益性质的单位,可以推行全额保障。而针对无能力承担的,必须由政府支持的非竞争性质的公共性产品,可以针对性的对其提供基本保障支出。

(三)建立健全与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体制相关的财政政策

首先应进行预算中的管理改革、政府采购的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改革,不断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加强财务规范,强化单位的财务管理,构建新型预算管理模式。针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创新其资产配置的标准化体系,不断推动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两者相结合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机制,实现单位资产管理同预算管理相结合。同时还要推动公益性事业单位中政府采购环节中的预算管理以及预算执行,不断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中的操作执行力度。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通过强化对财务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四)建立健全基于运行机制的财政政策

不断创新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费监管机制,完善服务提供形式,实现公益性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和充分发挥,确保公众能够享受到公益性事I单位的服务。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其财政经费的总体投入结构,推进事业单位在主体服务与服务方式中的多元化,在公益性事业的举办过程中可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其次要推动财政资金的总体投入模式,提升其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服务职能运转中的匹配度。再次就是要不断的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支出当中的相关监管机制,构建完善的经费考评制度,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五)强化公益性工程项目的资金预算执行管理

为了进一步强化资金预算执行管理,应该在单位中成立以个专门负责的预算管理小组,可由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构成,针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进行监督,同时实施定期通报,并分析预算管理当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升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六)建立健全基于问责考评机制的财政政策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文3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节点以及相关政策已日渐明晰。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本文在梳理现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基础上,以中央在京事业单位为例,对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稳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风险 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民、大体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养老金“双轨制”已从国家层面提上了日程。近2年,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指日可待。对于中央在京事业单位而言,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直接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的事业单位,除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外,均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其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还有很多尚未明确的政策以及实施风险。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政策梳理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做了立法性规定。2015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强制建立职业年金等政策,并且确定了实施事业养老保险改革时间从2014年10月1日起。后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陆续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随着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也日趋明晰,但仍然存在一些尚未明确的政策。比如视同缴费指数是多少、还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在京中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缴费基数会是多少等一些关键性政策还有待明确。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风险

1.事业单养老保险基数偏低风险。事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为事业单位编制内的工作人员,编制外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事业单位工资结构紧密相关,包括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其余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因此,事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按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不同。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还未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尚不明确。如果受财政约束的绩效工资不能完全覆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际收入的话,事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就会低于本人上年实际收入,导致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低于编制外人员,直接影响其将来的养老金水平低于编制外人员。而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与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其他四险的缴费基数也不同,如果事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于本人上年实际收入,则会导致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于其他四险。

2.事业单位内部同工不同酬风险。由于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不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之内,须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导致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人员编制超编的事业单位内部有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即编制内人员参加事业养老保险,强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而编制外人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能否为编制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还有待政策进行明确,而且是否为他们建立企业年金也由单位根据经营状况自主决定。目前事业单位编制超编的情况极为普遍,单位内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两种不同的员工养老待遇并存,造成内部不公平。

3.企事业人员流动困难风险。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改革后,虽然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一致的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退休后由社保机构支付养老金,但是不同的缴费基数核算办法、不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职业年金不同于企业年金的强制性,导致企事业养老待遇的差距依然存在,事业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实现真正意思上的“并轨”,事实上很难达到当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人员合理流动、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4.分类改革后转企的事业单位人员维稳风险。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部署,2015年之前将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还在进行。《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规定,按照《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且尚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保险范围。这就意味着这些事业单位须先进行编制清理规范、将人员划分编制内和编制外、编制内人员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转企到位后,再整体转移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这期间可能存在人员编制清理过程中的员工稳定问题、参加事业养老保险过程中编制内外保险制度不统一,进而导致转企后编制内外养老待遇有异等诸多关系员工切身利益和稳定的问题。

三、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1.覆盖现有水平基础上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目前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尚未实施,绩效工资标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参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水平以及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在现有工资总额总量管控的体制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尽量覆盖改革前的实际收入水平,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数按工资结构核算后与本人上一年度收入水平大体相当,从而避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数与其他四险基数相差过大,减少单位内部编制内和编制外人员缴费基数差距过大的风险。

2.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目前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编制核定给事业单位后就为单位所有且多年不变,有的事业单位职责弱化但编制却减不下来,有的职责强化但编制却不增。这样导致,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编制已经很难满足单位的用人需要,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现象极为普遍。要规范事业单位编制外用工,避免事业单位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除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外,也应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事业单位承担职责的实际情况对事业编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事业单位编制资源配置,实现事业单位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分类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11万个,但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即便同是中央在京事业单位,有的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甚至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开展事业单位分类,分类结果尚不明确;有的已经实施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有的还没有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该根据各中央在京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分批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对于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且已经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可先行实施养老保险参保;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完成的单位可待其分类确定后再行实施养老保险参保,划分为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建议暂不实施事业养老保险参保,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直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刘婷.建立过渡性养老金是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衔接的关键[J].发展研究,2014(2)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文4

一、“四位一体”产权农业模式简介

如何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转型面临的难题;作为“全国第一产粮大县”的吉林省榆树市,同样面临这一难题。几年来,榆树市积极引进国际型农业龙头企业正大集团,创新“四位一体”产权农业模式,趟出了一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建设“农民所有,企业经营”的现代畜牧业项目。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PPP模式移植到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坚持农地、农有、农民受益的原则,农民出地,企业和银行出资金,政府全力支持,建设现代化大型养殖项目,农民收取固定回报,企业为农民“打工”。以正大集团榆树一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为例,农民出地获得项目所有权,企业以BOT方式负责建设――运营――移交。运营期间,无论盈亏,企业负责还贷。合作20年到期后,企业将现代化肉鸡场移交农民,由其决定后续经营权。这样既建立了农民所有的现代农业企业,又通过资产收益带动了农民增加资产性收益。

(1)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为48.63亿元,共计55个子项目;其中现代化肉鸡养殖场38个,种鸡场10个,复合肥场4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1个(含动保中心、洗消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无害化处理厂),饲料厂1个,孵化厂1个。

项目计划总占地面积273.27万平方米,其中租赁土地面积159.07万平方米,征地面积114.2万平方米。

(2)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正大集团已经投入资金20亿元,交付投产肉鸡养殖场14个,累计出栏肉鸡3696万只。现已完成项目的用地选址工作,已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2处,成立合作社26个。屠宰食品加工厂、饲料厂今年竣工投产。种鸡场、孵化厂今年启动建设。

(3)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项目预计建设期年均实现税收2亿元,其中年均地方政府税收6185万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88亿元,年均实现税收1.94亿元,其中年均地方政府税收7566万元。整个项目合作周期(20年)预计共实现税收46.87亿元,其中地方政府税收17.61亿元。

社会效益:吸纳社会就业整个项目直接用工可达4900人,其中屠宰食品加工厂用工3000人,其他配套企业用工1900人;带动相关行业新增就业约4万人。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从土地使用效率来看,每公顷土地产值从种玉米的2.22万元提高到养殖业的1320万元,收益从每公顷的1.6万元增长到128万元。另外,由于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国际水准,将肉鸡养殖料肉比从目前的平均水平2.0∶1降低到1.65∶1,仅此一项可节约玉米2217吨,相当于184公顷土地的玉米产量。

提高了农民收益:

每个肉鸡养殖厂每年可得租金约500万元。前15年每年按期偿还银行贷款、资本金,交税及其他费用后,每年还可得剩余租金80万元,并可得原投资5000万元的固定资产。第15年后,支付税金、其他费用后,每年可得剩余租金约400万元。单场20年经营期项目区农民累计可获得3200万元,38个养殖场合计为农民实现收益12亿元。

2.推动“农户合作,企业服务”的种植业规模经营。围绕一亿只肉鸡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建设饲料粮生产基地。首先,预付生产资金,合作社难以解决耕种收环节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其次,去中间采购环节,降低成本,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服务;第三,企业能提供更高的植保等技术服务;第四,企业能够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达到种养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的目标(榆树市400多万吨秸杆如果实现综合利用,可实现秸杆产值10亿元);第五,企业在生产资料、农机作业、秸杆综合利用各环节充分让利于民,在粮食销售环节提高收购价格,以每斤提高2分钱收购基地产出的优质饲料玉米,仅此一项可为农民每公顷增收500元,按照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估算,每年可为基地农户增收1800万元,20年累计为农户增收3.6亿元。

上述两种方式,就是农业生产的“大外包”,在“三权分离”条件下,引入企业为农民打工,用工业方式发展农业。企业在全产业链中分别扮演了服务提供者、经营管理者、制造加工者和产品销售者的集成商角色。企业不是农民的竞争者和终结者,它为农民一产提供服务,二产渡让利益,三产扩大就业,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新模式。

榆树市“四位一体”产权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大县向经济大县、粮食就地转化方向转型走出了一条新路。已经实现了“世界养鸡看中国,中国养殖看榆树”的阶段目标,下一步,将通过食品加工出口及相关项目的建设,实现“让世界了解榆树,让榆树走向世界”的最终目标。

二、下步工作设想

通过交流,企业拟在“四位一体”产权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在榆树市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拟与政府及相关企业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产业扶贫基金,把正大集团在北京平谷的产业扶贫模式、高效农业模式等复制到榆树市,助推榆树市现代农业发展。

1.围绕饲料粮基地建设,配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产稳产;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文5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5月26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了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对当前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就如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和强调,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该项工作分三个时段完成,即:6月30日前上报全县的实施方案,8月31日前各事业单位上报实施方案,12月31日前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求全市各单位和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市里的安排部署,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事业单位为促进我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聘用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岗位设置是聘用制的前提,只有按岗聘用,才能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也区别于企业,并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20*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20*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均提出要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事业单位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和基本任职条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上创新和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事业单位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严肃纪律、规范秩序、完善机制,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与岗位结合在一起的,薪随岗定,这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配套,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制度设计。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实施新的工资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20*年国家下发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办法,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要求,新的工资制度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抓紧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奠定基础,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第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岗位是选人的前提,是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为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推进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公开招聘有利于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择优的竞争环境,杜绝人事腐败现象,在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和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的情况,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年以来,国家人事部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今年2月,昭通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昭通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我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经昭通市人事局审核批复,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已联合行文下发到各单位。这些政策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依据。一是明确了岗位类别的设置。统一了事业单位通用的三种岗位类别,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并分别提出了三类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管理岗位的设置立足于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立足于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明确了岗位等级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依据岗位性质、权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的不同,对事业单位三种类别岗位分别划分了通用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这样的设置使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更细、更明确、更具体。三是明确了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岗位结构比例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岗位结构比例有两类,一类是岗位类别的结构比例,一类是岗位等级的结构比例。四是明确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和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本单位具体工作岗位的等级,在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下,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自主聘用人员。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和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要求:

一是坚持重在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岗位设置对每类岗位确定了通用的岗位等级,规定了基本的管理办法,构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事业单位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把确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制度作为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坚持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

三是坚持与现行政策规定相衔接。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既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虽然已经明确,但很多新的制度和政策仍在创建过程之中,过去一些有效的政策在过渡时期仍然会继续执行。这次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设置的等级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级别是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这种制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尽量减少与现行制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现行制度、政策的相互衔接,确保政策执行不脱轨、不走样。

四、强化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关我县事业单位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事关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县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抓好此项工作的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要按照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规定,确保本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二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各项政策较好落实。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实施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执行政策是核心,严格工作程序是关键,严肃人事纪律是保证。要加强学习,掌握政策规定、熟悉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对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请示汇报,及时沟通衔接,不得随意开“口子”。人事部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对不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和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按人事管理权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落到实处。

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范文6

教育事业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今年我州乃至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关系到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从去年开始,省上陆续出台了《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管理试行办法》等五个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文件;今年3月10日,州委州政府又召开了全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对全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今天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对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做出全面的部署,以便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换用人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

下面,我就全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教育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也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基础。这项工作的开展,必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广大教职工一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定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信心。

第一、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精神上来。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提高用人效益和质量的重要基础,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必然结果。我们只有从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局中去思考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作用、去认识岗位设置管理的深刻内涵、去把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按照整体设计、稳步推进的要求,对事业单位整体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其重点是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凝聚优秀人才和骨干力量,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岗位设置管理的目的,一是充分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岗位设置中增加以岗位设置等级、鼓励人才冒尖,打破了身份界限;二是增强了单位的活力,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按需聘用人员,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事业单位,有利于优化事业单位人才配置;三是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事业单位岗位聘任上岗提供了前提条件,确定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用人机制。为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在整个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判断在改革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切实提高认识,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增强自身活力,不断促进我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上来。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符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

在这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原则是:科学设岗,优化组合,动态管理。科学设岗是,所设的岗位是不可替代的岗位,必须是以满负荷的工作量计算的岗位;优化组合,就是要保证各岗位高效低耗,必须是个体最优、整体最优,达到组合最优,必须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动态管理,就是岗位固定,人员动态,在原岗位上工作考核后无新的业绩就降低一级岗位使用,本次岗位设置入围后,按最低一级岗位对待,入围正常后,可申请晋升高一级岗位。

第三、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到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根本任务上来。

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可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人才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在制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时,努力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要求,将岗位设置管理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学校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始终把促进入才队伍发展作为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留出足够的空间。通过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一是双肩挑职务。原则上一人不在两个岗位上任职,内设行政处(科)室的领导岗位不得兼任专业技术岗位;专业处(科)室领导岗位,由专业技术等级较高的人员担任;内设机构设置的党群组织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其专职领导岗位按照规定设置,纳入管理岗位管理,且不得兼任专业技术岗位。二是新旧政策的衔接。本次岗位设置管理的单位和人员是,《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意见(试行)》第3、4、6条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中截至2008年7月21日的正式在册工作人员。我校核定的机构编制为180人,现在册人员177人。三是关于未聘用人员的安置。对于未聘用人员,原则上优先在本单位进行安置,本单位安置有困难的可在其他部门进行安置。四是关于聘用合同的签订。聘用合同统一使用省人事厅的范本,依法按程序进行,合同由单位法人与本人进行签订,签订合同时附有关附件材料。

二、吃透政策精神,周密安排部署,认真开展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是我校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从3月中旬开始,我们已经着手开展这项工作。按照《临夏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成立了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常生强同志任组长,副校长陈贵旭、章俊、吴胜辉同志任副组长,王海忠、马占才、范广斌、刘文礼、马永清、马萍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陈贵旭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文礼任办公室副主任,并抽调了史文斌、卢彩云、杨小翠、刘 娟、鄂佩丽、马春英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二是认真学习文件,吃透政策精神。党总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国家、省上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人员聘用及考核等相关文件,特别是《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管理试行办法》、《甘肃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全面正确地把握了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基本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对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和时限要求,对学校的性质、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三类人员数量以及职务结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写出了《临夏师范岗位设置现状分析报告》;根据《甘肃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内部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试行)》中的有关规定,整理收集了全校教职工的相关资料。

三是制定了《临夏师范岗位设置方案》。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临夏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我校内设机构工作性质、任务、工作量大小、责任轻重以及三类岗位人员结构、文化素质、等因素制定了《临夏师范岗位设置方案》,现已上报州教育局审批。在《方案》制定中充分考虑了我校作为专业技术型单位的特点,在岗位设置中加大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按85%设立了岗位。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顺利推进。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它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顺利实施。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把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大背景中来认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周密部署,稳慎实施,组织精干人员,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做好实施工作。

二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熟悉和掌握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原则,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切实维护好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考虑个人的意愿,保证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稳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