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文1

一、健全机制,做实德育常规工作

一是健全网络,优化管理。2014年8月我市教育局为更好的与省厅接轨特成立了思政体卫科具体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并配备了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年轻管理团队于下属单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全市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和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设立德育办公室,配备主管德育副校长或德育主任,在学校内部形成了以德育办为龙头,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班主任,思品教师为主力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德育工作层层落实。其次是抓管理,规范行为。先后出台了《定州市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定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定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并在教育教学考评中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权重,努力推进学校德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效化。

二是配强队伍,突出根本。首先,坚持择优聘用。各级各类学校因校制宜制订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和任职目标,由教师自主报名应聘,校务会择优聘用。其次,加强教育培训。以市继续教育管理中心和市教研室为基地每年对新任班主任进行一次培训。各学校把班主任培训纳入校本培训范畴,采取校际交流、网络研修、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第三,发挥激励作用。市教育局制定班主任工作激励办法,每年组织开展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活动,实行优秀班主任在晋级、提升上优先政策,激励广大班主任爱岗敬业,岗位求为。第四,举办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班主任基本功比赛,教师们踊跃报名,认真准备。比赛设置了预赛和决赛,预赛分为7个赛区,决赛为每赛区选出的第一名参加的全市决赛,决赛全程录像,并聘请资深专业评委进行评判和点评。最后选出小学、初中、高中组各一名优秀班主任上报省厅思政体卫处参加高一级比赛。

三是抓实常规,夯实基础。

首先,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走复兴路  圆中国梦”读书教育活动。全市共有近12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有67个集体、220名教师、220名学生获得了各级奖励,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其中流驼庄小学孙雨桐同学在全国春苗网知识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并代表我市学生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会议。定州市教育局荣获 “全国组织特等奖”。

其次,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拓宽德育教育渠道。我市十分注重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经过几年的辛勤打造,逐渐形成了以定州博物馆、张寒晖文化广场、西城乡北疃烈士陵园、留早镇西南合清风店战役烈士陵园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清明节到来之际,我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关工委、文体局等部门在清风店烈士陵园、北疃烈士陵园、东马家寨烈士陵园以及永安公墓分别举办了爱国主义报告会。来自我市部分中小学的学生为革命先烈扫墓,敬献花篮,参观陵园纪念馆。通过聆听爱国主义报告,使全体同学和教师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纷纷表示要以先辈精神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同时,有的学校在祭扫烈士墓活动中,还举行了新团员入团、新队员入队宣誓仪式。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先烈,回报祖国。

第三,积极开展争当“文明环保小天使”活动。积极配合我市开展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从去年9月起,市教育局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中联合开展了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定州”为主题的争当“文明环保小天使”活动。该活动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组织集体宣誓、签名,开展“我和父母有个约定”活动;二是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同践行“文明环保十一条”,开展系列环保志愿活动;三是每天为学校和家庭清洁做一件事情,开展文明行为劝诫监督行动和与父母共同参与志愿清理环境卫生活动。目前,此项活动还在进行中。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家乡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本着“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管理”的理念,市教育局把每年的3月份定为“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月”。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学校要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对音、体、美、写字、信息技术等课程必须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课程表编排做到科学、合理、规范、实用,严格按照课程表上下课,做到执行课程表不占、不挤、不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职工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内容,积极开展“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争名师”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职工爱岗敬业,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规守纪,出满勤,干满点,比奉献,比贡献。同时,为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了“百名师德标兵”、“百名教学能手”、“十佳小学校长”、“十佳幼儿园园长”的评选活动,并在全市教师节大会上进行了表彰奖励;号召全体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务实的作风,通过班级目标的确定来定位学校养成教育目标,着重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读书、写字、听讲、回答问题等)的培养入手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其特色与活力,强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也相应制订了常规管理月实施方案。

10月份以来我市开始推广“家乡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为此项活动先后召开主题会议、制定方案、成立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下发文件。依托定州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剖析“家乡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积极意义,为活动的开展创设条件,大胆设想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力求在全市掀起“爱我家乡、爱我祖国”的热潮。

三、开展家庭教育,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文2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特殊环境对教育现状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险要

正如李白《蜀道难》中所描绘的蜀中山川之“奇、艰、险”。凉山地区属横断山脉西南部分支,山川交横、交通闭塞、村落散居。虽然全州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一村一校”,但部分偏远地区住在山上的彝族同胞,到村小上学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他们没有校车,更没有营养午餐,学校的教育设施也是极其简单,没有互联网、没有多媒体,一块简易木板,一间空旷的屋子就成了一方教育天地。学生和老师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学习和生活非常困难,遇到下雨、滑坡、泥石流等突况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进度。以至于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安全却又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上条件好的学校,干脆就让孩子辍学。而从教的很多老师迫于教学条件的艰苦往往干不了几年就离开了。据统计,州内彝族聚居区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且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2]截止2004年,全州有小学在校生505691人,少数民族在校小学生有252396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22915人,少数民族在校初中生有31591人。教师队伍中有3225名代课教师,70%以上是小学文化水平,另一些老师则是由民办教师转正,文化水平较低,加之工资待遇低,工作不稳定,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3]

(二)贫富不均,受教不公平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广大的彝族农村地区还是较为常见。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仍然停留在温饱上。而一部分人通过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也在大城市中受到熏陶,变得开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将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学习。而家庭贫困的孩子却只能依托当地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贫富反差折射在教育上,呈现出教育不均衡特点,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聚集在各县城镇;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仍有欠缺。

(三)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少有的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地区之一。历史这双大手像拖拽婴儿般将凉山从奴隶制的淤泥中拖拽出来,还来不及将其净浴就让她穿上社会主义的大衣,难免留下某些传统观念的污迹。

1百无一用是书生―――教育观念的偏失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人们不再担心温饱而安于平淡的生活。教育是一种潜在的长期投资,需要经历时间尺度去考量它的成效。同乡孩子中途辍学或者是结业却失业等现象影响着彝族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即使将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生意经营也不愿投入教育。彝族从远古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过程中虽然没有产生正规的学校和学制,但他们并没有停止对知识的学习,他们通过年长者、有学问、有智慧的长者或毕摩学习经验。彝族信仰宗教,毕摩在彝族宗教活动中享有崇高身份和地位,并能够以此为一种职业养家糊口,所以相比送孩子上学而言,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从事毕摩的工作。

2“重男轻女”―――受教者性别失衡

“重男轻女”一直是中国农村传统观念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父系氏族”是彝族历史发展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以父权为中心的父权社会,男人成为家庭的主宰。女性受到各方面的压制,地位低下、卑微,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在教育方面,女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人们认为女性最终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便没有受教育的必要,不愿在女性身上投入教育资本。以致受教育者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出现男多女少,“和尚班”现象。[4]

3“多子多福”―――教育经济压力大

彝族向来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加之出于对少数民族的照顾,相关政策规定:“少数民族村民,允许一对夫妻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居住在边远、高寒地区,确有实际困难的,可以照顾生育第三个孩子”过去许多农村地区人们将贫困归功于劳动力不足,于是不断生孩子,而孩子要成为劳动力需要一段成长时期,他们又不断创造劳动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人们更加贫困,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可供孩子上学。[5]

(四)家教鱼龙混杂,商业化大于教育性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凉山地区各类家教机构也随之兴起,不可否认经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家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家教也开始滋生起来,他们抓住家长急功急利想要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大肆宣传和鼓吹其教学成效。不仅违背教学规律,而且加重孩子的学习任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家长们存在盲目从教观念,认为别家孩子都上补习班、请家教,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要照做。家长的初衷原本是好的,在择教方面由于家教众多,收费各异,便不知如何取舍,稍有不慎就落入商业化家教之手,于孩子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凉山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要实现教育的进步和发展,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促进凉山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加大教育投资和社会关注力度;最后,狠抓凉山彝族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引导其教育观步入正轨。对于身处凉山的大学生而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一支大学生辅学家教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在优化整合凉山彝族地区学生课余资源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简介

凉山地区大学生辅学支教团队立足凉山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召,鼓舞大学生创业精神。团队以西昌学院学生为中心,联系当地各中小学、及有辅学要求的家庭,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各学年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以及学生厌学、逆反等心理辅导;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以当地实际的教学条件为基础,培训在校大学生的教学技能、探索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优化凉山贫困地区学生课外教学资源。

(二)成员组成特殊,有支教优势

1专业的师范技能

团队成员均由西昌学院学生组成,成绩优异且大部分为师范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均从事过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在支教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下,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和系统化教学的师范生更能灵活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西昌学院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自2012年以来连续两年在院内举办说课、三笔字、经典朗诵、即兴演讲等竞赛项目,全面提升师范生技能。并对院内学生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培训,利于师范生在支教过程中对有厌学、逆反心理学生的辅导和疏通。相关的家教实践为团队成员积累了教学经验,在支教过程中可以通过家访、拜访学校老师、与学生谈心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学校老师、学生的有效沟通,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每一个特殊学生个体进行分析,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

2“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是一种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6]在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类模式:是对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文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语文课;第二类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辅学支教团队主要致力于第二种教学模式,团队一部分彝族成员自小接受过“双语教学”能够从事彝族地区基本的双语教学辅导工作。凉山彝族地区基于其特殊地缘条件,许多中小学生一开始入学根本不会汉语,很难接受国家统一的汉语教材,特别是在汉语拼音及汉语字形结构方面的学习略显吃力。纯汉语教学较为抽象,不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实行双语教学,采用适合彝族孩子不同学年段的彝文教材,避免出现因为跟不上学习而产生辍学现象。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彝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双语教学在推进“两基”攻坚计划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三位一体”,互帮互助

辅学支教团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家长、当地实际的教学条件为基础;以优化凉山各贫困县区教育资源为己任的“三位一体”支教理念。辅助家长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校做好学生各学年知识的查缺补漏工作。团队支教对象主要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1个国家级贫困县(布拖、美姑、木里、昭觉等)的学生。“有教无类”让教育变得平等化,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会因为没有钱上补习班而输在起跑线上。凉山地区大部分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教育过多强调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孩子的德育发展,教育方法上多采用强令、斥责或是过度宠溺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支教团队不仅可以辅导孩子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家长盲目从教观念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抵制纯粹商业化家教的滋长。

(四)流动教学,满足受教者需求

凉山地区造成失学率高、辍学率高的原因除了经济贫困之外主要就是受教学生大部分居住在山区离学校远,交通不便,学生安全无保障。针对此情况支教团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首先支教团队成员由大学生组成,喜欢挑战自我,有一颗年轻的心和强健的体魄能够适应流动性教学。支教团队队员可根据需要前往各个村落支教,这一举措可大大缩短学生上学时间,增加入学率;弥补彝族地区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还可以给山区人民带去新一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新理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国家对支教大学生的采取大力扶持和相关优惠政策也为大学生流动支教提供了保证和实施的可能性。

(五)支教团队支教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素养,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满足受教者的需求。掌握影响受教者学习的各种因素(家庭、心理、生理、社会),注重心理疏通和辅导,从根源上解除其困扰。与当地教育资源接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家长、学校和支教团队为基点的和谐有序、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六)项目实施方案

1前期准备

调查评估,了解凉山各县区具体的教育现状,对各县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制定可行性计划和方案。确定支教团队名称、服务宗旨及相关的管理条例。确定支教团队的组织机构、成员的明确分工。通过学校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进行宣传,招募志愿支教人员。明确近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计划。

2实施过程

邀请资深教授对支教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教学技能、心理辅导、教姿教态、着装仪表及课堂教学中的应急处理)确定支教县区,教学科目,根据实际选调最优者赴当地支教,并适时反馈支教信息。优选一批支教成员(5~8人)为支教市场调研监督管理,负责支教地的开拓和发掘及支教者的监管,便于将支教人员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对受教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辅导,为后期支教工作提供经验。选取(2~3)人专门负责支教者反馈的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对支教团队在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适时给出解决方案。组织支教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技能培训和赛课竞赛活动等。最后对优秀的支教者给予表彰,支教工作完毕召开总结大会。

3综合评估

结合凉山彝族地区实际的教育现状和教育资源,大学生辅学支教一定程度上减轻凉山地区受教育压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让受教学生和支教队员在互助互利中升华自我,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凉山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成就[EB/OL].凉山州政府门户网站http:///zwgk/zwdt/szdt/200811/ t20081118_439059.shtml),2008/11/18.

[2]马英林,罗凉昭.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凉山州州委州政府.凉山州“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及对策研究[EB/OL].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lsz. ),2006/12/06.

[4]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0(4).

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文3

(一)指导服务机构日益壮大,指导形式多样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立幼儿园、中小学家长学校35343所,街道、社区家长学校3255所,乡(镇)、村家长学校16317所,开办手机、网络家长学校6036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亲情港湾”等服务机构9870个,阳光操场156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书屋2463个、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校125所、资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458282人,募集资金1431万元。全省家长学校和指导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工作触角不断延伸,运用学校、机构、民间团体的力量,合作推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占43.8%;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的占45%;主动开展专访协助有困难的家庭解决问题、定期为弱势群体家庭开展探讨会、定期举办家长学习营的平均占20%。指导服务形式较为广泛,40.1%的指导者采用个别指导,33.2%采用集体指导,运用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和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之和为20.9%。

(二)重视家庭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调研显示,通过向亲友、邻居讨教,交流育儿经验的家庭占96.9%;通过读书刊、观看收听电视广播、上网等途径获得育儿知识的家庭分别占到96%、94.1%、93%;希望在双休日接受家庭教育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多数家庭也认识到1—3岁婴幼儿带养方式的重要性,62.2%选择了由母亲在家里带养,34.8%选择了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活动中心等集体性教养机构;在承担孩子主要教养人的职责方面,59.4%选择母亲,35.2%选择父亲,可见多数家庭认识到父母陪伴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孩子的身体、言语、行为、情绪等发展全面关注。3岁以上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有59.8%的家长不喜欢孩子循规蹈矩而是有独创行为。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缺失

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在省妇联儿童部,不是独立机构。全省没有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基地,缺乏专业培训机构;46.3%的家教指导机构存在无章可依的现象,部分机构主要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未成年人教育法》及《义务教育法》等。总体上讲,全省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科学的政策依据,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指导服务机构人才匮乏,能力和素养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50%以上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都没有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仅20%-30%的机构拥有1-3个专业指导服务人员。专职人员中以专科、本科学历居多,具有博士学历的占3.9%,硕士学历的占14.1%,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入职后缺乏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以自学为主,73.1%都没有严格的专业考核。机构中专职、兼职和聘任人员中持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的人数仅占20.5%、19.2%和11.5%。在“怎样教导家长”方面,77.1%的指导者所掌握的服务知识来源于自我积累。在指导者身份上,参与者成分较为单一,72.6%属于本单位教职员,而来自社区的志愿者仅占6.8%,专家只占1%,表明社会团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三)组织指导服务缺乏深入合作

仅有12.5%的单位能够结合现有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机构、团体,争取潜在社会资源,组成人力、物力的社会资源网络;只有21.3%能够依据地区现状、民众需求及社会资源,制定近、中、远期目标;能够成立资料部门或由专人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占8.8%。这说明组织指导服务微观层面做的多,目标设计深度不足;机构之间的资源重组、潜力开发、网络建设广度不够,合作不力。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指导内容上,家长接受最多的是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方面,占56.2%,但更需要解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发展中的问题,占31.3%,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提升,而现有指导管理机构没有适时调整。在指导形式上,目前校长、教师在校接待和电话书信的交流沟通占54.4%,而家长期待的是专家教师的个别咨询、上门服务和家访占55.4%;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运用最多的是家长上网查询家庭教育有关知识占48.4%。但家长更加需要得到直接的、面对面的和专业的个别指导。在指导时间上,家长平时接受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时间多是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的白天,而家长希望安排到双休日和节假日的白天占37.7%,希望在双休日接受专业机构指导服务的家庭占70.4%。这就要求指导机构和家长能够沟通协调。家长希望每年安排的家庭教育活动的次数是4次左右,时间是2个小时左右,但多数学校(社区和指导中心)都不能满足需要。

三、对策研究

(一)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的领导

1、完善机构设置。

创设独立的省级家庭教育管理机构,设立省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培训基地和资格认证机构,增设省级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社科研究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增设家庭教育专业。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及其功能定位。进一步建立完善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形成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2、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完善联席会议、专题研讨、联合调研、定期通报、监测评估等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和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严格制定民间指导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严格制定家长学校的指导原则和指导内容;出台合格家长资格证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各地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明确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目标。

3、纳入公共服务。

将家庭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尽快纳入城乡社区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为城乡各类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和服务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对留守、流动人口家庭科学调研,保证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家庭和困难家庭倾斜。

4、重视宣传普及。

积极依托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学者和家庭教育志愿者,通过家庭教育大讲堂、专题讨论、报告会、网上家长学校、媒体参与、影视传播等多种形式,举办家庭教育宣传活动,使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

(二)加大家庭教育投入,提升全社会家教水平

加大家庭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保证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实务工作有序进行。各相关单位和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可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或按照辖区内未成年人人口基数,按人均标准制定家庭教育预算。相关部门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完善共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发展。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三)重视专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提升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等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激励制度,促进富有经验的教师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性指导服务活动;鼓励教子有方的父母现身说法,让科学的教育理念普及推广。

(四)重视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依靠家长,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做好舆论宣传,组织讲座,在社区开展家教辅导,提高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常组织家教讲座,指导家长掌握教育规律、技巧,分享成功家教经验。建立有效的家长培训机制,搭建家庭教育交流平台,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办名副其实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提升家长的素质。近7成的管理者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对象是家长,不是孩子。但是,调查中发现很多社区没有家长学校,即便有的社区挂了牌子,也没有发挥作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家长学校真正做到经费到位、场地充足、人才够用、内容创新、定期培训、重视科研,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承载功能,才能保证家长教育不是走过场。实践表明,全面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然后才是科学教育子女。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体,夫妇双方学习爱的智慧,构建和谐家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五)培育社区教育和志愿者服务

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宣讲,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妇联牵头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老干部宣讲团、巾帼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关工委组建老干部家教辅导团,不断健全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积极引导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各界爱心人士加入社区家庭教育行列,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化。创建灵活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场所,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亲子俱乐部”、“家长沙龙”、“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室”等,为社区里的亲子互动、家长交流、儿童健身提供场所。

四、结语

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文4

这是个大题目,我想从小角度说起。我特别喜欢早晨到学校门口,看看他们是怎样迎接学生的。当看到值日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向每一位走进学校的同学发自内心地问好时,我也就发自内心地感动,这是多么美好的开始呀!如果每天都这样开始,是不是美好的情感在积累,良好的习惯在养成?当我看到值日同学向进校的老师问好时,有的老师旁若无人地向前走,我的心就一凉,也许这位老师不是故意的,可能还会抱怨没有时间进行礼仪教育呢,但他放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还特别喜欢走进教室看学生们的眼神,阳光的还是暗淡的;充满希望的还是茫然的。这些都折射出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文化,甚至胜过校长的介绍。

我特别不喜欢被邀请去参加这样的开学典礼:张书记、李区长等都到场,但都讲一些不可能打动学生的套话,看到台下学生游离的眼神,我就痛苦万分,在操场上多坐会儿事小,如果学生们认为学校的盛大仪式和他们的思想、情感没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大事了。我也不喜欢到学校调研,学校找一个学生给你介绍学校,这本来很好,但学生给你介绍的是老师写好的词,学生被要求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你问他问题,他很茫然,学生失去了本真,你就感到难受。学校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采取的每一项措施都要想到给学生什么了,对学生的长远有什么影响。如果这样想了,积极做了,才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学生在学校每一天的日程,上课时间最长,还有课间十分钟和课间操、午餐、课后活动、打扫卫生等,其中有没有德育?比如午餐可以进行很多教育,有节约粮食教育、关爱和帮助同学教育、遵守秩序教育等等,当然要讲究方法。这些,我们的教育是否关注和把握住了?

我们再回到大题目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关键是融入,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具体来说,应该融入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

一、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一是教师对待所教学科的态度,传达的是对工作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对科学的态度。二是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传达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情感、对教育的情感。三是教学内容本身,德育课要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要以文字、文学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精神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历史课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唯物史观。理科课程要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音体美课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地方和学校也要结合实际,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就要求所有教师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本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讲课要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评价一堂课不只是看知识、技能传授得如何,还要看是不是挖掘了育人资源,实现了育人功能。

二、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学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可以也应该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中进行,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印证、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内化为价值选择。

开展社会实践,要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种力量,实现中央8号文件描绘的全党全社会共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要政策推动,着力解决限制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安全、经费、时间、场所等薄弱环节,整体推动,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营造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凡是社会公共资源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理念。要建立机制,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制订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挖掘学科和社会两个德育资源,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串联起来。这就要求各个部门和行业都应从服务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战略高度,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发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实践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满足广大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指导中小学在社会实践基地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三、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

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这就要求中小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肯在校园人文环境上花时间和精力,让指向明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全方位地围绕学生。要求教育部门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学校考核范畴,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融入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德育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件事,要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抓德育时一定要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怎么体现的,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品德培育起了什么作用,把德育与学校生活、与师生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生管理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学生制订的制度、采取的管理措施,都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尊重学生人格,肯定学生的进步,杜绝只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以任何形式把中小学用“好”与“差”区分开来。在教职员工管理中,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不能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要针对当前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使教师成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要一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特别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切实抓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并形成制度和机制。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保障。要把德育开展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和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奖励和表彰德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和教师。这就要求各地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五、融入班主任工作

我们再回到文章一开始的小角度,前面讲了学生一天的日程,我们再看看每一学期的工作细节,学校要特别注重挖掘开学第一次讲话、安排座位、制定班规、推选干部、布置教室、班团队会、集体外出活动、评选先进、填写学生成长手册、与任课教师沟通、开家长会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再看看每一次接送一个班的工作细节,要特别注重挖掘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记住每一个学生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形成班级的舆论氛围、入队入团、离别赠言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还要抓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烦恼、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要重视和关心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中小学生网络依赖问题,特别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中小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护和帮助。

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考试焦虑;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一、一般临床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男,15岁,160厘米左右,体态正常,汉族,某地级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经询问其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独生子,足月顺产,无重大疾病史。从上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会考时,求助者以全校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上了市区一所重点中学。家境清贫,父母将全部期望寄托于独子求助者身上,希望求助者能通过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模拟中考失败后出现焦虑,紧张,烦躁,失眠,休学两个多月。

(二)个人陈述:2个月前,中考备战开始后,教室黑板上每天变化的中考日期倒计时和随时变化着的同学考试成绩一览表,加上父母那企盼的目光,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开始食欲下降、恶心、心慌、心悸,无法入睡,惶惶不可终日。在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中,我突然感到心中一阵恐惧、慌乱,头脑变得一片空白。我想压抑着紧张情绪,结果越压抑就越紧张、越恐惧、越慌乱。最终我在全校才排名第50。考试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到绝望。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同学老师们再也看不起我,我也没有脸面再在学校呆下去了,所以那天下午就请假回家了。回到家里也根本无法学习,老想着那个第50名,我不知怎的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到后来,感到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有喉头堵塞或透不过气,有马上要窒息之感,出现胸痛不适的躯体症状,有时甚至全身都有处于无以名状的难受中。有时想到自己这么要强,这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致使考试失败,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过高的期望导致的;又想到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我就禁不住冲父母发火,闹得家里鸡犬不宁。现在还是想去上学但又不敢去上学了,因为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自己又缺了这么久的课,肯定追不上班里同学,到时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会更丢人。而且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我就不可能考得上重点大学,人生就没希望了。想到这个就烦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打不起精神,感觉生活全被打乱了,渴望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又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所以前来咨询,希望咨询师能尽快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该求助者体态正常,衣着整洁,意识清楚,讲话声音清晰,但语速较急促,情绪低落、紧张,不敢直视咨询师,行走时低头、弓背。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无妄想,无智能障碍,无思维逻辑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考试”时,情绪明显紧张,焦虑不安,言语表达结结巴巴,双腿不停的在颤抖,右手一直在反复拧着衬衣最下面的一枚扣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求治。

(二)老师同学反映:该求助者考试前的行为和情绪与平时差异很大,情绪波动厉害,坐立不安,还出现了出汗、心悸、头晕、腹痛、尿频、尿急等现象,脾气也变得急躁。同学们经常把求助者这种判若两人的表现作为笑谈的对象,求助者因此和同学们的关系比较紧张。

(三)父母反映:该求助者从小优秀能干、聪明懂事,认识的人都很喜欢他,但自尊心比较强,争强好胜,输不起。自从第一次模拟中考失败后,就不再上学,在家冲父母发火。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1、生理检查:经医生检查诊断,无器质性疾病,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2、精神状况检查:焦虑,紧张,烦躁,但意识清晰,智力正常,仪表端庄,接触交谈合作。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3、社会功能状况: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的影响,休学在家两个多月。

4、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由认知偏差引起的考试焦虑情绪。

5、原因分析:(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没有遗传因素,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2)社会学原因:家庭教育不当,父母的百般溺爱、娇生惯养,全部期望寄托于求助者身上;负性生活事件,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失败,自信心受挫;缺乏社会支持,同学的讥讽。(3)心理原因:存在明显认知错误,“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必须看得起我”“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才能考上重点大学”等等;对于模拟考试的失败,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被焦虑、烦躁等痛苦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人际交往少,缺乏沟通与交流;个性特征:性格内向、孤僻、敏感、脆弱、争强好胜、追求完美。

6、鉴别诊断:排除精神疾病和抑郁性神经症。

根据上述六点,可以确定该求助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二)诊断与依据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印象为:严重心理问题(考试焦虑情绪)。

诊断依据:第一,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等症状。第二,严重程度标准:考试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较为强烈的、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泛化,反应不只局限于最初刺激的范围内,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能引起此类不良痛苦情绪;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休学在家两个多月,学习效率下降。第三,病程标准:时间为2个月多。第四,排除标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严重,时间也较长,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内心冲突并未变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另外,根据许又新的神经症评分标准小于或等于3分,不是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情绪,改变其错误认知观念,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改善其当前的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让其重新返回校园愉快地学习,迎接中考。同时在平常生活里适当运用放松技术,降低焦虑水平。

(二)长远目标(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的成长,消除非理性的生活观念;完善其个性,提高有效处理生活挫折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针对个案及求助者的特点,与求助者商量,决定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使其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其在以后生活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一)咨询方法与原理

方法一: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属于认知治疗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导致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咨询师协助求助者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改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方法二: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建的,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它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其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训练取代焦虑。操作步骤是: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二)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

咨询师与求助者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时间与费用

每周二次,每次50分钟,共咨询9次。

咨询费用:免费(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师生,实施免费)。

七、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分为4个阶段 ,安排9次谈话。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第1次咨询);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8次咨询);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9次咨询)。

(一)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第1次咨询

咨询任务: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资料,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过程:首先,咨询师向求助者作自我介绍,求助者填写咨询记录表。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通过理解、尊重、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用提问、倾听、情感反应让求助者能尽情地倾诉,宣泄紧张、压抑的情绪,使其心情有所放松。然后,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不合理的观念进行初步分析。并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最后与求助者对其问题达成统一的认知解释,共同协商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家庭作业:寻找在模拟考试中产生焦虑的原因,并运用ABC理论对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的痛苦情绪得到宣泄,感觉轻松多了;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对求助者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评估并商定咨询目标。

(二)第二阶段:领悟阶段

第2次咨询

咨询任务:加深咨询关系;咨询师进一步认识求助者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的认知观念;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与求助者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其考试焦虑的原因。并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找出其非理性的观念,进行驳斥与辩论。

求助者不安的情绪和行为表现(C)是:焦虑紧张,情绪低落,烦躁,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感觉精神疲累,食欲下降、失眠、健忘、坐立不安、手脚冰凉;责怪父母,冲他们发火;干脆不去上学。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诱发事件(A)是: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失败。两者之间不合理的观念(B)是:“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我压力大,发挥不好,而且这种影响永远难以改变”;“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人生就没有希望”“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现在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很明显,造成求助者考试焦虑的原因,就是存在绝对化、非理性的观念。在对待考试的问题上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使求助者不能够理性的看待“考试升学”的问题。考试动机过强,过高的期望值引起精神过度的紧张,从而导致模拟考试失败;而过于看重每一次考试的结果和心理素质的脆弱,使其把一次失败看成永远的失败,进而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通过谈话,改变求助者原有的错误认知模式,对“考试升学”的问题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以下为摘录的几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对于模拟考试的成绩,你很苦恼?

求助者:是啊,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每次都能考出好成绩,那次模拟考试我才考了50名,证明我很笨。

咨询师:还有什么原因使你苦恼?

求助者:因为我考差了,老师同学亲戚都不理我,看不起我。

咨询师:哦,还有呢?

求助者:就因为考差了,我也没脸在学校呆下去了,可是回到家后也没法静下心来正常学习!

咨询师:看来,你的一切灾难都来自那次模拟考试?我们能不能一起来讨论一下,除了考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导致你这种不好的情绪和行为?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模拟考试失败是你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当你赋予它你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你可能认为这件事是绝对的坏,从而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反过来,如果你能对这个事情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那你的烦恼就可能被开心所代替了。也就是说,使你难过和痛苦的不是模拟考试失败事情本身,而是对考试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求助者:你是说,我的情绪是由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引起的?

咨询师: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天在街上你被一个人迎面撞上,你拿在手里的新书掉在泥泞的路上,这本十分珍贵的新书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我一定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乱撞!

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助者:哦,原来他是个盲人,那他一定是不小心的。

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气愤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现在有点同情他了。

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把你撞了,弄脏了你的新书,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前后看法不同了。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某次考试发挥不正常,是常见的。但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像你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呢?

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不明白自己的看法哪里出了问题。

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接着,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讨论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身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使他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解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家庭作业:填写RET自助表,找出非理性的“考试观念”,并加以驳斥。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能较好地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三)第三阶段:修通阶段

第3次咨询

咨询任务: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通过RET自助表作业反馈,继续与求助者探讨、辩论其非理性的观念“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我压力大,发挥不好,而且这种影响永远难以改变”“模拟考试失败了,所以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以下为摘录的几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你说,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你怎么可以证明你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求助者:模拟考试我才考了第50名,这就说明我很没用,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咨询师:如果你在这件事上是失败了,就表明你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又表明你是什么人?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你知道爱迪生与灯丝的故事吗?

求助者:知道。爱迪生经过了几百次失败,实验了几百种材料才找到灯丝的材料。

咨询师:那爱迪生也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因为他经历了几百次的失败呀!

求助者:不是的。……(不好意思地笑了)

咨询师:人生就是用成败得失组成的,有成功就有失败。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在任何事情上都万无一失,就连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也如此。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获得成功的。

求助者:是的。(沉思)

咨询师: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一次失利,更不等于一辈子失利。在一件事上失败不意味着一个人一无是处,应该面对失败做积极的、正确的归因,以利以后的成功。还记得爱迪生对那几百次的失败实验的评价吗?

求助者:爱迪生把这些实验看做是成功的。因为证明了这些材料是不能使用的。

咨询师:现在你能更客观、准确、积极地对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件事做出归因和评价吗?

求助者:……(沉默)

点评:这个问题求助者很难一下子作出回答,而他又必须回答。因此采取了沉默的态度。咨询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决定结束这次辩论,布置家庭作业,让他回家思考,继续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家庭作业:运用RET自助表,继续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领悟能力较高,能较好地运用RET自助表,对非理性观念辩驳。

第4次咨询

咨询任务:继续运用RET自助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咨询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RET自助表)。

咨询过程:通过作业反馈,求助者这次表示模拟考试的事不再困扰他了,也不责怪父母了,只是还是不想去上学。继续与求助者探讨、辩论其非理性的观念“中考眼看就要到了,时间这么紧,现在觉得这一切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咨询师:不愿去上学?

求助者:是啊,缺了这么多课,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咨询师:是吗?用我们这几次所学的知识,找找你刚才所说的话里有没有不合理信念?

求助者:……(思考)

接下来,对于他的不合理信念“肯定追不上其他同学”“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咨访双方又进行了一场辩驳,咨询师用自我开放的方法向他讲述自己自学本科时的状况,边工作边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最后如愿以偿拿到学士学位,而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虽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却未能如愿,最后咨访双方达成如下共识:他的信念太绝对化,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方法。至于“输给别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由于缺了2个月的课,一去上课就不输给别人是不正常的,赶上同学是一个过程,争取自己跟自己比,每天都有进步。最后,咨询师为了让他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就学习方法与求助者进行探讨。

家庭作业:回家后继续自我探索、自我剖析,对讨论过的话题重新思考。仔细分析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考及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调整对中考及中考附加值的认知方式。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RET自助表的练习,该求助者能很好地运用辩驳法,纠正不合理观念,并感觉心情愉快了许多。

第5次咨询

咨询任务:帮助求助者学会多角度的分析看待问题,重建积极认知;学会放松技巧。

咨询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放松训练。

咨询过程:(1)继续辩驳非理性观念,重建积极认知;(2)通过行为放松的训练,让求助者学会放松技巧。咨询师指导求助者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靠在沙发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用先绷紧再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体会放松身体的不同部位的状态,最终学会全身放松的技巧。任何时候,只要出现紧张状态,都能运用放松技巧,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家庭作业:继续用所学的辩论技巧与非理性观念辩驳;每天20-30分钟的行为放松训练;寻找并记录产生考试焦虑的各种情景。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重建考试学习的积极认知;基本掌握了放松技巧。

第6次咨询

咨询任务:巩固认知重建的效果;继续放松训练,建构焦虑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建构焦虑等级、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根据上次的作业反馈,让求助者按从最小到最大的焦虑程度,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排个顺序,然后,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

求助者关于考试的焦虑级别登记表如下:100分的焦虑程度最高,10分的焦虑程度最低,0分为无焦虑。

①学期结束了,没有考试了。(0分)

②上学第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中考时间安排。(10分)

③考前一周,我觉察到它即将来临,并感到不安。(30分)

④考前两天,我变得特别紧张,开始感到难以集中精神。(40分)

⑤考前当天,我开始坐立不安,并感觉把一切都忘记了。(50分)

⑥考前当晚,我失眠了,并在半夜惊醒。(60分)

⑦前往考场的路上,我全身无力,几乎站不稳,好像要生病似的。(70分)

⑧当我走进考室,心跳开始加快,我真怕把所有知识全忘了,想马上走开。(80分)

⑨当正式考试的钟声敲响,我紧张得无法行动。(90分)

⑩当我看到试卷,发现其中有几道题不会,我更加紧张,手脚开始发颤,大脑一片空白。(100分)

家庭作业:继续用所学的辩论技巧与非理性观念辩驳;每日1-2次放松练习,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的效果。

本次咨询小结:求助者重建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合理的考试观念,能较熟练地运用放松技巧,焦虑情绪得到较大的改善;并根据其实际情况,构建较合理的焦虑等级。

第7次咨询

咨询任务:对1-5项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咨询师根据求助者提供的生活情景编造了一个连贯的故事,故事情节安排的焦虑情景由轻到重,逐一呈现。先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肌肉紧绷-放松技巧,使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咨询师用语言诱导求助者想象等级表中最轻的情景,即第一个情景。

咨询师:现在我要求你想象一些场面。你要想象得清晰,它们也许会干扰你的放松,如果你感到紧张,想让我注意,你随时可以告诉我。如果你清晰的想象出了一个情境,举起左手指让我知道。首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愉快的清晨,昨天刚刚考完全部的科目,学期结束了,没有考试了。你在林间悠闲地散步,呼吸着清新的新鲜空气,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停顿几秒,求助者举起了他的食指,咨询师停顿了5秒)

咨询师:停止想象那个场面。在你想象的时候,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一点也没有。

咨询师:现在注意力再回到放松上。(停止20-30秒,重复放松指示)

咨询师:现在想象上学第一天,老师告诉我们中考时间安排。想到快要中考了,你的心“嗽”的一缩,打了个冷战。(在15秒后,求助者举起了手指。等待5秒)

咨询师:停止那个场面。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大约10分。

(让求助者运用放松技巧,使其全身放松。等待15秒)

咨询师:现在继续想象那个情境。

(在第二次想象中焦虑分数是5分,第三次是0分。处理完等级表的第一项,可以进入第二项)

……

家庭作业:在实际生活中,继续运用所学的辩驳技巧和放松技巧,巩固疗效。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想象系统脱敏,求助者能较好地对1-5项焦虑情境脱敏,焦虑情绪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8次咨询

咨询任务:对6-10项实施系统脱敏。

咨询方法:会谈、想象、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情境(第6项:考试前夜),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每次放松后都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继续放松,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焦虑紧张为止。然后再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焦虑情境。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

家庭作业:在放松状态下,对这几次咨询的情景连贯性想象练习,每天1次。

本次咨询小结:通过想象系统脱敏,求助者能很好地对1-10项所有的焦虑情境脱敏,基本消除焦虑情绪和行为。

(四)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

第9次咨询

咨询任务:为了巩固前几个阶段的治疗效果,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方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生活。

咨询方法:实景演练、系统脱敏。

咨询过程:咨询师带求助者进行实际情景演练。要求求助者,走进学校,听到老师同学谈论考试;然后进入考场上,听到考试的钟声敲响,参加模拟考试。从而观察求助者在实景中焦虑状况,并进行及时地指导。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求助者出现焦虑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所掌握的辩论技巧和放松技巧,提高有效处理生活挫折的能力。

本次咨询小结:该求助者能在实际考试情景中运用所掌握的辩论技巧和放松技巧消除焦虑情绪,重新返回校园愉快地学习,积极迎接中考;消除了非理性的考试观念,促进了心理健康和发展。基本达到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该求助者想通了,接受了模拟考试失败的现实,并逐渐改变了对于考试的认知,用理性的思维去重新看待这一事件,觉得确实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同时,其焦虑、紧张等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平静不少,呼吸顺畅了,睡眠也好了起来。

(二)求助者老师、同学以及父母的评估:该求助者乐观了许多,上学和同学有说有笑,对学习全心投入,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学习起来劲头十足,能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脾气好多了,回到家里主动和家人聊天,睡眠都有规律了。

(三)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该求助者已经回校上课了,与同学、老师、父母相处很好;能恢复正常学习和考试,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提高,社会功能恢复。

(四)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因为我单位不具备心理测验的条件,不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所以无法比较。

(五)咨询师的评估: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该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焦虑情绪,由此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睡眠等问题已逐步好转。

追踪反馈:在咨询周期结束后的3-6个月内,进行一次回访与追踪,客观评定咨询成效。

三个月后,求助者打来电话反馈:他被市某重点高中录取了。因为考前缺了将近两个多月的课,没有考上其心目中的理想高中,但他很坦然接受这个结果,认为以前吃过绝对化信念的亏,现在再也不能踏进去了。另外,高中生活学习开始后,在其学习和考试中出现的轻微焦虑情绪,也能很好地运用ABC理论辩驳技术和自我放松技巧解决和消除。

九、总结与体会

本案例求助者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后,开始对考试产生焦虑。求助者因不合理的观念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症状持续两个多月。经过九次咨询,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帮助求助者找出了产生焦虑的心理原因,引导其对自己不合理的理念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重建新的理性观念。并结合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的技术基本消除求助者对考试的焦虑情绪,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3] 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 马建青著.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5] 王登峰,谢东编著.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小学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